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孙绍振:让语文成为青少年精神生命的家园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绍振:让语文成为青少年精神生命的家园”,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俄式的语文课本,以语言与文学分成两门课程为特点,文学的分量很重。20世纪50年代苏俄十年制中学的文学课本,实际上是一套完整的俄国文学史。

●德国到高中阶段有大量的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文学经典,也可以选修哲学经典。班级就以所选经典来划分。课堂上就是讨论经典。

●美国大中小学对于学生的口头交际均有专门课程,大学有演讲系,且有博士学位,有专门的演讲教授。在这方面,美国有相当高的学科水平和实践基础。

国内外语文课本的比较

新中国成立以前,国民政府颁布过《国家教科书》、《战时国语读本》等等,是比较强调政治性的。国民党提倡新生活运动时期,就有宣传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等观念的古文,还有《国父遗嘱》、《曾国藩家书》、蒋介石给蒋经国的信等等。(后来台湾的官方课本因袭了这一指导思想和相关内容。据一份网上公布的调查,这些课文大都不受台湾中学生的欢迎)。但当时的课本是多元的,学校和教师有选择自由。JaB88.Com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短期内还来不及编写新课本,在经济发达地区,曾经使用过开明版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但是,这套课本不能适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逐渐有了新编的、统一的课本。我们当时所能接触的只能是苏俄教学思想和体制。因而苏俄式的课本就应运而生了。

苏俄式的语文课本,以语言与文学分成两门课程为特点,文学的分量很重。20世纪50年代苏俄十年制中学的文学课本,实际上是一套完整的俄国文学史。

苏俄中学把俄语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语法、词法的复杂程度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不经过严格的语法、词法的系统教育,不可能在口头上和书面上达到自由、通顺、流畅表述的要求。

在这方面,德国人与之有相像的地方,其疑问句法的复杂与俄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在德国初级中学,语法和知识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到了高级中学,他们就基本上不讲知识了。他们不是把语言和文学加以并列,而把德语和哲学并列起来。高中有大量的选修课,比如,一个学生可以选修文学经典,也可以选修哲学经典。班级就以所选经典来划分。课堂上就是讨论经典。学生必须发言,成绩占60%,他们强调的是自主的学习和独立的见解。

从学术思想来说,20世纪60年代以后,语言学有逐渐成为人文学科包括哲学文学的基础的趋势,故语言课程在欧洲中学中的比重始终是很重的,中学生学习两门到三门外国语司空见惯。这与欧洲民族杂居,又有重视语法词法的传统有关,英国早就有文法学校的传统设置。但是,在中学里,纯粹知识的传授,死记硬背是很少的。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政治形势和文化传统都不允许我们照搬苏俄。随着形势的发展,语文的泛政治化形成潮流,这是任何语文专家都难以阻挡的。

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的语文教学才重新提出语文本身特点的问题。但是,当西方语文教育思想涌入时,我们又饥不择食,阴差阳错地,匆忙地接受了托福考试的标准化模式,而且一旦接受,就成为教学的指挥棒,机械化的应试教育使得西方很强烈的人文精神都受到了窒息,语文教学又一次陷入困境。

我国的语文课本,虽然有许多西方国家课本所不能及的优点,但是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不拘一格而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方面,是大大落伍的;尤其在激起课堂内趋力方面,显得异常薄弱。现在,语文教学的落伍状态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乃至全国人民的忧虑。

关键在于,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课本的指导思想过分集中在语言的工具性上。这与当时斯大林的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物质外壳的绝对权威理论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的语文课本,长期片面性地拘泥于工具性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也片面地纠缠于字、词、句、段、篇的模式,忽略了个体的特殊性和语言的个性,无异于取消了以人为本,也就谈不上什么人文性了。

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前沿学科理论基础上,把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为了激发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情感,在美国,中学课本中有一系列的学生参与空间,包括同样的课文有多种结尾的想象和选择,还有母语和外国语相关课程的选修课和课外活动。

美国大中小学对于学生的口头交际均有专门课程,大学有演讲系,且有博士学位,有专门的演讲教授。在这方面,美国有相当高的学科水平和实践基础。美国人为中学生所设计的口语交际练习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如初中生入学以后最初的口头交际课程中,有自我介绍一章。练习的设计是:

1.以自己朋友的身份介绍自己。

2.以自己的宠物的视角介绍自己。

3.虚拟在自己的葬礼上为自己作悼词。

其中第三条可能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但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将之改为:虚拟在自己当上了科学院院士的时候,作自我介绍。

在目前国际竞争和人际竞争日益紧张的时候,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有着同样的重要意义,而在口头方面我们无疑没有优势。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能仅仅从概念上空喊人文精神,而且应该培养起青少年开放、敏捷的心智,流畅、简洁的表述,抒情、雄辩、幽默的口才。而这一切都要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和阅读、写作融为一体。

扩展阅读

让学生成为真的学习主人──《爬天都峰》教学随感


在教学《爬天都峰》时,一上课,我就先告诉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课文,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习老爷爷和我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齐读,最后让同学齐读完后,我兴致勃勃地对学生说:你们读的真有感情,让老师看到了天都峰的高和陡,看到了老爷爷和作者是怎样爬上天都峰顶的。那么让我也来读一读,你们体会体会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此时,我与学生已完全融入一体,可见老师的范读相当重要。一位诗人说过:好的朗读体现了对作品的真正理解,是对作品的绝好解释。教师精彩的范读是最直观的教具,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行仔细体会和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同时给学生树立声音的样板,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多姿多彩,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不断的提高读书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现。

学生在全神贯注的听着,而我在读时却故意漏掉几个字,是课文中的(奋力),(终于)这几个词语。可是出问题了,当听完后,学生们目瞪口呆的看着我,但却不敢举手提问,说老师你读错了。我也愣住了,这点我在备课时也没有考虑到,只想学生能提出来的,可见,这堂课还未真正放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却忽略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管理下的学生因素,课堂改革,其实是学生,他们要适应由老师问变学生问,从一言一行都要经过老师批准至自由发言,从要求统一答案到倡导创新有个人见解,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自己探索新知。这些,学生一时半会是接受不了的,所以当原先设想好的教学步骤,却突然出现了冷场,我马上就说: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时学生才纷纷举手说,接着我又让他们说说加与不加有什么不同,引出词语的作用,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词语的作用。

课结束了,我却久久不能平静,回顾整节课的学习流程:自读发现、交流探索、有感情地朗读,但还没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当中,首先应树立学生自学的观念,让他们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我们现在课堂上强调学习方法,但学生会用的很少很少,今后我想应多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前几天,我从网上看到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就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境。

3、想诗境,悟诗情。

4、吟诗句,背诗文。

我想,学生只要拥有了自学方法,才能真正的去自学、自悟课文。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不能过分地对学生说;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来限制学生,更不能认为学生这不行,那不行。学生是可信任的,学生是需要释放的,因为学生是生命发展的个体!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为学生创造一切机会,为学生的自学、自悟开辟一片蓝天。

让语言和精神共生──《彩色的非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读记记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目不暇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通过揣摩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流程

一、谈论非洲,揭示课题:你们印象中的非洲是怎样的?

(学生综合自己在电视、报刊等媒体获得的信息,谈对非洲的印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非洲的课文《彩色的非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明白,屏幕上的词语解释供大家参考。(出示:重点词语解释)

2.出示课文中难读的长句子,进行检测。

(学生读长句子,体会停顿、层次。)

3.读了课文以后,你觉得非洲是怎样的?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板书学生感悟到的词语)

设计意图:交流阅读感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为进一步感悟文本奠定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介绍非洲的?

