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二教学难点
1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想一想,议一议:很少开花的竹是如何长成郁郁葱葱的竹林的?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
1.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朗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阅读书14——17页,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勾画出来.
1.两栖动物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出你熟悉的两栖动物?
2.青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是怎样的?
3.完成教材P16“资料分析”后的讨论。
(1)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
(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资料三可以说明这两种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4)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发?
认真阅读,找出问题答案。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点
1.回顾: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常见两栖动物有哪些?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蝾螈娃娃鱼青蛙蟾蜍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生殖过程中青蛙会出现哪些现象?
2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
而这样的发育过程可以叫什么?
1有性生殖,卵生
鸣囊:雄蛙能鸣叫,是求偶行为,以招引雌蛙
抱对:促使雌、雄蛙同时排出生殖细胞,提高体外受精率
2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而其中青蛙的幼体蝌蚪:像一条小鱼,有尾、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而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逐渐长出四肢,尾、鳃逐渐消失,形成肺等。
变态发育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1资料分析
(1)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
(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资料三可以说明这两种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4)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有什么关系?
1(1)环境变化不仅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他们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育。最终导致他们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2)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3)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导致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说明我们的活动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2两栖动物动物的生殖发育需要温度适宜、水域密布、食物丰富的条件。
练习基训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情况
总结这节课,你收获到了哪些知识?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卵生。
2.发育方式:变态发育。
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环境变化不仅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他们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育。最终导致他们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可以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课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参考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分析。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资料分析:分析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布置课外实践与调查: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
讨论与交流。
带着问题阅读P13内容。
观察图Ⅶ-6蛙的生殖和发育。
观看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
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与交流。
思考与交流:什么是两栖动物?
观察图Ⅶ-5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阅读资料P14资料分析1.2.3。
思考、讨论、交流:P15讨论1.2.3。
分析比较。
任选其中一个,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评价与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评价、释疑、小结、拓展。
评价、小结。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得出结论
简要介绍、拓展。
引导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评价、释疑、小结。
拓展
提供一定的资料,进行方法指导。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43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