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4.1.2《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例题与探究(中图版必修2)
典题精讲
例1下图是关于几个生物种群内,等位基因A和a的基因频率。
(1)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的种群是____________。
(2)自然选择对显性性状有利的种群是___________。
(3)自然选择对隐性性状有利的种群是____________。
(4)在种群内不可能发生的是。
思路解析:处于遗传平衡状态时,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如果自然选择对显性性状有利,则显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会增加,最终A的值接近于1但不等于1,a的基因频率下降,最终接近于0但不等于0;如果自然选择对隐性性状有利,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下降,最终可能为0,a基因的基因频率上升,最终可能为1;在一个种群内,不可能A、a的基因频率同时上升或都下降,因为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1。
答案:(1)A (2)C (3)D (4)B
变式训练囊性纤维变性是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的人群中,每2500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此病。如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又与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的双亲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是……()
A.1/25B.1/50C.1/100D.1/625
思路解析:由于双亲正常却生一病孩,可推知囊性纤维变性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把其控制基因记作a,则该妇女的基因型为Aa,这个妇女(Aa)与另一男子结婚,如若也生一病孩,此男子必须是杂合体(Aa)才有可能,所以本题的关键在于求出该男子是杂合体的概率。根据题意,如果设a的基因频率为q,则有aa的基因频率=q×q=1/2500,可得q=1/50,A的基因频率p=1-q=49/50。这样杂合体Aa的基因型频率2pq=2×49/50×1/50≈1/25,又考虑到双亲均为杂合体,后代出现隐性纯合体aa的可能性是1/4,由此可得再生一病孩的可能性为1/25×1/4=1/100。
答案:C
例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_。
思路解析:(1)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总数应是XB和Xb之和。男性为XY,女性为XX,所以,基因总数=200×2(女)+200(男)=600。(2)色盲基因Xb=15(XBXb)?+2×5(XbXb)+11(XbY)=36。(3)色盲基因Xb的基因频率=36600=006。
答案:0.06
变式训练某校的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展了色盲普查活动,他们先从全校的18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80名学生(男女生各一半),作为首批调查对象,结果发现有女性色盲患者3人,男性色盲患者8人,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13人。那么,在该校全体学生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
A.7.5%B.10%C.15%D.1%
思路解析: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因此该等位基因的总数Xb+Xb=90×1+90×2=270(女性每人含两个X基因,男性每人含一个X基因),色盲基因的总数为Xb=8×1+3×2+13×1=27(女性携带者和男性患者都有一个Xb,而女性患者含两个Xb),因此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27/270)×100%=10%。
答案:B
例3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40%,aa个体基因型占20%,则自交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Aa的基因型频率又是多少?
思路解析:自交并不是自由交配。此题不能按遗传平衡来做。错误的解法:
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40%(AA)+(Aa)=0.6,a的基因频率=20%(aa)+(Aa)=0.4,自交后代中Aa=2×0.6×0.4=0.48。
正确的解法:
自交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50%;Aa基因型的个体占20%;aa基因型个体占30%。A的基因频率=50%+=60%。
答案:60%;20%。
黑色陷阱:(1)上题的亲代中,我们可以算出A的基因频率=0.6,a的基因频率=0.4。如果我们按遗传平衡算一下,亲代中的AA基因型频率应为p2=0.6×0.6=36%,Aa的基因型频率=2pq=2×0.6×0.4=48%,aa的基因型频率=p2=0.4×0.4=0.16,这显然和已知条件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不一致,也就说,不能按遗传平衡来处理此题。(2)遗传平衡的五个条件是:①种群大;②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的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其中,自由交配并不是自交,也就是说,如果自交,就不能按遗传平衡来处理。
变式训练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进化的原材料由_____________提供,是否发生进化决定于_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由题意知Aa基因型的个体占50%,假设该群体有100个个体,则A基因总数为30×2+50=110,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110/(100×2)×100%=55%,则a的基因频率为45%。若该植物自交,自交后代产生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30%+1/4×50%=42.5%,基因型为Aa的个体比例为1/2×50%=25%,基因型为aa的个体比例为20%+1/4×50%=32.5%,同法可求出A的基因频率为55%,a的基因频率为45%,也就是说,该种植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1)55% 45% (2)42.5% 32.5% 55%45% (3)没有发生进化 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4)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的?改变
问题探究
问题遗传平衡定律的适用条件及其应用有哪些?
导思:遗传平衡定律有广泛的应用。
(1)如果我们只知道基因频率,而求基因型频率时,就要应用遗传平衡定律。例如:已知A的基因型频率为0.2,求Aa的基因型频率。此时p=0.2,q=0.8,Aa的基因型频率=2pq=2×0.2×0.8=0.32。
(2)如果我只知道一种基因型频率,而求其他基因型频率时,也可用遗传平衡。如:如果调查发现,每10000人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求:Aa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设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q2=,q=1%,p=1-q=99%。所以,Aa的基因型频率=2pq=2×1%×99%=1.98%。

