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说不尽的狗》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说不尽的狗》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不尽的狗》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思考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

教学重、难点
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思考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是风调雨顺的保证,是民族和谐的标志。而在《圣经》里,龙是凶恶的,比利时的蒙斯市更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前两年,就“龙”是否应该作为中国的形象标志,网络曾上演了一出文化激战。那么,对于狗呢,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又有怎样的不同态度和感情?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和探讨孙绍振的《说不尽的狗》。

二、作者简介
孙绍振,1936年出生,江苏盐城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生创作勤奋,著作等身,尤以文艺批评及幽默文论见长。获曾宪梓奖金二等奖,学术及创作成果多次获省社科一、二等奖,《人民日报》等全国性报刊和全国性学会一、二等奖。代表幽默文是《美女危险论》。
孙绍振14岁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在求学和工作期间他一直勤奋创作,出版了多部诗集和学术专著。在学术方面他尤以文艺批评及幽默文论见长。90年代初孙绍振在旅居德国期间,开始了“幽默散文”的写作。他的以《美女危险论》为代表的一批幽默散文,戏说世俗世界的种种琐事,涉及人们热衷的时尚话题,在幽默与调侃中触及读者的内心世界,使人对很多事物和现象有了新鲜的认识和思考。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讨论。
问题:从文章题目看,似是一篇写“狗”的文章,但文章却意不在“狗”,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作者的意图。
第一自然段: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的陈德鸿博士,请我为他们系作报告,我实在心有惴惴,因为,在我看来,世界上的事除了中六和彩,翻译最难。难不难在从字面上找到适当的对应,而是难在字面以外的文化意味,那几乎是不可言传,又很难完全意会的。
第十自然段:话回到本题上来,光翻译一个“狗”字就足以折腾掉我半条命,还敢谈什么比较文化。
第十一自然段:当陈德鸿博士请我去讲比较文学时……就没有人在这个世界上大讲翻译文学比较文化之难了。
2.教师点拨。
本文作者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以翻译最难作为引子,通过中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得出结论:做翻译文学的学问最难,难在其字面以外的文化意味是不可言传又很难完全意会的。所以作者论述的应该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翻译文学、比较文化这些学问最难。从而提醒我们做学问要严谨。

四、研读课文(小组研究讨论)
本文通过比较人们对狗乃至动物的不同态度和感情,引发人们对东西方文化特征的思考。
1.默读全文,归纳一下,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对狗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西方人对狗非常宠爱,有时甚至有些过分。文章具体描写了自己在德国和美国所领略到的西方社会的“狗文化”以及自己的遭遇和感受,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方人对狗的宠爱和自己对狗的厌恶。
中国人除了对狗有很深的偏见之外,也有难以言说的宠爱。作者首先指出在中国文化中狗是卑贱的,接着通过汉语中跟“狗”相关词语的分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作者也非常客观地描述了汉文化中对狗的宠爱的一面。
东西方对狗的感情和态度的不同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的。
2.作者通过中西方对狗的不同看法的比较,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将西方人视狗作朋友、奉为上宾和中国人历来对狗充满着一种矛盾心态进行了一番对比,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得出结论:做翻译文学比较文化的学问最难,难在其字面以外的文化意味是不可言传又很难完全意会的。

