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课时

教学课题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的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2分钟)

师: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收集到了吗?在哪儿收集的?容易找吗?这说明了什么?

既然百分数这么有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好吗?你想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0分钟)

1、百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杯糖水)

你认为哪杯糖水更甜?

学生争论后得出不好判断的结论。

老师给出三杯糖水中糖的含量:7克、13克、9克。问:这下能判断吗?还需要什么条件?

再给出糖水的重量:20克、50克、25克。问:这下能判断吗?看什么?

生:看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样能判断哪个杯更甜吗?怎样就容易看出来了?(通分)

师: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分率,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

2、百分数的写法: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师示范写35%。

请一位学生板演26%、36%,其他学生在本上写。

师生交流:百分数怎样写规范、美观?

①两个小圆圈要写的小一点。②斜线的倾斜程度。

3、由刚才的不好判断,到现在的一目了然,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大家在课前已经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你现在能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吗?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的意义。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想不想看?

出示:读一读

(1)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2)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3)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51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16.9%;

(4)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

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你知道吗?

看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5分钟)

1、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学生 :

学生可能回答: ①分子 ②分母 ③读法 ④意义等的不同。

课件出示:

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个不能?说说为什么?

一堆煤 吨,运走了它的 。

百分数是分数吗?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吗?

得出结论:分数即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四)、拓展应用

1、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语里也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请将下列词语用百分数表示出来

十拿九稳 百里挑一 百战百胜 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总 结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的满意程度。

2、对教师满意吗?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

3、最后,教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作业设计 做一做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4% 读作:百分之十四

65.5% 读作:百分之六十五点五

120% 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课题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

方法 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指生回答。

生1:带有百分号的数叫百分数。

生2: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把百分数单独列一单元?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不能带计量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叫分率,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到,所以有必要单独为一单元。

3、我们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要转化?

生2:怎样转化?

师:对呀,为什么要相互转化呢?引导学生说出转化的意义。一是便于计算,二是便于比较。(板书),那怎么转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不过,百分数怎么转化成小数,小数又怎么转化成百分数,老师想把讲台让给你们,请同学们来当小老师,让讲台成为你们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自学课本84页(两分钟)

2、小组讨论(三分钟)

3、指生上台汇报,集体交流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1)出示例1:(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甲: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3÷5=0.6= =60%

4÷6≈0.667 = =66.7%

(3)小老师乙: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过程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显得麻烦了些。而我可以将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行了。

(4)教师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4、师:学到这里也累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完了吗?(没有,还有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没学),噢,那我们接着学百分数如何转化成小数的。

(1)出示例2:(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丙: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750×20%

=750÷

=750×0.2

=150(人)

750×20%

=750×

=750×

=150(人)

(4)小老师丁: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能将百分数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四、拓展应用:做一做

五、总 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

作业设计 练习十八6、7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例1、3÷5=0.6= =60%

4÷6≈0.667 = =66.7%

例2 750×20% 750×20%

=750÷ =750×

=750×0.2 =750×

=150(人) =150(人)

反思

第3课时

教学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 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弄清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 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 列式计算:4是9的百分之几?

50是200的百分之几?

3 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4 出示课件复习题:

一个乡去年原 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 的百分之几?

5 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单位1,并独立解答。

6揭示课题:如果把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应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找出题中的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

(3)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说出自己画图的依据。

(4)启发学生思考: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长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比较?哪个量是单位1.(板书:增加的÷原计划的)

(5)学生尝试列式计算。(1名同学板演)

(6)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板书:14÷12≈1.167=116.7%

116.4%-100%=16.7%

(7)比较两种算法的相同点是什么?

2 将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该如何解答呢?

(1)提问:这道题中是那两个量进行比较?把哪个量看成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列式,老师板书。

(14-12)÷14

(3)比较观察

将例3改变问题后的列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除数发生了变化?三、拓展应用

(1).分析数量关系。

(1)求今年产量是去年产量的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 2)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3)求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2).操场上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3).一辆自行车原价是312元,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68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4).甲校学生人数比 乙校多5%,乙校学生人数比甲校少百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类怎样的百分数应用题?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作业设计 做一做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例3、14÷12≈1.167=116.7%

116.4%-100%=16.7%

答:(略)

心得反思

第4课时

教学课题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掌握稍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对应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过程

方法 增强应用意识, 百分数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提高学生类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 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口算 3/4×4 2/3÷2/3 1+12%

(2)、20的3/5是多少? 30的70%是多少?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自主提问,生成问题。

1、教师口述信息: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2、抽生复述刚才听到的信息。

3、学生提出相关百分数问题,引入例题。

预设问题:①增加了多少册? ②今年有多少册图书? ③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二)、解决问题,引出例题。

1、出示例4:

师述:用刚才的信息加上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4。

例4: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有多少册图书?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点 分析“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引导:思考“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是什么意思?在那见过类似的问题?如果把12%换成一个分数你会解决吗?(我们可以借助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等量关系是什么?(今年图书册数=原来图书册数+增加的册数)单位“1”是那个量?我们先求什么?(即问题①)求增加了多少册就是求什么?怎么列式?(1400×12%)(教师 一个数乘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强调过程的完整性。(抽生板演)

(3)、抽生说说算式的意义,回顾解题思路,说说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

(三)、一题多解,拓展思维。

思考:解决这类问题还有什么方法?

(1)提示:借助刚才提出的问题③思考。(2)学生独立思考列式。1400×(1+12%)。(3)抽生说思路。(4)借助线段图分析“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5)找准解决问题关键点。(6)列式解答。

(四)、分析特征,自主归类。

1、师生一起归类,这类题属于“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回顾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联系实际,对比提升。

1、改编例4并解答。

学校图书室现在有图书1568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今年图书有多少册?

(1)学生自主思考解答。(2)小组合作解答。(3)全班交流。

2、分析这道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比较今天学的这类题与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件出示例5

学生试做,师板书:

1×(1-20%)×(1+20%)=0.96

(1-0.96)÷1=0.04=4%

四、拓展应用

比30米多60%是( )米。 40千克比( )少20%。

五、全课 。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作业设计 课后做一做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例4 1400×(1+12%)

=1400×112%

=1568(册)

答:(略)

例5 1×(1-20%)×(1+20%)=0.96

(1-0.96)÷1=0.04=4%

答:(略)

心得反思

编辑推荐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 “轻叩诗歌的大门”,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二、单元 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三、单元 重点:

1.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4.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

四、单元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2.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五、单元教学建议:

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5.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6.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六、单元课时安排:

本组教学时间原则上应为两周,共计11课时。

课题 《轻扣诗歌的大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重点: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专题,制定切合实际的实践计划。

难点: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强烈愿望。

教学具准备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

(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三、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阅读材料1~2《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重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具准备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阅读材料3~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具准备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② 解释个别词语。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 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阅读资料5~6《太阳的话》《白桦》 课时安排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难点: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太阳的话》中“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光明颂诗是《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黎明的通知》则是以一个更加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着新的时代的来临:“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在这里,诗人正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与理想世界的呼唤者。)假如你就是木板房的主人,看见太阳的到来,听到太阳的这句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回扣第一小结体验的“蛮不讲理”,进行矫正;也要随时关注个性化体验,回归个性化朗读,如可以强调“你们”,也可以强调“心的空间”,也可以强调“让我”。)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

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

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① 诗歌的特点: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语言具有音乐美。

② 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六、拓展延伸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一) 课时安排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重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教学具准备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

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二) 课时安排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重点: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难点: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学具准备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

诗歌分类表 整理人:

类别 诗歌的题目 作者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

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学习欣赏诗歌,推荐自己喜爱的诗歌 课时安排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激发搜集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重点:学习欣赏诗歌,推荐自己喜爱的诗歌。

难点: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

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

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5.讨论: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

诗歌 作者 推荐理由

推荐人:

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

2.学生填表,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3.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

4.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

5.欣赏诗歌(教师推荐)

6.教师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举办诗歌朗诵会 课时安排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重点: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难点: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教学具准备 准备好自己想要朗诵的诗歌,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

主题 “秋诗冬韵”诗歌朗诵会

时间:11.21 地点:教室

形式:四人小组参赛

主持人: 向诗燚 陈能新

教师布置: 1、2小组

串词准备: 3、4小组

道具准备: 5、6小组

评委安排: 7、8小组

场地清洁: 9、10小组

活动报道: 11、12小组

负责照相:13、14小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自己动手写诗 课时安排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2.尝试写诗。

重点:尝试写诗。

难点:掌握写诗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1.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

2.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预设: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

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运用假设。

四、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诗海拾贝 与诗同行》综合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1.通过第六单元综合实践课的积累、感悟和了解、运用古诗,充分感受古诗的意蕴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

2.培养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3.拓展能力,丰富课外知识。

重点:歌的积累和理解。

难点: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具准备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一、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规则:

1.今天这节课,老师要与同学们一起来组织、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擂台赛。首先请参赛的四个代表队队长自报队名。

2.本次擂台赛的比赛规则是:各代表队的基础分均为100分,然后按要求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最后按得分高低分别设立一二三等奖

(二)导入:

播放歌曲《春江花月夜》

多么动人的旋律啊!多么优美的意境啊!老师知道:在同学们的记忆仓库中已储存了许多古诗,今天,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一起来猜一猜、填一填、背一背、画一画,进行古诗擂台赛,看看哪个队能获得本场擂台赛的一等奖,好吗?

(三)竞赛:

宣布:六年( )班古诗擂台赛现在开始!

1.猜:(8个数字,每队任挑2个,说出画面上描绘的是哪首诗的内容并背出来。)

(1)《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们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村晚》(蕾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印日荷花别样红。

(5)《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几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填:

(1)在空白处填一种动物名称:

①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②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在空白处填一种植物名称: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联:(说出诗的上句或下句)

(8个数字、每组任选两个)

①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⑤采得白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⑧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背:

(1)背一首李白的诗:

《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一首颂春的诗:

朱熹《春日》、杜牧《江南春》、贺知章《咏柳》、叶绍翁《游园不值》

5.找:(写在答题板上,多找一句加10分)

找一找写有“桃花”的诗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獗鱼肥。

(4)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6.画(根据诗意作画):

(1)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鹞。高鼎《村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课时安排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重点: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难点: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具准备 带上自己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以及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1.同学们,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开展得比较成功,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出了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让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2.还记得活动开始时我们自己拟订的计划吗?请大家将自己的活动计划浏览一遍,回忆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想想本次开展了哪些活动,哪些活动自己收获比较大,然后用5~ 8分钟的时间写一写。

3.就象大家写的一样,这次活动我们有了不少的收获,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还记录了点滴体会,赶紧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交流。

4.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收获,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教师相机板书: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分类 朗诵的技巧 学习写诗 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5.接着刚才所写的活动过程,详细地写写自己活动中的收获。

6.小组里交流总结,评选出优秀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新版人教版)


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难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若干根、计数器,投影仪(片),学生准备自制数位筒、小棒和数字卡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二、

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下去。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堆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

4.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写法。

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往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1根、2根……9根,再放1根是几根?”