(3)关于复等位基因遗传。例如人的ABO血型由三个等位基因IA,、IB、i决定,如果某一地区人中,A型、B型、AB型分别占45%、13%、6%。则IA、IB、i的基因频率分别是多少?IAi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
设IA、IB、i的基因频率分别为p、q、r,则
解方程得:p=0.3 q=0.1 r=0.6
Iai的基因型频率=2pr=2×0.3×0.6=0.36
(4)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使用遗传平衡定律。如自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自交不是自由交配,所以不能用遗传平衡来解决。再者,如果各基因型的数目一定时,也不能用遗传平衡定律。例如AA、Aa、aa的基因型分别为36%、15%、49%。此时绝对不能用p2=36%,p=0.6;q2=49%;q=0.7。此时,你会发现p+q=0.6+0.7≠1。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这样算:p==43.5%,q==56.5%。
探究:如果符合以下五个条件,种群中的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各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这五个条件是:①种群大;②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的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
数学模型:
(1)一对等位基因(A、a),设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

 ①p+q=1
 ②(p+q)2=p2+2pq+q2=1
①的意思是:A和a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②的意思是:AA基因型频率值为p2;
 Aa基因型频率值为2pq;
 aa基因型频率值为q2。
(2)如果是复等位基因(以血型为例:设IA、IB、i的基因频率分别为p、q、r)则:
 ①p+q+r=1
 ②(p+q+r)2=p2+q2+r2+2pq+2pr+2qr=1
①的意思是:IA、IB、i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②的意思是:IAIA、IBIB、ii、IAIB、IAi、IBi的基因型频率值分别为p2、q2、r2、2pq、2pr、2qr。
(3)如果是多倍体,比如是一对等位基因(A、a)构成的四倍体,情况又该如何呢?
①p+q=1
②(p+q)4=p4+4p3q+6p2q2+4pq3+q4
①的意思是:A和a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②的意思是:AAAA、AAAa、AAaa、Aa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值分别为p4、4p3q、6p2q2、4pq3、q4。

相关推荐

“用进废退”与“自然选择”的现代解释


(1)“用进废退”是法国博物学者拉马克的主要观点。拉马克是最早把生物进化作为一种学说体系提出来的人。他的主要论点包括:

①各种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长时间进化来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②复杂的生物是由简单的生物进化来的,简单的生物是由非生物一下子产生出来的。(这个观点属于“自然发生说”,是不正确的。生物的起源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③生物要适应环境,同一物种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发生变化,来适应不同的环境。(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④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器官会发达,不使用的器官会退化。而这种通过生物后天的努力所获得的变化,可以遗传给它的后代。(这就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用“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来解释某些生物现象,似乎也可以解释得通。例如,对于长颈鹿的进化,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祖先由于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环境里,不得不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和前肢逐渐变长。而这些后天获得的性状遗传给了后代。这样,经过很多年,终于产生了现在看到的长颈鹿。

但是,上述解释有明显的错误。首先,现代遗传学不支持“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我们知道,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性状本身是不遗传的。长颈鹿伸长脖子并不能改变体内的遗传基因,因此后天获得的长脖子变异将不可能遗传给后代。其次,“用进废退”能解释的现象,用“自然选择学说”都能解释,而“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的现象,“用进废退”却不一定能解释。例如,“用进废退”就无法解释生物界许多生物的适应性,如竹节虫怎么努力“使用”自己的身体,才能使身体与竹节相似呢?所以,“用进废退”理论是不科学的。

(2)现代达尔文主义

随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人们已经很少怀疑生物是否存在进化了。但是,人们在生物是怎么进化的问题上,还有很多疑惑。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群体遗传学等学科突飞猛进地发展,人们对此进行了发展和补充。

①群体遗传学

现在许多生物学者认为,生物的进化是以群体为单位的,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所谓群体,是指一群可以相互交配的个体(群体和种群的概念是不同的)。当群体中的某些个体发生了变异,并通过自然选择使变异得到积累、加强和扩散,终于差别越来越大,直到不再能和原来群体中的个体交配繁殖。也就是说形成了“生殖隔离”,我们就说新的物种形成了,生物发生了进化。

