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

 1.过渡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普希金告诉我们要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弗罗斯特将引你深思。
2.朗读课文。
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诵。
自由朗读。观画面、字幕,听配乐朗诵录音。
3.探究:
“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作者明明写了人生道路的选择,明明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选择的那一条路,却为何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作者简介:弗罗斯特与他的未选择的路。
四、听两首诗的朗诵。明白“诗不可译”之理,要想真正亲近大师们的文学作品,那要看我们的同学有没有勇气选择目前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路——文学之路。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教学生学法,一直被认为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途径。有些学法是需要自己摸索归纳的,而学生接触较少的年代又比较久远的作品的学习,老师先传授学法,让学生依法实践,该是一条省力省时的捷径吧。
教学步骤:
一、自己朗读课文,谈读后感受。
二、传授学法,学法实践。
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或我们较陌生的作品,如古文、译著类,学习中可使用“勾连学习法”,即把作品和与之相关的资料联系起来阅读,这样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体验作者情感。一般来说,勾连的资料应包括:作者方面的,如生平、经历、行文风格、代表作品等;作品方面的,如写作时间、当时社会背景、作者同时代的作品及其倾向等;时代方面的,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学流派、流行创作形式甚至流行语等。
请同学们在网上、图书馆、书店查寻相关资料。
三、把资料与课文勾连起来再读课文,你从诗中又体会到了些什么?
自由发言,要能做到资源共享,发言有理有据,力争有创造性。
四、课堂吟诵两位诗人的著名诗章。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这两首诗都是译诗,诗意直白,诗蕴也无动人处,学习的目的无外乎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因此花在课文中的时间应短,花在外国诗歌荐读方面的精力要更多一些,应争取在短时间里激发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步骤:
课前先布置预习:
1?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2?每位同学准备一首喜爱的外国诗歌,课堂推荐给同学们。
课中先欣赏名家荐读,再让学生课堂荐读。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致恰达耶夫/普希金(见《普希金诗选》)
(这是普希金的一首著名赠诗,此诗极鲜明地表达了俄国贵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热切希望、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对神圣自由的必胜信念,被赞为“青年诗人对祖国、对革命的第一次爱的表白”。此诗热情洋溢,与课文的冷调哲理诗风格迥异,课堂使用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地体现普希金的诗体特征。

延伸阅读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优质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优质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深入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2学情分析

这首诗,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蕴含的人生哲理。

3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选择是人生自始至终必须面对的问题。虽然同学们是中学生,但是已经有过人生的选择了。比如选择学校,选择朋友,选择勤奋……美国诗人把这种人生体验浓缩在诗中,把人生的路比做自然的路,借写选择自然道路来表达对选择人生道路的感慨。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活动2【活动】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屏显: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2、字词预习:给下列生字新词注音,解释。

屏显:

弗(fú)涉足(shè)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jì)延绵(yánmián)

幽寂:幽静、寂寞。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活动3【活动】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停顿。

2、抽学生朗读,师生评价(从读音,停顿方面评价)。

3、播放配乐朗读,注意读音、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屏显: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4、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屏显:

一节伫立路口,远望思索

二节选择荒路,荒路幽美

三节途中思索,难再回返

四节遥想将来,回顾叹息

活动4【活动】研读诗歌,理解诗意

思考讨论:

1、诗中写了两条路,是哪两条?诗人叙写的重点是路还是选择?

2、诗歌叙写的重点是“选择”,请同学们迅速阅读全诗,思考诗人对“选择”的态度是怎样的?

3、诗人走在已选择的路上对那未选择的路还念念不忘,是不是诗人觉得自己选择了一条不该选择的道路,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了呢,为什么诗的题目叫做“未选择的路”?

4、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应慎重地对待生活中的选择。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对待某种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先读诗歌,并思考问题,然后讨论。

明确:

1、诗中写了两条路,是哪两条?诗人叙写的重点是路还是选择?