教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教师:在右边筒里再放4根小棒,谁能告诉老师现在表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4个一。)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学生数数练习。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数位。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出示计数器。

教师:这是计数器,请同学们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在写数时,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3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先摆小棒再写数。

讨论:“20”个位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单位也没有。)

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看图填数。

3.听老师读数,学生写数。

121115171620

4.给小马虎改错误。

①十一写成101②十八写成81③二十写成2

5.做一做1-3题。

作业设计:

练习十七7-11题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写法

十位个位

11

17

20

理解数位的含义。

掌握数的写法。

第六单元第3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并为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2.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

地计算

教学重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二、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一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老师引导。]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10+3

师:等于多少?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13-3=13-10=

师:怎样算?

教学例5

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上添上2颗珠子,根据拨出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师:说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加法。每一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科学家给他们起的都

让学生回顾10以内的一图四式,学习十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有名字,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边说边板书)你们认识他们了吗?谁愿意再来介绍一下生

师:小朋友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听,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起的名字,方便吗?为了使用方便,科学家们也给它们统一起了名字,减号前面的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叫差。

解决计算问题

师:今天,加法家庭和减法家庭的成员要向我们小朋友挑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请看。(出示口算卡片)

11+213-210+714-4

11+313-211+28+10

师:小朋友们真棒,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接受挑战,都是小英雄。我们这一节课以胜利告终。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第4课时

教学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混合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以及从前所学内容的混合练习,为教学20以内

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教学重点熟练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熟练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练习纸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复习

1.数一数,从1数到20,再从倒20倒数到1,2个2地顺数,5个5个地顺数。

2.出示11—20各数,要求说出数的组成。

3.填空。

(1)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2)6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

(3)13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4)19的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的数字是。

(5)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十位上有1个十,这个数是。

4.口算。

10+7=13-3=8+2=17-7=

14-3=1+9=15-10=11+6=

5+4=13+2=16+2=16-3=

19-9=7+3+5=15-4-10=

12-2+8=2+8-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检查练习情况。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

巩固练习

1.指导练习练习十七的第2题。

看图,回答你是怎么知道辣椒的个数。

2.练习十七的第3题。

看图写数,并要求学生说出这三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练习十七的第3题。

观察:9、10、11懂得了什么?(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

提问:从11到?,?比11多几?该怎样列式?

11+4=15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在任意一个方框里打问号,要求学生算出问号里该填几?

4.游戏。(可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

要求学生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很快地算出每一个算式地得数,并根据要求涂上适当地颜色,最后汇报涂出来的是什么?(涂出来的是一只漂亮的活泼可爱的小猫图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混合练习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游戏。再涂颜色。

第六单元第5课时

教学内容排队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二、情境,引出课题

动中体验排队问题,看图体验交流信息

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小丽排第十,小雨排第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有办法解决吗?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

2.组交流:怎么排的?

3.汇报操作结果。

问:用数数的方法时,重点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两个数。

强调:为什么不能数10和15?

引导学生说出,题目要求数两人之间的人数,所以不能数10和15.

4.点讲解用列式解决的方法

15-10-1=4

为什么要减1,减10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排队,体验排队中有关数学信息,并掌握解决排队问题的方法。

掌握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

四、

五、游戏活动,运用新知

请15个同学上台排队,并指定两人说说自己从左往右的位置,台下同学闭眼睛猜测。再说出两名同学之间有几人。

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做一做及练习十八第5-6题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学生练习巩固解决排队问题的方法。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百分数

青岛版小学数学 六 年级 11 册数学第 8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百分数(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基残留冻土层读写百分数,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不胜数的百分之几,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 数学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发慌数感。

3.在用百分数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党性兴趣。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及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目标

计算能力

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评价策略及方法

信息窗(1)——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

教学内容:

青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01—103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因此,它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广泛性应用的重要素材,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 .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旅游,并且去过好多地方。

(出示老师外出旅游的照片,并加以介绍)

【设计意图】:以自己为例,展示旅游照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谁来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名胜古迹?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到山东的风景区去游览一下,好吗?

(出示信息窗1)

2、师:谁知道,这几幅图分别是山东的哪些城市的什么景区?

生:……

师:读一读下面的几句话和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旅游景区有关数据的统计导入新课,能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一)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师:16%、9%、9.3%怎么来读?

生:16%读作:百分之十六

9%读作:百分之九

9.3%读作:百分之九点三

(全班齐读,另举例指名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 读出百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任意举出几个百分数让学生读,便于加深对百分数读法的印象。

(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以16%为例,小组讨论,指明解释9%、9.3%)

得出结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板书:百分数)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

【设计理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百分数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渗透百分数的实际运用的普遍性。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巩固,知识延伸

自主练习

1、使学生体会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意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课后练习第二题,仔细阅读题中的相关信息,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语言叙述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3、课后练习第3、4题,尤其注意100%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研究我们身边的数学,在进行计算巩固练习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后第5题,联系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把全国人口数看作单位“1”(100%),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2%,少数人口则占1-92%=8%

板书设计:

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组织学生讨论外出旅游的问题,在观察旅游景点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直接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和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学生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的过程中认识百分数的。

信息窗(1)——山东假日游

相关链接(一)

教学内容:

青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04—105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链接是以解决纯数学问题的方式引入对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因此没有设计情境,可直接切入主题。本节课主要是围绕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的:①小数和分数化百分数②百分数化分数③百分数化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互化。

2、在学习互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复习:(投影出示)

⑴读出下列的百分数。

25% 130% 13.6%

⑵说出下列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0.98 1.5 0.125

⑶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45 1.2 0.375

⑷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⑸把下面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2.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百分数,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但是用百分数直接用不方便,一般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所以,我们要学会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

(板书课题: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对后面的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把下面的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

课件出示:把0.13 1.2化成百分数。

小组讨论改写方法,然后小组代表 ,教师或学生板书:

0.13= =13%

1.2= =120%

师生共同 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板书: )

练习:每个学生自己出一道小数化成百分数的题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全班互相交流。

课件出示:把 化成百分数。

小组讨论改写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或学生板书:

= =75%

= =83.3%

先化成小数再化成

师生共同 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也可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

(板书:分数 百分数)

练习:每个学生自己出一个题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全班互相交流。

2.把百分数化成分数。

课件出示:把19%和25%化成分数。

同桌互相讨论,然后做在练习本上。生说师板书:

19%=

25%=

学生出题大家做。

先改写成分数再约分

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进行必要的化简。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后,要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和分母同时乘10、100……去掉分子的小数点,再化简。

(板书:百分数 分数)

3.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课件出示:把3% 0.7% 123%化成小数。

3%=3 100=0.03

0.7%=0.7 100=0.007

123%=123 100=1.23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去掉百分号,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板书: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适时引导,通过学生不断的猜想和实践,找寻到学习数学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在玩中,在猜想中学习到新知识。通过与教师的合作交流,真正找寻和总结出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方法。这样的过程是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适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3题是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基本练习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交流改写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整体的印象,让学生清晰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更好的对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综合提升

第4题是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大小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交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通过几种方法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类似这样的题目通常改写成小数比较简便。

第5题是一道通过数的改写和比较,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说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类似这样的题目通常改写成百分数比较简便。

第6题是一道综合练习题。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出改写的理由,从中体会分数与除法、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人之间结构更加系统完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了系统地掌握。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存在的不足,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地查漏补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0.13= =13% 3%=3 100=0.03

1.2= =120% 0.7%=0.7 100=0.007

123%=123 100=1.23

= =75% 19%=

= =83.3% 25%=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链接是以解决纯数学问题的方式引入对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因此没有设计情境,可直接切入主题。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了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的应用,避免了学生可能出现的死记硬背的现象。最后我们还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反馈联系和巩固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好的把握住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信息窗二第一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6——107页信息窗二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百分数、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率的实际意义。会解答有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类推并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正确 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今年国庆节老师到了济南去玩,住在了泉城广场附近的银座大酒店,多媒体出示信息窗二(只出示左边的信息数据)

教师介绍图片背景:在黄金周期间,卫生防疫部门加大了对酒店卫生的检查力度。共抽查了200家酒店,其中卫生合格的有190家。

【设计意图】:师给学生创造一个亲近的生活情景,学生会在愉悦的心境下,比较容易调动记忆宝库里的知识储备,也容易进行思考。

看了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观察信息窗提问题)

二、情景导课,合作探索

1、课件出示第一个信息窗,板书同学提出的问题

(1)银座泉城大酒店每天入住的客房间数占客房总间数的几分之几?

(2)银座泉城大酒店每天入住的客房间数占总客房间数的百分之几?

……

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后集体交流。

先解决第一问题,采样交流:300÷400

400÷300

师追问学生,让学生们自主讲清自己的理解思路,并对比哪种解题思路正确,再交流中勾起学生们对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思路方法,并为下一部学习新知识做知识的迁移及铺垫。

最终总结出:300÷400是正确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学习活动,又要有 与调控,使整个过程既是分散的小组活动,又有集中的 交流。在交流中总结出方法。在交流之前,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并进行必要的补充。这就把个别的学习,转化为集体的学习,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收获。

解决第二问题:银座泉城大酒店每天入住的客房间数占总客房间数的百分之几?

300÷400

学生交流汇报思路,并小结是把“银座泉城大酒店总客房间数”看作单位“1”,看看“银座泉城大酒店每天入住的客房间数”,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

并比较计算过程: 300÷400 300÷400

=3/4 =0.75

=75% =75%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两种方法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师给予了学生算题多样化的空间,学生们自己给自己呈现出了多样的解题方法,这样的课堂才是平等的课堂、是多样化的课堂,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2、师:同学们这两个问题的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百分数 和分数 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结果要转化成百分数。

【设计意图】:课堂上注重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关注了知识之间的迁移,让学生们自主总结、探索知识的关联性,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3、巩固练习:求玉泉森信、丽天大酒店的每天入住的客房间数占总客房间数的百分之几?

玉泉森信大酒店:

279÷300 = 0.775 =77.5%

丽天大酒店:

215 ÷ 227 ≈ 0.947 = 94.7%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讲清解题思路,巩固解题方法。

师引导学生巩固:在求百分数应用题时,如果结果除不尽小数后面保留三位小数,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师小结:77.5%、94.7% 实际就是该酒店的入住率。入住率怎么来解释呢?

引导学生们解释入住率的完整意义。

生讨论交流:客房入住率是指入住的房间占客房总房间数的百分之几,求谁占谁的就用谁除以谁。

生汇报,师点拨、补充。

师:玉泉森信酒店和丽天酒店哪个酒店入住率高呢?