(课件呈现)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是彩色的。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言语实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同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暴露学生思维状态中纠正概念混淆,层次不清等思维混乱问题。

三、细读课文,感悟非洲:

1.赏读彩色的植物;

①语言文字是有色彩的,是有画面的。请你细细地读描写植物的语段,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想象画面。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

②引读: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真是──(生接读)你们瞧,芒果树开花了──(生接读)仙人树开花了──(生接读)玉兰树开花了──(生接读)火炬树也开花了──(生接读)最妙不可言的是那叫花树的树,远远望去──(生接读)。

(概括描写部分可以全班读,具体描写部分可以开小火车,并可以循环进行。)

③(展示非洲植物图片,配乐)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乐声,欣赏着斑斓的画面,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先欣赏图片,自由诵读书中语句;然后配乐朗读。)

④此时,你感受到非洲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设计意图:这个语段作者用色饱满,想象奇丽,植物形象鲜明,因而采用朗读、想象、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入境,在充分地读中强化形象,积累语言。图片的呈现,一是为了印证想象,丰满形象;二是为了营造情境,感悟文本。

2.比读彩色的食物:

①自由读相关语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语言比较:

(课件呈现)

在富裕人家的餐桌上,有流着殷红的血的牛排,有五光十色的水果沙拉,有像是流动的颜色的各种饮料;在不太宽裕的家庭,有粉红的木薯,金黄的香蕉,红沙瓤的西瓜,黄中透红的芒果取之不尽。

(学生对比课文阅读,体会表达效果,交流阅读感受。)

③引读:这是多么绚丽的色彩啊!你瞧──(生接读)

④我们再回过去看看写花的那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⑤朗读写花的句子。

设计意图:作者通过强调色彩词,表现非洲色彩斑斓的特点,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悟文本的表达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感品质,也有利于学生文章意境的体验。

3.悟读彩色的非洲人:

①找出写非洲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非洲人是些怎样的人?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②引读:

对于非洲人,我们不能认为他们只是些贫穷而丑陋的黑人,他们是多么热爱生活!你看──(生接读)

对于非洲人,我们不能认为他们只是些贫穷而丑陋的黑人,他们是多么富有活力!你看──(生接读)

③小结:无论是服装,还是住宅,无论是绘画,还是歌舞,无不流露出非洲人乐观开朗、富于活力的性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潜心会文,在描绘非洲人生活、艺术的语言文字中体悟非洲人的性格。安排引读,一是在旧经验与新认识的对比中,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引读使文本的意与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经过整理后的语言也便于学生积累。

4.感受天、人和谐:

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似乎可以从非洲的自然环境中找到非洲人性格的某种联系。比如说──

赤道骄阳那么炽热、那么明亮,不就像非洲人乐观开朗的性格?不就像?

(学生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感悟非洲的环境与非洲人的性格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再次整体回顾课文,希望达到理解的深化,思想的升华。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收集、查找有关非洲的图片,并且运用课文语言给图片配上解说词,可以举办一个非洲风情展览会。

2.阅读《台湾蝴蝶甲天下》与课文中描写蝴蝶的语段,比较台湾蝴蝶与非洲蝴蝶的异同。

设计意图:非洲的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旨在顺应学情,突出重点,起到繁简相宜,节奏明快的效果。

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一道风景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一道风景,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语文新课表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相比现代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要淡一些,感悟能力要弱一些。基于此,长期以来,老师教学总怕学生不能理解,希望面面俱到,把文言文教成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或者脱离双基,老师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因此,文言文教学,成了语文教研的热门话题。

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二是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

为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原则,以供分享:

一、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对学生诵读指导要科学、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读着读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领略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二、以两手抓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

众所周知,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很多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出师表》、《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具有文学性了。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就毫无美感可言,也不能说是语文课了。同时这些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当然,两手抓并非两手都要一样硬。就某一篇文言文而言,应当因文而异确立教学目标与重点。笔者只是觉得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兼顾到两个方面。

三、以授渔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由于学生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无法自己独立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更需要老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老师教些什么,怎么教,那便是艺术了,有所讲究,有所忌讳了。

(一)讲重点突出,忌贪多求全。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的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决不会学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因此教师的讲要突出三个重点(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议、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知识),以促使学生知识类化,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但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无所适从。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无妨。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读懂。

(二)讲讲透、迁移,忌点到为止。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通过比较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并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并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该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他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的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故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边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文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的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文言文来练习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讲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忌动口不动手。不懂笔墨不看书,新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实,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后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后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课堂上突出体现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定教

课堂上,我让学生把预习自学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去组织教学。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学习,增强了主体责任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以人为本,让学生唱主角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1、相信学生,敢于放手:

本堂课的许多地方我都放给了学生,如初步感知课文学生质疑后,放手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提出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再如学习谈《水浒传》这部分让学生默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争辩讨论的功效,让学生积极参与:

这堂课中,我安排两次小组合作学习:一次是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学习人人参与,在补充完善、争论辨析中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和敏捷性。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巧设悬念,激发兴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

让学生唱主角,并不意味着放纵自流,相反,教师要通过点拨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堂课中,我抓住课题,巧设悬念:既然我叫他伯父,又问什么叫他先生呢?问题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以读为本,重朗读、重感悟

强化读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体现。这堂课,我将各种形式的读贯穿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特别重视朗读的训练。首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朗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朗读机会。如学习人们对鲁迅无限崇敬和爱戴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指生朗读,师范度读,学生再练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第三朗读的形式活泼多样,指名读、师范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深化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总之,让学生唱主角,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要使学生全员参与,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我这节课给我最大启示。

《少年王勃》:让细节激起疑问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少年王勃》:让细节激起疑问”,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少年王勃》:让细节激起疑问

前不久,在教学《少年王勃》前,我想抓住“少年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教学,并且认为孩子们会学得轻松而深刻。教学中,“奇才,真是奇才!”这句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一位孩子读了以后,又请了几位孩子朗读,可惜朗读缺了神韵。我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都督对王勃的赞赏,但是当初都督一开始可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个故事细节,现在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我出示故事细节:公元663年9月,洪州都督阎伯欤在滕王阁内大宴宾客,邀请许多知名人士出席。王勃路过此地,也应邀而来。他人小名气也不大,因而被安排在后面的座位。阎伯欤早已经叫他的女婿孟学士写了一篇《滕王阁序》,打算在酒席宴前显露一手,夸耀于人,也让他这做岳父的脸上有光。孩子们边读边露出惊讶的神情。

“读完故事,你有何感想?”我试探。

“为什么都督前后变化这么大呢?”孩子们纷纷问道。

“王勃用自己的才气让小看他的都督不敢再小看他了。”陈泽宇说。戴天成补充道:“王勃不光让都督不敢小看他,而且还非常佩服和欣赏他,他真了不起!”

蒋雨雯说:“我想主要是这篇文章写得好,都督不得不服。”

“从都督的变化中不仅仅可以看出王勃的这篇文章的确写得很棒,同时我觉得都督也是个伯乐,比那些贪官、不学无术的草包官要好得多了。”王成成的这席话让很孩子们不禁为他热烈地鼓起掌来。

我说:“是的,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这才气在文中也有详细精彩的描写,比如——”

“胸有成竹表明他很有才气,因为别人不敢写,只知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显得很笨的样子。”(众笑)

“客人们不敢答应可能不光是因为他们不会写,还因为他们不敢得罪都督。”

“要是写了会怎样?”我进一步探询。

“都督会生气,写得没有他的女婿好,那倒不会得罪都督,但是写得比他好了,都督就会觉得没面子,当然很生气了。”王成成又让我们品尝了“惊喜”。“可是,要是写的没有他女婿孟学士的好,就丢了自己的脸。”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客人们都不敢答应。”我总结着。

他的才气还表现在哪里?

“他写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这说明他写得很快,有才气的人才能写得这么快。”

“请你读一读!”

生读这句。

“我补充……”一个孩子不禁说了起来,我请他说。

“我觉得不光写得快,而且中间没有停下来,好像……好象……。”

“好象会背一样。”一个孩子接上话茬。

“谢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他写得快,写文章就想默写一篇自己很熟悉的文章一样,这说明他——?”我问道。

“胸有成竹了!”

