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课时: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标准
活动建议
l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l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l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探讨、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l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城市的文化差异。

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并积极引导学生活动。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一、“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二、“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标准”一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学会在城市地图上,指出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能用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等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解释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列举恰当实例分析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标准”二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感知地域文化的含义;能举例说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各异。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一节教材把城市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教材则把城市看做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1.了解不同城市的空间结构。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

1.教学重点
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
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1、调查自己家附近主要是哪种城市功能区?有什么特点?这块土地的利用方式在最近几年有没有发生变化?2、利用百度地图测量自己居住的地方离市中心大约多少千米?比较不同地区土地租金的高低。3、调查自己家乡或学校附近的某个街区,了解其房屋建筑、道路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当地的文化生活、风俗民情、经济活动对街区变化的影响。
教师搜集“扬州城市规划用地现状图”、“扬州城市主要商业区分布图”、“扬州城市工业区分布图”等地理分布图及“法国巴黎街景”、“美国芝加哥街景”、“北京的明清皇宫建筑群”、“美国首都华盛顿城市格局”、“扬州市东关街景观图”等地理景观图。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
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来源: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世界著名城市的景观图片。
欣赏景观图,根据主要建筑物猜测图片所代表的城市。
通过城市景观图的欣赏,从视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分析“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中心商务区
①投影图“世界著名CBD景观图”
③展示导学问题:中心商务区具有什么特征?中心商务区为何产生垂直分区?底层、中间和高层分别以什么活动为主?从水平方向上看,中心商务区是如何分区的?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阅读知识窗,回答问题。
景观图的欣赏承上启下,给学生以感性认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活动2:阅读教材,了解三种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①投影图“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
②展示导学问题:同心圆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中的CBD的位置有何不同?同心圆模式图中,高收入者为何居住在城市的最外圈层?扇形模式图中,城市功能区为什么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多核心模式图中,为什么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三种常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是什么?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阅读知识窗,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读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活动3:如果在城市中心区建造公共绿地,你赞同吗?为什么?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
教师主持辩论活动,保障辩论活动按照辩论规则有秩序地进行。
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③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④引导学生了解:未来“田园城市”。
①班级学生分三组,其中两组为正方与反方,分别选出一辩、二辩、三辩手及自由发言人,第三组为评判团。
②学生进行立论、攻辩、自由辩论、观众提问、结辩总结陈词等辩论活动。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
③根据所有辩手的表现,评选出最佳辩手。最佳辩手要求有:自信大声,有感情,能言善辩。
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和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相关知识

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学案分析湘教版


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学案分析湘教版

知识梳理
一、城市区位分析?
1.城市?
(1)含义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与农村相比,城市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3)类型从城市职能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全国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旅游城市、边境口岸城市等。
2.区位
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3.城市区位
自然地理区位影响因素有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
经济地理区位影响因素有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影响因素有历史继承性、国家政策、外交等。
4.城市的空间布局的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聚居部位形成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枢纽处,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5.城市区位选择?
(1)地质条件①充分考虑地基承受能力,②避开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
(2)河流沿岸码头建在河流的凹岸处,因为这里水深,泥沙淤积少,但要注意河流对河岸的侵蚀。
(3)定性条件平原最有利,丘陵困难多,山区需要大量投资和工程措施。
(4)环境条件①风向居民区布置在工业区的上风向;②水源居民区布置在城区河流的上游。
(5)城市周围应有良好的植被、大面积的水面,利于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景观和大气质量。
二、城市土地利用中·华.资*源%库
1.含义?
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根据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加以改造、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城市土地利用可反映出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功能的地域差异。
2.类型及特征
表2-1
利用类型
分布特点
基本特征
商业用地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商业用地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居住用地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工业用地
市区外缘、干线两侧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政用地
一般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交通便利,点状分布
便于与周围的地区联系,交通条件好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1)主要功能区就城市功能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2)影响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3)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著名的中心商务区有美国的纽约曼哈顿区、日本东京新宿区和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等。
CBD具有以下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②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
③建筑物高大密集;
④内部分区明显。
2.城市空间结构
(1)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表2-2
学说
提出人
相同点
不同点
同心圆学说
美国 伯吉斯
①城市中心均为中心商务区;②高、中、低级住宅区出现分化且背向发展
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扩展,形成五个同心圆圈层
扇形学说
美国 霍伊特
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放射状或楔状向外发展
多核心学说
美国 哈里斯、乌尔曼
城市围绕不同核心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2)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
①城市规划集中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城市用地和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②城市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
③城市用地布局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和整齐的道路系统。
④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强调依山就水,自由布置。
四、中心地理论
1.中心地理论的产生?
1933年德国的科学家克里斯泰勒率先提出的,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该理论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

