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自然灾害与人类”,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调查访问课堂讨论总结归纳
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啊?
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接着请大家看看下面一组图文: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后同时展示一幅发生在无人区的火山图片和一幅在有人类居住的地区的火山图片,这两幅图片都是自然灾害吗?
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
1.含义(概念)基本属性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
(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
(2)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赤潮、海冰等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
(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
(6)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
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
二.教材案例————洪灾(板书)
1.什么是洪灾?
洪水——洪灾
2.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
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人身危害、财产(经济)危害
3.洪灾形成的原因
天气、气象
自然原因地质作用堵塞河道
(1)洪水形成的原因:堤坝决口
人为原因
汇水速度排水速度=洪水
(2)影响洪水的其它因素:
地面坡度河谷的顺直、通畅
土壤植被程度、纵向坡度
洪水大小
(3)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
灾区人口、经济状况
过渡: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治水英雄和工程,以及我国现在修建了哪些治水工程?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江都也有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呢?引江水利枢纽工程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1)工程措施:措施==效益
(2)非工程措施:
拓展提问:1.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
2.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3.3万人之多?
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
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作业:
大家可以回家去问一些老人,我们镇江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 姓名:小组:
课题: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型:自学+展示
1.通过实例体会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所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3.了解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4.实例体会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2.环境污染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之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1.生态破坏
(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了的利用。
(2)表现: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
(3)影响:加剧了、风沙、干旱、、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度和。
2.土壤侵蚀
(1)概念: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的基础上,由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举例: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成因:人类不断加剧的活动)
(3)后果:①侵蚀区:土层变薄,、蓄水能力降低,、山洪灾害加剧;②沟谷区: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灾害的发生频率。
3.土地荒漠化
(1)原因:和不适当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2)危害:生产力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1.范围:①区域性(例如20世纪中期八大公害事件);②全球性:表现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全球气候变化
(1)原因:大量燃烧等燃料,导致大气中含量增多,使全球气温上升。
(2)影响:一是造成;二是加剧洪涝、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3.臭氧层耗竭
(1)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2)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人类大量排放。
(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紫外线照射增强,损坏热的免疫力,使、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会增加。
4.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1)原因:人类对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的过度利用。
(2)危害: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的基础。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1.大城市由于的过量开采和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导致、地裂缝等问题。
2.矿区地下形成了大片的,致使地表沉降、和塌陷问题出现。
3.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容易诱发崩塌、滑坡。
4.修建水库会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环境发生改变,诱发。
:
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的形成:
②危害:(2)土地荒漠化
①成因:②危害:2.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1)全球气候变暖分析: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二氧化碳增多
全球气候变暖
导致结果
对策
(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①原因:
②危害:
: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1.下列事件中,属于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发展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的是()
A.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B.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等建设不当
C.水土流失、荒漠化D.人口过多、工业集中
2。下列关于水土流失灾害的直接危害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变浅,洪涝增加B.山体滑坡渐增
C.泥石流危害日益严重D.土地肥力下降,人类生存条件恶化
2009年7月3日,暴雨侵袭桂林市,由于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依据材料回答3~4题。
3.这次暴雨给城市带来的损失远比附近郊区大,对城市“突发性考验”,远比郊区严峻,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物多而集中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
D.城市交通拥挤
4.由于暴雨而形成的城市地面径流,汇入河湖,可能引发的人为灾害是
A.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缺氧而亡B.泥沙淤积,导致河湖面积减小
C.水质变坏,危及人类健康D.水量剧增,淹没农田,冲毁交通
5.我国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在,代之而起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
A.过度放牧,草场退化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读漫画“人类破坏了我的伞”,回答6~8题。
6.图中的“伞”——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层,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
A.平流层递增B.对流层递减
C.高层大气递减D.平流层递减
7.下列关于“伞”的破坏,说法不正确的是()
A.破坏“伞”的主要物质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出的氟利昂
B.“伞”被破坏后会危及人类健康
C.“伞”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是北极地区
D.图中的“伞”能吸收紫外线
8.以上情况告诉我们()
A.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D.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暴雨等极端天气频繁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1.3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题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型
新课
授课
教师
邓美儒
授课
对象
高二年级
课
时
2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与要
求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
重点
与难
点
重点: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教
具
课本插图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人教版选修5)
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__________,可以增加环境的②________。
2.人类③__________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④______,致使环境更⑤________,导致多种自然灾害⑥______。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人口是⑦__________的受灾体,也是⑧________的受灾体。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3.工程措施可以⑨______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人类可以“⑩______”灾情;反之,会“________”灾情。
2.自然灾害的__________是人类活动对灾情产生“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不同时期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下图中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方法技巧练
方法 图示法理解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1965年到2011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若乙图中发生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
(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方法技巧
“思考”教材P21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作物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思考”教材P22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有更多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等。
“活动”教材P22
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首先要了解“世界防灾日”。“世界防灾日”即“国际减灾日”。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1991年到2010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依次是:
1991年:减灾、发展、环境
1992年:减轻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1993年: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
1994年: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害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
1995年: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1996年:城市化与灾害
1997年: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
1998年:防灾与媒体——预防从信息开始
1999年:防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0年:防灾、教育和青年——特别关注森林火灾
2001年: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
2002年: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2004年:总结今日经验,减轻未来灾害
2005年:利用小额贷款和保险手段,增强抗灾能力
2006年:减灾始于学校
2007年:减灾始于学校
2008年:减少灾害风险,确保医院安全
2009年:让灾害远离医院
2010年: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
在明确了“国际减灾日”的来龙去脉后,充分理解每个主题的内涵,并围绕着主题写出个人对于自然灾害及减灾主题的认识,择优登在板报上。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良性循环 ②稳定性 ③超强度 ④恶化 ⑤不稳定
⑥频发 ⑦最脆弱 ⑧最活跃 ⑨改变 ⑩缩小 放大 高风险区 社会经济活动 发展水平
基础达标练
(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解析 第(1)题,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不难看出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从地形和社会经济水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题,考查国土整治的措施,B地区处于丘陵地区,洪水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需要采取植树造林、生态退耕等生物措施,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等工程措施,并且要相互结合。
方法技巧练
(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
(2)甲 乙 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
(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害效应。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及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1)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2)城市建筑规模扩大,地震易损程度高。(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当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4)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17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