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三章第3节DNA的复制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章第3节DNA的复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章第3节DNA的复制

一、教材分析

《DNA的复制》是高二生物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节内容,它是第一册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DNA和染色体复制的知识基础,同时又是第二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基因突变的知识前提,也是学生理解遗传学基本理论的重点,所以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知识形成和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DNA复制的概念

2、简述DNA复制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DNA复制过程的特点。

3、知道DNA复制在遗传上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介绍Meselson、stehl的试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培养科学的思维。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拉链和DNA复制的比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

DNA的复制方式的发现虽然是选学内容,但是对学生的学会科学的探究,科学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为探究的重点之一,但在知识层面上不作为重点。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对DNA复制的过程的探讨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五、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

媒体课件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内有DNA复制过程的动画);实物展台

展示学生推导的DNA半保留和全保留复制的结果及相应的实验结果示意图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探讨

〖提示〗两个会徽所用的原料应该选自一块石材;应先制造模型,并按模型制作会徽;应使用电子控制的刻床;刻床应由一名技术熟练的师傅操作,或完全数控等。(以上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回答,事实是原料确实选自一块石材,但由于时间紧迫,两个会徽是由两名技术最好的师傅手工雕刻的)。验证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两个印章的图形盖在白纸上进行比较(学生也可能提出更科学、更现代化的方法)。

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引入新课

〖讲述〗DNA既能作为遗传物质,就必须具有精确的自我复制能力,那它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

思考讨论

引起思考引入新课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引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2,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又发表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进而总结出“半保留复制”的概念。

〖讲述〗在复制过程中,原来双螺旋的两条链并没有被破坏,它们分成单独的链,每一条旧链作为模板再合成一条新链,这样在新合成的两个双螺旋分子中,一条链是旧的而另外一条链是新的,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

阅读思考

学新知识

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讲述〗我们知道,当假说通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后,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被应用到DNA分子复制的研究中。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讲述〗大家阅读课文P53,结合图3-12,利用物理、化学知识体会科学家实验设计的方法、原理、步骤、结果、结论及它的巧妙之处。

强调:该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看图思考

培养严谨重视实的态度

旁兰思考题1

〖提示〗本实验是根据半保留复制原理和DNA密度的变化来设计的。在本实验中根据试管中DNA带所在的位置就可以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了。

思考回答

拓展思维知识迁移

三、DNA复制的过程

1.概念: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2.时间: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4.条件:⑴模板:两条母链

⑵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

⑶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5.过程:

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②合成互补子链:以上述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自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这样,1DNA分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6.特点:①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②是一种半保留式复制。(即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子链)则是新合成的。) 

7.“准确”复制的原因:

①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

②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8.结果:一个DNA分子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9.意义: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种族得以延续。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叫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②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③简述“子链”形成的过程。

DNA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和亲代DNA分子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通过设问,学生回答,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和巩固DNA复制的全过程。

DNA分子连续复制演绎的计算规律

已知某一DNA分子用15N标记(0代)将含有该标记DNA分子的细胞(或细菌)转移到只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进行DNA复制)若干代后,其DNA分子数、脱氧核苷酸链数及相关比例如下表:

世代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脱氧核苷酸链的数量变换规律

分子总数

不同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之比

单链总数

不同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链之比

只含15N分子

含14N15N杂种分子

只含14N分子

含15N的链

含14N的链

0

1

1

2

1

1

2

1

4

1/2

1/2

2

4

1/2

1/2

8

1/4

3/4

3

8

1/4

3/4

16

1/8

7/8

n

2n

2/2n

1-2/2n

2n+1

1/2n

1-1/2n

学生填表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小结

1.通过学习必须掌握DNA的复制过程、复制的必需条件及DNA复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为学习生物的遗传和生物的变异奠定基础。

2.目前DNA分子广泛用于刑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l)DNA分子是亲子鉴定的主要证据之一。

(2)把案犯在现场留下的毛发、血等进行分析作为破案的证据,与DNA有关。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与我们常说的DNA有什么关系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1DNA——2DNA

