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历史:4.5《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3)(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农业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2、扬州、成都3、汴州、广州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本节教材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正是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教材中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在说明这一中心问题。

二、难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
说明: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就构成本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将要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正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对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问题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困难,而对生产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对于理解本课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就成为了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学模式]

导读和研讨式
说明: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心问题。导读和研讨这两种方式能比较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科学的计划进行,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成为主人,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导读和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能较好地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言部分:
(一)建议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展开讨论。启发学生从隋唐时期社会政治特点入手分析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而导入新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为解决本课难点奠定基础。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条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交通发达、经济政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教师特别要注意讲清隋唐时期封建的上层建筑和反封建的生产关系,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做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封建制度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在这样一种经济关系和社会环境中,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相对较高,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从根本上推动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关于农业发展。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同时建议教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教材中有关“圩田”“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等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注意与前代相关内容的对比,帮助学生对这些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便于学生掌握。
2、启发学生认真理解经济开发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3、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建议教师首先要对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内容进行概括说明。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原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特别是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4、关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问题,建议教师对此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弄清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现及意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是衡量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5、建议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隋唐时期的农业也是在以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发展的内容正是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
三、关于手工业的发展问题。
(一)、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提醒学生可以参照185页“隋唐时期手工业者分布和大都会”的地图进行理解和掌握,特别要注意提醒学生准确理解这一时期手工业“发达”的内涵,准确概括“发达”的具体表现。
手工业发展特点:
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二)、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教师要注意对比官营、私营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不同特点,加深学生对隋唐时期手工业繁荣发达及其原因的进一步理解。
(三)、关于手工业发展中涉及到的技术方面知识以及代表作品、手工业技术成就等相关内容,教师在授课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建议教师注意把相关内容与前代进行对比分析,对有关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可以把相关的代表作品的有关资料(图象、文字)做成计算机课件,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成就的认识,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拓展思维空间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关于商业繁荣的问题。
(一)、首先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商业繁荣所需要的条件入手进行分析,商业的繁荣需要政治的稳定、国家的统一、交通的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有关商业的政策等等,教师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的结论。
(二)、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准确概括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特点及其表现。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交通、货币、市场、商人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商业发展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1、关于交通问题,教师要强调隋唐时期的交通包括陆路、水路、海路三个方面,全国有比较完善陆路交通网以及陆上丝绸之陆,水路主要以运河、长江的水运为主,水路的发达也超过了前代,关于海路,主要是指东南沿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交通为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货币的统一,建议教师讲清唐初币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影响。
3、关于市场的发达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市场功能、市场管理、交易方式、市场规模等方面的有关内容,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有关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房的出现,标志着隋唐时期市场发展的水平,它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出心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4、关于市场管理问题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分析隋唐时期国家的有关商业政策。
5、关于商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商人的构成、社会地位、作用等有关内容,从中看出唐朝商业的繁荣。
(四)、建议教师从“为什么说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这一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与前代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特点的认识。教师还可以从“隋唐时期的商业为什么会比前代更为繁荣?”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加强学生对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
五、关于城市的兴旺问题。
(一)、城市的兴旺是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表现。建议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城市兴旺的原因,加强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整体认识。
(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和概括不同城市的各自特点,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相关图示了解城市布局特点和各项功能;对长安和洛阳的繁荣与衰落以及扬州和益州的兴起与繁荣进行对比分析,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关于广州和汴州,要注意其特有的商业功能和地位。
六、关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的认识。教师可以安排自选性质的作业,指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方面写出体会或论文,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七、课堂小结。
教师在小结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表现、特点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宏观知识结构。同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补充练习]
一、简要说明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特点。
二、试分析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从中你得出哪些启示?
三、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写一篇体会或小论文。
[补充资料]

东晋鲁褒著《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

关于隋唐以前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变迁问题: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最出发祥于黄河中游的黄土谷地,包括汾河、渭河、泾河、洛河、泌河等大支流的河谷,也就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区。远在6000多年前,这一带就存在着农耕的村落。……后来农耕线逐渐移向东推移,进入黄河的大冲击扇以及太行山麓成串的小冲积扇,山东半岛沿海,又有鱼、盐之利。大致到春秋时期,北方发达的经济区域,以掩有黄河的中游和下游流域。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继续高涨。据西汉元始二年的统计,当时全国的户口和垦田,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本区。……在手工业方面,西汉政府在全国共设铁官44县,其中本区占36县;工官8县,其中本区占5县;服官3县,都集中分布于本区。当时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人口和物产,尚不受朝廷的重视。但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政局动荡和南方较佳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吸引,北方开始向南方做大规模移民运动。南方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河川满布,便利灌溉河交通,虽然地多丘陵,土质坚实,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足以解决这个问题。移民们带着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使南方的经济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势头。……不过,直到西晋末年,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仍远远超过南方。关中和山东,这两个经济区,在全国的地位,丝毫也没有动摇。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初步改变了上述传统形势。
……单尽管如此,思维、唐之际,北方在经济上仍然雄视南方。唐初黄河以北百姓以殷富,只是在粮食的供应,已经有赖东南的接济。待到安史乱起,继之以藩镇割据,北方一再受到破坏。从此在经济发展上,南方终于超过了北方。……JaB88.cOM

