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①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②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③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④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一——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①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②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厚,高纬薄;③特点: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④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①在22-27千米高度处,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③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④天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①气压低,空气密度小;②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的波长: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热短波,冷长波)。
①吸收作用:有选择(二吸一不吸: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能量强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夏天白天多云不太热,因为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故天空成蔚蓝色)。
④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大,削弱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反之少(各纬度削弱不同)。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地面(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②大气的温室效应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地面增温。
③晴朗:白天气温高(大气削弱少),夜晚气温下降快(大气逆辐射弱),日温差大。
阴雨:白天气温低(大气削弱多),夜晚气温下降慢(大气逆辐射强),日温差小。
3.意义:①减少了气温日较差;②保证地球适宜温度,形成了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③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二)全球热量平衡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热量失衡,引起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
(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二)原因:①大气运动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②水平运动(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①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②水平运动: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
1.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概念: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①原因: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②形成: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密度差变化→同一水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热高压,冷低压);
③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白海黑陆;山谷风:白谷黑山;海风:海洋吹向陆地;山风:山顶吹向谷底;城市风: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2.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①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风力越大。 
③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方向和风向相反,即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④高空大气的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⑤近地面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概念: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
(二)三圈环流(重点!)
1.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2.表现: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低压上升气流,高压下沉气流,低压湿,高压干)和六个风带(如右图);
3.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南北移动;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2.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气压带呈不连续分布状态,气压呈块状分布(下图)。
3.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低压,如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在北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4.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慢,大陆上形成高压,如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把副极地低压带切断,在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在北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
(四)季风环流(东亚季风最典型)(重点!)
1.东亚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分布:我国东部,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2.南亚季风: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分布: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3.季风的共性特点:①冬季风:陆地吹向海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②夏季风:海洋吹向陆地,高温湿润多雨
③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五、常见天气系统
1.冷锋和暖锋(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
2.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图示
气压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水平气流
北半球
北逆南顺,向中心辐合
北顺南逆,向四周辐散
南半球
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典型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的“秋高气爽”好天气
3.锋面气旋
①气旋的低压槽线上气流以辐合为主,易形成锋面。反气旋的气流是辐散的,冷暖空气不能相遇,不会形成锋面。
②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槽线。
③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脊线。
④等压线或等压面上点的气压值相等,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反之越小。
⑤左图中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图中CD附近)。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是来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南下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图中AB附近),这样地面天气系统中的锋面气旋便形成了。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旋涡,它同样也带着已生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重点!)(一)气候两主要要素:气温和降水
(二)气候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②下垫面状况③大气环流(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本身是一种气候现象)④人类活动
(三)气候成因:1.三种季风气候成因: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3.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4.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夏受副高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②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④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四)气候分布:①大陆东岸:三种季风气候②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见下表)
温度带
名称
形成原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2.根据提供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一般可分为全年几个月或各月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表,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称为数据法。A、从气温上看,可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五种:(见下表)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
寒带
气温指标
最冷月>15℃
最冷月0-15℃
最冷月<0℃
最热月10℃
最热月<5℃
气温变化
终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冷夏热
冬寒夏凉
终年严冬
气候类型
四种气候
季风性湿润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B、从降水上看,可以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四种:(见下表)
降水类型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气候类型及年降水量(mm)
年雨型
季节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2000温带海洋性气候>700
夏雨型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或
干旱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热带季风气候>1500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
冬雨型
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地中海气候300-600
少雨型
终年降水稀少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250
3、八字方针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具体步骤如下:
A、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再以降水定型(气候类型),锁定目标。(见下图)
气候类型
降水特征
气候类型
降水特征
热带草原气候
夏雨型
地中海气候
冬雨型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均匀型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少雨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气候变化 20亿年来,地球气候冷暖干湿交替,周期不一,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全球环境问题:
(一)、全球变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二)、臭氧层破坏
1.原因: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出大量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加。
2.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同时也会使全球变暖。
3.解决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
1.定义: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2.成因: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3.我国的酸雨:①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
4.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危及人体健康;④腐蚀建筑物等。
5.防治:①减少人为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②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精选阅读

高一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梳理

1、地壳是由组成的,岩石是由组成的。

2、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

合而成的或,就是矿物。矿物是地壳物质最的组成单元。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矿物的种类很多,但常见的只有几十种,其中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不过二三十种,如、、、等。

4、大理岩主要是由集合而成,花岗岩则是由、

和等组成的。

5、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岩、岩和岩三大类。

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岩浆是地下深处一种粘稠的高温熔融物质,并含有大量的

气体。

6、岩浆岩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岩和岩等。岩生成于地壳内部,经受温度高、压力高,比较坚硬;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凝固而形成的,故较多,它也被称为岩。

7、按沉积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岩、岩、岩等。还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岩。

8、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而和则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9、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岩。例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岩,页岩受挤压变质成为坚硬的岩。

10、矿石的优劣用来表示。还有一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岩是烧石灰、制水泥的重要原料;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岩、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11、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它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可形成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循环。