②“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和“遗传漂变”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是日本遗传学家木村于1968年提出的。该学说虽然承认达尔文进化论对适应性的解释,但他强调,突变确实存在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但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大多数突变是中性的。这些突变没有好坏利害之分,也没有适应不适应之别,自然选择在这里显然无法发生作用。这些中性突变中,哪一种变异能够流传,哪一种变异趋于消失,完全靠机遇,这种随机变动被称为“遗传漂变”。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可以很容易地解释分子进化学中进化速率的问题。以血红蛋白为例,距今4亿多年的志留纪起源的鱼,与距今5500万年前的马,年代上差了约4亿年,血红蛋白的氨基酸差异为66个。而从马到人,氨基酸差异为18个。计算下来,进化过程的速率基本上是相当的。也就是说,分子进化的速率与种群大小、物种寿命、物种的生殖能力都无关,也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的。“中性学说”却能给出既简单又合理的解释。

人类的活动对许多生物物种的进化起到了重要影响,人类直接参与了一些物种的选择,从而改变了这些物种的进化历程。请你举例说明,人类参与下的生物物种的进化与自然条件下的进化有何不同?(提示:可选择一人工培育的物种,例如农作物、花卉、家畜、宠物等。)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利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组成的各基因型个体数求解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

例1已知人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体12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a基因频率和AA、Aa、aa基因型频率是多少?

解析等位基因成对存在,30000个人中共有基因30000×2=60000个,蓝眼3600含a基因7200个,褐眼26400人,纯合体12000人含A基因24000个,杂合体14400人含(26400-12000)×2=28800个基因,其中A基因14400个,a基因14400个。则:

A的基因频率=(24000+14400)/60000=0.64,a的基因频率=7200+14400)/60000=0.36

AA的基因型频率=12000÷30000=0.4,Aa的基因型频率=14400÷30000=0.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3531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
教师:学生:时间:年月日段
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
1.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授课内容: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
⑴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a):
时期[1]气候变化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是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气候的波动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上升,热带和亚热带北扩。
寒冷期:欧洲传统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
注:[1]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历史时期(近1万年)和近现代(近一两百年)三个阶段。
⑵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图示(c):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全球陆地降水量普遍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迅速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二氧化碳吸收量下降。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如下:
①使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改变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②加剧了自然灾害,提高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③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使生物的多样性受损。
④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主要生产领域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
⑤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从不同角度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具体如下:
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按再生性质分: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按成因与发生过程,自然灾害大致可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是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它不仅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三、本次课后作业:
相关练习附后
四、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
学生签字:
五、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教师签字:

主任签字: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PPT呈现

引言和本讲探讨的主要问题

0.5′大家好。

今天我跟大家探讨的话题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围绕这个话题,探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分别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有哪些?

1.课题名称2.本讲探讨的主要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以地形为例,探讨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地形为例地形对聚落的影响5′这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特大城市分布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那么从图上来看,我国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与地势三级阶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最大,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的密度其次,而地势第一级阶梯上分布的密度最小,没有特大城市的分布。4.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特大城市分布图由此可见,我国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与我国大的地形状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主要的地形类型来看,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上主要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第三级阶梯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从地形上来讲,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流较多,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农业生产,另外平坦的地形也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和交通的联系,还能节省城市的建筑投资,所以平原往往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那么,我们国家地势第一级阶梯上为什么会没有特大城市的分布呢?

我们知道,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主要是由青藏高原组成,青藏高原上多山,平均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由于海拔高导致了气候寒冷,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青藏高原上虽然有城市分布,但城市的规模小,没有形成特大城市。

那么,从地形角度考虑,青藏高原上的城镇又应该大多分布在什么地方?并且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方呢?

从地形角度来看,青藏高原上的城镇应该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区。这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并且土壤比较肥沃,水源也比较充足,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是在热带地区,在海拔很低的地方,气候很闷热,是不利于人们的居住的,城市反而大多分布在高原上。例如主要处于热带的巴西这个国家,城市大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在亚马孙平原上。接下来我们再看一幅图片,给的是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兰州市的地形与城市分布图,从图上来看,兰州市的城市布局和空间形态有什么特点?这与兰州市所处的地形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发现,兰州市地处山区,城市主体主要布局在黄河谷地,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由于南北两侧为山地,城市发展被迫沿着谷地向东西方向延伸,形成条带状的空间形态。5.兰州市地形与城市分布6.地形影响聚落的密度、规模、布局和形态通过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地形影响着聚落的密度、规模、布局和形态,不仅有着直接的影响,也会通过影响其他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而起着间接的影响。例题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组题目,以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要求完成三个问题。先看第(1)个问题:图中有哪两种主要地形类型?