相关推荐

考点4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1、农业的发展

识记并理解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引导学生对圩田、火耕等史实进行评价和分析,使学生认识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手工业的发达

分析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表现;理解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业发展等因素分析手工业发展应有的基本条件。

3、商业和城市繁荣

认识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特点;理解商业繁荣的因素。

分析经济繁荣的原因,体现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分析隋唐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体现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1、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及其启示

原因: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印度和波斯湾。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②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往频繁。隋唐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

④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唐代与日本、朝鲜、印度、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政府还曾在广州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②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③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④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2、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②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手工业发展特点:①生产规模大,产量多;②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通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风格。

(3)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出现长安、洛阳商业大都会和扬州、益州、广州、汴州等商业都市。商路畅通;货币统一;市场发达,管理严格;商人实力强,中外自由贸易

1、关于我国古代环境问题

(1)正确认识唐朝时对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利:增加了耕地面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向大自然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促进了唐代农业的发展。

弊:人水争地、人山争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水旱灾害,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2)造成古代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封建社会以农业立国,农业只能扩大耕地面积,从而导致过度开垦。②土地集中,土地兼并严重,随着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只能通过开荒这种形式才能予以解决。③大多数统治者漠视环境,不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3)古代的环境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①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②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搞多种经营。③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做到经济、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④要培养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依法治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才能遏制像沙尘暴和土壤沙化这样的环境问题的恶化;才能给人民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

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在共性方面一般包括: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②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⑤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⑥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某一朝代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存在的差异:因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内容有所不同而显示其个性特征。如唐太宗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清初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的政策等。顺便指出一点,封建社会中的历代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从广义上说属于对封建经济的改革,这种改革基本上应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调整。当这种调整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必然会起积极的作用。反之,将会激化社会矛盾。?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原因和特征?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这一地域性转变的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隋唐时期,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快,尤其是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①南方自然条件好;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③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④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①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例1、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是隋唐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的是

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

此题答案为D。A项说明江南经济的发展;B项反映了茶园经济的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C描写的是冶铸业兴盛的场面;D放火烧山,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故选D。

例2、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准确的是

①政府对城市的市场进行严格管理②“草市迎江货”反映了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③市场金融服务领先于欧洲④繁华的夜市是唐前期中原城市的一大特点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此题答案为B。此题属于考察学生再认再事历史事物的能力。“草市迎江货”反映的不是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而是指广大农村的集市,故②不正确;繁华的夜市出现在唐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而不是唐前期,故④不正确。答案为B。

例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三国时期D、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此题答案为D。从题目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生产工具是筒车。筒车是隋唐时期创制的灌溉工具。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例4、结合史实分析汉唐前期出现社会经济繁荣的共同原因。并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本题属比较分析类问答题。它要求依据汉唐时期的相关史实,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提炼出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在比较、抽象出相同原因的基础上,自然地得出启发于今人的结论。

(1)共同原因:①两汉、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摇薄赋,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②汉唐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都有许多重大改进,西汉耧车、提花机的发明,铁农具和牛耕马耕技术,以及二牛三人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广泛采用;东汉“水排”的发明:唐朝发明筒车,使用曲辕犁等,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③汉唐还注意了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了黄河,为农业生产带来灌溉之利,有效的抵抗了自然灾害。

④都较妥善地处理了与边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国家管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⑤两汉、唐朝的对外关系大为加强,两汉开辟和维护了中西方的商旅要道──丝绸之路,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西亚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唐都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吸取外国长处的基础上,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2)启示:①及时正确的政策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科技技术就是生产力;③形成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④良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也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⑤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农业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2、扬州、成都3、汴州、广州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帮助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本节教材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正是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教材中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在说明这一中心问题。

二、难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

说明: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就构成本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将要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正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对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问题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困难,而对生产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对于理解本课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就成为了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学模式]导读和研讨式

说明: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心问题。导读和研讨这两种方式能比较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科学的计划进行,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成为主人,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导读和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能较好地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使用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

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简表

朝代

项目两汉

时期魏晋南北朝

时期隋唐

时期备注

发展原因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城市

特点概括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言部分:

(一)建议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展开讨论。启发学生从隋唐时期社会政治特点入手分析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而导入新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为解决本课难点奠定基础。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条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交通发达、经济政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教师特别要注意讲清隋唐时期封建的上层建筑和反封建的生产关系,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做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封建制度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在这样一种经济关系和社会环境中,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相对较高,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从根本上推动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关于农业发展。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同时建议教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教材中有关“圩田”“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等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注意与前代相关内容的对比,帮助学生对这些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便于学生掌握。

2、启发学生认真理解经济开发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3、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建议教师首先要对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内容进行概括说明。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原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特别是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4、关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问题,建议教师对此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弄清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现及意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是衡量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5、建议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隋唐时期的农业也是在以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发展的内容正是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

三、关于手工业的发展问题。

(一)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提醒学生可以参照185页“隋唐时期手工业者分布和大都会”的地图进行理解和掌握,特别要注意提醒学生准确理解这一时期手工业“发达”的内涵,准确概括“发达”的具体表现。

