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渐》知识链接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渐》知识链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渐》知识链接

一、朱自清的《匆匆》和丰子恺的《渐》的不同?
朱自清《匆匆》与丰子恺《渐》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
朱自清《匆匆》所体现的是一种蓦然回首感觉到时光匆匆时的一种惶恐与惆怅及无可奈何的情感,感伤意味相当浓厚。
丰子恺《渐》虽也是时光流逝以后所体现的一种情感,但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却是理智的分析,非情感的体验。
读《匆匆》让人感伤而惶恐,读《渐》给人的感觉是微笑的叹息。一者以感伤出之,一者以幽默表达。
读《匆匆》,使人觉得自己是青年,是尘世中人;读《渐》,使人觉得已入老年,至少也应是中年,是智者,如丰子恺一般,应是半出家的人。
朱自清是入世者,丰子恺是出世者。朱自清的感情是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诗人的感伤;丰子恺的感情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哲人的思者。一者使人沉浸于其中,哀伤自悼,从伤感中有所奋发;一者使人远距离观察人生,在哲理思考中体味人生。
二者所写主题虽一,情感表达基本相同,然文字风格、思想格调却大异。倒使人想起同游同写秦淮河的朱自清与俞平伯两人的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二、婴行的困惑
——由《渐》而管窥丰子恺之佛心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当丰子恺迈入三十的时候,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秋》中他说:“‘三十’这个观念笼在头上,犹如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寒暑表上的先驱,大地的节候已经从今移交于秋了。”
正是这种“秋”的心态,使丰子恺意识到时间的无常,感慨人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不论我们是否意识,是否思考,而时光的飞逝摆在眼前,不得不面对,故而有《渐》。强大的时间流逝感,强大的捕捉不定的心情,使得《渐》产生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意义探求而升华为追求生命本体的意义。
《渐》中说人生的变化,逐渐地推进“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强烈的无奈感,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不可追者”的怀念和哀叹,包含的是传统佛家学说的“皆空”观念。
用时间的必然流逝反映空间的不可保留,生命的意义本来就如同坐车乘车。车总须下,而人也不可能常在。苏东坡曾说:“万物曾不能以一瞬。”具体的时空观在佛家眼里是人类自己的玩笑。丰子恺深受佛性的影响。一方面他认为人的本性以“童心”为最佳。故而借以表现童心,而表现生命的和谐,而同时,这种对童心的追忆中又内含强烈的悲哀,童年之短暂,童心之不可保留是自然的巨大法则。这种不可逆不可留的法则导致人永恒的悲哀,对童年的追忆对童心的珍惜,表达的是丰子恺对生命悲剧的追悼,而这种追悼蕴涵着的是丰子恺内心哲学性的痛苦。
《上帝知道》中,大卫王曾说:“当我功成名就之后,我突然发现我们不可避免地长成大人,并且变得悲哀。”丰子恺便是具有这样的宗教精神——生命无常,成长悲哀。“渐”字的可怕和对这个可怕的无奈,使三十岁的丰子恺陷入了精神危机。他一方面试图用佛性来拯救自己的灵魂,他师从弘一法师,法名“婴行”。这个名字出自老子的“能婴儿乎”,弘一法师之前也曾给自己取名“李婴”。“婴”在佛家的讲堂上的意义是丰富而深远的。而师徒俩对于“婴”的看中则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悲悯,故而《渐》的主旨在劝化世人,但《渐》中却透露出丰子恺的困惑。他试图以劝慰他人的方式来劝慰自己,但是这样虚妄的劝解显然略显单薄。
所以丰子恺才这样敬重李叔同,或者应该这样说,他敬重弘一法师更甚于李叔同。丰子恺著名的“三层楼”理论这样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楼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到彻底。”丰子恺的三层楼理论是对理想人生的注解。一方面丰子恺强调这种体现本质人生的“人生欲”,强调人的宗教化生存,但是另一方面丰子恺也强调浮华人生的意义,决没有否定它的价值,甚至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对于尘世内和尘世外生活的双重体验才能使得人生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品味。这是一种艰难的追求,弘一法师可以做到,但是丰子恺却不能。他向往佛性的生活,向往灵魂的寄居,也努力向之靠近,但他却又只能是尘世中的人,他有牵挂有羁绊,有太多性情。对童年和儿童超乎寻常的热爱使人始终只能是个性情中人。而一个具有宗教情感、佛性精神的性情中人只能注定伤感,注定悲哀。于是他站在佛的边上向世人说“护生”。

