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语文下册《不自由毋宁死》复习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语文下册《不自由毋宁死》复习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二语文下册《不自由毋宁死》复习学案

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

(美国)亨利1775年3月23日

议长先生:

没有谁比我更加敬佩这些在议会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才干了。但是,对待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假如我持有观点与他们恰恰相反,并且无所顾忌毫不保留地表达出来,希望不会被认为对他们有何不敬之意。现在已经没有时间让我们讲客套了。议会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我个人认为,最严重的一点就是关系到我们是独立自主还是被奴役的大问题。事关重大,应该准许人们畅所欲言。如此,我们才有望阐明事实,完成上帝和国家托付的重任。此时此刻,如果因为害怕冒犯他人而保持缄默,我会认为自己是在叛国,是对比世上所有君王更令人敬畏的天主的不忠。

议长先生,人类天生就容易沉迷于希望的幻想之中。痛苦的现实来临时,我们往往会紧闭双眼不敢面对;宁可倾听海妖的歌声,直到我们被变成野兽为止。这是聪明人在追求自由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所应该做的吗?我们难道愿意做那些对关系着能否获得拯救这样重大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吗?就我而言,不管这会带给我多大的精神折磨,我都愿意了解全部的事实和最糟糕的结果,并为此作好准备。

经验是指导我前进的惟一明灯;过去是判断未来的惟一依据。因此,我想知道英国政府在过去十年中有何作为,使得各位有理由信心十足心甘情愿地来安慰自己也安慰议会?是因为他们最近接受我们的请愿时所露出的狡诈的笑容吗?先生们,别相信这些笑容,事实会证明这只是一个圈套。别被人家的一个吻给出卖了!大家想想:他们如此仁慈地接受我们的请愿,而同时又在我们的水域、我们的土地上大规模地备战,这是多么不协调呀!难道爱护与和解用得着出动他们的战舰和军队吗?难道我们的爱需要用武力才能挽回吗?先生们,别再自欺欺人了!这些只是战争和征服的手段,是国王最后的托词。请问各位,如果这些军事装备不是用来迫使我们归顺的,那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哪位先生能告诉我,这还有什么别的意图吗?难道在这个地方,大不列颠王国还有其他敌人需要用这些庞大的海陆军队来对付吗?不,先生们,没有其他敌人了!这些就是用来对付我们的!它们是英国政府早就造好,用来囚禁我们的锁链。我们能用什么来反抗呢?争辩吗?先生们,我们已经和他们争辩10年了!再还有什么话可说吗?我们所能做的都做过了,然而一切都只是徒劳;难道我们还要卑躬屈膝,摇尾乞怜吗?我们已经用尽了一切办法。所以,先生们,我恳请你们别再自欺欺人了!为了避免这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我们已经尽力而为了。我们请愿过,我们抗议过,我们也乞求过;我们曾跪倒在国王的御座前,哀求他制止政府和国会的专制暴行。我们的请愿遭到蔑视,我们的抗议带来的是变本加厉的暴力和侮辱,我们的乞求换来的是不屑一顾;我们在天子脚下被轻蔑地一脚踢开!事已至此,我们还能沉迷于和平友好的美好幻想之中吗?已经不再有任何希望了!假如我们渴望自由——假如我们真要维护为之奋斗已久的神圣权利不受侵犯——假如我们不至于卑鄙到想放弃我们抗争已久,发誓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伟大角逐,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先生们,我们必须战斗!除了诉诸武力,求助于战神,我们别无选择!

先生们,他们说我们势单力薄,无力抵抗如此强劲的对手。但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变得更加强大呢?下周?还是明年?难道非要等到我们被彻底解除武装,家家户户都被英军占领的时候吗?难道优柔寡断,毫无作为能为我们积聚力量吗?难道我们能高枕而卧,要等到束手就擒之时,才能找到退敌的良策吗?先生们,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利用造物主赐予我们的力量,我们就绝不弱小。我们拥有三百万为神圣的自由而武装起来的人民,我们拥有这样一方国土,这就是敌人任何武力都不可战胜的力量!况且,先生们,我们并非孤军作战。公正之神与我们同在,并主宰着一切国家的命运,并会唤起朋友们为我们进行战斗。先生们,战斗需要的不只是强大的力量,还需要机警,积极和勇敢;何况我们已经别无选择了。即使我们卑怯懦弱,想抽身而出,也已经太晚了。我们无路可退,回首只是屈从和被奴役!囚禁我们的枷锁早已铸成,镣铐的?啷声回荡在波士顿平原的上空!战争已经在所难免——那就让它来吧!先生们,我再说一遍,让它来吧!

