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3.1-3.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学习目标1、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运用景观图片和地理分布图等,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3、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过程。
重难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基础知识梳理
一、地理环境差异性
1.主要表现:地理环境及其上的差异
2.自然带的形成:
纬度位置→差异→水热组合→代表性植被→自然带
海陆位置→差异土壤
3.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4.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形成
基础形成
因素图示表现分布例子










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
沿方向延伸,
沿方向更替
沿方向延伸,
沿方向更替
沿方向延伸,
沿方向更替在和
地区表现明显
非洲沿东经20度南北方向自然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沿方向延伸,
沿方向更替
沿方向延伸,
沿方向更替
沿方向延伸,
沿方向更替
在表现明显
我国沿北纬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




沿方向伸展,
沿方向更替
的高山地区
喜马拉雅山地自然带

非地带性分布
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海陆分布
地形
洋流
自然带分布不呈带状
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的地区沙漠中的
南半球缺失。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是由、、、、等要素组成的。五大要素相互、相互、相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案例分析:厄尔尼诺现象
①是发生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的现象。每隔年发生一次,发生时会使秘鲁附近海区大量死亡,秘鲁沿岸荒漠地带出现灾害,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和变得干旱少雨,世界许多地方变得气候异常。
①与的协调一致;
3.整体性表现②之间的相互制约,即“”;
③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变化会影响到
4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例如:海洋与大气之间
①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通过输送大气中的来改变大气运动,因此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源。
②大气对海洋的作用:通过风将传输给海洋。
大气与水面的作用驱动水体运动,形成。
③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交换与传输。
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
5.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①物质运功的体现:植物的作用作用
②植物对物质运动的意义——生物小循环

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
光合作用有机物质
呼吸作用有机物质
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A.气候B.地形C.水文D.植被
2.丹阳地区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荒漠带
3.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自然带随纬度变化方向更替B.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更替
C.自然带沿东西方向更替D.自然带沿南北方向延伸
4.我国内蒙古高原,自西向东呈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分布规律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B.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D.沿经线方向分异
5、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A、昆仑山B、乞力马扎罗山C、天山D、富士山
6.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是()
A.纬度高低不同B.海陆分布不同C.地势高低不同D.大气环流不同
7、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属于()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
8.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9.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
A.彼此孤立存在的B.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C.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0、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映了()
①地理环境差异性②地理环境整体性③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④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11.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②地下水位持续上升③土壤肥力下降④河流水位下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12、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出现的现象是()
A.秘鲁寒流上升现象明显加强B.亚洲东南部多雨
C.南美洲西海岸易出现洪涝灾害D.秘鲁渔场捕鱼量明显增加
1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
A.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生物的生长、繁殖制约着地理环境
14.能使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A.大气循环B.水循环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综合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
ABCDEF
(2)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3)自然带A——D——E的变化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__;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____。
二、综合题
1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
A,B,C______________。
(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是、、。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___、___、____、_____。
(4)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的变化并导致的失调。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_,改善,保持___,促使生态环境的。
(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试分析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

自然资源与人类

1、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概念,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资源的含义,并能加以区分。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原理,分析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上的特征。3、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

1、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____获得,并用于_______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用途分:主要包括___资源、___资源、___资源、___资源、
___资源。 
以性质分:非可再生资源:如___资源。可再生资源:如___资源。 
 
2、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①分布的____性:自然资源的分布上存在___或___上的显著地域差异。
各种可再生资源受____条件的影响,它们的分布具有明显的_____规
律。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____作用的制约,其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资源间的___性: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
系的。这种联系性在各种____资源之间表现得万为突出。 
③数量的____性:不可再生资源的绝对数量将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不断__
_。各种可再生自愿虽然可不断再生,更新获或循环,但数量也是____的。
④利用的____性:随着_____进步和_____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
的利用范围合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也将不断___。
3.土地资源与人类
(1)采猎文明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____、____为生。这时
土地的____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____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影响较大。
(2)农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是以____和____为标志的。这时土地
的_____和____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工业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_____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
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______的大量使用,使土壤和土地退化越来越
严重。土地的_____和_____,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4.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①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的______和______,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②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强调的是_______,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_______能力。其次,人类要将____利益与____利益、____利益与____利益结合起来。再次,要高度重视对______的保护。