五、课堂拓展
1.谈谈你所了解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现象。(学生交流)
①色彩: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而西方人认为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革命和动乱。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②接受礼物:在过年期间某某邀请了他的一位外国朋友来家里吃饭,外国朋友送了一件礼物给他,并要求他当面拆开礼物看,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是不习惯当面拆开礼物的,而西方国家则不同。外国朋友对于他的反应感到不可理解。
③在吃饭时,餐桌上准备了一桌的菜而中国人则习惯客气说没什么菜,而外国朋友则无法理解,觉得很奇怪。
④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⑤绘画:中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2.对文化的升格认识。(教师点拨)
《辞源》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很多专家认为大致可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含义,即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
 《说不尽的狗》原文第五自然段,细想起来,这可能是出于一种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历史积累。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
“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集体无意识的牺牲品。
3.讨论:对待众多的文化差异现象,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学生讨论)
①文化需要沟通、交流,从而对它有个客观的认识。
②世界是丰富、多元的,要包容、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
③对优秀的文化,应合理地接受,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六、课外练习
1.围绕“文化差异之研究”这一活动主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选定研究角度,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或信息,经讨论、整理,然后写出论文或总结。
2.查词典搜集有关狗(犬)的熟语,并能准确解释其含义。
附:有关狗或犬的熟语:
【狼心狗肺】喻像禽兽般恶毒残暴的人,或不讲道理、忘恩负义的人。
【猪狗不如】比喻下等。
【鸡飞狗跳】形容杂乱、乱遭遭之情形。
【鸡零狗碎】琐碎零星的物品。
【鸡鸣狗盗】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狐朋狗友】比喻损友。
【人模狗样】讥讽人的举止和身分不相称。
【偷鸡摸狗】1.偷窃的行为。2.形容做事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3.比喻男女间不正常的关系。亦作偷鸡盗狗﹑偷鸡吊狗﹑戏鸡偷狗。
【兔死狗烹】比喻事成之后,出过力的人即遭到杀戮或见弃的命运。亦作兔尽狗烹。
【打狗欺主】比喻欺负别人的部下就等于冒犯了他的主子。
【打落水狗】趁他人失败或危难时再加以打击。
【狐朋狗党】比喻互相勾结的坏人。亦作狗党狐群﹑狐朋狗友。
【狗皮膏药】原指中医外用的膏药,亦可比喻骗人的东西。
【狗仗人势】比喻倚仗权势欺人。
【狗血淋头】比喻把人骂得很凶。亦作狗血喷头﹑狗血喷脸。
【狗屁不通】比喻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狗茍蝇营】比喻小人钻营攀附、阿谀谄媚的行为。亦作蝇营狗茍。
【狗头军师】讽称喜欢在背后替人出馊主意,但又无法成大事的人。
【狗急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后果的冒险,只求一条生路。
【狗尾续貂】讽刺任官太滥。亦比喻用较差的续在好的后面。亦作狗续貂尾。
【嫁狗随狗】比喻女子嫁夫,随遇而安。
含“狗”(“犬”)的其他熟语: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丧家之犬】讥诮不得志的人,逃走得十分狼狈。
【蜀犬吠日】喻少见多怪。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鸡犬不留】赶尽杀绝,不留活口。
【鸡犬不宁】比喻骚扰得很厉害。
【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同他有关系的人也跟着得势。
【土鸡瓦犬】泥捏的鸡,瓦造的犬。比喻徒有其表,实为无用之物。
【犬牙相错】1.形容两物交界处,参差不齐,互相衔入的形状。2.用来形容两种以上的势力,彼此互相牵制。
狗眼看人低、虎父无犬子、卖狗皮膏药、狗改不了吃屎、虎落平原被犬欺、画虎不成反类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儿不嫌母丑,狗不怨主贫、癞狗扶不上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落水狗上岸——穷抖、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相关推荐

13.说不尽的狗学案


13.说不尽的狗学案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孙绍振,1936年出生,江苏盐城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生创作勤奋,著作等身,尤以文艺批评及幽默文论见长。获曾宪梓奖金二等奖,学术及创作成果多次获省社科一、二等奖,《人民日报》等全国性报刊和全国性学会一、二等奖。代表幽默文《美女危险论》。

【教材简析】
文章主要讨论了西方人和中国人对狗的态度和感情的不同以及中国人对“狗”“说不尽”的复杂心理。文章开篇提出话题,引出问题。首先作者交代了写作的缘由。文章开头写到“歌德曾作著名散文《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竟然引发我的灵感作《说不尽的狗》”,而之所以是引发的灵感跟“狗”有关系,又是因为“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的陈德鸿博士,请我为他们系作报告”,让“我”很为难,因为“在我看来,世界上的事除了中liu合彩,翻译最难”,难是难在“字面以外的文化意味”,“那几乎是不可言传,又很难完全意会的”,由此引出全文的话题“狗”。这个开头一环扣一环,自然而严谨,既紧扣了题目,又为全文定下基调。接着作者具体描写自己在德国和美国所领略到的西方社会的“狗文化”以及自己的遭遇和感受,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方人对狗的宠爱和自己对狗的厌恶,与之相应,更幽默传神地表达了自己处在两种文化中的矛盾和尴尬。
第4段承上启下,作者经历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之后,自然地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爱洁成癖的德国、美国漂亮女人抱着狗亲吻而不觉其脏,而我这个为柏杨先生斥为‘脏乱酱缸中‘丑陋的中国人竟然天生拥有一种身如菩提、心如明镜的洁净感”为下文进一步展开议论做好了准备。
针对问题,作者首先提出答案,就是“这可能是出于一种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历史积累”,点出在中国文化中,狗是卑贱的。接着作者通过汉语当中跟“狗”有关系的词语的分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讲了中国的情况后,作者又自然地联想到欧美的情况,从狗联想到鱼,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动物的不同态度再次进行比较。
在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作者并不是以一个批评家的身份去进行评价,而是始终以一种客观、轻松而幽默的口吻来摆事实,因此尽管内容上偏向于认为“善良的汉人对狗实在成见太深,而且毫无道理”,但读来却不觉咄咄逼人,反而显得真实、亲切。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汉文化中“宠爱”狗的一面。首先是“在汉语语义形成初期”,狗是“很受宠爱的”,以生肖属相为据;然后是“不走极端的汉人,有时对狗比西方人更宠爱”,以对孩子和喜爱的人的称呼为例,将汉文化中有关狗的部分较完整地勾勒了出来。
最后,作者回应开头,从“狗”再回到比较文化的问题上来,以钱钟书的一段轶事为引子,再次强调翻译文学和比较文化之难,最后以调侃的笔调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课文初探】
1.文章题目是说“狗”,但文章所论述的问题却并不是“狗”,是什么?