生自主回答,并讲清意义。

板书:94.7% > 77.5% 所以丽天酒店入住率高

师生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4、补充出示信息窗右边的信息数据,及红点2的问题。

问题:这些酒店卫生合格率是多少?

师: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什么合格率?

生:即卫生合格的酒店数占抽查酒店总数的百分之几,

师:那么该怎样求呢?

生: 190÷200

并分析解题思路,师给予肯定,并质疑190÷200求出的是一个小数或分数, 怎样体现出合格率所求的是一个百分数呢?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通常我们把合格率写成这样:

合格率 = 合格数/抽查总数 × 100%

190

200

20

× 100%

= 0.95 × 100%

=95%

师:为什么要乘以100%?

进一步巩固求百分率应用题的意义及方法,学生相互交流汇报。

师小结:公式合格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公式本身应该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如果公式单写成“合格率=合格数/抽查总数”只是分数形式,而不是百分数。如果在的后面添上“×100%”(相当于×1),就可以既使数值不变,而又是百分数的形式。

师:刚才我们比较卫生的好坏,是从卫生合格的角度来考虑的。想想,我们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呢?

生:卫生不合格的角度想,求不合格率?

师:不合格率该怎样求呢?

生求解,并反馈。

【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原有教材的内容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较多的探究问题的机会,也更能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以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坚定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

反馈:

A、使学生明确合格率、不合格率都不能超过100%,以及为什么。

B、及求合格率与不合格率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

6、 在生活中你还发现那些地方用到百分率了?

在实际生活中,还经常用到百分率,比如发芽率、出勤率、成活率、出油率、近视率...你能说出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小组交流。汇报。

并做自主练习第四题,汇报并订正。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3

学生独立完成,代表汇报,集体纠正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百分数和分数应用题在算理上是一样的。

五、课后作业

1、搜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事例。

2、书自主练习5——9

板书设计:

玉泉森信大酒店:

279÷300 = 0.775 =77.5%

丽天大酒店:

215 ÷ 227 ≈ 0.947 = 94.7%

94.7% > 77.5% 所以丽天酒店入住率高

合格率 = 合格数/抽查总数 × 100%

190

200

20

× 100%

= 0.95 × 100%

=95%

【 】:

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出现的,旨在使学生明确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怎样教好这类应用题呢?通过教学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运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加强学生数学技能的训练。因为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相同,所以掌握好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学好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根据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需要,进行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铺垫。

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强化新知的教学重点。

三、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新知探究。以往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今天的课堂,完全的交给学生。由于学生对新知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进一步解决已是水到渠成。

学生可以解释的,我没有暗示,学生能讲的,让学生用他们的话语讲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尝试。

四、注意学法指导,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教师在引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也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如:基本练习,当堂达标;对比练习,勇于发现;拓展练习,挑战自我。

五、练习与评价结合,增进学习情感

数学的练习总要伴随着合适的评价才能达到它的效果的,而且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发言进行了鼓励,哪怕是只有几个字,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对学生要有情感的交流,给学生以信心,让他们得到肯定,享受成功,享受学习。

评价不是只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即学会了什么,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信息窗二 第2课时

百分数的应用练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08-110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并利用知识正确熟练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重点:利用知识正确熟练地解答生活中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和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知识,再来做些练习。

1、怎样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比较量÷标准量(单位“1”的量)×100%

2、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要注意什么?

(1)要正确判断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

(2)列式计算时,用“比较的量”除以单位“1”的量;

(3)除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4)“合格率”、“发芽率”、“出粉率”、“出油率”、“成活率”等都是部分与整体在进行比较,百分率小于或等于100%,不可能大于100%。

3、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率?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

板书:产品的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职工的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花生的出油率=花生油的重量/花生的重量×100%

植树的成活率=成活棵树/植树棵树×10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便于学生更准确的进行下面的练习。

二、巩固练习:

1、填空并计算。

(1)本班有学生( )人,其中女生有( )人。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2)本班有学生( )人,今天的出勤人数是( )人。今天的出勤率是( )%。

(3)酒店共有400间客房,今天入住300间,今天酒店的入住率是( )。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

2、 。(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40是50的80%。

(2)50是40的80%。

(3)这批种子的发芽率高达120%。

(4)用种子做发芽试验,发芽100粒。这批种子的发芽率是100%。

(5)自主练习5英才小学学生的近视率是6%,光明小学学生的近视率也是6%,这两所学校的近视人数是一样的。

3、说一说,下面各题把什么量看做单位“1”,应该怎样列式。

(1)3月份的产量相当于4月份的百分之几?

(2)已修了这段路的百分之几?

(3)上半月的产量占月产量的百分之几?

(4)萝卜重量是白菜的百分之几?

(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百分之几?

4、列式计算。

(1)5千克是4千克的百分之几?

(2)4千克是5千克的百分之几?

订正提问:这两个小题的计算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以上练习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本练习,教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和不同的题型,旨在拓宽学生的练习广度,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这部分知识。

三、综合练习

1、109页6、8题。学生自主填写,全班交流。

2、109页第7题。学生读题后,教师问:合格率怎样求?学生自主解答,全班交流。

3、109页,第9题。学生读题后师问:什么是含盐率?怎样求?学生自主解答,全班交流。

四、补充练习

1、用小麦种子进行种子发芽试验,发芽的490粒,10粒未发芽。这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是多少?

3、某粮食仓库 运进粮食800吨,已运进300吨,已运进 的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几没有运进?

4、前进小学去年植树450棵,成活的有420棵。成活率是多少?(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5、一个面粉厂,用40000吨小麦磨出面粉34000吨,求小麦的出粉率。

[设计意图]补充的综合练习是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应用,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较全面的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

五、全课总结,升华提升:

在今天的学习中,那些是你最感兴趣的?

通过今天的课,大家已经掌握熟练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像这节课一样这么认真、这么仔细,争做学习中的有心人。

六、作业

P110. 10

1、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2、本节课以练习为主线,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以及对练习题进行弹性化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和调整,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练习重点,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促使知识内化,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练习题的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并注意分层次进行,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并且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本节课都有所收获。

八 山东假日游----百分数(一)

我 学 会 了 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11页“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吗?”是对本单元百分数(一)的复习与检测。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本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广泛性的重要素材,所以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正确进行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发展数感。

3、在用百分数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回顾知识,建立认知结构。

谈话引入回顾:本周我们学习了有关百分数的一些知识,先独立回顾一下你都学会了那些知识,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

1、 总结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时,引导学生回忆探索过程,总结的方法。

2、 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时,让学生举例说说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组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写出下面的百分数,并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

(1)在世界总人口中,几乎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年龄低于25岁。

(2)有百分之二十九的少年儿童表示“目前最要好的朋友”是老师。

(3)感冒百分之九十左右是由病毒引起的,百分之十左右由细菌引起。

结合句子的意思,说一说你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填表练习

课件出示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表,先让学生独立填表,然后全体订正。

3、 解决实际问题:

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约为9/25,脂肪的含量约为18%,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约为0.25。哪种成分的含量最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比较哪一种最好?

4、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旬排列下面各数。

a.75% 3/20 0.5 40%;

b.1/5 0.12 127% 1/8;

【设计意图】通过写一写、说一说、想一想,让学生对百分数的读写法以及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正确解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5、解决教材的实际问题

谈话:下面是李军加上月的支出情况。

项目

伙食

水电

文化教育

其它

支出(元)

800

100

500

200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6、 第111页第3题。

独立解答后提问:成活率有可能超过100%吗?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百分率?

【设计意图】为避免计算教学的单调与枯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合理选择信息、善于提问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题时,要求学生思路清晰、表达明确,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探索规律,发展数学思考

1、拓展练习(教师根具学生实际给出有关百分数的探索规律题)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再根据情况作适当提示。

2、小检测。(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进行)

【设计意图】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应用分数乘法的计算,而且要经历分析、比较、猜想、验证的思考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四、反思评价,激励兴趣与自信

拿出自我评价表,小组开展反思评价活动,评出星级并交流感受,多说说自己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本课通过反思评价表,既是对本单元学习过程的反思,又是同学之间一次情感的交流。所有的同学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丰收园里谈收获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先进行小组交流,再进行集体交流。

师谈话: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教学设计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9—80页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其他相关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解答一些形如a×(1± )的稍复杂的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当适当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够正确地解答有关比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线段图,通过自主探索、交流,知道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2、通过探索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经历策略多样化和一般化的过程,体验算法优化的过程,获得探索的体验,发展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探索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领略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大家知道吗,这其中的文化遗产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出示课本情景图片,简介秦兵马俑。

3、出示课本第一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分层出示信息,避免干扰,

简洁明了,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

1、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从信息中你都能知道什么?(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再在小组里交流。)

2、反馈。

学生充分交流后,感受到:这是一个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相比较的问题,它涉及两个基本数量关系,一个是已清理数与未清理数相加的和等于陶俑总数,另一个已清理数数与陶俑总数的分数关系。但一下子要想知道未清理数,问题的思路不是很清晰。

3、以图促思。试画图,表示出总数和已清理数。怎样表示出未清理数,哪一段表示未清理数?

4、提问:要求未清理数,可以先算什么?

5、学生再一次交流,明确解题思路。(学生通过画图后,很容易想到,要求未清理数,可以先算出已清理数,再用总数减去已清理数就能得到未清理数了。)

6、列式解答。指名一生板演。

7、集体批改。(对解题正确的学生进行鼓励。)

8、探讨其它算法。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师生在线段图上找出1- 即 ,这是表示什么?那么要求还剩多少尊,也就是求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9、对比两种方法,对比线段图,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注意应用线段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并通过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比较,使学生认清题型结构,掌握解题思路。

三、巩固深化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画图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填空。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交流解题思路。

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1)指名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在自备本上完成。

(2)组织交流。

(3)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解题思路。

四、总结回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本节课,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1)、教师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人人参与、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出示一组信息、文字、图表,让学生层层发现问题。

(2)、因为学生有了学习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大胆放手,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分析、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自己说解题思路。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3)、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及2、3、4组信息,继续上节课的话题。

2、提出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

2、学生交流:该问题是根据窗口中哪条信息所提出的?

3、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该条信息及问题吗?画线段图时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师指生交流并板书线段图: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而形象地观察到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4、学生思考并交流:根据线段图中的信息,除“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之外,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提中间问题)

[教案预设:1、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有困难,教师可点拨:在线段图中,每条线段应该是既可用分率表示,又可用具体数量表示的,那么,在这个线段图中有哪些未知的分率或数量呢?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中已提出如下问题,则此处直接过渡到: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①1号坑比2号坑大多少平方米?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2号坑的 ,即9000平方米的 ,列式:9000× =5000(平方米)

②1号坑是2号坑的多少倍?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单位“1”的 ,所以1号坑的面积是2号坑的(1+ =1 )倍。

5、教师引导:根据上面①、②所得的数据,现在,你能解决“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吗?数量关系是什么?