一.填空题
分析以下资料,以下资料分别说明了自然资源的什么特点?
(一)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远景储量有9000多亿吨,而可利用的精煤储量仅570亿吨。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已探明的80种矿种中,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的只有20种。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开发量仅占可开发量的5.5%。-----------------()
(二)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的尔文卡尔发现在许多大戟科植物产生的一种乳状液体中,含有40%左右的类似原油的碳氢化合物。他认为,选择高产量的品种种在荒地上,估计每公顷可提取相当于650桶石油的原料。大戟科种子榨出的油经化学分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经催化裂解后,可产生许多重要的化工原料。新西兰计划到公元2000年可全部用植物石油替代当前的石油。而在德国还兴建了一座以芒属植物、白杨、柳混合物和秸杆植物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
(三)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料的历史,是一个品种和类型不断扩大和增加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来尤为迅速。如稀土、铀、钽、铌等矿石在40年代都是没用的,50年代成为重要的矿种。现在稀土已广泛应用于冶金、石化、玻璃、陶瓷、电子、核能工业以及轻工业、医学、农业等方面,铀则成为现代军事、能源工业的重要资源。-----------()
(四)过去人类一直是着力开发利用出露地表的和地壳表层的矿产资源,钻探深度不过几千米。50年代以来钻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人类开发利用地壳深层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人类的钻探深度已突破万米,并在日益加深。---------()
(五)中国的水资源总最为2.8万亿立方米。中国的草地面积达3.2亿公顷,人们可以利用的约占70%,达2.2亿公顷。-------------------------()
(六)阿斯旺水坝修建前,尼罗河河水将上游大量的含有腐殖质的泥沙带到下游,使得下游农田非常肥沃。截流建坝后,泥沙少了,下游的农田因缺乏肥料而逐渐变得贫瘠。当地盛产的优质棉花大量减产;河流的人海处由于没有泥沙作补充,海岸逐渐被海水侵蚀,海水的倒灌使一些村庄被海水淹没。阿斯旺水坝拦截了鱼儿的食料,因而使下游的水产品产量由每年1.8万吨下降到每年500吨。----------------------------()
二、选择题
1.下列自然现象中能够为人类提供陆地自然资源的是()
A、电闪雷鸣 B、海水涨落C、火山喷发D、温泉沸泉
2.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滩涂、荒山、戈壁、沙滩均不属于自然资源
B、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许多生物资源的分布虽不均衡,但也有地带性规律
D、目前地壳中的铁、镍元素也是自然资源
3.我国为了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要()
A、在内蒙古建立磷矿基地
B、在苏、浙建立稀土工业基地
C、在鄂、滇、黔建立稀土工业基地
D、以山西为中心建立能源、重化工基地
4.下列不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气候资源 B. 水资源 C. 矿产资源D. 生物资源
5.有关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是自然综合体B.土地就是土壤
C.荒漠、滩涂不属于土地资源D.湖泊不是土地资源 
6.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铝土矿B.钢材C.稻谷D.雷电
7.下列自然资源中,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A.煤炭资源B.水资源C.森林资源D.矿产资源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都是由陆地环境提供的
B.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发生关系
C.一种资源发生变化,不一定会使其它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
D.我国的资源优势是自然资源总量,但资源类型不全
9.影响可再生资源地带性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水热条件C.洋流D.地质作用
7、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
A.自然环境B.农业生产C.自然资源D.自然条件
10.关于陆地能源资源的一些叙述,不正确的是()
A.按照能源资源的属性,一般可以把能源资源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B.今天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是煤炭
C.随着技术的进步,能源资源的种类会越来越多
D.能源利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1.西南山区山高谷深,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采取“封山育林,禁止砍伐”的措施,主要目的是()
 A.保护生物的多样性B.使森林充分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
C.建设旅游区 D.西部大开发的要求
12.下列有关我国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状况与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东部耕地多,西部草原多――土地利用方式不同
B.北方多煤,南方多磷――地质史上植被覆盖情况不同
C.西南湿润,光照少,垂直地域差异显著――降水多、地形复杂
D.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灌溉水源的丰歉程度不同
13.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地质规律,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金、银、铜等内生矿――沉积岩地区
B.煤、石油――沉积岩地区
C.天然气――岩浆岩地区
D.铁、锰等――变质岩地区
14.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决定了人种的分布
B.陆地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其开发利用的潜力是有限的
C.陆地自然资源中的能源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D.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陆地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
15.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能源的影响是 ()
A.使不可再生能源变为可再生能源B.使水能资源的蕴藏量不断增加
C.使能源利用的种类不断增加D.使能源消费的结构趋向单一
 三、综合题
1.读“自然资源数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数量