2.通读全文,归纳一下,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对狗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3.作者通过中西方对狗的不同看法的比较,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4.此文落笔肆意汪洋,看似随情人性,然而前后照应,结构谨严。试举例说明。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勖勉(xù)丰稔(rěn)
熨帖(yù)浑身解数(xiè) 
B.谄媚(xiàn)择菜(zé)
札记(zhá)载歌载舞(zài)
C.龋齿(qǔ)拘泥(nì)
诤友(zhèng)畏葸不前(sǐ)
D.饕餮(tāo)裨益(pí)
整饬(chì)概不赊账(shē)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不是什么顽固,但是,瓜田李下,总还是避一下的好。
B、长征很艰苦,常常用草根树皮当饭吃,但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同志们面对困难都甘之如饴。
C、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D、他对这台复杂机器的性能了如指掌,有如目无全牛,操作自如。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适应改造老专业、建设和发展新专业的要求,我校要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工作。
B、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大熔炉,炼红了我们的思想,炼硬了我们的作风,在革命化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C、当上级宣布我们摄制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以形容的。
D、他积极支持这一建议,并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参观人员,并且提出了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蒙蒙细雨中,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举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中华儿女“祈福北京奥运盛会”的心愿。来自海内外的2万多名炎黄子孙共拜华夏始祖,共建中华精神家园,祈福北京奥运盛会。
①邓亚萍、许海峰、熊倪等29名历届奥运会冠军走到祈福树下
②高大的汉白玉雕塑的黄帝坐像,神情庄严
③将刻有祝福奥运文字的红色祈福牌悬挂在祈福树上
④距黄帝坐像50米的正前方
⑤金黄色的枝叶闪烁着耀眼的光
⑥一棵高7米、象征着中华根脉的祈福树
A、①③⑤⑥②④B、②④①⑥⑤③
C、②④⑥⑤①③D、⑥⑤②④①③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其一)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1)这首诗第一句中的“滴”可否换成“落”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2)本诗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人在山上邓陪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我所住房子的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元门票从正门进去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愕墓、云麓宫、鸟语林等等。
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我决定去看看孤独时的岳麓山。
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份悠闲而惬意不已;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里的岳麓山:它有了我以前未见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里的陌生。
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需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小小的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
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生命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年长呢。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着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幅——或许,我眼下站着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人哪里会有!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里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与一棵稻谷命运的相似,我于是幡然领悟:其实,真实的生命才应该像一座山、一棵稻谷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人活着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比自然本身都渺小。
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只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读,面对山也应该是——至少我们的灵魂应该是。
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用不着比较,你就渺小了。
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1.作者写到“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里的陌生”。
①“熟悉”是因为

②“陌生”是因为

2.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林、花草可以”。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

3.作者写山的同时,想起小时候家乡的稻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对于自然无情的侵袭和人类亲切的探访,山的一切都会欣喜的接纳,这种“大气”令人类感慨和崇仰。
B、人活着只要摆脱了奢望,人就会和自然活着的万物一样伟大,和自然本身一样伟大。
C、作者领悟到真实强大的生命应该是不加雕饰,不加挑剔,不奢求,不抗拒。
D、“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意在强调只有一个人登山时才会有新的发现和顿悟。
E、作者着力抒写自己登山时的感受,当你用心灵去面对、解读山上的泥石、树木和花草时,便可以领略到山在沉默中蕴涵的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语言表达】
1.下面一则广播新闻的导语不精练,附加成分较多,淹没了主题。请根据广播新闻导语要短,必须紧紧围绕事件的主题,提炼其中新闻事件特点,改写这段导语。(不超过50字)
当举世闻名的成昆铁路从“死亡的禁区”凿通之后,一些外国专家曾下过这样的断言:这条铁路即使修成也经不住大自然摧毁,不出十年将从地球上抹去。然而,成昆线三万多名铁路员工用治山治水的累累成果作出了否定的回答。昨天(6月30日)成都铁路局西冒分局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举行了成昆铁路通车二十周年庆祝活动。
改写:

2.下面一则征文启事中存在标点符号、语言不得体等毛病,请找出来并加修改。
①值此新年即将到来之际,②我们欣喜地告诉您:《新世纪中国》网站创办五周年了。③为祝贺网站创办五周年,④并配合湖南新世纪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著名文化网站丛书”中的
《新世纪中国(卷)》,⑤本网将从即日起到6月7日开展《(新世纪中国)与我》征文活动。⑥要求这四年来与网站共同成长、一起思考的各位作者、读者和网友等新老朋友撰文投稿,⑦并恳切希望您继续给以支持。
序号:改为:
序号:改为:
序号:改为:
序号:改为:

3.某城市最近正在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城市,但“公用电话亭遭到大面积破坏”“广场草坪被人们肆意践踏”“市民随地吐痰”“电线杆、护栏、墙壁乱贴广告”等现象让相关部门非常头疼。于是决定向社会征集爱护公共设施的提示语。请你以一普通市民的身份参与这一活动。要求:①亲切友好,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②不要使用禁止性的语言。③任选两条。
答:①

4.下面是某校高三(2)班几位同学在毕业时和班主任畅谈友谊时,对“友谊”的不同表达,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两句运用比喻、结构相似、基本符合人物身份的句子。(6分)
班主任老师说,友谊是一束心灵碰撞出的火花,能照亮生命的每一站航程;
语文课代表说:
化学课代表说:友谊是一种超强的催化剂,能让不可调和的物质融为一体;
数学课代表说: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亿万富翁查克费尼创建的慈善基金会20余年来已经捐出40亿美元,他要求基金会在2016年前捐光剩下的40亿美元,但他不让基金会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所有捐献活动几乎也都是匿名进行的。这位76岁的老人当初只给自己留下了不到100万美元的财产,他如今连小汽车也没有,还和妻子挤在旧金山的一套一居室的出租屋里,但他甘之如饴。
2008年雪灾时期,湖南湘潭一场晚会募捐1845.8万元,22天后,民政局宣布还有800万捐款没有到位。整个湖南募集近3亿,至少7000万没有到账。拖欠企业说,市领导希望他们捐100万,他们答应捐50万,但筹集资金也很困难。另一个企业捐款500万,是为了“和政府搞好关系”。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3.说不尽的狗
【课文初探】
1.文章题目是说“狗”,但文章所论述的问题却并不是“狗”。从文章首段可以得知:写作此文的原由是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请作者作个报告,讲一讲比较文学,而作者深感其不易,并以“狗”一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理解来佐证。因此说,此文题目是说“狗”,而文章论述的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做翻译文学、比较文化的学问最难。
2.西方人对狗非常的宠爱,有时甚至有些过份。文章具体描写了自己在德国和美国所领略到的西方社会的“狗文化”以及自己的遭遇和感受,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方人对狗的宠爱和自己对狗的厌恶。
中国人除了对狗有很深的偏见之外,也有难以言说的宠爱。作者首先指出在中国文化中狗是卑贱的,接着通过汉语中跟“狗”相关词语的分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作者也非常客观地描述了汉文化中对狗的宠爱的一面。
3.作者将西方人视狗作朋友、奉为上宾和中国人历来对狗充满着一种矛盾心态进行了一番对比,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得出结论:做翻译文学比较文化的学问最难,难在其字面以外的文化意味是不可言传又很难完全意会的。
4.此文视野开阔,选材丰富,看似随意落笔,信马由缰,但实际上上下连贯,结构谨严。主要体现在内容的衔接和结构的照应上。例如:第四段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最后一段的照应开头,都清楚地显示出文章的严谨和形散神聚的特点。

【基础知识】
1.AB.谄(chǎn)择(zhái);C葸(xǐ);D裨(bì)
2.C(A.瓜田李下:“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原诗字面的意思是:在瓜地里,不要弯腰提鞋;在结着李子的树下,不要举手整地帽子。意思是让人们要注意自己所处的地位,避免嫌疑。而瓜田李下就是指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B.甘之如饴:甘,甜,引申为情愿、乐意;饴,麦芽糖。把它看得像糖一样甜。比喻乐意从事某种辛苦的工作,勇于承担最大的牺牲。C.“熟视无睹”的意思是经常看到却像不曾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的事物不关心或漫不经心。这里不是“经常看到”,而是假装没看见,应用“视而不见”。D.目无全牛:技艺十分纯熟,常误解为没有全局观念。)
3.D(A成分残缺。“要”后面加“做好”或“建立新的规章制度,开展一系列工作”。B缺主语。加“使我们”在“革命化的”前。C杂糅。“感觉”后加逗号,加“这种感觉”在“是颇难以形容的”前。
4.C