三、“把握时间”不等于“珍惜时间”
——我读丰子恺的《渐》
听某校教师讲授丰子恺的《渐》,在读懂课文把握主题这环节中,大部分学生说作者要表明的想法是珍惜时间。对此种说法,授课教师表示肯定,并板书在黑板上。当时,我心里只犯疑,虽然文中有一句“‘渐’的本质是‘时间’”,但并不能因此就说珍惜时间。更不要一遇到时间二字,就不忘珍惜二字,文中所提的诸多事例寓意是很深刻的。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应当不是“珍惜时间,充实人生”。如果真是这个主题,那么学生自然就会习惯性走入“争分夺秒,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诸如此类的思维逻辑里,那么,我就要问:文章在最后一段说“大人格,大人生”应做何理解?显然,这是读懂本文的难点,是证明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珍惜时间,充实人生”这一个层面,而不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由“一点一点“时间组成的人生里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心态把握人生,那么学生就没有读懂文章,没有感知到丰子恺的写作情感。这是探讨本文的重点。
听课后,翻开教学用书一看,书中也只是笼统地说“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认真想想,授课教师所说的“珍惜时间,充实人生”与教学用书中所言“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是有一段距离的。
我认为丰子恺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的主要意思应该是:随着时间不知不觉的流逝,人心在渐变,无法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轨迹,追逐着世俗中的东西,并且自己浑然不觉;能保持自小所具有的“天真浪漫”、“慷慨豪侠”、“血气旺盛”的心态走到年老的人是少之又少了;与人为善、淡泊宁静是为“大人格”、“大人生”,呼唤一个“谦让,和平”的社会。
这篇文章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这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而并非我们时常说的挤时间、抢时间,努力工作学习。真可谓行文别致新颖,也可以说正是丰子恺先生禅心的反映。
为何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保持冲淡平和的生活态度,与人为善,淡泊宁静,呼唤一个“谦让,和平”的社会呢?
文章开篇就写到:“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文章的结尾两段,在说了“乘火车的旅客”的故事之后,作者写道:“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首尾照应,谈论的话题不离“人生”:时间的渐进中,人的不知不觉的恶变(也许用词过重);一种希望中的人的行为组成的社会。
虽然,作者在第六自然段段首说:“‘渐’的本质是‘时间’。”但文章中所举的例都是集中于一个事物——不自觉变化而真正发生渐变的“人”本身。
第一自然段写人的青春“渐变”,第二自然段写人的境遇的“渐变”,这都是写人作为“自己”的渐变。第三自然段写人对自然之物、身边亲人的情感体验差异,第四自然段写“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这都是写人“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的渐变。第五自然段写“时间”与“人生”的关系,第六自然段写个体的“人”与社会群体的“人”的关系,第七自然段引用警句含蓄表达什么是“大人生”、“大人格”。这才让文章的真正意思露出“冰山之角”,折射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文章沿着“个体—外界—社会”这一条思路层层深入表现主题,从时间的角度来阐述这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
另外,文章两个故事其寓意含蓄而深刻。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该文主题的难点。
在第一次读这一篇文章时,我心里就有满腹疑问:从文章的结构来说,“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是论证这一段的首句——“‘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除此之外,在文章主要思想上,有没有其深刻的寓意?乘火车的旅客这一个比喻,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我想,这应该也是学生的读之费力而又不吐不快的地方。
我认为“乘火车的旅客”的事例就很明晰地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态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些将时间浓缩的事例来体味其中的含义。如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怎样来分配这有限的时间。也可以用佛家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和尚说江面上只有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叶倩文的歌曲《滚滚红尘》等等来说说这个世俗百相。
对于“抱犊跳沟”,我将之与这一段后面的分析句联系起来理解。这里的“犊”我理解为在工作中人们抱着不放的“名”与“利”。当某一天,“我们”因其他原因而停下工作时,有了一段想一想的时间,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为名为利是多么的“苦劳”。
丰子恺以夏丐尊、李叔同为师,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丰子恺受其影响,学佛信佛,劝世人爱惜生命,戒除杀机,弘扬善行,其文章自然以事设寓,充满玄思,不足为奇。
在第二课时,授课教师选择朱自清的《匆匆》一段比较阅读、给学生仿写。这样,教师就更应该将两文的侧重点让学生寻找出来,让学生对于“时间”的认识多一个角度:一为紧张的生活节奏,抓紧时间工作学习;一为从容地平和地对待这个纷扰的社会,多行善。这才能让我们的授课更充满人文、人性,让我们的学生在欣赏中真正读到人文、人性,让我们的学生在读他人的文章时增添一些新的社会认识和人的关怀。
我想,这是新教材选其为文的价值所在。
我想,丰之恺作品的味道才让学生读出了一二。