数量关系:

(1)2号坑面积+1号坑比2号坑多的面积= 1号坑的面积

(2)2号坑面积×1号坑是2号坑面积的倍数=1号坑的面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问题,构成问题串,从中理清数量关系,解决本节课的新知识。]

6、对比两种解法。

讨论: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和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异同,训练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习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绿点问题,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2、尝试解决问题。

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完成。

3、交流思路。你是怎样想的?以谁为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求2号坑有多少尊就是求什么?

四、练习提高。

1、自主练习1(2)、(3),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自主练习4、6。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沟通解题思路。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虽稍复杂些,但基本解题思路与前面学过的应用题是一样的。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量对应的几分之几,特别是将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转化为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因此这节课先把握整体,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解答新问题。在解题时总是有意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理解与比较,将文字转变成图,数形结合。在练习中也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并列式,又将线段图转变成文字,从而让学生更清楚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使问题明了化、简单化。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周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周教案集体备课

数学 课程教案

6年级: 主备者: 马国霖 备课时间:10-9-3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2)

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8页 “练习与应用”第5~10题。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 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 2、练习二、6 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 3、练习二、7 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 4、练习二、8 出示第8题,生独立解决后根据数据说说感想。 5、练习二、9和10 重点强调数量关系等以及如何解方程的。 6、思考题 启发:取了若干次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说明什么? 说明取出的红球总数多10个。由此,可列出方程6X-4X=10。 作 业

练习二1——5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3)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9页 “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完成第11~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第11题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第11题。 2、第12题 实物投影出示。 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以检验各人操作是否正确。 3、第13题 可以提示学生课前在学校的跑道上或者其他已知长度的路上,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走一段距离,并记录好时间,反复2-3次后借助计算器算出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 二、评价与反思 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回顾相关的学习情况,举例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然后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作出评价。同时,要提醒学生针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明确努力方向。

三、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0~11页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师: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师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学生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4、 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5、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6、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说说它的特征,量出它的棱长。 7、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作 业 1、做练习三第1题。 让学生思考: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2、做练习三第2题。 3、做练习三第3题。 4、做练习三第4题。 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5、做练习三第5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识(2)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2页的例3以及“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6、7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12页,并初步理解解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特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4厘米 4厘米 (1)正方体的底面面积是( )平方厘米 (2)要焊接一个长方体框架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一共需要多少铁丝?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1、出示正方体纸盒: 师: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5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15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自主探究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4)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作 业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四第1题 3、做练习四第2题 4、做练习四第5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周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周教案集体备课

数学 课程教案

6年级: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3)

基本 内容

第73—74页第9~14题。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知识回顾与整理 师:前两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结合学生回答,师着重提问: ①什么叫做比? ②除法、分数、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③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它和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样的联系? 二、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 要加强比较让学生知道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有时可以互相利用。如4:16化简后是1:4,写成分数形式是 1/4,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比值;75:25的比值是3,写成分数形式是3/1 ,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一个比,但要注意读法。 2.完成练习十三第10题。 师问:你是怎样估计的?你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3.完成练习十三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适当补充一些数量关系相同的例子,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受到比化成后项100的好处。 4.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学生完成后,结合反馈情况强调“盐水”的含义。 5.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讨论:哪一杯饮料最浓?哪两杯饮料一样浓? 6.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反馈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初步感受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加长斜面而省力的合理性。 作 业 出示练习十三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把重叠部分的面积看作1份……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4)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5页的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会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探索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按比例分配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一、 集体备课新知引入 出示例5 师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

指出: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二、讨论解题方法 1.师: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归纳、板书: (1)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 30÷5×2=12(格) (2)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30×3/5=18(格) 30×2/5=12(格)

3.验证解题方法

三、归纳解题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问: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是什么意思? 2.师:根据刚才例题和试一试的练习,想一想,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个性化修改

作 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是什么意思? 3.完成练习十四第1、3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引导学生看图估计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再解答。 5.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先提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板书讞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9 课挡(本周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练习(5)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6~77页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巩固比的知识,沟通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及难点

会正确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简单问题 。

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基本练习 1.知识回顾与整理。 前几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引导思考:当药粉是 400克 时,水的克数与 400克 有什么关系?当水是 400克 时,药粉的克数与 400克 有什么关系? 二、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第(3)题要引导学生理解: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石子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 2. 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对照条件确定长和宽的比值 。第(2)题引导思考:已知长与宽的比是5:3,要知道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必须先求出什么? 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在离中点20千米的地方相遇,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行路程的比是5﹕3,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反馈时,引导学生理解:客车与货车所行路程的差是 40千米 。 三、拓展练习 出示: 王大伯养了灰兔、白兔、黑兔共150只,已知白兔只数是灰兔只数的5/6,黑兔只数与白兔只数比是4:5,灰兔有多少只? 让学生说说已知哪些条件,已知灰兔、白兔、黑兔共150只,求灰兔有多少只?需要先求出什么?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大树有多高(6)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8-79页

教学 目的 和要求 1.能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用比的知识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运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用比的知识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建筑物与影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 观察建筑物与它们的影长,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提问: 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 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揭示课题)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 1.组织学生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测出影长。 2.组织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1

2

3

4

……

竹竿长

影长

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3.引导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2.议议做做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推想:一根 3米 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2.你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3.组织学生分组去室外测量、计算。 4.讨论: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 业 练习册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分数四则混合

教学基本 内容

第8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用推移、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观察发现规律。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创设情境。

1、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18+×18 (+)×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交流、订 正。 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作 业 1、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直接写出得数,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选择一两题要求说说运算顺序。 3、做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每道题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做练习十第4、5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统计

信息窗1

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90——92页

教材分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进入青春期儿童的身高年增长情况,与学生的发展同步。该信息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众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这一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的统计数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观察、整理青春期女生的身高年增长情况这一与学生发展同步的现实情景,帮助学生建立起众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再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众数以及众数的求法。

教学目标:

1. 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 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理解众数。

3. 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体验

1.交流课前布置的搜集青春期的身体特征情况。

师:课前同学们都搜集到了进入青春期的身体都有哪些变化?

2.针对学生搜集的内容教师小结。

师:儿童进入青春期,身高和体重都进入突增阶段。突增开始的年龄女生一般在10—12岁,男生一般在12—14岁。

【设计意图】:上课一开始交流学生自己搜集的青春期的信息并为学生提供与之相关的现实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信息的激发,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3.新授:出示信息窗1的内容。

师:观察这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这15个女生的年增长身高平均是多少?(2)青春期女生的身高年增长情况是怎样的?

解决问题1:全班集体做出答案。

解决问题2:你想用什么方法了解增长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一致同意整理成统计表。

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统计表。

交流展示统计表:

年增长高度(厘米)

5

6

7

8

9

10

人数

1

1

4

6

2

1

师:观察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你想说点什么?

小结:通过观察,在这组数据中“8”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8”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学生可能理解为在一组数据中,出现几个相同的数据,且出现的次数最多或频率最高的一个数,就是众数)

练习:(1)课本P91自主练习1找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众数。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课本P91自主练习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联系区别,分析对比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统计数据-----众数,请同学们对比一下刚才所求的平均数和众数,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呢?

【设计意图】:两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在观察、分析、比较中,通过老师的讲解进一步理解众数的意义,并自主发现众数的特点。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众数的理解与应用。

二、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1、课本P92自主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6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3、请四人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下面这道统计与问题。

五(3)班全体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44人)

5.0 4.9 5.3 5.2 4.7 5.2 4.8 5.0 5.3 5.2

4.8 5.0 4.5 5.0 4.9 5.1 4.7 5.0 4.8 5.0

5.0 4.8 4.9 5.1 4.5 5.0 4.6 5.1 4.7 5.0

5.0 5.1 5.0 4.9 5.0 5.1 5.2 5.0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数

(2)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近视了?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有层次的设计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

智力。注重练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

三、归纳总结,形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课本P92自主练习4、5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力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创设现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通过搜集整理与学生身体发展同步的青春期的体征变化的情境,引出“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怎样”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数学寄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鞋店老板最关心的问题”以及“五 又三班的视力情况”这一系列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服务于生活。

我们长大了

——统计

信息窗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93——9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均数、众数的基础上学习中位数的意义以及怎样求中位数,进一步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来合理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会求给定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 能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中位数的意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体会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节假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带你们去旅游,人多吗?如果你

在游玩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一群游客,你觉得你该不该关心礼让一下他们?为什么?(因为有的年龄都很小,有的很老了。)

师:是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

游客年龄统计表

年龄(岁)

6

6

7

8

11

12

69

师:可是导游小姐计算了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后,她这么说:请让让,这里

来了一群平均年龄是17岁的游客。 导游小姐这样介绍,合适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平均年龄是17岁,本来需要被照顾的游客,一下子变得不需要被照顾。)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万能的,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介绍这群游客的年龄

就不合适。为了解决问题,数学家们发现有一个新的数能表示出大部分游客的年龄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位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

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数学问题,由此引出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一)在现实情境中初步体验学习中位数

1.猜一猜,中位数可能是哪个数?(8)

师:对!8在这组数据的中间,8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师:8跟那些游客的年龄接近?(引导学生理解8岁和大多数游客的年龄都很接近,反映了大多数游客的一般水平。)

3.师:这时导游小姐如果这么介绍: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游客,他们的年龄大部分都在8岁左右。你认为这样的一群游客需要被照顾吗?

(二)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学习中位数的意义。

出示信息窗2的内容。

师:读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有信息窗1的经验,因此可能直接提出“青春期女生的体重的年增长情况怎样?)

师: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可能:

(1)学生可能回答:求平均数。(全班一起解决平均数。)

生可能提出疑问:大多数同学体重的年增长的千克数比平均数6小,还有3个同学体重的年增长数比6要大得多,因此不合适。

(2)我们也可以用中位数来反映这组同学的年增长情况。

师:谁知道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生可能回答:4或4.5。

请不同答案的同学说出各自的理由。

师:如果把4和5.5或其他的数交换位置,中位数应该是那一个?

小结:要准确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就必须先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中间的一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因此4.5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设计意图】: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意识。教师在学生的迷惑处适时地提出问题,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比较中自觉发现什么数是中位数,以及赵中位数应先排列大小。

(三)在对比中加深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师:刚才这两道题用平均数都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那我们观察一下这两组数据,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第一道题有两个游客的年龄特别大,而第二道题大多数同学体重的年增长的千克数比平均数6小。(学生能发现这两组数是按顺序排列的更好。)

师小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中位数在出现极端数据(偏大,偏小)的时候能反映出大部分的情况。

(四)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怎样求中位数。

1.出示第二个红点。

2.学生独立解决先排序。板书:21、22、24、25、26、27、29、31

3.请几个同学说出中位数。可能有说25,也有人说26,还有个别学生认为是25和26的平均数25.5,也有部分学生感觉无法确定。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该选哪个数?

