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语文S版六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语文S版六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二、新课Jab88.coM

(1) 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 《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 《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

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

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

精选阅读

《古诗三首》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三首》”,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古诗三首》
课文简析:
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为唐诗。
《山中送别》作者王维,写诗人送别友人后盼望与友人再次相聚的心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赠汪伦》作者李白。公元755年,李白在桃花潭游览期间,结识了当地人汪伦,汪伦常用自酿的美酒热情招待他,俩人成为朋友。李白临走时,汪伦为他送行。汪伦没有伤感的情绪,而是高高兴兴唱着歌来的。对于汪伦的情谊李白十分感激,十分珍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王维少年时代就创作了不少作品,写这首诗的时候他17岁。抒发了在异乡过重阳节时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以及新词。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朗读课文。想像三首古诗各自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能够说说三首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5、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是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说说这三首诗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教学设想:
本课三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琅琅上口的名片佳作,让学生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文是学生继承中华文化遗产,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文化底蕴,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回顾传统古诗教学,教学模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在古诗课堂教学上,教师详详细细地讲,不厌其烦的灌;学生原封不动地记,老老实实地背,缺乏生气。要打破这种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就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我想,探究性学习方式正是因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而被新“课标”所倡导,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那么,在我们中年级古诗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古诗,可以使古诗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的生机。结合本课,预设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诗言志,诗传情,要使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在课的开始,就以诗的情感基点创设情境,使学生能真正、快速进入到文本及角色当中,从而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
二、整体诵读,自主理解,感悟诗境
1、自由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仔细读每首诗,根据诗的注解、插图、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先大胆地说说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和同学讨论。
(自主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我们不能因为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背景陌生,理解不易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事实上,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激励的机制,一个合作的氛围,以各自读自悟的机会,同学们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古诗的理解。)
3、集体交流学习每首诗,教师随机点拨、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想像、畅谈感受中自主感悟诗境。
(诗境指的就是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从而创作出的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感受必须由审美主体也就是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而不能请别人代劳,不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光听别人的描述、转述获得,否则,学生得来的就只是写表面的冷漠的印象,是不能促动心灵、促动情感的,而且不同的人感悟的意境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大胆摒弃已盘踞多年的繁琐的分析、讲解,还学生一个自由阅读、潜心感受、畅快交流、积极体验的空间。)
4、让学生再读这三首诗,想一想这三首诗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在这个比较中,引领学生自主品味诗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同时学生也会领悟到:《山中送别》和《赠汪伦》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其中《山中送别》表达了盼望与朋友再相见的心情,流露出朋友走后自己的寂寞、孤独和失落感;《赠汪伦》直接赞颂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显得豪放、洒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的是对亲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三、自主选择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实行作业自选就是适应了学生的学习差异,让学生从束缚思维,压抑个性的“一刀切”的作业形式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诗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涵、鲜活的意境为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古诗作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诗配画、诗配乐、诗配书法、改写古诗(据诗编故事)、学一首带多首等。如:本课可以让学生读读、背背其他的送别诗等。
总之,作为教师,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悟自得、自我启迪、互学互补,体验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喜悦。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12个生字以及新词。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课文。想像三首古诗各自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说说三首诗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说说这三首诗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查阅资料:诗人及其诗作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导语:诗能言志,诗能传情,要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在课的开始,就要真正、快速进入到文本及角色当中,从而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这样才会更好的学习古诗。
二、初读古诗、达到会读
5、浏览三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并介绍给大家。
6、你对这三位诗人还有哪些了解?
7、自由读这三首古诗,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
8、指生读给大家听。边听边指导字音与断句。
9、自由练习读,达到熟练。
三、整体诵读,自主理解,
a)自由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b)仔细读每首诗,根据诗的注解、插图、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自己思考诗意。
c)先大胆地说说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和同学讨论。
(导语:自主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我们不能因为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背景陌生,理解不易就害怕。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古诗的理解。)
四、集体交流、感悟诗境
学习每首诗,教师随机点拨、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想像、畅谈感受中自主感悟诗境。朗读课文。想像三首古诗各自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写诗人送别友人后盼望与友人再次相聚的心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山中送别了朋友,落日时分,关上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两句的意思是:明年春天小草变绿的时候,朋友会不会回来呢?
一般的送别诗,大多描写临别时的情景,这首诗却不同,写的是送走朋友之后那种盼望再相聚的心情,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2、《赠汪伦》
作者李白。公元755年,李白在桃花潭游览期间,结识了当地人汪伦,汪伦常用自酿的美酒热情招待他,俩人成为朋友。李白临走时,汪伦为他送行。汪伦没有伤感的情绪,而是高高兴兴唱着歌来的。对于汪伦的情谊李白十分感激,十分珍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两句的意思是:李白坐上小船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忽然听见河岸上有踏着拍子的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可是还是比不上汪伦送我时的友情深。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王维少年时代就创作了不少作品,写这首诗的时候他17岁。抒发了在异乡过重阳节时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生活在他乡,每逢过节的时候,就更加思念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虽然远离家乡,但我知道亲人们正在登高远望,他们每人都头插茱萸,只是单单少了我一个。做客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平日里也自然存在。一遇到某种特殊的机会,如节日,就会更加强烈。这首诗歌写出了离家在外的人的共同感受,因而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句。
五、总结课文,升华收获。
1、再读这三首诗,想一想这三首诗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2、在这个比较中,引领学生自主品味诗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也会领悟到:《山中送别》和《赠汪伦》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其中《山中送别》表达了盼望与朋友再相见的心情,流露出朋友走后自己的寂寞、孤独和失落感;《赠汪伦》直接赞颂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显得豪放、洒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的是对亲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3、再次想象这三首诗的意境,选择一首讲给大家听。
4、你还知道其它诗人的哪些送别诗,背给大家听一听,最好讲一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家乡和亲人、朋友的诗呢?
六、作业
1、练习背诵这三首古诗。
2、检查默写。
3、自主作业,自己设计。
如:诗配画、诗配乐、诗配书法、改写古诗(据诗编故事)、学一首带多首等。如:读读、背背其他的送别诗等。
(实行作业自选就是适应了学生的学习差异,让学生从束缚思维,压抑个性的“一刀切”的作业形式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相关人物资料,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熟,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或相关课外资料初步理解诗文大意。