手工业发展特点:

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二)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教师要注意对比官营、私营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不同特点,加深学生对隋唐时期手工业繁荣发达及其原因的进一步理解。

(二)关于手工业发展中涉及到的技术方面知识以及代表作品、手工业技术成就等相关内容,教师在授课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建议教师注意把相关内容与前代进行对比分析,对有关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可以把相关的代表作品的有关资料(图象、文字)做成计算机课件,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成就的认识,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拓展思维空间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关于商业繁荣的问题。

(一)、首先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商业繁荣所需要的条件入手进行分析,商业的繁荣需要政治的稳定、国家的统一、交通的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有关商业的政策等等,教师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的结论。

(二)、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准确概括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特点及其表现。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交通、货币、市场、商人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商业发展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1、关于交通问题,教师要强调隋唐时期的交通包括陆路、水路、海路三个方面,全国有比较完善陆路交通网以及陆上丝绸之陆,水路主要以运河、长江的水运为主,水路的发达也超过了前代,关于海路,主要是指东南沿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交通为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货币的统一,建议教师讲清唐初币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影响。

3、关于市场的发达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市场功能、市场管理、交易方式、市场规模等方面的有关内容,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有关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房的出现,标志着隋唐时期市场发展的水平,它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出心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4、关于市场管理问题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分析隋唐时期国家的有关商业政策。

5、关于商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商人的构成、社会地位、作用等有关内容,从中看出唐朝商业的繁荣。

(四)、建议教师从“为什么说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这一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与前代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特点的认识。教师还可以从“隋唐时期的商业为什么会比前代更为繁荣?”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加强学生对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

六、关于城市的兴旺问题。

(一)、城市的兴旺是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表现。建议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城市兴旺的原因,加强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整体认识。

(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和概括不同城市的各自特点,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相关图示了解城市布局特点和各项功能;对长安和洛阳的繁荣与衰落以及扬州和益州的兴起与繁荣进行对比分析,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关于广州和汴州,要注意其特有的商业功能和地位。

七、关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的认识。教师可以安排自选性质的作业,指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方面写出体会或论文,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八、课堂小结。

教师在小结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表现、特点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宏观知识结构。同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补充练习]

一、简要说明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特点。

二、试分析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从中你得出哪些启示?

三、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写一篇体会或小论文。

[补充资料]

东晋鲁褒著《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

关于隋唐以前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变迁问题: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最出发祥于黄河中游的黄土谷地,包括汾河、渭河、泾河、洛河、泌河等大支流的河谷,也就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区。远在6000多年前,这一带就存在着农耕的村落。……后来农耕线逐渐移向东推移,进入黄河的大冲击扇以及太行山麓成串的小冲积扇,儿山东半岛沿海,又有鱼、盐之利。大致到春秋时期,北方发达的经济区域,以掩有黄河的中游和下游流域。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继续高涨。据西汉元始二年的统计,当时全国的户口和垦田,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本区。……在手工业方面,西汉政府在全国共设铁官44县,其中本区占36县;工官8县,其中本区占5县;服官3县,都集中分布于本区。当时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人口和物产,尚不受朝廷的重视。但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政局动荡和南方较佳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吸引,北方开始向南方做大规模移民运动。南方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河川满布,便利灌溉河交通,虽然地多丘陵,土质坚实,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足以解决这个问题。移民们带着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使南方的经济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势头。……不过,直到西晋末年,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仍远远超过南方。关中和山东,这两个经济区,在全国的地位,丝毫也没有动摇。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初步改变了上述传统形势。…

……单尽管如此,思维、唐之际,北方在经济上仍然雄视南方。唐初黄河以北百姓以殷富,只是在粮食的供应,已经有赖东南的接济。待到安史乱起,继之以藩镇割据,北方一再受到破坏。从此在经济发展上,南方终于超过了北方。……

摘自《中国文化的通史》胡是庆编著

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条件

(二)唐朝前期的疆域

(三)突厥的兴起与突厥汗国;东、西突厥与唐朝的关系;

安息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建立

(四)回纥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与演变

(五)黑水与黑水都督府;粟末与渤海国

(六)南诏的崛起及与唐朝的关系

(七)松赞干布与吐蕃的统一;吐蕃与唐朝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一)通过对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对少数民族首领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通过对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民族政策是促进民族团结与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说明:本节教材虽然讲的是肆意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但主要说的是糖后于少数民族的关系。教材中关于行号于各少数民族关系的介绍比重是不一样,但是所讲的主题仍然是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此把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确定为本可的重点。

二、难点: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说明:对唐朝民族政策特点的概括,这需要学生在准确理解和掌握唐朝与各少数民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这一项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对唐朝民族政策特点的概括,是对本课重点内容的提炼与升华,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关于唐朝民族政策的意义,者需要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因此难度是比较大的,同时对唐朝民族政策意义的了解,是本课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教学模式]导读与研讨型。

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按要求阅读教材,并按要求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第二课时主要安排课上研讨,通过研讨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