先生们,不用再徒劳地试图缓和事态。各位可以高喊和平——但和平并不存在。事实上战争已经打响!很快,从北方席卷而来的风暴就将带来隆隆的炮声!我们的弟兄们已经奔赴战场!为何我们还在此袖手旁观?各位先生究竟想要什么?又能得到什么?莫非生命如此珍贵,和平如此美好,竟值得我们以镣铐和奴役为代价来获得?全能的主啊,快阻止他们吧!我不知道别人将选择怎样的道路,但对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

英文版:

GiveMeLibertyOrGiveMeDeath

PatrickHenry,March23,1775.

Mr.President:NomanthinksmorehighlythanIdoofthepatriotism,aswellasabilities,oftheveryworthygentlemenwhohavejustaddressedtheHouse.Butdifferentmenoftenseethesamesubjectindifferentlights;and,therefore,Ihopeitwillnotbethoughtdisrespectfultothosegentlemenif,entertainingasIdoopinionsofacharacterveryoppositetotheirs,Ishallspeakforthmysentimentsfreelyandwithoutreserve.Thisisnotimeforceremony.ThequestingbeforetheHouseisoneofawfulmomenttothiscountry.Formyownpart,Iconsideritasnothinglessthanaquestionoffreedomorslavery;andinproportiontothemagnitudeofthesubjectoughttobethefreedomofthedebate.Itisonlyinthiswaythatwecanhopetoarriveattruth,andfulfillthegreatresponsibilitywhichweholdtoGodandourcountry.ShouldIkeepbackmyopinionsatsuchatime,throughfearofgivingoffense,Ishouldconsidermyselfasguiltyoftreasontowardsmycountry,andofanactofdisloyaltytowardtheMajestyofHeaven,whichIrevereaboveallearthlykings.

Mr.President,itisnaturaltomantoindulgeintheillusionsofhope.Weareapttoshutoureyesagainstapainfultruth,andlistentothesongofthatsirentillshetransformsusintobeasts.Isthisthepartofwisemen,engagedinagreatandarduousstruggleforliberty?Arewedisposedtobeofthenumberofthosewho,havingeyes,seenot,and,havingears,hearnot,thethingswhichsonearlyconcerntheirtemporalsalvation?Formypart,whateveranguishofspirititmaycost,Iamwillingtoknowthewholetruth;toknowtheworst,andtoprovideforit.