3、了解诗人杜甫。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

先看——《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其他情况?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身在仙境一般。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范读)

好,下面的时间我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1、检查预习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的内容讲给大家听。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学生提出,交流。(字词讨论解决。思想含义方面可保留在后面的深入学习中处理)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感情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读,评)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荣。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

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

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习《寒食》

美好的春天让人陶醉。清明是春游的好时候。随着清明节的到来,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也来到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寒食节的故事。(介子推与清明节的由来)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学生谈,教师结合时代背景,适时引导加深理解。

思考理解: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3、再次感情诵读

三、引申拓展

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

你喜欢小路两旁繁花似锦,蝴蝶在飞舞,黄莺在歌唱的美景,还是喜欢那柳絮纷飞的皇家花园?请画一画。

第二课时

学习《泊船瓜洲》

一、复习导入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寒食》

二、学习《泊船瓜洲》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把我们想像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绿”原是形容词,用在这里却有了动态感,春风拂过,吹绿江南两岸。“到”“过”“满”都不能让人产生这种既动态变化,又能让读者想像春天来到江南一片绿色的画面感。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

1、无论春夏秋冬,不管身在何地,遥远的家乡总是心中最温情的牵挂---(交流收集的思乡诗文)

2、《“推敲”的故事》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古诗三首(教科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古诗三首(教科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学习《使至塞上》、《宿建德江》、《暮江吟》。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一、学习《使至塞上》

1、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读,注意纠正读音。

3、师介绍作者及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尔北)。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全诗共8句,这里只节选了4句。

4、生再读古诗。

5、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同桌互说诗意,在小组内互说诗意。

6、学生再反复读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二、总结学习方法:先读通读顺古诗,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最后再反复读古诗,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仿照上首古诗的方法,学习《宿建德江》、《暮江吟》。