预设回答:

(1)一条是已选择的路,一条是未选择的路。

(2)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诗人虽然写了已选择的路,但总是对未选择的路念念不忘,充满怀念与遐想,题目是“未选择的路”,也表明这一点。

(3)诗歌的题目虽是“未选择的路”,但是诗人叙写的重点不是已选择的路,也并非未选择的路,而是选择本身,诗歌描绘的是诗人在他进行选择时和选择后的心态。

2、诗歌叙写的重点是“选择”,请同学们迅速阅读全诗,思考诗人对“选择”的态度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

(1)诗人在选择时,非常矛盾。因为他在诗中写到“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他是两条路都想走,但事实上不可能。

(2)这种矛盾心情在诗中时有流露。他“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他觉得“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都在吸引他,召唤他去探索,“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心情十分矛盾。

(3)诗人在选择时,非常慎重,“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就是证明,诗人生怕选错。选择就意味着放弃,选择一条路就意味着放弃另一条路或更多条路。而且一次选择或许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告诉我们选择须慎重。

3、诗人走在已选择的路上对那未选择的路还念念不忘,是不是诗人觉得自己选择了一条不该选择的道路,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了呢,为什么诗的题目叫做“未选择的路”?我们对待某种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预设回答:

(1)我觉得有后悔。诗人在结尾感慨,“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好像有点后悔,诗的题目叫做“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选择须慎重。

(2)我认为没有后悔。诗人选择是慎重的,他选择的是“更诱人,更美丽”的一条路,只是因不能同时走两条路而感到无奈和遗憾,“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时光不能倒流,无法从头开始,只有放弃。至于诗歌最后一句,“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认为是对选择永不后悔。诗的题目叫做“未选择的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引起读者兴趣,人就是这样,无论你选择了那一条路,你都会对未选择的路浮想联翩,诗的题目叫做“未选择的路”,可以极大地吸引读者;更主要的一方面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其它的路放弃,况且许多人选择人生之路带有随意性,诗的题目叫做“未选择的路”,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选择一定要慎重!

4、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应慎重地对待生活中的选择。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对待某种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预设答案:

(1)选择要慎重,因为时光毕竟不能倒流。

(2)选择,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应有独立的标准,不要随波逐流。一旦选择后,应该勇往直前到往下走,直到取得成功。

(3)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确实要慎重。

活动5【讲授】品读诗歌,探究写法

《未选择的路》中,“路”有着深刻的含义,诗的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则借写选择自然之路来表达诗人对选择人生之路的感慨。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

预设答案:

生1:比喻。自然之路比喻人生之路。

生2:象征。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同,那究竟是比喻还是象征呢,比喻和象征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屏显)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即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屏显)象征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诗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等。

活动6【活动】延伸拓展,感悟人生

1、《未选择的路》之所以让人喜欢,是因为它触及每个人心灵深处,人生选择总是充满着无奈和遗憾,无论你选择了那一条路,你都会对未选择的道路充满怀念与遐想,这也是很多人心灵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再次感受一下。

学生齐读。

2、我们来读一读汪国真的诗《选择》,说说读这首诗对自己的启示。

(屏显):

你的路,

已经走了很长很长,

走了很长,

可还是看不到风光,

看不到风光。

你的心很苦,很彷徨。

没有风帆的船,不比死了强,

没有罗盘的风帆,只能四处去流浪。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

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学生读诗,交流启示。

明确:人的一生总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选择,我们经常会彷徨,无奈,汪国真的《选择》一诗告诉我们,不要再彷徨和迷惘,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请抄写下来吧。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未选择的路》。

2、生活中常常面临选择,选择一条路就意味着放弃另一条路,选择意味着得失,有得必有失,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得”什么,“失”什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启示?请写下来。

3、阅读:课后搜集并阅读弗罗斯特的诗。(有条件的做)

未选择的路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未选择的路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选择是人生自始至终必须面对的问题。虽然同学们是中学生,但是已经有过人生的选择了。比如选择学校,选择朋友,选择勤奋……美国诗人把这种人生体验浓缩在诗中,把人生的路比做自然的路,借写选择自然道路来表达对选择人生道路的感慨。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活动2【活动】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屏显: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2、字词预习:给下列生字新词注音,解释。

屏显:

弗(fú)涉足(shè)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jì)延绵(yánmián)

幽寂:幽静、寂寞。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活动3【活动】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停顿。

2、抽学生朗读,师生评价(从读音,停顿方面评价)。

3、播放配乐朗读,注意读音、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屏显: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4、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屏显:

一节伫立路口,远望思索

二节选择荒路,荒路幽美

三节途中思索,难再回返

四节遥想将来,回顾叹息

活动4【活动】研读诗歌,理解诗意

思考讨论:

1、诗中写了两条路,是哪两条?诗人叙写的重点是路还是选择?