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唐朝前期、后期的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两幅地图制成计算机课件。或者制成投影片,建议教师采用叠加的方法进行制作,以增强其使用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隋唐时期我国边疆各地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他们的具体分布情况怎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两幅地图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同时可以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角色。然后进行课堂反馈,教师把课前做好计算机课件在大屏幕中展示,把原图中各少数民族的具体位置隐藏起来,把其名称编辑成菜单,让学生通过鼠标把少数民族的名称放到相应的位置,放对了,名称就会镶嵌在相应的位置,否则返回原来位置。

二、在课堂反馈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少数民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他们与隋唐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中你得出哪些启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学,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

三、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表格,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

项目

民族兴起地区分布首领与唐朝关系备注

东突厥

西突厥

回纥

黑水

南诏

吐蕃

四、在第二节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一)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概括和提炼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进一步把握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总体特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对其进行规范、纠正和补充,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隋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地区的管理、辽阔的疆域、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边疆地区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突厥问题。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唐对东西突厥都采用了先用兵后按抚,设置有效的行政机构等办法,再一次实现了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突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关于安息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相关的地理位置和所管辖的地区以及作用。对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对有关问题形成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2、关于回纥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第一,回纥是在东突厥灭亡以后归附唐朝的。第二,骨力裴罗统一回纥与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第三,回纥与唐王朝的经济文化交往。第四,回纥是继东突厥之后我国北方兴起的一支重要民族。第五,回纥的发展与演变。

3、关于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第一,的发展与演变。第二,由于黑水都督府的设置使黑水地区正是划入唐朝的版图。第三由于唐玄宗册封大作荣为渤海郡王,设置呼汗州并加封大作荣为呼汗州都督,这样粟末地区也正式成为唐朝的版图。第四,唐中央政权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对东北地区的辐射,加速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4、关于南诏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第一,皮罗阁是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的。第二,南诏与唐王朝之间的和战及点苍山会盟。第三,唐诏关系的确定和发展,促进我国云南地区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5、关于唐蕃关系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第一,松藏干布吐蕃王朝的建立。第二,文成公主入藏及其意义。第三,唐蕃的和战与长庆会盟。第四,唐蕃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推动了西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6、隋唐时期就总体而言,民族关系的主流是相互交流和融合。一方面汉族的封建王朝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注重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积极向汉族学习,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加速了少数民族发展进程。这些都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巩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汉族的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进行通婚,形成了民族之间血肉的联系,为中华民族的最后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7、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提醒学生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在民族关系发展中的作用,结合有关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它们所起的积极作用应给以充分的肯定。用历史的经验告诉学生搞民族战争和民族分裂是没有出路的。

五、在上一个问题解决以后,教师顺理成章地提出下一个问题,“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条件有哪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央政权的政治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济繁荣、少数民族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六、课堂小结:教师在作课堂小节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第一,从宏观上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第二,教师要注意从民族关系发展、疆域的辽阔、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巩固、民族融合与交流等方面,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内涵进行整体把握,充分认识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繁荣时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第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进而升华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补充练习]

一、秦的统一为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打下了怎样的基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秦、汉、唐三代呈现出怎样的特色?你中这些特色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或启示?

答案要点:基础:秦国后在中原地区形成了统一的局面;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之后,全国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区域共同的心理素质,这就为我国以后的发展准备了较好的基础和较强的内聚力。

特色:秦朝——初具规模:北方匈奴问题,移民河套,设置郡县;南方越族问题,设三郡,与沿海各民族的经济联系。汉朝------有发展:西汉,汉武帝北击匈奴,安定北部边郡;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设置西域都护使这一带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使西南少数民族也加强了同中原的联系。东汉------进一步加强与西域的联系:班超通西域。唐朝-----发展空前: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都有重大进步,建立了一系列政权,有的形成了统一的地区性的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与中原唐王朝关系相当密切,一方面他们表示服从中原王朝的统辖,另一方面他们还通过和亲、贸易、派遣学生到长安学习等形式加强民族之间的情谊和友好,唐在一些民族地区还建立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

启示:我国各族自古以来亲密往来,共同繁荣,共同建设伟大的祖国,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已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民族的不断融合,和平交往,互相帮助,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第四章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手工业的发达

1.产地分布广泛

2.生产规模扩大

3.分工细,品种多

4.技艺水平提高

三、商业的繁荣

1.发达的水陆交通

2.统一的货币

3.市场较前代发达

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

四、城市的兴旺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入新课。

三、“农业的发展”一目,为本课的重点。本目需要讲清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本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条件,但是江南的开发却非常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关中(包括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又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对它后来代替原来的古老的经济区而上升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十分有利。那时,江南开发以土地资源的开发成果最为显著。江南多山多水,于是一场以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造田运动大规模展开。讲至此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刘禹锡和温庭筠诗歌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先讲明田的概念,然后叙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具体情况,最后阐述造田运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水旱灾害,这是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消极方面。此内容为本节的难点,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还可联系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的事实,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有更深的体会。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应向学生指出,教材这里讲的是“开始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才完成其转移的进程。然后重点讲明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隋和唐朝初期经济重心集中在黄河流域即中原地区,这种形势追溯到前代。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而南方经济则持续发展。北起淮水,南达五岭,西起湘水,东至海滨的广大地区,成为唐中叶后农业最发达地区。