四、学习古诗要抓住重点诗句加以引导,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指导背诵三首古诗。

六、认识“至、旷、瑟”三个字。

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七、迁移练习:

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景。

八、拓展练习:

找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来读一读。

《皎皎空中孤月轮》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像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课件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用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2、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三)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二、积累内化

1、抄写描写景色的词语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三、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

5、古诗三首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5、古诗三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5、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10、古诗三首(教科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10、古诗三首(教科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0、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后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

2、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4.听老师读古诗,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5.串讲古诗(讨论式)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赤日炎炎》,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

赤日炎炎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字意:

题解:这首民歌摘自《水浒传》。标题为选入教科书施加的。

焦:枯死。

汤:热水。

王孙:指贵族子弟。

2、诗意:

火红的太阳如火焰在燃烧;

田野里的庄稼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苦枯死了。

农夫的心里十分焦虑,好似有一锅开水在煮烫一样;

而公子王孙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的摇着扇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进行扩字练习。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以多画或者少画。

|三、作业:

1、背诵《赤日炎炎》。

2、写生字。

部编版三下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三下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2.你们又想起了哪些古诗呢?
预设:《春晓》《咏柳》。
3.春天在我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古诗,就是描写春天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质疑: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诗,但是,从题目怎么也看不出与春天有关。
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用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为杜少陵、杜草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3.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指正区分,反复领读。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鸯是后鼻音;崇是翘舌音;豚与村屯的屯同音;惠下部是心。
4.标出停顿,把古诗读通。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指名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掌握生字,扫除学习障碍,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理解古诗,感受春之美
1.学习《绝句》。
(1)指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
(2)自读古诗,再看看插图,思考:诗的前两句中有哪些景物?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你能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吗?
预设:温暖的阳光,秀丽的江山,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的花,嫩绿的小草。
(4)多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道: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学生填空。
什么是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诗中有美景,还有气味呢?(香)
谁闻到了?怎样读这两句诗?
(5)美丽的春景也吸引了小动物,读读古诗,找一找哪些小动物出来了。
预设:燕子、鸳鸯。
(6)小燕子在做什么?(飞来飞去)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泥融飞燕子。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冰冻的泥土也变得湿软,小燕子飞来飞去地衔泥垒窝。
(7)勤劳的小燕子忙着垒窝,那鸳鸯在干什么呢?
预设:在沙滩上睡觉。
(8)看图,鸳鸯睡得多香甜哪!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呢?
预设:春天,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照在沙滩上,沙子渐渐地变暖了,在沙滩上休息的鸳鸯在温暖的春风中睡着了。
(9)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幅图,你会画什么?
(10)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2.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1)出示春江晚景图,你能感觉到这是哪个季节?(春季)
(2)这幅画是惠崇画的,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僧人,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作的一首题画诗,我们来读一读。
(3)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4)谁读懂了第一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5)春天来了,谁得到了这个讯息?(鸭)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来了,寒冰消融,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6)除了最先感知春天的群鸭,一些植物也发生了变化。
预设:蒌蒿满地芦芽短。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
(7)整个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苏轼的短短的几句诗就把画面中的景物都呈现出来了。再读古诗,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前三句)第四句是写什么的?(作者的联想)
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
(8)题画诗,依画而题,苏轼通过观察,引发联想,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的季节。他的联想是有根据的,不是胡乱的想象。
请你朗读古诗,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9)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插图、生活实际、想象,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中在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融、燕、鸳、鸯、惠、崇、芦、芽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重点强调:
融:左下内部不是羊。
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鸳:上部分的右侧不是巳。
惠:第六笔是竖,不是竖提。
3.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教师抓住难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古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将古诗读熟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1.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
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读古诗,提出疑问。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日日晴),给人以(喜悦)之感。这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练读。
(2)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而行。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它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指导学生读这句诗。
这两句诗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节,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么,该怎么读这两句诗呢?
(3)正当诗人走在山路上的时候,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绿阴:苍绿的树荫。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这两句诗的意思:一路上绿阴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而绿阴深处又传来了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绿阴、黄莺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
7.朗读古诗并想象画面。
8.欣赏江南景色。
9.学生配乐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读与悟结合,体会诗人心情。
四、综合比较,总结全课
1.将这三首古诗连着背一遍。
2.比较异同:
同:情感同。(都是表达喜爱之情)
异:内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点不同。
3.再读三首古诗,总结全课。
4.布置作业。
读古诗,想象画面,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以生为本,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概括能力弱,理解诗意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以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一步步的学习,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中把古诗读通读懂,理解感悟诗意,体会诗的意境,与作者共鸣。尽量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本着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读上注重了读的层次:先读正确,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感受描绘的美景,在静态画面中抓住动的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受到熏陶,培养语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6古诗三首导学案(S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上册语文6古诗三首导学案(S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6.古诗三首