这堂课让我思考的其他问题:
1.学生在用自己的眼光讨论文章的好与坏时,可不可以先对文章的文意多质疑,勇敢地把文章中自己犯糊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而不是首先发难于自己对原作不满意的地方,以显示自己独特的发现来博得掌声。
2.学生在对课文进行评析的过程中,出现两相矛盾、针锋相对时,老师的点拨应不应有鲜明的立场,而不是模梭两可。虽不是要教师判断孰对孰错,但哪是与原文相符的,哪是我们能进一步拓展的,教师是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白答案的。
好一个“渐”字,让我们的语文课在渐变中进步。m.jAB88.cOm

延伸阅读

《毛泽东词二首》知识链接


《毛泽东词二首》知识链接
一、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忆秦娥:是一种双调小令,上下片各三仄韵,一叠韵,其词调特征是,句子短促,又多押入声韵,因而音调急促,气势苍劲,中间三字的叠韵句必须重叠前句末尾三字,紧承其前密接其后,使结构显得更为紧凑。
《忆秦娥》又有《秦楼月》等异称,且有多种异体,毛泽东所填的这首词是常格,在音调上完全合谱。《忆秦娥》词,相传始自唐代大诗人李白,该词曾被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推为“纯以气象胜”的千中数一的神品,尤其是词结尾“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更被认为“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该词写的是闺中少妇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这就为该词牌定下了调子,此后所作该词,大体不离怀人窠臼,或为春闺少妇怀人念远,如宋范成大《秦楼月》其一“楼阴缺,栏杆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或为作者自己怀念情人,如元代著名画家王蒙之同名词作:“花如雪,东风夜扫苏堤月,苏堤月,香销南国,几回圆缺?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这些词大都写得比较柔弱纤细,只有李白那首确实写得悲壮而富人生悲剧意味,但与毛泽东这首相比,李词不脱伤离念远俗套,境界、内涵均也有所不及,即使结尾八字,也有衰飒之感,远不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之豪壮。毛泽东同志为这一词牌注入了新的内涵,新的气象。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关于《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雁”和“月”
雁和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原型意象。雁是一种候鸟,秋向南来,春往北去。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雁的记录,《礼记婚礼》中即有“婿执雁人”的记载,雁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也很早,《诗经》中已有“雍雍雁鸣,旭日始上”的诗句。但雁成为原型意象却与苏武有关。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长达19年,宁死不屈,不堕志节,手持节旌,北海牧羊,即使啮毡饮雪也心向汉朝,不改初衷。后来汉使向匈奴要人,匈奴王诡称苏武已死,汉使于是托言汉武帝已在上林苑中得雁足传书,匈奴王只好交出苏武,从而使苏武在有生之年能够再回汉朝。此后,雁就作为原型意象进入文学作品中,包含两种含意:一是比喻信函,常言所说的“鸿雁传书”或“雁足传书”来源于此,唐沈如筠(闺怨》诗“雁尽书难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即是从反面用典;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当江南木落草衰之际,月白风清之夜,随时可以看到一列列排成“人”字的雁阵,自北向南飞行,偶尔还可以听到雍雍的雁鸣,此时此景,使诗人们的心潮激荡,写出了一首又一首闻雁思乡的佳作,唐韦应物有《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夜斋闻雁来”,宋严羽也有《闻雁》:“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而“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简直就是故乡和团圆的代名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三、《沁园春长沙》赏析(向明)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删节)
四、多角度解读《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诗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诗作。《沁园春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有着丰厚的审美内涵。本文力图从多角度解读这首词。
一、这首词透露了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毛泽东本诗中的写景,富有吞吐今古的气魄。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上下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表现极致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透露了冠绝古今的气魄。全词有曹孟德《观沧海》之豪雄,而无曹孟德之苍凉,有李白傲视群伦的气魄,而无其玩世不恭之洒脱,可以说是卓绝古今!
二、这首词中对秋的歌颂独步古今。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但毛泽东的这首词,却是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尽展了秋的美丽!当然,面对“寥廓”的秋天,诗人也有一丝的惆怅——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但是,从全词来看,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怀,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三、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千年的沉重、千年的孤独。毛泽东在这首词中,面对大地,也发出了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里,我们读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但在这惆怅过后,更多的是主宰天地的豪情!与屈原的无奈和感伤,有天地之别!
四、这首词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用万、千、百等数词营造一种豪放、开阔的氛围,已成为其惯用的手法。
五、这首词的写天写地,营造了一种相当壮阔的氛围。天下之高,无非天也,天下之大,无非地也,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了天:“万类霜天尽自由”,写到了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两字之用,给我们描摹了极为壮阔的意境,使整首词的意境变得无比的壮美!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写天写地实属常见,功能非同一般!
六、毛泽东喜欢水,在这首词中有充分的体现!毛泽东的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名字的“泽”字,即有水字。他喜欢游泳,70多岁了还畅游长江;年轻时喜欢雨中跑步锻炼;在诗词中,也喜欢写水!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智慧的人,都喜欢水吧。伟人贤人很多与水有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关云长水淹七军;韩愈水边祭鳄鱼,等等,无不与水有关。水,给人无边的美感,它可以是壮阔的、净澈的、明丽的、苍茫的,也可以是浩淼的、寂寥的、无靠的……总之,水,给人很大的审美弹性!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提到了水,多次提到江,提到了与水有关的鱼、舸等,给人一种很阔大美好的意境,给人无边的遐想……
七、毛泽东诗词,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为帝为王者,必有过人之气魄。黄巢写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那种对大自然生灵的呼风唤雨的指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帝王气象。毛泽东不是封建帝王,但他被老百姓称为“万岁”,虽无帝王之实,却有帝王之尊。在这首词中,诗人问天问地,与同学们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凡夫俗子所能道也!确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
八、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这首词中,诗人对动词的使用,是十分成功的。“立”、“去”、“看”、“染”、“流”、“击”、“翔”、“竞”、“问”等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翔”、“竞”等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翔”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九、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成功!“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十分成功!
十、这首词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寒秋、湘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等意象,都十分鲜明突出,给人难忘的印象,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到的,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内涵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多元视觉解读这首词,有助于我们对它的了解。这种工作,应该是有意义的!