2.农田灌溉的进步和农具的改进。教师按教材内容应明确三点:①隋建立时间虽短,但水利事业成就相当巨大。如先后开凿了广通渠和大运河。它们本属运输渠,而也使沿河两岸获得很大的灌溉之利。再讲明唐政府重视水利。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②先要讲明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便于水田耕作,再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大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省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农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让学生认识,使用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代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入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由于茶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的销路甚广,各地茶场主要都是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且都是大规模经营,茶的产量很大。贞元后开始征收茶税,后又实行禁榷制度,把茶的产销收归官营,于是茶税成为唐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

讲完本目,教师可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和小字部分。小字部分则具体说明隋和唐前期人口增长情况,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

二、“手工业的发达”一目,需要讲明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教师要重点讲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通过课本的实例加深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四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有关陶瓷业、冶铸业、丝织业的知识,因学生初中已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上的小字和看唐朝的秘色瓷图画,自己分析回答。然后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

三、“商业的繁荣”一目,除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商业发达的基础外,隋唐两朝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教材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1.发达的水陆交通。唐朝继承秦汉以来的驿传制度,建立了通达全国的驿道。在各驿道上,与官驿相邻,出现许多为旅客服务的民营店驿和往来神速的驿驴。水路运输也很发达,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南方,以长江为骨干,钱塘江、珠江等河流、湖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把许多城市联结起来。

2.统一货币。除发展交通外,唐朝也进行了统一货币的工作。武德四年(621)以前,市场上流通的是隋的五铢钱和其他古钱,非常混乱。武德四年废去隋朝的五铢钱,通行新铸的开元通宝钱,这是唐代近三百年间长期通用的钱币。货币的统一,对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朝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开元通宝”这一名词要求学生掌握。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隋朝和唐前期商业交易大都在国家设立的固定市场中进行,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固定的交易场所#0;#0;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朝廷对市场的控制非常严格,对市场的设立、交易时间、店铺的规模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唐朝中期起,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对市场控制的削弱,商业经营的广度大大扩展,突破了从前的限制。市场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教材从五个方面讲述市场的变化和商人活动:①隋唐时期,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与交易的场所。②唐代为大量货币存放服务的机构也在较大商业城市出现,专营钱币存放与贷出的机构称为柜坊。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邸店和柜坊这两个名词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有关商品经济的概念。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依据课文的叙述,作深入浅出的讲授。上述两个名词要求学生理解。③商业活动的时间,唐代中后期也同样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交易时间大大延长,出现了“夜市”。④讲述“草市”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看课本的小字,使学生对“草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⑤那时候,经商的人大量增加,再加上外商的贸易活动,使唐朝的商业更加繁荣。讲至此处,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小字部分。不少唐诗反映出当时的商人众多。从富商王元宝和玄宗的对话,可知当时豪商富贾钱财之多,势力之盛。

四、“城市的兴旺”。由于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教师让学生在《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上找出这几个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的大都会。①长安。讲述时可运用挂图《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需要讲明四个问题:A.隋唐两朝的都城,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B.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C.人口众多,对商业的需求量大,促成长安商业的繁荣。D.商业繁荣,东西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课本上的小字描绘长安城的繁荣,可鼓励学生阅读。②洛阳。需讲清两个问题:A.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B.商业繁荣,有南、北、西三市:丰都市、通远市、大同市。特别是通远市,由于面临通济渠,实际上是南北大运河的水运枢纽。

最后指出,长安和洛阳的交通和商业繁荣超过其他都市,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都市。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遭受战乱的破坏,而南方的经济则保持稳定并继续发展。随着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繁华的商业城市也在南方大量出现,尤其是长江流域的许多州城成为新的商业城市。其中最有名的是扬州和成都。①扬州。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唐后期,由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②成都。与扬州齐名的成都位于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成都又是长江上游货物集散中心。其商业辐射范围远至河西及陇右、剑南诸州。“扬一益二”成为当时的俗语。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目,教师不必再增加新的材料,主要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和看两幅插图,使学生对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资料和注释

圩田

圩田起源于唐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称已经很普遍。所谓圩田,主要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这样圈围起来的田叫做围田,有的地方叫做“圩田”。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围堤和圩岸的建造维修都要花费大量费用,一般农户承担不起,大多由政府组织修建或由有实力的地主修建。围田或圩田都是化湖为田,是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圩田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的农业逐渐发达起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与吴越在各自境内大修田。每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宋朝时,田得到很大的发展。圩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圩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向山要田

唐以前已开始向山要田。唐代又向深度进一步发展,向山要田进行得更为迅猛,从事人数之多和普及之快都超过前代。耕垦山地的都是近山的贫苦农民,他们是在平地得不到农田的情况下才不得不上山的。特别是在土地兼并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山间的小块土地正适合贫穷农民的需要。

