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世界地理
从历年高考来看,区域地理知识约占试卷分数的30%~40%,平时常说“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区域地理知识。因此,从命题角度看,区域地理是命题的基础和背景,如果区域地理知识掌握不扎实,无论理论知识掌握得多扎实,答题也是南辕北辙,得到“一棋走错,满盘皆输”的结果。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基本的命题趋势是:根据各区域经纬网及典型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准确定位;以热点地区地理材料或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或地图,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呈现局部地区轮廓图(含剖面图)对比考查学生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位置、地形、气候的判断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特色农产品的全球贸易。
2.1世界陆地和海洋
★学习目标
1.认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天然分界线。
2.了解世界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基本地形的名称及分布。
3.说明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4.结合区域定位,考查陆地与海洋的局部轮廓或经纬网。
5.运用等高线图,考查陆地地形、地势的特征,对气候、河流的影响等。
6.结合造山带、海沟、岛弧链等考查海底地形与板块边界类型。
学海导航
一.世界海陆分布大势:
海陆相间,海洋包围陆地,陆地分割海洋,全球海洋连通,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无论是全球还是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占29%,海洋占71%。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
二.陆地:
1.陆地、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概念备注
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水体淹没的部分由大陆、岛屿组成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连带半岛和地峡)全球共分六块大陆,它们是亚欧大陆(世界最大)、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世界最小,768.2万平方千米)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或湖泊的部分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地峡两端连接大块陆地,两侧濒临海洋的狭窄陆地如中美地峡被称为“美洲大陆的桥梁”;克拉地峡;巴拿马地峡;苏伊士地峡等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21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岛屿
马来群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
大洲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总称全球分为七大洲,他们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大洲:
(1)七大洲的轮廓图:
(2)七大洲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由大到小依次是:
亚洲(4400万)、非洲(3000万)、北美洲(2400万)、南美洲(1800万)、南极洲(1400万)、欧洲(1000万)、大洋洲(900万)。可简化为: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洋。
(3)七大洲的平均海拔高度排序(单位:m)由高到低依次是:
南极洲(2350)、亚洲(720)、非洲(650)、南美洲(590)、大洋洲(澳大利亚大陆350)、欧洲(340)
(4)七大洲的半球位置:
①完全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无。
②完全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③地跨东、西两半球的大洲:亚洲(西伯利亚西端)、欧洲(冰岛)、非洲(佛得角群岛)、大洋洲(太平洋岛屿)、北美洲(格陵兰岛)。
④完全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⑤完全分布在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⑥地跨南、北两半球的大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
(5)地跨热带、温带、寒带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6)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①亚、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③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白令海峡
⑤南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⑥欧、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7)地跨两大洲的国家(9个)
①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俄罗斯(欧洲国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亚洲国家)。
②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埃及(非洲国家)。
③地跨南北美洲的国家:巴拿马(南美洲)。
④地跨亚洲、大洋洲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亚洲国家)。
⑤地跨北美洲、大洋洲的国家:美国(北美洲国家)。
地表是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你能否说清它们的分布情况呢?请根据下图回答(1)~(3)题。
(1)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太空使者——加加林说,从太空看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这是因为世界上海陆面积之比约为()
A.1:1B.7:3C.3:1D.3:2
(2)关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大的大洲分布在最大的大洋的东岸
B.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不相邻
C.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是北冰洋
D.最大的大洲和北美洲之间是最大的大洋
(3)下列各大洲中只濒临两大洋的是()
①亚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⑤南极洲⑥欧洲⑦大洋洲
A.①②③④B.③⑤⑥⑦C.②④⑥⑦D.②③④⑦。
(1)地球表面海洋约占71%,陆地约占29%。(2)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它位于最大的大洲——亚洲与北美洲之间。(3)读图可知,亚洲濒临三大洋,北美洲、南极洲也濒临三大洋。