2、复制过程:解旋模板+原料

1DNA单DNA2DNA

E能量+E

 3、半保留复制:概念意义

十、教学反思

开头学生兴趣高的材料问题引入,能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教师对本节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进行了重组,条理更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教材内容不是让他们被动地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而是一些供他们分析和思考的素材。

教学中还设计了合理简洁的板书,要点突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知识内化的机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能力。整节课学生均能积极收集和整理信息,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思维的碰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关推荐

第3节(学案) DNA的复制


学习导航

1.学习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2)说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3)概述DNA复制的模板、原料、条件、过程和复制的时间。

①DNA复制的模板:以解开的DNA的两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

②DNA复制的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是DNA复制的原料。

③DNA复制的条件:DNA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④DNA复制的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⑤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4)阐明DNA复制的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2.学习建议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在掌握DNA分子结构的基础上,认真分析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进一步掌握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明确DNA复制的条件是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结合DNA双螺旋结构模式图,掌握DNA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即亲代的DNA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形成两条单链,解旋酶的主要作用是断开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以解开的两条母链作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由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构成,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现有一待测核酸样品,经检测后,对碱基个数统计和计算得到下列结果:

(A+T)/(G+C)=1,(A+G)/(T+C)=1。根据此结果,该样品( )。

A.无法被确定是脱氧核糖核酸还是核糖核酸

B.可被确定为双链DNA

C.无法被确定是单链DNA还是双链DNA

D.可被确定为单链DNA

2.DNA分子在细胞的什么时期自我复制?( )

A.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DNA复制需要( )。

A.能量B.酶和模板C.脱氧核苷酸D.包括上述三项

4.具有100个碱基对的1个DNA分子区段,内含40个胸腺嘧啶,如果连续复制两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

A.60个B.80个C.120个D.180个

5.下列有关DNA分子复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B.边解旋边复制

C.复制需要氨基酸和酶D.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6.某DNA分子有2000个脱氧核苷酸,已知它的一条单链上碱基A∶G∶T∶C=1∶2∶3∶4,若该分子复制一次,则需要腺嘌呤脱氧核酸的数量是( )。

A.200个B.300个C.400个D.800个

7.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使( )。

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B.能精确进行自我复制,保证代与代之间的连续性

C.能够精确地指导蛋白质合成

D.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机会

8.生物体内各组织的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均相同,根本原因是( )。

A.全部细胞均来源于同一个细胞B.体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

C.DNA复制和染色单体分离 D.染色体加倍

9.某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单链中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

A.0.4和0.4B.0.4和0.6C.0.6和1.0D.2.5和1.0

10.一个双链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3次自我复制,在第四代DNA分子中,有几条第一代脱氧核苷酸的长链?()

A.2B.4C.8D.16

11.下列有关双链DNA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一条链上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上的A和T数目也相等

B.若一条链上A的数目大于T,则另一条链上A的数目小于T

C.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也是A∶T∶G∶C=1∶2∶3∶4

D.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为A∶T∶G∶C=2∶1∶4∶3

12.下列有关DNA复制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顺序是( )。

①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②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合成

③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④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⑤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A.①③④②⑤B.③①⑤④②

C.①④②⑤③D.③①④②⑤

二、非选择题

13.康贝格(Kornberg)曾以噬菌体为引子,用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加入适量ATP和DNA聚合酶,在试管中把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合成了噬菌体DNA,这种半人工合成的DNA也能够在寄主(细菌)体内繁殖。请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 。

(2)加入ATP的目的是 ,说明该过程是。

(3)加入DNA聚合酶的目的是。

(4)若DNA是在细菌细胞内合成,则其场所是 ;若在真菌细胞内合成,其场所可能是
 ;若在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内合成,其场所又可能是 。

14.在试管中合成DNA的实验过程是:先把含高能磷酸基团的化合物和四种脱氧核苷酸放入一支试管中,还要加入从某种生物体内提取的DNA聚合酶等酶系,最后放入一点带15N标记的DNA分子。根据下述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生化分析得知,新合成的DNA分子中,A=T、G=C,这个事实说明DNA的合成遵循:

 。

(2)新合成的DNA分子中,(A+T)/(G+C)的比率与15N标记DNA的一样,这说明新DNA分子是

 。

(3)生化分析可知,新合成的DNA分子中,带有15N标记的DNA约占总量的50%,这个事实说明:

15.含有32P或31P的磷酸,两者化学性质几乎相同,都可参与DNA分子的组成,但32P比31P质量大。现将某哺乳动物的细胞放在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代细胞。然后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1、2次细胞分裂后,分别得到G1、G2代细胞。再从G0、G1、G2代细胞中提取出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得到结果如下图。由于DNA分子质量不同,因此在离心管内的分布不同。若①、②、③分别表示轻、中、重三种DNA分子的位置,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1)G0、G1、G2三代DNA离心后的试管分别是图中的:

G0 ;G1 ;G2。

(2)G2代在①、②、③三条带中DNA数的比例是 。

(3)图中①、②两条带中DNA分子所含的同位素磷分别是:条带①,条带②。

(4)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DNA的自我复制能使生物的保持相对稳定。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D 4.D 5.C 6.A 7.B 8.C 9.D 10.A 11.C 12.D

二、非选择题

13.(1)在一定条件下,DNA具有自我复制的功能

(2)为DNA复制提供能量一个耗能过程

(3)促进DNA新链的合成

(4)原核细胞的核区 细胞核、线粒体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14.(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以标记DNA为模板复制出来的

(3)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15.(1)A B D(2)0∶1∶1(3)31P 31P和32P

(4)半保留复制遗传物质(信息)

第3节DNA的复制(新课标)


第3节DNA的复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板书教学过程
(三)DNA分子的复制
 
1.复制的概念
所谓复制就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的过程,1DNA→2DNA
2.DNA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
 解旋酶、ATP、打开氢键,形成单链、以单链为模板。
 ②合成:
 与合成有关的酶类、ATP、脱氧核苷酸、互补配对、合成一条新的子链。
 ③复旋:
 与复旋有关的酶类、ATP、母和子螺旋为一个新DNA分子。
 
 
3.DNA复制的条件
①酶 ②ATP③原料④原则⑤地点⑥场所⑦模板
 
 
 
 
 
 
4.DNA分子复制的意义
①速度快、效率高
②复制精确、遗传信息稳定、具有连续性第二课时
引言:同学们已经知道了DNA作为遗传物质与严谨的双链螺旋结构有关,还与其功能有关。而复制是DNA的重要功能,那么,何谓复制?复制的过程如何?有何意义呢?在学习之前:
提问:对真核生物而言,DNA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
(回答: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
提问:DNA结构怎样?
(答:双链螺旋结构
 极性反向平行
 碱基互补配对
 排列顺序无穷。)
提问:细胞周期中的间期细胞有何主要变化?
(答:DNA分子的复制,有关蛋白质分子的合成。)
提问:何谓复制?
(答:略)
补充:这里说的复制不是指其他物品的复制,是指DNA分子的复制,就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则1DNA→2DNA。那么,怎样由1DNA→2DNA呢?这就是:
2.DNA复制的过程
(出示DNA复制过程的图解教学挂图,让学生结合图解得出“解旋、合成、复旋”的结论。)
教师补充:DNA分子复制包括:①解旋:在DNA解旋酶的作用下,能量ATP的参与,把双链螺旋的DNA打开氢键,解开成为两条单链,且以单链为模板。
②合成:在DNA合成酶的作用下,以母链为模板,ATP为能量,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为一条新的子链。
③复旋:在DNA复旋酶的作用下,以ATP为能量,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螺旋成为一个新的DNA分子。即:
1DNA→2DNA单链(母)→2母+2子→(母十子)+(母十子)→2DNA
由上述过程可以知道,在以母链为模板合成新的子链的过程中,新合成的子链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与另一条每链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完全相同,故母链与子链螺旋化形成的新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新形成的每个DNA分子中的双链有一条是未自上代DNA的母链,所以叫半保留复制。科学家已经用35P或14N同位素示踪得以证实。(结合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让同学们展开讨论。)
提问:DNA分子复制时需何条件?
(回答:略。)
补充:DNA分子复制:①发生在细胞周期的间期;②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③ATP作能量;④A、T、G、C四种大量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⑤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⑥需酶系统参与(解旋酶,合成酶、复旋酶);⑦DNA具作模板的能力;⑧伴随有RNA的转录。
提问:DNA分子复制对DNA作为遗传物质有何意义?
(回答:略。)
补充:在DNA分子复制时:①边解旋、边合成、边复旋,多个起始点同时进行,节省时间、效率高。②新DNA分子双链为“一母一子”;因此复制更为精确,致使遗传信息更加稳定。稳定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从而使生物的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复制时毫无差错,否则,自然界便没有了变异,生物界就不会向前发展。(为以后学习“变异”打下伏笔)
提问:一个DNA分子复制几代后的情况如何?
(回答:略。)
补充:因DNA复制采用半保留的方式,所以一个DNA分子经几代复制后的所有DNA中,只有两个DNA分子含有原DNA链。但所有DNA与原DNA所带的信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完全相同。(变异除外)
总结: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DNA分手的复制过程,明白了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特异性及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希望同学们课后熟悉教材,真正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课后复习题。

