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上册《观察和饲养蚯蚓》学案新人教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年级上册《观察和饲养蚯蚓》学案新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观察和饲养蚯蚓》学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背景:

蚯蚓是学生比较熟悉又陌生的小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寡毛纲,整个身体柔软,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没有眼,但有感光细胞,运动方式为蠕动,主要靠身体内的环肌和纵肌交替收缩及刚毛的配合完成。

二、设计思想:

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际上是一个连续过程,要做好这个实验,关键在于学生饲养好蚯蚓,并做好观察记录,因为教材旨在通过通过学生平时熟悉两种陆生动物(蚯蚓和家兔)为代表的观察和研究,来说明陆生动物是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环境的,因此,我们必须挖掘教材所蕴藏内涵和外延,以利于教学。所以,本探究实验应该是从提前安排学生在校外采挖蚯蚓开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蚯蚓的饲养和观察,了解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2、概述环节动物特征;

3、通过学生采集和饲养蚯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相适应的生物学概念;

4、通过饲养蚯蚓,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蚯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运动、呼吸)

2、难点:蚯蚓运动快慢比较实验、刚毛及粘液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采集蚯蚓(强调学生外出采集蚯蚓时必须注意安全,以防事故发生);

2、并要求给蚯蚓一个舒适安静的家,教师向学生介绍观虫器的制作方法(①取大小矿泉水瓶各一个,用剪刀剪去上半截;②将小矿泉水瓶置于大矿泉水瓶之中;③在矿泉水瓶内加一些土壤,注意土壤湿度)要求学生自制观虫器,写好观察笔记,(学生在家饲养蚯蚓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仔细观察的过程,但学生观察可能无序,作为教师就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顺序,并提醒学生真实填写好观察日记)

3、观察内容由老师提示在观察饲养蚯蚓时注意以下问题:①你在什么地方采集到蚯蚓的?②土壤的水分、土质情况如何?③根据采集地点分析蚯蚓生活的环境怎样?④你观察到蚯蚓的活动时间如何?⑤蚯蚓吃的是什么?学生自我完成,回校上课进行交流。

4、上课时学生展示①自制的观虫器;②学生交流观察笔记。(教师注意及时评价和表彰)

5、教师提问:

①根据你饲养蚯蚓的过程请回答蚯蚓适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你的依据是什么?

②你在饲养蚯蚓的过程中,对蚯蚓进行观察时一般是在什么时间进行观察的?之所以在这个时间观察,主要是因为蚯蚓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③你是用什么喂养蚯蚓的?你发现蚯蚓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④你在饲养蚯蚓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体会和心得要以大家分享?

⑤有没有在饲养蚯蚓的过程中,蚯蚓死亡的?如果有,你可以分析蚯蚓死亡的原因吗?

6、各小组检查实验桌上实验器材:活蚯蚓、棉球、放大镜、玻璃板、粗糙的纸、秒表、直尺、自制饲养蚯蚓的实验装置的材料和用具等

7、下面我们继续研究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方式观察

老师讲明要求后然后各小组进行观察实验。

第一是观察顺序,阅读观察提纲;

第二是操作注意事项;

第三是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做好记录;

第四是注意操作步骤。

(1)外形观察:

下面是观察提纲(每小组有一份)

①如何区别蚯蚓的前、后端?如何区别蚯蚓的背、腹面?

②组成蚯蚓的身体结构:外形如何?请用几何语言描述。整个身体是如何构成的?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的?

③蚯蚓的环带在什么地方?请描述其特征。数数从蚯蚓前端到环带共有多少节?

④用手轻轻触摸蚯蚓的身体的体壁和体表,体会是否有黏滑的感觉?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粘液对蚯蚓生存有什么意义?

⑤把蚯蚓放在手心或者手背上,体会蚯蚓在上面蠕动时自己的感觉?仔细观察蚯蚓是如何运动的?

⑥用手指来回触摸蚯蚓近前端腹面体节,是否有粗糙不平的感觉?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⑦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腹面,是否看到一些小突起?(刚毛)猜想这些刚毛的作用可能有什么作用?

(2)运动观察:

①将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观察其蠕动状况,并记录蚯蚓前进一定距离所用时间,同时注意观察蚯蚓身体是如何交替收缩的?

②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其蠕动状况?并同时记录在相同的时间内蚯蚓前进的距离。

③比较二者运动的快慢,思考为什么?

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要提示学生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轻擦拭蚯蚓体表,保持其体表湿润。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实验完毕,将蚯蚓带回家继续饲养和观察或者放回自然环境之中,爱护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结果分析: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

(1)蚯蚓的生活环境: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之中;

(2)生活习性:昼伏夜出

(3)主要食物:植物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

(4)运动方式: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

(5)身体结构: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所以叫做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可以使动物躯体运动更加灵活

(6)蚯蚓的呼吸: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7)蚯蚓穴居的原因:动物生活都需要一定的温度,由于蚯蚓不能保持恒温,所以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大的土壤深层;

探究结论:

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扩展阅读

八年级上册《细菌》学案新人教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细菌》学案新人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八年级上册《细菌》学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细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细菌被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通过对细菌繁殖方式的学习研究,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复习细菌的分布情况。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哪里有细菌,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细菌吗?
二、探究新知
(一)细菌的发现
1、质疑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
(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书本P71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以下的重要信息。
①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
②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证明细菌的由来并提出巴氏消毒法)。
3、小结: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二)细菌的形态:
1、质疑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2、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三种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三)细菌的结构:
1、质疑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2、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3、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
(四)细菌的营养方式:
1、质疑过渡: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营养方式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
(五)细菌的生殖方式:
1、质疑过渡:我们熟悉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种子和孢子),那细菌又是怎样繁殖的呢?
2、课件展示细菌的生殖过程
3、课件展示芽孢的形成过程及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
4、师生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教学难点:
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2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活动
(一)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蜜蜂、蚂蚁信息交流的录像。问题:
1、蜜蜂和蚂蚁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长尾猴又是怎样交流的?
(二)探究蚂蚁的通讯
1、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3、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怎样饲养蚂蚁?
(2)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能否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4、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三、课堂小结
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四、课堂练习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案新人教版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能力,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回顾
二、自主预习
1、根据书中提示设计探究步骤
2、思考、讨论:
①没有想好如何工作之前,为什么不能打开培养皿?
②为什么要有两套培养基的培养皿?各有什么作用?
③培养基应在怎样的环境下培养?两套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吗?
④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⑤提示4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⑥细菌、真菌的分布情况怎样?⑦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情况存在吗?是什么情况?为什么?
⑧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三、讨论交流
四、归纳总结
五、达标测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3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