五、《忆秦娥娄山关》解读
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思想深远,气象壮阔,意境雄浑。
上阕写向娄山关进军途中的情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悲壮、苍凉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视觉、听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霜晨月”重复上句,固然是词牌格律的要求,但这重复却承上启下,恰到好处地又一次强调了行军的艰苦,从而引出下文对红军战士戴月履霜、兼程前进之状的侧笔描写:战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前进,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为凛冽的西风所切割和撕裂,断断续续,慷慨悲壮。那细碎清脆的马蹄声和断续呜咽的喇叭声交织一起,一阵阵,一声声,远远近近,汇合成进军的号角,沉郁地回响在霜重寒凝、肃杀冷落的景中,生发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格调,于是红军刚毅沉着的军容、慷慨壮烈的意志就立即浮现在读者的面前,动人心魄。
下阕抒写红军跨越娄山关后的豪情以及迎接新征程之艰辛的精神准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换头一笔宕开,不写抢关夺隘的战斗过程,笔锋直插到跨越雄关之后。二句以议论入手,遒劲有力。娄山关雄伟险峻,虽不如李白《蜀道难》所说的“难于上青天”,却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却被英勇的红军所征服了,还说娄山关像铁一样的坚固呢?实际上当时的娄山关,周围险峰如剑陡立,高耸入云,中间是十步九弯的山路;又有贵州军阀重兵把守。可是,我们的红军战士根本未将其放在眼里,迈开大步不就踏过了么?“从头越”三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
论气象与意境,毛泽东此词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亦阔大沉雄,亦有苍凉之气。但这苍凉之中,却又透露出昂扬豪迈的斗争精神与英雄气概。昂扬豪迈与冷峻沉重相交融,遂使这两句包含悲壮美,极富感染力,读之使人感到一种哀兵必胜的壮烈情怀。

11.渐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11.渐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1.渐学案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材儿童题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有《子恺漫画》,《缘缘堂随笔》等众多作品行世。

【识记积累】
注音
纨绔子弟佣工围炉拥衾刑笞
牛犊轧朋友倾轧轧钢

【课文初探】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下列各项词语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朱拓(tuò)仓颉(jié)
胚胎(pēi)瓮牖绳枢(yǒu)
B.炮烙(páo)喁喁(yóng)
埋怨(mái)牛山濯濯(zhuó)
C.吮吸(yǔn)脑髓(suǐ)
札记(zhá)一觞一咏(shāng)
D.讥诮(qiào)畏葸(xǐ)
祈祷(qí)横样子(hèng)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暄藕段丝连张冠李戴天有不测风云
B.迄今百无聊赖翻云覆雨皇亲国戚
C.通宵礼上往来星陨如雨幅员辽阔
D.恶梦没精打采不成体统凭心静气

【疑难探究】
1.文章两个故事寓意含蓄而深刻,即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乘火车的旅客这一个比喻,分别对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有什么深刻寓意?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这句话中“人”的理解?