第三节DNA的复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过程(2)了解梯度离心的原理2.能力目标通过复制过程的实验的分析,学习分析实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经典实验,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教学重点

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教具准备

DNA复制过程的分步Flash动画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一份重要的文件要留下完全相同的副本,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复印一次,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在传递遗传信息的时候,是如何由一份变成两份遗传给后代的呢?在DNA双螺旋结构公布后几星期,沃森和克里克就提出了DNA复制的假说,揭开了这个奥秘。
(二)教学过程:

探究DNA分子的复制

现在以你上节课探究活动中制作完善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依据,结合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探究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材料器具

制作好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四种碱基的材料;代替氢键的连接物;代替氢键的连接物;代替磷酸二酯键的连接物等。

DNA的复制过程

阅读课本71页到72页的内容看图3-1-12,银幕上也出现动态的DNA分子复制过程图解,待学生看懂图后,回答如下问题:
1。复制的概念、时间、场所

2,什么叫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3。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4。简述“子链”形成的过程。
(1)复制的概念
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以母细胞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2)“准确”复制的原理
①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
②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3)DNA复制的过程
 复制的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②合成互补子链:以上述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自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这样,1DNA分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4)DNA复制的特点
讲述:(边看图边总结)
①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是一种半保留式复制,即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子链)则是新合成的。
②DNA复制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复制。从而保证了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
问:DNA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和亲代DNA分子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通过设问,学生回答,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和巩固DNA复制的全过程。

(5)DNA复制的必需条件
讲述:
DNA复制时必需条件是亲代DNA的两条母链提供准确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能量(ATP)和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6)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种族得以延续。
(三)小结:
1.通过学习DNA的结构和复制,必须掌握DNA的化学组成、立体结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及DNA的复制过程、复制的必需条件及DNA复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为学习生物的遗传和生物的变异奠定基础。
2.目前DNA分子广泛用于刑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l)DNA分子是亲子鉴定的主要证据之一。
(2)把案犯在现场留下的毛发、血等进行分析作为破案的证据,与DNA有关。
(四)课堂练习:

1.有三个核酸分子,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4条多核苷酸链,这三个核酸分子可能是(B)

A.2个DNA、一个RNAB.一个DNA、两个RNA

C.三个DNAD.三个RNA

2.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A占30%,则双链中C+T占(A)

A.50%B.20%C.30%D.15%

3.某同学制作DNA双螺旋模型时中含腺嘌呤5个,腺嘌呤与鸟嘌呤之比为1:3,则该DNA片段模型中含有脱氧核糖的数目为(D)

A.10B.20C.30D.40

4.在DNA水解酶的作用下,初步水解DNA分子可以获得(B)

A.4种核苷酸B.4种脱氧核苷酸

C.磷酸、核糖和四种碱基D.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碱基

5.某生物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上有2n个基因,DNA含量为6.4C(单位)。则该生物肝细胞的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数和DNA含量为(B)