课前自学

一、基础积累。

1.熟读诗文,正确读写诗中生字。

吟诵瑟瑟

2.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2—3组)

二、初步理解诗文。

1.用“/”划出诗的朗读节奏,并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2.结合注释,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看哪些诗句意思读懂了,哪些意思不明白?把问题记下来。

3.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李白:

杜牧:

白居易:

课堂导学

三、预习检测。

四、学习诗歌,体会作者感情。

1.自主合作学习《望天门山》,试着完成下面的问题。

(1)初读诗文,小组内交流作者生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通过注释理解天门山所描写的景物。

(2)朗读诗文,天门山、楚江、碧水、孤帆有什么特点?这四句诗连起来讲了什么意思?

阅读提示:抓住诗中“断、开、回、出”等字,结合注释,发挥想象,大体理解诗句的意思。

(3)研读诗文,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看到了哪些画面?你有什么感想?

(4)诵读诗文,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李白对天门山的什么感情?

阅读提示:带着对诗文的感受,个人或在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诗的节奏、重音及音韵。

(5)总结学法,说说你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2.用学《望天门山》的方法学习《山行》,自主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初读诗文,交流作者生平,作者来到山脚下看到或想到哪些景物?将其写在下面。

(2)朗读诗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诗文,边读边想诗中描绘的画面,说说画面中的景物哪个最美?从中体会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4)回读诗文,同桌两人轮流诵读,直到背熟。

3.用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暮江吟》,然后小组、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

背诵默写本课三首诗,然后给《望天门山》《暮江吟》配画,展现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课后检测

六、辨字组词。

楚()孤()径()

禁()狐()经()

霜()吟()瑟()

露()冷()琴()

七、精挑细选。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远上寒山石径斜”,“径”的意思是()①比喻达到目的的方法②狭窄的道路

③径直④直径的简称

2.“碧水东流至此回”,“至”的意思是()

①到达②至于

3.“可怜九月初三夜”,“怜”的意思是()

①怜悯②爱

八、判断小行家。下列诗句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6.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九、古诗小擂台。

1.默写《山行》

,。

,。

2.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作者描绘了(季节)(地点)的景象,写了

几种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解释下面的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坐:红于:

4.解释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5.《暮江吟》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句描写了从到(时间)

(地点)的景色。诗中的“”

一词能体现出作者的感情。

6.补充诗句。

一道铺水中,半江半江。

,。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十、让动物走进古诗。填动物名称补充诗句。

1.牧童骑()

2.草长()飞二月天

3.春江水暖()先知

4.月落()啼霜满天

5.故人西辞()楼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生字表组词语文s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生字表组词语文s版