我接着说:“胸有成竹,也就是说他在心中已经写好了,这叫打好“腹稿”了。关于王勃打腹稿,在我们班级图书角有一本书,叫《白话野史》,上面有一段介绍。请同学们读一读。”

我在实物投影上出示这个小“介绍”:(略)

“正因为他那打腹稿的习惯,所以才有胸有成竹、笔走如飞,他写成的文章怎么样?”

生:“非常厉害。”

生:“非常棒!”

生:“我觉得很好。”

师: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

生(齐):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这是《滕往阁序》中最为出名的,至今人们还传诵着,它到底展现了怎样一幅美景呢?

生: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请大家练习练习,试试将江上迷人的秋景通过你的朗读美丽起来。

生练习、指名读、齐读。

师:这么美的景色王勃写时,就用了一句:

生: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面对这么美的景色,我都想赋诗一首,我先来,你也试试。浩浩长江水,寂寂孤骛飞。落霞映阁楼,天地进心帘。你也来试试!说几句!

生:野鸭缓缓飞,彩霞慢慢飘。

生:水天合成璧,云霞伴鸭飞。

生:无语。

师:美得让她沉醉,都让人说不出来了。(我替他解围)

师:我们说不出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说得没有王勃那样好,但是王勃14岁就写出了这么好的文章。

师:现在你再来读读都督夸他的那句话。

生:读得较好。

师:你对比你大两三岁的王勃能写这么好的文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很佩服他。

生:我觉得他才气十足。

生:非常佩服他。

生:了不起。

师: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确实很有才气。但是就酸算他这么有才华,但是他胸有成竹地说——?

生:让我来试试吧!

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他有些骄傲。

师:哦,你读一读。(其他孩子直摇头,该生也觉得不对)

生:不是,他有些自豪。

生:读

生;他很谦虚。因为,虽然他已经胸有成竹了,但是只是说让他试一试。(读,读得较谦虚)

师:刚刚那个故事中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不妨来看看。

出示——宾客们早知其意,哪里肯写,不是谦称才疏学浅,不敢献丑,就是借口病体未愈。推来推去,最后轮到了王勃。王勃却不推辞,立即接过笔墨,站起身来,拱手说道:“不才探父路过洪州,有幸赴督盛宴,不胜感激。都督盛情难却,不才斗胆试笔,尚望都督及诸位先生不吝赐教。”

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

生:他很谦虚。

生;齐读。

师:现在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既有非常大的才气,又非常谦虚。

师:可以用不但……而且……来说一说吗?

生:王勃不但很有才气,而且还很谦虚。

师:说得好。下面请读一读这几句名言。

人越是高贵,对自己的评价就越是谦虚。

——司汤达(法)

伟人多谦虚,小人多谦虚。太阳穿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批着灿烂的裙摆。

——(印度)泰戈尔

越有学问的人,往往越是谦虚,只有那些肚子里没货的人才会骄傲。

——彭峰

浅薄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

——(意大利)达.芬奇

生;孩子们读完,似乎有话要说,好多人都举起了手。

师:请你们一起读一读、背一背三四两小节。

一会儿下课铃声响。

师:下课。

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影响我的五本图书”写作综合活动课


[活动目标]

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平淡如水,写作如同临着一潭死水,难兴丝毫波澜。作为教师,除了教育他们要仔细观察,认真体会他们正经历着的日常,告诉他们平平淡淡才是真,奇异罕见的风景是为小画家准备,平淡无奇的风景才是为大画家准备之类的话语以及举例比如刘亮程就是在最平常的村庄里写出最不平常的《一个人的村庄》等等之外,还应该切实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一下问题,的确,学生终究不是大画家,必须承认象牙塔的生活是单调的,寝室教室厕所三点一线的重复感是让人窒息的,发现庸俗日常之美的眼睛并非是人人都具有的。那么,既然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倦,为什么不带他们去看看别人是怎样生活,从而再从别人的生活去关照自己的生活去丰富自己的习作呢?

观照别人的生活途径无非两条,一是深入社会,去寻找别样的人生,二是广泛阅读,洞察世事人情。前者受现行教育秩序的限制,只能利用节假日,教师的可控性较差,后者可以利用一切零碎的时间,足以构建有效的秩序。

况且读写自古不分家,有古语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今话曰:阅读,走在回家的路上,写作,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于是,在路上以及回家这人类亘古不变的两大情结,就这样轻易被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所打通。

道路找到了,剩下的就是契机以及习惯。我所想到的影响我人生的五本图书这语文活动课,首先是对过往阅读的一次盘点,其次是对今后阅读的一种指向以及创造培养阅读习惯的契机,再次就是指明从别人的精神世界中汲取自己写作营养的这样一个方法。人活着,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精神有了,一切都跟着来了。

[活动准备]

由于这堂活动课的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有感即发的写作习惯,那么教师的现身说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毕竟在高一学生眼中,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榜样。既然活动课的题目叫影响我的五本图书,那么教师就别客气,好好谈谈影响自己的五本图书以及怎样个影响法吧,况且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教师给学生做了示范,大致规定了相关的体例。所以,课前教师得先梳理自己的阅读积淀,并且将自己写过的读书札记趁早油印出来,到时可以供学生赏鉴一番。此外,关于活动课的题目要事先向学生公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并且必须布置他们在介绍图书的同时最好将图书也带上。

[活动过程]

一、铺垫

这一环节的操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你可以用古人有关读书的名言名句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导入,当然这种做法是有点土的,我准备告诉学生的是下面这段话:

人的一生中,写作水平的飞跃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一初二时期,那时候人的语言感觉基本形成,具有语言天赋的人在这一时期已经崭露头角,比如很多女同学细腻的笔法就是形成于这个时期。第二阶段为高中和大学时期,在这一阶段,主要因为人的成长,自身的思维方式初步形成,即便在第一阶段并不具特别天赋的人,在这一阶段可以凭借自己的思维的独特性、敏锐性以及深刻性而使自己后来居上。那么具体哪些人可以使自己后来居上呢?显然具有广泛阅读的人的条件更成熟一些,阅读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你阅读了,无疑你离家就越来越近了。至于第三阶段,主要是指你成人后经过世事的磨练以及生死的考验之后体现出的豁达和平稳的心态,这样的心态是标志着一个人完全的成熟和彻悟,于是具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人在这个时候将迎来第三次飞跃。

高一学生刚好处在写作第二次飞跃的关键时刻,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可以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写作士气,因为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就是这副样子了,再练也是白费心机。而且他们还将明白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途径,那就是阅读。

二、示范

在一环节该轮到教师讲述影响自己的五部书了。在讲述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不能或缺的:书的作者、书的主要内容、对你的影响指数。

比如影响我的五本书:

1、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主要凭借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此书同样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此书通过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绘了该家族从兴起到消亡的一百多年历史。该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书中的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成为很多中国先锋作家的开场白。而我在大学时代学习小说创作的时候,《百年孤独》同样深深影响着我。现在我翻翻以前的旧作,无不打着《百年孤独》的烙印。可以这样说,是《百年孤独》使我明白小说可以这样写可以这样解读。它让我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影响指数:8

2、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路遥这部呕心沥血之作描写了1980年代初中国农村青年的奋斗历程,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身上体现出的一种对苦难的超越精神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迈进,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民族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我读这部作品是在92年秋天,那个时候我初进大学校园,高中时候苦苦追求的大学梦终于实现了,但我前所未有地体验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于是颓废消沉弥漫在我的脑际。就是在这个时候,《平凡的世界》及时地出现了,我旁观着孙少平他们的奋斗感受着自己的懦弱,我比他们拥有更多可我为什么抱怨也更多呢?我拥有更好的奋斗条件可我为什么要退却呢?我翻着书页,感想万千,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我要重新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生活中去。后来我也真的这样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催人奋进的书,同学们千万不能错过啊。

影响指数:8.5

3、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这是一本有关青春有关成长的图书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过去的时光,便多了一份从容。犹如旁观者一般,一切了然于胸,语言便如清清的溪水流过,清彻无痕;又如电影中的旁白,娓娓道来。但正如水过无踪迹,当年的情怀已不能复有,只剩下记忆。而记忆总是剔除了阴影的那部分,放大了阳光的那部分,所以回忆总是美的。而当美好的东西却永远只能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时,便产生了永恒的无奈与刻骨的伤感、遗憾。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美丽生命消失的悲悯与哀痛以及对岁月易逝,光阴难握的无限感慨让我产生无限共鸣。每一个人都拥有或曾经拥有过青春,但每一个人的青春又注定会流逝,但人生并不因此而虚无,既然回忆往往是美丽的,那么,即便仅仅为了让自己能拥有这样一份美丽,我们都得好好努力!