(1)B(2)D(3)C
3.陆地地形:
(1)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地形类型特点备注
海拔高度相对
高度地面起伏
山地海拔较高
(500m以上)很大峰峦起伏,
坡度陡峻,
相对高度大山脉:呈条带状并沿一定方向延伸很长的山地。
主要山脉:①东西向: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②南北向:贯穿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
丘陵海拔较低
(500m以下)较小(多在200米以下)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平原海拔较低
(200m以下)小地面平坦,起伏很小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500多万平方千米)
高原海拔较高
(500m以上)小地面平坦,起伏不大,边缘陡峻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万平方千米);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
盆地无一定标准大小均有中间低,四周高世界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刚果盆地。
(2)七大洲的地形特色:
洲名地形主要特征
亚洲(1)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2)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3)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非洲(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2)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大裂谷;(3)山脉少,分布在西北和东南角的高原边缘
欧洲(1)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的2/3;(2)地势低平,为世界最低的大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3)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1)地势东西高,中部低;(2)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高大山地,东部是低山,中部是平原;(3)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1)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2)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1)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2)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极洲(1)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2350m);(2)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3)七大洲的地形特征比较:
大洲共同特征地貌类型地势
欧洲地形单一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极洲高原为主,被称为“冰雪大陆”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非洲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南美洲
北美洲分东、中、西三部分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东、西部高,中间低
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亚洲地形复杂中部高,四周底(中部为高原山地,四周为平原)高低起伏大
(4)七大洲的最高峰:
①亚洲:珠穆朗玛峰(中国、尼泊尔交界处),海拔8844.43m。
②欧洲:厄尔布鲁士西峰(俄罗斯、格鲁吉亚交界处),海拔5642m。
③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坦桑尼亚),海拔5895m。
④北美洲:麦金利南峰(美国阿拉斯加),海拔6194m。
⑤南美洲:汉科乌马山(玻利维亚),海拔7110m。
⑥大洋洲:新几内亚岛上雪山山峰查亚峰(印度尼西亚),海拔5030m。
⑦南极洲:文森峰,海拔5140m。
三.海洋:
1.概念:
(1)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
(2)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2.四大洋的分界线:
(1)印度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通过非洲最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
(2)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通过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146°51′E经线。
(3)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通过南美洲火地岛南端合恩角的67°W经线。
(4)北冰洋与大西洋、太平洋的分界线:66°34′N纬线(北极圈)。
①北冰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丹麦海峡——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群岛一线。
②北冰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3.四大洋概况:
名称位置面积(/万平方千米)主要特征主要边缘海和内海主要岛屿、群岛、半岛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州、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18000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白令海、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珊瑚海等台湾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朝鲜半岛等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9300岛屿不多、呈S形比斯开湾、几内亚湾、墨西哥湾、加勒比海等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西印度群岛等
印度洋位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7500大部分位于热带。热带海洋面积最大。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等斯里兰卡岛、马达加斯加岛、印度半岛等
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被亚、欧、
北美三大洲
所包围1300海岸线曲折,多岛屿、浅而宽的边缘海,大部分洋面终年结冰。
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巴伦支海等新地岛、北地群岛等
4.四大洋的有关排序:
(1)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由大到小排序:太平洋(18000万)、大西洋(9300万)、印度洋(7500万)、北冰洋(1300万)。
