88教案网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单的运动”,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二章简单的运动第一节机械运动(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具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阅读课本
二教学过程设计1.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

回答

教学过程设计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4。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5.练习:《课课通》看图
思考
回答

回答

三.思考与作业课本P2-4,练习1、2、3、4。
四板书第二章第二节机械运动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三.匀速直线运动
1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五简要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二节速度和平均速度(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
2.知道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重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米/秒、千米/小时的单位换算。
教具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例如我们要想尽快到达某地,坐火车就比坐汽车节省时间。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5页第二节大?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围绕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小结。
阅读课本
二教学过程设计1.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
提问: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10秒前进50米,乙2秒前进8米。怎样表示这两人骑车的快慢?要求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有关速度的知识具体回答:
!!利用前面比较百米短跑运动员同万米长跑运动员谁运动快的方法,算出在相同时间内甲、乙车行驶的路程。即算出它们运动的速度就可以进行比较。甲10秒行50米,乙2行8米。由此可知甲车运动的比乙车慢。(相同时间用1秒、1小时都可以。)
!!汽车所通过的路线长度叫路程。路程的单位是长度的单位,米或千米等。1秒、1分、1小时叫做单位时间。只要用物体通过的路程去除于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知道了速度就能比较它们的快慢了。在此基础上,给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
让学生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
(4)单位:米/秒;千米/时
教师指出: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成的。常用的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单位中的分数线读作每。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作速度的单位。
并推出:1米/秒=3.6千米/时;千米/时=1/3.6米/秒

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5)物理意义:5米/秒表示:1秒钟物体通过的路程是5米。
提问: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答:它的运动特点是有时快,有时慢,到达中途车站时还要停下来。其特点为速度是变化的。
!!教师指出: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这是常见的一种运动。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要求不很精确,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2.平均速度
(1)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总路程/总时间v=s/t
例题:课本第22页例题。教师进行规范化板演。并说明解物理计算题的格式、要求。
解题规范化要求:
!!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2)解计算题,要求写全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3)解题过程,要求写出根据公式(或由此得到的导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单位要统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计算结果。
!!4)进行检验,无误后,写出答题。
3、本节知识要点小结
!!提问: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什么?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读?怎样写?

三.思考与作业练习:1、2、3
四板书第二节速度和平均速度
一.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
4.单位:米/秒(国际)千米/时(常用)
1米秒=3.6千米/时;1千米/时=1/3.6米秒5物理意义:5米秒表示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
二.平均速度
1变速运动: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2.平均速度计算: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v=s/t
五简要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三节测平均速度(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重点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计时
教具演示教师准备一套并加小车
学生带滑轨的斜面,小球,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中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观察
回答
二教学过程设计1.实验介绍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需要测量的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观察:秒表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线。练习使用秒表。
(3)介绍实验步骤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实验结果讨论:
(1)将几组学生填写好的实验表格(投影片)展示出来,对比每组数据,计算出的V1,V2,V3是否相等。
(2)物体作变速运动,在两段路中的速度分别是v1,v2.有位同学认为,这个物体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v1+v2/2,空虚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意见。

完成实验jab88.com

讨论

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三.思考与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做P27小实验,测自己的步行速度。
四板书
五简要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四节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由变形得到的公式:v=st和的物理意义。
2.能够应用速度公式和变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解物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建立物理情景;明确研究对象;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列方程。
重点应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①将学生习惯于应用代数设未知量(或y)列方程的方法改为用物理量符号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用相应的物理公式求解;
②涉入多个物理过程的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情景并正确解题。
教具演示投影仪;自制的投影系列胶片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概念及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概念,本节课应用速度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路程的计算
从基本公式v=s/t,得变形公式s=vt,如果题目给出了速度和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路程。
[例题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分析:题目给出了速度v和运动的时间t,那么就可用公式s=vt来求出运动的路程。解题时单位先统一,如果速度是m/s,时间要化成s作单位,如果速度是Km/h,时间要化成h作单位,这题中要把时间改为秒作单位。
已知:v=1.2m/s,t=15min=15X60s=900s
求:s
解:由v=s/t可得
s=vt=1.2m/sX900s=1080m
答: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1080m.
二.时间的计算
[例题2]郑州到上海的铁路线长约1000Km,从郑州开往上海的快速客运火车,要运行14h到达上海,已知南京郑州间的铁路线长约700Km,假设火车在郑州南京间的速度跟郑州、上海间的相等,那么从郑州开出的为车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南京?

