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地理人教版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地理人教版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 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说出上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3. 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课前预习】

1. 复习高一地理“人地关系发展历史”知识

历史时期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新技术革命时期

2. 了解自己身边的一些环境问题。

【问题探究】

一.环境概念和分类

1、环境的概念

2、填表环境分类:

概念

举例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良性

恶性

二、人类与环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归纳总结】

1.人类离不开环境

2.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两方面,对立统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课堂反馈】

读下图思考回答: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江南丘陵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相关知识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必修地理Ⅰ的结构分析:

地理Ⅰ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应该说本模块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必修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一设计的:“地理Ⅰ”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Ⅱ”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Ⅲ”主要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要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也要从地理角度深入分析和理解。所以,本模块有利于学习以上的选修模块。

必修地理Ⅰ的“课标”要点: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4、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认识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章教材内容分析: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人类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自身所处的宇宙环境。为了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教材安排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宇宙中的地球”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遗迹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与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本章教材在地理教材整体构成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深对地理环境的全面理解。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然而孤立地研究地球,不可能弄清楚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种种地理现象。当然,我们“谈天”是为了“说地”,为了以后全面系统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演变及其发展等基本规律。二是学习现代科学的基础。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进而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本身的运动属性和地理意义,这样便于为深层次、全方位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是高中地理首章首节,从知识结构来看,包括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宇宙中的地球两部分。前者介绍可见宇宙中的主要天体和天体系统,后者重在介绍地球存在生命的特殊性一面及原因分析。

《课标》内容: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省学科《指导意见》内容: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基本要求

1、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能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4、比较、分析和归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分析和归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主要条件。

发展要求

说 明

课标三维定向:

知识与技能

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宇宙知识及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成果,从而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与其他行星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探索宇宙环境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学习重点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学习难点

正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过程:

师问:某学生的“家庭住址”。再问:如果你是地球,请你说说“地球的家庭住址”(老师借此引入“地球的宇宙环境”)

板书:1.1地球的宇宙环境

自古以来,宇宙给人的感觉总是神秘的,正是这份神秘吸引着我们人类不断地去观察和探索。

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少神秘?宇宙的魅力又是如何体现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向太空,去看看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去看看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

板书: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思考:什么是宇宙?什么是可见宇宙?

点拨: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一般人们用宇宙表达空间和时间的内涵,“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和视野所限,人们所认识的宇宙只是天空和大地,他们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如: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不过真理总是要战胜缪论的。

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

20世纪60年代,大型射电望远镜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扩大。最远的天体约140亿光年。(阿波罗登月计划、火星快车、神舟号、加加林、杨利伟等)

这是人们对宇宙“好奇—探索—利用”的过程。

由此,我们要明确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规律:1、时、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2、逐渐接近、符合宇宙的客观实际。并要了解人们对宇宙空间的拓展,主要依赖于观测手段的改进。

承转:晴朗的夜晚,当我们户外漫步的时候,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仰望辽阔而深邃的星空。晴朗的夜空,我们看到的各种闪烁的星体,就构成了所谓的宇宙。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是物质的,物质形态是多样的;宇宙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板书: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探究:地球是不是天体?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什么?

讲述:地球上的人很多,众多的人群,茫茫人海,就像“天空”中的天体一样。地球上的人总有“户籍”,“天空”中的这无数星星也应有自己的“户籍”,此即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等级”之分,就像地球上的“人”的权力一样,如:省长的权力>县长的权力>乡长的权力,下一级围绕上一级转,就像卫星绕着行星转,行星绕着恒星转一样。

课堂探究:1、什么是天体系统?宇宙中有哪些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你能归纳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吗?

阅读P7的文字:整理天体系统的层次图(图略)

强调:天体系统必须具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否则就不能称天体系统。如星座就不能叫天体系统,单独一个天体也不能成为天体系统。

课堂巩固:

1、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

2、比太阳系高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和银河系

3、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太阳是怎样实现对其“成员”统治的?(拥有绝对大的质量)——8种天体;注意小行星带位置

4、总星系是不是我们对宇宙认识的最后边界?——不是

承转: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那么,宇宙中的地球又是怎样的天体呢?