A.n和3.2CB.2n和6.4CC.2n和3.2CD.4n和12.8C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由于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所以本章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此外,本章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类型、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它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中国地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认识中国地形特征中,使这些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和更加深入。可见,中国的地形一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教材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4节是讲述中国地形特征的;第二部分即第5节,是讲述中国的地震区和火山的有关知识。第一部分教材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安排知识内容的。第一节地形的概况,从中国地形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状况;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述了我国各种地形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这种从中国地形整体规律出发,进而学习各种类型的地形特点的教材安排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地形这一知识点多、内容复杂的教材。也正如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第一节地形的概述对于其它三节教材的宏观指导作用。

在第二部分教材中(即第五节地震和火山),中国的地震知识,从其知识性质来说,虽不属地形知识,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同时地震与火山同是地球内能释放,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形式,与地形知识有关,因此在本章单设一节,专门讲述我国的地震和火山是合理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节中,有关地震知识是重点内容,因为无论从分布上看,还是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上看,在我国地震的重要性都远大于火山。所以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的多发地震区和一些有关地震的知识。此外还需要指出,若从增强学生抗御地震的常识和能力的角度看,本节在这方面的内容稍显薄弱,因此有必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知识内容。尤其在地震多发的地区,有可能的话还应增加抗御地震灾害的训练。

本章教材在培养学生地理记忆和地理分析能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首先大量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状况,需要学生掌握。这就要学生必须学会正确的记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地形知识的记忆能力。其次在学习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时,又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形分析的能力。培养这种分析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已经学过的地形类型、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例如,运用已有的地形类型的知识对我国地形进行分类,用板块构造理论认识我国地形、地震和火山的分布规律等等。毫无疑问,在上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地图的运用。因此,继续提高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也自然是本章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章的思想教育因素也十分丰富,除了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认识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要素——地貌特征,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外,还可以通过珠峰探险,我国的地震历史记录等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不仅如此,由于地形是构成我国国土资源的基础因素,所以本章题材还具有对学生进行珍惜国土资源教育的作用。

 

地形概况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课时 1课时。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三级阶梯的概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五种地形齐全

2.山区面积广大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为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就该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请问,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据大家在世界地理学习中的经验,说说应该先学习哪个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地形情况。

学习新教材

第二章 中国的地形 [板书]

第一节 地形概况 [板书]

[读图练习] 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然后沿北纬32°纬线画一幅东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

[提问] 通过对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分析,说出我国地形高低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像阶梯似的一阶一阶地降低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

1.地势的定义: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三级阶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类型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内)。

2.三级阶涕的概况 [板书]

注:括号内为要填写的内容。

[教师讲解] 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延伸就进人了海洋。这部分被称为大陆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较浅的蓝色表示大陆架。

[读图练习] 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大陆架的分布状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板书]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全部海底,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过渡] 前面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

[提问] 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看“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都有哪些地形类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种类型都有。)

1.五种地形齐全 [板书]

[分析示意图] 让学生看课本第12页“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说出哪种地形最多,哪种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师讲解] 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大家再根据“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来分析我国地形类型的组成时,就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2.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

[小结] 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

[讨论]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归纳]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的山区为我国发展旅游业和采矿业提供了条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崎岖的山区又使交通不便。

复习巩固

[填图练习] 在“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的空白图上,填注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区、阶梯间分界的山脉。

[思考] 根据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哪些地区水能资源可能最为丰富,其原因是什么? 

教案说明

地形概况一节主要从整体讲述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揭示我国地形分布的基本规律,在全章起着重要整体控制的作用。但是全节知识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采用了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具体的做法例举说明如下。

1.让学生画出地形剖面图的简化示意图。初看起来,让学生画地形剖面示意图好像过于简单,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让学生画时,他还必须花费一定的精力、认真思索才能完成。因为这里需要学生对原剖面图作一次仔细的分析,还要他考虑简化示意图的绘图的方法。通过这样一画,学生对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分布特点认识更加深刻;同时还提高了他们抽象、概括图象知识的能力,进而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读图、填表。在学习我国三级阶梯具体特征时,教案中使用了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与“中国地形图”并填注表格的方法。这一方法除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作用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将示意图与地图结合使用,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又拓宽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总结学生口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提高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对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类知识,学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接触过。所以通过讨论的方法,让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可以获得完整的知识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73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