【诗歌鉴赏】
(1)不能。因为:①“滴”是雨落下的声音,可以反衬夜晚的静,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悲伤。②“滴”的时间长,与后文的“秋夜长”形成照应,暗示作者内心的愁思无尽。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泪痕”比成人,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君”的怨恨。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把“泪痕”的无尽和“君恩”的有限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忧伤和恨意。③运用夸张的修辞,说泪痕“拭却千行更万行”,突出作者泪水之多,忧伤之深。

【阅读提升】
1.①家住岳麓山下,也曾几次登过岳麓山。
②孤独时的岳麓山有我以前未见过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2.它们的孤独中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它们不惧怕生命的凋零,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
3.通过联想,领悟到真实的生命应该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或:通过联想展示同样沉默朴素的生命,从而达到强化本文主旨的作用。
4.C、E(A“欣喜”一词错,原文为“宿命似的接纳”;B“只要”一词以偏概全,太绝对;D“把山看成景点”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成群结队”,其二是“开心赏玩”,选项中说“只有一个人去登山……”并没有否定游玩时的心态“开心赏玩”,把文章原意缩小了。)

【语言表达】
1.提示:应删去过多的附加成分;紧紧扣住成昆铁路通车二十周年的重大意义,用两个数字相比较,来表现事物的核心;简洁精练,生动具体;更加强烈地表达主题。
2.示例:曾经被外国专家断言不出十年就将从地球上被抹。去的成昆铁路,6月30日骄傲地度过了它的二十岁生日。
3.②我们欣喜地告诉您,“新世纪中国”网站创办孟周年了。③为庆视网站创办五周年,⑤本网将从即日起到6月7日开展“新世纪中国’与我”征文活动。⑥诚邀……
4.语文课代表说:友谊是一首激情洋溢的诗歌,能让灰暗的心情变得亮丽;数学课代表说:友谊是一道万能的公式,能化解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要有比喻,结构相似,符合人物身份。)

【写作训练】
材料是两则内容相关而又相反的事例。说它们相关,是因为二者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捐款;说它们相反,是因为二者捐款的目的不同,捐款的态度不同,以及捐款的程度不同。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两种捐款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这也是该材料作文的主旨,所以我们可以从价值观方面来拟题立意,而拟题立意一旦确定以后,行文写作就比较轻松了。

《故都的秋》公开课创新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都的秋》公开课创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故都的秋》公开课创新教学设计
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节,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其中的两个片断尤其精彩,细细分析,我发现这两个精彩的片断都来自比较法的运用。
片段一:
师:看来,写文章选景和选修饰语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谐调起来。就像秋色,作者喜欢蓝白紫黑的颜色,原来是因为心中落寞悲凉啊。下面我们以第三段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饰语。
(师配乐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师:大家自由读读。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
师:这段描写也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学的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我非常喜欢,是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旧梦。”大家读读,然后告诉我周作人的心情和文中的一样吗?为什么?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
生1:原文中的房子是“破”的,说明作者故意找了个破房子,这一切都因为心中落寞。而周作人喝茶的房子则是“瓦屋纸窗”,说明他很闲——悠闲。
生2:周作人喝的茶是“清泉绿茶”,用的陶瓷茶具是“素雅的”,说明他很潇洒。郁达夫喝的茶是“浓”的,我觉得是因为他没事可干,所以喝茶,把茶泡得浓一些更有味。
师:请别急着坐下——茶泡得浓时是什么味?
生2:苦。
师:继续说。
生2:喝苦茶,说明他内心也是苦涩的。
生3:郁达夫应该是一个人喝茶,而且还数日光,“静”对蓝朵,他很孤寂。而周作人是“同二三人共饮”,说明他很清闲。
片段二:
师:我想起几个同学在课前提出的一个同样的问题:文中唯一的对话部分与作者悲凉感情有关系吗?不如这样,我们就品第一句,我把原句改一下,大家把改句和原句读读。然后再请同学个读。
(生自由读改句“啊,天终于凉了!”和原句“唉,天可真凉了——”)
生:“啊,天终于凉了!”“唉,天可真凉了——”(生笑)
师:有什么区别吗?
生:改后的句子感情好像很期盼秋凉,而原句好像有一种惆怅惋惜之情。
师:你的感觉是对的,原句的惆怅惋惜正是一种悲凉之情。下面,我来读读这两句,大家再来体会体会这里面的区别:“啊,天终于凉了!”“唉,天可真凉了——”(生大笑,热烈鼓掌)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课堂上,当需要加深学生印象的时候,当学生有疑惑的时候,比较法都是一种值得一用的方法。
品味到第三段语言时,我很自然地引用了周作人的一段关于“喝茶”的著名描写,该描写和原文第三段都谈到了喝茶,也都谈到了屋子,但修饰语不同,感情亦不同。可以说,这段描写和第三段的比较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情与景关系的认识,还训练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分析得很细,连原文中很难看出的“孤寂”都分析了出来。另外,此处也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良好的文学修养,如果教师不知道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这段著名的描写,则此处也就没有了精彩的比较。可见,教师要不断读书——语文教师一定要读文学书籍——来充实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给教师的建议》)徐思源老师也说:“‘无形’的备课,其实就是教师长期的学习修炼,是一个不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品位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0期)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才能在上课运用相关资料时能信手拈来。
第二处比较是关于对话描写的。当学生提到看不出文中对话的悲凉感情时,我采用了诵读比较的方法。我出示了一个改后的句子:“啊,天终于凉了!”此句中的期盼和原文的惋惜惆怅明显不一样,学生通过诵读比较,马上感觉到了原文的感情。在这次比较中,我采用的诵读方式也是多样的:学生个读、学生自由读、教师精彩的范读轮番上阵。总之,比较法的娴熟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化用了费颖老师的《风景可以从不同的窗口看到》中的设计,费老师这篇文章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9期上,而《语文学习》又是我每月必看的几本中文核心期刊之一,我的阅读又一次给了我帮助。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余映潮讲语文》)的确,语文老师应该多看的语文专业报刊,与时俱进,吸取最新的养料。
精彩,从比较开始;而比较法的娴熟运用,又源于平时的读书。