1980 2000 年
(1)、若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森林资源,则解决的办法是:
(2)、若图中曲线表示的是矿产资源,则解决的办法是:
2.阅读以下资料:
我国天然林面积不足国土10%,全国木材产量的40%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

山地。东北是全国的林业基地。由于种种原因,东北拥有用材林、成熟林已由新中国成立时
 ②
的1200万公顷减少到1998年底的590万公顷,减少51%,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风沙旱涝灾害频频发生,一些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近年来,东北林区一方面保

护和营造森林,另一方面实行森林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挖掘潜力,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取得了好的效益。 ④

分析资料中划横线部分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反映出自然资源的特点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



自然灾害与人类
教学要求: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
2、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不同。
3、结合实例,简述主要自然灾害(旱涝、台风、地震和寒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以及应该采用的防治措施。
知识梳理:
1.自然灾害的分类
气象灾害:、干旱、洪水
地质灾害:、火山、滑坡、泥石流
生物灾害:
2.洪水和洪灾
洪水和洪灾的概念
洪灾造成的危害:
①直接损失:造成工业、农业、人畜伤亡和传染病爆发
②间接损失:造成水电、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
3.洪灾的形成原因
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
(1)洪水的形成:强降水,冰雪融化,堵塞河道;,堵塞河道;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流域的速度和河道的
速度。
(2)对人类造成灾害:洪水只是发生在人类活动的区域且带来灾害才能为洪灾;人类的活动诱发就、或加剧洪灾
4.洪灾的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修建水库、退耕还湖、修建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
(2)非工程措施:提高意识;严禁,提高;
洪灾监测;防灾保险;加大投入,变被动救灾为等。
导学检测:
1.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域辽阔B.地形复杂C.夏季风强弱变化大D.台风的影响
2.下列气象灾害中,在我国危害范围最广的是()
A.干旱、洪涝B.干热风C.台风D.寒潮
3.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是()
①全部实现耕作业向畜牧业转化②改进耕作制度
③营造防护林④整治河道,巩固堤防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4.不属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诱发的灾害是()
A.近年来长江堤岸崩塌现象增多
B.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7.2级地震
C.过去无地震区的印度柯伊纳水库1967年发生了6.3级地震
D.铁路、公路沿线山体滑坡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西南地区的川、滇、黔界交界地区形成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的灾害系统。
5.造成该地区灾害系统的原因有()
A.该地区地震频发,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坏严重
B.干湿季不分明,但多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突发
C.人类活动大肆砍伐森林是该地区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D.滑坡导致地壳产生强烈的振动,产生地震,加上多暴雨,进而形成泥石流
6.下列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台风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 ②在温带和寒带也可以形成台风 
③台风的旋转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相同④大西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森林遭到破环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土地淋溶减弱B.物种灭绝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D.大量草原动物繁衍
8.下列不属于影响河流汇水速度因素的是()
A.地面坡度B.土壤含水率C.植被覆盖率D.河谷的顺直程度
9.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洪水必然造成洪灾B.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
C.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D.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
一些自然灾害相互关联,往往有群发性的特点。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势力较弱的年份,可能出现多种自然灾害。据此回答:
10.我国西北地区此时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洪涝 C.寒潮D.台风
11.与我国北方出现的上述自然灾害相关联,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
①森林火灾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蝗灾 ⑤滑坡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④⑥D.②③⑤

