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会写3——回报亲人
时间:
一、创设交际情境。
1.师:同学们,在你的所有亲人中,你觉得最疼爱你的人是谁呢?能讲讲他关爱你的事吗?(生讲述)他们这么关心和疼爱我们,你是否为他们做过什么呢?
2.播放情境课件(一个小男孩为妈妈洗脚的场面;一个女孩为妈妈送上一杯热水后又为妈妈捶背的情景),谈自己的想法或讲述自己的故事。
二、交际过程。
1.自读提示,确定交际内容,提炼交际要求。
内容:
(1)要说出亲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
(2)要说出自己为亲人做了些什么或打算做些什么。
要求:
(1)表述要清楚、完整,富有感情。
(2)要认真倾听和评价。
2.确定交际形式。
(1)集中交流,小组内交流练说。
(2)组内推选出最令人感动的故事讲给全班听。
3.进行“年度‘感动班级’人物”评选。
(1)小组内评选:每个人把自己的故事讲述给组内同学听,评选出最优秀的参加全班“年度‘感动班级人物”评选活动。
(2)班级人物评选竞赛。
评选条件:
1.事情叙述要注意清楚、完整,富有感情。
2.事件要真实感人。
三、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假如此时此刻你的亲人就在我们的现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三单元感受真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单元感受真情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灵动的课堂 真情的对话——谈《槐乡五月》的设计理念”,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灵动的课堂真情的对话——谈《槐乡五月》的设计理念来源:新桥中心校作者:何琴凤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五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融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这一主旨自然地生发开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我着重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精神。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
许多名师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表现出这种神态,因此,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1、精心设计导语、过渡语,调动兴趣。“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简单的几句话就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急于想通过阅读,寻求答案。教学伊始,我就用这样一句话起到了煽情的作用:“你们想不想到槐乡去走一走,看一看呢?”然后配乐出示多幅槐花图片。在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用了几句过渡语推动了教学进程,如:“在洋槐开花的季节,我们来到了槐乡,受到了槐乡孩子的热情款待。”;“五月,洋槐开花了,给槐乡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你们看,槐乡的孩子来了!”。正是这些过渡语的运用,让我的教学环环相扣,衔接紧密而自然。
2、创设情境,激发热情。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地展现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国标本的很多课文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情趣,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三种创设情境的手段,一是展示图片;二是配以轻快优美的音乐;三是老师的语言描述。前两种借助了现代教育媒体,以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对槐花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用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了遍地槐花开的意境。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产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力。
二、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就已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去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1、交给孩子学习选择权,唤起自主意识。“选择”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莲山课件教学中,运用选择机制,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也十分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动传神的好词佳句,不同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爱好,所以,在第1小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挑选最喜欢的句子来品读、欣赏,然后同桌互说,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做,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选择余地,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让学生用同座位互说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2、留给孩子质疑的时间,激发孩子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疑”是追求新知的开始,是创新的萌芽。学生多方面的疑,也许是来自教师教学的“遗漏”,也许是学生自读自悟中的“疑惑”,也许是教材中的“空白”或“欠缺”,不管什么样情形,都是学生内化语言文字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思维火花的闪现,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来,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的兴趣,老师应给足学生质疑的时间,及时抓住闪光点,给予鼓励,并组织其析疑、解疑,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对于低中年段的孩子,教师要消除“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年龄小不会提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孩子从课题,从词句等小范围去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解疑中起到“中介作用”,引导学生处理疑难问题,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重点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的问题引导帮助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最后教师讲解评价。
在本节课教学中,当学到“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他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小姑娘快乐自豪的心情和槐花的浓香,我特地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让学生理解“飘”字的含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槐花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乐趣呀!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难,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潜力充分开发出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组织孩子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运用这种方式,可以转变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营造合作探究的教学生态环境,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了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培养,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五次合作,第一次是在第1小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一句话,然后跟同座位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并读给同座位听。第二次是让学生互相表演蜜蜂和槐乡的孩子,想象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体会他们的快乐心情。第三次是学习第二小节课文时,我让学生同座位表演槐乡的孩子和前来作客的小朋友,通过表演检查他们的自学效果。第四次是师生合作感情朗读第3节,女生体会槐乡小姑娘的“俊俏”,男生体会槐乡小小子的“有口福”。第五次是让学生合作完成课外作业,一是体现群策群力,二是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这五次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始至终都情绪高涨,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如林。
4、根据不同内容,采取合适策略。
