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新课导入】
播放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
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
(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同学们知道近地面大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吗?
是的,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次是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这与大气成分、波段、作用特点各不相同有关,具体如下所示:
【提问】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
【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读图指导】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及教材“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3.读图理解并说出大气的保温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使地面增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太阳暖地面”。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因此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地面暖大气”。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大气还大地”。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根据同学们读图学习及老师的总结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提问】冬天,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比阴天(多云)的夜晚冷?
【学生回答】因为阴天(多云)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较温暖。
【提问】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归纳】 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弱;阴天(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空气越稠密,大气保温作用越强。
【承转】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而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表面比较,哪个变化要剧烈些呢?
【投影展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大。
【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人们可以解释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并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降低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产量。
(1)请同学们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请你举例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指导】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利用烟雾防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承转】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这会对大气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这个问题。
【总结】【板书】
高一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一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4.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知识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解决学习的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
【教材内容及分析】: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选用了三个有着紧密逻辑联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热状况(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①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③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活动”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活动 2”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现象。第三部分 “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②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③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活动”是风形成的具体知识应用。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引入] 我们打开窗户,有时会感受到一阵阵风吹来,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大气运动是怎样发生和进行的?大气水平运动有什么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相关的问题。
[板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自主梳理知识 建构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
1. 自主学习: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学: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要受到大气什么样的影响?地面增温后又以什么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大气受热过程有什么重要性?
2. 整合、梳理知识:学生自己完成大气受热过程先后顺序的梳理,要求能够对照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用知识框图形式示意大气受热过程。
(对知识重新整合与梳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
3. 成果交流与展示: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实物投影展示知识框示意图
[教师指导]
1. 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和反射。
2. 说明太阳辐射被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被称为长波辐射。
3. 读太阳辐射各种波长范围图,分析:
( 1 )太阳辐射的主要电磁波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等
( 2 )太阳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 %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较少。
4. 强调 “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
(扫除知识障碍,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强调重点结论)
[ 学生活动 ]完成 P30 活动题(学生自主完成)
二、实验活动 实现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先进行“活动”,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实验。
(教师做好实验用品的准备。实验的材料尽可能考虑容易获取,如冰块可以用雪糕代替等,实验步骤尽可能具有操作性。教师应该预先进行试验,以确保实验成功。)
概括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强调发现学习。)
师:这种现象会不会发生在自然界中呢?在自然界中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板书]二、热力环流
1.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板图 ] 引导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A 、 B 、 C 三地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平行,高度越高,气压越低,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的运动。
(2)A 受热, B 、 C 冷却,空气出现上升和下降运动,使得空气密度变化,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变形。
(3)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差异,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上空和近地面都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构成热力环流。
[板书] 2.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学生梳理知识] 引导学生用知识框图形式示意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成果展示]
太阳辐射地区不均 ——> 地区间冷热不均 ——> 空气上升或下沉 ——>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 空气水平运动(风)(构成了热力环流)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师: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陆地与海洋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都可能形成热力环流。下面我们来完成陆地与海洋之间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 由学生根据教材 P33 内容,自主解决。
三、画图析图,整合迁移和发现知识
[板书]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师:热力环流中包括空气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空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从前面所了解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来看,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 在板图上解释水平气压梯度、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注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水平” 两字,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风是水平运动,地球又在自转运动,你又联想到什么呢?(地转偏向力)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在板图中分析大气运动受力与风向的关系。
1.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针对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板图能够分析风的动态形成过程,依然是有效的。同时分析中要注意与物理学科力学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学生活动] 完成 P35 活动题。
[教师指导]
第( 1 )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同一图中等压线密集 — 气压梯度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 — 气压梯度小,风力小。
( 2 )(实物)投影学生画出的风向。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并说明风向的定义。(指导学生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同时使学生在使用中有新的发现)
高一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具准备
课件和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教师精讲]
师: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则降至-183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投影)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板书)太阳暖地面
师:根据教材30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同样,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也属于长波辐射。
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生:大气层。
师:正确。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贮存能量。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请问大气这种受热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
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谁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生:地面。
(板书)地面暖大气
(活动)教材P31活动1
(投影图片)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
生: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师:非常好。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在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再看第2题。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间的温差剧烈得多?
生: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方面(可做扩展)。通过这三种削弱作用,使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左右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另外,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在大气中,同时大气逆辐射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表面,使月球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再加上月球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即首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接下来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地面暖大气”;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复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年变化)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
生:不同。
师: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
生:不同。
师: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
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同时投影)
得出结论: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承转: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
师:(结合图形讲解)(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 B、C两地流回A地。
(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下面请你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P33活动3。(投影)
师:讲解答案:(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据此,图2.4A:陆——低,海——高;图2.4B:陆——高,海——低。
(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小结过渡)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呢?