影响指数:9.0

4、余华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谁,同样谁也无法抱怨谁,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为雨水和泥土。《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有句成语叫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个重压,它没有断。《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与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让我产生的感动是持久的,它让我即便是在最困顿的时候还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富足,是啊,活着真好,你还过多要求什么呢?

影响指数:9.5

5、廖亦武的《沉沦的圣殿》

廖亦武原本是活跃在199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先锋诗人,而他所编写的《沉沦的圣殿》其实是一本资料集,有关1970年代中国地下诗人的完整的资料集:有历史当事人的回忆,有历史珍藏资料。其中有一专门章节是关于郭路生(食指)的,特别提到了收入高一语文读本的《相信未来》的创作过程,此外还有北岛、星星画展、《今天》创刊等相关内容。

圣殿只所以是圣殿,是因为那是人类共同哭泣的地方。可今天很多人的眼中不再拥有泪水,干竭的泪腺映衬着干枯的灵魂,幸福地存活着。

阅读这本书使我在粗鄙化的日常生活中还不致于迷糊到抛弃高韬的理想,是啊,使命是那么的漫长,生存是那么的繁琐,理想又是那么的高贵,这一切都需有思想准备,一个人活着绝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为自己活着的只有自己的梦想和不屈不挠的内心。

梦想令人欲说还休,信仰令人不断成稳。让我们学会微笑,是的,我们必须微笑着前行,不为彼岸,只为海。

影响指数:10

三、尝试

剩下的时间由学生活动构成。

1、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共分成八个组,学生分组讲评影响自己的五本书,并将相干图书展示出来。小组长做好记录。等小组中所有同学都讲述完毕,小组成员在自己小组陈列的图书中评出五本最受欢迎最影响人的图书。

2、全班同学集中,每个小组长上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最受本组同学欢迎的图书,并讲述理由。而同组另一同学则将本组图书书名同步打在电脑文挡上。

3、将每个小组的书单都列在电脑文挡上,让全班同学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五本图书。

4、教师点评,并布置学生在五本图书中挑选一本作为自己写读书笔记的对象也可以另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图书。让宣传委员记录最受本班同学欢迎的图书名称,并将五本图书放到教室后面的宣传栏中展出,开辟留言板,每个同学可以在上面书写自己的读后感,以此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5、下课前分发有关教师自己撰写的读书札记的油印资料,以供学生示例。

6、奖励好书评,以书做奖品。

[活动组织方法和建议]

该活动课课时安排节,最好是两节连课,第一节的上部分时间由教师讲为主,下部分时间为分组活动,第二节全班重新集中。课题内容要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以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课后的后续工作很重要,比如展示、开辟留言板等,一定要做好。

2004年的4月23日是世界图书日,这个节日每年都有,具体时间不固定,大致是每年莎士比亚诞辰日的前后两周。所以活动课的安排最好能在图书日的前后进行,以便借借图书日这东风。

[活动评价]

从生活中获取有效信息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向来是我们所提倡的。但是,我们平常说的感知生活,这里的生活不应该仅仅是自己或周围的人正经历着的生活,还应包括先人以及远方之人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使人思接千载,视通四海的阅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读书的好处无需赘言。关键是作为语文教师,你能不能在班级里营造一种阅读氛围,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的确,这个问题是有关改变一个人习惯和思维的老大难问题。但学生从来都是需要引导的,于是你为什么不尝试呢?从课堂上开始,延伸到课外也不结束,那么,你就成功了。

困难在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带来共识的难以达成性,其中的一个小组讨论中就曾经出现每一个人推荐的书籍没有一本是全组人都曾经阅读过的,尽管这是很极端的个例,但怎样在合作、交流、探究中民主集中,教师事先必须有心理准备并确立相关对策。此外就是阅读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所以除了这次的活动课,教师要经常性地给学生介绍好书好杂志好报纸,教师读到什么好文章也要及时推荐给学生。只是,作为语文老师的你,能不能保证自己具有足够宽广的阅读面呢?教师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兴趣去阅读呢?教师能不能也去调查调查学生的阅读兴趣,去读读学生关心的一些作品呢?

就我这次活动课而言,最后学生推出的五本图书很是出乎我的意料,里面既缺失我们所谓的传统文化的营养比如说四大文学名著,也不包含我原以为必定入围的在学生中很有市场的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以及诸如《哈里波特》等作品,于是作为老师你必须承受这种预想与现实间的落差,以及自身与学生间阅读习惯的反差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结果,一方面,从中可见现在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阅读品味、阅读习惯和话语系统;另一方面古典文化在今天的学生身上基本已经处于断裂的处境。

至于后来撰写的书评,则让我欣慰,很多的文章有深度,有见地,有真情实感,既体现了读的快乐,又洋溢着写的自在有物,正所谓,给我一点快感,有了快感我就喊。你能怀疑充满快感的叫喊声的悦耳动听吗?

[活动附件]1:现场记录

高一(1)班最受欢迎的五本图书

1、韩寒的《三重门》

理由:写出了我们真实的校园生活,道出了我们的心声,表达了我们想表达却不敢表达的反抗。

2、《新编十万个为什么》

理由:在第一时间,让我们懂得了世界的奥秘。

3、陆幼青的《生命的留言》

理由:直面死亡,升华死亡,超越死亡。陆幼青乃真猛士也。

4、郑渊洁的《郑渊洁童话》

理由:人生的启蒙读物,给我们的心灵照进了这世界的第一缕阳光。

5、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理由:书中体现出的一种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2:教师下水

一、青春记忆

九十年代以及文存

文/吕驾宇

我是在杭州,用极便宜的钱,将这套《九十年代文存》买到手的。在这之前,我已经有了《六十年代》、《生于七十年代的人》以及《八十年代下的蛋》。六十年代对于我是一种前瞻,一种梦想也是一种错过,七十年代对于我是出生然后是童年然后是一段最懵懂的记忆,而八十年代,我看到了疏离,看到了陌生看到了标新立异,当然还有理想主义者的狂欢以及沉沦。

最后,终于拥有了九十年代。与青春期有关的最后一段记忆。

站在21世纪的边上,抚摩着上一个十年,是历史强行进入我的视野。从一场蒙蒙细雨开始,然后树木的躯干中有了一种岩石的味道整整六年了,我被拖入了看似明净的生活。这种生活明净到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被动、琐碎。但,此外,还有那么多无法简化的东西似乎丢失在白天和黑夜交接的地方。

《九十年代文存》分上下两卷。上卷所收入的文章,主要是发表于九十年代重要思想文化论争中具有某种代表性的文章,从《废都》的有关争论开始,到二王之争,再到九十年代诗歌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的分裂结束。下卷收入的文章是思想文化随笔,反思,内省是其主题,反思我们的自由主义传统,反思人的尊严的沦丧,反思人与人的相互争斗,相互中伤。

我们的日常有着太多的争论、诽谤和中伤,为了蝇头小利,为了不中听的话语,为了所谓的名誉荣誉。

当确定性的追求成为过去,当现实破碎成日常时,人和人的关系就这样变得脆弱而紧张,仿佛一切在历史中,在梦想中被检验过、升华过的思想、意志、情感,乃至人和人的信任、理解、相互支撑,都因现实的挤压和分割重新成了问题。

几年来,我一直习惯于用沉默甚至是冷漠来表明我的态度,而,今天,读《九十年代文存》,哈维尔告诉我,有生活的地方总是压抑生活;王小妮则说,这个软弱到发黑的世界,能举起多大的理由,让你在飘满落叶的泥潭里坚持?崔健唱道,我想唱首歌宽容这儿的一切,我的嗓子却发出了奇怪的声音;陈家琪的声音继续透过纸片穿过时空传到我的耳畔:该说话时就说话吧!