教学过程设计分析:先根据郑州、上海的铁路线长s1和运行时间t1,求出火车的平均速度v,再根据v和南京、郑州间的铁路线长s,利用从基本公式变成得来的公式:t=s/v,求出郑州到达南京需要的时间。
遇到较复杂的题时,要画出示意图,将有助于我们分析和解答问题。
t=?
s=700Km
南京
郑州上海

s1=1000Km
t=14h
已知:s1=1000Km,t1=14h,s=700Km
求:t
解:v=s1/t1=1000Km/14h=71.4Km/h
t=s/v=700Km/(71.4Km/h)=9.8h
答:大约经过9.8h到达南京。

三.练习:P261,2,3,4

三.思考与作业P28:3
四板书第四节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一.路程的计算
已知:v=1.2m/s,t=15min=15X60s=900s
求:s
解:由v=s/t可得
s=vt=1.2m/sX900s=1080m
答: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1080m.
二.时间的计算
已知:s1=1000Km,t1=14h,s=700Km
求:t
解:v=s1/t1=1000Km/14h=71.4Km/h
t=s/v=700Km/(71.4Km/h)=9.8h
答:大约经过9.8h到达南京。

五简要说明

延伸阅读

物体的简单运动复习课(一)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体的简单运动》单元复习导学案
本章小结知识树

思想方法
1.正确运用公式v=进行有关计算
【例1】(南宁市中考题)如图结3-1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轿车若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图结3-1
思路与技巧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为两地的时刻差;
(2)由v=可直接求出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利用(2)问中求得的速度,套用公式t=可求出从B地到达南宁所用的时间.
答案(1)轿车从A地到B地用时t=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SAB=SA-SB=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100km/h
(3)v=,t′===0.7h
关键利用速度公式v=及其变形公式s=vt、t=可计算或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路程及时间,在应用这些公式时要注意s、v、t三量的对应,切不可张冠李戴!
举一反三
1.1(武汉市中考题)在东湖甲、乙两龙船比赛,甲船头追上乙船尾到甲船尾望超过乙船头历时80s.两船长均为10m,乙船保持7m/s速度不变,则甲船匀速超越乙船的速度为m/s.
1.2(海淀区中考题)公共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用固定于路边的照相机连续两次对其拍照,两次拍照的时间间隔为2s,车长为12m,如图结3-2所示.由此可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m/s.
图结3-2
1.3(海淀区中考题)据统计,城市交通事故大多因违章引起.在图结3-3中,A、B两辆汽车分别在相互垂直的道路上,沿靠近各自道路的中心线(图中的虚线)向前匀速行驶,当A、B两车的车头到十字路口(道路中心线)的距离分别为30m和40m时,道口恰好处于红、绿灯转换.A、B两车均未采取任何减速措施,以致两车相撞.已知两车的车型相同,汽车外型的数据如表1所示,并已知A车的速度为v1=40km/h,设两车相撞前均匀速行驶.试判断在穿过路口过程中,乙车速度v2的范围.
图结3-3
表1汽车外形数据
车长l:4.68m车宽d:1.70m
车高h:1.423m最高时速:200km/h
2.收集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例2】(上海市中考题)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结3-4a、b所示.
图结3-4
(1)观察图结3-4a可知,甲车在做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秒;
(2)观察图结3-4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米;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思路与技巧图结3-4a中甲车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一直线,由此确定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m路程所用时间由图像可查出为6s.在图b中,A点对应路程为0.6m、B点对应路程为1.8m,则AB段路程为1.8m-0.6m=1.2m.
取时间为6s,甲车通过路程为0.6m,乙车通过路程为1.2m,则确定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答案(1)匀速6(2)1、2(3)小于.
关键知道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上每一点表示二点物理意义,即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举一反三
2.1(江西省中考题)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结3-5所示的图片.
图结3-5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列表如下:
照片序号123456
时间t/s010203050
路程s/mm012.022.248.7
(1)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上表的数据,你可得出蜗牛是做运动,蜗牛在前20s内的平均速度是nm/s,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是nm/s.
2.2你知道图结3-6中的两个交通标志的含义吗?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标志牌处到下一个出口最快要几分钟?
图结3-6公路交通标志
2.3(十堰市中考题)雷达发射或收到返回电磁波时均会在屏上出现一个锯齿波.当用雷达探测敌方飞行目标时,指示器的荧光屏上出现如图结3-7所示的两个锯齿波形.若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108m/s,则敌方飞行目标离雷达站的距离为.
图结3-8