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2.基本概念
(1)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具有多种服务职能,但主要的是提供货物和服务的职能。中心地有级别之分,较高级别的中心地辐射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的划分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范围。
(2)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
(3)门槛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
3.中心地理论中城镇的等级、数量、服务范围、功能、彼此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功能越多,距离越远。
知识导学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的区位是指城市所占据的空间,它包括城市的位置和城市的分布。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等,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气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城市大都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地方。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尤其是气候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分布在平原上。结合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分布图,理解城市与地形之间的密切关系。?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因而组成要素众多。城市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城市空间结构也称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土地相对有限,各地块的交通通达程度和地价等各不相同,在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空间上的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从而形成功能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将文字内容转化为表格的形式,运用比较归纳法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不同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模式。它们主要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概括出来的,与我国的实际存在差别。对这三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可利用列表对比的方法,比较三者之间的异同点。?
中心地按照其提供的货物(或服务)的等级排列成有顺序的等级系统。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被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又被更高一级的服务范围所包括,而相同级别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各级中心地最终会形成一个具有等级关系的空间结构体系。
疑难突破
1.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剖析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文化历史等。?
(1)交通与城市区位世界上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一般都分布在重要的交通线上。沿海、沿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带。?
(2)政治与城市区位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许多城市都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的罗马城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首都也是

本国的第一大城市,如英国的首都伦敦、法国首都巴黎、日本的东京等等。?
(3)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军事、宗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但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
(4)科技与旅游在现代,科技与旅游成为新兴的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例如因科技兴起的科学城筑波、因旅游而兴起的旅游城等。
2.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
剖析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发展、变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等区位条件的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城市的商业、工业、住宅等各种功能活动本身特点的差异,造成它们对城市用地竞争能力的不同,推动了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发展。
(1)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度。
①地理位置的影响
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是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凸凹,造成这种地租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交通。?
如图2-1所示

图2-1
②交通通达程度对地租的影响
表2-3
区位
交通通达度
地租
功能区
市中心
最高
最贵
商业中心用地
城市环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
较高
较贵
外围商业用地
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
较低
较低
住宅用地
城市边缘


工业用地
(2)各项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各项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如图2-2所示

图2-2
图中的A区为城市的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B区靠近市中心,对商业的吸引下降,但是住宅选择这个区位,既有利于职工上下班,又方便购物;C区远离市中心,由于这里不是最佳区位,所以工业成为该区的土地利用形式。?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等值线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之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了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

高一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


高一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


标准
活动建议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探讨、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实地调查不同种类商品与其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城市的文化差异。

学生通过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知识的学习,建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搜集城市景观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城市化特点统计图表等图片及城市化相关资料,学生运用第一单元学习的地理统计图的判读方法来分析城市化问题,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延续,也是后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会运用图表、数字等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会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鲁教版教材本节课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不是课标的内容要求,但是这部分知识与前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相关联,且了解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分析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所以这部分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做适当分析。本节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1.认识城市化的新特点。
2.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学会运用图表资料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提高图表分析、绘制能力。
4.通过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

1.教学重点
(1)城市化及其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城市化及其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扬州市区近些年人口、用地规模增长状况,评价城市发展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师搜集“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等地理分布图及“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世界各国和地区城市化水平”、“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等地理统计图,“世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等数据比较表,设计“世界城市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比较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比较表”。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资*源%库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
第二课时:城市化的特点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世界著名城市的景观图片。
欣赏景观图,根据主要建筑物猜测图片所代表的城市。
通过城市景观图的欣赏,从视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
讨论
你愿意住在农村还是城市,为什么?
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明原因
承上启下,为探讨城市问题做好铺垫。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读图“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城市化的特点
①投影图2“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
②指导学生读图,引导学生得出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特点。
③展示导学问题: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阅读图表,得出城市当代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
②学生分析数据,作出回答。
③阅读知识窗,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阅读统计图中曲线图的读图能力。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城市化的特点
①投影图2“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
②指导学生读图,引导学生得出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特点。
③展示导学问题: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阅读图表,得出城市当代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
②学生分析数据,作出回答。
③阅读知识窗,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阅读统计图中曲线图的读图能力。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内容解析]根据图2得知世界城市化进程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200多年间城市化水平仅提高到了29%,而1950年以后到2010年这短短60年间城市化水平就提高了22个百分点。所以说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快速发展,这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探究活动2:阅读表格“二战以后世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
年份
特大城市数量
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
1960
114
29.5%
1980
222
34.0%
2000
408
40.8%
表2世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城市化的特点
①指导学生读图2-1-5“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
②展示导学问题:世界六大城市带分布在哪里?六大城市带的优越条件有哪些?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阅读图表,得出城市当代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
②学生分析数据,作出回答。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内容解析]六大城市带的优越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探究活动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教材图2-1-7“世界各国和地区城市化水平”、表格“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差异”,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
年份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50
4.47
53.8
2.87
17.0
1960
5.17
60.5
4.60
22.2
1970
6.98
66.6
6.73
25.4