5.集体交流后小结: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因此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6.师:通过以上两道题,你认为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讨论后得出两种情况的中位数的求法。当数据的个数是单数时,中间数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双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设计意图】:在初步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借鉴,水到渠成的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2. 自主练习2、3。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交流。

小结:你能说说什么是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他们有什么样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对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平均数的理解,又加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拓展练习:自主练习5

你认为用什么数能代表公司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这个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能充分展示不同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中的个体差异,获得了不同的成功体验,嫩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中位数的教学是学生在十分熟悉“平均数”以及学习“众数”之后的学习内容。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多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们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教学设计为:体验地学习中位数的意义;探索性地学习求中位数的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们首先改变了教学内容,在体验学习中位数的意义时,用了两个具体的生活事例:一、游客的年龄。大部分游客的年龄都在8岁左右,出现了一个69岁的极端数据,使得17岁这个平均年龄无法反映出这批有老有小的游客的年龄特点,从而引入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二、青春期女生的体重年增长情况,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有偏小和偏大的数据的出现,用平均数并不合理。这一例子,既是为了强化学习中位数的必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出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但是,中位数的使用有其存在的局限性。虽然每一组数据都有中位数,但是,并不是所用的数列都用中位数来描述一般水平,一般来说,是在出现偏大或偏小这样的数据的时候才选用中位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知识点,是通过比较前面两组数据的特点得出的。

中位数的求法是既穿插在中位数的意义的理解中进行教学,又有独立的教学。在教学年龄问题红点一的问题时,学习数据个数是单数时中位数的求法;教学红点二时,学习数据个数如果是双数时,该如何求中位数,这时所给的数据有按顺序排列的。又有打乱顺序的数据。该如何求中位数,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在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到这时,有关中位数的知识才算完整。

巩固练习也是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综合运用——远离肥胖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7页。

教材分析:

本次实践活动是在学习了统计表、统计图和众数等统计知识之后进行的综合应用,既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肥胖原因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又综合运用了以前所学知识对儿童肥胖情况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方案,从而让学生经历小课题研究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设计调查表,对肥胖原因进行调查,并能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论提出减肥方案。

2、通过调查、分析,使学生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课题研究经验。

3、使学生在与同伴合作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意识和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让学生调查身边不同年级学生的体重情况和饮食、运动及其他生活习惯等信息。教师注意强调:

1、搜集好原始数据,包括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

2、对调查对象的饮食、运动、及其他生活习惯等信息进行记录。

3、要保证调查的对象有一定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根据国务院2004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态调查报告》,我国成人超重人数约占 ,多达2亿人;肥胖人数约占7%,肥胖者已达6000多万人。预计将来肥胖患病率还会有大幅度增长。那么我们少年儿童的情况怎么样呢?你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谈一谈吗?

学生就平日的观察谈自己的看法。

2、师:不少同学认为儿童肥胖的情况比较严重,那么到底怎样才是科学意义上的肥胖呢?怎样才算是标准体重呢?请同学们看屏幕。(教师出示少年儿童体重分类标准)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课前调查好的数据,根据分类标准计算一下每个人与标准体重的差距。

学生计算数据,并将调查表添完整。

姓名

年龄

身高

(cm)

体重

(kg)

与标准体重差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前所学的统计知识将调查的数据整理并进行分析。(小组整理分析数据)

3、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整理,你们发现什么?你采取了哪种统计方法?

学生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 采用统计表整理信息。

(2) 采用条形统计图整理信息。

【设计意图】本部分活动应用了以前所学的统计表、统计图等知识,学生经历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由于课堂所限,具体的调查活动安排在课前进行。通过这一环节既梳理巩固了所学的统计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合作探究,分析数据

1、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呈现信息: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学龄儿童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农村,2002年分别达到8.1%、3.4%。而与1992年相比,2002年城市学龄儿童少年超重率增加了30.6%,13岁-17岁女生肥胖率则增加了250%。同学们,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肥胖呢?同学们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2、 交流小组讨论情况。

师:同学们分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肥胖者的饮食、运动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下面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的分析设计一个调查表,以便对肥胖者的原因进行调查。

学生设计调查表,然后集体进行展示,并修改调查表从而使调查表更加完善。

【设计意图】:肥胖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选取饮食、运动及不良生活习惯等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对于调查表的设计不必要求统一,学生能将要调查的项目列举出即可。

3、 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教师要求学生将提前搜集好的信息准备好。

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

(学生分小组采用学过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

4、 引导总结

交流:谁来说一说你采用了那种方法进行统计?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自己的统计方法,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条例、有序地发现结论。从而得出肥胖的原因主要是:喜欢吃甜食和高热量、高脂肪的西式快餐和缺少运动。另外,不吃早餐,经常吃速食,长时间地看电视、玩电脑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肥胖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当的众数、统计表、统计图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交流时教师要予以肯定,给予适当评价,不必要求学生必须采用某种方法。

三、 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整理分析我们找到了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同学们,你们知道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吗?

学生交流肥胖的危害性。

教师小结:同学们谈得都不错。不仅这样,肥胖儿童大多伴有血压、血脂异常,高度肥胖的儿童还有患糖尿病的危险,肥胖也给儿童造成了心理负担。此外,大约三分之一的儿童肥胖会延续到成年,从而造成心血管疾病早发的高危人群。肥胖带来这么多的危害,你们能针对肥胖产生的原因,设计一个合理的减肥方案吗?

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并在小组交流,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设计的方案,课后还可以利用书籍、网络等查阅资料,使自己的设计更加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减肥方案,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研究了儿童患肥胖情况及产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你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做的吗?针对我们研究的课题,你还想说些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综合应用课囊括了以前所学的统计知识,整堂课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由于小课题研究的流程学生在五年级已接触过,因此这节课我尽量放手给学生,自己则努力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1、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该综合应用实际上是一个小课题研究。在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时,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提出问题----搜集数据----整理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提出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要重视每一个环节的探索和交流,便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2、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整堂课都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数据整理分析再到提出解决方案,都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探索活动。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6页。

教材简析: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比较抽象,生活实际中应用不多,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及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在统计中的不同作用。练习量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练习题数量上有层次的增加。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整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梳理知识。

出示96页第1题。

谈话:同学们这是考古队随机抽查20尊兵马俑身高情况,根据你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会比较容易提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问题。

谈话:你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有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平均数具有虚伪性,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组数据中某个数据的改动会影响到平均数的改变,平均数与整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有关。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2.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它不受最大、最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部分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众数也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日常生活中它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一种最普遍的倾向。

【设计意图】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生对三个抽象概念的理解。但要注意不要提高难度,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稍做解释即可。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数?为什么?

(1) 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看的图书种类,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2) 五年(1)班50人,五(2)班45人,要比较两个班平均成绩,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3) 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2、公园里各有两组人在草地上做游戏,两组人的年龄如下:

甲组:14 10 10 10 6

乙组:50 40 5 5 10

分别算出两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岁?其中哪个统计量能较好反映本组的年龄特征?

为什么平均数不行?(数据悬殊,它表示的集中趋势偏大。)

众数为什么不行?(反映多数水平偏小。)

为什么用中位数?(在10岁以上有两个,在10岁以下有两个,10岁算中等水平。)

小结:这就是它们三种统计量之间区别的体现,各有不同的特征。

3、课本96页地2题

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理由。

4、举例说说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平均数描述数据,什么情况下用众数描述数据,什么情况下用中位数描述数据。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不同现实情境中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数学模式,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三、谈收获

谈谈你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知识上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知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将数学教学的问题形成一个模式。

谁先上场

——可能性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8-100页。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可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巩固学习。学生在设计符合要求的活动方案过程中,既巩固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又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要求,体会到用分数表示大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设计符合实际要求的活动方案。

2、使学生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在设计方案的整个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并能接受他人合理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去年我们班在学校举行的广播体操比赛中获得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下个周今年的比赛又要开始了。学校给我们班安排了一项任务,大家有信心高质量地完成吗?

师:请你根据各个年级的班级数,为每个年级设计一个决定各班出场顺序的方案。(出示表格)

年级

班数

3

4

5

5

6

4

提问:同学们先想一想安排出场顺序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要公平合理。

提问:同学们提醒得很对。怎样设计才能公平合理呢?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为一年级设计一个决定各班出场顺序的方案。

【设计意图】由于概率本身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难度,因此采取从学生身边具体的活动导入课题,通过安排广播体操比赛的出场顺序,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到新知的学习和探究中。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方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互相讨论修正,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给学生适当帮助。

【设计意图】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的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2、全班交流。

提问:看来同学们已经设计好了方案,哪位同学愿意代表小组谈一谈你们小组的意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回答

(1)采取抽签的方式分别写上1、2、3,抽到几号签就第几个出场。抽到每个前的可能性都占 。

(2)我们设计一个转盘,把它平均分成6份,涂上3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一个班,每种颜色都占 。这样很公平。

(3)我们组设计用3种不同颜色的球,摸到红球第一个出场,摸到黄球第2个出场,摸到白球第3个出场。

……

提问:同学们觉得他们的方案怎么样?你能具体评价一下吗?

学生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意见。

引导学生小结:刚才针对几个设计方案,同学们又提出不少建议,下面各小组根据同学们提的建议再将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整理。

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适当帮助。

3、自主练习

师:我们已经为一年级设计好了方案,下面同学们再自己选择一个年级设计一下出场顺序的方案。

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年级进行思考、设计并在小组交流、修改。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设计的方案,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不必规定哪一种方案。教师在此环节中仅起到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发现设计方案中的不足并修正完善。

4、小结。

师:我们已经设计了两个方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设计各班出场顺序方案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总结应注意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补充、修正,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设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方案的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在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活动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到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实际意义,同时又要满足各个方面的要求,往往顾此失彼,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99页“自主练习”第1题。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必须平均分配圆盘的份数,颜色要有序间隔。

集体交流时,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设计的方案越公平。

2、教科书第100页“自主练习”第4题。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呈现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的素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针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一、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设计方案时,教师多用鼓励性语言,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的具体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符合实际要求的活动方案。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引导学生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设计符合实际要求的活动方案,现在你一定有了更多的收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轻松的对话开始这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对设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案这一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本单元的内容,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同学们你们愿意玩球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设计几个有关球类游戏的规则。

1、出示:在盒中放黄、白两种颜色的6个球,要求任意摸一次,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盒中可以放几个黄球?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 在盒中放五个黄球

(2) 在盒中放四个黄球

2、提问:如果将上题要求改为:摸到黄球与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或者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盒中可以放几个黄球?

