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及反思(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及反思(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济南版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第二章的内容,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上一节学生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后面将会介绍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因而本节内容较为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两栖动物作为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过渡类型,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就注定了它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并且是分布非常狭窄的一类型。在探究两栖类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时,从侧面的与人和环境呼应,进一步体现了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两栖动物作为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类群,其生殖和发育特点鲜明,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种延续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好在第四单元的主体是“物种的延续”,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有性生殖的概念,尤其是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过程,应该说对有性生殖不再陌生。紧接着学生又接触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内容,并且对“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对有性生殖的认识。所以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后续的学习过程将带来极大的便利。
从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内容和昆虫生殖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资料的方法和技巧,具有一定的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意识以及判断性思维的能力,这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
(2)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3)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教师课前准备: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视频资料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设想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前准备并下发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进行自学,然后根据课件的有关提示,弄清青蛙鸣叫的时间、意义,卵上面和下面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青蛙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以及蝌蚪在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发生的变化,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述。这样有利于掌握学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1、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齐白石的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和旁白来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构建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对于青蛙自己有什么想法。
3、板书课题,并说明让我们一起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开启对两栖动物的探究过程。
(二)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了解两栖动物变态发育的具体过程及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能够区分两栖动物与非两栖动物
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重点强调(用记号笔做好标注):
生殖和发育是两个过程,分别是怎样的?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前面的昆虫有何区别?
生活中如何辨别两栖动物?为什么将“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但列为一个目标?
(三)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展示部分学生的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2、让其他学生提出与展示的预习不一样的见解。
3、带着问题进入探究过程。
(四)新知探究
两栖动物的生殖
1、出示探究题目,学生独立思考: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你可以从以上诗句中获取什么信息?
什么时候可以听到蛙叫?雌雄蛙都能鸣叫吗?鸣叫有什么意义?
鸣叫吸引雌蛙后又有什么生殖现象?有什么意义?
小明在观察蛙卵的时候,发现蛙卵的上面颜色深一些,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内容进行认真自学,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归纳出青蛙的生殖特点。
3、师生交流,教师点拨,进行知识的归纳。
4、总结:
青蛙的生殖特点:体外受精、雌雄异体、有性生殖、卵生
两栖动物的发育
1、出示探究题目,学生独立思考:
仔细观察课本P58思考下列问题
青蛙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
在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幼体与成体从身体结构和活动方式两方面有什么不同?
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内容进行认真自学,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总结:归纳出蝌蚪在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是变态发育过程。

有人说:“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一定是两栖动物。”该观点是否符合科学道理?试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1、出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
2、师生之间展开交流,明确问题的答案。
3、总结: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生活在陆地,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3.具有以上特点的动物成为两栖动物。
4、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两栖动物,让学生加深对两栖动物的了解。
(五)小结: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1、学生思考并讨论本节的收获。
2、目标再现,让学生思考本节目标都实现了吗。
3、重点体现:第四个目标怎样理解。
4、列举有关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让学生思考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性。
(六)模拟活动
蛙的心声——假设你是青蛙家族的一员,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印发大家对两栖动物的保护情感)

(七)达标检测
1、3分钟内独立检测题。
2、做题过程中老师随时进行批阅。
3、对不理解的内容做好记录,集体反馈。

附:1、板书设计

附:2、学案设计
第二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学习目标: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了解两栖动物变态发育的具体过程及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能够区分两栖动物与非两栖动物
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学习过程
两栖动物的生殖
独立思考:“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你可以从以上诗句中获取什么信息?

2、什么时候可以听到蛙叫?雌雄蛙都能鸣叫吗?鸣叫有什么意义?

3、鸣叫吸引雌蛙后又有什么生殖现象?有什么意义?
4、小明在观察蛙卵的时候,发现蛙卵的上面颜色深一些,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两栖动物的发育
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课本P58思考下列问题
1、青蛙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

2、在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幼体与成体从身体结构和活动方式两方面有什么不同?

