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案示例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1.了解巴勒斯坦地区重要的战略位置。

2.知道以色列在荒漠上发展灌溉农业的先进方法及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阿以边界

2.中东问题

巴勒斯坦地区图,以色列农业景观图,巴勒斯坦地区边界变化图

(导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西亚北非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石油资源,这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对待事物的观点应该一分为二,我们还应该了解它们给该地区带来的不只是福音,还有战乱和苦难,同时也是该地区国家矛盾与纷争、外部大国插手干涉中东事务的祸根。大家知道当今世界局势最为紧张而又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地区在哪里吗?

(学生讨论)

以最近有关“巴以冲突”的新闻报道导入新课

(展示地图)巴勒斯坦地区图

(引导学生观察巴勒斯坦地区图,确定该地区的范围)jab88.cOm

(提问)1.巴勒斯坦地区的位置?

2.巴勒斯坦地区面积并不大,可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讨论,注意着重考虑其地理位置)

(总结)阿拉伯半岛西侧,地中海东岸,亚非“陆桥”,交通枢纽。

(展示地图)巴勒斯坦地图

(提问)1.巴勒斯坦地区包括哪两个国家?

2.这两国之间的国界线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国家有什么不同?(不是正式国界)

3.两个国家的首都分别在哪里?(都是耶路撒冷)

4.巴勒斯坦有几部分组成?

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讨论)

(总结)这两个国家从历史上看非常特殊,彼此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和矛盾。

(讲解历史上该地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生活经历)

(展示巴勒斯坦地区政区变化图)

(简要讲解)1947年联合国为了解决该地区的争端,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但是在随后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大面积原属于巴勒斯坦的领土,以致在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布建立独立的国家时,以色列也未能确定其疆界。

(总结)巴以冲突由来已久,这是中东问题中最难以处理的核心,虽然近年来双方均有意和解,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并在其他国家的斡旋下进行过多次接触,但由于双方在很多反面存在分歧,因此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承转)刚才我们分析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位置及范围,了解了巴以冲突的根源,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该地区经济尤其是农业的特点。

(展示巴勒斯坦地区气候资料)

(提问)巴勒斯坦地区气候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

(总结)干燥少雨,降水分布不均。

(展示西亚北非地形图)

(提问)1.巴勒斯坦地区地形有何特征?

2.本地区有哪些主要河流?(约旦河)

3.这种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单调地形加剧干旱程度)

(进一步深化问题)这种地形和气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

(总结)本地区西侧为狭窄的地中海沿岸平原,适于耕作;但大部分地区为干旱高原,只适于游牧。

(启发式提问)这种气候、地形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灌溉)

不利的自然条件并没有使人类屈服,相反,以色列在本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各国学习的楷模,那么他们是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以色列是如何发展灌溉农业的?

(学生根据课文知识进行回答)

(总结)以色列人民因地制宜,创造出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等,最大限度的克服了本地区缺水的不利因素,发展了引以为骄傲的农业;而实际上我国也有大面积的荒漠存在,从刚才的学习中,大家能够获得什么启示吗?

(学生开展讨论)

(总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好好学习,掌握先进的科技,报效祖国。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第三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1、亚非“陆桥”