教育学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设计教案时,充分考虑到各个自然段之间的差异性,选择了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第`1小节时,因为这段课文纯属写景,而且语言生动流畅、精美对称,所以我让学生以读为主,多次与文本对话,读中感悟,体会作者对槐乡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第2
小节时,因为内容浅显易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懂文本,然后用表演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体会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
教学第3小节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槐乡孩子的幸福和快乐,我采用了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槐乡孩子体验槐乡小姑娘的俊俏和槐乡小小子的“有口福”。
正是因为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才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才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创设体验舞台,引导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动作及神态都应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多一些民主和平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要凸显学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才会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
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教师、教材提出不同的意见,赞赏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保护学生的探究火花。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探究的过程,老师都要给予肯定。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正是因为有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支撑,才使得课堂气氛融洽和谐,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抓住生死悟真情:《她是我的朋友》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材分析:
《她是我的朋友》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
课文先写一名孤儿在炮弹爆炸中受了重伤急需输血,接着具体的描写阮恒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真切的反映了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最后点明阮恒献血的原因。虽然他误认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她能活下去,阮恒仍然坚持献血,这种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格十分可贵。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和神情,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从而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正确读写查看、休克、
迫在眉睫、草垫、呜咽、拳头、竭力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学习阮恒对人真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二)整体感知,概括生死:引导学生充分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用最简单的两个字概括出来。引导学生从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的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以及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这两句话中总结出是生和死这两个字。接着追问:是谁的生和死呢?引导学生再读前四个自然段知道小姑娘面临着生和死,输血迫在眉睫,情况万分紧急。阮恒也面临着生死,因为阮恒可以输血给小姑娘,阮恒认为如果给小姑娘输血他就会死,如果不输血就不会死也就是生。
(三)重点体会,感悟生死:引导学生知道课文重点是描写阮恒献血过程中的动作和神态,我们应该运用抓住重点词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部分内容。以小组共同学习,读划疑议(读课文,划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态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提出问题,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议论交流自己的感受所得。)互相交流,发表意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以下几句话的理解想象内心活动同时指导朗读: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从举-放-举体会他面临生死选择时的矛盾及为了朋友的生选择死亡的决心。
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但过了一会儿,他有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禁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从他献血时先是啜泣到呜咽再到低声哭泣体会他的痛苦随着输血在一步步加深,以为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但既然选择了救朋友他只能这样做,所以他又在竭力掩饰制止。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阮恒要将生的希望留给朋友,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对朋友的无限真诚,为朋友无私奉献的品质是多么高贵,有像阮恒这样的朋友是多么幸福。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发表意见:假如你是医生你会对阮恒说什么呢?假如你是周围的人们会对阮恒说什么呢?假如你是阮恒又会怎么回答呢?
(四)课后拓展,延伸情感:课后和好朋友交流感想,并和好朋友合作出一期关于朋友的小报。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如珠妙语出真情——《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断”,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如珠妙语出真情《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断
师: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你们能根据课文的理解动笔写写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吗?
(顿时课堂里热闹了起来,各学习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已见,跃跃欲试。)
师:写好了就上台来读读吧!
(学生争先恐后,大步走上讲台,高声宣读。)
生: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生: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
生:人人齐动手,保护大地球。
生:为了生存,保护地球。
生:除了脚步印,什么也别留下。
生:保护地球=热爱妈妈。
生: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请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废水。
师:(把学生读的一条条宣传语写在黑板上)太好了!同学们,你们写的宣传口号非常响亮,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的。让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以读为本 感悟真情——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八课《灰椋鸟》精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以读为本感悟真情——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八课《灰椋鸟》精彩教案江苏省泰州市海军小学陈冬安
邮编:225325联系电话:1351515028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通读懂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内化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适时适度的有效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读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理解,读中想象交流,读中积累内化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受到情感熏陶,启发思维,健全学生个性,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导,质疑激趣。
1、同学们,鸟是人类的朋友,它和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处一个地球。平时,在
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哪些鸟儿?