是的,说吧,说吧。

我坚信每一个人都曾经是真正纯净的。

在于九十年代的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四年的大学生涯,即便我什么都不曾收获,但在四年中,我终究是长大了。是独立的我了。在于中国文化界思想界,整个九十年代,从头到尾依然是处于集体的迷惘、忧伤、回顾、纪念中。对文革,对人文精神,对日渐远离的梦想以及对习以为常的自欺。

自欺,对,人是需要自欺的。要骗人,首先要瞒自己。人们抱怨世风日下,街上都是骗子都是看客,其实更多的骗子就寄居在人的内心。人的内心调用张爱玲的语句是一袭华美的袍,袍上爬满了虱子。

这样的认识,基于九十年代我对校园的告别以及重新介入,基于阅读,广泛的阅读。阅读书本比如《九十年代文存》,阅读世态比如周围人群的每一个眼神。黄健翔说,韩国人赢球,中国人骂人。对,这也是自欺的一种,同样的一场球赛,你的立场,你的屁股决定了你骂人的不同对象。很多事情,所有的区分就在于你的屁股选择坐在了哪一端。从一端遥望另一端,敌人产生了,自我丢失了而每当面临选择的时候,每个人习惯于首先考虑的是自我的利益。

困惑总是这样鲜活地存在。重要的是自我的经常平衡,自我平衡是自欺吗?阅读是自欺吗?我不知道。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很感谢自己还有阅读这样的嗜好,即便不是升华,起码也是一种逃避,在琐碎、无常之外,还有这样一块相对宁静的空间,让我在现实的这一端,能够清晰的看到另一端有关理想的图景,以及让我感受到自己还不是那么的孤单很多的问题,就这样困扰着与我一样的很多人,然后,为了即便是不可能找得到的答案,很多人一起上路,出走,行走在路上。

你是一个执意要出门的人,哪怕全人类,都化妆成白鸽围绕在床前,也不能留住一个想要离开的人。

这,同样是我从《九十年代文存》中读到的。

是的,人是纯净的,如同白鸽;阅读是令人宁静的,如同家园

二、活着在路上

坚忍地活着

文/吕驾宇

一个老人,在中午的阳光下犁田,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皱纹里嵌满了泥土,他穿着一件破棉袄,纽扣都掉光了,腰上系着一根草绳,这个老人叫福贵。

福贵老了,在福贵老去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很多:败家、战乱、土改、大跃进、文革他在经历这一切时,失去了父亲、母亲,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儿子、女儿、女婿、孙子,还失去了所有的朋友所有的敌人时间在流逝,岁月掏洗着一切,该走的,不该走的都走了,福贵也老了,福贵孓然一身顽强地存活了下来。他买了一头老牛,老牛的名字也叫福贵,老人与老牛相依为命。福贵是这样开导他的老牛的: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的道理,走呀走呀。两个福贵都走了,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这就是余华那本《活着》,关于皱纹是怎样爬上福贵的额头,关于为何只剩了一头牛陪伴着老去的福贵。两个福贵走远的背影正是《活着》的结尾。

一个人和他的生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之谜在很长时间里都让余华着迷,余华想写一本反映这种关系的书,后来他想起这本书的名字可以叫《活着》,在有了这个标题后,福贵就这样迎面向我们走来。

余华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谁,同样谁也无法抱怨谁,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为雨水和泥土。

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有句成语叫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个重压,它没有断。

余华说,《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与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一场场暴力,一次次死亡在《活着》上演,而余华那亲切、平实的第一人称叙述却有效地将恐惧变为豁达,让死亡化为活力,让过去展现当下,让定点昭示永恒。

逝者逝矣,可你还活在珍贵的人间!

当年,《活着》曾经在意大利获得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它获奖的评语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揭示卑微者的命运。

这些年,《活着》在国内全面走红并一步步趋于经典。它的走红如同张艺谋的一些电影:外国人都接受了它,那么我们也试着接受吧。

《活着》在西方深受那些经历了二战战火洗礼而一如既往执著又质朴地活着的人们的喜爱,因为他们能更深刻地感受活着所具有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呐喊,不是来自进攻,而是来自承受,承受生命中所有的灾难和苦难,承受面临死亡时的不死。

今天,一个春日的早晨,在阅读了无数遍的《活着》后,我又一次捧起了《活着》。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春日,我如同常日般地活着,奔波着,劳作着,读着还有写着。这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春日,今天,今天以前,今天以后,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又有一群平凡而又倔强的人们在病毒的肆虐中经受着活着的考验,白色阴影笼罩下的灰色天空,不屈不挠的抗争从没有停止过生命是如此具体,活着是如此强大正如两个福贵远去的背影,他们老了,他们的身体晃动着,但他们一如既往地活着,行走在路上。

三、消逝永恒

写作:不仅仅是生命的留言

文/吕驾宇

当一切的喧嚣都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沉静的时候,正是再一次阅读陆幼青的时候了。

先前。

我们原本是不会去留意天宇下有着一个叫陆幼青的人的。尽管后来我们知道他是华师大中文系毕业生,他写过几篇甚至超过豆腐块那般大的文章,并且他似乎很有钱,经常出入五星级宾馆。但,这一切又与我们何干呢,哲人说,存在就是被感知,陆幼青不被感知,于是先前的他对于我们是不存在的。

一切的变化发生在陆幼青生命的最后148天。在医学上已被判处死刑的陆幼青正是在这个时候拿起了他的笔(手提电脑)走入了我们中间,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与病魔以及死神做斗争的情形,他说:死神在每个人的最后时刻都安排了一段孤独的时光,就象你不可能说着话睡着一样。我已经走上了那条灰色的长地毯,何惧之有?并且他始终坚信:生命是因为有结局才绚丽的。当然他更希望的是他的文字能给那些一直还在苦苦与癌症作战的人,希望自己的经历对他们有用

于是就这样有了榕树下的《死亡日记》,有了图书版的《生命的留言》,有了BBS论坛上数不胜数的帖子,有了一颗颗被震撼、被激励、被感动的心灵。

正如当初一期新闻调查所说:如果没有《生命的留言》一书,陆幼青的故事将仅仅是一个寻常的癌症患者与病魔抗争的故事。

是的,陆幼青解救了我们,是他让我们愈加真切地感受着生命的可贵,激励我们以更好的姿态活在这弥足珍贵的人间。

可是,陆幼青解救的又岂只是我们呢?他说:人是这样一种动物,当他们成群结对的时候是强大的;当他们落单的时候,仅仅是简单的孤独感就能杀死他们。作为癌症患者的陆幼青原本是孤独的,但自从他触摸了文字,又使他维系上了与外界的联系,无数相识或者不相识的朋友在一旁的的加油喝彩使拼争在生命赛场上的他不再寂寞白岩松说:这场陆幼青一个人参加的比赛,周围的看台人群爆满,掌声与喝彩、祝福与感动从不停息。

于是,文字又解救了陆幼青自己。

谢幕了,你走吧,我留下埋单就是。陆幼青如是说。

我们注定是得从陆幼青的赛场走开,但同样注定的是我们永远无法从自己的赛场走开。

两年了,整整两年了,街市依然太平着。记忆、遗忘、新的记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们的头脑中更替着,是的,我们很多人都已经记不起谁是陆幼青了。