Ihavebutonelampbywhichmyfeetareguided,andthatisthelampofexperience.Iknowofnowayofjudgingofthefuturebutbythepast.Andjudgingbythepast,IwishtoknowwhattherehasbeenintheconductoftheBritishministryforthelasttenyearstojustifythosehopeswithwhichgentlemenhavebeenpleasedtosolacethemselvesandtheHouse.Isitthatinsidioussmilewithwhichourpetitionhasbeenlatelyreceived?Trustitnot,sir;itwillproveasnaretoyourfeet.Suffernotyourselvestobebetrayedwithakiss.Askyourselveshowthisgraciousreceptionofourpetitioncomportswiththosewarlikepreparationswhichcoverourwatersanddarkenourland.Arefleetsandarmiesnecessarytoaworkofloveandreconciliation?Haveweshownourselvessounwillingtobereconciledthatforcemustbecalledintowinbackourlove?Letusnotdeceiveourselves,sir.Thesearetheimplementsofwarandsubjugation;thelastargumentstowhichkingsresort.Iaskgentlemen,sir,whatmeansthismartialarray,ifitspurposebenottoforceustosubmission?Cangentlemenassignanyotherpossiblemotiveforit?HasGreatBritainanyenemy,inthisquarteroftheworld,tocallforallthisaccumulationofnaviesandarmies?No,sir,shehasnone.Theyaremeantforus:theycanbemeantfornoother.TheyaresentovertobindandrivetuponusthosechainswhichtheBritishministryhavebeensolongforging.Andwhathavewetoopposetothem?Shallwetryargument?Sir,wehavebeentryingthatforthelasttenyears.Haveweanythingnewtoofferuponthesubject?Nothing.Wehaveheldthesubjectupineverylightofwhichitiscapable;butithasbeenallinvain.Shallweresorttoentreatyandhumblesupplication?Whattermsshallwefindwhichhavenotbeenalreadyexhausted?Letusnot,Ibeseechyou,sir,deceiveourselves.Sir,wehavedoneeverythingthatcouldbedonetoavertthestormwhichisnowcomingon.Wehavepetitioned;wehaveremonstrated;wehavesupplicated;wehaveprostratedourselvesbeforethethrone,andhaveimploreditsinterpositiontoarrestthetyrannicalhandsoftheministryandParliament.Ourpetitionshavebeenslighted;ourremonstranceshaveproducedadditionalviolenceandinsult;oursupplicationshavebeendisregarded;andwehavebeenspurned,withcontempt,fromthefootofthethrone!Invain,afterthesethings,mayweindulgethefondhopeofpeaceandreconciliation.Thereisnolongeranyroomforhope.Ifwewishtobefree--ifwemeantopreserveinviolatethoseinestimableprivilegesforwhichwehavebeensolongcontending--ifwemeannotbaselytoabandonthenoblestruggleinwhichwehavebeensolongengaged,andwhichwehavepledgedourselvesnevertoabandonuntilthegloriousobjectofourcontestshallbeobtained--wemustfight!Irepeatit,sir,wemustfight!AnappealtoarmsandtotheGodofhostsisallthatisleftus!

Theytellus,sir,thatweareweak;unabletocopewithsoformidableanadversary.Butwhenshallwebestronger?Willitbethenextweek,orthenextyear?Willitbewhenwearetotallydisarmed,andwhenaBritishguardshallbestationedineveryhouse?Shallwegatherstrengthbyirresolutionandinaction?Shallweacquirethemeansofeffectualresistancebylyingsupinelyonourbacksandhuggingthedelusivephantomofhope,untilourenemiesshallhaveboundushandandfoot?Sir,wearenotweakifwemakeaproperuseofthosemeanswhichtheGodofnaturehathplacedinourpower.Themillionsofpeople,armedintheholycauseofliberty,andinsuchacountryasthatwhichwepossess,areinvinciblebyanyforcewhichourenemycansendagainstus.Besides,sir,weshallnotfightourbattlesalone.ThereisajustGodwhopresidesoverthedestiniesofnations,andwhowillraiseupfriendstofightourbattlesforus.Thebattle,sir,isnottothestrongalone;itistothevigilant,theactive,thebrave.Besides,sir,wehavenoelection.Ifwewerebaseenoughtodesireit,itisnowtoolatetoretirefromthecontest.Thereisnoretreatbutinsubmissionandslavery!Ourchainsareforged!TheirclankingmaybeheardontheplainsofBoston!Thewarisinevitable--andletitcome!Irepeatit,sir,letitcome.

Itisinvain,sir,toextenuatethematter.Gentlemenmaycry,Peace,Peace--butthereisnopeace.Thewarisactuallybegun!Thenextgalethatsweepsfromthenorthwillbringtoourearstheclashofresoundingarms!Ourbrethrenarealreadyinthefield!Whystandwehereidle?Whatisitthatgentlemenwish?Whatwouldtheyhave?Islifesodear,orpeacesosweet,astobepurchasedatthepriceofchainsandslavery?Forbidit,AlmightyGod!Iknownotwhatcourseothersmaytake;butasforme,givemelibertyorgivemedeath!

简介:

不自由,毋宁死(búzìyóu,wúnìngsǐ),是指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源于帕特里克·亨利在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维吉尼亚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他生于弗吉尼亚,是弗吉尼亚殖民地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以机敏和演说技巧而着称。

背景:

《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脍炙人口的演说在美国革命文献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其时,北美殖民地正面临革命与妥协的历史性抉择。亨利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饱满的爱国激情,以铁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种种谬误,阐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此,“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为自由独立而战,这篇演说也成为世界演说名篇。

字词:

沉湎

缅怀

缄口

桎梏

束缚

镣铐

锻造

毋宁

缥缈

迄今

陷阱

同胞

练习题:

1.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有着什么样的相同点?