《古诗三首》生字【畔】

读音:pàn

巧记:把一“半”的“田”放到左边。

字义:田地的界限,引申为:边

组词:耳畔路畔河畔湖畔溪畔水畔江畔田畔枕畔江河之畔

造字:形声法

造句:妈妈的叮嘱时常在我耳畔响起。

笔顺:左部偏上;“半”第二横长而托上。

字歌:几个小伙伴游戏在田畔绊人用绳索用手乱搅拌

2《古诗三首》生字【莺】

读音:yīng

巧记:草(艹)房(冖)下住着一只“鸟”。

字义:鸟名,身体小,褐色,嘴短而尖,叫的声音清脆。吃昆虫,是益鸟

组词:夜莺黄莺

造字:形声法

造句:夜莺的叫声婉转动听。

笔顺:“冖”略宽盖下;“鸟”最后一横略长。

字歌:吕布出了营前往土坟茔相伴萤火虫见鸟有黄莺

3《古诗三首》生字【啼】

读音:tí

巧记:皇“帝”开“口”叫。

字义:①某些鸟兽叫②哭,出声地哭

组词:①啼叫月落乌啼虎啸猿啼②啼哭啼笑皆非

造字:形声法

造句:野生动物园中动物的啼叫声不绝于耳。

笔顺:左部窄小而偏左上;右部“冖”呈覆盖之势。

字歌:有足是马蹄有口猿声啼贤明一皇帝良言得真谛

4《古诗三首》生字【御】

读音:yù

巧记:街头(彳)装“卸”。

字义:①抵挡②驾驶(车马)

组词:①御寒抵御防御御敌②御车御者

造字:会意法

造句:出门前,妈妈递给我一件大衣让我御寒。

笔顺:“彳”竖短;“”笔画紧凑。

5《古诗三首》生字【暮】

读音:mù

巧记:“莫”要等来“日”。

字义:①晚,将尽②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组词:①暮春暮年天寒岁暮②暮色朝暮

造字:形声法

造句:暮春时节,我和朋友去郊外踏青。

笔顺:两个“日”要有区别,字形要紧凑不要太长。

字歌:日落天已暮长巾做幕布出力来募捐选地建王墓

6《古诗三首》生字【隔】

读音:gé

巧记:除去一半(阝),融化一半(鬲)。

字义:①间隔,距离②遮断,阻隔

组词:①相隔万里相隔很远②隔断隔壁隔离分隔与世隔绝

造字:形声法

造句:这个村庄在修筑铁路前,几乎与世隔绝。

笔顺:左窄右宽。右下部略宽于右上部。

字歌:左耳有间隔张口打饱嗝虫来雪融化月来有膈膜

7《古诗三首》生字【数】

读音:shù

巧记:“女”子扛大“米”,反文(攵)来帮你。

字义:①一个一个地计算②责备,列举过错

组词:①数一数屈指可数②数落

造字:形声法

造句:请你数一数河里有几只小鸭子。

笔顺:左部上下对正,右部捺舒展。

字歌:竹木做楼柱有竹可编篓炊烟如丝缕文章不胜数

语文S版六上《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S版六上《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3、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4、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5、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6、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s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s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幻灯片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

 谁体会到了?

 (生1:“吟“是有感情。生2:声音大。生3:“吟”就是有节奏……)

 对了,有节奏。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1.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首白居易写的古诗——《暮江吟》。

2.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时间:傍晚;地点:江边。吟:吟诵。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

4.指导朗读。

2.自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诗中生字

3、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交流汇报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纷纷发言,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帮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准确,在语序和语句的完整性方面要尤为注意。个体学生说,大家听,并及时予以纠正和适度表扬,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1、如果你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想做些什么?

2.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呢?说说你的理由。——选择一幅画一画(音乐情境)。

(建议:画傍晚的选用黄色的纸,画晚上的选用蓝色的纸,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展示交流:

四、反馈练习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教学反思:学生根据古诗的含义,能够想象出丰富的画面,并进行描绘。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很好的对诗句中的个别词语进行了解释。