阿拉伯半岛西侧

地中海东岸

2、先进的灌溉农业

(1)地形、气候

(2)以色列的灌溉农业

滴灌、喷灌、智能灌溉

相关阅读

爱因斯坦与艺术


爱因斯坦与艺术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爱因斯坦在艺术世界中的具体表现,体会造就杰出的科学家需要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并体悟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说明:
作为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文章,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这一教学目标——目前的广大学生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即从学生趣味出发了解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名人的这些“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深入浅出,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调动课外积累,筛选文本信息,以了解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为切入点,展开科学与艺术互补性的思考。
2、难点:从哲学、美学、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不必强求)。
说明:
这篇文章具有思辨性,学生不易把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如爱因斯坦的婚姻家庭逸闻趣事等,巧妙地把趣味性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课外走到课内,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整合爱因斯坦一生中科学与艺术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思考科学与艺术统一性互补性的规律,从而水到渠成地把感性的阅读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积累交流
激发兴趣1、科学与艺术是两个魅力四射的光环,有谁能同时享有这两个光环呢?——爱因斯坦是其中之一。同学们借助自己的课外积累以及自己查阅的大量资料,简单交流一下爱因斯坦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2、爱因斯坦我们并不陌生,但了解得更多的是他在科学上的贡献。通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因斯坦哪些鲜为人知的艺术上的“轶事”呢?调动课外积累以及网上查阅动资料,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爱因斯坦留给自己的印象。从逸闻趣事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筛选积累有关科学艺术的材料,逐步由感想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为文章的展开做好铺垫。
阅读筛选
积累整合1、整体阅读,全面把握文章主旨。阅读要求(1)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2)借助积累,筛选出文章中写爱因斯坦热爱艺术的章节段落。
2、积累有关爱因斯坦和艺术的知识,挖掘其内涵,体悟艺术对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影响和意义。1、学生整体阅读,筛选重要段落,自学导读然后小组交流印证。
2、汇总整体阅读结果: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⑴—⑷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第三部分:⒄—⒅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通过整体阅读养成全面把握主旨的好习惯,筛选和概括帮助学生学会重点阅读,提炼文章内容,做到纲举目张。这一步设计放在教学内容的展开部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细读课文
重点突破阅读第二部分内容,概括提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热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2、音乐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文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从文本出发,筛选概括找出答案。
3、总结概括: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从文本中分条摘录。
4、交流讨论: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思考——爱因斯坦对于艺术的审美、对于科学的执着的原动力究竟何在呢?请同学们结合语段,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文中包含的深意。边讨论边质疑边解答。1、学生阅读筛选汇总:(1)音乐: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小提琴有造诣,于钢琴很倾心,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2)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
2、学生代表汇总:音乐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文学高于一切,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3、组长总结:参考语句:第(3)(7)(9)(10)(12)(15)段中的关键句。
4、组内交流:(1)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2)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依据学生高二语文阅读的特点,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去伪存真、抓住关键字句,突破阅读瓶颈。
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筛选概括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领悟哲学层面上的科学与艺术的抽象关系。
阅读回味
提炼升华1、品读文中引用的爱因斯坦的言论和事迹,体会这一科学巨匠的艺术情怀。
2、在阅读中品味升华,从哲学、美学、文化背景的角度提炼本文主旨。1、学生齐读第(10)自然段。引用论证,更有力的说明爱因斯坦的世界观。
2、齐读(1)(8)(12)等,从爱因斯坦的言论中体会艺术在他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3、师生小结: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统一的,都是热爱真善美的人的追求目标。教会学生注意品味阅读。反复朗读,注意细节,重锤敲击文本中引用的话语,体悟这些引用话语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在阅读中品味,品味中触摸作者的情思,感知一个科学家的细腻情怀。
采撷词句
质疑讨论文章中有许多话语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教师学生均可找出文中自己感兴趣或心存疑惑句子,切磋交流。热点1、第(5)段,爱因斯坦对巴赫的评价:敬他爱他而不要发表评论。结合现实学生肯定有争论。
热点2、第(17)段,我国为什么不能造就出一个爱因斯坦。学生可能把讨论的矛头指向教育体制。
矛盾点1、文化背景越丰富越能成就科学人才吗?怎样理解“博”与“专”的关系呢?
矛盾点2、科学与艺术在今天为什么不能有效的统一呢?这是课堂的趣味点所在,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获得成就感。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讨论中解疑。
拓展延伸
深度反思1、借助教学参考上提供的资料《爱因斯坦与泰戈尔》(教参P109-P110),拓展欣赏。
2、整理汇总课堂内容,对于课堂上有感悟的内容加以思考,总结并写出自己的学后感,课后与同学们交流。
3、课后讨论:(1)课堂上没有发表的观点课下继续交流。(2)摘录重点字句,写出自己的感悟。(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学会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参照教参的材料,也可以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借助自己的积累,延伸阅读科学界中对文学、对艺术重视的其他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所学文本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该部分设计作为课内内容的延伸,也是写作方法的总结,为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及生活实践等有机的结合体来。
思路点拨
感性的导入,趣事的激发,理性的思考,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深度反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课前查阅资料,课堂咀嚼文本,热烈地切磋讨论,激情四溢地阐发个人观点,课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教学氛围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教师作为导演及时有效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驾驭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小结汇总,提炼有效的文本信息。同时,教学过程要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句语句细细品味,即关注标志语(总起句、概括语、结论句、议论句、观点性语句等,表达方式一般是议论,同时要注意其位置,一般在段首、尾,文首、尾。)针对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努力夯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课堂集中而不松散,活跃而有序。让学生在自读中品味,在讨论中豁然,在质疑中感悟,在回味中反思,在拓展比较中升华。
练习举隅
1、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
2、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认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共同演奏是意味深长的?
4、从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5、试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阐述事理的,全文是按怎样的结构来行文的。
6、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
(2)“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是因为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往往起了催化的作用。
B.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极力推崇艺术美,必然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酷爱音乐、酷爱文学。
C.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牵系着,这就是要表述生活的美。
D.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象力”,尤其强调了艺术创造中的“想象力”对科学创造的激发作用。
E.要成为有创见的科学家,他们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参考答案:1、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因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科学家。(意思对即可)
2、①(从认识上说)二者都是没有终点的世界,都需要不断追求;②(从创造上说)二者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的。(意思对即可)
3、略。
4、提示:一是文中读到了什么,作者向告诉我们什么;二是给你什么启示,要联系自己和社会。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正在滑坡,时代需要科学,同样需要人文,需要二者的统一。可以这么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学者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高度统一。这篇课文的主旨显然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
5、6、7略。