巩固练习:
1.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B.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C.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
D.自然灾害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2.一般来说,影响洪涝灾害发生的较大的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植被D.河道
3.下列关于我国洪涝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我国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的危害较小
B.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但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C.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大致呈下降的趋势
D.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近年来气候异常
4.下列人类活动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的发生或加剧危害程度的是()
A.植树造林B.围湖造田C.蓄洪泄洪D.修建水库
5.读我国旱灾出现频率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我国旱灾出现频次
最大的三个地区是___、___、___。
(2)下列人类活动可导致此类
灾害危害加剧的是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围湖造田;
③滥砍滥伐;④开垦草原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调节河水水量季节变化的有效措施是()
A.兴修水库B.节约用水
C.防止水污染D.跨流域调水
7.在我国最常见且危害范围较大的自然灾害是()
①地震②洪涝③干旱④寒潮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8.依据要求,在下面的结构图上完成下列问题:

(1)将洪涝、特大暴雨、台风分别填入A、B、C三个方框内
(2)在其他方框内填上适当内容

精选阅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学生阅读"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初步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并能够说明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2.学生利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够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3.学生阅读"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资料,能够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4.学生通过活动"湖泊演化",能够说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通过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学生能够说出森林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409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知识结构
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的影响形成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经度地带性:由于(水分)的影响形成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由于(热量和水分)的影响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的地域分异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教材和辅导用书。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干涸的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等景观图片。
提问:这几幅景观图是我国不同区域的景观图。为什么在我国有这么多不同的景观呢?
回答:因为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归纳:不同的地区展现了不同的景观,说明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那么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提问:展示图片做一个活动,假设我是导游的话,我要带你们进行中国的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你们能看到什么样的景观呢?请你们把他们一一对应。
归纳: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导致不同地区气候不同,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导致地表呈现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主要是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自然带也就是陆地环境差异性的具体体现。(介绍自然带的概念)
出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思考自然带有什么特点?
总结:他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
请同学们阅读图P91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对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自然带分布图。(如下)

设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自然带和气候类型之间是不是一一对应的呢?
回答: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
强调:一般自然带的名称,是以热量带+植被名。也就是对应的气候类型的名称后面加上一个“带”字。
回答(略)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做同步练习题,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分布及加强自然带的名称记忆。
承转:出示非洲的自然带图,同学们你们在非洲的自然带这幅图中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回答:非洲的自然带是南北对称的。
教师: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回答:因为热量不同。
教师总结:是的,因为地球上的热量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分布规律,我们把这种变化规律叫做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因为是沿着纬线变化的,因此也称为纬度地带性。
纬度位置不同热量不同,形成纬度地带性
出示不同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图,和不同自然带的景观图,让学生从图片中去体验不同的自然带分布,加深印象。
总结: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在_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最明显。
教师:我们现在又要做一次旅行,如果我们从山东开始出发去新疆,在沿途中我们看到不同的景观,出示三张不同的图片,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三幅图片一一对应在相应的位置。
提问:同学们做的很好,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回答:因为离海洋越来越远了。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发现了这个规律,因为从山东到新疆一路上水分越来越少了,所以植被也就越来越稀疏了。
提问:那你们能说出这种规律又是沿着什么线在变化吗?
回答:经线
教师:非常好,出示示意图
海陆位置不同,所以水分不同,所以形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可以称为经度地带性。
总结: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__中纬度地区比较明显。
实践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设种植灌木。你认为哪种主张比较合理?
学生可以讨论回答。
总结:生态建设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承转: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这样一句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呢?
学生回答各异。
总结: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把这种现象叫做“垂直地带性”。
教师:分布的特征:1)山体所在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基带类型。
2)山地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3)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向阳坡高于背阳坡
做相应内容的练习,加强理解。
承转:以上讲到的都是有规律的,还有一些是没有规律的,比如说我国新疆的绿洲。这叫做非地带性。
总结本课知识点:
(一)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概念及特点成因举例
水平地带性
________地带性
(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各自然带与_______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纬度高低引起的______差异,水分亦有影响非洲沿东经200从赤道自南向北的自然带的变化
________地带性
(中纬地区表现明显)各自然带与________大体平行伸呈条带状距海远近引起的_______差异,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我国大陆东部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自然带的更替
垂直地带性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分布海拔高度引起的________状况的垂直差异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