高三英语定语从句公开课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英语定语从句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语法专题十二 定语从句(一)
Ⅰ.定义
定语从句,起形容词的作用,在句中常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被修饰的词称为先行词,引导定语从句的词称为关系词,关系词的作用一是放在先行词与定语从句中间起引导作用;二是在意义上代替先行词,并在从句中充当一个成分。其中关系代词:who,whom,whose,which,that,as;关系副词:when,where,why。
eg.Sheisthegirlwhosingsbestofall.
Thepenwhichmyunclegavemeismissing.
Helivesinahousewhosewindowsfacesouth.
Thefactorywheremyfatherworksisintheeastofthecity.
Perhapsthedaywillcomewhenpeoplewillbeabletobreathecleanairincities.

Ⅱ.关系代词
1.先行词是人,作主语,关系代词用who,that
eg.Heisaman()neverleavestoday’sworktilltomorrow.
Theboy()isstandingthereismycousin.
2.先行词是人,作宾语,关系代词用whom,who,that,
eg.Hereistheman()you’vebeenexpectingtomeet.
Theman()youmetyesterdayisMr.Smith.
3.先行词是物,作主语,关系代词用which,that
eg.Thetrain()hasjustleftisforGuangzhou.
Childrenliketoreadbooks()havewonderfulpictures.
4.先行词是物,作宾语,关系代词用which,that,或省略
eg.Thebook()youborrowedyesterdayisreallyinteresting.
Thepen()myunclegavemeismissing.
5.先行词是人、物,作定语,关系代词用whose
eg.Heistheprofessor()namewasJackson.
China,()populationisthelargestintheworld,isdevelopingveryfast.
Ⅲ.关系副词
1.先行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在定从中作时间状语,关系代词用when
eg.Ican’trememberthedate()hewentabroad.
I’llneverforgettheday()Ijoinedthearmy.
2.先行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在定从中作地点状语,关系代词用where;其中注意表示抽象概念的地点名词,如,situation、stage、degree、point等表示方面或程度时,也需用where
eg.Thisisthevillage()UncleWangoncelived.
Theyhavereachedthepoint()theyhavetoseparatewitheachother.
He’sgothimselfintoadangeroussituation()heislikelytolosecontrolovertheplane.
3.先行词是reason,在定从中作原因状语,关系代词用why
eg.Idon’tknowthereason()hewaslate.
Noneofusknowthereason()Tomwasabsentfromthemeeting.
4.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副词也可以用“适当介词+which”来代替。
eg.October1,1949wasthedaywhe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wasfounded.
Thisisthefactorywhere(=)weworkedayearago.
Idon’tbelievethereasonwhy(=)hewaslateforschool.