有人说:“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一定是两栖动物。”该观点是否符合科学道理?试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只青蛙集群行进。这些青蛙是在寻找水源充沛和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
2.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部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左右。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赡做实验,结果爪赡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回答:在你的家乡,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何?它们的数量是不是在不断减少?如果是,我们应当采取哪些保护措施?Jab88.coM


本节课以问题创设为情景,借助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分析、探讨、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现象。另外本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变态发育、两栖动物等概念的学习,尤其是根据青蛙生殖过程中的体外受精和变态发育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让知识、能力和情感达成统一。
教学中,我恰当使用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借助师生之间的谈话,利用教学课件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知识要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提出问题。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衔接不是很自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足,生生之间的互动安排的较少,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关注度不够等。所以我想,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都应该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我们的建立起系统的生物知识体系,形成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从自身做起,认真学习,努力钻研,用自己的付出换来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关阅读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包括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两方面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和昆虫的生殖发育,接下来将了解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而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做了良好的知识铺垫。此外,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阅读探究,只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仍以经验型为主,需要以青蛙为例来探究这一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以青蛙为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调查探究,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难点:
青蛙和早期蝌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导入阶段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图片,激趣并凸显美育价值。
探究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课前完成相关调查研究,课上进行汇报交流。
合作学习法:不同的小组探究不同课题,小组内部成员也分工协作,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两周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不同的课题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
小组1:查找资料,探究青蛙的生殖过程,搜集青蛙繁殖过程的录像片。
小组2:实地考查,青蛙生殖过程,捕捞适量蛙卵以便饲养观察蛙发育过程。
小组3:社会调查,本地区青蛙、蟾蜍数量的变化。
在学生探究调查期间,我会及时了解各小组调查进程,进行指导。制作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会在PPT上展示齐白石先生《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著名作品: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请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齐白石老人将这幅画命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同学们看这幅画妙在哪里?
学生很容易从蝌蚪联想到青蛙,进而想到远处的蛙声。我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赞扬,提出: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其实这里面还蕴含了生物学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领略了国画大师的风采,不仅体现了生物学科与美术学科的交叉,也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二)新知探索
1.青蛙的生殖
由于课前已经让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因此我会请生物兴趣1组为大家播放青蛙繁殖过程的录像片,同时请学生思考:青蛙鸣叫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得出齐白石先生的画中,有蝌蚪就证明了青蛙的存在,而青蛙的繁殖必然要鸣叫吸引配偶,因此对这幅画的联想是有科学知识为依托的。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视频中青蛙抱对的意义。
学生不难发现:抱对是为了授精,从而得到青蛙体外受精的特点。
最后我请1组同学再次为同学们播放青蛙繁殖过程的视频,总结出青蛙繁殖的大体过程:鸣叫→抱对→排出生殖细胞→水中受精。
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学生探究兴趣浓厚。
2.青蛙的发育
学生对青蛙的生殖过程有了清晰了解后,我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受精后的蛙卵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听2组同学介绍孵化蛙卵、饲养蝌蚪的情况,并观看蝌蚪的发育过程FLASH影片。此后我会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青蛙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展示蝌蚪和青蛙的形态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找出早期蝌蚪和青蛙的形态结构区别,蝌蚪有尾,用腮呼吸;青蛙有四肢,能用肺呼吸。再让学生将前面学到的昆虫的发育过程与青蛙的发育过程进行对比,最终得出青蛙的发育过程也是一种变态发育,从而突破了难点。
我之所以采用学生调研汇报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和图片能够将知识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最后又采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使前后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辨析,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在突破了本节课重难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提高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我首先在PPT上呈现几种重要的两栖动物的图片,学生辨别指认:蟾蜍、大鲵、蝾螈。然后启发学生:这些两栖动物与青蛙一样,它们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和陆地,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更适宜它们生存呢?
紧接着生物兴趣3组汇报本地区环境以及青蛙和蟾蜍数量的变化调查情况。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数据得到水源充沛干净的地区青蛙蟾蜍数量较多,人类活动频繁污染严重的地区青蛙蟾蜍数量减少,而且青蛙和蟾蜍的数量整体上正在逐年减少。我则补充红色箭毒蛙、非洲胎生蟾蜍等世界濒危两栖动物资料,学生感受到两栖动物正在面临艰难的生存现状,从而树立保护两栖动物以及环保的意识。
(三)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总结,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总结这节课的重要知识内容。
(四)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请学生讨论对“两栖”这一概念的理解:
我加以归纳总结:幼体生活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在水中生活,也可在陆上生活,主要用肺呼吸。
(五)课外拓展
课后搜集资料制定具体措施保护当地青蛙和蟾蜍。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②举例说出青蛙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分析,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充分运用实物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通过诗词,渗透人文教育;关注青蛙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青蛙的浸制标本、准备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环境对两栖动物影响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课题
(5分钟)1、谜语:妈妈有腿没有尾,孩子有尾没有腿,孩子长大变了样,脱掉尾巴长出腿。
2、课本剧:《小蝌蚪找妈妈》。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老也找不到妈妈?
过渡:两栖动物我们最常见的就是青蛙,以青蛙为例来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请和老师一起进入青蛙的世界,一起探索青蛙的秘密吧!
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1、猜谜,回答:青蛙
2、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观看视频