2.玻尔兹曼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都是通过人们的选择行为来实现的,即自由表现为人们对行为的自愿和自为选择。

2.玻尔兹曼赖以生活和工作的信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危机,他找不到一条走出困境而重新赢得事业自由的出路,因而处于一种失去自由的抑郁状态,但自由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像玻尔兹曼那样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人看来,自由一旦丧失,人类的生活就变得索然无味而不叫人留恋了。

相关阅读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不自由,毋宁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帕特里克亨利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演讲是一门艺术。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因为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
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三、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演讲思路
1.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用美国演讲专家多利斯莎劳夫的话讲,即演讲稿既要适合你,又要适合他,同时,还要适合当时的场合以及规定的时间。
所谓适合你,是说演讲稿正好适合演讲人的年龄、身份、气质以及特长等。否则,不仅会影响演讲效果,有时甚至还会弄得人啼笑皆非。比如你是一个中学生,却偏偏要你去演讲一篇老成持重,带有严重教训口吻的演说词,你试试看?再比如你是一个饱经沧爽的成熟老练的长者,那么,你去对一群天真活泼的青年作一次情绪激昂、甚至不合自己身份的演说试试看?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说,演讲稿一般来讲要适合演讲人。像1987年曲啸的题为《我的路》的演讲,就非常适合演讲者本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以及气质。这次演讲的听众是大学生和大学里的老师们。而演讲者本人就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他把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呈现在听众面前,深深地打动了听众。正因为这篇演讲稿准确地把握住了演讲者本人的身份以及其它一些特定的情况,所以,它隽永动人,易于接受。
所谓适合他,适合场合,这也是写演讲稿时必须考虑的。比如你对一批山区的老农演讲,却不断地使用着“是可忍,孰不可忍”之类的文言句子,那么,尽管你的拳头握得再紧,你的声音提得再高,但听众的表情反映恐怕也只能是一片茫然。而像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得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作的题为《我在美国的日子》的演讲,尽管它文气十足,讲究优美,但由于它适合到会的听众,适合当时的环境,所以,被认为是一篇著名的演说词。
总之,演讲稿的写作,一定要注意它的适合性。只有适合“你”的,才能易于表达,表达得更好;只有适合“他”的,才容易被人接受,取得应有的、更好的效果。
其次,演讲稿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有较强的说服力。当然,二者在一篇演讲稿中有时允许有所偏重。如果是一篇呼吁性的演讲,由于要考虑到它的煽动性,可以偏重于充沛的激情;如果是一篇辩论性的或是一篇劝导性的演讲,由于要以理服人,所以,它可以偏重逻辑性、论证性。不过,如果能将二者统一在一篇演讲稿中,则更好。
像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便可以说是一篇富于激情,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演讲稿。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不仅在演讲的当时便获得了数次的热烈掌声,而且,它至今仍回响在我们的耳畔,使我们缅怀先烈,痛恨敌人,时时想起闻先生的音容笑貌。
最后,演说词的写作还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人们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时采用通篇用比的手法。
为了加强演说词的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还可以在文中适当地采用排比、反问和重复等修辞手法。
2.根据演讲稿的写作要求,看看本文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1)这次演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十分注意策略,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方法。
(2)演讲一开始,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敬。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亨利对议会中主张和解的保守派的心理了解得十分清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然后,以“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领起,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用连续的问句启发人们从对经验的回顾中判断未来,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反复强调“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接下来针对“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畏惧心理,分三层展开说理。先说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是束手就擒;次说利用自然条件,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我们;最后说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别无选择!
随着演讲的逐步展开,亨利的语调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激烈,感情越来越高昂,直到最后,以“不自由,毋宁死”的警句表达了誓为自由而战的坚定决心,将整篇演讲推向高潮,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学生选择语段演讲
1.教师指导
亨利的演讲表现了高超、机敏的技巧。他谙熟口语表达的特点,使用大量的排比、呼告、设问、反问,以及感叹、长短句交错等表现手法,强化了听觉效果。例如,最后一段就连用了六个反问句和设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他为了强调形势的紧迫,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来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通过这一连串的排比句的运用后,作者接着又采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复句:“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适当运用,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最后,文章又来一连串的责问和反问:“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到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不自由,毋宁死!”由于排比、重复、反问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这篇演说词咄咄逼人,气势酣畅。