(2)深度(单位:m)由深到浅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表面温度(单位:℃)由高到低排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5.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特点
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大陆架底富含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大陆板块)。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陡坡,平均深度200~~3000米左右
大陆坡外缘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分界线(大陆板块)
大
洋
底
部海盆(洋盆)大洋底的主体部分,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周围高,底部平缓(大洋板块)
海岭(大洋中脊)深海底部狭长的高地,出露海面成为岛屿
海岭是洋底地壳的诞生处,是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
海沟海底狭长的洼地,一般分布在大洋底部的岛弧外侧
海沟是洋底地壳的消亡处,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消亡边界)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大陆东、西两侧濒临的大洋分别是()
A.大西洋、太平洋B.太平洋、印度洋
C.印度洋、大西洋D.太平洋、大西洋
(2)图中表示落基山脉的是()
A.aB.bC.cD.d
由密西西比河和科迪勒拉山系可知是北美大陆,那么它的东西岸分别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图中字母表示山脉,a是海岸山脉,b是内华达山脉,c是落基山脉,d是阿巴拉契亚山脉。
(1)A(2)C
6.世界海运中重要的运河和海峡
两大洲之间的海峡:①白令海峡(亚洲、北美洲)、②丹麦海峡(欧洲冰岛、北美洲格陵兰岛)、③直布罗陀海峡(欧洲、非洲)、④曼德海峡(亚洲、非洲)、⑤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洲)、⑥土耳其海峡(亚洲、欧洲)。
①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沟通地中海和红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世界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数量大的国际运河。
②巴拿马运河——斜贯巴拿马共和国中部,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国际运河,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数量仅次于苏伊士运河。
③基尔运河——位于德国东北部,沟通波罗的海和北海,是波罗的海通往大西洋的捷径,是世界上通过船只最多的国际运河。
④马六甲海峡——位于亚洲东南部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
⑥英吉利海峡——介于英、法两国之间的狭窄海域,是连接西北欧与北美的主要航线,是世界上货运最繁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⑦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亚洲西部阿曼半岛和伊朗之间,呈人字形,西接波斯湾,东连阿曼湾,是世界上著名的“石油海峡”。
⑧直布罗陀海峡——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和非洲西北角之间,是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唯一海上通道。
根据陆地和海洋的轮廓特点、经纬度分布,掌握下列内容:
①图,海峡名称是英吉利海峡;A是英国,B是法国;向北沟通北海。
②图,海峡名称是霍尔木兹海峡,重要资源是石油。
③图,海峡名称是马六甲海峡;A是马来半岛,B是苏门答腊岛;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
④图,海峡名称是白令海峡;A是亚洲,B是北美洲;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
⑤图,海峡名称是朝鲜海峡;A是朝鲜半岛,B是九州岛、C是本州岛;北通日本海。
⑥图,海峡名称是德雷克海峡;大陆名称是:A南极洲,B南美洲。该海峡有西风漂流洋流通过,从南极看该洋流流向是顺时针。
⑦图,海峡名称是土耳其海峡;大洲分别是A欧洲,B亚洲;北通黑海,南通地中海。
⑧图,海峡名称是曼德海峡;两侧的半岛和大陆分别为阿拉伯半岛和非洲;沟通的海域为红海和阿拉伯海(印度洋)。
⑨图,海峡名称是莫桑比克海峡;东西两侧的岛屿和大陆分别为马达加斯加岛、非洲。
⑩图,海峡名称为直布罗陀海峡;南北两侧的半岛和大陆分别为伊比利亚半岛和非洲,东西两侧的海洋分别是地中海和大西洋。
读一组海峡轮廓图,回答(1)~(3)题。
(1)A代表____(半岛),B代表____(洲),C代表____岛,D代表____(国)。
(2)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亚洲和大洋洲的海峡是____,图中代号是____;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峡是____,图中代号是____;跨越两大洲又位于同一个国家内的海峡是____,图中代号是____;周围沙漠气候广布,附近盛产石油的海峡是____,图中代号是____。
(3)以上四个海峡的位置从地质方面考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从轮廓图判断陆地名称的题目,图中四个海峡要求重点掌握,同时注意土耳其海峡由三部分组成。
(1)小亚细亚非洲苏门答腊伊朗
(2)马六甲海峡③直布罗陀海峡②土耳其海峡①霍尔木兹海峡④
(3)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喜马拉雅一地中海火山地震带及其附近,海峡附近有火山、地震活动位于板块的交界及其附近,这里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7.世界主要的海运输航线(含港口)
①北大西洋航线:西欧(鹿特丹、汉堡、伦敦、哥本哈根、圣彼得堡;北欧的斯德哥尔摩、奥斯陆等)—北大西洋—北美洲东岸(纽约、魁北克等)、南岸(新奥尔良港,途经佛罗里达海峡)。
②亚欧航线也叫苏伊士运河航线:东亚(横滨、上海、香港等港口,途经台湾、巴士海峡等)、东南亚(新加坡、马尼拉等)—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南亚科伦坡、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等)—曼德海峡(亚丁)—红海—苏伊士运河(亚历山大)—地中海(突尼斯、热那亚)—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多佛尔)海峡—西欧各国。
③好望角航线:西亚(阿巴丹等,途经霍尔木兹海峡)、东亚、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东非(达累斯萨拉姆)—莫桑比克海峡—好望角(开普敦)—大西洋—西非(达咯尔)—西欧,载重量在25万吨以上的巨轮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需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④北太平洋航线:亚洲东部、东南部—太平洋—北美西海岸(旧金山、洛杉矶、温哥华、西雅图等)是亚洲同北美洲各国间的国际贸易航线,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这条航线上的贸易量不断增加。
⑤巴拿马运河航线:北美洲东海岸—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城)—北美洲西海岸各港口,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对美国东西海岸的联络具有重要意义。