2、诗歌叙写的重点是“选择”,请同学们迅速阅读全诗,思考诗人对“选择”的态度是怎样的?

3、诗人走在已选择的路上对那未选择的路还念念不忘,是不是诗人觉得自己选择了一条不该选择的道路,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了呢,为什么诗的题目叫做“未选择的路”?

4、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应慎重地对待生活中的选择。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对待某种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先读诗歌,并思考问题,然后讨论。

明确:

1、诗中写了两条路,是哪两条?诗人叙写的重点是路还是选择?

预设回答:

(1)一条是已选择的路,一条是未选择的路。

(2)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诗人虽然写了已选择的路,但总是对未选择的路念念不忘,充满怀念与遐想,题目是“未选择的路”,也表明这一点。

(3)诗歌的题目虽是“未选择的路”,但是诗人叙写的重点不是已选择的路,也并非未选择的路,而是选择本身,诗歌描绘的是诗人在他进行选择时和选择后的心态。

2、诗歌叙写的重点是“选择”,请同学们迅速阅读全诗,思考诗人对“选择”的态度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

(1)诗人在选择时,非常矛盾。因为他在诗中写到“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他是两条路都想走,但事实上不可能。

(2)这种矛盾心情在诗中时有流露。他“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他觉得“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都在吸引他,召唤他去探索,“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心情十分矛盾。

(3)诗人在选择时,非常慎重,“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就是证明,诗人生怕选错。选择就意味着放弃,选择一条路就意味着放弃另一条路或更多条路。而且一次选择或许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告诉我们选择须慎重。

3、诗人走在已选择的路上对那未选择的路还念念不忘,是不是诗人觉得自己选择了一条不该选择的道路,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了呢,为什么诗的题目叫做“未选择的路”?我们对待某种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预设回答:

(1)我觉得有后悔。诗人在结尾感慨,“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好像有点后悔,诗的题目叫做“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选择须慎重。

(2)我认为没有后悔。诗人选择是慎重的,他选择的是“更诱人,更美丽”的一条路,只是因不能同时走两条路而感到无奈和遗憾,“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时光不能倒流,无法从头开始,只有放弃。至于诗歌最后一句,“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认为是对选择永不后悔。诗的题目叫做“未选择的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引起读者兴趣,人就是这样,无论你选择了那一条路,你都会对未选择的路浮想联翩,诗的题目叫做“未选择的路”,可以极大地吸引读者;更主要的一方面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其它的路放弃,况且许多人选择人生之路带有随意性,诗的题目叫做“未选择的路”,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选择一定要慎重!

4、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应慎重地对待生活中的选择。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对待某种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预设答案:

(1)选择要慎重,因为时光毕竟不能倒流。

(2)选择,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应有独立的标准,不要随波逐流。一旦选择后,应该勇往直前到往下走,直到取得成功。

(3)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确实要慎重。

活动5【讲授】品读诗歌,探究写法

《未选择的路》中,“路”有着深刻的含义,诗的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则借写选择自然之路来表达诗人对选择人生之路的感慨。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

预设答案:

生1:比喻。自然之路比喻人生之路。

生2:象征。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同,那究竟是比喻还是象征呢,比喻和象征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屏显)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即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屏显)象征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诗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等。

活动6【活动】延伸拓展,感悟人生

1、《未选择的路》之所以让人喜欢,是因为它触及每个人心灵深处,人生选择总是充满着无奈和遗憾,无论你选择了那一条路,你都会对未选择的道路充满怀念与遐想,这也是很多人心灵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再次感受一下。

学生齐读。

2、我们来读一读汪国真的诗《选择》,说说读这首诗对自己的启示。

(屏显):

你的路,

已经走了很长很长,

走了很长,

可还是看不到风光,

看不到风光。

你的心很苦,很彷徨。

没有风帆的船,不比死了强,

没有罗盘的风帆,只能四处去流浪。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

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学生读诗,交流启示。

明确:人的一生总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选择,我们经常会彷徨,无奈,汪国真的《选择》一诗告诉我们,不要再彷徨和迷惘,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请抄写下来吧。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未选择的路》。