第20课20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教学案



清单一 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
 相对论 

1.原因
(1)从小对几何兴趣深厚,大学时候广泛阅读物理学大师的著作,对物理学兴趣与日俱增。
(2)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研究物理学。
2.提出
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后又建立广义相对论。
3.意义
(1)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难题,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
(2)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奠定了系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观。
(3)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对其他学科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4)揭示出人类可以将物质的部分质量直接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深化认知]
爱因斯坦揭示出人类可以将物质的部分质量直接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即E=mc2公式,为人类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这一理论,后来人们发明了原子弹等各种核弹;同时和平利用核能的核电站等也迅速发展起来。
 
清单二 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和平捍卫者 

1.一战期间
多次表明坚定的反战立场,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
2.二战前
成为德国纳粹分子的迫害对象,移居美国。
3.50年代
“冷战”加剧,与罗素联合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
[深化认知]
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他的理论对人类开发核能提供可能,人们也据此造出核武器。爱因斯坦深刻认识到科学这把“双刃剑”的威力,并对此作出反思,积极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

清单三 其它
 爱好音乐的人与科学巨匠的遗言 

1.简单生活
把自己看做一个平凡的人,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
2.高尚的品格
为人善良、纯朴,对人谦逊。他的伟大人格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3.音乐爱好者
爱因斯坦从小就学习小提琴,爱好音乐,古典音乐一直是他生活中的伴侣。
4.看淡荣誉
爱因斯坦获得了许多奖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荣誉看得很重。他去世前把自己在普林斯顿的房子给了秘书,并留下遗言:“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
[深化认知]
爱因斯坦崇高的人生品格表现在:乐于奉献的精神,对社会有崇高的责任感;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淡泊名利;生活节俭,热爱生活,挚爱人类。评价爱因斯坦,既要看到他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还要看到他人格的魅力。