⑥南太平洋航线:亚太地区国家(悉尼、惠灵顿)—太平洋(火奴鲁鲁)—南美洲西海岸(利马、瓦尔帕莱索等)往来的通道。
⑦南大西洋航线:西欧—大西洋—南美洲东海岸(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等)的海上通道。
⑧北冰洋航线:东亚(海参威)—太平洋—白令海峡—北冰洋—北欧(摩尔曼斯克)—大西洋—西欧
其中已①②③④四条航线是世界上比较繁忙的航线,北大西洋航线是世界最繁忙的海上运输路线,好望角航线是石油运量最大的航线,被称为西方国家的“海上生命线”
四.海陆变迁:
1.大陆漂移假说
1910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从而开创了“活动论”。
2.板块构造学说
(1)内容: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其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下表)。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界的类型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屿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消亡边界
(3)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
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如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地震火山比较少。但六大板块内部一些小板块的交界处也会发生地震火山。如我国的昆仑山区,非洲的东非裂谷带。
(2007年高考重庆卷)读图,回答(1)~(3)题。
(1)某两洲面积之和与某大洋面积十分接近,它们是()
A.亚洲、北美洲与大西洋B.亚洲、非洲与印度洋
C.欧洲、北美洲与大西洋D.欧洲、非洲与印度洋
(2)从B大洲最大港口至C大洲最大港口,沿最短海上航线所经过的海峡依次是图中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3)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此时,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
A.多1个B.多2个C.少1个D.少2个
本题考查世界大洲和大洋知识,主要海峡及板块构造理论知识。第(1)题,从图中可知七大洲中G亚洲为4400万K㎡,E为北美洲2400万K㎡,D为南美洲约1800万K㎡,C为南极洲1300万K㎡,B为欧洲约1000万K㎡,A为大洋洲约850万K㎡;太平洋为K约18000万K㎡,I为大西洋约9000万K㎡,J为印度洋,7500万K㎡,H为北冰洋120万K㎡,故(1)选B。第(2)题,从欧洲至亚洲应选D。第(3)题,春分日重庆为正午12时,北冰洋上某岛正好日出,该岛位于15°E附近,故甲经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乙只经过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1)B;(2)D;(3)A
A级双基过关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各大洲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是麦哲伦海峡
B.亚洲与非洲之间是波斯湾和苏伊士运河
C.非洲与欧洲之间是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
D.南、北美洲之间是巴拿马运河
2.关于大洲和大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太平洋和大西洋都跨东西两半球
B.大洋洲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
C.南极洲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大洲
D.北冰洋全部在东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A.亚洲B.非洲C.大洋洲D.南美洲
4.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
A.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
B.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C.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
D.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5.下列海峡既是两大洋的分界线又是两大洲的分界线的是()
A.台湾海峡B.白令海峡
C.马六甲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6.关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是陆地B.南极地区是海洋
C.北极地区被三大洋包围D.南极地区被三大洋包围
下图是为了了解地壳的平均厚度而绘出的各大陆面积和平均高度的关系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序号表示另外四块大陆。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①澳大利亚②南美③北美④非洲
B.①南美②澳大利亚③非洲④北美
C.①澳大利亚②北美③南美④非洲
D.①北美②南美③澳大利亚④非洲
8.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A.大陆的面积与平均高度呈正相关
B.六块大陆构成全球六大板块
C.面积为25×106km2的大陆平均高度约为500m
D.南极大陆的高度是包括了冰层厚度的高度
(2008年济南模拟)读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回答9~10题。
9.若要完整表示P点附近的海水深度变化,应再补画几条等深线()
A.3条B.4条C.5条D.6条
10.P点附近的海底地形是()
A.海岭B.海沟C.海盆D.大陆架
二.综合题
11.读亚、欧、非三洲交界的地区图回答:
(1)亚、欧两洲之间以____、____、里海、____、黑海和____为分界线。
(2)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是____、红海、____。
(3)图中跨两个大洲的国家是____________。
(4)下列海域的纬度基本和地中海相同的是()
A.波罗的海B.加勒比海C.黄海D.东海。
12.读世界海陆分布随着纬度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陆地的是____,表示海洋韵是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上海陆分布大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地随着纬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级能力跃迁
一.选择题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认为:我们生活的大陆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木块一样,在不停地漂移,只不过它漂移的速度很慢,不易被人们察觉到。但是经过若干年后,大陆分布就会有很大变化。读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按时期先后,大陆漂移的正确次序是()
A.abcdB.bcdaC.cdabD.cdba
2.根据目前板块运动的方向,可以推知若干年以后()
A.红海将消失,地中海将变成浩瀚的海洋
B.阿尔卑斯山脉及喜马拉雅山还会不断升高
C.大西洋不断缩小,直至消失,而太平洋则会越来越大
D.浃大利亚大陆将和南极大陆会合
3.下列地理现象与图示内容无关的有()