【文段精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9-12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坡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1.“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一句中,“圆滑”的含义是什么?

2.如果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因为其变更是一分一秒地渐进的”,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3.为什么说“渐”是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为什么说人生是由“渐”来维持的?请联系文段,用自己的话来作答。

4.对划波浪线的句子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不知不觉中,经过长时间后,好人“渐渐”坏了。突出人生变化的巨大和不幸。
B.人的变化,短时间里是不知不觉的,在较长时间里是巨大的。突出人的变化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个渐进过程有很强的隐蔽性。
C.在不知不觉中,人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人生之变不易察觉。
D.在不知不觉中,人“渐渐”地变化了。突出人的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A.鬈曲(quán)汲水(jí)
娓娓而谈(měi)摇曳(yè) 
B.镌刻(juān)粗犷(ɡuǎnɡ)
汨汨流水(ɡǔ) 泥泞(nìnɡ)
C.暌违(kuí) 鞭笞(chī) 
不能自禁(jīn) 棱角(línɡ)
D.镶嵌(xiānɡ)颓圮(qǐ) 
喇叭声咽(yè) 彳亍(chìc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走头无路 励精图治 钩心斗角静谧
B.庖丁解牛 苦心孤诣峥嵘岁月絮聒
C.光怪陆离 无是生非扶摇直上漪沦
D.休戚相关 声名狼籍功亏一篑恸哭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是
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B.请说说,你在台上装腔作势是出于你的内心需要?还是为了满足低档观众的需求?
C.没有意思硬要说,那是瞎说;意思没有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D.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小巨人姚明身高220厘米,即使到素有“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他的身高也是出类拔萃的。
B.狗咬人,当然是该谴责的,叫做“狗咬吕洞宾”。但为什么老天注定狗咬的一定是吕洞宾呢,明明有许多警犬咬的不都是贩毒分子、车匪路霸吗?
C.庖丁解牛,世称绝技。解狗骂人,没有一个不是天才,能把狗的每一个零件都拿来骂人,连狗尾也逃不过,叫“狗尾续貂”。
D.他一向写鼓吹“台独”的文章,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你可千万别当一回事。