(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板书: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的影响形成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经度地带性:由于(水分)的影响形成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由于(热量和水分)的影响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的地域分异

2011届高考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专项复习19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1届高考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专项复习19”,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地理环境各要素沿不同方向相互更替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其规律分别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1.陆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对应分析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特别提醒

陆地自然带的特征及分布:

陆地自

然带气候

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猩猩、河马砖红壤赤道附近

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长颈鹿、

羚羊燥红土(热

带草原土)热带雨林带

南、北两侧

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袋鼠、

沙漠狐荒漠土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中西岸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阿尔卑斯

山羊、黇鹿褐土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陆地自

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

动物典型土壤分布规律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猕猴、灵猫红壤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温带季风

气候温带落叶

阔叶林松鼠、黑熊棕壤、褐土北纬35°~50°亚欧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

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

性气候温带草原黄羊、旱獭黑钙土中纬度的大陆中部

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

性气候温带荒漠双峰驼、子午沙鼠荒漠土

陆地自

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分布规律

亚寒带针

叶林带亚寒带大

陆性气候亚寒带

针叶林紫貂灰化土北纬50°~70°

苔原带苔原气候苔原驯鹿、

北极狐冰沼土高纬度

冰原带冰原气候冰雪

裸地北极熊、

海豹未发育

(1)几种自然带的分布地区:①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区、印度半岛、马达加斯加岛西部。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东南地区)。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北美东北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④热带雨林带: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印度半岛西侧沿海地区、中南半岛沿海地区、西印度群岛、热带地区的岛屿等。

(2)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显著,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突出的原因:①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②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尤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陆地高山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异规律由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形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共同形成了陆地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1.地域分异规律:(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2)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带一致。(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4)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受热量条件的影响,一般阳坡较高,阴坡较低。积雪冰川带若主要受热量影响,分布同此规律,若两坡降水差别大,则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降水多的山坡冰川面积、体积大,雪线低。(5)同一自然带随着其所在山体所处纬度的增加,其分布高度不断降低。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模式(以乞力马扎罗山为例):

特别提醒

(1)以自然带(除积雪冰川外)的倾斜方向判定阳坡和阴坡(阳坡某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偏高)。(2)积雪冰川的倾斜方向除受热量(阳坡、阴坡)影响外,还受降水影响(降水多、湿度大,冰雪不易融化)。

 (2009四川绵阳4月)下面①②③④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的、沿45°纬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指地形演变趋向)。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图④中大陆东岸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荒漠D.常绿阔叶林

(2)导致图①和图④大陆东岸植被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分布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3)与图④自然环境特征最吻合的是()

A.非洲大陆南端B.南美大陆南端

C.澳大利亚大陆D.欧洲西部

 本题组命题背景新颖,富有探究精神,能锻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是一组典型的能力型试题。图中信息“沿45°纬度、山脉宽约400千米,”以及现在山脉海拔约4000米,可判断最可能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受西风影响而西岸降水多、东岸处于背风坡而降水少,出现荒漠化景观。

 (1)C (2)B (3)B

 (2009武汉3月)读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下图)不考虑其他非地带性因素,完成(1)~(3)题。

(1)下列说法可能与实地一致的是()

