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神话三则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古代神话三则
【教学构想】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本课的三篇神话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神话的特点。
本课三个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善良、执著、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不同的是:夸父和女娲属于那种神力无比的神,他们的故事显得非常壮烈;而精卫却非常弱小,她的故事则显得哀婉、执著和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背诵三篇神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形象的精神品质。
难点:比较阅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一、导人
现在,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多媒体提示: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①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音;②查工具书;③举手询问。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
3.全班齐读。
(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既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也使他们在听和读中了解故事的大意,为下面译文打下基础。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再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
2.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
①就文章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比一比,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倒。
②两队先分四人小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要求: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忠实原文。
(竞赛的形式和小组轮流讲述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将枯燥的字诃学习和译文变成生动的舌动,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减轻学生对文言文译文的畏难情绪。)
四、作业
1.熟读三则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要点:1.体会人物形象。2.比较阅读。)
一、检查旧知
1.齐读课文。
2.检查个别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二、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则故事。体会三则故事不同的情感色彩。
2.三则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3.夸父、精卫、女娲三个人物中,令你最感动的人物是谁?说说他(她)令你感动的原因。
(学生学习语文,除了获取语文知识外,最终还是要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落实新课标的这一思想。)
三、拓展学习
1.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神话故事,除了这三则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
2.你知道劳动人民为什么创造神话故事吗?
提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古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3.请大家归纳,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睛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这三篇神话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有助于今后对神话故事的学习。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巩固学习
在三则故事中选择一则写一篇400—500字的读后感。第27课《孟子两章》课堂导学设计
27《孟子》两章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语言精练,精用修辞。
文辞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初学议论文,这是很好的借鉴。本文还多处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增强了说理的气势。排比句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对偶句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把握重点: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重点:了解文章的论点及论证的过程。
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争事例,从攻守双方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人手,加以举例论证。接着文章又从理论上推进一层,展开正反对比论证,从而作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了解文章的论点及论证过程。
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同,本文先举例,再说理,最后归纳中心论点,层层深入。第一段举出了六个人的相同经历:经过艰苦的磨练而后成就大业。第二段总结第一段,从个别到一般,证明“生于忧患”。第三段由个人的成长谈到国家的治理,正反结合,说明受磨难的益处,前者论证“生于忧患”,后者论证“死于安乐”。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4攻克难点: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难点:如何将“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一起来。
“人和”就是指人心团结,众志成城。这涉及人心向背的问题。下文提到的“多助”与“寡助”也是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多助之至”,天下的老百姓就拥护你;“寡助之至”,连亲戚都要背叛你。所以,二者是一个问题,能统一到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上来。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难点:怎样理解第三段的第一句话。
这句话是紧承上文的“动心忍性”四字而来。作者想告诉人们,常犯错误、内心忧虑、思绪阻塞、言谈举止中显露出的困苦,这些都是人们常常要经历的磨难,只要有改正的决心,只要振作精神,只要不懈地追求,付诸行动,“忧患”起来,“动心忍性”,就一定会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5质询疑点: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开头提出论点,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第20课《古代英雄的石像》课堂导学设计
20古代英雄的石像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童话的主要读者是少年儿童,因此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本文就做到了这一点。文章语句简洁明快,大部分是短句,而且有很多口语化的句子,像“一丝也不多,一毫也不少”,“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既易懂又上口。特别是石像与石块的对话,就好像日常谈话,简明而通俗。全文是用拟人手法写成的,其中还使用了贴切生动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使得文章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比如写雕刻的情况,说它“像黑夜里星星的显现一样”,比喻雕像起初模糊、渐渐清晰;又如用“隔年的冬草”比喻石像再次骄傲起来,都非常生动。夸张的运用则增加了文章的幽默风趣感,如写市民们的盲目崇拜,说他们“喝干了几千坛酒,挤破了几百身衣裳,摔伤了很多人的膝盖”,语言非常幽默。
3把握重点:
本文的主要意思和现实意义。
这篇童话叙述了石块从被雕成英雄石像到最后被摔碎的故事。石像本来是被雕成了一位英雄,受到市民的敬仰和尊重,但它却因此而骄傲起来,甚至看不起曾经和自己是一块石头的那些小石块,因为它们现在被凿成了小石块,铺在自己的底下做了石基。它向小石块们炫耀自己,却受到小石块的反唇相讥。是它自己醒悟了,还是小石块们不甘心被垫在底下了呢?作品没有说,但石像终归是倒了下来,摔成了碎石。市民们虽然有些惋惜,但很快就把它们收在一起,铺成了一条小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讽刺了那种骄傲自大、脱离群众的人,说明人们只有彼此平等地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地做实事,生命才有意义。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旦地位变了,很多人都容易产生骄傲心理,本文就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的。文章所反对的骄傲自大,提倡的团结一致做实事,在今天看来,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4攻克难点:
丰富的想象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这篇童话讲的是一尊石像的故事,因此石像是怎么雕成的,雕成的石像是什么样子,石像被雕成后都干了些什么,石像最后的结局等,便成了情节发展的脉络,而这一情节的发展则是靠作者的想象完成的。首先是石像产生的经过。雕刻家研究英雄的历史,想象英雄的形象,精雕细刻,完成石像的雕塑。石像竖立在市中心,市民们对其顶礼膜拜。接着,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拟人手法,赋予石块以生命。写石像的骄傲,写石块的思考,构成本文的主体。石像倒塌后怎样呢?作者先写了市民的反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不出一句话,无精打采地走散了。”这正说明他们以前的崇拜是盲目的,是在崇拜空虚。最后写石块们的反应:“咱们真平等!”“咱们一点儿也不空虚!”“咱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这正是本文的中心,也是作者的理想所在。
5质询疑点:
本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有何作用?
本文的故事情节主要靠对话展开,人物的思想性格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也主要是通过对话揭示的,双方的对话在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石像的性格就是在与小石块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他因为自己有“特殊的地位”而大摆其“骄傲的架子”“我高高在上是应当的,你们在我下面垫底,就你们的身份说也是应当的。”他甚至狂妄地宣称:“如果你们想跟我平等,就先得叫地跟天平等!”真是不可一世,这是何等的狂妄。但是当他遭到小石块的还击,听到全体石块要把他扔下去时,他吓坏了,“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用哀求的口气”提出请求,前倨而后恭,暴露了石像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性格特征。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175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