2.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有体会的语段进行演讲,小组交流,并进行评点
3.全班交流
[相关资料]
北美独立战争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一18世纪,北美洲成为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争夺殖民的地区。在北美洲,法国人建立了新法兰西(包括圣劳伦斯河流域下游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处);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广大地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到达殖民地的大多数是西欧贫苦的劳动人民,也有贵族、地主、资产阶级,以英国人、爱尔兰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战祸和宗教迫害者,有自愿和非自愿的“契约奴”以及乞丐、罪犯;还有从非洲被贩运来美的黑人。1607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詹姆士城。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号船来到北美,建立了普利茅茨殖民地。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政策。英、法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掠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英国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存七年战争前,英国虽颁布了一系列重商主义的航海法、贸易法、工业法,限制北美殖民地经济的独立发展,但当时英、法矛盾甚于英国和殖民地的矛盾,英国还要利用北美殖民地的人力、物力来抵抗法国,因而执行不力。北部殖民地商人通过与西、法所属西印度群岛进行走私贸易,获利甚巨,促进了北部殖民地工商业的发展。七年战争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强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为王室产业,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并征收重税,严厉缉私,限制殖民地人民的经济活动。18世纪60年代,英国颁布《糖税法》、《印花税法》、《唐森德税法》等法令,严重地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从1619年弗吉尼亚建立议会起,各殖民地相继成立议会,与英国相抗衡,l765年9个殖民地举行抗议印花税大会,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纪70年代,英国进一步执行高压政策,1770年波士顿惨案发生。1773年通过了《茶税法》,引起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诸如封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讯委员会,领导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争。
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亚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系的决议,继而通过《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同时向英王呈递请愿书。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顿附近的来克星顿和康科德,殖民地爱国者打响了反抗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次年7月,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北美独立战争开始时,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战争进行了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下英军最后据点约克镇,独立战争基本胜利结束。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北美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它是由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独立战争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如大陆军的总司令G华盛顿、《独立宣言》的起草人T.杰弗逊、外交家B.富兰克林、文化战士T.潘恩。
在战争过程中,大陆会议制定了邦联条例,1781—1787年,13个州组成了邦联国会,宣布成立美利坚共和国,它是一个松散的州际联盟。1786年,爆发谢司起义,使资产阶级和奴隶主震惊。他们决心强化中央政权,保护有产者的经济利益。1787年,在费城秘密地召开制宪会议。在会议期间,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经过争论,同意每州均选出两名参议员;在蓄奴制问题上,北部资产阶级对南部种植园奴隶主也作出了重大妥协,默认奴隶制存在,在征税及分配众议员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的人口计算,最后制定了宪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788年6月,由9个州批准生效。
根据宪法,美国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联邦制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对宪法不附载任何权利法案感到不满,掀起抗议运动,由此增加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于1791年12月,经11个州批准生效。其中,以《权利法案》著称。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4月,华盛顿就任美国首届总统。1792年连任。l789—1791年问组织了联邦党,主张中央集权,外交上亲英,控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国务卿T.杰弗逊派主张维护国内人民民主权利,同情法国革命,组织了民主共和党。1793年,华盛顿在欧洲列强联合干涉法国革命时,采取中立政策。1794年11月,联邦政府和英国签订了损害美国主权的《杰伊条约》。亲英和亲法成为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内政方面,联邦政府制定关税条例,建立银行,稳定经济,但实行不利于贫苦人民的偿还国债、州债的办法,并征收国产税。当西宾夕法尼亚农民因抗缴国产酒税而举行起义时,汉密尔顿亲自率领部队前往镇压。1798年,联邦党人I.亚当斯政府颁布了4项摧残人民民主权利的法令,其中《客籍法》是为驱逐来自法国和爱尔兰的侨民而制定的,《镇压煽动叛乱法》规定对总统或国会以言论、文字“意图中伤”或“加以轻蔑诋毁”的人予以惩处。这些措施激起人民群众的愤慨。联邦党由此声誉衰落。
1801年,由民主共和党T.杰弗逊任总统。杰弗逊政府废除了上述4项法令,削减开支,减轻税收,取消了酒税,鼓励农产品出口。1803年,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国一直不甘心丧失北美殖民地。英舰在公海上继续拦截美国船只,强制征用美国海员。为维护航海自由,1812一1814年美国第二次发动了对英战争。除海战外,优势在英军方面。1814年8月,英军曾攻占华盛顿首府,焚烧总统府及国会。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时的根特签订和约。这次战争使美国得以摆脱英国在政治上的控制、经济上的渗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不自由,毋宁死》课前预习学案