贫苦农民向山要田,山中并没有现成的耕地,必须用人力去开辟。在生产工具简陋的时代,要把这些荒野开辟为耕地,往往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草木被烧去之后,稍加平整,即可播种。这种方法古人叫做“?田”或“?种”,唐人多称之为“烧?”或“火田”“火耕田”。“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由上引诗句可以看出深山野谷之中到处在烧?,而且经常不断地烧。山中树木经常被砍烧,天然植被大量破坏,以致水土流失严重。可见开发山田,虽然暂时获得一点土地,缓和了一些农民缺少土地的矛盾,并取得一定收益,却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说仍占一定优势。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此前,唐朝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此后,均田制逐渐破坏,庄园经济加速发展起来,农民大批失地逃亡,北方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安史之乱时,北方人民大量迁往南方,造成北方劳动力减少,因而农业恢复较慢。南方地区虽然也受到安史之乱影响,但社会秩序相对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大诏令集·乾符二年南效赦》说:“湖南、江西管内诸郡,出米至多,丰熟之际,价亦极贱。”《权载之文集·论江淮水灾上疏》更是一语道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唐代后期,江南地区成为供应唐政府的粮食基地。

水利工程的兴修

隋朝建立时间虽短,但水利事业的成就巨大。如先后开凿了自长安至潼关长达三百余里的广通渠和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它们本属运输渠,但也给沿河两岸获得引流灌溉之利。水利事业的发展是唐代农业的一大成就。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各地的水渠和斗门置长一人,专管节水多少,均其灌溉。封建政府制定严密的水利灌溉法规,叫“水部式”。此外,有关斗门的设置,放水时间,放水量,渠道堤堰的防护修理皆有详细规定。唐代兴修水利,也比过去大为增加。劳动人民在黄河、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开凿灌溉渠,修筑堤堰,疏通旧有的河渠。唐前期,修建的水利工程达一百六十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

曲辕犁

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田费力。江东农民在长期的水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它有11个部件,铁制部件有犁?(chán)(又叫犁铧)和犁壁(又称犁耳、犁镜、翻土板),木制部件有犁底、犁箭、犁辕、犁评等。它有重大改进:①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省力。②增加了犁箭、犁评,可以自由升降,调节深耕或浅耕,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地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地也浅”,应用自如。犁箭,俗称犁柱,贯穿犁底和犁辕(弯曲的木杠),犁箭从犁辕上的孔穿过,和犁辕配合在一起,就好像箭在弓上弛张似的,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最先进的工具。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筒车

筒车又叫水转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随水流自行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没入水中时盛满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度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所装的水就从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朝的水车很快传到日本,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

茶业生产的兴盛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茶树和应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我国茶叶一向以品质优良,品种繁多著称。现在世界上各产茶国家,都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种过茶树和茶籽。而陆羽的《茶经》,又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南北朝时,饮茶习惯流行于江南。到了唐代特别是到了开元天宝年间,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全国各地茶馆林立,可随时投钱取饮,而且是穷日尽夜,饮之不辍。它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成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人们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代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由于茶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的销路甚广,故各地茶场主都是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且都是大规模经营。祁门(今属安徽)就是这样一个大的产茶区,茶园面积广,产量大,每到茶熟季节,各地茶商云集。初为陆运,销量不高,后凿通河道,大商船可直达茶场,销售量大增。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当年就征得40万缗,约占全年收入的1/15,可见茶叶在当时政府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

造船业

隋唐时期造船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隋代的造船业具有相当的规模。隋初准备伐陈时,大贵族杨素在永安(在今四川奉节)造“五牙”大舰,船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安置六个拍竿,用来攻打敌船。一只大船可乘七八百名士兵。隋炀帝造龙舟,最大的船高45尺,长200尺,船上有4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间房。那时,战舰只能顺江流而下,而龙舟要几百人挽着走,挽船的人被称为殿脚,足见船本身是没有动力的。这种船的特点是坚固,能载重,要造成这样的船,需要特殊的技术。唐代造船业规模更大。当时,所造的船只远航到红海、东南亚各国。据外国人记载,中国的船大,通过波斯湾需要换小船。此后,阿拉伯商人常乘中国帆船往来于东南亚一带。唐朝理财家刘晏曾在扬子县设置10个船场造船,专门用于运河漕运,这说明唐时具有很强的造船能力。唐德宗时,荆南节度使李皋造的战舰,就是后世所称的“车船”。它装置有两个桨轮,每侧一个,士兵们用脚踩踏,带动桨轮转动,使船前进,其速度有如奔马一般。

纺织业

纺织是唐朝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唐朝前期,纺织业的中心在河南、河北地区。宋州(在今河南商丘)和亳州(在今安徽亳州)的绢,质量居全国之首。剑南益州(在今四川成都)的锦,尤负盛名。扬州的锦袍,最为驰名。唐朝管辖的十道中,都普遍生产丝、麻制品,数量巨大,技术很高。定州岁贡细绫1270匹,瑞绫250匹,特种花纹的两窠细绫、大独窠绫、独窠绫50匹,共1500多匹,是上贡高级丝织品最多的一州,它比一般的州所贡高出50倍至150倍。唐代丝织业达到了新的工艺水平。唐前期的丝织品由于受波斯织物的影响,织法采用“纬织法”,以纬线组成花纹,图案也有变化。唐代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红有5色,黄有6色,蓝有6色,绿有5色,连同黑白2色,共有24色之多。当时丝织品花样繁多。

