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不自由,毋宁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不自由,毋宁死》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把握生字生词,了解演讲的基本特点。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沉湎() 缅怀()缄口() 桎梏()
束缚() 镣铐()锻造()毋宁()
缥缈()迄今()陷阱() 同胞()
2.《不自由,毋宁死》作者是,政治家,演说家。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浓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共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它具有、、、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演讲稿最基本的特点是、、。
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
A.锻造B.铸造
(2)这些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
A.部署B.布置
(3)我们的要求被人家
A.置之度外B.置之不理
(4)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
A.沉溺B.沉迷
(5)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A.干预B.干涉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研讨文本内容
二、学习内容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4-5题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呀,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4.反复揣摩划线的语句,这一连串的文句表达的语气和作用是否相同?读一读,力求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5.亨利的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演讲的结尾,你认为那些地方对你有所启发?请加以概括。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课外提升
“不自由,毋宁死”——人是自由的存在物
玻尔兹曼是奥地利首屈一指的物理学家,生于1844年,在气体运动论和热力学方面做出了出类拔萃的贡献。为此,他倍受人们崇敬。玻尔兹曼生性乐观,兴趣广泛,他不仅倾慕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和哲学美,还特别热爱德奥古典音乐;每星期都要在自己家中举办音乐晚会,并经常亲自弹奏钢琴为客人助兴。此外,他的家庭生活也是幸福的,夫妻关系和谐,子女孝顺。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法驱散他在二十世纪初心中逐渐发生的抑郁与苦闷。1906年的夏天,他终于独自一人悄悄地跑到森林中去自杀了。他自杀的原因难以让人理解,竟是由于承受不了事业上陷于不自由的窘境。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由牛顿、麦克斯创立的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底基开始动摇,“牛顿原理”和“拉瓦锡原理”以及经典物理学的其他理论基石都己岌岌可危,面临被新物理学知识取代的局面。这使得一些有过伟大建树的科学家们感到过去赖以生活和工作的信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危机。玻尔兹曼的学说奠基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随着基础的颠覆,以往的成果也变得黯然失色,但他又找不到一条走出困境而重新赢得事业自由的出路,因而处于一种失去自由的抑郁状态:对自己的事业和前途灰心丧气,变得意气消沉和郁郁寡欢,甚至对妻室儿女也失去了往日的眷恋之情。最终,他在“不自由,毋宁死”的西方传统观念的支配下,走上了不归之路。
玻尔兹曼的死是否值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他对自由的珍视,却体现了人的最深层的本质需要。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特性,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这也就是说,人和一切自然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自由。
自由包括两种:一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是实现自由的中介环节,但认识活动中又包含和体现出认识主体的意志自由和理性自由。二是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它体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后者又包括道德意义上的自由、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和一般行为的自由。道德自由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反映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约束的关系;一般行为的自由反映人们在一般活动(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中意志与现实的关系。无论什么意义上的自由都是通过人们的选择行为来实现的。也就是自由表现为人们对行为的自愿和自为选择。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然,我们不能将“自由”仅理解为人的“类本质”而否定它的个体性,因为“类”只表征着抽象的共性,而共性只有寓于个性之中才能存在,因此,人的自由本质只有落实为现实个人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是不容抹杀的历史逻辑。正由于这个原因,千百年来,人们都把消灭人对人的奴役,争取自由的斗争称之为正义的事业。如,古罗马的起义英雄斯巴达克斯对奴隶制宣战的口号就是“自由”。他说:“我希望用压迫者的血来偿付被压迫者的呻吟……,我希望能看到自由的太阳辉煌地照耀,可耻的奴隶制度在地面上消失。我一定要获得自由,我渴望自由,我要求自由,我要求那种对一切人,一切民族,不论大小强弱都一律看待的自由。只有获得了这样的自由,和平、幸福和正义才会来到人间。”[2]在中国,近代革命女杰秋瑾提倡妇女解放时所使用的口号也是“自由”,她撰写的《勉女权歌》唱道:“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等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先前羞耻垢。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无独有偶,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党员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而不放弃的理想依然是“自由”。
他在临刑前以裴多菲的诗自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由此可见,自由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因此,在像玻尔兹曼那样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人看来,自由一旦丧失,人类的生活就变得索然无味而不叫人留恋了。
如果从更深层的文明意义来解喻人的“自由”,“自由”就不能仅理解为人的有别于一切非人的自然存在物的生命活动的本质,而更应被合理地看作是人类文明的不断展开着的创造过程的基本特征。这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植根于人的自由活动,倘若人的活动失去了自由的性质,文明的根蔓也就随之枯萎了。
6.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有着什么样的相同点?