《不自由,毋宁死》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把握生字生词,了解演讲的基本特点。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沉湎() 缅怀()缄口() 桎梏() 
束缚() 镣铐()锻造()毋宁()
缥缈()迄今()陷阱() 同胞()
2.《不自由,毋宁死》作者是,政治家,演说家。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浓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共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它具有、、、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演讲稿最基本的特点是、、。
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
A.锻造B.铸造
(2)这些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
A.部署B.布置
(3)我们的要求被人家
A.置之度外B.置之不理
(4)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
A.沉溺B.沉迷
(5)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A.干预B.干涉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研讨文本内容
二、学习内容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4-5题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呀,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4.反复揣摩划线的语句,这一连串的文句表达的语气和作用是否相同?读一读,力求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5.亨利的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演讲的结尾,你认为那些地方对你有所启发?请加以概括。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课外提升
“不自由,毋宁死”——人是自由的存在物
玻尔兹曼是奥地利首屈一指的物理学家,生于1844年,在气体运动论和热力学方面做出了出类拔萃的贡献。为此,他倍受人们崇敬。玻尔兹曼生性乐观,兴趣广泛,他不仅倾慕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和哲学美,还特别热爱德奥古典音乐;每星期都要在自己家中举办音乐晚会,并经常亲自弹奏钢琴为客人助兴。此外,他的家庭生活也是幸福的,夫妻关系和谐,子女孝顺。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法驱散他在二十世纪初心中逐渐发生的抑郁与苦闷。1906年的夏天,他终于独自一人悄悄地跑到森林中去自杀了。他自杀的原因难以让人理解,竟是由于承受不了事业上陷于不自由的窘境。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由牛顿、麦克斯创立的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底基开始动摇,“牛顿原理”和“拉瓦锡原理”以及经典物理学的其他理论基石都己岌岌可危,面临被新物理学知识取代的局面。这使得一些有过伟大建树的科学家们感到过去赖以生活和工作的信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危机。玻尔兹曼的学说奠基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随着基础的颠覆,以往的成果也变得黯然失色,但他又找不到一条走出困境而重新赢得事业自由的出路,因而处于一种失去自由的抑郁状态:对自己的事业和前途灰心丧气,变得意气消沉和郁郁寡欢,甚至对妻室儿女也失去了往日的眷恋之情。最终,他在“不自由,毋宁死”的西方传统观念的支配下,走上了不归之路。
玻尔兹曼的死是否值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他对自由的珍视,却体现了人的最深层的本质需要。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特性,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这也就是说,人和一切自然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自由。
自由包括两种:一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是实现自由的中介环节,但认识活动中又包含和体现出认识主体的意志自由和理性自由。二是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它体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后者又包括道德意义上的自由、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和一般行为的自由。道德自由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反映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约束的关系;一般行为的自由反映人们在一般活动(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中意志与现实的关系。无论什么意义上的自由都是通过人们的选择行为来实现的。也就是自由表现为人们对行为的自愿和自为选择。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然,我们不能将“自由”仅理解为人的“类本质”而否定它的个体性,因为“类”只表征着抽象的共性,而共性只有寓于个性之中才能存在,因此,人的自由本质只有落实为现实个人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是不容抹杀的历史逻辑。正由于这个原因,千百年来,人们都把消灭人对人的奴役,争取自由的斗争称之为正义的事业。如,古罗马的起义英雄斯巴达克斯对奴隶制宣战的口号就是“自由”。他说:“我希望用压迫者的血来偿付被压迫者的呻吟……,我希望能看到自由的太阳辉煌地照耀,可耻的奴隶制度在地面上消失。我一定要获得自由,我渴望自由,我要求自由,我要求那种对一切人,一切民族,不论大小强弱都一律看待的自由。只有获得了这样的自由,和平、幸福和正义才会来到人间。”[2]在中国,近代革命女杰秋瑾提倡妇女解放时所使用的口号也是“自由”,她撰写的《勉女权歌》唱道:“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等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先前羞耻垢。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无独有偶,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党员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而不放弃的理想依然是“自由”。
他在临刑前以裴多菲的诗自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由此可见,自由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因此,在像玻尔兹曼那样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人看来,自由一旦丧失,人类的生活就变得索然无味而不叫人留恋了。
如果从更深层的文明意义来解喻人的“自由”,“自由”就不能仅理解为人的有别于一切非人的自然存在物的生命活动的本质,而更应被合理地看作是人类文明的不断展开着的创造过程的基本特征。这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植根于人的自由活动,倘若人的活动失去了自由的性质,文明的根蔓也就随之枯萎了。
6.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有着什么样的相同点?