Ⅳ.关系代词thatwhich的区别:
⒈只用that的情况
①先行词为all,everything,anything,nothing,little,much等不定代词时。
eg.Thereisnothing()canpreventhimfromdoingit.
②先行词被any,only,few,no,very,little等修饰时。
eg.Thisistheverybook()I’mlookingfor.
③先行词被形容词最高级或序数词修饰时。
eg.Thefirstplace()theyvisitedinGuilinwasElephantTrunkHill.
Thisisthebestfilm()Ihaveeverseen.
④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时。
eg.Hetalkedaboutthingsandpersons()theyrememberedintheschool.
⑤先行词被theonly,thevery修饰时。
eg.Mr.Smithistheonlyforeigner()heknows.
⑥句中已有who或which,为了避免重复时。
eg.Whoistheman()isstandingbesideTom?
⒉不能用that的情况:
①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eg.Hehadfailedinthemathsexam,()madehisfatherveryangry.
②介词+关系代词。
eg.Thisistheroomin()myfatherlivedlastyear.

Ⅴ.as引导定语从句时的用法(as相当于thatwhich)
①as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通常用于thesame…as,such…as结构中。
eg.Thisisthesamebook()Ilentyou.
Suchmachines()areusedinourworkshoparemadeinChina.
②as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既可放在主句之前,也可放在主句之后,位置灵活,用来修饰整个句子。通常用下列句型:asisknowntoall,asissaid,asisreported,asisannounced,asweallknow,asIexpect等。
eg.()Iexpected,hegotthefirstplaceagaininthismid-termexamination.
Taiwan,()weallknow,belongstoChina.

Ⅵ.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主要区别:
限制性定语从句:一般紧跟在先行词后面,不用逗号把从句与先行词分隔开来。使先行词的意思十分明确,成为特定的人或物,是句子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少了它句子就会失去意义不能成立,或意思不清楚,不能说明问题。通常译为定语。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通常由逗号与句子其他成分隔开。只是对先行词作进一步的说明,没有它句子仍能成立,意思仍很清楚。通常译为并列的句子。
eg.Iwastheonlypersoninouroffice()wasinvited.(去掉定语从句,意思就不完整)
Tom’sfather,()isoversixty,stillworksharddayandnight.(整个句子可分成两句来翻译)

Ⅶ.分隔定语从句
即先行词与关系代词、副词之间被介词短语,同位语,谓语等分隔开来。
此种定语从句,在选择关系词时,要注意找准先行词。
eg.Thereisanexpressioninhiseyes()Ican’tunderstand.
Iwastheonlypersoninmyoffice()wasinvitedtotheimportantball.
IsuggestyouchoosesomeoneIthink()isverykindandfriendly.

选择填空:
1.ItwasApril29,2011 PrinceWilliamandKateMiddletonwalkedintothepalacehalloftheweddingceremony.
A.that B.whenC.sinceD.before
2.)Gutteroilisillegallyrecycledcookingoil, containschemicalsthatareharmfultothehumanbodyandcanevencausecancer.
A.itB.whichC.whereD.that
3.Betweenthetwopartsoftheconcertisaninterval, theaudiencecanbuyice-cream.
A.whenB.whereC.thatD.which
4.Theoldtownhasnarrowstreetsandsmallhouses arebuiltclosetoeachother.
A.theyB.whereC.whatD.that
5.Whateverisleftovermaybeputintotherefrigerator, itwillkeepfortwoorthreeweeks.
A.whenB.whichC.whereD.while
6.Englishisalanguagesharedbyseveraldiversecultures,eachof -------usesitsomewhatdifferently.
A.whichB.whatC.themD.those
7.Abankistheplace theylendyouanumbrellainfairweatherandaskforitbackwhenitbeginstorain.
A.whenB.thatC.whereD.there
8.Shehasagiftforcreatinganatmosphereforherstudents ------allowsthemtocommunicatefreelywitheachother.
A.whichB.whereC.whatD.who
9TedcamefortheweekendwearingonlysomeshortsandaT-shirt, ------isastupidthingtodoinsuchweather.
A.thisB.thatC.whatD.which
10.Sheshowedthevisitorsaroundthemuseum,theconstruction------ hadtakenmorethanthreeyears.
A.forwhichB.withwhichC.ofwhichD.towhich
11.Theschoolshop, customersaremainlystudents,isclosedfortheholidays.
A.whichB.whoseC.whenD.where
12.Hewassopleasedwithall wehaddoneforhim hewroteusalettertopraiseforit.
A.what;whatB.what;thatC.that;whatD.that;that
13.Themoontravelsroundtheearthonceeverymonth, isknowntoeverybody.
A.itB.asC.thatD.what
14. isoftenthecasewithelderpeople,mygrandma,talkedaboutmynewhairstyleforatleast50minutesnonstop.
A.ThatB.WhichC.AsD.It
15.Aftergraduatingfromhighschool,youwillreachapointinyourlife -------youneedtodecidewhattodo.
A.thatB.whatC.whichD.where
16.Thenovelwascompletedin1978, theeconomicsystemhasseengreatchanges.
A.whenB.duringwhichC.sincethenD.sincewhen
17.Booksbringusintothepresenceofthegreatestminds haveeverlived.
A.whichB.whoC.不填D.that
18.Theworld ismadeupofmatter.
A.inthatweliveB.onwhichwelive
C.whereweliveinD.welivein
19.Davidissuchagoodboy alltheteacherslike.
A.thatB.whoC.asD.whom
20.Isthisthereason atthemeetingforhiscarelessnessinhiswork?
A.heexplainedB.whatheexplained
C.howheexplainedD.whyheexplained
21.HewasveryangryandIcanstillremembertheway hespoketome.
A.howB.thatC.whatD.which
22.That’sthenewmachine partsaretoosmalltobeseen.
A.thatB.whichC.whoseD.what
23.I’vebecomegoodfriendswithseveralofthestudentsinmyschool -------ImetintheEnglishspeechcontestlastyear.
A.whoB.whereC.whenD.which

