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复习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二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复习学案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5、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6、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7、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我国人口现状
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人口出生率和明显下降,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我国人口的前景
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
3.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表现在:
,,,等。
(2)协调措施
控制
加大保护的力度: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换湖,防治沙漠化;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推进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变化,水资源短缺,,酸雨,、海洋污染和等
(1)水(海洋)污染
原因: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等(N、P等元素含量增多)
结果:表现在为富营养化,若发生在海洋中表现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中称为水华
危害:水体缺氧,水体生物大量死亡
(2)酸雨
原因:SO2转化成硫酸和NO转化成硝酸
危害:伤害叶、芽;使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等
5.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内所有的,它们所拥有的以及各种各样的,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概括成: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原因)
(1)
(2)(3)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最有效的保护)
(2):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3)建立精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利用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5)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的教育
例1、(2003年江苏卷)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这是因为寒带地区分解者较少,分解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非常有限,同时,残枝落叶等有机物所积累给害虫提供了藏身之处,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不仅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而且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对森林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答案:C
例2、(2001年上海卷)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因此,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对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建立许多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注意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强调环境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的唯一选择。答案:A、B。
1.据统计表明,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B.动物病毒C.天敌过多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
C.人类生活的改善D.人为破坏的结果
3.人们为培育新品种提供原始材料,应该()
A.保护草原生态系统B.保护海洋生态系统C.建立自然保护区D.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4.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
C.人类生活的改善D.人为破坏的结果
5.下列关于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对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1.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的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
2.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物与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3.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孽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鉻污染的相关性结构,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采样位点距化工厂的距离(km)
0.01
1
10
30(远郊农田)
鉻浓度(mg/kg)
0.25
0.21
0.12
0.08
螨类密度(个/m2)
16480
2265
1047
1069
A.污染区内螨类的密度显著提高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
C.螨类不可作为土壤鉻污染的指示生物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鉻污染相关
4.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起来分享食物。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根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A.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B.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
C.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D.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
5.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选用()
A.建立自然保护区B.迁地保护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D.引入被保护生物天敌的天敌
6.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野生雄性不育稻和栽培稻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野败”,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说明野生生物具有()
A.间接使用价值B.潜在使用价值C.科学研究价值D.药用价值
7.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A.遗传多样性B.变异多样性C.物种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8.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B.C.D.
9.某自然保护区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虎和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近年来发生了几起进入保护区内的家禽被虎捕食、人被虎咬伤的事件。最合理的应对办法是()
A.加强虎的生存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B.捕获肇事虎,送动物园或动物救护中心进行迁地保护
C.捕获肇事虎,放归其他自然保护区D.人工增投家禽,满足虎捕食需要
10.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11.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藻剂紧急处理时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和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是和。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4)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
12.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我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写出两种方法)
13.2008年1月中旬以来,一场持久的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严重的冰冻除了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外,更是令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片倒伏,树木大量死亡,对南方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1)对于植物体来讲,在遭遇冰雪时,如果气温是缓慢降低的,则植物体细胞间隙会先结冰,细胞出现现象,导致细胞浓度,使细胞受到伤害。如果环境温度是骤然降低,则细胞内会结冰,冰晶破坏细胞的系统,影响了
(2)南方森林中的常绿阔叶林与北方林相比,相对寒冷气候的适应性弱或强?
