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伟大的历史转折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

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内:开放——全方位的新格局
★学习目标★——瞄准靶心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5.感受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变,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7.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8.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导入: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的成就”为什么?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背景:“文革”结束,迫切需要纠正“左”倾错误。
2、标志:年12月的召开
3、基本内容: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组织路线: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伟大决策:做出了实行的决策。
4、历史意义
①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了中国从“”到、从2013-03-06到、从到的历史性转变。
②开辟了的新道路;
③标志着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农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2)过程:
①年12月,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粮食生产取得空前丰收。
②、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
③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④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等同于
和的观念。
⑤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⑥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3)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农村的重大变革,极大地,从根本上改革了农村的和。
②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改革。
合作探究1
思考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材料: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思考二:这场改革为什么会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
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
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材料二: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三: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思考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材料: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改革展开的标志:
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召开,讨论并通过了《》。
(2)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建立的经济责任制。
(3)国营企业的改革:
①原则:、和适当分离,
②核心:。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根本目的:
2、过程:
(1)经济特区的设立: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和福建的设立经济特区。1985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为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经济开放区: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在、、和
开辟经济开放区。
(4)年4月,中央从、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地区的决策。
3、特点(结果):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
——这样一个、、的对外开放格局。
合作探究2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沙场点兵★——一试身手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哪次会议为起点正式开辟的()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3、关于下列两幅图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B.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
C.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的权利
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
A.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B.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
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D.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
8、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9、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A.江苏、山东B.安徽、四川C.安徽、福建D.广东、四川

相关阅读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案+试题试卷)
教案部分
课题名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了解十一届三中、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认识改革开放艰巨性、必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工作重点转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对外开放格局。难点——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内容及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教学评价激励法。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展开,也逐步形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教学过程:
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
(1)转移:确立实事求是指导方针,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工作重点转到建设。
(2)改变: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改变管理活动思想方式。
(3)放权:肯定权力下放原则,大力精简各级机构,解决党政企的问题。
2.重大意义
(1)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三个转变: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合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3)新道路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工作重心转移经历了哪几次?(三次或四次都有道理)
第一次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第三次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逐步转入经济建设上来。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①遵义会议是新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②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2)自发性: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一些地方”是指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和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
(3)主要内容: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影响(意义):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③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毛和邓走的都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主要内容:增强企业活力(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2)重心转移: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3)改革的深入: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②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1978年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生死状”: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以下21个农民姓名及盖章或指印)
建国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1)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凤阳花鼓词及民间谚语:(1)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2)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政策依据和率先突破
(1)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
(2)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
2.开放的步骤
注:1979年在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只是酝酿或试水。
(1)开几个点: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由点到线: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由线到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新的战略: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3.格局特点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曲《春天的故事》
“画了一个圈”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
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学案部分
第9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基础导学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3.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中国农业集体化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一些地方的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2)进程
①出现: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农民自发实行联产到组、包产到组的责任制;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
②推广:在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下,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包产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3)意义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②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方针: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①内容: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②历史意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2)内容: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国营企业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在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3)历史意义: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效益显著提高;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实行对外开放
1.重大举措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1979年,我国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自主权。1980年,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②意义: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概况: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②意义: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①概况: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提出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②意义: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历史意义: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问题研讨
1.怎样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最伟大转折?
(1)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起点。
(4)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突出特点?
(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点:首先,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其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最后,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3.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1978—1984年为第一阶段,其中心环节为扩大企业自主权,中国的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2)1984—1992年为第二阶段,其中心环节为增强企业活力,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
(3)1992年以后为第三阶段,其中心环节是实行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制度创新的阶段。
4.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1)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
(2)是著名的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
(3)离港澳台较近,便于学习先进经验。
(4)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5)资源较为丰富。

互动探究
问题
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面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请回答: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第(1)问直接回答;第(2)问应注意从中国、世界、21世纪三个角度进行思考,结合中国自身的变化,中国融入世界大潮的表现、中国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等的内容展开分析;第(3)问为开放性问题,但应符合题意。
答案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入世界,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
(3)本题答案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练案部分