7.玻尔兹曼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你能举出历史上还有那些为赢得自由而献身的人吗?
高考链接
9.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2005高考北京卷)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又如,
意在。
再如,,意在。
以上这些话,借助半字,生动地道出了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
10.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要求: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②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③不超过100字。
据报道,某位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了众多小人物的著名影星,被某大学聘为教授。对于他能否胜任,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1.略
2.帕特里克亨利具有宣传、鼓动、教育、欣赏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
3.AABBA
4.其中“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是设问句,目的是引起听众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思考,另外四个是反问句,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主张拖鞋、幻想和平的人的苟且偷生的愤慨之情,突出了作者要为和平而战的强烈的情感。
5.首先,针对性很强,亨利再次申明“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是针对沉迷于和平希望中的部分人和解的言论来谈的,演讲具有现实意义。其次,富有感染力,作者用一连串的文句表明“袖手旁观”的结果只能是“戴枷锁”“受奴役”,幻想和平是不现实的,逃避现实肯定于事无补,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情感强烈,语气激越,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再次,富有鼓动性,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宣告战争已经来临,表明自己“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决态度,对听众有极大的鼓动性。
6.都是通过人们的选择行为来实现的,即自由表现为人们对行为的自愿和自为选择。
7.玻尔兹曼赖以生活和工作的信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危机,他找不到一条走出困境而重新赢得事业自由的出路,因而处于一种失去自由的抑郁状态,但自由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像玻尔兹曼那样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人看来,自由一旦丧失,人类的生活就变得索然无味而不叫人留恋了。
8.略
9.(又如,)(1)“妇女顶起半边天”,既表现出社会对妇女作用的赞许,又体现出女同志们的自信自强。(2)“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意为成功往往不是孤立的,离不开配角和他人。
(再如,)(1)“对孩子藏起一半爱”,表明家长真正懂得爱孩子。(2)“做事有决心等于成功了一半”,则道出了“意”和“行”的辩证法。
10.有人说,当好影星得了,何必去抢戴“教授”帽?
有人说,它既然能“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众多的小人物”,那它就是一位喜剧大师,做艺术系教授绝对够格!
有人说,学校当自强,别老想靠明星扩大影响。
有人说,艺术也要结合实践,这位著名影星就是实践专家。
有人说,乱送“教授”帽子,反而显得太廉价。
有人说,球队要有单项教练,大学也不妨请“明星老师”。
有人说,这是学风的堕落,以后可能会自取其辱。
(本题答案比较开放,能体现“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唿!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煳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简介: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背景: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着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字词: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5.犹且:尚且。
练习题:
l.下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yí)
B.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rán)
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fán)
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高二语文下册《茶馆》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茶馆》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煳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第三幕
《茶馆》各版本(3张)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简介: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背景: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字词:
疙瘩
甭
搭讪
咂摸
神龛
戊戌
庚子
盅
练习题:
1.选出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A.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鲁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伸手去拿,想仔细看一看)他们不告诉我,自己就签了字了?
C.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常四爷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您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2.下列句子中词语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B.唐铁嘴搭讪着往外走。
C.宋恩子右手慢慢地咂摸着桌子,突然说:“你想对了!”
D.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是自误误人而已!唉!现在我只能修持,忏悔!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630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