(3)从生态系统的结构看,这次灾害最为严重的影响是:,这种变化可能导致的丧失,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现在科学家已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灾后重建制定科学方案
14.阅读下列三个事例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在20世纪80年代侵入华西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漫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十三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和开发利用。
(3)事例三说明:由于入侵或引种到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
第九讲 生物的进化
一 现代生物进化论
命题热点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比较
命题角度 此类问题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二是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适应性和新物种形成的分析
[例1] (2011?苏、锡、常、镇四市模拟)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解析]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答案] D
[例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
23
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从根本上解释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进化的原因,①⑤⑥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及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②正确。
[答案] C
(1)达尔文认为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生
物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生存与否,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无论是环境的选择还是种群内部
发生突变、迁移等,一切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必将引起生物的进化。
二 进化与基因频率
命题热点 (1)基因频率与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关系
(2)基因频率的计算
命题角度 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通过进化与基因频率的关系考查进化的实质;二是结合遗传规律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
[例3] (2011?江苏高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特点。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
[答案] C
[例4] (2011?广东高考)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__________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基因频率等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获得转基因动物,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如果转基因成功,目的基因(S基因)能进行复制和表达,所以在蚊子体内可检测出S基因、S蛋白以及S基因转录的mRNA。(2)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F1中A基因的频率为50%,F1随机交配,F2中有致死现象,即基因型为A-bb(3/16)和aaB-(3/16)的个体死亡,则F2存活个体中AA∶Aa∶aa=3∶6∶1,故F2中A基因的频率为60%。(3)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使蚊子体内的病毒平均数逐代减少。
[答案] (1)受精卵 S基因 S基因的RNA S蛋白 (2)50% 60% (3)下降 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1)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A%=AA%+1/2×Aa%
a%=aa%+1/2×Aa%
(2)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
若A%=p,a%=q,
则:AA%=p2,aa%=q2,Aa%=2pq
2011年夏季,发生在德国的耐药性大肠杆菌疫情已导致数千人感染。这再一次警示我们,细菌耐药性问题空前严峻,要高度重视抗生素滥用问题。
据以上材料,可从以下角度命题:
(1)从进化角度考查细菌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2)细菌致病与免疫的关系。
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导致了许多药物无法治疗的“超级感染”。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超级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________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2)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超级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画出这种病菌侵染人体后,在人体内迅速增殖的曲线。
(4)试画出这种病菌多年来侵染人体,在一种抗生素选择下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1)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通过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出来,进而被相应的抗体消灭。(2)根据达尔文观点,病菌中存在抗药性个体差异,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对病菌起到选择作用,使病菌中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延续后代,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选择,病菌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3)、(4)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和抗生素对病菌的选择
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和抗生素对病菌的选择作用。这种病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有抗性,因此在人体内呈“S”型曲线增长。该病菌存在变异现象,抗生素对病菌变异起选择作用,结果是病菌的数量随着抗生素的浓度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多。
[答案] (1)效应T (2)抗生素对病菌进行选择,生存下来的都是抗药能力强的病菌 (3)如图1 (4)如图2 文 章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三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三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一、教材
本节是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第一章的第一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是整个模块的开篇之作,在整个模块当中起到引线的作用。因此这一节的作用很重要。本节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给学生建构了内环境的概念及,为第二节稳态概念的提出、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以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提出打下基础。
二、学情
高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学的方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进出细胞以及初中关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知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书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四、教学重难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特色,最好让学生自我学习,以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的形式让每个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
读图启发法:通过读图,学会根据收集到的生物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初步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
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生物课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归纳总结法法:运用视频和资料,归纳总结内环境组分与体内环境的交换等过程。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的是图片导入,课件展示红细胞、血细胞、单细胞草履虫图片,直观展示细胞生活的环境。利用问题探讨组织学生回答,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里面来,更好的调动学习氛围。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新知识
教师展示林黛玉图片,引用贾宝玉的一句话,说明体液概念。
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使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
设计原因:在学习部分知识用图片和名著经典语言的方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2.分组讨论,播放视频,理解细胞外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先给学生提供细胞外液组分和结构基本知识,设置问题:细胞外液成分如何进行交换?
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前后四人为一组画出模式图。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给出物质交换视频,学生自己判断答案正确与否并总结。教师最后给出正确的路径图和内环境的概念。
这样的设计是层层递进的,先自我学习,再小组学习,通过视频来自己总结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能力,并增强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需要注意讨论时要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资料分析,分组讨论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更为抽象、更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分阶段进行讨论。如学习细胞外液成分时,先讨论1、2题,学习渗透压和酸碱度时,再讨论3、4题。
这样设计的原因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每一阶段的重点。并让学生自己去击破知识点,理解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根据思考和讨论问题,学习新知
联系初中学习的循环、消化、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根据“思考和讨论”这5个问题进行学生讨论活动。讨论结束后,由同学或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最后多媒体视频或图片展示。
设计原因: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环节三:课外拓展
将“技能训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先提供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范例,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完成这项任务。他们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来表达。
设计原因:增强学生之间交流的愿望,并对本节课内容的知识点进行了巩固提高。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482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