陶瓷业

隋代制瓷业相当发达,青瓷和白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瓷器在社会中已部分取代了金、银、铜、陶、漆器等生活用品。从唐朝起,瓷器制造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唐朝陶瓷技术很高,瓷器的精美,超过隋朝。当时北自河北、陕西,南到广东、福建,到处都有瓷窑。越州、邢州的瓷器更是闻名全国。唐瓷有白瓷、青瓷两大类。越州以青瓷著称,说它类玉类冰。邢州则白瓷著称,说它类银类雪。昌南镇(在今江西景德市)的瓷器,从唐初以来,就相传有假玉器之称。青瓷中的“秘色瓷”是越窑的精品,胎质细密,造型规整,釉光莹润,色淡素雅,纹饰精美,有的还镶嵌金边、银边和铜边,即“金扣”“银扣”和“金棱”瓷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发掘证实,在晚唐懿宗、僖宗时已生产“秘色瓷”了。技艺高超、精巧的陶瓷工匠,还创制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以铅黄、绿、青等色,描画花纹于无釉之白地陶胎上。色彩沉着,花纹线条优美,典雅富丽;多制作为马、骆驼、人像等,形象生动,色彩鲜丽。

开元通宝

公元621年,即唐朝开国的第四年,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的外形继承了北魏五铢和隋五铢的风格。钱文却别出心裁,既不是重量,也不用年号。“开元”,顾名思义,是开辟一个新纪元的意思;“通宝”,自然是作流通的宝货。“通宝”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历时一千三百余年,中间还衍生出泉宝、重宝、元宝等。南宋嘉定铁钱,竟有十四种“宝”。货币称宝,说明它流通的范围和发挥的作用都比过去扩大,钱币名实都成为宝物而支配人类社会了。唐“开元通宝”上的四个隶字,书体端庄,相传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写的。用隶书作钱文,虽然从三国时已开始出现,但开元钱影响极大,从这以后的钱文一般都不再采用篆书了。早期开元通宝钱直径为2.4厘米,重量为3.6克。开元通宝是唐朝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钱币,唐亡后还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直到明朝末年才被废止。

邸店

隋唐时期,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邸店的含义,唐初在法律上作了这样的说明:“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沽卖之所为店。”实则以后邸店并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往往都兼营堆货、交易和商旅住宿。如长安西市秤行之南,大商人窦在这里“造店二十余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甚获其要。店今存焉,号为窦家店”。窦所为大概就是商店兼营旅馆。由于邸店获利丰厚,贵族官僚纷纷开设邸店。玄宗时曾下令“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但实际无法禁止,后来宣宗时只好敕令:“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科。”规定贵族官僚的邸店跟百姓一样交税,由此可见,那时不但邸店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邸店都是贵族官僚开设的。

柜坊

唐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称为柜坊。柜坊又有僦柜、寄附铺、质库、质舍等名称。唐德宗借长安富商钱,即得八十余万缗,足见柜坊经营规模之大。柜坊所藏物品,主要是钱帛、粟麦。钱,一部分是柜坊自备的资金,一部分是别人的存款。因柜坊资金大,有钱人愿意寄存钱财,柜坊又兼似后世的钱庄。钱以外的帛、粟、麦,是农民借钱的抵押品。柜坊剥削的主要对象,仍是农民。唐代广泛使用铜钱,人们预先将铜钱存放在柜坊,在进行买卖时,取用比较方便。铜钱每贯重六斤四两,要携带大量铜钱出门,既重且很不方便。市场上有了代人存钱的柜坊,自然很有利于商贸的开展。柜坊实已具有近现代初期金融市场的某些业务雏形,这是唐代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的反映。

长安

长安是隋唐两朝的都城,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长安城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长安城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宫城为宫殿区。皇城为中央衙署区,是长安城的核心。在外郭城中,列置着108个坊(住宅区),由11条南北大街和14条东西大街分割而成。还有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对称地坐落在皇城外的东南和西南部。市是经营手工业和商业的场所。东市有220行,西市的繁华还超过东市。长安需要大量的商品供应,全国各地商人和外国商人云集京城,兴贩贸易,使长安的商业兴隆繁盛。像长安这样精心规划、气象宏伟的大都城,在隋唐以前的中国不曾有过。唐朝的长安城布局严整,对朝鲜、日本的都城建设有重要影响。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B

二、

(1)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A.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B.大运河的开通和水利工程的兴修,筒车的创制和曲辕犁的发明。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

(2)手工业发达:A.产地分布广。如,丝织业产品遍布全国各地;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B.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如,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C.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如,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陶瓷业的新品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D.技艺水平高,且吸收了外来的生产技艺。如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某些风格和织法。

(3)商业繁荣。A.四通八达的驿道。B.统一了货币,新铸“开元通宝”钱,唐以后历代货币,都以它为范式。C.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4)城市兴旺。由于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其中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的大都会。

阅读与思考

上述禁令反映了邸店获利丰厚,贵族、官僚纷纷设置邸店的现象。唐政府为防止贵族、官僚凭借权势与民争利,故下此禁令。唐政府的禁令,有利于百姓经商,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繁荣了社会经济。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手工业的发达