探究点 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史料探究]
材料一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许就是最伟大的成就,它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
材料二 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很难说,他究竟是同牛顿一样伟大,还是比牛顿更伟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伟大是可以同牛顿相比拟的。按照我的见解,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加深刻地进入了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
——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包括哪些?如何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是可以同牛顿相比拟的”?
[答案] 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理解:相对论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难题,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奠定了系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观;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对其他学科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爱因斯坦因此成为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2)相对论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牛顿的经典力学彻底失去其存在价值?
[答案] 不是。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牛顿力学反映的则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相对论并不是对经典力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它的继承、完善和发展,经典力学至今仍然具有存在价值。
[结论形成]
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1)牛顿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把时间与空间看做是绝对不变的,这些定律有一个适用的前提,即物体运动是在低速情况下发生的。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物质质量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爱因斯坦还提出质能转化原理,即E=mc2公式,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
(3)但并不是说,牛顿在历史上的光辉被相对论抹掉了,而是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把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一个特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发挥重要作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是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D.爱因斯坦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出这位科学家的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不一致,很明显这位科学家是爱因斯坦,故答案为D。
2.1919年11月7日,历来谨慎的英国《泰晤士报》出现醒目的标题文章:《科学中的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爱因斯坦迅速成为万人敬仰的科学英雄。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狭义相对论的提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
B.广义相对论第一次提出了思维时空和物质分布相联系的思想
C.光量子假说的提出,解决了经典力学无法解决的光电效应
D.英国天文学家通过天文观测证实爱因斯坦的光线弯曲预言
解析:选D 狭义相对论的提出是1905年,广义相对论是1915年,故A、B两项错误,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故C项错误;1919年11月6日召开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和皇家学会联合举行的大会上天文学家罗伊尔的一项宣布:“星光确实按照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预言发生偏折”,故D项正确。
3.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文中的“这个原理”是()
A.相对论 B.日心说
C.量子假说D.万有引力定律
解析:选A 材料说明爱因斯坦的成就是划时代的成就,为人类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此可推断这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最重要的理论——相对论。
4.爱因斯坦1931年2月1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在奋斗的主要目标……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你认为,下列对此言论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科学工作者必须懂得“科学是一柄双刃剑”
B.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必须关注人类本身的身心发展
C.学校的科学教育必须坚持以关心人的福祸为出发点
D.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用科学造福于人类
解析:选D “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可见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用科学造福于人类,故D项正确;因为“科学是一柄双刃剑”,所以爱因斯坦认为有良知的科学工作者必须使科学造福人类而不是带来灾难,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此言论并没有直接涉及教育问题,故D项错误。
5.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下列名言与这段话含义一致的是()
A.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B.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C.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D.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解析:选D 爱因斯坦强调“品格”的重要性,因此与之相符的选项为D。
6.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这句名言表明()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要实现社会价值必须先实现自我价值 ④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A.②④B.③④
C.①③D.①②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②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7题10分,第8题16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夏天,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广岛已成焦土!长崎将成死城!”——耸人听闻的大标题,出现在报纸上。有人开始把爱因斯坦叫做“原子弹之父”,因为他写给罗斯福总统的那封信,开启了原子弹的研究和制造之路。
材料二 当E=mc2第一次活生生地呈现在全世界面前时,是沾着鲜血、蒙受着耻辱的。轰隆一声巨响,天空中出现一个大火球,它比1000个太阳还要热、还要亮。这1000个太阳,没有给人世间带来温暖和光明,却在世界上投下了1000个阴影。
材料三 爱因斯坦为之感到痛苦,他觉得,这是他平生最大的错误,他开始为防止核战争而努力。后来,当原子能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生活中时,它也成为一位伟大科学家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标志。
你从这三则材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你怎样看待这个结论?(10分)
解析:本题属探究性题目。解题关键是根据题目设问,灵活地运用知识来回答。
答案:结论: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效应。看待:科学成果能否发挥其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运用它的人;我们应充分发挥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一面,防止和避免其危害人类的一面。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拥有的破坏性武器使地球上不存在任何一块可以免于突然性的总毁灭的地方。逃脱这一命运的唯一希望在于通过超国家的方式来确保和平。必须创建
一个能够通过司法仲裁解决国家间冲突的世界政府。这个政府必须建立在所有政府与国家都一致同意的含义明确的宪章基础上,并由该宪章赋予其对进攻性武器的唯一处置权。
——爱因斯坦《迈向一个世界政府》(1946)
材料二 参加第二届联合国大会的五十五国政府的代表无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最近两年之中——从取得对轴心国势力的胜利开始——在阻止战争方面,或是在就控制原子能以及在为重建遭受毁坏地区进行经济合作达成协议的方面,都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联合国不应因这些而受到谴责。任何一个国际组织所具有的力量都不会比宪章赋予它的势力更强大,也不会比它的成员国对它所希望的更强大。事实上,只要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意识到联合国仅仅是达到最终目标——确立为保持和平而被赋予充分的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超国家的权威——的过渡组织,联合国就是一个极其重要和有用的机构了。
——爱因斯坦《致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1947)
(1)据材料,概括爱因斯坦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及解决办法。(10分)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爱因斯坦的认识。(6分)
解析:本题考查爱因斯坦维护和平的知识。第(1)问联系二战后美苏“冷战”导致世界军事的紧张等内容回答,依据材料归纳出“通过超国家”的方式解决的办法。第(2)问从爱因斯坦爱好和平的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1)形势:世界面临(破坏性)核武器的威胁;当时的联合国不具备实现国际安全的军事力量与法律基础。办法:在联合国框架基础上,建立一个世界政府。(或由联合国过渡到世界政府)
(2)是一位反战和平的倡导者;是一位敏锐的、持批评态度的观察者;关注时事并提出积极构想。