从图上来看,200米等高线以东区域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等高线非常稀疏,属于平原地形;200米等高线以西区域最高海拔超过了500米,加上等高线很密集,属于山地。7.例题: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再来看第(2)个问题,图中居民点的分布密度有什么特点?从地形上来看,平原地区密度大,山区密度小。最后再来看第(3)个问题,图中A地成为当地较大城市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结合图例和A地附近地理事物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A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以上优势条件促进了A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除地形外,河流等其他自然因素以及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从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该区域的铁路线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这也说明了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地形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3′这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和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图,那么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的密度与地势三级阶梯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综合两幅图片,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的密度:第三级阶梯上最大,第二级阶梯上其次,第一级阶梯上最小。这说明了我国主要交通线分布的密度与我国大的地形状况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8.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和中国主要铁路线分布图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的四幅平原和山区公路线的分布景观图片,从图中可以发现,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在布局和形态各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可以发现,山区的公路线很弯曲,往往呈“之”字形分布;平原地区的线路比较平直,并且交错成网;从第②幅图片中还可以发现山区的交通线路主要沿着河谷地区布局。从地形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少;而山区地形起伏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多,与平原地区相比,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更高。9.平原和山区公路线分布景观图那么从地形角度考虑,为什么山区的交通线路大多布局在河谷地区?

这是因为河谷地区的海拔较低,坡度比较平缓,可以降低施工难度、节省工程投资,另外也能提高通车的安全度

通过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地形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密度、布局、形态,另外对交通线路的走向也起着重要的影响。10.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布局、走向和形态例题2.5′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一道题目。某区域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打算建一条连接甲、乙两城镇的铁路。三条备选线路中,你认为哪一条最合理?请说明选线理由。

从图上来看,①线路基本上是沿着河谷地带分布的,地势起伏较小;①线路经过河流的次数只有一次,②、③线路经过河流都有两次,①线路桥梁建设投资相对较小;①线路虽然比②线路长,但比③线路短;另外①线路联系的城镇最多并且经过煤炭资源产地。通过综合比较,我们选择第①条线路。11.等高线地形图上3种线路备选方案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影响交通线分布的主要因素除考虑地形因素外,还要综合考虑河流等其他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城镇、资源分布等社会经济因素。地形等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响在不断减弱,目前一个区域是否修建交通线,主要取决于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形对商

业网点形

成和密度

的影响2′

地形除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分布有着深刻影响外,对工农业、商业等产业活动也起着明显的作用。我们来看下面的平原与山区的商业网点分布图,谈谈地形对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密度的影响?

譬如,从农业生产上来讲,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由于产品类型的差异导致了地区间大规模的商品流通,从而出现了商业网点。由此可见,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商业网点形成的必要前提。12.平原与山区的商业网点分布图那么平原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呢?

从图上可以发现,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要低于平原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山区地形崎岖,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小,并且交通闭塞,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总结过渡0.5′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地形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制约作用;当然,我们人类也可以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一些不利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的概念和

基本属性

1.5′

接下来我们以水资源为例,探讨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首先来一起回顾一下自然资源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可见,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本身具有自然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从时间角度来看,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属于历史范畴,表现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程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接下来我们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水资源为例14.自然资源概念不同历史

阶段水资

源对人类

活动的影

响3′

这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分布图,从图上来看,它们在分布上都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布特点呢?

我们可以发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都具有沿河分布的特点,这也说明了在科技比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沿着河流和湖泊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较低,而大江大河及湖泊沿岸能够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并且方便人们的使用,同时还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1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分布

16.科技较落后的古代: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较低,人类主要沿河、沿湖分布和发展

总体来说,在科技比较落后的古代,由于人口较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人类对水资源的数量需求不太多,水资源质量一般也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再来看下面三幅图片。第一幅图片是1870年来到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风车抽取地下水,挖渠灌溉,发展农业生产;第一幅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海水淡化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第三幅图片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农田滴灌。以色列的国土大部分地区是荒漠,水资源非常短缺,很难发展农业生产。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色列发明了滴灌技术,把水和肥料通过密布在田间的管道网,由滴管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附近,极大的减少了水的渗漏和蒸发,提高了水肥的利用效率,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那么,上面的这些案例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科技比较发达的近现代,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从而拓展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7.水资源利用进步示意图

18.科技较发达的近现代: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水资源危

机对人类

社会的影

响1.5′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目前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水资源危机对我们人类社会又有什么影响呢?