①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②台湾大地震③三峡水库将建成④荷兰填海造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读下图,回答4~7题。
4.图中四地所在大洲排序正确的是()
A.①南美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亚洲
B.①非洲、②南美洲、③大洋洲、④欧洲
C.①南美洲、②大洋洲、③亚洲、④欧洲
D.①非洲、②大洋洲、③北美洲、④亚洲
5.图中四地所在国家排序正确的是()
A.①阿根廷、②南非、③泰国、④法国
B.①巴西、②澳大利亚、③印度、④德国
C.①坦桑尼亚、②阿根廷、③澳大利亚、④英国
D.①赞比亚、②智利、③美国、④俄罗斯
6.图中四地所在国家所濒临的海洋,排序正确的是()
A.①大西洋、②印度洋、③泰国湾、④地中海
B.①印度洋、②太平洋、③北冰洋、④波罗的海
C.①印度洋、②太平洋、③地中海、④北海
D.①大西洋、②太平洋、③阿拉伯海、④波罗的海
7.属于图中四地所在大洲重要地形区的排序,正确的是()
A.①安第斯山脉、②刚果盆地、③拉布拉多高原、④西西伯、西伯利亚平原
B.①拉普拉塔平原、②大自流盆地、③伊朗高原、④阿尔卑斯山脉
C.①埃塞俄比亚高原、②亚马孙平原、③大分水岭、④东欧平原
D.①阿特拉斯山脉、②阿尔卑斯山脉、③密西西比河平原、④青藏高原
(2008山东重点高中模拟)下图中M是陆地,其余为海底地形。读图回答8~9题。
8.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图中的()
A.N处B.O处C.P处D.Q处
9.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P处深度很大,是由于板块张裂形成的海沟
②P处深度很大,是由于板块碰撞形成的海沟
③P处两侧多火山、地震、泥石流和滑坡
④以P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板块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0.读下图,表示苏伊士运河的是()
11.读下图,图示山脉海拔高度变化趋势及理由分别是()
A.降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张裂
B.升高;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C.升高;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撞
D.降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张裂
二.综合题
12.地表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板块还在不停地运动。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在板块分别是: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2)板块还处在不停运动之中,生长边界____运动可形成____。消亡边界____运动可形成____。
(3)世界上地震带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__地带。
(4)有人预测约64万年后中国和日本就是同一陆地上的邻国,若干年以后印度尼西亚将隆起成为喜马拉雅山的一部分。你认为这种预测有科学依据吗?
A级双基过关
1.D2.D3.A4.C5.B6.D7.A8.D9.D10.B
11.(1)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2)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
(3)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耳其、埃及。
(4)C
12.(1)AB
(2)地球上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海洋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3)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陆地面积比重增大,北极地区为海洋;在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陆地面积比重减少,南极地区为陆地
B级能力跃迁
1.D2.B3.D4.’C5.B6.D7.B8.A9.C10.A11.C
12.(1)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2)张裂裂谷和海洋碰撞高山
(3)环太平洋喜马拉雅一地中海
(4)有。因为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压地带,所以日本群岛和亚欧大陆是在不断靠拢的。印度尼西亚大部分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地带,而隆起形成山脉
高一地理教案:《陆地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间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规律和意义。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内容是阐述陆地水和水资源的关系及对人类的意义,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还是水循环运动,教材都是从水资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发,加以说明。
关于“陆地水体类型”,教材首先说明了陆地水的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从陆地水的来源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并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静态水资源储量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开采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静态水资源还没有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如果一旦开发利用,则必须注意以不影响其后续利用为前提;动态水资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复,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虽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份额极少,但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由于其份额少,虽然更新速度快,但在开发利用中也应注意保护和节约使用,如果不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出现枯竭。另外本段教材介绍的陆地水体中关于地下水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适当补充“潜水和承压水”的概念、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这部分知识教材是以示意图和小字形式出现的。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运动转化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水源补给体现出来。陆地水体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河流水,因此本段教材重点讲述河流水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并以我国为例说明其分布。其中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大气降水的特点密切相关;冰川对河流的补给是单向的,并且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气温的关系密切,因为气温的高低决定冰川融水的多少,即决定河流径流量的大小;湖泊水和地下水与河流水的补给是属于相互补给的关系,根据水位和流量的动态变化决定起补给,几种补给形式均有示意图呈现影响河流径流变化的因素及补给关系。