综合探究
3.如何解答开放题
【例3】如图结3-8反映骑车者与跑步者运动过程的图像.请你运用图像中的信息,提出与行程有关的物理问题.
问题:
图结3-8
思路与技巧根据图像可以看出骑车者运动15s,行驶的路程是200m;跑步者在25s内运动的路程是200m;他们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
因此,可围绕速度、路程、时间及运动特点提出问题.
答案(1)骑车者与跑步者运动200m所用时间一样吗?
(2)骑车者与跑步者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3)骑车者与跑步者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关键根据题中提供情景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及图像特点提问.

举一反三
3.1(山东潍坊市)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估测、粗测是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测长度的方法.小伟同学的家距学校约1.5km的路程.请你写出粗测这段路程的两种方法.

3.2(烟台市)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初二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初二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参照物、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测定平均速度。
机械运动现象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又学过速度和路程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物理的学习。
本章知识的核心是速度的概念。速度不仅是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个概念的应用也很广泛。速度是由两个物理量构成的一个新物理量,学生在以后的物理课中还将学到许多其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来定义的新物理量。由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速度概念已经有所了解,容易领会要由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来定义它的道理,这对以后学习和理解这类物理量有帮助的。
教材用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子弹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学习。平均速度的引入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简单化,实质上这是物理学中的“近似”或“等效”的研究方法的重要应用。本章是初中物理知识的开始,教材内容浅易,注意防止要求过高,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即使对学生基础好的班级,也不宜补充比课本更多、更难的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
1、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
2、认识到运动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并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3、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能用它来计算速度、路程、时间,讲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格式。
4、认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明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能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路程、时间。
5、学习利用停表或手表测时间,会测生活中常见的平均速度。
6、用实验探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运动的分类。
3、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
4、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计算。
5、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能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6、会用钟表测时间,会测平均速度。
7、结合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计算。
3、会利用停表或手表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问题。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3、探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
课时安排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二节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三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课时
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1课时
复习总结1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运动的描述

教学
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能够应用参照物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
5.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概念,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2.物体运动的分类。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发现度提出问题让学生看图片,提出问题:你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观看图片,有公路上停着的和行驶的汽车;码头上有停着的和行驶的轮船;飞机场上有停着的和飞行的飞机。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学生:比赛中的运动员、列车、人造卫星、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组织学生看课本第39页图3-1讨论:刘东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问:有些同学认为刘东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问:还有些同学认为刘东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以车厢为标准,刘东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刘东是静止的。
答:应该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刘东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认为刘东是运动的。

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概念要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首先要选一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看一看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举例说明。像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如果选自行车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如果选飞行员为参照物,飞机是静止的。