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的小曲,在的日子里寻一点的安慰和满足。
②所有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家长却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六年里,了他们的天资。
A.风味苦涩短暂磨灭
B.风格苦难临时消灭
C.风尚辛苦暂时磨灭
D.风姿艰苦须臾泯灭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事实再次证明,不管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之间还存在一些分歧,但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B.新落成的图书馆分别设有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英语角等多个部分组成。
C.创刊一年来,该报针对行业特点,遵循“指导性强、信息量大”的办报方针,取得了很大成绩,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誉为“导向好、品味高”。
D.来自铁路、邮电、卫生、公安、金融、电力等行业和部门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厦门、大连、苏州等城市的有关领导参加了座谈会。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马诗(选一)①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②。
何当金络脑③,快走踏清秋。
[注]①《马诗》二十三首,是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种种感慨。②燕山,指幽州蓟门一带藩镇割据最甚的地区。钩,古代的一种弯刀。③金络脑,指一种贵重的鞍具。
1.找出诗中表示意象的词语: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胡杨仰止王本道
中巴车在浩瀚的戈壁滩奔驰,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际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色彩。深褐是遍地的砾石,暗红是高低错落的红柳,灰黄是起伏流动的沙丘。那一片片的浅绿呢?请教身边的文友——啊,是胡杨!
利用一次旅途的小憩,我走进了附近的一片胡杨林。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在一片浑黄起伏的沙丘之中,突兀出现的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
在林中,我细细地观察着每一棵胡杨,他们中高的五六米,矮的只有二三米,相互簇拥地生长着,棵棵都长得铁干虬枝,粗壮有力,就连每一个细小的枝杈都显得刚劲而凛然。那树干的树皮纵裂,呈灰白色或灰褐色,树冠阔圆如伞,叶子呈灰绿色,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与旺盛。胡杨林深处,我陡生一种肃穆,一棵棵胡杨那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形态,仿佛有了灵性。他们有的像龙蛇盘踞,有的像鹰鹊独立,有的像豹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惊立,有的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恐龙、一只巨蜥、一条鳄鱼……啊!胡杨,这茫茫大漠造就的生命,浩浩沙风雕镂的塑像,给我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像空间。
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胡杨林中,有的显然已经衰老了,树皮的褶皱高高地翘起,时光的足迹在她们身上显而易见,有的树干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树枝依然绿意蓬勃,有的已经死去倒下了,但仍然保持着刚劲的躯体;还有的已被埋进了沙丘,但坚韧的枝枝杈杈仍然倔强地在地面上伸展着,顽强地固守着周围的一片沙土。细想起来,胡杨的奉献何止是“一生”?她经历的岁月这么悠久,足见她的根系扎得多么深,躯体和筋骨有多么坚硬。即使生命止息了,倒下了,她生命更多的部分仍然延伸在大地的深层!怀着肃穆与景仰,文友们又开始了新的旅程。我的目光依然搜寻着车窗外远远近近的胡杨。忽然我惊异地发现,视野中时常与胡杨同时出现的是一个个小小的“村庄”,只是房屋显得有些低矮,也没有炊烟、鸡鸣、犬吠。新疆的文友告诉我说:“那不是村庄,是少数民族的墓地。”茫茫大漠的十几天行程中,我所见到的这样的墓地——准确地说应该叫墓群,实在比村庄还要多,与绿洲、河流、帐篷、牛群、羊群一道,构成了戈壁滩亮丽的风景。各民族长眠于地下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活剧,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拼搏过,燃烧过,奉献过,因此活着的人才精心维护着这些墓群,作为缅怀列祖列宗的一种方式。
在新疆,维吾尔族称坟墓叫“玛扎”,哈萨克人似乎也叫“玛扎”,回族人叫“拱北”,蒙古人叫“敖包”,只是坟墓的形态各有不同。在荒凉的戈壁之上,我还碰到过十分眼熟的馒头一样的墓群,那就是生产建设兵团【注】的“十三连”。按照一个团的建制,本来只有十二个连队,兵团死去的人,便被戏称为“调到十三连”去了。“十三连”是清一色的土坟,没有鲜花,没有装饰物,只有周围几株胡杨静静地陪伴着他们。坟前一块简陋的木牌,写着亡人的名字和他们遥远的家乡:河南、上海、天津、山东……
天空中有苍鹰在盘旋,中巴车继续向前疾驶着,一片又一片胡杨林在车窗外掠过,随之扑入视野的是一片片“村庄”。是,那不是村庄,是玛扎、拱北、敖包,是“十三连”。它们静静地躺在天山山麓博大的怀抱里,谛听着这片土地上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村庄”中的每一个成员本该安然地歇息了,但是他们的脉动并没有停止,像那一株株坚韧的胡杨,活着的时候不避艰险,不怕孤寂,不择壤土,即使倒下了,他的生命还在大地的深层中延续着……
【注】1954年10月,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1.开头描写浩瀚戈壁滩的独特景观,有何作用?

2.文章描写了胡杨的哪些特点?试根据三、四两段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3.(1)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胡杨,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坟墓?

(2)文章特别点出新疆各族对坟墓的称呼,以及“十三连”简陋木牌上的家乡名,这是为什么?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段最后两句,就“那一片片的浅绿”设问作答,流露惊赞之情,起到了突出胡杨、激发读者情趣的作用。
B.“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以夸张的笔法抒发感受,表现了戈壁滩的孤独、寂寞和荒凉。
C.文章描写胡杨仿佛具有灵性的各种形态,为人们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像空间,意在表明沙漠具有勃勃生机。
D.末段写“村庄”成员谛听“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讴歌新时期边疆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振奋。
E.文章以“在浩瀚的戈壁滩奔驰”的旅程为线索贯穿全文,抒写自己一路的所见所感,由物及人,思路清晰。

【语言表达】
1.根据下列内容写一则通知,要求保留全部信息要点,语言简明、连贯。
①校学生会准备举行欢庆2009年“元旦”文艺晚会。②全体同学参加。
③晚会时间为2008年12月31日19时。
④晚会地点在学校的学生活动中心。
答:

2.9月8日是“国际扫盲日”,请拟一条以此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
答:

3.将“大海”“思维”“翅膀”三个词语,或“生命”“物质”“价值”三个词语连缀扩展成一段话,或描述一种情景,或陈述一种见解,要求内容合理,有意蕴,语言生动流畅。(说明:三个词语的语序可以改变,不少于40字)
答: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日本汉字检定协会每年都举行“世态汉字”活动,评选出一个汉字反映当年的日本社会世态。2007年12月12日,该协会宣布当年的当选汉字是“伪”。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得知这个结果后表示:“虽然同为‘人’字旁,但与‘伪’相比,我更愿意选择‘信’。”
那么,“伪”和“信”两个汉字(或者其中的一个汉字)让你想到什么呢?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说说你的经历、感受或看法。题目自拟,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1.渐
【识记积累】
纨绔子弟wánkù佣工yōng围炉拥衾qīn
刑笞chī牛犊dú轧gá朋友倾轧yà轧zhá钢

【课文初探】
1.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2.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夯实双基】
1.D。A朱拓(tà)、B埋怨(mán)、C吮吸(shǔn)
2.B。A藕断丝连、C礼尚往来、D噩梦、平心静气

【疑难探究】
1.(1)联系课文理解,“犊”可理解为在工作中人们抱着不放的“名”与“利”,某一天,“我们”因其他原因而停下工作时,有了一段想一想的时间,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为名为利是多么的“苦劳”。
(2)根据课文第六段论述“乘火车的旅客”的事例,明确的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态度”的问题。
2.指具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文章虽未指明这样的人是谁,但从文中关于“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
‘人生’的长期的旅客”的描述,应该指对上社会、对人生有所补益,不计个人得失,追求一种超越心态的明达之人。

【文段精析】
1.人生各阶段的变化非常细微、平缓,不易察觉。
2.不好。这里使用繁笔,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生变化的“渐进”的过程,和下文的比喻也更加吻合。
3.“渐”使人生圆滑地进行,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变,由孩子最终变成老头子,而这种渐变又不留痕迹,让我们误以为恒久不变,这不是受了“渐”的欺骗吗?“渐”让人生的变化不易察觉,让人易于接受,如果让一个少女很快就变成老太婆,那就难以承受了,所以说,人生是由“渐”来维持的。
4、B(注意:对“渐”的特点描述的准确性,对表达意图分析的合理性。)

【基础知识】
1.BA娓娓而谈(wěi)C棱角(lénɡ)D颓圮(pǐ)
2.BA走头无路――走投无路;C无是生非――无事生非;D声名狼籍――声名狼藉
3.DA“干警”为常用语,中间不必用顿号隔开;B选择问前一个问题不用问号,用逗号,只在最后用一个问号即可;C“就是乱说”后用冒号,表示后面部分是对前面的话作总括。
4.A“出类拔萃”的含义是“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此句中使用不当。
5.A“磨灭”是经过相当时间的逐渐消失,“消灭”的对象应是具体的。
6.D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不管”改为“尽管”;B句式杂糅,“分别设有……”与“由……组成”;C成份残缺,“誉为……”后缺宾语中心语“报刊”。

【诗歌鉴赏】
1.大漠、沙、燕山、月、金络脑、清秋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惆怅之情。

【阅读提升】
1.展现浩瀚戈壁的独特景观,交代胡杨特定的生存背景,为下文写胡杨的特点以及作者对胡杨的情感作铺垫。
2.胡杨粗壮刚劲,明艳旺盛;奇形怪状,似有灵性;生命长久,坚韧倔强。意思对即可。
3、(1)坟墓与胡杨、牛群等共同构成戈壁亮丽的风景;赞颂像胡杨一样扎根边疆、奉献燃烧的墓中人。意思对即可。
(2)有助于表现新疆各族、祖国各地人民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伟大贡献。意思对即可。
4、A、E。B项“洪荒”,指混沌蒙昧的太古时代,从下文“时光的足迹”不难看出,非指“孤独、荒凉”的感觉。C项错在“意在表明沙漠具有勃勃生机”,实际上“各种形态”仅是人们关于胡杨的想像。D项“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固然含有歌颂新时代的意义,但文中主要表现胡杨即使倒下生命仍在延续的品性。

【语言表达】
1.示例:校学生会将于2008年12月31日19点在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庆祝“元旦”的文艺晚会,请全校同学准时参加。
2.示例:⑴能识字,真好。⑵扫盲使我们打开另一扇窗户。⑶文明开启心智,文化建设家园。
3.示例:⑴我喜欢在大海边静静地思索。当躯体休息下来的时候,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像面对缥缈无涯的晴空一样,思维的翅膀才在这广阔的天地里飞的很远很远。
⑵示例:不要浪费生命,去积累那些最终只会灰飞烟灭的东西。追求物质不如花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理想,因为理想本身赋予生命以意义和价值。