关于“陆地水的更新”,教材主要从更新的角度切入,重点讲述水循环运动过程、类型、环节及意义。由于教材重点介绍陆地环境中陆地水体的更新问题,因此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内陆循环,而对于海洋内循环着墨不多,实际在这三种循环中,循环水量最大的应该是海洋内循环。另外三种水循环类型中,真正能够使陆地水体得以更新的是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对于内陆水资源是否能够持续利用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旦水循环出现问题,陆地水体的更新也会出现问题,则水资源就有可能出现枯竭。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涉及原理性或概念性知识部分,提倡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示意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的示意图,思考、分析完成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例如学习“陆地水体类型”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湖泊、沼泽水等,固态形成冰川,下渗部分形成地下径流的过程”示意图,通过示意图使学生明确陆地水的类型以及空间分布,并为后面学习水循环打下基础。如果补充地下水分类,可以借用教材中提供的示意图,也可以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或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形象的了解地下水按埋藏所分的两种类型——潜水和承压水,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两种地下水的差别是什么,在开发利用上有什么差异性?如果利用不当,导致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再比如,学习“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关于大气降水、冰川与河流补给关系,潜水与河流互补关系示意图,并思考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以冰川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怎样的互补关系?
学习“水循环”时,教师可以继续使用前面讲述“水体类型”时绘制的板图,提出问题思考:大气降水的水汽来自何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最终归宿是何处?由此明确海陆间循环,至于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或教师绘制的板图,明确其水汽分别来自何处?循环的环节有哪些?等。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使学生明确水循环的意义以及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对于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水资源,在教学中应注意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例如:了解“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段落,找出其中关键的数字,以此区别二者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哪几类?其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份额是多少?由此对学生进行节水教育,树立学生的节水意识。再比如,学习水循环后,应该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水资源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是有限的?为什么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导致其枯竭?人类的哪些做法属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这种分析使学生明确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必须合理,才能做到可持续利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①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开发利用;②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③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教学手段】
潜水和承压水动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哪些地区?其中陆地水占的比例是多大?陆地水主要来自何处?分布在何处?以什么形式存在?教师绘制板图并讲解,引导学生总结板书结构。
(板书)一、陆地水体类型
1. 陆地水的分类
(出示计算机动画演示或绘制板图)地下径流按埋藏可分为两种类型——潜水和承压水,读图思考,两种类型的补给、埋藏、运动特点、污染状况及利用等有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绘制的板图)说明其中可利用的水体类型有哪几种?它们在循环和更新方面有什么差异?按照不同的循环更新周期,又可以将这些水体分为几种类型?
(板书)2.可利用的水资源
①静态水资源
②动态水资源
③易于利用的淡水资源
(阅读教材相关示意图思考)大气降水是陆地水体的主要补给形式,其降落到地面,对河流水量产生什么影响?长江和莱茵河水量变化有何差异性?为什么?松花江水量的变化与长江是否一样?如有不同,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塔里木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特点?与长江有什么差异?影响其水量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板书)二、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一年中有两个汛期
3.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阅读教材中河水与地下水互补示意图思考)结合示意图说明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特点是什么?根据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说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有什么特点?
(板书)4.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5.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阅读教材中水循环示意图或结合讲述陆地水体类型时绘制的板图思考)陆地水如何得到更新?水循环的哪种类型能够使陆地水资源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水循环除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外,还有什么意义?