时间和位移学案和课件


物理必修1(人教版)

第二课时时间和位移

水平测试
1.(双选)关于时刻和时间(时间间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时刻表示时间短,时间表示时间长
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
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时刻
D.1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

答案:BC

2.关于位移与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B.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
D.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可能大于其路程

解析:物体从某位置出发,经一段时间又返回到该位置,此过程位移为零,但它运动了,A项错.物体的运动路程为零,说明它未动,反之物体若静止不动,它的运动路程一定为零,B项对.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C项错.曲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一定小于路程,D项错.
答案:B

3.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间
B.1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
C.手表上指针指示的是时间
D.“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指的是时间

解析: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的是起床、就餐、上下课的时刻,A项错.1min能分成无数多个时刻,B项错.手表上指针指示的是时刻,C项错.“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指的是时间,D项对.
答案:D

4.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北京,下列叙述中,指时间间隔的是()
A.火车在早晨6点10分从上海站出发
B.火车共运行了12小时
C.火车在9点45分到达中途的南京站
D.火车在19点55分到达北京

解析:时刻对应位置,时间间隔对应过程,出站、进站对应的是时刻,途中历经的是时间间隔,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答案:B

5.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核心部分是使电子加速的环形室.若一电子在环形室里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转了3圈又回到原位置,则电子在此运动过程中位移的最大值和路程的最大值分别为()
A.2πR,2πRB.2R,2R
C.2R,6πRD.2πR,2R

解析:路程是物体实际走过的轨迹长度,3圈为6πR;位移的大小等于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有向线段长度的最大值为环形室的直径长度,即位移的最大值为2R.
答案:C

6.从5m高的楼上以某一速度竖直向下抛出的篮球,在与水平地面相碰后竖直弹起,上升到高2m处被树杈卡住.在这段过程中()
A.篮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m
B.篮球的位移为7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m
C.篮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m
D.篮球的位移为7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m

解析:位移为篮球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而路程为篮球运动轨迹的长度,故A项正确.
答案:A

素能提高
7.如右图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下列关于它们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沿Ⅰ较大
B.沿Ⅱ较大
C.沿Ⅲ较大
D.一样大

答案:D

8.一操场跑道全长400m,如图所示,其中CD和FA为100m长的直道,弯道ABC和DEF均为半圆形,长度各为100m,一运动员从A点开始起跑,沿弯道ABC和直线CD跑到D点,求该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计算时位移大小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运动员从A经B、C至D的路程为:
s=sABC+sCD=100m+100m=200m.
运动员从A经BC至D的位移大小xAD=s2AC+s2CD.
设半圆的直径为D,即sAC=D.
则12Dπ=100m.
故xAD=200π2+1002m=118.56m.
答案:见解析

时间和空间是否有限

物质与时间和空间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宇宙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的总和.因此,我们所在宇宙诞生的同时才出现了时间和空间,或者说此后时间和空间概念才有意义.
宇宙诞生在大约120亿~150亿年(根据2003年的数据为137亿±2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从那时起,基本粒子到各个星系逐渐形成,直到在一个极普通的天体——地球上出现了有高度智慧的生命——人类.这就是宇宙演化到今天的大致过程.大爆炸至今的时间就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年龄,各星系在运动中总体上都在相互远离,这反映了空间还在不断膨胀.物质的空间分布范围,就决定了我们所在宇宙的尺度.然而,时间会不会有一个终点?空间会不会永远膨胀下去?这些“宇宙之谜”还有待人们继续研究,也许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家就在今天我们的同学中间.
这是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距地球
约100亿光年遥远的星系这是我们所能观
察到的宇宙离我们最远的地方