【写作导引】
“伪”字获选2007年度“世态汉字”,主要是因为日本社会爆发了多起知名食品公司造假的丑闻,让民众心生感慨。“伪”代表世态,某种意义上折射出日本民族的“真”和“勇气”。平心而论,这个“伪”如果放在中国是否合适呢?答案不言自明。从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不胜枚举的假冒伪劣产品,到见诸报端有关各行各业造假行为的报道,从高校、医院、企业界、学术界到楼市、股市、文物、学历……从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到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中国人的造假能力令人瞠目。

《地图知识》系统知识点汇总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图知识》系统知识点汇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地图知识》系统知识点汇总

第六单元地图知识

[知识要点]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式子表示就是: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达方式:

1.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1CM代表实地距离多少KM。如图,

2.文字式:用文字写成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0KM。

3.数学式:用数字表示图上的比例尺大小。例如:1:1000000

根据比例尺,可以在地图上量算出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衡量,即比例尺的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反之比例尺愈大。

二.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一般把它的上方定为北,下方定为南,左方定为西,右方定为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我们就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如图2

3.经纬网地图: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批示东西方向,在经纬线成圆弧形的情况下,确定方向时要特别注意。如图3

三.图例和注记

1.图例:它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含义的说明,即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各种符号和颜色叫图例。

2.注记: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等的数字,都叫注记。

四.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它们均是表示地面高度的方法。

五.等高线和等深线

1.概念: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图可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在一同幅图上,等高线愈密集,表示地表坡度愈徒;等高线愈稀疏,表示地表坡度愈缓。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能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在地图上,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2.地形图: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状况的地图,为地形图。用等高线绘制成的地形图,称为等高线地形图。通过等高线可以判读一幅地形图所表示的实际地形的部分特点:如图4

1坡度徒缓:(在概念中有叙述)

2(1)顶、盆地和洼地:闭合等高线的数值内高外低为山顶,内低外高为盆地或洼地。

3(1)脊和山谷:一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

4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两组对峙的山脊等高级及两组背向的山谷等高线交界处)。

5陡崖:等高线密集到相重合处。

3.地形剖图:地形剖图是建立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它表示沿地面某一方向部出的垂直断面图。这是为了更直观地看出某条线了地面起伏和坡度的情况。如图5

[复习指导]

地图是用符号,文字和颜色,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缩绘于平面上的图。人们通过地图可以了解某个地区,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地理事物的数量、质量特征和时、空分布状况。是作为人们认识其活动地域环境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所以本章的地图知识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甚至其它学科知识(历史)的必备基础。在学习本章知识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内容详略关系

一般来说,所画地区范围愈小,要求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该愈大;反之应愈小。在同样大小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就越小,反映内容就越详细,精确度就越高;反之,表示的范围就越大,内容就越简略,精确度就越低。

二.地图判别方向

1.地图上的方向判定要本着:先经纬网判定,无经纬网,再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定;如果地图上,即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则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原则判定方向。

2.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来判定东的方向。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的为东方向,反之则为西方向。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这意味着,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沿着逆时针方向为东方向。南极为中心的地图,地球自转方向则是顺时针方向。

三.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表的三种地形类型的关系

根据等高线判读地形类型和地形区时,可根据等高线的形态和分布,把地形区分为三大类:

1.有起伏,即等高线呈闭合圈状:1丘陵--等高线分布稀疏,弯折处平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M以下,坡度和缓。2山地--等高线注记数值大,分布都比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大,坡度大,沟谷幽深。

2.起伏不明显,即等高线呈平滑直线,弯折较少:1平原--等高线注记数值在200M以下,并分布稀疏。说明海拔在200M以下,广阔平坦,起伏小。2高原--等高线在高原的边坡上分布十分密集,而到了顶部明显稀疏。说明绝对高度大,而相对高度小。

3.四周高中间低,即等高线呈闭合状,外高内低--盆地

四.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如图5,首先、道德根据要求,在等高线上设剖面线,以其水平距离作横坐标。第二步,用等高线图的高度作纵坐标,确定垂直比例尺(根据需要,一般比水平比例尺大)。第三步,自剖面线与等高线的各交点处作垂直投影于纵标相应高度的平行虚线上。最后,将纵坐标平行虚线上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为地形剖面图。

《师说》知识要点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知识要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知识要点
一、难字注音
句读dòu或不焉fǒu官盛择近谀yú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
二、一词多义
1、惑:传道、授业、解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无惑-----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老师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以……为师(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学习(动词)
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
3、无:圣人无常师----没有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论
4、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指示代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人称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也许(语气副词,表揣测)
其可怪也欤!------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
三、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不拘于时----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
四、词类活用(见原文注释)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560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