2、同学们见过“灰椋鸟”吗?(生答:没有。相机板书课题,重点指导:椋
liáng)
3、难怪大家对它充满了好奇。那么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质疑)
设计思路:通过谈话引导,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动机,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2、交流汇报,理清层次。
(1)、学生说灰椋鸟的外形。(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出示灰椋鸟的投影片)
师:这样的外形,在作者的眼里觉得灰椋鸟怎么样?(生答:根本就不好看。)
师:根本就不好看,所以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反问句来强调她的看法。我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
(2)、我们了解了灰椋鸟的外形是一点儿也不好看。你还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生答:归林的情景)那么,课文中哪几小节写的是这些场面呢?(三、四、五自然段)
(3)、第二、六小节分别讲了些什么呢?
3、教师小结:课文主要写了四个部分的内容。先写灰椋鸟的外形,再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等候灰椋鸟归来,接着写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最后写作者的感想。
设计思路:让学生快速阅读,理清课文层次,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梳理、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精读课文,互动感悟。
课文四部分的内容当中,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部分内容呢?(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一)、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同学们,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选择好位置,静静地等候灰椋鸟归林吧!
1、师读第三小节,渲染情境。
2、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四小节。无论你看到的,还是你听到的,把你印象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读第四小节)
3、学生汇报交流:
(1)、生朗读句子,相机出示句子。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整群整群、数百米、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等重点词语来谈感受,体会鸟的多和壮观。
②、文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排空而至、浩浩荡荡)指名读这两个词语,读出壮观的气势。
③、观看课件,学生练读这段话,体会灰椋鸟的壮观场面。
④、齐读。
(2)、除了看到的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朗读,相机出示句子)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①、指名读,谈感受。
②、如果你现在就是归林的灰椋鸟,你会怎样倾诉一天的见闻和收获,或者你是如何呼唤和应和自己的同伴和儿女呢?(学生想象说话,并抓住“倾诉、呼唤”这两个词指导学生练读,体会语调的变化。)
③、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置身在刺槐林内,眼前是鸟儿飞舞的身影,耳畔是鸟儿悦耳的鸣叫,这一切统统交织在一起。作者先写了看到的排空而至的情景,再写了鸟儿欢乐的鸣叫,很有条理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自然流露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5、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再次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吧!(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思路: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加上教师的相机引导、点拨,让学生真正领悟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达到了学生与教师、作者、文本的和谐对话。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儿越来越少了,可是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在林内尽情地飞舞,尽情地欢唱。同学们,让我们继续用心去感受灰椋鸟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吧!
1、请在小组里自学第五自然段,找出你们喜欢的写鸟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你们喜欢的原因。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巡视时,提示:发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不要轻易放过,自己多读几遍,把你喜欢的感觉读出来。)
3、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灰椋鸟是“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在作者的眼里根本就不好看,而此时此刻,是大自然赋予它们无穷的魅力。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就像是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作者不由得发出惊叹。
(3)、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②、练读;③、齐读。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1)、生谈感受,感情朗读。
(2)、师:同学们,刚刚排空而至的那么多灰椋鸟,此时全部栖息在刺槐林中,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情景,那就是——“百鸟争鸣”。所有的鸟儿都在引颈高歌,所以,作者听起来才好象“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3)、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去听一听百鸟争鸣的情景。这么多同学举手,认为自己读得好的都站起来读。
4、如果说刚才灰椋鸟归林的时候,是一首动听的奏鸣曲,而此时百鸟争鸣就汇成了一曲雄浑的交响乐。谁能完整地展示一下现在林中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思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纷纷读议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作者在兴奋之余,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小节。
2、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
3、正是因为林场工人为它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灰椋鸟才得以快乐的生活着。这是作者对林场工人的由衷感谢,以及对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欣慰。
四、介绍作者,升华主题。
1、介绍作者及生平事迹。
2、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3、读完课文,听完了歌曲,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作者说些什么?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4、再次有感情地最后一小节。
设计思路:介绍作者、欣赏歌曲,这两个环节的安排,为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架设了心灵沟通的桥梁,产生了情感共鸣。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崇高精神境界深深感染了学生,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江苏省泰州市海军小学陈冬安
邮编:225325联系电话:13515150289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以说促读扣中心,读中感受悟真情——《大江保卫战》教学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以说促读扣中心,读中感受悟真情——《大江保卫战》教学谈江苏姜堰市南苑学校王小明
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中的《大江保卫战》一文,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的通讯,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这一史实,用饱满的笔墨讴歌了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与洪水展开一场殊死搏斗的顽强精神。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化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通过研读、品味,感悟文章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受到一次情操的感化,心灵的洗礼。
一、创设情境,扣住中心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这一情景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幅空白的图画,孩子们对人民子弟兵英勇奋战的动人故事,知道得更少。因此,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们内心受到震憾,情感得到濡染,课始,我运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展现当年抗洪救灾的壮丽画面。同学们看了投影后,心情非常激动,我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感想,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而“战”?是怎样“战”的?“战”的结果如何?从中体会对人民子弟兵的敬佩之情。