7.玻尔兹曼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你能举出历史上还有那些为赢得自由而献身的人吗?

高考链接
9.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2005高考北京卷)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又如,
意在。
再如,,意在。
以上这些话,借助半字,生动地道出了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
10.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要求: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②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③不超过100字。
据报道,某位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了众多小人物的著名影星,被某大学聘为教授。对于他能否胜任,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1.略
2.帕特里克亨利具有宣传、鼓动、教育、欣赏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
3.AABBA
4.其中“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是设问句,目的是引起听众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思考,另外四个是反问句,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主张拖鞋、幻想和平的人的苟且偷生的愤慨之情,突出了作者要为和平而战的强烈的情感。
5.首先,针对性很强,亨利再次申明“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是针对沉迷于和平希望中的部分人和解的言论来谈的,演讲具有现实意义。其次,富有感染力,作者用一连串的文句表明“袖手旁观”的结果只能是“戴枷锁”“受奴役”,幻想和平是不现实的,逃避现实肯定于事无补,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情感强烈,语气激越,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再次,富有鼓动性,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宣告战争已经来临,表明自己“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决态度,对听众有极大的鼓动性。
6.都是通过人们的选择行为来实现的,即自由表现为人们对行为的自愿和自为选择。
7.玻尔兹曼赖以生活和工作的信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危机,他找不到一条走出困境而重新赢得事业自由的出路,因而处于一种失去自由的抑郁状态,但自由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像玻尔兹曼那样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人看来,自由一旦丧失,人类的生活就变得索然无味而不叫人留恋了。
8.略
9.(又如,)(1)“妇女顶起半边天”,既表现出社会对妇女作用的赞许,又体现出女同志们的自信自强。(2)“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意为成功往往不是孤立的,离不开配角和他人。
(再如,)(1)“对孩子藏起一半爱”,表明家长真正懂得爱孩子。(2)“做事有决心等于成功了一半”,则道出了“意”和“行”的辩证法。
10.有人说,当好影星得了,何必去抢戴“教授”帽?
有人说,它既然能“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众多的小人物”,那它就是一位喜剧大师,做艺术系教授绝对够格!
有人说,学校当自强,别老想靠明星扩大影响。
有人说,艺术也要结合实践,这位著名影星就是实践专家。
有人说,乱送“教授”帽子,反而显得太廉价。
有人说,球队要有单项教练,大学也不妨请“明星老师”。
有人说,这是学风的堕落,以后可能会自取其辱。
(本题答案比较开放,能体现“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唿!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煳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简介: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背景: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着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字词: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5.犹且:尚且。

练习题:

l.下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yí)

B.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rán)

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fán)

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高二语文下册《茶馆》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下册《茶馆》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茶馆》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煳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第三幕

《茶馆》各版本(3张)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简介: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背景: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字词:

疙瘩

搭讪

咂摸

神龛

戊戌

庚子

练习题:

1.选出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A.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鲁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伸手去拿,想仔细看一看)他们不告诉我,自己就签了字了?

C.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常四爷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您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2.下列句子中词语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B.唐铁嘴搭讪着往外走。

C.宋恩子右手慢慢地咂摸着桌子,突然说:“你想对了!”

D.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是自误误人而已!唉!现在我只能修持,忏悔!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630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