但,终究还是有些人铭记了曾经的那份感动

是啊,一起上路吧,以笔会友,自我解救,互相关爱,永不寂寞。

3:学生书评

衰弱的童话

读《千年一叹》有感

李珊

文明,一个很遥远模糊的名词。历史创造了文明,又将文明埋没。余秋雨依旧用他深沉的目光再次为我们把文明身上纤细的土沙掀开,再次用温热的手指捻起文明的遗迹。他说,你们要用心去听文明遗下来的悲凄,用眼去感觉

沿泥罗河南下到卢克荣,横穿阿拉伯沙漠到苏伊士运河,叩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大门,耶路撒冷,作者从这里探寻伊斯兰文明、波斯文明。一条条振奋人心的路线。一个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字眼。

很小的时候在读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独感在历史浩浩长河、浩浩狼烟中,存活于世实在是白驹过隙,只是沧海一粟啊。事实上一段时间,某些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建立的文明也正是如此,经过时间的流逝,文明被无声无息的建立,流传、繁盛,又像一块朽木一样终究是经不起时间的侵蚀,无声无息默默衰弱,然后,会在哪个不为人察觉的时代或是哪处并不为人知的旷野侵蚀完毕,消逝殆尽,无影无踪。

据说古代文明繁盛地是在希腊,而希腊的中心是雅典。史实记载雅典衰弱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

事实上,这只是某一种文明的缩影,更是一切文明难以摆脱的悲剧。大海是文明的发源,而一切文明都将回归大海,在大海中永存,或永生在人们感叹的记忆当中。

寥落衰败的远景,依稀模糊的现场,仔细张望倒成了多余。作者从而考虑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

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在思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里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

事实上,人和探索文明的人都一样。终日辛疲奔波,天天在思考着生命的终点。也许到了,真得到了的时候,才会对数万个的日升日落产生眷恋。然而一不小心,我们也会终将嵌入历史,扮演文明的过程或是文明的过客。

文明,太虚渺了,很难把握。但是在这样的夜晚,能写这样的感慨,只图个真切,别无它求。

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董永悦

在宋朝的文化名人中,我最爱的是苏轼。无论从书画、诗词、散文等方面来评价,他都是杰出的,堪称大师的。很小时,我就背诵东坡的诗词。记得《定风波》中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对我感触最深。每次想起,都仿佛见到一个竹杖草鞋蓑衣的老人在茫茫江湖道上踽踽独行,身前身后只是烟雨弥漫,一条长路连到天边去。

这就是我对苏东坡的第一印象,既朦胧又深刻。那时我不懂词中的深意,就去问父亲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苏东坡什么都不要了,心中空无一物,对任何东西都不留恋,所以到后来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之感叹。我还是不明白,只觉得苏东坡很特殊又很傻。

稍大了,我读了那些苏东坡的诗词,也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了解对于苏东坡,他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里行走过了,在浮尘间游戏过了,活过了,爱过了,写过了,还能怎样﹖正如他自己所觉得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太多的事经过了,再热烈也是寻常。没有了心动,一切归于沉寂,这基本上是苏东坡的处世格调,至少在他晚年是这样的。

然而竹杖芒鞋轻腾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并不容易达到。狂吟浪醉之际,诗涌如泉,此时大可烈酒热冷梦,一时彻悟,但终只一时,醒来便不再了。忘情不是喝杯忘情水就能一生不心动的。情就如同五指山,纵然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还在其中。纵能相忘于江湖,情是比江湖更大的。苏东坡深受儒、道、释三家影响,虽道、释都主张逃世忘情,但苏东坡总还心中有挂,胸怀大志,忠诚于君主,终不能无虑,不能万情皆忘,不能无欲成佛。一方面竭力忘情,一方面却又不能无欲,这就是他最大的矛盾。一个侧面影响到他的后半生,使他贬官至边疆。

贬官之后,苏东坡可能更接近了忘情更接近了忘情的理想境界。读过余秋雨的《东坡突围》,觉得余秋雨对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把握得不够准。在《东坡突围》中过于煽情化的语言述写了苏东坡在小人的诬蔑下一步步走到发配黄州的结局。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余秋雨夸大了那些小人和苏东坡的历史影响。毕竟,苏东坡是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对于历史,哪怕是文化史他一人也只起了很小的一点作用。苏东坡是位擅长把政治痛苦、个人情感转换为文化欢娱的大师,作为高层文官,他忠于国家却不失潇洒,而作为流亡文人,他放达江湖却不失传统。到了黄州苏东坡在某种程度上是回归到了清纯空灵、淡泊静定的思想意识,可以说这时的他已化解了自己最大的矛盾,成功地走向忘情。

正是苏东坡不同寻常的一生造就他的艺术成就。细细想来,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情思,念故人老人,风流未减,空回首,烟波里的情怨,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雨簌簌的情冷,再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情亡,苏东坡终于走到了自己向往的境界,读懂了他的诗词,理清了他的心路,也就明白了他,了解了他。

有关小四(郭敬明)的随想

邱磊磊

最近上《萌芽》BBS溜达,傻眼,里面都是关于小四的帖子。我终于为小四感到舒心了:有那么多的FANS支持他。

青春的孩子总是会相互产生共鸣的,如许多人所说,小四文字记述的感受是我们都曾经拥有的,只是我们缺乏一种驾驭文字的本领将它表现出来。于是小四成了青春的记录者,大家眼中的新锐写手。

总有人会拿韩寒与小四比,我说两个人的风格完全不同,一定要寻找相通的地方,只能说他们都说出了我们想说的,写下了我们所想的。也有媒体说小四之所以这么红,有掺杂炒作的成分。我敢说,这只是时间问题,小四进入我们视野的时间问题。而不是小四会不会进入我们视野的问题。

小四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从最近出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可看出小四风格的转变,让我们在看的同时大笑不止,笑完却又充满忧伤。有人在BBS上批评小四不该将结尾写得这么凄惨,这一点可以听听他本人的解释,他说他之所以将结局写成这样,目的是让我们看看这个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别总是在梦里。我也赞同小四所说,如果想看看美满结局的话,不如照本琼瑶或看部电视剧吧。

眼中的小四依然很好的活着,忧伤的。我只能祝愿小四会写出更好的书。

家园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园”,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园

教材分析:

“家园”这个单元编排的两篇主体课文是《小山村》和《水乡歌》。《小山村》描述了小山村景色的优美以及小山村建设的步伐,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水乡歌》以诗歌对答的形式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好生活和怡人风光。相信凡是生活在山村或水乡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产生共鸣,同时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城市的孩子虽然对这比较旧生,但通过课文的学习会使他们更加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在教学课文时应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看插图,将看图和学文结合。

语文天地中的抄一抄,读一读等语文基础训练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外,画家乡、背《静夜思》等语文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情分析:单元目标:

1.认识“片”等11个生字,会写“家”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富饶、淳朴、可爱以及小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以读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掌握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本文文字以及文本的意境都很美.教师可以适当地通过优美的图画帮助学生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展开丰富的想象。

5.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及辅导措施: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体会小山村的美丽、可爱和它的变化

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小山村》2课时,《水乡歌》2课时,《语文天地》2课时

第一课:小山村

目标:

1、向学生展示祖国北方的迷人风光,表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2、学会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指导学生看图理解课文

3、培养读书能力重难点及辅导措施:

1识字和写字

2指导学生学会看插图,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并合理想象课文内容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喜欢的句子

3.指导学生看插图,借助插图理解课文重难点: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识记本课的生字。

2指导学生看插图,借助插图理解课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指导看图理解课文。

扩展想象:

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齐读课文,整体感受:

1.见过什么样子的山村?

2.这节课,我们一起到作者的家乡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下读不准的字

2.再读课文,不仅把字音读准,还要想一想小山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子的印象/读出你的感受。

1.指名一学生读课文,另一个学生指图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

2.指导朗读“一片、开满”想象满山鲜花。

3.教师范读

4.假设这就是你的学校,你想对别的地方的孩子说什么?怎么介绍呢

5.读出你此时的心情来

6.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⑴.自由读课文

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⑶.集体读课文

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的山间公路,会给小山村带来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野鸭回家》:

通过阅读,了解山村近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展望山村未来

学生总结课堂

学生调动自身内部的知识

听老师读

自己练读

小结:观察图画的方法,从上到下,由近到远

假设课文中的就是自己学校的所在地,练习怎么向外人介绍自己的学校。

带感情读课文

自读课文,集体读课文

评价别人读的课文

想象公路会带给山村什么?