2、生活中常常面临选择,选择一条路就意味着放弃另一条路,选择意味着得失,有得必有失,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得”什么,“失”什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启示?请写下来。

3、阅读:课后搜集并阅读弗罗斯特的诗。(有条件的做)

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创新教案


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初步学写小诗。

2学情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中选编的一首外国哲理诗,其语言“简约而不简单”——用质朴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人生总会有遗憾;要慎重选择、坚持奋进,努力书写无悔人生”这一看似矛盾却又真实人生写照的哲理。七年级的孩子阅历尚浅,如果让他们多了解一下前人的哲理智慧,则他们遇到类似问题就会少一些郁闷,少一些困惑,也就少走一些弯路。

3重点难点

1.理解“路”的象征意义,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比喻与象征手法的区别。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活动1

一、导入

课间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渲染氛围,然后以说有关“路”的名言导入。

二.了解作者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他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著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独立思考,感悟诗歌的语言。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

3.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4.升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

5.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明确:

1.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选择的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未选择的路是:消失在丛林深处的有许多人走过的一条小路。

3.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的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这饿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自己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4.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5.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四、再读诗歌,问题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一句中,“那路口”指什么?“久久伫立”说明了什么?

3.第二小节中“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的原因是什么?

4.从第三小节的哪句话中,能看出“我”对未选择的那条路的留恋?

5.第四小节中,“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了什么?“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了什么?为什么说“人迹更少”?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1.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那路口”指两条路的岔路口。“久久伫立”说明选择的困惑,“我”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又不能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表现了“我”的慎重。

3.原因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4.从“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可看出。

5.“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人生路上遇到的岔口。“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人迹更少”是因为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价值。

五、当堂测一测

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令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慎之又慎。

六、小试牛刀

1、.仿写模板:

题目

开篇:用诗意的方式开头,点明写作对象。

描述过程: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

结尾:赞美、抒情。

2、仿写题目

高度凝练的意象,可能是历史的象征,也可能是作者感情的升华。选取一个平常的意象,融入你的真情所感,仿照模板写一篇文章,层层深入地表达你的主题。

3、仿写指导

写作对象可以任意,哪怕一针一线,只要它是富于引发灵感的魅力点。

突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和优点。

抒情要适中、自然,充满热情而又绝不过分夸张、夸大。符合实际。

人的感情中积极上进的那部分是最有价值的,所以低沉、消极的感情并不能给人以美好、深刻、难忘的印象。我们不赞同写消极的情绪。青年人充满朝气,连泪水都是晶莹的,不是吗?

4、仿写例文

根,

深深扎在土里,

为生命,

为自己,

为存活,

为生生不息。(排比手法强调根的伟大)

茂盛了绿叶,

枯萎了根。(对比展现根的无私)

皱巴巴的根无私地吮吸着大自然赋予的甘露,

也许苦吧,

也许甜吧,

但根不会自私,

用它皱巴巴的根持续不断地吮吸着。

(揭示文章中心,表达对根的赞美之情)

八、作业

完成仿写小诗

未选择的路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未选择的路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活动1

一、导入

课间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渲染氛围,然后以说有关“路”的名言导入。

二.了解作者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他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著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独立思考,感悟诗歌的语言。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

3.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4.升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

5.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明确:

1.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选择的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未选择的路是:消失在丛林深处的有许多人走过的一条小路。

3.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的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这饿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自己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4.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5.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四、再读诗歌,问题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一句中,“那路口”指什么?“久久伫立”说明了什么?

3.第二小节中“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的原因是什么?

4.从第三小节的哪句话中,能看出“我”对未选择的那条路的留恋?