二、引导研读、围绕中心
读懂课文是感悟文章内涵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找出被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读后再谈谈自己为什么被感动了。在这基础上,我紧扣文章的“战”字展开讨论,发生在九江赛城湖的这场战斗是怎样惊心动魄?在这场战斗中涌现出哪些感人的故事?人民子弟兵表现出一种怎样的精神?……同时再次播放投影片,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课文,细心品味在这场特殊战斗中,人民子弟兵表现出来的与天斗,与地斗,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德。在解读的过程中,围绕“战”字进行理解,感悟体会这场战斗“惊心动魄”的情景。
三、深入细读,突出中心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教学本文时,为了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启迪,我让学生以说促读,仔细品味。教学第一段时,让学生画出反映灾情危急和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标点反复朗读,体会子弟兵大战洪水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展现了三幅扣人心弦的画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默读并组织大家认真探究,用心品味,这些画面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为了让学生感受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勇救群众的献身精神,我还穿插讲叙了周运兰和小江珊获救的经过,同学们听了介绍,个个都很激动,一些同学眼里还闪动着泪花。
总之,在教学时,我紧扣文章的中心,让学生认真地读,细心地读,用心地读,在品读感悟、用心揣摩的过程中,学生们感触很多,感受很深。不仅获得了启迪,更主要的是情感得到了熏陶。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能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3.写完之后,能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的直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有的通过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上节课,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了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今天,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经历,把它写成一篇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回忆经历,拓展思路。
1.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都有哪些情感体验,用一个词说一说。(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展示表示情感的词语。
畅快 感动 欣喜若狂 归心似箭 激动 盼望 欣慰……
惧怕 愤怒 难过 追悔莫及 忐忑不安 愧疚 沮丧……
3.给这些词语归类,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示“好”与“不好”)
三、联系生活,思考题材。
1.生活中你有什么令你难忘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2.说说是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这种情感。
3.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交流感受,总结写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
2.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感受。
(1)同桌互相说一说: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3.教师点评总结。
要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
写作方法指导:
(1)精描细绘见真情。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适当地添加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
(2)万事求实显真情。注重反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
(3)直抒胸臆见真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
(4)巧妙地安排结构。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选取一个典型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第一人称描写叙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运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展开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
2.学生独立构思、书写,教师巡视。
3.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六、互读评议。
1.学生自由朗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给小组同学听,再说说觉得写得好的原因。
2.学生评议、交流。
3.小组内推荐写得好的习作供全班欣赏。
七、欣赏佳作,点石成金。
1.欣赏优秀习作,全班交流。
2.同学们交流:习作的优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一改?
3.学生拿出练习纸修改。
4.指名评改。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分享心得。
板书设计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事情的经过(情感的变化)
印象深刻的内容(具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讲评课,注意把习作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方法并迁移运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交流、互帮互助,培养了习作表达能力,学会了表达情感的方法。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争论的故事》的争论,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宝应县城南小学沈志彬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
在一次教师交流教后记的活动中,课堂上的老师在提出《争论的故事》教学中,他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其中只问“感想”,没问“道理”,以致于课文学会了,感想很丰富独特,但“道理”却只有一半的人掌握。“一石激起千层浪”,应问“感想”还是应问“道理”呢?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道理”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道理”是这则故事的核心内容,如果一篇文章学完了“道理”学不懂,可以说教学的失败、教育的失误。其二,从当前的教学评价来看,一个学生只有体验感受,考试怎么办?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这次争论的其实体现了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对矛盾上。故事学完了,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和“学生懂得什么道理”这本身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两者可以兼得,既问“感想”又问“道理”,在感想中学生谈出道理最好,如牵不出“道理”也可顺势深究一下。但从教师的争论中,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倾向。主张问“道理”的,是从文本出发,从落后课程评价出发,他们是在围绕教材教,围绕考试教。主张问“感想”的,他们不仅是教材忠实的“消费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对矛盾。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主管部门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也成了教师思想的“枷锁”。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程设计、实施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课程评价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念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3的倍数的特征”,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师生互动,自由对话,激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体因素。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平等对话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志趣。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利用了学校捐款献爱心的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理解特征之后,又让学生把该问题(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到底是不是整元数)进行了解答,然后再通过判断熊爸爸的工资问题,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志趣。