部编版三下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与反思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三下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与反思”,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准备:
绝句:与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古诗题目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由四句组成,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2.走进诗人: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那我们学过他的古诗吗?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学生自由表达。
3.谈话导入: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杜甫一起到美丽的春天踏青吧!
二、整体感知
1.打开课文朗读,听读诗歌,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自由朗读《绝句》。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3.反复读,将诗读清楚、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预设:春天、温暖。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诗歌读流利,有感情朗读。
5.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
预设:花草、鸳鸯等。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鸳、鸯。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2.观察两个字的特点,看一看谁最先记住这两个字,并想一想还有哪些字是这样的偏旁呢。
四、朗读欣赏诗歌
1.出示古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预设:
迟日:春天白天渐长,所以说迟日。学生根据图片想象情景。
(1)春光无限好,你还知道其他描写春景的词语吗?
预设:万紫千红、花红柳绿、莺歌燕舞。
(2)诗中还有香味呢,你闻到了吗?
预设:花香:芳香馥郁。
草香:清新。
2.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春天暖烘烘的太阳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象,春风吹送着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发出的芳香。
3.出示古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2)认真朗读这两句诗,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两句描绘了春天燕子鸳鸯的动态图。
4.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5.你还知道其他小动物在春天的活动吗?
预设: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6.试着用诗句的形式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动态情景。
枝繁停雀鸟,冰破游白鸭。
7.仔细体会睡和飞的意境。
8.根据课后的注释,想一想诗歌的意思,画出你欣赏到的美景,体会作者春天的美景。
9.出示图片,配图朗读。
五、课下积累
课下积累一些杜甫写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并分享给大家。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六、课堂展示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一说诗句写了怎样的景象。
七、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融、燕、鸳、鸯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跟随老师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偏旁的写法:鸟做偏旁的生字一般都和鸟类相关联。虫做偏旁,注意在右边的时候需要写得稍微小一点。燕字在书写时候注意偏旁四点底的写法要均匀。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八、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九、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准备: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春江晚景:惠崇的画作。
2.走进诗人: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那我们学过他的古诗吗?
学生自由表达。
3.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诗歌,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自由朗读《惠崇春江晚景》。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3.依次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诗歌读流利,有感情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惠、崇、芦、芽。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2.观察每一个字的特点,试着给这四个字组词。
3.说一说你怎样更快地学会这几个字。
四、朗读欣赏诗歌
1.出示古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预设: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你能不能感受到季节的气息呢?
预设:早春、桃花。
2.这两句描绘了早春的哪些景物呢?
预设:竹子、桃花、春水、鸭子。
3.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4.出示古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认真朗读这两句诗,你来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预设:
(1)芦芽应该是芦苇的嫩芽。
(2)蒌蒿:是一种植物,因为它们都是草字头的字。
(3)河豚:应该是一种生活在海洋的生物。
5.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6.你还知道其他植物在春天茂盛生长吗?
预设: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7.试着用诗句的形式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动态情景。
蒌蒿满地芦芽短,绿草遍野油菜黄。
8.根据课后的注释,想一想诗歌的意思,画出你欣赏到的美景,体会作者春天的美景。
9.出示图片,配图朗读。
10.班级展示:
比赛规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
五、班级展示
课下积累一些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并分享给大家。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六、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惠、崇、芦、芽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跟随老师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教师指导书写的规范性,指出每一个字的注意事项。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七、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美,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文章,今天的我们在诗歌中徜徉,继续体会诗中的绮丽风光。
2.课前准备:
(1)《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茶山集》中。
(2)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叫三衢。
二、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诗歌,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自由朗读《三衢道中》。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3.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诗歌读流利,有感情朗读。
三、了解诗意
1.在小组中说一说诗歌的意思,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1)参考课后注释。
(2)借助工具书。
(3)加入自己的想象。
2.出示诗句: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1)理解诗中词语: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你了解梅子吗?