阅读《野鸭回家》

学生总结课堂

以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来导入课文,增强课文的实际感

继续培养合作意识

进一步培养听的能力,从听字音发展为听节奏,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并为自己能读出节奏美做准备

让孩子尝试去注意听之外还要评价别人读的效果

练习想象能力

增加课外阅读量,增添让孩子体会地方发展的氛围

作业设计:回家把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给爸爸和妈妈吧。

板书设计:

挂图

小山村

小山坡——山脚下学校门前——伸向远方

小山村家乡

爱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学习“三点水”、“提手旁”和“单人旁”

3.重点指导“果、条”两个字重难点: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识字、写字:

范写生字、个别指导

教学回顾:

1、出示词语,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山坡漂亮抬头望小山村果树林清澈见底

时间修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

2、集体读词语

1.学生听读

老师或学生读字音,另一个学生选出认读字中的生字。同时其他学生在书中选择标画

2.小组自学生字

1)选择小组长,带领大家读生字,采用多种形式读一读。齐读、指名读、抢读

2)讨论识字方法:(小组汇报)

3)选择3个生字进行书写指导

果:“日”要写的扁一点

那:左右结构,左宽右窄注意指导偏旁的写法

条:

1指导学生抄写生字并及时反馈

本课掌握较好,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能够理解,并能够能够通过阅读表现出来

小组进行活动时,还要注意合作的学习。学会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读词卡

齐读生词

学生读字卡

1双木成林,多的树木就是森林了。

2“间”的笔顺,先写“门”后写“日”

3“家”是宝盖头,尤其下面看上去比较复杂要注意。

4重点学习“看”字一个手一个目。

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位置,在老师指导下来书写

练习书写生字

回忆前次课文的内容,复习为此次学习做准备

合作识字能力培养

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字来进行讲解

书写指导,及时根据学生的缺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作业设计:将课堂上练习写的字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看,看他们觉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小山村

片粉脚漂新房校清底游曲

家林时看间方

快乐的家园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快乐的家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快乐的家园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学生认识数字的起始内容,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找、想、画、说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使他们看见实物的数量能迅速想到数字符号,看到数字符号能联想到各种具体的实物,从而生动形象地理解数的意义;教材还提供了一支小球队的画面,旨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数的不同含义,课中,我让学生临时组建一支小球队,通过排队、提问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可以表示顺序、代号这一层含义;教材提供的“练一练”题材很好,我利用多媒体将练习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明确题意,了解数学问题的书面解决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实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形象地理解数“1”,认识1-10各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活动,初步体会1-10各数在不同情境中表示不同的含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表示顺序、代号。

3、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1-10各数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激趣:

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师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你们想听吗?(想听!)林老师从小生活在美丽的农村,那儿有蓝天白云,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还有美丽的田园,是个非常美好的地方,你们想去看看吗?(想!)课件出示快乐的家园画面。

二、在活动中激思:

1、认识“1”。

①找“1”。

林老师生活的地方不仅美丽,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呢!同学们认真观察,你能从画面中找出“1”表示什么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很大的物体)一座山……一个萝卜……(单个物体)

1

(很小的物体)一滴水……一筐萝卜……(一群物体)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说得真好!原来“1”可以表示一个萝卜、一朵花这些单个的物体,也可以表示一筐萝卜、一个班级这样的一群物体,可以表示一座山、一条河这些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一滴水、一粒米这样很小的物体。(板书:单个物体、一群物体、很大的物体、很小的物体)

②想“1”。

老师出示1支粉笔:现在看到这支粉笔,你能想到哪个数?(想到了“1”。)看到“1”(出示卡片)你又想到了什么物体呢?(一个人、一张课桌、一块黑板……)

③画“1”。

看到数字“1”,你想到的那个物体,能用一个○或一个其他的图形符号画出来吗?

④说“1”。

说一说,你画的一个什么图形符号?这个符号表示一个什么物体?

2、认识2—10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都说得很好(抓住现场:举起一本书,这是1本书,再拿来1本书,合起来就是2本书,可以用“2”来表示),谁来说“2”还能表示什么呢?那“3”能表示什么呢?“4”能表示什么呢?(同桌互相说)昨天我们认识了1~10这几个数,请你选1个数和小组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3、认识基数和序数

①、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去足球场看看(电脑出示:小小足球场)。

足球场上正在举行一场精彩的比赛,你们发现了吗?每个运动员身上都有一个数,这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②、师小结:对,衣服上的数可以表示号码,也可以表示是第几个运动员。请同学们指着图,自己读一读运动员身上的号码。

③、问:有几个号码?有10个号码就表示有几个运动员?(学生回答)

④、思考: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们要排队,他们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⑤、实际操作。

现在我们按号码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请10个同学来当运动员(每人手中拿有一个数),请运动员听口令,现在我们按1,2,3,4,…的顺序排队,看谁排得又快又好。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如有同学说他喜欢8号,当他数到8号运动员时,引导他说出:“8号运动员正好排在队伍中的第8个。”同时引导学生说出:“从1号到8号共有8个运动员”。)

⑥、我们要向这些小朋友学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把自己的身体练得棒棒的。

三、在练习中启智:

1、好啦,现在我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

今天小聪和我们一块玩“找朋友”的游戏,小聪已经找到1的好朋友是一架飞机,问:“你们能帮其他数找到好朋友吗?”请同学们把好朋友用线连起来。

2、请同学们数一数、画一画。

3、每组图中,把与左边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

4、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现在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任务,有没有信心完成?请你们把教室或家里能用1~10的数字来表示的物体,记在小脑袋里,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听,好吗?

四、在小结中明理: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10各数,这些数可以表示物体个数,也可以表示顺序、代号。“1”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群物体,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这些数字多有意思呀!同学们在生活中愿意和它们交朋友吗?

《快乐的家园》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快乐的家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快乐的家园》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1~10的数,初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3.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活动,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快乐的家园”是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开端,学生将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体会数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数数、认数、读数的过程中,要重视实物操作,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猜一猜

1.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有一位小动物要和我们一块儿学习,你猜它是谁呢?它有:两只长耳朵四条腿;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电脑出示:小白兔)

2.可爱的小白兔给我们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是它向往的快乐的家园。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首先从创设“猜猜看它是什么动物”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活动二:夸夸美丽的家园

1.(指着画面)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家园,生活在这样的家园里,小白兔一定会感到很快乐。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谁能说出图上哪些东西的个数是“1”。(学生自由说)

3.老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个数是“1”的事物,它们都可以用“1”来表示(电脑出示“1”)。“1”的威力可真大,它可以表示单个的一个萝卜;也可以表示由许多个萝卜组成的一筐萝卜;还可以表示一座高山,一株小草等(电脑同时闪动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座高山、一株小草)。

4.现在请你们看看自己的身体和周围,有哪些事物能用“1”表示呢?(让学生自由说,教师同时举起实物或做手势。)

5.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都说得很好(抓住现场:举起一本书,说这是1本书,再拿来1本书,合起来就是2本书,可以用“2”来表示),谁来说2还能表示什么呢?