1.产地分布广泛

2.生产规模扩大

3.分工细,品种多

4.技艺水平提高

三、商业的繁荣

1.发达的水陆交通

2.统一的货币

3.市场较前代发达

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

四、城市的兴旺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入新课。

三、“农业的发展”一目,为本课的重点。本目需要讲清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本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条件,但是江南的开发却非常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关中(包括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又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对它后来代替原来的古老的经济区而上升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十分有利。那时,江南开发以土地资源的开发成果最为显著。江南多山多水,于是一场以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造田运动大规模展开。讲至此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刘禹锡和温庭筠诗歌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先讲明圩田的概念,然后叙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具体情况,最后阐述造田运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水旱灾害,这是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消极方面。此内容为本节的难点,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还可联系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的事实,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有更深的体会。圩田是水田,适宜种植水稻。水田的增加,促使粮食产量大为提高。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应向学生指出,教材这里讲的是“开始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才完成其转移的进程。然后重点讲明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隋和唐朝初期经济重心集中在黄河流域即中原地区,这种形势追溯到前代。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而南方经济则持续发展。北起淮水,南达五岭,西起湘水,东至海滨的广大地区,成为唐中叶后农业最发达地区。

2.农田灌溉的进步和农具的改进。教师按教材内容应明确三点:①隋建立时间虽短,但水利事业成就相当巨大。如先后开凿了广通渠和大运河。它们本属运输渠,而也使沿河两岸获得很大的灌溉之利。再讲明唐政府重视水利。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②先要讲明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便于水田耕作,再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大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省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农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让学生认识,使用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代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入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由于茶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的销路甚广,各地茶场主要都是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且都是大规模经营,茶的产量很大。贞元后开始征收茶税,后又实行禁榷制度,把茶的产销收归官营,于是茶税成为唐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

讲完本目,教师可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和小字部分。小字部分则具体说明隋和唐前期人口增长情况,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

四、“手工业的发达”一目,需要讲明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教师要重点讲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通过课本的实例加深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四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有关陶瓷业、冶铸业、丝织业的知识,因学生初中已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上的小字和看唐朝的秘色瓷图画,自己分析回答。然后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

五、“商业的繁荣”一目,除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商业发达的基础外,隋唐两朝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教材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1.发达的水陆交通。唐朝继承秦汉以来的驿传制度,建立了通达全国的驿道。在各驿道上,与官驿相邻,出现许多为旅客服务的民营店驿和往来神速的驿驴。水路运输也很发达,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南方,以长江为骨干,钱塘江、珠江等河流、湖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把许多城市联结起来。

2.统一货币。除发展交通外,唐朝也进行了统一货币的工作。武德四年(621)以前,市场上流通的是隋的五铢钱和其他古钱,非常混乱。武德四年废去隋朝的五铢钱,通行新铸的开元通宝钱,这是唐代近三百年间长期通用的钱币。货币的统一,对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朝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开元通宝”这一名词要求学生掌握。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隋朝和唐前期商业交易大都在国家设立的固定市场中进行,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朝廷对市场的控制非常严格,对市场的设立、交易时间、店铺的规模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唐朝中期起,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对市场控制的削弱,商业经营的广度大大扩展,突破了从前的限制。市场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教材从五个方面讲述市场的变化和商人活动:①隋唐时期,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与交易的场所。②唐代为大量货币存放服务的机构也在较大商业城市出现,专营钱币存放与贷出的机构称为柜坊。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邸店和柜坊这两个名词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有关商品经济的概念。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依据课文的叙述,作深入浅出的讲授。上述两个名词要求学生理解。③商业活动的时间,唐代中后期也同样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交易时间大大延长,出现了“夜市”。④讲述“草市”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看课本的小字,使学生对“草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⑤那时候,经商的人大量增加,再加上外商的贸易活动,使唐朝的商业更加繁荣。讲至此处,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小字部分。不少唐诗反映出当时的商人众多。从富商王元宝和玄宗的对话,可知当时豪商富贾钱财之多,势力之盛。

六、“城市的兴旺”。由于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教师让学生在《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上找出这几个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的大都会。①长安。讲述时可运用挂图《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需要讲明四个问题:A.隋唐两朝的都城,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B.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C.人口众多,对商业的需求量大,促成长安商业的繁荣。D.商业繁荣,东西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课本上的小字描绘长安城的繁荣,可鼓励学生阅读。②洛阳。需讲清两个问题:A.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B.商业繁荣,有南、北、西三市:丰都市、通远市、大同市。特别是通远市,由于面临通济渠,实际上是南北大运河的水运枢纽。

最后指出,长安和洛阳的交通和商业繁荣超过其他都市,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都市。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遭受战乱的破坏,而南方的经济则保持稳定并继续发展。随着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繁华的商业城市也在南方大量出现,尤其是长江流域的许多州城成为新的商业城市。其中最有名的是扬州和成都。①扬州。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唐后期,由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②成都。与扬州齐名的成都位于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成都又是长江上游货物集散中心。其商业辐射范围远至河西及陇右、剑南诸州。“扬一益二”成为当时的俗语。

七、“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目,教师不必再增加新的材料,主要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和看两幅插图,使学生对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47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