1980
7.98
70.2
9.66
29.2
1990
8.77
72.5
13.57
33.6
2000
9.50
74.4
19.04
39.3
表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城市化的特点
①投影教材图2-1-7“世界各国和地区城市化水平”、表格“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差异”。
②展示导学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如表4所示的比较表(表4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
④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锻炼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并培养协作能力。
表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比较表
两类国家比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所处的阶段
成熟阶段
加速阶段
城市化起步


目前城市化速度
缓慢
迅速
城市化水平
高(70%左右)
低(40%左右)
与经济发展水平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城市化现象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城市化(畸形发展)
[内容解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畸形发展的原因:由于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批乡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导致少数大城市规模过于膨胀,而一些中小城市发展过于缓慢,人口过少,从而使得人口分布过于集中于大城市,进而造成很多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教材图2-1-7“世界各国和地区城市化水平”,拉丁美洲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但是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只是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是不协调的。

《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学案湘教版


《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学案湘教版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知道了城市中的各种经济活动需要占有或者利用一定的城市土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但是,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结构。
推进新课
板书: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师城市功能区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生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些功能区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生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呢?
师北京市中心城区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而是形成了行政区,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历史文化因素。
师很好。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土地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改造就需要考虑如何继承和保持城市的特色。那么,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昔日的土地利用,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呢?学科%网
生否。
师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例如,许多有污染的工厂从市区迁至郊区,原址改建为住宅区等。因此说城市的土地利用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师(承转)在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各种因素中,对城市功能区划分影响最显著的应该是经济因素。请同学们思考,多数城市中,它们的中心地区都是什么功能区呢?
生中心商务区。
师那么,中心商务区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呢?
[合作探究]
生(讨论后回答)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而且交通通达性强,商家愿意付很高的租金,一旦离开市中心,就只愿付很低的租金。
师(精讲)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请同学们观察下图,受付租能力的影响,住宅区和工业区是如何布局的呢?
课件展示:
图片:
生(观察图片后回答)A为商业区,是城市的中心,因为商业付的地租最高。B为住宅区,靠近市中心附近,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住宅区选择这里,既方便工人上下班,又接近市场。C为工业区,由于这里不是最佳位置,商业和住宅活动只愿意付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所以,工业就成为该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形式。
师请同学们读教材图25,中心商务区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生建筑物以高层为主。
师由于城市中心地价高,建筑物一般都高大密集,而且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都高度集中。
课件展示:

中心商务区主要功能示意
请同学们再观察上面一组图片,谈一下城市中心商务区主要有哪些功能。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区,主要功能有商业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等。
师可见,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功能很多,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另外,中心商务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也都具有显著影响。
师(承转)从图中看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功能分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市区,在景观特色上,表现为城市用地和城市建筑集中成片分布,也叫城市的建成区。城市除了建成区外,在周围还有一部分环状分布的郊区,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上归城市管辖。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上的活动材料,完成下列几个问题:
1.分析建成区与郊区的关系。
2.谈一谈郊区的景观特色。
3.分析郊区的主要功能,完成下表:
农业
经营园艺业和畜牧业,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和副食品等的需求
土地利用
环境保护

旅游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资源库(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讨论问题1,二组讨论问题2,三组讨论问题3)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一组:建成区为郊区提供货物和服务,郊区为建成区提供一些农副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和副食品的需要。
二组:郊区在景观上,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如粮食种植、蔬菜花卉种植及乳畜养殖等。
三组:土地利用——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
旅游——游览、蔬菜花卉等园艺种植基地、养殖场、开展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游等。
师(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承转)在历史、经济、交通、社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往往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请同学们看教材P32的阅读材料,了解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生(阅读材料)
师利用多媒体,再次观察三种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图,并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城市空间结构。
生同心圆式、扇形式、多核心式。
师(承转)这几种模式,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后,主要由资本和市场决定的,这一时期的城市地域结构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其实,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下,城市地域结构有不同的发展特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的阅读材料。思考:我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阅读并思考后回答)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而古代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大多以皇宫为中心。

高一地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学法指导(二)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学法指导(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学法指导(二)

第二节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一个乡村变为城市的复杂过程,其概念尚无一个统一的解释。对于这一变化过程不同领域的学者给以不同的理解,包括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定义。简单的说城市化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可将这种变化过程概括为图1所示的城市化模型,这一变化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人口的变化、地域类型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文化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等等。其中地理学界通常用以下的三个主要变化作为衡量城市化的指标:①人口的集中,即人口不断从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②地域的转换,即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③经济结构的变化,即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07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