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A.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的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2.“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凤阳出现这种巨大变化,得益于党的哪次会议作出的正确决策()
A.中共十四大B.中共八大C.中共十六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的一副春联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A.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4.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过去是一个边陲小镇,“一条街,一栋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一只猴,不用几分钟,这头到那头”是对它落后的写照,但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它“一夜崛起”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应该是()
A.深圳B.上海浦东C.珠海D.汕头
6.上海某企业因为夏天天气很热,为了不影响生产,决定购买风扇、鼓风机来降温。但需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一个章盖完了,夏天也过去了。这个例子主要反映的问题是()
A.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得过死B.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C.官僚作风严重,办事效率低D.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7.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成绩显著。有学者曾经形象地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其中“弓”、“箭”、“弦”是指()
①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 ②长江中下游如“箭”
③京九铁路如“弦” ④小浪底工程如“箭”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下列关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面覆盖:国内所有地区逐步对外开放
B.多层次:形成“点、线、面”的对外开放格局
C.全方位:中国向所有国家开放
D.宽领域:对外开放涉及科技、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2)歌词“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歌词反映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图示的内容补充完整。(注:E、F分别为福建省的城市和地区)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今天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示例一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77年邓小平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展开;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而且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通过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真、善、美观念的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帮助学生学会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关资料,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是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国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的前后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一内容,既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重点。这个决议,是对建国32年的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毛泽东等重要领导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能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科学方法。

2.难点分析;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难点。两个“凡是”和真理的关系,真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通过剖析两个“凡是”的错误,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真理是多种的,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难点。它是在总结建国二十八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史实逐条进行分析、讨论。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三年改造,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中,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板书第八章与第一节课题)。

一、在徘徊中前进

1.“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

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出现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哪位同学能根据教材的叙述,分析概括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科研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生:(分析并概括)

师:“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这是邓小平对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工作总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徘徊局面,主要是由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由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坚决同“左”的思想进行斗争。使徘徊中的中国人民又看清了前进的方向。

2.邓小平的复出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春天

师:在“文革”期间,有知识成了罪过。当时流行的权威观点是“知识越多越愚蠢”、“越反动”。这样,许多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受到打击和迫害,使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畸形发展。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由于他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使沉寂了十年之久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春天。(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及插图,理解体会整顿的意义。并强调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重要性)

师:1978年3月18日,是广大知识分子扬眉吐气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使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比的振奋。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的强音,广大的知识分子如鱼得水,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贡献。请同学们看,邓小平是如何整顿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引导学生归纳)

生:(阅读教材,了解邓小平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

师:“文革”的十年动乱,给中国破坏最大的是对经济的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开始全力整顿经济,从而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了解“文革”给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及党和政府的整顿措施)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毛泽东是伟大的,他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结晶。但是,毛泽东所做出的决策是否都正确呢?请同学们看粉碎“四人帮”后的一场大讨论。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概括出现这场讨论的背景、目的、结果及意义。重点强调讨论的结果及意义)

生:(阅读教材并分析概括)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这场讨论是怎样展开的)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这场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师: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对人们的禁锢,也结束了数千年来“礼”的束缚。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场讨论,请同学看邓小平是怎样评价这场讨论的。(出示下列投影资料,让学生阅读理解)“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良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议,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师:(放一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录像,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

生:(与教师共同看录像)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其伟大意义就在于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使中国从“左”的阴影中走出来,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认识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一些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奠定了基础)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126页节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材料,加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认识和理解)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正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从而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大转折。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史实、参照教材中的评论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有人称它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请同学们下去完成一个小论文,题目: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

三、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展开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是怎样展开的。强调1980年对刘少奇的平反)

生:(阅读教材)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后党的一系列落实政策及产生的影响)

生:(阅读小字典内容)

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愉议》

师:为了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地总结,特别是对“文革”的历史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科学的论断,以便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地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1981年6月召开了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这次大会通过了一个重要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概括出“决议”形成的原因、通过的时间、主要内容及意义。重点强调内容和意义)

生:(阅读教材,分析并概括)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128页的史料,通过了解“决议”中是如何对伟大毛泽东进行评价的,进一步理解“决议”的内容及意义)

生:(阅读史料,理解体会)