12、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作用和作用。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它表现为运动,活动,

作用等;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它表现为

作用,作用等。

13、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运动和运动两种类型。

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形成巨大的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或。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或,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以运动为主,运动为辅。

14、全球岩石圈分为大板块。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的地带,和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15、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如、

_________就是这样形成的。

16、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和。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板块和板块碰撞产生的。

17、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世界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山脉。它们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18、褶皱有和两种基本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向斜常成为或。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容易被侵蚀成,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不易被,反而成为山岭。

19、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或,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这叫做断层。

20、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我国的山北坡大断崖等。断层一侧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

21、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2、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作用则不断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

23、流水侵蚀使地面变得。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我国的黄土高原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4、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起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则形成宽广的和。

25、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风蚀等地貌。地表沙层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常形成大片的和裸岩荒漠。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形成、等风积地貌。

25、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或盆地;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26、海洋不仅是大气的和,而且积极参与着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大气之间广泛存在着和能量的交换。

27、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从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塑造海岸地形的重要因素,它引起海岸线变迁,影响沿海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进行。入海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往往形成和平原。

28、人类通过港口建设、捕捞、排污等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海岸带相互作用。实现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需要研究海岸带相互作用规律,制定期的管理政策。

29、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的热量。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

所消耗的热量。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的,但是,不同海区或者同一海区不同的季节的热量收支平衡。

30、一般来说,低纬度海区的水温,于高纬度海区的水温。同一海区的水温,

季高些,季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高些;有

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31、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由于海水导热率很低,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太阳辐射热量集中储存在海洋表层,一千米以下的深层海水经常保持着状态。

32、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主要是和,因此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33、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的影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和之差。使海水浓缩,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的盐度一般较。例如,在河口,从三角洲向外大160千米内的海水都是淡水。

34、海位于带,从陆地流入的淡水很少,蒸发又强烈,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盐度达4.1%。海有陆上河流汇入大量淡水,蒸发又小,是盐度最低的海区,盐度不超过1%。

35、海水运动表现出多种形式,主要有、、三种。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地震、或引起的巨浪,它能毁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破坏力极大。

36、潮汐是海水在和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海水涨落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

37、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又叫海流。

38、太阳、月球、地球成时,为大潮;太阳、月球、地球成时,为小潮。

39、和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飘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做海流。

40、按成因,将洋流分为流、流和流。

41、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又无大河流入,海水的盐度高,密度大,水面降低,与地中海相邻的大西洋水,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于是,表层海水便经由海峡流地中海,地中海底部海水由海峡层流大西洋。

42、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为流和流两种。秘鲁渔场的形成,就是得益于附近海区盛行的流,冷海水,将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又是鱼类的饵料。

43、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叫做流,它对沿岸地区起、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

暖流,如果没有它的作用,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

期。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叫做,它对沿岸地区气候起、的作用。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44、流和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这些海区往往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例如渔场和日本的渔场。

45、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加快速度。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

46、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陆地各种水体从静态储水量看,以和

的储水量最大,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储水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2/3。但是它主要分布在地区和地区,目前人们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47、根据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人们把水资源分为水资源和水资源,

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的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被开发利用,短期内不易恢复,并会影响到后续的利用;水资源由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期即可恢复更新。因此,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48、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是最主要的补给。以河流补给为例,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49、冰川在陆地水体中,发挥着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陆地其他水体的功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影响,河流流量变化与

有密切的关系。

50、修建水库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流量变化的作用。

51、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循环。

52、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影响着生物的分布。是影响陆地上生物分布,特别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

53、人们运用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的人工经济林。

54、喜光植物,它们分布在的地方或占据林中的层。喜阴植物,它们多分布在、隐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层。

55、从赤道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等不同的植被景观;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则又形成了分布的植被带。

56、由于植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它能产生某些适应性现象,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因此,植物对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在干旱地区,人们常借助来寻找水源,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57、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指示植物,二氧化硫污染会对造成伤害,但对没有影响。

58、动物的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如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等,都影响着动物分布。生物分布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59、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60、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氢、氨和水汽。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份来自的作用。

61、沉积岩多是在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份是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如、等。陆地上的出现还加快了岩石分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62、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气,可以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具有大气的作用;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63、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过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自然界中,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

界和界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特性,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表由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导致陆地乃至整个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64、土壤是由、、和四种物质组成的。因此,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65、土壤的特性,使它与气候一样,成为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更新资源。但是,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减退。

66、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些和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这又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的可能性。而草木、木本植物的着生,加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

67、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的积累过程,二是的富集过程。

68、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它能释放土壤母质作没有的氮素养分,并促使“一盘散沙”的土壤颗粒发生,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土壤肥力。

69、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也称农业土壤,如我国北方的土,南方的土等。可见,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

70、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它还体现在某一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7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变化的方向做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

7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带、

带、带的有规律变化。这种变化在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7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

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的呈现出分布的规律。

7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的,差异性则是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当然,在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也会出现性分布现象。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大气环境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53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