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观看图片并进入思维状态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自主求知
(7分钟)同学们欣赏完图片以后,可以在自学教材47-48页,完成下面问题:
1、青蛙的生殖
出示宋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设置情景,出示青蛙生殖录像,并设置问题。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会鸣叫的青蛙是雄蛙还是雌蛙?为什么要鸣叫?
(2)青蛙的抱对有何意义?抱对必须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3)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在何处进行?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昆虫的生殖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鸣叫、抱对)
设置问题:引来雌娃后,接下来应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青蛙的生殖特点:体外受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利用本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教材47-48页,内容,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将精子和卵细胞排倒水中。

学生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教会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次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较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设计具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最终获得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探究新知、
分析归纳
(25分钟)

交流感想,
课堂小结
2、青蛙的发育,分组观察青蛙发育过程的浸制标本。
(1)播放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的录像片段。
(2)青蛙的发育过程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
观察后,学生到讲台前讲解,师生共同总结。
青蛙的发育在水中进行,经过受精卵→生有外鳃的蝌蚪→生有内鳃的蝌蚪→生有前肢的蝌蚪→生有四肢的蝌蚪→幼蛙→成蛙等时期。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尾游泳,蝌蚪这个时期很像鱼。
(3)以组为单位完成蝌蚪与成蛙比较表:

比较早期蝌蚪成蛙
生活环境
四肢

运动器官
呼吸器官
3、引导学生归纳青蛙发育的特点:变态发育,幼体发育离不开水。请学生举例:与青蛙的生殖发育方式相似的动物。
拓展:出示大鲵、蝾螈的图片,向同学介绍其他两栖动物。并提出问题:乌龟、蛇、鳄鱼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它们也是两栖动物吗?
小结:大家谈让学生当个小小演说家,总结两栖动物的概念及生殖发育特点。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教师引用古诗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以及谚语“春捕一只蛙,秋少一担谷”,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人类的关系。
资料1:青蛙“赶集”: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多只青蛙集群行进,俗称“赶大集”,这些青蛙最后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驻留了下来。
问题:青蛙为什么要“赶集”?
资料2及图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三条腿?
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都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左右。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蟾做实验,结果爪蟾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问题:(1)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是什么?
(2)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农民的好朋友。从上述事例中保护青蛙从你怎样做起?
启发引导:用事实说话:环境的变迁和水质污染都给青蛙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这些归根结底却都是我们的“杰作”。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师生共同完成对整节内容的反思感悟,达到树立环保意识的目的。
布置开放性作业:写一份关于保护青蛙的倡议书。

观察后,学生到讲台前讲解,师生共同总结。

以组为单位完成蝌蚪与青蛙比较表,通过观察,对变态发育的概念有了直观的理解。

小组讨论,得出不同的答案。如:大鲵、蝾螈

学生当个小小演说家,总结两栖动物的概念及生殖发育特点。

分析自己收集的有关环境对两栖动物影响的资料,分组讨论与资料有关的问题获取信息。学生积极回答交流分析人类对青蛙的影响。

分析图片,阅读资料,理解畸形蛙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从而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讨论并谈认识,用事实说话: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反思感悟,达到树立环保意识的目的。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蝾螈:
蝾螈身体短小,有4条腿,皮肤潮湿,体长大约在10—15厘米,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中国大蝾螈体型最大,体长可达1.5米。

