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新思潮的萌发教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新思潮的萌发教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思潮的萌发教学案

1、新思潮萌发的原因及其核心;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活动及其评价;3、魏源《海国图志》的来源、宗旨及其评价。

一、新思想萌发原因
1、时代背景:①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压制和思想;
②埋首故纸堆;中国思想界“”。
2、思想基础:随着的出现和的日益加深,、、等封建士大夫提倡。
3、萌发条件:鸦片战争中英国的船坚炮利,使一些从“”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注目,寻求之道。
二、新思潮的萌发
1、核心:向学习,寻求之道
2、代表人物: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人:在主持禁烟期间,设立,使成为中国人的窗口;编译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服务;积极仿制;主张建设新式。
②魏源:受委托,根据《》等资料编写出《》一书;书中阐述了“”的思想,主张利用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道路(“师夷长技”是手段,御侮图强是主要目的);是当时介绍西方最详实的专著,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③出现了一批介绍的书籍,如的《康輶纪行》、的《瀛环志略》
④出版了几十种介绍西方的书籍,涌现出一些研制的专家
3、影响: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见太平天国运动部分)


1、关于新思潮的萌发:①背景:a.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当时的知识界受到极其强烈的震动和刺激。b.英国的“坚船利炮”,使——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传统的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关心时局。c.清王朝失败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屈辱,使他们去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核心内容:是向西方学习,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抵抗外来侵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反映了新思潮的核心和目的。③新思潮之“新”表现在:a.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开眼看世界”;b.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翻译外国书报;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等。他们还从实践上研制战舰等。c.新思潮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而告中断。但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
2、对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是中国近代最早向西方探索救国真理的人物,但他们毕竟不能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他们的主张仍以保存封建制度为前提。①进步性: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清朝抵抗派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风气,为后来洋务派、维新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局限性:他们都是地主阶级识分子,有着深刻的时代和阶级局限,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具体表现在:在目的上,新思潮的代表者大多是封建上层官僚,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在认识上,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器物(船坚炮利)层面;在社会效果上,并没有形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而是仅仅局限于封建地主阶级内部极少数先进人士,更没有进行一定规模的政治实践。
3、鸦片战争后,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思想特点及其成因:①清政府:面对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协求和,另一方面顽固坚持旧的传统,拒绝进行任何改革。原因:由满洲贵族顽固的阶级立场决定的与其当时的腐朽性有一定关系。②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观念,开始注目世界,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制外来侵略。原因:其思想的转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形成的,也是由其爱国立场决定的。③洪秀全:引进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发动革命,并力主以绝对平均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原因:其思想也是由其小农的地位和立场决定的。④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新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并发展资本主义,但对西方认识了解尚浅。原因:其思想转变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影响的结果,但也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有关。

延伸阅读

第十四单元第36课时新思潮的萌发和维新思想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十四单元第36课时新思潮的萌发和维新思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6课时新思潮的萌发和维新思想

本课要掌握的内容有:魏源与《海国图志》,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林则徐——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②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设译馆翻译外文资料,摘译了《各国律例》,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中国人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在书中,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2)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康有为: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在广州举办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他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法的先师。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的思想被成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思想,他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他提出“法者天下只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严复:对君主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直接动摇了君主论的基础。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的作用。〈2〉它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例1.康有为在研究儒学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孔子的威信D.有力的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解析]体现康有为思想的书籍进步性的一面,则要求反封建,提倡君主立宪。学生往往选C,主要是了解这两本书实际上是利用了孔子的权威来反对封建传统思想,而最终冲击顽固旧势力,错误是由于注重表面而没有从本质上把握。
答案:D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若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天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遥,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之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上册)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⑴从材料一、二中可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⑵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及其依据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挖掘历史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注意回答第一问要综合所给材料,最大限度的提炼信息,然后加以概括归纳,至于评价,则要坚持两分法,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辩证的回答。第二问提炼核心观点是关键,这是回答依据的基础、前提。
答案:(1)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抑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其“救亡图存”的变法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抑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一是效法日俄成功经验,二是中国风气未开。
例4.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材料反映了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阐释历史观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
答案: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原因:①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新思想的萌发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思想的萌发”,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纪行》;徐继畲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2.能力方面:(1)通过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和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资政新篇》主要内容和评价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介历史事物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2)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将新思想的萌发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联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和加深对新思想萌发原因的理解。(2)指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类比联想思维的方法。(3)指导学生运用列表的方法,将本节教材提到的重要人物、著作和思想主张进行归纳、概括,以加深印象。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是重点。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新思想的特点。(2)《资政新篇》是重点。《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

2.难点分析: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是难点。《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资政新篇》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师: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不仅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引起了思想的巨大变化,这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问题。(板书第七节的课题)

一、新思想的萌发的原因

师: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这种局面的表现)

生:(阅读课文并概括)

师: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界为什么万马齐喑,死气沉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为什么会萌发?