【设计意图】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过的知识,而且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出示:每个箱子里都放8个(红、黑两种颜色)同样大小的球,请根据要求确定它们的个数。

(1)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

(2)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

(3)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本题:(1)复习了分数乘法的应用(2)设计符合不同要求的方案

4、按要求在正方体木块的6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

(1)任意掷一次,要使“1”向上的可能性是 ,应该怎样标数字?

(2)任意掷一次,要使“1” “2” “3”向上的可能性是 ,应该怎样标数字?

(3)任意掷一次,要使“3”向上的可能性最大,“1” “2”向上的可能性同样大,应该怎样标数字?

学生分小组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的安排体现了从易到难、从基础到综合的原则,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和调整,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练习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开拓自己的思路 .

三、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提问:通过本节课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课后反思】

1、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 利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紧扣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练习题的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并注意分层次进行,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并且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本节课都有所收获,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周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周教案集体备课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基本 内容

P63例6和练习十二T9—12。

目的 和要 求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

本课要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认真解题、自觉检验等习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新知教学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添加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 ÷ ÷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 ×

2、讨论练习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3、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解答后,提问: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六、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一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 业

练习十二T9-T11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基本 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6的整理与练习T1—7。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3、通过练习,提高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 1、回顾: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 (1)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2)列方程解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整理与练习T1 (1)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完成后校对。 (2)将做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讨论做错的原因。 (3)让学生说一说,做分数除法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整理与练习T2 (1)分组练习,并指名板演。

(2)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三、提高练习 1、对比练习 (1)出示第4题 (2)比一比,这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别怎样解答? 2、分析数量关系 (1)分别画出第5、6、7三题的关键句,并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2)第5题可以怎么解答?第6题呢?

(3)第7题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作 业

整理与练习T5-7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基本 内容

第十一册P58例4和练习十一T9—14。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探索、体会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2、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评价、反思等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学生仔细审题并积极解答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完成书本练习的内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提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什么? 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2、探索: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3、实践:分析讨论第9题。 (1)出示第9题 (2)讨论:怎么判断他们各买的是什么水果呢? ①能算出各人各买了多少千克水果吗? ②每人买水果都用的多少元钱? 能算出所买水果的单价吗? ③根据算出的单价,能判断出各人买的是什么水果吗? 4、小结。 二、评价与反思 1、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时,你—— (1)能积极探索计算方法,并和同学交流吗? (2)能正确计算吗? (3)能联系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4)能正确、有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考过程吗? 2、你认为自己在上面的这几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 业

写一份本单元的反思小结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认识比(1)

教学基本 内容

第68 - 70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比,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68 - 70页,并初步理解解比的意义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需求 出示例1中的实物图 提问:“2杯果汁”和“ 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谈话导入:我们已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一一比。那到底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初步理解比的意义 1. 教学例1 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68页图下面的一段话,看谁能独立弄懂这部分内容。 介绍比号、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 提问: 2比3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 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呢? 2. 指导完成“试一试 3.教学例2 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 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 启发: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这种关系。你能试着写一写每个同学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吗? 根据交流情况板书: 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 : 15 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 : 20 提问: 900: 15表示什么? 900 : 20又表示什么? 4. 揭示比的意义 启发:仔细观察一下例1、例2、“试-试”中的一些比,想-想,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你能说出我们刚刚认识的几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5.指导完成“试一试” 小结: (1)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值。 (2)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3)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然用比的读法来读。 作 业 1. 指导完成“练一练”1-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第2题填好后追问:三小题的比值就是每种水果的什么? (单价) 第3题。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后,再交流结果。追问:根据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第4题。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如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启发:根据“长与 宽的比是2 : 1 ” 这句话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

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比的基本性质(2)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0-71页的例3、例4以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6-8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使学生在经历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70-71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引入,激情促思。 1.提问: ①什么叫做比? ②除法、分数、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2.观察下面的每组题目,说一说各应用了什么规律? 12÷4=3 (12×3)÷(4×3)=3 (12÷2)÷(4÷2)=3 启发: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与分数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比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二、探究新知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1.出示例3,让学生填写表格,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 2.提问:观察上面的等式,联系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会有什么性质? 引导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

提问:为什么这个相同的数不能为0?

2.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观察:上面三个相等的比哪个更简单一些?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出示例4: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让学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反馈时追问:为什么要同时除以6?为什么可以同时除以6?…… 作 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6-8题 做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要求说说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化简的方法。 第7题。反馈时相机对学生进行爱护国旗的教育。 做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六)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六)”,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六)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习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习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呈现信息,感受比的广泛应用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整理复习:比

师:首先,大家要明确: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

板书: 比 → 相除

师:来看看生活中一些比的例子:

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

观音山梦幻陆世界,1张门票70元。总价和数量的比是70:1。

爸爸体重和东东体重的比是60:35。

深圳“世界之窗”,园中微缩景与实景的比为1:3。

从厦门坐动车到福鼎,动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6:2。

一杯蜂蜜水,用蜂蜜和水按1:9调制而成。

师:1:9什么意思?

师:在比的应用中,可以将比转化为份数或分数。

板书:比的应用 份数 分数

活动2【讲授】二、信息分类,回顾比的相关知识

师:这6条信息,你能分分类吗,可以分为几类,你是怎么想的?

1.回顾比的两种不同类型

预设分类方法1:前后项单位相同的一类;前后项单位不同的一类。

师:利用比的方法,这里可以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而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会产生一个新的量。

2.总结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1)师:还有其他分法吗?怎么想的?

预设分类方法2:比的结果是最简比的一类,不是最简比的一类。

(2)求比值、化简比的依据

师:题中426:2和60:35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通过这两个比,我们一起来复习下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依据又是什么?

(3)分析说理

师:下面3题,做对了吗?请你分析说理。

① 化简比 32:16=32÷16=2

② 化简比 0.15:0.3=(0.15÷0.3):(0.3÷0.3)=0.5:1

③ 求比值 0.75: =0.375÷0.8=0.46875

小结:第3小题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简便些。

(4)对比区分

师:究竟,求比值和化简比有着这样的区别呢?

师:是的,化简比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而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而大家要注意区分。

活动3【活动】三、沟通联系,搭建比的知识网络

师: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关于“比”的有关知识,但这样排列看起来有些零散。你们能重新整一整吗?好,请看小组合作任务: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它们重新排列,形成知识的网络。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整理的成果?(学生上台来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整理,形成关于比的知识网络)

师:看,和前面零散的排列对比,你有什么感觉?

活动4【活动】四、题组对比,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师:在之前学习的“比的应用”中,大家懂得可以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这里,第1个条件和所求问题都不变,第2个条件在不断变化,那你们会应用吗?动笔试一试吧,拿出个人学习单,只列式不计算。

调制蜂蜜水,用蜂蜜和水按2:9调制而成。( ), 需要水多少毫升?

① 如果调制220毫升蜂蜜水, 列式:

② 水比蜂蜜多用了140毫升, 列式:

③ 蜂蜜用了20毫升, 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后)分别指名学生上台来利用电子白板,结合线段图,当小老师讲解分析: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互动交流)

师:这里,题中所给的具体数量在不断变化,要正确解答,谁有什么好方法呢?

板书: 方法:找对应

师:好方法就是解题的金钥匙!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

活动5【练习】五、分层练习,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练习(略)

活动6【讲授】六、全课总结,互动畅谈学习收获

师:上完这节复习课,你有哪些收获?能跟大家说说吗?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还没弄明白,也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内容 分数除以整数(例1、例2)

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教学重难点 1、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2、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购物吗?(去过)你去买了一些什么东西呢?你有没有过相同的东西买几件的时候?能不能举个例?(指名让学生举例并用算式表示求该例的总价)

二、新知探究: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1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观察图意,指名口答图意和应该怎样列式。

2、上面的问题能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口答问题和列式)

3、100g=?kg,你能将上面的问题改成用kg作单位的吗?(引导学生将整数乘除法应用题改变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分析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联系以及分数除法的意义。

5、练习:(

巩固加深对意义的理解)课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小组学习活动:

活动⑴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活动⑵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活动要求]先独立动手操作,再在组内交流:通过折纸操作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2、汇报学习结果:

活动1

学生甲,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2个1/5,就是2/5;用算式表示是:4/5÷2=(4÷2)/5=2/5

学生乙,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4/5的1/2,就是4/5×1/2;用算式表示是:4/5×1/2=4/10=2/5;

学生丙,我发现了计算4/5÷2时,可以用分子4÷2作分子,分母不变;

学生丁,我发现分数除以整数可能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活动2:

学生甲,4要平均分成3份,不能直接分,我先找出4和3的最小公倍数12,把4分成12份,再把12份平均分成3份,算式可以用4/5÷3表示,4不能够被3整除,这道题我不知道怎样计算;

学生乙,我的分法与前面的同学相同,不同的是:我在计算4/5÷3时,我把4/5÷3转化成4/5×1/3来计算,因为,把4/5平均分成3份,就是求4/5的1/3是多少。

讨论:

1、从折纸实验和计算来看,你发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2、整数可以为0吗?

小结并板书:分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与提高

3、把3/5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什么数乘6等于3/20?

4、如果a是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1/3÷a等于多少?1/a÷3等于多少?你能用一个具体的数检验上面的结果吗?

四、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分数除以整数

例1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重多少g?例2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100×3=300g→1/10×3=3/10g 的几分之几?

3盒水果糖重300g,每盒子重多少g? 4/5÷2=(4÷2)/5=2/5 4/5÷2=4/5×1/2=2/5

300÷3=100g→3/10÷3=1/10g 如果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300g水果糖,100g装1盒,可以装几盒? 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00÷100=3(盒)→3/10÷1/10=3(盒)

4/5÷3=4/5×1/3=4/15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诸暨市草塔镇南屏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一个数除以分数(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画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能运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计算分数除法。

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析并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5/6÷10 3/5÷3 15/16÷20 40/39÷26

(说一说,你在计算中如何尽量避免错误的产生?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2、胜利路长1000米,东东走完全程用了20分钟,东东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

(独立解答并且说明解题依据)

3、2/3小时有()个1/3小时,1小时有()个1/3小时。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3:小明2/3小时走了2km,小红5/12小时走了5/6 km,谁走得快些?

师:已知什么?

生:已知小明和小红各自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

师:问题求什么?

生:求谁走的快些。

师:求谁走得快些?就是比较什么?

生:就是比较谁的速度快。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

生:2÷2/3 5/6÷5/12

2、除数是分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师:2/3里有几个1/3?2/3小时走了2 km,能不能求出1/3小时走多少千米?