预设:青梅、话梅、黄梅。
(2)梅子黄时:指的是五月时节。梅子黄时往往多雨。
(3)你从日日晴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天气晴好,心情愉悦。
3.小组讨论理解诗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4.出示诗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理解古诗里的词语。
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5.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回来时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阴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阴深处传来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四、课堂积累
试着用春字写词语,写出春天的美景。
预设:春水、春雨、春燕、春柳、春风、春草。
五、赏析诗歌
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意境,感受赞美之情。
进行小组研讨,然后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提示:你能不能说得跟诗一样美呢?注意表述的语言美。
2.我是现代小诗人,我的语言也很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重塑诗歌。
3.把你认为诗中最美的句子写到我的小本本中。能告诉我你选的佳句吗?我们来分享一下选择的理由吧。
六、主题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景的诗?说一说,大家来交流一下。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一说诗句写了怎样的景象。
七、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梅、溪、泛、减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跟随老师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教师指导书写的规范性,指出每一个字的注意事项。预设:木做偏旁的变化。注意偏旁冫和氵。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八、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九、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三衢道中》优质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三衢道中》优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说汉字,认识“三衢”历史
1.说文解字“衢”
(板书:■)同学们,老师写的这个字你认识吗?知道它的意思吗?(出示)
四达谓之衢。衢,道也。本义是四通八达的道路。
——《说文》
2.说“三衢”来历
作为一个衢州人,你知道我们衢州还有一个别称是什么吗?相信你读了下面的资料就明白了。(出示)
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
——《隋志》
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
——唐《元和郡志》
3.赏“三衢”美景
(1)课件播放三衢山的美景。
(2)因为衢州有座三衢山,故又称“三衢”。三衢山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亲山。
4.引“三衢”诗文
走在这样的三衢道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宋朝时期,有一位旅游爱好者叫曾几,他游三衢山后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三衢道中》。
(设计意图:从“衢”的字理入手,析解诗题,再运用视频初步感知“三衢”之美,激发学习热情。)
二、读古诗,寻找“三衢”美景
1.出示古诗
2.回忆学法
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铺垫。)
3.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学习
学习单:
(1)找: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旅途中他看到了什么?用“”画出。
(2)画:请你画一画诗人游三衢山时的行程路线。
(3)想:想一想诗人游三衢山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因此,借助“学习单”,以一个个分解的小建议启发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4.汇报交流
(1)出游时间。
①作者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从哪儿能看出来?
②“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呢?读了以下诗句你就明白了。(出示)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三旬已过黄梅雨。
——苏轼《舶趠风》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③梅子黄时本来是多雨时节,可是诗人当时碰到的却是——生:日日晴。
(2)出游路线。
①谁能画一画诗人的行程路线?
②结合诗句判断行程图是否正确。
“泛”和“却”的意思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③借助课文注释你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设计意图:读诗句找出游时间、画出游路线图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品诗句,寻找“三衢”之情
思考: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表明的仅仅是作者出行的路线吗?
再读古诗,整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游三衢山时的心情如何?
你从哪儿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1.创设情境假想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是日日晴,假如此时你和诗人曾几一同去游玩,心情如何?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晴”)
(2)穿越时空,假如你和诗人乘船去游山,“泛盡”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看到了一条幽静的山路,你的心情又如何呢?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却”)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结合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时的喜悦之情。)
2.借助插图联想
图文结合联想美景:边读古
诗,边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走在这三衢道中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随文补白联想美景:再读古诗,再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去时路上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文补白,想象去时所见景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加关联词概想
(1)你能用一个关联词把两句诗句连成一句话,展示诗人行走于三衢道中来和去时所观察到的美景吗?
(不但)绿阴不减来时路,(而且)添得黄鹂四五声。
(2)整首诗道出了诗人的喜悦心情,该怎么读出这份心情呢?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设计意图: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春之生机与和谐,更要让学生感悟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
四、拓诗文,悟“三衢”文化
1.对比“不减”和“添”
(1)“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中“不减”的是什么?
(2)“添”的又是什么?仅仅是黄鹂婉转动听的鸣叫吗?还有
什么?
2.对比不同诗人写的《三衢道中》
三衢山独特的地貌背景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历代文人曾留下许多的诗词,其中元朝张雨、清朝方芳佩都写过《三衢道中》,我们来读一读。
《三衢道中》
(清)方芳佩
初到三衢问水程,
江乡风物总关情。
滩声澎湃飞流急,
帆影参差夕照明。
山鸟啼来偏悦耳,
野花看尽不知名。
挑灯坐听篷窗雨,
赢得诗怀分外清。
《三衢道中》
(元)张雨
大溪中道放船流,
船压山光泻碧油。
三百里滩攲枕过,
买鱼酾酒下严州。
……
(1)自由朗读,想想三位诗人写的三衢道有什么共同点。
(2)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3.总结“三衢”文化
我们发现这些诗描写的不仅仅是我们衢州的山山水水,而是通过这山水的描写,表达的是古代文人乐山乐水的情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这就是“三衢”文化。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案设计