生: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师:很好。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那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生: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投影)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图略)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板书)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师: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将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投影的图片中,空气质点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之右侧,最终达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过渡)
师: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
生:不能。
师:那近地面的风会是怎样的风向呢?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师: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生: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师: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此时若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一定不再与等压线平行,而是斜穿等压线吹的。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范围内的风向都斜穿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摩擦力愈小,其夹角愈小。
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知道大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垂直运动又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从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也一起研讨了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以及在几种不同作用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风向变化情况: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的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8”,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一部分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2010成都模拟)下图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月平均气温,图中②地高于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
解析:根据经度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纬度,综合判断该地区位于北美洲。图中②地该月平均气温高于附近地区,主要是该地位于北美洲的西部,有许多山间盆地,受海洋影响小,且日照与地面辐射强,所以气温比周围高。
答案:D
2.有关图示地区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
B.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大
C.该月等温线图上,①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
D.该月等温线图上,③地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解析:⑤地比④地靠近海洋,受海洋的影响大,降水较多,阴天多,气温日较差小;①地靠近海洋,③地位于内陆,所以③地气候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比①地大;读图可知,该月属于夏季,①地气温比周围低,所以①地附近的等温线向南凸出;③地气温比周围高,所以③地附近等温线向北凸出。
答案:A
3.对图示纬线经过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与③地之间人口稠密
B.③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C.③地与⑤地之间森林广布
D.⑤地以东夏季高温少雨
解析:③地与⑤地之间区域位于中央大平原,森林较少,耕地较多,且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答案:B
下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4.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此时④地吹()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解析: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近地面同一高度陆地的气压比海洋高,气压梯度力由陆地指向海洋,再加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④地吹东南风。
答案:A
5.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解析:读图可知,①②两处有云层,云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有保温作用,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小;但图中①处位于海洋,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①处昼夜温差最小。
答案:A
6.若图中②、④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不同B.经度位置不同
C.大气环流不同D.下垫面状况不同
解析: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上,且②地位于大陆的东岸,④地位于大陆的西岸,因为②地受季风环流的影响,④地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所以是大气环流不同导致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很大。
答案:C
(2010汕头模拟)右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回答7~9题。
7.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4℃B.3℃
C.2℃D.1℃
解析:从图中等温线分布来看,O、P的温差在3℃~5℃之间,即温差大于3℃而小于5℃,所以选A。
答案:A
8.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解析: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温度高,气压低,P点为热低压中心,美国在北半球,风向右偏,据此可知N点风向为东南风。
答案:B
9.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①B.②C.③D.④
解析:上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根据地面气温分布可知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然后判断出高空气压分布状况,M、P、N三点近地面气压为高、低、高,则高空气压为低、高、低。
答案:C
(2009广东地理12~13)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黄河流域多年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
10.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解析:分析甲、乙、丙三地附近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分布状况可知,甲、乙两地的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都在2600~2700MJ/m2之间,丙地的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不足2000MJ/m2,因此,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由甲、乙两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答案:C
11.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解析: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贮存的热量越丰富,地面辐射越强。
答案:B
读右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有关气温和气压,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气温小于①
B.②地是高气压
C.④地是高气压
D.④处的气压值有可能大于②
解析:②地气流抬升,说明②地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在同一水平面的①、②、③三地中,②地是低气压。同一地点,海拔愈高,气压愈低,故②地气压高于④地。
答案:C
13.有关①②③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①②③位于同一纬度,则②地气温最低
B.若①②③表示三个不同纬度带,则①的纬度最低
C.若图中表示三圈环流,则可表示为低纬度环流
D.若表示城郊热力环流,则②的气压要高于①
解析:①②③三地相比,②地气温最高;B与C两项对比分析可知B项错误。
答案:C
(2010青岛模拟)读下面四幅“气压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如球,a、b、c、d四地风向都正确的是()
A.西北风 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B.东北风 西北风 西南风 西南风
C.东南风 西南风 西北风 西北风
D.西南风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答案:B
15.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A.aB.bC.cD.d
答案:A
二、综合题
16.读材料和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左下图是温分布图(单位:°C);右下图是济南城市大气环流模式图。
材料二 济南市1999年、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数据
年份常住人口(万人)工业生产总值(亿元)用电量(亿千瓦/小时)消费零售额(亿元)商品住宅销售额(亿元)
19991257651143.2742.1232
200515381782.42092902.81758.8
材料三 在积极地进行2009年全运会筹备中,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大搞植树造林活动。2005年,全市共完成绿化造林16万亩,植树1792万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0.5%。
(1)观察左上图,说出济南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左上图所示信息,用箭头在右上图画出济南市的热岛环流。
(3)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济南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右上图的A、B、C三地中的________地,其对济南市环境治理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期,济南市要把大气污染严重的某大型企业从城区迁出。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最适合该企业的新厂址应选在右上图的A、B、C三地中的________地,该新厂址布局对济南市环境保护的主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受局部热岛环流的影响,右上图中A处的风向为________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重要形式——城市风的形成及其影响。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人为热,致使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因此植树造林,能改善城区环境质量。
答案:(1)城区高,郊区低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每天消耗大量的燃料(能源),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近地面城区的气温高于郊区
(2)图略(用箭头在右图上画出济南市的热岛环流,近地面气流从郊区流向城区,上空从城区流向郊区)
(3)A 林地处在城市热岛环流中,清新空气可以通过近地面流向济南城区,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4)C 新厂址选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了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济南城区
(5)东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19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