5.第四小节中,“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了什么?“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了什么?为什么说“人迹更少”?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1.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那路口”指两条路的岔路口。“久久伫立”说明选择的困惑,“我”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又不能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表现了“我”的慎重。

3.原因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4.从“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可看出。

5.“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人生路上遇到的岔口。“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人迹更少”是因为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价值。

五、当堂测一测

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令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慎之又慎。

六、小试牛刀

1、.仿写模板:

题目

开篇:用诗意的方式开头,点明写作对象。

描述过程: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

结尾:赞美、抒情。

2、仿写题目

高度凝练的意象,可能是历史的象征,也可能是作者感情的升华。选取一个平常的意象,融入你的真情所感,仿照模板写一篇文章,层层深入地表达你的主题。

3、仿写指导

写作对象可以任意,哪怕一针一线,只要它是富于引发灵感的魅力点。

突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和优点。

抒情要适中、自然,充满热情而又绝不过分夸张、夸大。符合实际。

人的感情中积极上进的那部分是最有价值的,所以低沉、消极的感情并不能给人以美好、深刻、难忘的印象。我们不赞同写消极的情绪。青年人充满朝气,连泪水都是晶莹的,不是吗?

4、仿写例文

根,

深深扎在土里,

为生命,

为自己,

为存活,

为生生不息。(排比手法强调根的伟大)

茂盛了绿叶,

枯萎了根。(对比展现根的无私)

皱巴巴的根无私地吮吸着大自然赋予的甘露,

也许苦吧,

也许甜吧,

但根不会自私,

用它皱巴巴的根持续不断地吮吸着。

(揭示文章中心,表达对根的赞美之情)

八、作业

完成仿写小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两个目标是以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一)导入用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二)指导朗读、师生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三)走进作者,“知人论诗”

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四)走进文本,与诗人交流

这一教学环节围绕三个主要的教学活动展开。

1、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2、弗罗斯特,我想对你说

3、小组质疑,共同解惑:对于这首诗,你还有哪些困惑?

(活动小结:在活动1中,通过指导学生的认真品读,学生对弗罗斯特的个人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这为活动2的进行作好了铺垫;活动2的设计,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与诗人对话、交流,进而达到共鸣,这对于理解诗歌的内涵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活动3的设计,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让他们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再适时点拨、指导,从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五)走进自我,与心灵对话

首先,教师讲述故事,故事的主题是:选择改变人生。两个主人公是鲁

迅和诸葛亮,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

然后,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提示他们从学习上、生活中和个人交友方面

讲述自己的选择经历。

最后,教师总结从这首诗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六)入情入境,升华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想像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在配乐歌曲的感染下,入情入境地朗读诗歌,升华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五、说教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

就是指在导入课题时,我先是要求学生介绍所搜集到的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然后我适时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警句,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

2、指导朗读法

即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组织学生学以致用、现场点评。

3、品读诗句法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仔细揣摩诗句的内涵,对诗人的形象进行准确的把握,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4、引导总结法

《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它看似倾诉诗人的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感受。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诗中发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它表达出来。在“走进自我,与心灵对话”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给学生们讲述了两个有关人物的故事,然后,我顺势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类似于鲁迅和诸葛亮的情感体验吗?请说出你心中的故事!”

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就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朗读诗歌、搜集资料的能力,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要求。

六、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下列方法参与学习。

1、资料搜集法

我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路”的名言警句有有关诗人弗罗斯特的相关资料,包括他的生平简介、创作风格、主要作品、人生经历等等,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把握作品的内涵。

2、合作学习法

在预习诗歌之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认真研读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答疑解惑。

3、情感体验法

这是本节课上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将学习活动由浅显引向深入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诗歌的初步感悟上,只有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品读诗句,感悟诗人形象”,去与诗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与内涵。围绕这一点,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⑴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⑵弗罗斯特,我想对你说……⑶围绕“选择改变人生”这一主题,说出你心中的故事。

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运用以上三种主要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语文备课本

课题未选择的路新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

2.体悟诗人在诗歌中传达的深意;

3.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标题与谋篇的深意。教学设计备注一、导入新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诗歌《未选择的路》。他将告诉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

二、了解诗人: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作品:著名诗《白桦树》、《修墙》;诗集《少年的意志》、《山间》、

三、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诗歌,思考: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哪几段在写“未选择的路”?

3、面对两条路,一个人能不能选择两条路呢?作者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与未选择的路相比,哪条好?(从文中找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4、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问题探究:

学生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讨论解决: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诗人感叹人生本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选择其一。因为人生之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生活,学生谈论:你在人生中有没有遭遇过尴尬和困惑的选择?你又是如何选择的?你选择对了吗?

教师总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35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