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李成桂建李朝并改国号朝鲜;大和统一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和幕府统治的开始;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2.思想教育目标:

①新罗统一和李朝的建立,都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朝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

②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奥斯曼土耳其普国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它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新罗统一和朝鲜王朝的建立的教与学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教与学,培养学生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和拜占延帝国的灭亡。

2.难点:

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伊斯兰教对阿拉伯的统一有什么作用?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拉伯帝国的有关内容,领略了充满神秘色彩的阿拉伯的历史风情,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悠久和灿烂。在亚洲的历史舞台上,西亚除阿拉伯外,还有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奥斯曼土耳其;东亚除中国外,还有与中国联系密切的朝鲜和日本。现在,我们就来学习……

[讲授新课]

朝鲜是东方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人民唇齿相依,关系密切。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朝鲜历史的发展轨迹。

一、古代朝鲜(板书)

公元前后,居住在半岛北部的高句丽人的原始公社制度瓦解,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后来居住在半岛北部的韩人,在半岛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先后建立了百济和新罗两个奴隶制国家。从此,在朝鲜半岛上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时代”。几百年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时,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掉了百济、高句丽。676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的地区。9世纪时,新罗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赋税日益沉重,许多地方发生农民起义。10世纪,朝鲜半岛重新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称后三国。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废掉高句丽国王自立为王,建立了朝鲜王朝,定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朝鲜王朝是朝鲜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结束了朝鲜王朝的统治。

古代朝鲜王朝在政权不断更替的过程中,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课本小字部分作了介绍,同学课后阅读。这一时期,朝鲜的文化之所以得到发展,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新罗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二是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影响。

除朝鲜之外,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的历史发展也深受中国的影响。

二、古代日本:(板书)

日本是亚洲东北部的一个岛国,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的文物和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说明在日本列岛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日本的古代居民除土著居民外,有一部分是从亚洲大陆移去的。远古时代的日本列岛曾一线相连,它的南、北两端与亚洲大陆接壤,一万五千年前才与大陆分离,这种地理条件有利于移民的迁徒。中国史书记载(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曾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并带五谷、百工和生产工具等东渡日本。这一史实在日本史学界有不同看法,但在日本民间却广泛流传至今,甚至将徐福神化,并经常举行祭祀活动。这一切史实都说明了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公元前3世纪到3世纪间,日本从中国、朝鲜传入了青铜器、铁器以及水稻种植和铸造金属的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逐步完成了日本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当时,日本列岛上有100多个小国,到曹魏时,同中国通使交往的有30国,其中最大的是邪马台国。3世纪时,在日本洲中部出现了另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大和”。

1.大和奴隶制国家(板书)

2世纪以后,大和成为中国文化输入本洲的门户,亚洲大陆移民也不断移来,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大和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扩张,到5世纪,统一了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天皇。在孝德皇统治时期,日本实行了大化改新。

2.大化改新(板书)

①(板)

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的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混乱。一是阶级矛盾尖锐,当时,人们的生活困苦,受到天皇和奴隶主的压迫,人们反抗情绪强烈,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当时,天皇所能直接支配的只限于自己的领土和上面的居民。皇室和奴隶主贵族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和土地不断进行斗争。这些矛盾、斗争往往又因发生大灾荒而加剧,造成了社会动乱,生产荒废,日本奴隶社会面临严重危机。日本社会的出路何在呢?日本皇帝和一部分留学中国的人,主张仿效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中央集权。645年,皇室和一部分要求改革的贵族发动政变,杀死了掌权的守旧大臣苏我入鹿,迫使皇极天皇退位,拥立孝德天皇,确立了改革派的统治。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孝德天皇的年号是大化,史称大化改新,那么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是哪些?(阅读)

②内容:(板书)

大化改新一方面围绕土地问题进行改革,效仿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班,是分、赐的意思。它规定,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六年按人口把田地分配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受田者死后归还。另一方面,改革行政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大化改革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土地、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贵族成为政府的官吏,职务不能世袭,他们的势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同时,由于实行了班田收授法,班田的农民有了田园、宅地,可以使用山林、池沼,在经济上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成为自由农民。所以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这是其重要意义之所在。