《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三、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二、朗读全文
1、一位同学读,正音。
2、齐读,感受文章。
三、疏通词语
1、千古:长远的年代。
2、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3、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4、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5、华发:白头发。
6、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四、课文分析
1、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2、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A.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B.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下阙
A、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B、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补充: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项目周瑜苏轼
年龄2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基调感奋感伤

C、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D、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3、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感伤——超脱
五、比较阅读
1、展示《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特点
思想积极、乐观
意境高远、壮阔
风格奔放、洒脱

六、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七、全文赏析(略)
八、课后阅读(略)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网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然而这样的作品不多,就数量而言,大都比较婉约。所以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面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这两种风格似乎都融合在这首词中,它清婉雅丽,深笃超迈,具有一种叩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此词上阕写暮春景色与伤春情绪,然却作旷达之语。这在一般的婉约词或豪放词中是看不到的。夫伤春与旷达,本是互不相关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感情,然而词人却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它们统一起来。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是对立的统一。残红褪尽,青杏初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它给予人的艺术感染却有几分悲凉。二、三两句则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自然随之轩敞。晏殊《破阵子》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此处“燕子飞时”一语,正点明了节序是在春社,与起句所写的景色恰相符合。燕子在村头盘旋飞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春意,增添了动态美。于是起句投下的悲凉阴影,似乎被冲淡了一些。“绿水人家”,于幽静之中带有富贵气象。“枝上”二句先一跌,后一扬,在跌宕腾挪之中,表现了深挚的感情,旷达的襟抱。“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但如果接连描写,不用“燕子”两句穿插,则词中产音调和感情将一直在低旋律上进行。现在把它分开来,便可以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惹人愁绪。这里不是说枝上柳絮被吹得满天飞扬,也不是说柳絮已被吹尽,而是说越吹越少。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只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见于言外。下阕写人,“尤为奇情四溢”。如果说上阕写得是在写景中寄托伤春之感,那么下阕则是通过人的关系、人的行动,表现对爱情以至整个人生的看法。“墙里秋千”,自然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看到露出的秋千。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是在荡着秋千。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藏和露的关系。如果把墙里女子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写得坦露无遗,势必索然寡味。现在词人只露出墙头的秋千架,露出佳人的笑声,而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一起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行人的感情。词人(还有读者)想象的翅膀,更可以飞越围墙,创造出一个瑰丽的诗的境界。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自“花间”以来,写女性的小词,或写其体态妖娆、服饰华丽,或写其相悦相思、离悉别恨;然而“类不出乎绮怨”。东坡此词同样是写女性,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至而不落于轻,在词史上是难能可贵的。从结构上来看,下阕从第一句到第四句,词意流走,一气呵成,直到结尾,才作一停顿。诚如作者平时所说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具体方法则是用的“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这样就像火车之有挂钩一般,车头一动后面的各节车厢便滚滚向前,不可遏止。其实按照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尴节奏有异,不能算是当行本色,一定是受到移诗律以填词的影响。因此清人先著批评说:“坡公于有韵之音,多笔走不守之憾。后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无此失。”可见词人才华横溢,文思畅达,信笔直书,无法控制。晁补之所谓“自是曲中缚不住者”,盖即指此类而言。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72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