(板书)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类型
2.水循环的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中心意思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所体现,并且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关于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材力图通过示意图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重在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 陆地水的分类
2.可利用的水资源
①静态水资源
②动态水资源
③易于利用的淡水资源
二、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一年中有两个汛期
3.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4.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5.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类型
2.水循环的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高一地理上册《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在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把时间称为“”。
2、16世纪倡导了“日心说”;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一词;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达到上百亿年和光年。
3、常见的天体有、、、等。
4、天体之间相互和相互,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系,系,系,
系,系。系,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5、作为整体的宇宙,经历了温度从到,物质密度从到的演化。
6、地球与其它行星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地球。
7、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原因是:地球处在一个比较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自身又具备了生存所必需的、、等条件。
8、在地球生命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是因为
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而且绕日公转轨道面几乎,相互碰撞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9、由于地球的和适中,使地球形成了大气层,又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和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10、地球内部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再加上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球表面温度的下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中。
11、太阳是一个巨大炙热的球,主要成分是和,表面温度6000K。
1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其能量巨大,它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反应。
13、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活动的主要动力。
14、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例如:、等。
15、我们直接能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层。它从里到外分为、
和三层。
16、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和。太阳(层)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其活动的周期大约为年;太阳(层)常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板块,叫做耀斑。
17、太阳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球、和三个方面。
19、世界许多地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的地区是相关,有的地区是相关。
20、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的层,会引起层的扰动,此时经电离层反射的波无线电信号回被部分或全部,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21、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的受到扰动,产生“”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
22、1957年10月,原苏联用火箭把第颗人造卫星上了天,开创了从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例如,发现了地球大气层外还有层;宇宙中还存在大量的X射线和γ射线等。
23、20世纪60年代,随着各种航天器进入太空,人类实现了在没有地球干扰的情况下,对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观测,以及对宇宙空间环境的直接观测。
24、到1981年世界第一架试航成功,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
阶段,逐步进入到了空间的新阶段。
25、人类进入宇宙空间并开始适应、研究、认识、和空间环境,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26、宇宙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资源、资源、资源。
27、宇宙空间资源的特点有:极其、高、强和等。
28、月岩中富含地球上没有的能源,它是核聚变反应的理想燃料。此外,在
和之间运行着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其中有不少富含矿体。
29、空间开发的一个趋势是日益走上合作的道路。
30、人类向宇宙空间发射的各种航天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例如,工作寿命终止的、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以及航天员扔出舱外的
等。
31、空间垃圾和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很,破坏力强,因此科学家们呼吁“保持”。现在,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空间垃圾的产生,以及空间垃圾的办法。
32、地球绕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向,自转一周3600所用的时间是小时分秒,这叫做1日。
3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时,地球表面除了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
34、地球表面的线速度,则因各自的不同而有差异,越低,线速度越快。南北极点的线速度是千米/小时。
35、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时针方向旋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时针方向旋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方向都是自向。
36、地球公转的线路叫做,它是近似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
上。地球的近日点在月初,离至日比较近;地球的远日点在月初,离至日比较近。
37、地球自转的平面叫做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做平面。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为,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
38、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和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日
时分秒,叫做1年。
3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
的变化。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时间是;位于南半球的时间是
;位于赤道上的时间是。
40、在同一时间里,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昼或夜)半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半球,二者的分界线叫做线。太阳高度角等于00的点位于。
41、任一瞬间,地球各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来表达。在昼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00;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00;在夜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00。
42、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变化周期为小时,叫做1日。
43、日(恒星日或太阳日)制约着人类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44、太阳日时间,是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45、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或后)看到日出,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或晚)一些。
46、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时。经度每隔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47、国际标准时制度规定,全球可从理论上分为时区,各个时区都以
经线上的地方时为该地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小时。
48、世界上,采用半区时制的国家是;采用东边时区区时作为本国标准时间的家有;中国领土上跨越时区,但是采用区的区时作为全国标准时间。
49、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在北半球向偏转,在南半球向偏转。这种现象在
和水流的运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我们把这种力称为力。
50、北半球地区,河流对岸冲刷的比较厉害;在南半球,河流对岸冲刷的比较厉害。
51、昼夜长短反映了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的强弱。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定性的表达某时某地
的多少。
52、北半球的夏半年是,自日至日;冬半年是,自日至
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是。
53、北半球各地,白天长于黑夜的时段是,在这一时期,越往北(昼或夜)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值。
54、北半球各地,白天短于黑夜的时段是,在这一时期,越往北(昼或夜)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夜长达到一年中的值。
55、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出现极夜的时间是。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出现极夜的时间是。北极点上出现极昼的时间是,出现极夜的时间是。
56、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时候,太阳直射,各地昼长均为小时。时间是日和日。
5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点向
递减。夏至日那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那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分和秋分日那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58、夏至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
59、冬至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
60、全球各地中昼夜长短始终没有变化的地区是。
61、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变化规律
62、划分五带的界线有:南北、南北,回归线上各点属于带,极圈上各点属于带。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地球上寒带和热带的范围要相应地变(大或小)。
63、现代各国划分四季的依据是和。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上册《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上册《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1、自然资源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和。
2、气候是一种再生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是、、降水和等。气候资源具有与其他自然资源相同的一些特点。首先,气候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其次,气候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离不开对开发利用的和。
3、气候资源不同与其他自然资源的特点:气候资源具有、、有较大的。
4、气候为农业提供了、、、等物质和能量,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包括作物的、、配置与种植方式。