运动

分类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运动的路线虽然有多种多样,但总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
请同学们想想我们生活中的运动,有哪些是直线的,哪些是曲线的?(同学们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并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予肯定)汽车的直线行驶、拐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行。

课堂
小结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用参照物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3.运动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
布置
作业1、课文第40页作业第1、2、3题。

板书
设计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
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宙中最普遍的现象。3.运动的分类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直线运动,
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教学后记

课题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
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m/秒、千m/小时之间的单位换算。
3.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4.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5.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教学难点1.速度的单位换算.2.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实验器材小车A和B、长木板、刻度尺、钟表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提问:蜗牛在地上爬行,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飞行,它们运动的情况有什么区别?”
提问:百m赛跑时,怎样比较同学跑得快慢?如果两个同学是同时同地出发,在没到达终点时,你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呢?
师:对,同学们可以根据生活的经验作出判断,但是,我们是比较时间还是比较距离来说明同学跑得快慢呢?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同
生:时间短的跑得快。
生:只须观察他们哪个在前,运动在前面的快.也就是距离长的同学跑得快。

设计
探究
方案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定性比较小车A,B运动快慢的方案。
讨论参考题目:如何定性比较?可有哪些方法?怎样保障两辆小车能做直线运动?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定量比较小车A,B运动快慢的方案。
讨论参考题目: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离?怎样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
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定性比较两个小车运动快慢,让两辆小车行驶相同的时间,分别记录行驶的距离,比较行驶路长短,或让两辆小车行驶相同路,分别记录行驶时间,比较所用的时间长短。
定量比较两个小车运动快慢,提示学生先设计记录数据表格。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1)如果A和B运动的路程相同,就看它们运动的时间,时间少的运动快。
(2)如果A和B运动的时间相同,就看它们运动的路程,路程多的运动快。

速度讲解出示表格,表格中有玩具汽车、火车、拖拉机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让同学们笔算出三件玩具1秒钟内通过的路程,然后根据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求出速度。第4项,第5项先空着,教师先请几位同学说出他们是如何算出三件玩具1秒通过的路程和速度值后,回答正确后,再将后两项填上,填表时要强调注明单位。
师:从表中可以看出时间都取1秒时,玩具汽车通过的路程最远。也就是小汽车的速度最大,拖拉机的速度最小,我们用时间去除这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的公式速度=
用ν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速度的公式就是:
速度的单位:m/s常用单位还有km/h
1m/s=1km/h=
1.一列火车的速度是72km/h,合多少m/s?20m/s2.某人跑步的速度是4m/s,合多少km/h?
3.超音速歼击机的速度可超过700m/s.合多少km/h?2520km/h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那么我们称这种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看书第42页的图3-6,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匀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存在,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不大,并且轨迹近似为直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运动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题1:看书第42页的例题。
例题2:
一架飞机匀速飞行,它在5min内飞过的路程公60km,它的速度是多少km/h?
教师在黑板上做解物理题的示范。
已知:s=60km,t=5min=5Xh=h
求:v
解:v==720km/h
答:这架飞机的速度是720km/h。
解物理题的方法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所要求的物理量。2.解题前先在分析“已知”条件中把单位统一。
3.解题过程中要先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或由此公式得出的导出公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再进行运算,最后得出计算结果,写出结果时一定要注明单位。
4.进行检查,无误后写出最后答案。

课堂
小结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的单位是m/s和km/h,1m/s=3.6km/h。
布置作业课文第43页作业第1、2题。
玩具时间路程1s内通过的路程速度
汽车10s5m0.5m
火车8s3.2m0.4m
板书设计:

拖拉机12s3.6m0.3m

第三节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学目标
1、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4、能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
1、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
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平均速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匀速直线运动,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例如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启动和进站时运动得较慢,中间运行时运动得较快,有时还要在中途车站停下来,火车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例如汽车在公路上启动、加速行驶、匀速行驶、减速行驶、停止,整个过程行驶的速度是不相同的,这都是变速运动。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3页图,分析这四幅图的运动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变速运动的情况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做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v=求出它的速度。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做平均速度。
[板书]一、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1.计算公式:
师: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计算时要注意s是物体运动的全部路程,t是通过全部路程所需时间,求出的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而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通常所说的某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来学习一下平均速度的计算。
例题1: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例题(教师分析并讲解)。
例题2:一辆汽车刚启动时,第1秒内运动2m,第2秒内运动4m,第3秒内运动6m,求:
(1)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草图(图4-1),帮助同学分析。
[板图1]
师:前2秒通过的路程是第1秒的2m和第2秒的4m之和,所用的时间是2秒,求平均速度要用汽车前2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2秒,求前3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与求前2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是相同的,用汽车前3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3秒。
请同学们将例2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答疑。
教师可选一位在解题中忘记写公式或忘记写单位的同学,或计算有错误的同学,将其答题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答题指出该同学的错误。教师给出一个规范解题的过程写在黑板上。
已知:s1=2m,s2=4m,s3=6m
求:(1)(2)
解:(1)==
(2)=4m/s
答: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汽车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教师再一次强调解题方法,注意写出所依据的公式,运算时要注明各物理量的单位。
师:我们求出了汽车在前3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是4m/s,能不能说汽车在第3s内运动速度是4m/s呢?
生:不能,前3s的平均速度是汽车前3s运动的全部路程12m除以3s钟的时间得出的4m/s,若求第3秒内的运动速度,应用第3s通过的路程6m除以1s,得出6m/s。
二、瞬时速度
在交通管理中,警察需要测定司机是否超速驾驶;在兵器试验中,需要测量子弹或炮弹冲出枪口或炮口的速度,以检验武器是否合格。在这些情况下测量的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极短的时间内的速度,例如汽车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
那么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那么它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且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也相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变速运动,而我们更多关心的是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比如,你上学路途中步行比骑车慢,的是平均速度。在实际中也有时关心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比如,行驶中的汽车速度计中指示的速度等,就指的是瞬时速度。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上节学习的速度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2、要懂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四、布置作业
1、课文第44页作业1、2题。
板书设计定义
平均速度公式
计算方法
速度
定义
瞬时速度
物理意义
教学后记
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地点: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骤。
(3)介绍实验步骤
等下我们将到大操场上去完成今天的实验内容,要求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认真操作,遵守纪律,下面老师先将今天的实验步骤介绍一下:
1、在操场上,测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次记号。
2、选出三位同学做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处。
3、选出一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来表示开始。
4、选手可以分别采用正常步行、竞走或跑步的形式完成30m的路程。
5、组内互相交换角色,重复实验。
6、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填在书第45页的表格中。
学生到操场上完成实验,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回到教室。
(4)实验结果讨论
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
提问: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明确:不相等。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课堂小结
1、可以利用公式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书第46页的实验2和实验3,请同学们分别设计出实验方案。
2、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后记