板书: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阅读图1-3:明确地球、小行星带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

分析比较数据(P11):比较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之最

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的共性特点:

通过比较发现,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所以,从行星的角度讲,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普通的天体。

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并且是太阳系中惟一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天体。随着科技尤其是宇航事业的发展,科学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间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然而,宇宙空间是否存在类似地球上的智慧生命——外星人,还需要人类去不断探索。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师设问:现代地球生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思考(植物需要光照、热量或温度、水分、空气或大气、土壤、肥料等;动物需要食物、空气或大气、水、光照、热量或温度、能源等。)

综合上述要素,可确定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温度、水、大气。然后推断具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有一定厚度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的形成条件。

教师提问:

地球为什么会具有生命存在的“金锁链条件”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学生提出假设或猜测:温度可能与日地距离和地球有大气有关?液态水可能和温度有关?大气层可能和地球体积、质量有关?安全的宇宙环境可能和太阳和太阳系天体的运动有关?◇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八大行星的数据和运动分析、寻找证据。◇根据证据解释地球为什么会具有生命存在的金锁链条件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的原因。◇交流结论。

参考答案:

地球的“特殊性”出现的条件是:①安全的宇宙环境;②稳定的太阳光照;③适宜的温度;④大量的液态水;⑤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等。

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①天体系统的稳定性;②太阳与太阳系的稳定;③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同向性、轨道的近圆性和共面性;④月球这一卫星的“保护”等。

地球拥有适宜的温度(均温15℃)的条件有:①适当的日地距离(过近或过远都可能没有这样好的温度状况)。②地球拥有较厚的大气层,削弱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热量和减少了地球放射到宇宙空间的能量,缩小了昼夜温差;臭氧成分的存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使生物免遭过度紫外线的伤害,有安全的生物生存和繁衍环境等。③适宜的自传和公转速度、周期,使白天升温、夜晚降温时间都不至于过长,昼夜温差不是很大,冬、夏季节也都不是很长,冬、夏温差不大。④水的三相变化也减小了温差(为以后探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埋下伏笔)。

地球拥有适宜于生物呼吸的条件是:①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吸引了适宜于生物呼吸的大气。②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并不适宜现代生物的生存,后经过初等生物的作用才逐渐演化而来(第3章将有介绍)。

结束语:地球在宇宙中的存在是一种偶然,但其上演化出生命则是一种必然。人类如何依赖它、利用它、保护它,甚至保护它的周围环境,是人类与地球能否“地久天长”共存的根本。

课后练习巩固:同步作业本第1页选择1、3、4、5、6、11、12题和读图第15题。

教后反思:

高二地理教案:《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二地理教案:《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1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及提出背景、影响因素、如何评估、全球及中国人口容量评估值,以及这项工作的意义

2运用发展、综合分析的观点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分析、预测.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

一、本课主要讲述环境人口容量。首先,教材介绍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讨论了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接着,教材简单地讨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问题,主要介绍了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几种观点,以及对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二、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为什么提出环境人口容量?人们关心自身所处的环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引出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可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由于对环境人口容量确定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教材中给出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这一定义理解就可以了。学习这一定义时,注意其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 (1)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地区的开放程度和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4)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要求理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容量的定义,教材主要讨论了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三方面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在学习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2)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 (3)还有许多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

三、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不要求具体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而是要求知道环境人口容量是如何估计的,并了解有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不同观点。

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讲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时,在环境人口容量制约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消费水平不断变化较易理解;而一个地区的资源也会不断变化则可能不大好理解: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要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科技发展了,一方面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会得到提高,如煤炭的利用,过去只采取直接燃烧来得到能源,技术发展后,可把煤炭制成煤气,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可开发出新的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等。资源的不断变化,实际上说的就是它的利用程度和开发程度的不确定。

第二,教材中出现了人口承载力一词。人口承载力和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人口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另外也有环境人口承载力的说法。

第三,环境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的区别。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这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并不相同(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本课“活动”的参考答案。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第二,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第三,促使人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3知识要点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一) 概念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和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

1.资源是首要因素:资源多, 环境人口容量就大

2.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是重要因素.

(1)科技发展水平高,获取资源多, 环境人口容量就大

(2)地区开放程度大,环境人口容量就小

(3)消费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就小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1不确定性:

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

科技发展水平的变化

人口消费水平变化

2相对确定性:(一定历史条件)

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

假定技术水平

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

3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通常把一种或某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例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二)合理容量

适宜人口——不确定性

(三)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1悲观派:

现今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目前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2乐观派:

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人类有足够力量制止环境恶化。

3中间派:

全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悲观派主要从几大环境危机中得出结论

乐观派主要从人类科技发展中得到启发

中间派主要从精密计算中寻找结论

(四)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控制在16亿左右。

1.原因:

可耕地总数和人均数持续减少。

淡水总量和人均淡水严重不足

2.措施

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坚定不移的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自觉保持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科技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大。

居民生活要求不高,环境人口容量大。发达国家人均消耗资源几倍于发展中国家。环境人口容量就小.