生:2/3里有2个1/3,求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用

2 km÷2,也就是2km×1/2;

师:2 km÷2得到的1km,有什么具体的含义?是线段图上的哪一段?

生:略

师:1小时里有几个1/3小时,能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了吗?

生:2×1/2×3=2×3/2=3 km。

指导学生观察:2÷2/3=2×1/2×3=2×3/2=3

( 提示:观察2÷2/3=2×3/2这一步)

师:这儿把除法转化成什么运算来计算?除以2/3=?

生:把除法转化为法来计算,除以2/3等于以3/2。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有语言叙述、用字母表示等都行,只要是正确的都肯定学生的结论)

师:请你观察上面和算式,怎样把除法转化成为乘法来进行计算?你能说出转化的要点吗?

生:1、被除数没有变化;2、除号变乘号;3、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

3、学生独立计算5/6÷5/12 订正并板书:

4、让学生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检验后作答。

三、巩固与提高:

1、31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的后两个小题。

(做完1题后,让学生把每个算式完整地读一遍,然后再完成第2题,第二题要求学生要写出计算过程。)

2、练习八第2题的后4个小题。

(在学生完成此题时,教师指导好思维慢的学生先算出乘法算式的积,再找出两题之间的关系)

四、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知识?

2、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今天的主要内容吗?

3、你认为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尽量避免错误的产生?

五、作业练习:练习八第3、4题。(第3题在学生做完题后,引导学生将题中的4/5改成小数,用小数除法加以验证。)

反思

诸暨市草塔镇南屏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分数除法算理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练习:

1、计算:

⑴ 2/13÷2 8/9÷4 3/10÷3 5/11÷5

22/23÷2

⑵ 3/10÷2 23/24÷26 17/21÷51 8/9÷7

13/15÷4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通过计算下面的题,请你想一想,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分数的除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小结: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H这个数的倒数.

二 深入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比较它们的计算方法.

5/6+2/3 5/6-2/3 5/6×2/3 5/6÷2/3

2、

(让学生计算后分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把你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听。)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

一个数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

一个数除以1,商等于被除数;

一个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练习八第7至8题。

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学生解答时提示学生需要先统一单位。

小结三道题的共同特点:都是求一个量里包含多少个另一个量,都用除法计算。

四、作业练习:

1、33页第5、9题。

2、 一个商店用塑料袋包装120千克水果糖.如果每袋装1/4千克,这些水果糖可以装多少袋?

诸暨市草塔镇南屏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例4,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正确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式题。

2、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两步计算的较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1、两三步式题的正确计算。

2、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填空: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 )。

2、口算:

3/5÷3 3/7×2 2/5—1/5 1/4÷2/3

1/2÷3 3÷3/5 1/3+1/2 6×1/3

3、标明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720÷2+[50×(25+47)] [1178—12×(84+5)]÷5

4、小红用8米长的彩带做一些花,如果每朵花用2/3米彩带,小红能做多少朵花?新|课|标|第|一|网

二、引入新课:

在上面第三个问题的后面增加“她把其中的4朵送给了同学,还剩多少朵花?”(增加问题后就成为例4)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怎样求还剩多少朵花?

3、学生列式:

4、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题目中有哪几种运算?

生:除法和减法。

师: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略。

师:从以上分析请你推想: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适用于分数吗?

生:通过分析例4的题意我们可以看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和计算。

5、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并作订正。

8÷2/3-4=8×3/2-4=12-4=8(朵)

答:小红还剩8朵花。

6、思考:在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三、

要求:让学生说一说,上面的题目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然后进行计算。

本练习的教学安排:学生先独立计算前两列的四个小题,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对比分步计算的先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再一次性约分这两种不同的解法,哪一种更简便些?鼓励学生以后在计算中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再让学生计算第三列的两个小题,此两小题由学生找出运算顺序之后独立计算,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在计算中是如何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的?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1、老爷爷每天跑几圈?

2、半圈用哪个数来表示?

3、照这个速度,怎样理解?

4、要求老爷爷每天跑步要用多少时间,要先求出什么?

5、现在你能解答了吗,能解答的自己写出解答过程,不能解答的请教老师。

6、指名口答解答过程,师生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和同学的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后作业:练习九第1---4题。

第1题:读题后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计算这几道题?(多找几个学生来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寻找出最好的解题策略后再让学生进行计算。)

第2题:提问6楼到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层楼的高度?

(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只有5层楼的高度)

第3、4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反思

诸暨市草塔镇南屏小学电子教案

编写者 杨情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的计算及相应问题解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两、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运算式题,提高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判断正误:

①、3/5÷5=5/3×5( )

②、4分米的1/5等于5分米的1/4。( )

③、两数相除,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2、

学生计算后订正时,着重评讲第5小题至第7小题的解法,第5、6小题让学生说一说写出计算过程前是怎样想的,即0.375和0.6是怎样处理的?第7小题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新-课-标-第-一-网

3、

订正时让学生说明解题依据。第四小题目可以在等号两边先乘以4再乘2/3,也可以一次同乘4与2/3的积。

二、深入练习:

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一根绳子剪去3米正好是1/3,这根绳子原来的长度是多少米?( )

A 1 B 9 C 3

②、与12÷4/5相等的式子是:( )

A、12÷5×4 B、12÷4×5 C、12×0.4

2、

(此题中的60瓦是没有用的条件,可能会影响少数学生的正确列式,这里在学生审题之后指名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列式中不需要这个条件。)

3、

(让学生先计算,再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弄清楚:其原因是2/3、3/4的倒数与1/2的积正好是1。也就是除以2/3、3/4再乘上1/2,实际效果相当于除以或乘上1。)

三、自主练习:

1、

2、

四、思维训练:

1、一根绳子每次剪去它的1/2,一共剪了4次,最后下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2、用汽车运一堆货物,每天运这堆货物的四分之一,几天可以运完?每天运这堆货物的七分之二,几天可以运完?

反思

诸暨市草塔镇南屏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1、出示复习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45 =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

小明:

爸爸的体重×715 =小明的体重

① 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715 χ=35

χ=35÷715

χ=75

②算术解: 35÷715 =75(千克)

3、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练习

1、练习十第1—3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第二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2、练习十第6题(引导学生先求出单位“1”——爸爸妈妈两人的工资和1500+1000,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

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反思

南屏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电子教案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练习课: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40页练习十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除法计算熟练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第5题。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选取几道计算题,让学生上台演板。

(3)集体评价。

(4)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专项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2倍,女生有多少人?

(2)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1.5倍,女生有多少人?

(3)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12 ,女生有多少人?

(4)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23 ,女生有多少人?

过程要求:

依次出示题目,学生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类问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师结合板书帮助分析。

一个数×几几 =具体量 →

单位“1”的量×几几 =具体量

单位“1”的量=具体量÷几几

2、即时练习。

学校田径队有女队员20人,是男队员人数的45 ,男队员有多少人?

过程要求:

(1)学生尝试用除法解答。

(2)引导提问:45 把什么看作单位“1”?

如何求单位“1”的量?

具体量是多少,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第6~9题。

1、第6题: 35 把什么看作单位“1”?

求每月开支多少元,就是求什么?

列式计算。

2、第7题: 45 把什么看作单位“1”?

单位“1”的量已知吗?用什么方法解答?

求出的单位“1”是什么时候的产量?求全年产量应该怎么办?

3、第8题: 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你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解答比较简单?

4、第9题: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这里的16 、13 、12 都是以什么数看作单位“1”?

说一说你的解答思路。再计算,把结果填在表上。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

反思

南屏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8课时

编写者 杨情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58 ,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 ,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58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58 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14 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组人数+美术组比航模组多的人数=美术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14 χ=25

(1+14 )χ=25

χ=25÷54

χ=20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反思

南屏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9课时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比和比的应用 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理解比的意义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 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 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①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② 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③ 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2.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写法。

15比10 记作15∶10 10比15 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 90

比的各部分名称。

A、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

B、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

3 ∶ 2=3÷2=3/2

前项比号后项 比值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A、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什么?(被除数),后项相当于什么?(除数)比值相当于什么?(商)。

B、比的后项能不能是零?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 后项也不能是0)

C、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2)比与分数的关系。

A、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推知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a) 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例如15∶10,可写成 ,读作15比10。

结合上面的讲解,板书下表: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1.课本练习十一的第3题。

2.补充:求出比值。

0.375∶0.875 0.25∶ 0.75 2.6∶3.9

反思

南屏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0课时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

举例: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 = =

二、新授

1、猜测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X|k |b| 1 . c|o |m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1、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2、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5∶10 0.75∶2

(2)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

(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反思

南屏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1课时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①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

② 浓缩液的体积:500× 1/5 =100(ml)

③ 水的体积: 500× 4/5 =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

(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

1∶4

(6)学生试做:

练习: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补充练习

(1)出示: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 一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4(人)

③ 二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0(人)

④ 三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6(人)

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

(5)学生进行检验。

(6)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2、4、5、6、7题。

反思

南屏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2课时

编写者 杨情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综合练习(课本第51页的第5~7题,第48页的第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结构特征及数量关系,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

(1) 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 )。

(2)修筑一段公路,已修的部分占全长的3/5,未修的部分占全长的( )/( ),未修的部分与已修部分的最简单整数比是( )/( )。

2、一本书,已看的部分与未看的部分的比是3∶2。

(1)根据题意,你能得到哪些数量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记录。

已看的部分占未看的3/2;未看的部分占已看的2/3;已看的部分占全书的3/5;未看的部分占全书的2/5。

(2)解决问题。

如果已看了60页,未看的有多少页? 60×2/3

如果未看的是40页,全书有多少页? 40÷2/5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答?

让学生与同伴互相提问,解答,然后汇报。

二、深化练习

1、例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84dm,长与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dm?

(1)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说一说你的解答思路。

长与宽的和:84/2=42

4+3=7

长:42×4/7=24dm

宽:42×3/7=18dm

2、完成课本第5、6题。

第5题:(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说一说解答思路:先求出长、宽、高的和,再分别求出长、宽、高各是多少。

(3)怎样求长、宽、高的和?

(4)为什么要120÷4?

(5)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演板。

第6题:

(1)认真审题,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要怎么解决?

(3)学生列式计算。

3、思考题。第51页第7题。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特征。

(2)要怎样解决?

(3)列式计算

(4)还有其它方法吗?

第48页第7题。

说一说根据两数的比是2∶3,能得到哪些数量关系?

三、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

南屏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3课时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整理复习(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化简比。正确计算分数除法。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法有几种类型?