A.①位于新西兰 B.②位于欧洲某地

C.③位于亚洲某地D.④位于非洲某地

(2)下列关于四个地区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四地位置自北向南的排序为①②③④

B.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④③②①

C.位于南半球的是②④

D.位于北半球的是②③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地中向阳坡与迎风坡不一致的是②③

B.四地可能位于同一纬度

C.四地可能出现在一个大洲

D.四地近地面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为①②③④

 第(1)题,根据自然带南北坡高度,判断所在半球:①③南坡分布海拔高,说明是向阳坡,位于北半球,②④位于南半球。积雪冰川带与此不同的原因是降水多少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第(2)题,根据基带判断所在纬度:①②是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地区,③是针叶林,寒温带地区,④是高山草甸,极地附近。第(3)题,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受热量条件影响,一般向阳坡较高,背阳坡较低。积雪冰川带若主要受热量影响,分布同此规律,若两坡降水差别大,则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降水多的山坡冰川面积、体积大,雪线低。

 (1)C (2)C (3)A

 (2009济宁5月)读下图(图甲为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至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在图甲中,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属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海陆位置影响,属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2)在图乙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都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

A.下垫面 B.洋流

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

(3)在图乙中,B处的大片荒漠、半荒漠中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的生长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第(1)题,该题以植被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从沿海到内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及非地带性规律。本题受局部地形因素的影响,出现局部植被与周围不同,是非地带性表现而非同一山地不同高度植被不同所呈现的垂直地带性。第(2)题,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受温带季风影响形成,两种气候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风带、季风等因素影响,属于大气环流因素。第(3)题,B处草原形成于高山周围,其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属非地带性规律。

 (1)D (2)D (3)C

 (2009北京)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第(1)~(2)题。

(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①和②B.①和③

C.②和④D.③和④

 第(1)题,考查山地年降水量与海拔的关系及读图分析能力。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四个地区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值所在的海拔不同。第(2)题,温带荒漠带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综合以上分析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1)C (2)B

 (2009天津)读下面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第(1)题,图中显示沉积物成层堆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故选D。第(2)题,湖泊消亡导致当地的小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D (2)A

 (2009山东)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

 第(1)题,据图等值线数值的特征可知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与历史时期相比,艾丁湖湖区范围在缩小,所以艾丁湖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故选A。第(2)题,艾丁湖1万多年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湖区萎缩,湖面缩小。周期如此之长,其变迁有人为原因在内,但主要还是自然原因所致,气候变迁是主要的自然原因,故选D。

 (1)A (2)D

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摘要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记忆各个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3.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识结构
地地域差异
理概念
环水平地域分异分类
境原因基础表现
的地域分异规律

异垂直地域分异
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0N穿过的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热带季雨林带
2.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A.气候B.地形C.水文D.植被
3.烟台威海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荒漠带
4.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发育两种自然带()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5.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差异最大的大陆是()
A.亚欧大陆B.非洲大陆C.南美大陆D.澳大利亚大陆
6.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7.下列叙述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自然带随纬度变化方向更替B.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更替
C.自然带沿东西方向更替D.自然带沿南北方向延伸
8.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是()
A.纬度高低不同B.海陆分布不同C.地势高低不同D.大气环流不同
9.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B.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C.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D.沿经线方向的分异
10.关于自然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亚热带硬叶林带
B.地球上跨经度最多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在非洲分布最广
D.热带季雨林带在中国有分布
二、综合题
11.读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
AB
CD
EF
(2)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3)自然带A——D——E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__;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____。
12.读“某大洲沿5°S地形剖面图”,其中横坐标为经度(单位为度),纵坐标为海拔(单位为米)。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纬度相当,自然带却明显
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处是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类型)。
(2)A处自然带在世界其他地区还有分布,如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一个地区),B地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相选择题
1.B2.D3.C4.C5.A6.B7.A8.C9.B10.B
二、综合题
11.(1)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热带雨林气候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
(3)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12.(1)海拔高低差异大热带雨林带
(2)亚马孙平原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弱,降水也较少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49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