1.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师: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初中课本的有关内容)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在清朝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处于万马齐暗、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却出现了一丝生气。(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二段)

生:(阅读课文)

师: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感到空谈义理、考据之学,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学风,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了解林则徐效法西方铸造银币,进行币制改革的主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

2.民族危机的出现

师: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忆、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落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三段)

生:(阅读课文)

师:在鸦片战争中,船坚炮利的英国侵略者打败了日益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者,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师:林则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方面起了开拓作用。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呢?(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进行概括)

生:(阅读、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指出以下两点)第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是翻译,编译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第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两段小字,了解林则徐进行外交斗争和购买西方军械、研制战船的有关内容)

生:(阅读课文,加深印象)

2.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魏源是新思想的另一位倡导者。鸦片战争以后,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魏源为何编写《海国图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的一段资料)

生:(阅读资料并思考)

师: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

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可见,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海国图志》一书的历史作用。)

生:(阅读课文,思考并作答)

师: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3.介绍世界知识的重要书籍

师: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重要的有姚莹的《康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课本中有关这两部书籍介绍的文字,可让学生课后阅读,加深印象)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的有关小字内容,明确林则徐、魏源所处的那个时代新思想的特点)

师:林则徐、魏源等人毕竟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他们终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因此,他们的新思想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师:《资政新篇》是洪仁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有的新方案。

1.主要内容

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42页的一段资料,思考、概括《资政新篇》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

生:(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这段资料提出了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有:第一,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第二,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第三,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引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的异同)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作简单归纳)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

师:《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指导学生联系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结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

师:《资政新篇》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的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资政新篇》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生:(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师:(让学生运用列表的方法,将本节课文提到的重要人物、著作和思想主张进行归纳、概括,加深印象)

小结: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鸦片战争期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和必然结果,是中国思想界的巨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新思想对以后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了解并掌握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
2、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学会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学会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通过对“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难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学生初中阶级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学生对理论思想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低,为此本节教学应将课本内容通俗化、简单化。使其更贴近学生。
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2、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3、文化专制、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因循守旧、走向僵化。
4、西学东渐,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追求个性发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和反思。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1)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了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盛行拜金逐利风气,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解放。
2、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2)抨击道学伪善,批判礼教纲常,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逐利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从思想上扼杀这些叛逆理学的“异端”意识。
李贽极为痛恨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指斥他们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而不应该被强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3)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认“天理”的存在。
李贽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这种“更不言一、亦不言理”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摇撼“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3、评价: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4、著作:《焚书》、《藏书》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背景:明末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二)三大思想家:
1、王夫子:(世称“船山先生”;著作《船山遗书》)
(1)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①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理学“道在气先”理论根基。
②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2、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民主思想、工商皆本
(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认为君臣应是平等“师友”;根本上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
(2)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①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②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你“一家之法”
(3)主张“工商皆本”,批判“重农抑商”
3、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著作《天下郡国得病》《日知录》)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1)针对明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以世致用”、“明道救世”。
(3)身体力行,长年考察山川关隘、民族风谷和民生疾苦,写出许多与实际问题密切相关著作。
☆三位思想家与李贽不同的是:
把斗争的矛头从传统儒学进一步延伸到君主专制制度,并且在揭露和批判的同时还提出了改革现实时弊的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
☆四位思想家反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1)李贽:提倡个性自由;(2)黄宗羲:提出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3)顾炎武: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4)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三)经世致用思潮影响:
(1)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四、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反对孔孟教条,痛恨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对传统的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2、反专制、倡民主。李贽主张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不应该被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黄宗藏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众治”取代“独治”.黄宗羲提出建立“天下之法”,建立监督机构。
3、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李贽痛斥传统道德观念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人皆有私。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五、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现象:(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要深蒂固。(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学思想创立及其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创立春秋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教育思想
形成战国孟子仁政;“人性本善”;“浩然之气”。
战国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发展完善西汉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新儒学宋明二程、朱熹“理”是世界本原,是万物遵循的普遍规律;三纲五常;格物致知
陆九渊、王阳明心即理也,心是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致良知”
新发展明清李贽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个性的发展。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与学生课业
教学反思: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了解并掌握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
2、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学会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学会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通过对“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难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学生初中阶级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学生对理论思想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低,为此本节教学应将课本内容通俗化、简单化。使其更贴近学生。
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2、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3、文化专制、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因循守旧、走向僵化。
4、西学东渐,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追求个性发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和反思。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1)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了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盛行拜金逐利风气,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解放。
2、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2)抨击道学伪善,批判礼教纲常,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逐利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从思想上扼杀这些叛逆理学的“异端”意识。
李贽极为痛恨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指斥他们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而不应该被强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3)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认“天理”的存在。
李贽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这种“更不言一、亦不言理”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摇撼“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3、评价: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4、著作:《焚书》、《藏书》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背景:明末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二)三大思想家:
1、王夫子:(世称“船山先生”;著作《船山遗书》)
(1)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①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理学“道在气先”理论根基。
②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2、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民主思想、工商皆本
(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认为君臣应是平等“师友”;根本上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
(2)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①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②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你“一家之法”
(3)主张“工商皆本”,批判“重农抑商”
3、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著作《天下郡国得病》《日知录》)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1)针对明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以世致用”、“明道救世”。
(3)身体力行,长年考察山川关隘、民族风谷和民生疾苦,写出许多与实际问题密切相关著作。
☆三位思想家与李贽不同的是:
把斗争的矛头从传统儒学进一步延伸到君主专制制度,并且在揭露和批判的同时还提出了改革现实时弊的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
☆四位思想家反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1)李贽:提倡个性自由;(2)黄宗羲:提出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3)顾炎武: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4)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三)经世致用思潮影响:
(1)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四、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反对孔孟教条,痛恨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对传统的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2、反专制、倡民主。李贽主张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不应该被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黄宗藏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众治”取代“独治”.黄宗羲提出建立“天下之法”,建立监督机构。
3、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李贽痛斥传统道德观念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人皆有私。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五、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现象:(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要深蒂固。(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学思想创立及其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创立春秋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教育思想
形成战国孟子仁政;“人性本善”;“浩然之气”。
战国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发展完善西汉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新儒学宋明二程、朱熹“理”是世界本原,是万物遵循的普遍规律;三纲五常;格物致知
陆九渊、王阳明心即理也,心是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致良知”
新发展明清李贽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个性的发展。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与学生课业
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97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