3.意义:奴→封(板)

日本在政治改革方面效法隋唐,在文化上也积极吸收文化的营养,在教育、宗教、建筑、美术、文学等方面,都受到中国影响。(读60—61小字)(看图)《屏风仕女图》所绘仕女体态丰满,充分反映了受中国唐朝绘画风格的影响。空海擅长汉字书法,他的书法手迹《信风帖》,神彩飞扬,笔力刚劲,挥洒自如,是书苑艺术中的珍品。这说明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之大。也说明了古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引为自豪的。

大化改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很多豪强地主贵族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大量土地,建立起庄园。随着封建兼并的进行,到10世纪中期,农村大批破产,庄园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已无田可班,班田收授法被废除。封建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统治地位。各地的庄园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蓄养武士,作为私人武装。武士有佩剑的权利,不从事生产,平时进行训练,一旦主人需要,就要为主人作战,甚至不惜牺牲生命。P61图为武士披甲佩剑,跃马持弓外出训练的场面。武士的力量不断壮大,地位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武士对日本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终于导致了幕府统治的建立。

3.幕府统治的建立(板)

随着武士力量的膨胀,形成了几个大的武士集团,互争权势和领地。12世纪末,天皇封武士大头领为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将军的政厅叫幕府。从此,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依靠武士作为支柱,自己设置官吏,分掌行政、军事、司法权力,还派人到首都京都监视朝延。幕府实际上是朝延以外的政府,幕府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天皇成为傀儡,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前夕,持续将近700年的时间,幕府统治实质上是军事封建贵族专政。

在封建时代的亚洲,除了朝、日个封建国家外,还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对古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三、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板书)

1.兴起(板书)

奥斯曼土耳其的祖先是突厥族,约5世纪,居住在天山和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势力强盛,成为横亘亚洲北部的大国。隋朝时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唐朝时,突厥族西迁,一支西迁到小亚细亚,建立了罗姆素丹国;一支留在了中亚西亚,后来也西迁到小亚细亚,投奔了罗姆素丹国,得到了一块不大的封地。13世纪末,奥斯曼成为首领,宣布独立,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国。奥斯曼土耳其是个军事封建国家,以伊斯兰为国教。国家的首领称为素丹,意思为“最有权威的人”,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

奥斯曼土耳其的军事封建性与其土分封制度紧密相联。素丹是全国最高的土地所有者,他把土地封给很多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必须率领武装跟随素丹外出征战。图中的土耳其战士跃马持弓,身背盾牌,正在前往战场。奥是个极富军事侵略性的国家。

2.扩张(板书)

(出示《奥……扩张》)奥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占领了整个小亚细亚,又逐渐渗入欧洲和巴尔干半岛,威胁到已经衰微的拜占延帝国。1453年,攻占拜占延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延帝国灭亡。奥……以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改称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此后,继续扩张,到16世纪,它的领土已从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黑海北岸,延伸到两河流域,非洲北部从埃及到阿尔及利亚的广大地区,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17世纪时,版图达到最大规模(读P62关于君士坦丁堡之战的故事)

奥斯曼土耳其的征服对内外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征服的后果之一是,由于实行严厉的统治和残酷剥削,使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被征服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土耳其的国力逐渐剥削,到了近代,它不但没有力量发动战争,而且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对象。后果之二是,奥随着在地中海东部霸权的确立,控制了西亚和里海的重要商路,向过境商人征收重税,阻碍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巩固小结]

封建时代的朝鲜、日本和奥,同中国一样,丰富了世界古代历史的内容,这些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程度上,深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646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之后逐步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它们比西方封建制度的确立要早得多,说明亚洲在封建时代处于世界发展的前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衰过程,说明仅靠军事征服是难以维持国家和社会的强盛与发展的。

(六)板书设计:

第十课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

一、古代朝鲜676

二、古代日本

1.大和奴隶制国家

2.大化改新646



③意义:奴→封

三、奥……的兴起:

1.兴起

2.扩张

(七)作业: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65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