(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5/7 ÷5;

(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4/5 ;和分数除以分数,例如 2/3 ÷ 6/7。

(3)做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2、分数除法的意义

(1)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要把这道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改写,然后让学生将改写的算式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题改写成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

(3)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完成P52“整理和复习”第2题。

(4)P53练习十三第2题。

二、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的意义

(1) 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2) 以“3∶2”为例,让学生分别说出“比号”“前项”和“后项”。

3?∶?2 =1.5

┇ ┇ ┇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3)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还是整数。而比所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如3∶2,虽然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但仍读作3比2。特别强调比的后项不能为0)

(4)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2、比的基本性质

(1)复习概念及化简方法

①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②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对整数比进行化简?

③不是整数的比应该怎样化简?

(2)学生做P52“整理和复习”第3题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三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判断正误的理由)

2、做练习十四的第2题.

3、做练习十四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察看学生所用算法是否简便)

4、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

反思

南屏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4课时

编写者 执教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整理复习(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推理训练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2、一堆煤,用去了4/7 ,还剩下( )。

3、今年比去年增产 1/8,今年相当于去年的( )。

二、对比训练:

1、一步分数应用题

①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500只鸭,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②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5 ,养了多少只鹅?

③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5/2 ,养了多少只鸭?

(1)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结构上,这三道应用题都含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即:

鹅的只数,鸭的只数,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不同的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在解题思路上,都要弄清以谁作标准,正确判定把哪一种数量看作单位“1”;不同的是需要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比较完后,学生将三道题的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出示题组:

① 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每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多少千米?

② 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两题有什么异同?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出示题组:

①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②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③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多少辆

④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多少辆?

(1)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1、2两题有什么异同?3、4两题呢?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

㈠ 分析“分率句”,判断单位“1”是哪个数量?

㈡ 画出线段图,找出“量”和“率”的对应关系。

㈢ 确定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用方程解。

三、课堂练习:

1、第53页“整理和复习”的第4题(根据题目的条件应该确定把谁看作单位“1”? 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

2、练习十三第4、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周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周教案集体备课

数学 课程教案

6年级: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第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感悟出数学的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情境引入

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文字部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等量关系 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列方程解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三、引导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作 业

练习一 1——5题

板书设

等量关系式: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一册第2页练习一的6~13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够熟练的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 系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整理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在五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有哪些步骤?其中哪个环节你觉得比较重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小结,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计算练习(练习一第6题) 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6题。 提出要求:要想正确的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首先要保证在计算上不出差错 集体订正,了解学生的正确率。 提问:(指30x÷2=÷360)在解这道题目时,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方程两边同时×2)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数量关系练习(练习一第7题) 提出要求:在保证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正确的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板书:3x+18=19.8。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8题 生独立解决后再要求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得数。 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2、练习二第9题 师巡视辅导。集体核对时要求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找出这样的相等关系的。 3、练习一第10题 4、练习一第11题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科书第4页例2,”练一练”以及练习二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进行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学生仔细审题并积极解答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完成书本练习一的内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教学例2 出示例2挂图。 提问:颐和园和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什么问题? 启发:为了看得更加直观和清楚,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呢? 追问:从这幅线段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 提问: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 启发:题中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提问:那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我们可以怎样列方程? 板书:X+3X=290 提问:这样的方程与我们前面两节课所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出现了两个“X”,同学们会解吗? 指名: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的。 启发:求出的方程的解,接下来该做什么?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本题中有两问,检验时要同时检查两个未知量是否正确。 二、课堂练习 出示练一练。 提问:这题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1 提问:谁来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需要怎样做?(化简)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2、练习二、2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2、课堂作业练习二3—5题 四、评价总结。 你们今天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5页练习二6~11题以及课后的“思考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7-8页,并初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谈话引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二、练习解方程(练习二、6) 谈话:为了正确的解决问题,在找出相等关系后我们还要能够正确的求出方程的解,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出示第六题) 集体核对。追问:在计算这类方程时,首先要做什么?(化简方程)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7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结合线段图,在小组里说一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追问:题中的“960米”是小丽所走的路程吗?是小明走的吗?那是什么?

(小丽速度+小明速度)×时间=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和

提问:你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练习二、8 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和整理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3、练习二、9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4、思考题 启发:甲比乙多跑一圈,是指什么? 四、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页“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9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

组织小组讨论: 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二、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追问:在解“180+6X= 330” 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解“27X+31X= 145” 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指名读题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三题图。 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小树从 3月1日 到 9月1日 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 启发: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板书: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制版费、印刷费 三、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二、巩固练习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六)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六)”,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六)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来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对于分数除法六年级的孩子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只理解数量的计算,对于抽象的分数解决问题工程问题是第一次接触,许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不明白抽象的工程问题与具体的工程问题之间的关系,加强两者间的对比和联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理解假设不同的数据得出的相同结果的道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分数除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下列各题

思考:下面各题研究的是哪三种量的关系?仔细读题,了解每一道题已知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 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

维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工程队单独修5天完成,乙单独修6天完成,问:

如果: 1.甲单独修每天修( )米?甲每天修这条路的( )。

2.乙单独修每天修( )米?乙每天修这条路的( )。

分析:这里要我们求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总结:我们既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示效率也可以用分率来表示效率。

二、出示例题1

1. 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①从题目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对题意的理解:这道题是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就是公路的总长,工作时间就是修路的时间,工作效率就是每天修的路的长度.如果两队合修,那么工作效率就是两队的工作效率和.

②要解决“两队合修,多少天修完?”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工作总量(这条路的总长度)和工作效率和

③如果知道了这两个信息,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生汇报: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生计算并汇报。

师总结:合修必须求出工效和。

三.出示例题2: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① 这道题与刚才这道题有什么异同?我们需要的这两个信息题目中都没有给,怎么办?

② 我们能不能先假设出这条路的长度,再计算呢?可以怎样假设?

③根据各自假设,尝试解答.完成表格生汇报师总结

讨论分析:展示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评价交流各种不同的假设.启发学生思考公路的长度可能是18千米,30千米……不管公路全长是多少千米,虽然具体的效率不一样,但是当把这条公路的全长看作单位“1”, 两个队的工作时间不变,他们每天修路的长度随着公路的总长变化而变化,但是在无论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他们每天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没有变化.那么,一队和二队的工作效率是多少呢?学生讨论计算师板书

④观察思考:不同的假设,计算的结果都一样,为什么?

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六、回顾与反思

引导发现不管假设这条路有多长,答案都相同.把这条道路的总长度看做单位“1”,解决问题简便.

七、小结

解决工程问题一般方法:①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②工作效率就是1÷工作时间(工作时间的倒数)

③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八、练习.

1.填空:一条路,甲单独4天完成,每天完成这条路的( )。

一条路,甲每天完成这条路的1/3 ,( )天完成。

2.解决问题:一堆货物,甲车单独运6次才能运完,乙车单独运3次才能运完,如果两车一起运,多少次能运完这批货物?

3.挖一条水渠,王伯伯每天挖整条水渠的20分之1,李叔叔每天挖整条水渠的30分之1,两人合作,几天能挖完?

4. 一批零件,王师傅单独做要15小时完成,李师傅单独做要20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能加工完这批零件的 四分之三?

六、评价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新的分数应用题-工程应用题.其解答特点是什么?(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用“工作时间的倒数”表示.)(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板书设计

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例7.这条道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0天能修完,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5天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1÷(1/10+1/15)

=1÷ 1/6

=6天

答: 如果两队合修,6天能修完.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六)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六)

学习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数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地说某个数是倒数。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当你们看到“倒数的认识”这一课题时你们想知道有关倒数的哪些知识呢?(出示幻灯片)

生:

1、什么是倒数?2、怎样求倒数?

师: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的学习探究。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和动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探究倒数的意义

让学生解答课本的例1的算式,然后让学生找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当学生找出乘法算式等于1的时候,根据结果是1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屏幕显示)生齐读

师:你认为在倒数的意义这句话中哪些词是最关键的

生:乘积 原因:不是加、减,也不是商

生:1 原因:不是0、2

生:互为 原因:相互依存 举例:我们两个互为同桌。

师:再观察例1:说出3/8、8/3的倒数关系。

生:3/8、与8/3互为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3/8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

让学生说其他三组。

练习巩固:判断(出示幻灯片)

1、因为3/4+1/4=1,所以3/4是1/4的倒数。( )

2、因为1/2×4/3×3/2=1,所以1/2 4/3 3/2互为倒数。( )

3、3/8×8/3=1,所以3/8是倒数,8/3是倒数。( )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自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知道什么是“互为同桌”,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2、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图形的位置和汉字上下的位置变化,再观察例1,从而找到规律。(学生演示)(出示幻灯片)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颠倒了

师生共同分析例1四组数

师:5和1/5老师怎么没看出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交换

生:5可以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

学生完成课本的例2

完成例2后总结方法 (出示幻灯片)

生: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生: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否颠倒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组数的再次观察,使学生发现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它的分子与分母的位置颠倒,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倒数”这一概念中“倒”的含义,很自然的得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在例2中哪些数还没找到倒数

生:1 0

师:1和0有没有倒数呢?如果有,是多少?

生:1有倒数,因为1×1=1

生:还可以把1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分子、分母的位置交换后还是1

教师板书:1的倒数是1

教师引导质疑: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生:0乘任何数都得0,不是1所以0没有倒数

生:可以把0看成0/1,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交换后成了1/0,0做分母无意义,所以0没有倒数 教师板书:0没有倒数1。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轻松、顺利地解决求“1”和“0”这个特殊数的倒数。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享受到了思维的快乐。

师:0.7的倒数是多少?

同桌讨论:把小数化为分数

师:2又3/4的倒数又是多少呢?分组讨论

小组展示: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

小结:如果是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假分数;如果是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分数(教师补充: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设计意图)有目的的帮助学生把不同的数组进行了合理的分类,这样就为学生有条理的求不同数的倒数做好了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完成,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另一名同学说出它的倒数,看谁说的又快又准。(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会不会写呢?请写出7/8的倒数 两名学生板演

生:7/8=8/7

生:7/8的倒数是8/7 学生改错,教师强调:不能用等号连接

完成课本24页 做一做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并体会教学重点--倒数和要求倒数的方法。

五、达标 (出示幻灯片)

判断:

(1)求2/5的倒数:2/5=5/2 ( )

(2)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 )

(3)9的倒数是9/1 ( )

(4)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

填空

(1)3/8的倒数是( )

(2)7的倒数是( )

(3)1/9的倒数是( )

(4) 的倒数是( )

(5)0.3的倒数是( )

(6)2.25的倒数是( )

(设计意图):通过达标题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的情况,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

拓展 7×( )=15/2×( )=( )×3又2/3=0.17×( )=1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出,通过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引入新课,通过师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构建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本节课我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教师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特别是在探究倒数的意义与求倒数的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去归纳,去总结。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从而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知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发现”。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我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识,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我能行”、“填空”、“游戏”等题型,通过这些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课堂总结中再次提出问题,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51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