一、导入

由描写黄河的诗句导入。二、学习古诗1、读古诗

师:首先我们来朗读古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生:齐读古诗。

师:这一遍,同学们能把字音读准,但是对于诗的韵律和节奏还把握得不好,现在请自由朗读,待会儿,愿意读的同学请大胆的起来朗读。生: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评价。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全班齐读。2、画古诗

师:我们读诗要讲究轻重缓急,这样才能读出诗的美,诗的韵。刚才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就让老师听出了这样的美。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笔和纸,我们再来画一画吧。师:请大家跟着我读第一句,然后用你手中的笔,把你读懂的东西画下来,我们再请同学起来说说你要这样画的理由。

生:跟读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然后把读懂的画下来。师:巡视。

生甲:我画了黄河和白云,因为我从\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诗中体会到有黄河和白云。生乙:我也画了黄河和白云,不过我和他的黄河不一样,我的黄河是远远的流向白云的,所以我画的越来越小。我从“远眺”这个词知道的。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认真,也画的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将第二句诗也同样的画下来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吧!生:齐读第二句诗,并继续作画。

师:巡视。发现有孩子没有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于是马上提示:孩子们,我们现在是重新单独画呢,还是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为什么呢?

生:应该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因为它们描绘的是同一幅画面。生甲:我又画了城墙和山,因为诗句中说了有城和山。师:有同学补充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诗句,诗句中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城,怎样的山呢?你能将你的画再进行修改呢?

生乙:我只画了一座城,和很多的山。因为诗句说是“孤城”和“万仞山”。师:同学们,你们理解“仞”的意思吗?(学生交流)师:“仞”是一种度量单位,它不是指数量,而是用来表示长度、高度。“一仞”相当于七尺。可见,万仞山是指山高,而不是山多。所以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自己手中的这副画,就知道第一二句诗写的是什么了?生:写景3、体诗情

师:对,它在进行写景,那么后面两句诗又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后面两句,再用手中的笔进行描绘。生读诗,画。师巡视。发现很多孩子都不能画,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能画了呢?”生:因为不知道该怎样画!

师:为什么呢?这两句在些什么呢?生:写人。

师:能不能具体的说说写人的什么,怎样写人的?生甲:写人在吹笛子,很忧伤。生乙:又在写柳树和春风。

师:我们写人物有哪些呢?这里诗人写了人物什么?生:神态。

师:对人物描写呀,可以有神态描写,但是,同学们,你们在回头看看我们的前两句诗,你明白前两句写景的目的吗?我们分析古诗,不能将几句拆开,而应该前后联系的进行分析。这首诗的作者,正是借用黄河之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师:既然同学们已经感觉出作者的意图,那么,你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吗?生自由读诗。

生甲:我觉得是作者依依不舍,因为有战士要离别了。生乙:我感觉诗人生活很孤独,很无聊。生丙:我觉得作者心里很不舒服,在埋怨。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从诗句中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请问同学们,作者“怨”什么呢,在“怨”字的前面还有词语你认真体会了吗?大家知道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那么是谁走谁留呢?诗句中写的人是谁呢?生开始议论纷纷

生甲:作者没有怨,因为前面还有“何须”两个字,就是不怨的意思。师:诗句中写的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生:写战士,他们在吹笛子。师:为什么吹笛子?生:因为有人要走了。师:请同学想象,在黄河边上,孤零零的城池里的那些人们,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吹奏笛子的目的真正的是为了送别吗?生:他们很孤独,所以吹笛子解闷。

师: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只有靠吹奏笛子来解除烦恼,但是他们却并不抱怨,“何须怨”,这又可以看出战士们怎样的思想?

这样孤独的生活,他们居然一点也不抱怨,这是怎样的思想啊?这是一种豪迈的情怀,一种悲壮的情怀。这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目的,为的就是表达内心的这种孤独和豪迈。师:当我们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却身处异乡,倍感孤独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请你将自己当作诗人去感受一下吧?现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朗读全诗吧。生:读诗

四、布置作业:背诵王翰的《凉州词》

《语文S版六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14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