解:海啸传到马尔代夫所需时间:
海啸传到马尔代夫的时间:8时30分+3时=11时30分(1分)
孩子们到达高地所需时间
11时30分一30分=11时孩子们若能获救必须在上午11时以前接到海啸警报。
1.解:(l)让小车作变速运动(使小车获得速度或平衡摩擦力均可)
(2)便于测量时间(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或让小车停止运动均可)
2.分析:在火车过桥的全部过程中,火车头所通过的路程s应等于桥长与列车长之和.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υ=,tυ=36千米/时=10米/秒,即可求t.
解:列车过桥时间t===100秒
3.分析:在90分钟的时间里,两列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1和s2.两个车之间的距离s应等于s1t和s2的和.
解:其中一列火车的路程s1=υ1t=20米/秒×90×60秒=108×103米=108千米
另一列火车的路程s2=υ2t=68.4千米/时×时=102.6千米
两个车站间的距离s=s1+s2=108千米+102.6千米=210.6千米
4.分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可以认为是匀速的.4秒是声音在人和高山之间来回的时间,所以计算距离时t应取2秒.
解:人和高山之间的距离
S=υt=360米/秒×2秒=680米=0.68千米
5.分析:部队在被摩托车追上时,共走了小时,部队在这段时间里所走的路种与摩托车在1/4小时的时间里行驶的路程相等.
解:部队所走的路程s=υt=6千米/时×时=13.5千米
摩托车的速度υ′===54千米/时
6.分析:由图2—2来分析,甲、乙两人分别从A、B出发,各以υ1、υ2的速度同时相向运动,经t秒在C点相遇.甲、乙分别走过的路程为s1、s2.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公式应有下列二式成立s1=υ1t①s2=υ2t②
又依据题意s1和s2之和应等于出发前两人之间的距离,即S=s1+s2③
将①与②式代入③式得出S=υ1t+υ2t=(υ1+υ2)t
甲、乙两人由出发到相遇所经过的时间t===500秒
相遇处距甲的出发点之间的距离,即s1=υ1t=1米/秒×500秒=500米
1.分析:汽车行驶的总路程是60千米.汽车在前15千米行驶的速度是30千米/时,由此可以求出汽车行驶这15千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是60千米-15千米=45千米.速度是45千米/时,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时间也是可以求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根据汽车行驶的总路程和总的行驶时间求出它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了.
解:汽车行驶的总路程s=60千米.汽车在前15千米行驶的时间t1===0.5时
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S2=S-S1=60千米-15千米=45千米,行驶的时间
t2===1时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40千米/时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螺旋浆飞机的速度一般为150米/秒(现在超音速飞机的速度可超过340米/秒).我们知道枪弹的速度一般比这个值要大,它刚出口时的速度可达到800米/秒左右.但是子弹在飞行中受到空气阻力,速度将逐渐减小.题中所说的那颗子弹飞行一段距离进入座舱后速度可以达到150米/秒,这时子弹对于飞机是相对静止的,所以法国飞行员顺手可以把它抓住.答:发生这件事的条件是,子弹与飞机沿同一方向飞行,而且他们速度的大小很相近.
创新园地问题答案
1.因为,尽管甲从起跑线后退10米,开赛后甲跑的快,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跑完50米,乙跑完40米,最后每人还要各跑10米.这是一次10米短跑赛,甲跑得快,最后甲还是要先到达中点.
2.设汽艇速度为υ,水流的速度为u(且υ>u),距离是s.在静水中往返一次的时间

在流水中,顺流而下用的时间逆水而上用的时间
往返一次总时间+
=②
比较①与②式可知(t1+t2)>t
也就是说在静水中所用时间比流水中所用时间短.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路程和时间的计算、简单的运动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路程和时间的计算、简单的运动

说明1本知识点是重点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说明2本知识点是难点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说明3掌握路程和时间的计算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说明4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速度、平均速度。
说明5本知识点主要讲述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它是研究物体运动的重要的知识点。
核心知识
规则1:路程的计算公式
由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可推导出s=vt。
规则2:时间的计算公式
由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可推导出t=s/v。

通过学习机械运动,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定参照物,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公式及其速度的概念,会用刻度尺和钟表测算平均速度,会计算变速运动中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
核心知识
1.知识归纳
2.要点小结
本章讲述的是运动的初等知识,重点内容是:(1)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2)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速度的概念。(3)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概念。(4)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学习时应注意:(1)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对不同的参照物是不同的(2)对匀速直线运动而言,速度是个常量.(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它是针对某一段时间或一段路程而言的.(4)在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综合计算时,先应根据题意,在头脑中想象出物体的运动情景,注意各物理量间的对应关系,对于几个不同运动的组合问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求解过程要按课本中例题的格式写出已知、求、解、答。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633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