通过典型事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对环境的依赖,激发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和意识。

通过资料分析,了解在环境条件发生异常变化的情况下,两栖动物发生的变化情况,从而理解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反思感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分层达标
(8分钟)
A类:
1.“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雄蛙发出悦耳呜叫声的原因是()
A.夏天天热B.为了吸引雌蛙C.雨后空气湿度大D.为了招引昆虫
2.关于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体内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B.体外受精,卵生,不变态发育
C.体内受精,卵生,不变态发育D.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B类:
3.青蛙和菜粉蝶的发育都是变态发育,下列关于这两种动物的变态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进行蜕皮
B.都经历受精卵、幼体、蛹、成体四个时期
C.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差异
D.都属于有性生殖,其受精卵都在水中发育
4.与蝌蚪相比,只有成蛙才具有的结构是()
A.鳃B.肺C.尾D.后肢

C类:
5.结合下图分析青蛙的繁殖行为:

(1)雄蛙在水边高声鸣叫,是为了。
(2)雌蛙和雄蛙抱对,雌蛙先将卵排到水中,雄蛙也将精子排入水中,卵和精子在水中结合成,完成受精作用。
(3)蛙的受精卵在中发育成蛙,该过程依次经过[]、[]、[]和[]等阶段;属于发育。
(4)[2]用呼吸,[4]用呼吸。
(5)[4]的食物主要是农业害虫,因此我们应该。这要求我们首先保护好它们的。
(6)青蛙和大鲵、蟾蜍的生殖和发育有共同的特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用“谜语”开课,效果非常好,学生就自动地以愉悦的心情进入思维状态。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有关青蛙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信息交流,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进而明确什么是变态发育。通过视频、观察,分组讨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并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激励性的评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能力的提高.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对它们是怎样生殖和发育的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通过资料分析,了解在环境条件发生异常变化的情况下,两栖动物发生的变化情况,从而理解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一节新授课,课标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初三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已经对两栖动物,尤其是青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具体过程还不是很清楚。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无论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表达能力都有一定要求。

由于本节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所设置的三大问题如下:

驱动性问题:归纳总结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核心问题:讨论为什么两栖动物种类少,分布范围较小?

拓展延伸问题:结合家乡环境特点,谈如何保护日渐减少的两栖动物。

通过两位老师认真细致的评课,以及在备课时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加之自己的反思,我发现自己本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具体如下:

1、教案在初期设计时,并没有将驱动性问题的处理完全放手给学生,而是进一步将其设置为五个小问题来引领学生解决。然而在集体备课中,经过与同组其他教师讨论后,感觉小问题的设置比较乱,而问题相对于学生来说又过于简单。本节内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较为简单,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看书后自己来交流自己学到了哪些关于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知识。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能力,才能做到收放有度。

2、初三生物课堂应该节奏快些,容量大些。自己在课堂上时间安排不够紧凑,课堂效率就有待提高。听过两位老师的评课后,深深感到自己对知识的拓展不够,在课堂上,要注重将所授知识与已学知识相联系,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

3、知识的拓展要恰到好处,在需要拓展出拓展,不需要时不能牵强。这就需要我认真研读中考说明,熟悉中考试题。将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整体掌握。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教师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

4、在课堂上,我们应时刻关注学生,注意抓住课堂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案烂熟于心,才能将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

此次,通过李颖华老师和于萍老师的评课,真心感觉受益匪浅。于萍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教材的熟悉让我佩服。更感到自己需要进步和成长的还有很多。今后,我将继续认真向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多听课、勤思考、认真请教。总之,作为九中生物组的年轻一员,自己非常荣幸也非常珍惜,在日后的工作当中,一定加强学习,使自己不断提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6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