师: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同学们可以看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义在于它全面总结和客观地评价了建国以来的历史,包括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使全党有了统一的思想认识,有利于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本节教案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的教学很有特色。教师围绕“左”的路线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负面影响,“文革”结束党和国家亟待拨乱反正、邓小平复出后的贡献、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等历史事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后面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三中全会后,我党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打下了基础。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教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教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1)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教学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1)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2)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召开的背景:历史的徘徊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请思考:1、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
2、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是怎样转移?此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怎样的意义呢?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
2、基本内容
(1)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决定: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简机构等)。
3、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政治思想路线、对外政策、工作重心
(2)历史性转变:
(3)光辉标志:时代的巨变,社建的新时期。
(4)新时期的“遵义会议”,领导集体的形成。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基本问题:
(1)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
(6)必要性: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请思考:1、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
2、农村的改革是怎样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农村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2、改革的过程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1)原因: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有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
(2)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
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改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形式。
(3)意义:变革、调动、改变
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如长期贫困的安徽凤阳县,在“文化大革命”时,人们口粮不够吃。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凤阳县粮食产量大
幅度增产,三年跨了三大步。这样,农民生活
不仅温饱有余,县政府还进行了水利、电力、
公路、绿化、住宅、文教、科技培训等多项建设。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000亿元,增至2002年的102000亿元。全国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亿吨。粮食等农产品的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前列。
三农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结合当前农村的形势谈谈农村改革的方向。
方向措施:A、落实农村的基本政策B、深化农产品的流通体制,C、推进农村的科技改革D、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E、扩大农村的对外开放F、把农民的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G、继续减负、扶贫等。
2)、城市的改革
请思考:1、城市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国营企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1)时间:1980年湖北沙市为改革试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商业市场体制,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经济,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等。
(4)成效: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补充国企的改革问题(经济改革的重点)
a.由来:没收及接收
b.地位:经济的支柱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存在问题: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落后,富余人员多等
d.措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股分制,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分流转换等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请思考:①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②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何不同?
③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特点?
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1、原因:历史、现实
2、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②开放沿海城市③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放内地城市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这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大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思考:1、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
2、歌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又有哪些区别呢?
①前提不同:前者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进行的,后者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性质不同:前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更好地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后者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
③结果不同:前者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后者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
五、学案
1、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D、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2、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B、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土地私有,自负盈亏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3、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B、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C、让世界认识中国D、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省份是()
A、广东、浙江B、广东、广西C、广东、福建D、海南、福建
5、阅读下列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六、教学反思

第一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第一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977年邓小平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展开;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思想道德目标
1、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而且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通过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真、善、美观念的教育。
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三年改造,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中,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今天来学习第一节伟大的历史转折
讲授过程
一、背景:
1、“文革”后在徘徊中前进:——必要性
提问:“文革”为什么会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经过十年“文革”,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国家生活的正常秩序亟待重建,百废待举,党和政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客观上由于“文革”十年造成的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主观上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在坚持和延续“文革”的“左”倾错误,经济建设中又急于求成,这就严重阻碍了中共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的转变,使拨乱反正出现步履艰难、徘徊前进的局面。这也成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必要性。
有了必要性,说明当时必须实现历史转折,但当时实现历史转折的可能条件充足吗?
2、可能性
(1)、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
提问:邓小平复出后,做了哪些整顿工作?
邓小平复出后,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出现了全新的面貌。邓小平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这不仅从理论上澄清了“文革”中极“左”影响,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1977年底,在“文革”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
(2)、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开始全力整顿经济,从而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引发这场讨论的直接原因是“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1976年10月华国锋首次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其危害是在理论上,它违背了毛泽东倡导的马列主义基本原来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思想,把领袖神化,把毛泽东的言论绝对化,反对实事求是,反对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在实践上,它维护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阻挡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的斗争。其目的是在利用人民群众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神化领袖搞个人崇拜,实质仍是坚持“文革”“左”的错误。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观点,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的讨论。
(2)、意义:这次讨论坑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良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议,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邓小平

二、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的主要内容如下:
(1)、思想上:
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就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我党真正峄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它标志着党解决了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休戚相关的最为根本的关键问题。其次,全会还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2)、政治上: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提问,历史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有哪几次(1927、1949、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的决策标志着党放弃了坚持十多年之久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现了政治路线的重大转折,中国社会发展走上正确的轨道。
(3)、组织上:全会决定拨乱反正,为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2、意义:
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有人称它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三、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
(1)、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拨乱反正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2)、主要工作: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为刘少奇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平反,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平反。
(3)、作用:天正和落实了党在“文革”中被搞乱的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各阶层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使他们与全党全过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建国32年以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对“文革”作出了正确的总结。彻底否定了给党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革”。这表明中共是光明磊落、实事求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在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理和经验总结,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日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决议》是个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纲领性的历史文献,它的通过和发表,对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结
十年“文革”,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但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因此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邓小平复出,大力整顿,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完成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次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展开并顺利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终于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401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