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6.16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1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6.16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1”,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一、东北区(黑、吉、辽)

1、自然条件分析

(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

(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精选阅读

专题16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16中国的农业经济
1.农作物是中国古代先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①夏、商、周三代已种
植“五谷”。②两汉时期,从西域地区引进了葡萄、石榴、胡桃等传入内地;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从海外传入,对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起重要作用,同一时期,烟草从海外传入。③清朝时期,各种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了许多专门生产区域,成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④三国时,吴国已经培养出“八辈之蚕”。
2.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①奴隶社会早中期,虽然出现了金属工具,但青铜工具很少用于农业生产。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并推广,标志着铁器时代到来;同时牛耕运用和推广,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③魏晋南北朝朝时期,北方环境破坏有所缓解。表现出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用于谷物加工。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在西北嘉峪关被推广。深耕细作、积粪肥田由北方传播到南方。渠堰堤塘大量恢复,边疆地区得以开发。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④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江南兴建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筒车、曲辕犁。⑤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书中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3.水利:①春秋战国时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楚国的芍陂,秦国都江堰、郑国渠,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②隋朝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农田灌溉。③明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和工具。④新中国成立后,大力进行水利建设,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
4.经济重心南移和农业结构: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发展;隋唐时南北经济持平;南宋时已完成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战乱时期最突出;二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三是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南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有着农业发展有利的地质、气候条件。①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长期成为我国农耕发达地区。②战国时期,成都平原农业比较发达,素称“天府之国”。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使得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河西走廊的辽东地区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就。④隋唐时期,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圩田更加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但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⑤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⑥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我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封建自然仍占主导地位。⑦新中国建立后,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到了1987年,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大多数农民仍然从事的种植业,不能理解为我国农业实现了工业化)

第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过程
(1)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最初,人类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后来,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先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_未耜。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农具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由于比较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5)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
第二课: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古代中国在冶金方面的成就
(1)中国很早就掌握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夏朝时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更显得精美华丽。
(2)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到汉代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更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3)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2.制瓷业方面的成就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工匠在烧制陶器的实践中,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2)到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代的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涌现出一批名窑。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4)明清时期,著名的瓷器产地很多,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至精至美的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
(5)中国瓷器从唐代起已输出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3.丝织方面的成就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蚕茧和丝织品残件。商代的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出现了斜纹提花织物。
(2)到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多种丝织品产量很大,质量也高。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3)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卅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清中期以后,又从中发展出“金宝地”的新品种,也称“妆花遍地金”。
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1)秦朝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长安城东、西有市。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市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2)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市与坊仍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东西两市各有220行。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的商业,空前繁荣。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2.古代中国商业城市
(1)秦都城长安与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2)隋唐时期,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①,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3)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3.著名的商帮
明清时期,涌现了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4.重农抑商的含义和影响
(1)含义:“重农抑商”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影响: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5.“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影响
(1)“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指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影响: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17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 1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6.17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 1”,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集市贸易的特点,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进出口商品的变化和重要的边境口岸。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我国十大旅游景点,旅游区的建设与保护

(2)记住:主要商业中心的分布

(3)理解:商业中心的形成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举例分析我国主要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2)初步学会运用统计图表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

(3)学会在中国旅游图上找出著名的旅游景点。

(4)学会欣赏学校附近的旅游景观。

3、实践目标

(1)调查自己家中常用的几种生活用品的品牌,产地和购买的商店。想一想这些用品是通过哪些渠道或环节来到自己家中的。

(2)利用假期,参观一次本区的著名旅游景点,回来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3)搜集中国著名旅游景点的照片、图片或文字资料举办一次小型展览。

4、德育目标

(1)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2)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专题18中国的商业、货币、城市


专题18中国的商业、货币、城市

1.货币:①商朝以贝为货币,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都发行有货币。②秦统一全国后,统一发行圆形方孔钱,为后世所仿效。③唐朝发行“开元通宝”钱。

2.内地商业:①商朝都城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商人善于经商。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比较发达,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各地的土特产,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③魏晋南北朝商业一度萎缩,南方相对活跃。④唐朝城市设有“市”,设官管理,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银行雏形),一些大城市有夜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唐朝末年,随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处在运河沿岸的扬州商业繁荣超过长安,享有“扬一益二”称号。坊、市界限被打破,农村集市发展成固定市、镇。⑤明清时期,大量产品投放市场,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江浙等地工商市镇蓬勃兴起。⑥新中国成立初期,投机商人兴风作浪,他们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有的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为此,人民政府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⑦1950年,党和政府合理调整了工商业,理顺了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市场逐渐恢复和丰富起来。⑧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绝大多数工商企业变为国有和集体企业,束缚了企业的活力,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民族贸易: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贸易往来频繁;宋辽、宋夏和议后,双方贸易兴旺(榷场互市);明朝时与蒙古地区封贡互市(万全互市)。边地互市,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

4.对外贸易:①两汉:与朝鲜贸易频繁;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输往日本。“丝稠之路”的开通是中外贸易的划时代事件。“丝稠之路”通往中亚、西亚、南亚,抵达大秦,以丝稠贸易著称,其它的物品贸易也非常多;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稠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②隋唐:唐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及沿海许多城市有“新罗坊”和“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同日本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银币。大量波斯商人、大食商人来中国通商。大量丝稠、瓷器运往欧洲。③明清: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后,基本实行闭关政策,清朝很长一段时间只允许广州一地(十三行)对外通商,对工商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④近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处于出超地位,西方国家大量走私鸦片,导致我国外贸出现严重逆差。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又攫取了关税协定、输往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同时中国出口商品相应增加,中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加。近代外贸是被动的,基本被西方操纵。⑤现代:新中国刚成立,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我国外贸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WTO和APCE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发展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

5.城市:①商都已成繁华城市;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的都城有: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秦国咸阳、魏国大梁、燕国蓟等,都比较繁荣。②唐朝长安是繁华的国际大都会,呈棋盘式格局,有坊、有市;唐朝后期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③北宋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内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它的繁华。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业繁荣。④明清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商贸城市,如苏州、杭州、南京。⑤近代时期,由于被迫对外开放,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进一步发展起来。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带,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内地城市也发展较快,全国城市化到2006年9月已接近40%,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625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