5、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有关。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与子午线成夹角。
6、风对大气污染物既有作用,又有输送作用。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居住区布局在;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对吹的风向,布局在当地的风向的向,居住区布局在向。
7、公路、铁路的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
和,以及冻土、积雪的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等都需要根据当地强度来设计。
8、航空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风速较的地方。潮湿低洼处易出现雾,城市、工业区易出现烟雾,因此机场宜设在距城市较、地势较
的地方。
9、我国吉林市松花江沿岸的,以其美丽的奇景吸引游人。哈尔滨利用冬季严寒气候发展起来的艺术成为北国一景。
10、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和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11、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域,也就是从沿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因而生物繁盛,它们是鱼类的饵料,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带海区比较多。
12、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地区,这些地区的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量大。和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13、中国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捕捞和海水业的同时,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14、温带地区变化显著,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流和流交汇处或有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
15、在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天然气以及、硫、磷等矿产资源。近岸带的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中,广泛分布着深海,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16、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再生能源,而且没有。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发电和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17、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们的发展经历了从海到海、从海到海的过程。
18、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海上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运输一般通过完成。
19、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到海岸。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投资、技术难度、风险的工程,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20、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和海水的;深海活动要能适应、、、的环境;海水的性强,
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21、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22、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
23、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
24、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25、沿海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它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它向外扩散。
26、荷兰的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现在它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的半数国家。
27、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28、世界上一些沿海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其中以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澳门人利用造陆的方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倍左右。
29、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二是,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和自净能力。
30、造成生态破坏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很多,例如工程建设和生产以及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缺乏论证的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31、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上的生产过程。活动,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
32、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和城市附近。1953年~1970年,日本九州岛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的过程中,排出含有的废物。它能在生物体内富集。
33、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水,水温较,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
34、沿海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水域和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
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35、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主要有: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和燃烧五种方法。其中法不宜在近岸或渔场周围使用;这种方法会危害海底生物;
只能在静水环境中进行;小面积油污可用圈住回收,这也需要静水环境;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通常让其自然分解,也就是;油层厚达2毫米时即可用
法清除。
36、按照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关系,一般可以把陆地资源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其中矿产资源为可再生资源。
37、陆地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是的;陆地资源的利用是无限的;陆地资源有一定的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的。
38、土地、水、生物等资源,受地球表面各地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性;矿产资源的分布则主要受的制约。
39、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为一某些资源的是巨大的,但是人类利用的部分是的;二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是有限的。
40、陆地资源中,有一部分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被称为资源;按照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一般可以把能源资源分为能源和能源。
41、常规能源指在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已经被人类大规模广泛应用,而且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如矿物能(、、天然气)、和能等。能源指目前由于技术经济水平的限制,还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和核能。
42、陆地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因为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构成了社会第一级生产;陆地资源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
43、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台风出现在每年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
44、台风、飓风都属于热带中强度最强的一级,仅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在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
45、台风形成于带或带海面温度在260在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北半球为时针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46、台风灾害主要由、特大和造成。对台风的和,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卫星。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监视台风的动向。
47、在我国,除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方和部地区,
48、暴雨的形成要具备的条件:源源不断的供应;强烈的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49、防洪则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50、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地区。干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都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51、由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寒潮是我国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寒潮引起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季和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52、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属于灾害。
53、地震是指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__________有关。在地壳中有,而且它又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地震带和地震带。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54、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倍。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震;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地震。
55、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宇航探测发现月球、火星、金星等天体也有火山活动。火山喷发物从喷出,大部分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圆锥形的山,叫做火山锥。
56、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三类:一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称为火山;二是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的火山,称为火山;三是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称为。
57、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的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58、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类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59、不同地质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上是有关联的;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诱发其它灾害;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60、我国川、滇(云南)、黔(贵州)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该地带现代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分明,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61、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78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