可能会带来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另外还会危害人体健康,还有可能引发国际冲突,譬如巴以地区经常为争夺水源而发生战争。

19.水资源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实现水资

源可持续

利用的主

要措施2′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开源方面,可以通过修建水库以及跨流域调水对水资源进行时空调节;另外还可以采取合理开采地下水、对海水进行淡化以及人工增雨等措施。节流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来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农业上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工业生产上加强对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以及加强水污染防治等措施。

20.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过渡0.5′我们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当自然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时,就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明显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1.自然条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气候变化为例全球气候

变化趋势

1′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1866年到2000年世界平均气温的变化图,从图上可以发现近现代全球气候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发现近现代全球气温总体上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22.1866年到2000年世界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全球气候在变暖是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事实。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本身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正常体现,而我们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到加剧作用。全球气候

变化带来

的影响

4.5′那么,近现代的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来对下面所列举的6种现象进行判读并谈谈判读的理由。

①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导致一部分岛屿被淹没;②我国西北地区蒸发变强,干旱会进一步加剧;③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动植物栖息的环境发生改变,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④冬季气温变高,采暖能耗量会减少,夏季气温变高,空调等制冷设施的用电量会增加;⑤全球气候变化还会通过一些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来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从而危害我们人体健康。

23.问题探讨:判读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关于第⑥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中国种植熟制北界的变化图。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气温的升高,同一种种植熟制的北界总体来讲发生了北移,因为随着热量的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了。所以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冬小麦的种植区域将会向北方移动。

24.中国种植熟制北界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提高部分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和扩大某些农作物的种植范围,这是有利的方面;但全球气候变暖又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加剧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随着冬季温度的升高,又会使得农作物病虫害增加,从而危害了农业生产。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带、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人体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总体来讲,弊大于利。

25.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知识联系表格过渡1.5′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危害,就形成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我们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会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危害程度。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的话,自然灾害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稳定以及自然资源构成了危害,才称之为灾害。

26.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几幅自然灾害景观图,自然灾害依次是:旱灾、雪灾、洪涝灾害、风暴潮、地震、泥石流、虫灾

27—33自然灾害景观图

自然灾害的类型是多种多样,接下来我们以洪涝灾害为例,分析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以洪涝灾害

为例我国东部

季风区洪

涝灾害多

发的主要

原因

3.5′我们来看下面的两幅图片,从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上可以发现,我国东部季风区尤其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区域。结合我国东部雨带分布大致范围图,联系我们以前所学的有关洪涝灾害方面的典型案例,我们来谈谈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对于洪涝灾害的成因,我们应从自然和人为两大层面来认识。

从自然原因方面来看,我们主要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状况。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从我国东部雨带分布大致范围图上可以看出,5月份左右雨带主要位于华南地区,6、7月份左右雨带北移到江淮地区,7、8月份左右雨带北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另外,在8、9月份左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受台风的影响,形成暴雨天气。从气候上来看,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大,尤其是在夏季暴雨时有发生;另外夏季风的强弱也导致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从地形上来看,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水文上来看,雨季时河流进入汛期,流量大,但由于地形平坦,流速慢。从人为原因方面来看,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汇水速度加快;围湖造田,蓄洪能力下降;另外我国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的损失大。我们应该认识到,同一种自然灾害,即使灾害强度相同,如果受灾区域内人口越稠密、经济越发达,那么受灾的损失往往也就越大。

35.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和东部雨带分布大致范围图

36.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表格洪涝灾害

的主要危

害1.5′刚才分析了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接下来请再看一组洪涝灾害景观图,结合实际谈谈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主要有哪些危害?

37.洪涝灾害景观图片洪涝灾害的主要危害:冲毁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工厂,造成工农业财产损失以及人畜伤亡,有时甚至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38.洪涝灾害的主要危害洪涝灾害

的主要防

治措施

2.5′那么针对洪涝灾害,我们人类应采取哪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工程措施方面,我们应采取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固堤坝、疏浚河道,还要实行退耕还湖、积极营造防护林等措施

39.洪涝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表

关于非工程措施方面,我们先来看一组材料,结合材料所给的信息,谈谈应采取哪些措施?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防灾抗灾应急体系;加强宣传,增强环保与防灾减灾意识。

40—42洪涝灾害防治的非工程措施图片43.洪涝灾害主要防治措施表

我们通过以上这些防治措施,可以增强区域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危害。本讲小结1.5′今天,我们着重探讨了自然条件中地形条件对聚落、交通、商业网点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中的水资源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自然条件变化中的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自然灾害中的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其他方面,我们在后面几讲中再做进一步探讨。通过本讲,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时候,应该做到因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44.本讲小结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94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