6.那3能表示什么呢?4能表示什么呢?(同桌互相说)昨天我们认识了1~10这几个数,请你选1个数和小组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概括,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认数。这个过程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凌乱的认数顺序进行整理,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三)活动三:小小足球场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带小白兔去足球场看看(电脑出示:小小足球场)。

足球场上正在举行一场精彩的比赛,你们发现了吗?每个运动员身上都有一个数,这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2.师小结:对,衣服上的数可以表示号码,也可以表示是第几个运动员。请同学们指着图,自己读一读运动员身上的号码。

3.问:有几个号码?有10个号码就表示有几个运动员?(学生回答)

4.思考: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们要排队,他们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5.实际操作。

现在我们按号码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请10个同学来当运动员(每人手中拿有一个数),请运动员听口令,现在我们按1,2,3,4,…的顺序排队,看谁排得又快又好。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如有同学说他喜欢8号,当他数到8号运动员时,引导他说出:“8号运动员正好排在队伍中的第8个。”同时引导学生说出:“从1号到8号共有8个运动员”。)

6.我们要向这些小朋友学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把自己的身体练得棒棒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小足球场”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地掌握基数和序数。这个过程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判断正误的能力,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活动四:“练一练”

1.好啦,现在我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

今天小聪和我们一块玩“找朋友”的游戏,小聪已经找到1的好朋友是一架飞机,问:“你们能帮其他数找到好朋友吗?”请同学们把好朋友用线连起来。

2.请同学们数一数、画一画。

3.每组图中,把与左边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

4.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现在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任务,有没有信心完成?请你们把教室或家里能用1~10的数字来表示的物体,记在小脑袋里,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听,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注意兼顾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最后设计了一个小调查,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教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注意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一开课,我就创设猜谜语情境,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快乐的家园”这一情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可以说每个学生都看到过。在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看一看、说一说,把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小足球场”就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实际效果很好。稍有不足的是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我设计一个游戏:让10个学生扮演10个运动员,按1,2,3,4,…的顺序来排队,然后问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学生回答后,全班同学来验证。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就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这样设计问题: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对了吗?你自己数数。这样,学生就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就会主动去探索,从中获取知识。

〖案例点评〗

1.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快乐的家园”和“小小足球场”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情境,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看见过的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教师在生活化的基础上创设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情境。这样,不但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还吸引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借助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的素材和机会。在“夸夸美丽的家园”时,让学生有意识观察: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哪些东西的个数是“1”?“如何让这些刚入学的孩子学会观察与数学学习有关的问题”,教师做了比较好的尝试。

当然,仅仅让学生体会数学以外的乐趣是不够的。数学课堂应该体现数学的魅力,那就是把数学课变得更有数学味道,使学生在真正的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文成公主


30.文成公主进藏

教材分析:

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本节课设计采用板块式,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难。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⑴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⑵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复述故事。

1.导语激趣: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课外拓展。

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五、课外作业。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30.文成公主进藏

乐意进西藏

过河

怎样进西藏沼泽

听到死讯

背乃巴山

相会在西藏

建设在西藏

《秋天》作者:王宜振简介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秋天》作者:王宜振简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者:王宜振简介

王宜振1946年生,山东省东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少年月刊》杂志主编。1976年开始从事业余创作,出版有《秋风娃娃》、《献给少男少女的诗》、《少先队之歌》、《笛王的故事》、《绿太阳》、《21世纪校园朗诵诗》等著作多部。曾获陕西省蓓蕾文学艺术奖、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一等奖、第六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二等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六届宋庆龄獐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三十多篇作品入选教育部审定通过的中小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小丫的话是红的辣的

作者:王宜振

一个十四岁的小丫

一个胳膊上佩带两道杠的小丫

站着

站成一棵辣椒

小丫的话一串一串的

像结着的辣椒

一串一串的

辣椒是红的辣的

小丫的话是红的辣的

大人怕她

男孩子女孩子怕她

怕她

却又爱她

辣椒炒了味很美

她的话听了味很美

吃辣椒是一种享受

听她的话也是一种享受

她有时会在大家面前

讲一个故事

一个带有辣味儿的故事

像一道很美很美的川菜

辣得大家吐舌头

辣得大家流泪

然后

她请快乐的小风

把大家带有辣味儿的眼泪

吹干

她的话

是通红的辣椒

时间长了

觉得它似乎不可缺少

少了它

我们的生活

就少了一种味道

(原载《儿童时代》1987年第6期)

快乐的家园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快乐的家园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快乐的家园教案
教学内容:
快乐的家园
教材第4、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1可以表示1个体(如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如1筐萝卜),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2、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1”的含义。
教具准备:
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两人一组,用一分钟的时间数数,从1开始,能数到多少就数到多少。
2、按要求拿小棒。
(1)拿1根小棒,举起来。
(2)拿2、3、4、5根,举一举,让同桌看看。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1可以表示什么。
观察课本中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用数学的语言来叙述。
(1个萝卜、1筐萝卜、1个太阳、1座大山……)
说说1个萝卜和1筐萝卜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2、学习2、3、4可以表示什么?
(1)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2支船桨、3只小鸟、10个苹果、1条小路.)
(2)互相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看的?
(3)集体交流。
体会数不仅可以表示多少(如运动员的人数),也可以表示顺序(如小运动员球衣上的号码)。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5页练一练1、2、3题。
(1)连线。(找朋友)先让学生观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数一数,画一画。
先让学生说说,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
书上是怎么来表示看到的数的?你能用自己喜欢的画画来表示吗?
(3)选同样的数。老师说清题目的意思,在让学生自己完成。可以用两种方法,一是数出左边的数量,再从右边选出同样数量的物体圈上,二是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然后再圈起来。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找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1、2、3、4、5来表示。

《文成公主进藏》教案


《文成公主进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教师:学习了两则令人佩服的寓言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板书课题:文成公主进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扫除生字

教师: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多媒体出示)

当时,大唐周边许多小国甘愿称臣。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非常愿意与唐交往,以求婚方式以求永好。这次联姻与历史上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一样,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

教师: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请同学们轮流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有错及时纠正。

1.指名读。

2.学生评议,教师板书易错字。

bōjuànkē

蕃卷稞

3.齐读易错字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划分层次

教师:课文的字音大家都能读准确了,现在我们来试着给课文分段,在文中用“‖”表示,并写出段意。

1.学生自学。

2.交流结果。

第一段(1~4自然段)主要讲了求婚成功。

第二段(5~13自然段)文成公主进藏。

第三段(14自然段)文成公主的贡献。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文意

教师:刚才大家说得很好,学会了给课文分层次,相信大家能很好地复述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将故事简要地讲下来,注意合理安排语言。

1.学生自由复述。

2.教师巡视。

3.指名答。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重点理解

1.文成公主进藏路上遇到什么困难?

(她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一条过不去的河,还遇到了沼泽地;到了达尤龙真这个地方,可恶的乌鸦飞来说坏话,阻止文成公主进藏;后来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不方便。)

2.文成公主是怎么克服困难的?

(在经过路纳这个地方遇到河,过不去时,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遇到沼泽地时,公主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当乌鸦欺骗文成公主说松赞干布已死时,文成公主在达尤龙真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了下来,还咬破了指头,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来纪念松赞干布。没有心思梳妆,右边的头发散了也不理会。当乃巴山挡住去路时,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到达西藏。)

3.你觉得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

(文成公主是个机智、勇敢,不怕困难的人,她为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文成公主进藏有什么重要意义?

(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的往来,为两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加强了民族团结。)

六、总结全文

1思考:文成公主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试述课文主要内容。

七、指导复述故事

1.叙事要清楚,要有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

2.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3.要有表情。

八、拓展延伸

把你知道的民间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九、课堂小结

你喜欢文成公主吗?你在文中受到哪些教育?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倾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胜利;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了一课时抓住以下环节展开教学。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出示字词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理清故事脉络→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总结延伸。?

由于学生喜欢民间故事,学起来兴趣盎然,课前预习材料也比较充分,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文成公主的一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学生抓住重点情节——接见使臣考智慧和文成公主进藏,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学生通过复述一件件小事理清了脉络,进而在对整篇文章的把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本课教学中最大的不足,教师放手还不够,唯恐学生理解不到位,讲得过多,导得过多。使学生的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时间安排受学生表述影响,导致后面的推理想象时间不够,学生的想象不能充分展示。

《孙绍振:让语文成为青少年精神生命的家园》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的语文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287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