3. 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了6道练习题。在巩固练习部分,第(1)、(2)题是基本题;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其中第①题先让学生填数,观察、发现所填的 3个数之间相差3的规律,第②题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填数,第③、④题让学生直接确定有几种答案。在解决问题部分,第2题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示,第3题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4.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基础上,出示100以内的数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和判断2、5的倍数一样只看个位,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提出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困难,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达到了新的平衡。整个过程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5.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
有生命力的课堂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且能让师生不断地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师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本节课教师努力尝试构建数学生态课堂。首先从学生认知的原生态出发,利用了捐款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的猜想,又让学生推翻了首次猜想,引发认知冲突。接着让学生通过摆卡片组数,尝试分类,发现某一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的猜想,继而举例验证,最后加以应用。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分类讨论 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鸟的天堂》的语言
语言大师巴金的文章,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热情。《鸟的天堂》一文更是如此,语言上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
巴金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平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第二次去看榕树,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极言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
《鸟的天堂》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自然流畅,琅琅上口。课文开头多用短句,简洁明快,令人渐入佳境。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具体生动,情深意厚,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读时就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又较多运用排比、复迭的句子,体现热闹欢腾的景象。
在感情上,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如在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写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当没看到鸟后失望、迷惑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明写想法暗写心情。当被大榕树生命力所倾倒和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前面的间接抒情对后面的直接抒情又给予衬托铺垫,使结尾的抒情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结尾如豹尾般有力: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
文贵曲忌直,本文围绕作者的思想变化,欲扬先抑。先写第一次看到是几株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撼,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全文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归功于文章的气韵贯通,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下面的一段,则体现了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的连通: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一文,自然朴素而又细致周密,看似平常中,显示作者娴熟的技巧,奏响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6~10。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用卡片出示已学过的一些乘法算式,指名口算。
2.完成“想想做做”6。
先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集体校对。
二、应用题练习。
1.看图口头列式解答:
(1)小鸡:
小鸭:
是小鸡的3倍
(2)分析:小鸡有几只,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几倍,也就是几个几只?求小鸭有多少只,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4)老师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因此用乘法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提问:一只小船坐多少人?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几倍?求什么?
指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分析: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4倍,也就是大船可以坐几个几人?求大船坐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指名说说图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题中已知小松鼠采了5个松果,大松鼠采的个数是小松鼠的3倍。求大松鼠采了多少个松果?)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4、完成“想想做做”9。
(1)出示第9题,说说这题有几个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各是怎样列式的?并指导工作名学生用两句话口答题中所问的两个问题。
三、想一想。
完成“想想做做”10。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出示第一组数3,6,9,12,(),()。观察:这一组中后面的数和前面的数比,怎样?(多3)
想一想后面的两格该怎样填?为什么?
2、独立完成第2小题,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填?
四、作业布置:
1、列式计算。
(1)4个5是多少?(2)4的3倍是多少?
(3)4和5的和是多少?(4)3的2倍是多少?
2、应用题:
(1)小红用5天的时间读完一本书,每天读4页,这本书有多少页?
(2)小红读一本书每天读4页,小明读的页数是小红的3倍,小明每天读多少页?
(3)小红读一本书第一天读4页,第二天读5页,两天一共读多少页?
3、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1,4,7,10,(),()。
(2)1,2,4,7,(),()。
习作的主题:校园的风景
习作的目的: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注意观察的习惯。
2、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
3、学会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法写景。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每天,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校园已经和你的童年生活融为一体,一提起校园,你一定会感到格外的熟悉和亲切。你可以把校园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二、出示要求,讨论理解
??1.出示要求
?大家读题,想想习作有哪些要求?
??2.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我最喜欢校园的(),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
下课了,同学们都想小鸟一样飞出教室。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3.大组交流
??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写作要有顺序,注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
??三、导航,打开思路
??1、你可以按照方位顺序。先逐一简略介绍校园的景物及其特点作用,再祥写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最后由景及人,略写一下校园里同学们的活动。
2、你还可以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写出它的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或一天中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我爱校园》《校园一角》《校园的四季》)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快乐的事例”。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教学板书设计
《真情的回报》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535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