环境箴言:

我们不知道已经失去了什么?

我们不知道将要失去什么?

我们不知道未来我们需要什么?

高消费的观念使人们无节制的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生活的需求导致了生产的发展,最终使得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二 网上训练:

(一) 选择题

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

B.环境人口容量现已饱和

C.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D.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家是科技发展水平

2.有关中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草地最少的国家

B.中国属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行列

C.随着计划生育的进行,中国人均耕地可望在短期内转为上升趋势

D.中国是一个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3.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正确的是( )

A.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B.在假定条件下,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绝对量的估计

C.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D.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对于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大致相同

(二) 综合题

请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的含义:

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B 3 C

(二) 综合题

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人口的生活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也可以是其他地区或国外的,它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

高二地理教案:《认识环境管理》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认识环境管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节 认识环境管理(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管理的主要思想、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2、了解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

3、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案例,理解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2、结合课本图表知识和阅读材料,明确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

3、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实例,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环境管理的意识,加强环境管理

2、强化国家和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3、强化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

1.实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2.环境管理的对象、执行主体、手段

教学难点

实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长期以来,在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时,大家很容易想到通过发展技术这一途径,却往往忽略了环境管理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怎样实行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又有哪些内容。我们来一起学习这部分内容。

展示教学目标和自学提纲

思考:针对桦甸市红石林业局森林破坏,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板书】一、实行环境管理必要性

【板书】1.解决环境问题时技术的局限性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哈丁的文章中了解解决环境问题时技术的局限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技术所能解决的,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实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也能使相应的技术措施更有效。

【板书】2.公产与环境资源退化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案例1,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三个牧民都增加了奶牛数量后,三个农民的收益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每个牧民都可以自由地增加奶牛数量?

3、为什么草场不能保证每个牧民都实现利益最大化?

4、当三个牧民意识到上述问题后,为了增加奶牛数量发生争执时,应如何解决?

5、怎样能够做到在环境退化之前就能够避免资源滥用现象的发生?

【多媒体显示】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进行点拨,让学生了解一下内容:

①由于大气、水、河流、地下水、森林等公共物品没有明确的产权,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费用效益决策原则使用环境资源,并排放废物,势必造成滥用资源的倾向。

②从案例中给出的具体计算数值可以看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然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

③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因此单靠技术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的,它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环境管理在环境保护、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3.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教师提问】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1)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措施。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按照经济建设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体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简单地说,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

(2)目的:通过环境管理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要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的双重目的。其核心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实施环境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或重要保证)。

【板书】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板书】1.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企业、政府

【多媒体显示】通过多媒体投影教材表5.1,回答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个人和企业作用于环境的一切经济、社会行为都要得到合理的约束。因此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三个层次:个人、企业、政府。

【板书】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最后一自然段,回答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环境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国家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定环境保护方针大计,颁布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管理条例和国家行动计划,以此来推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地进行。

【板书】3、环境管理的手段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7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通过课件展示,教师点拨,环境管理的手段:

(1)主要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2)其他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

【教师说明】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公共财产,环境保护是公益事业,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多种,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由于国家和政府的最高权威性,可以利用法律和行政干预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有效地遏止环境的大规模恶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实施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过渡】我们了解了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后,下面来一起学习中国的环境管理。

【板书】三、中国的环境管理

【板书】1.中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构架

【教师讲解】我国一向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很早就将环境保护纳入行政管理轨道,并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5.1的内容,掌握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基本方针以及“三同时”制度。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归纳。

【多媒体显示】通过课件展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

①我国的环境保护三大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20世纪80年代制定)。

②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于,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简称32字方针。其中,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原则;依靠群众、大家动手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途径;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是目的。其思想体现了环境管理的综合性、整体性、公众参与、促进环境与人的共同发展等先进理念。

③我国现行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中已经纳入法律体系中的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我国最早实施的是“三同时”制度。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我国环境保护的国家行动”,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十五”期间重点实施的10项工程。

【板书】2.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教师讲解】我国的环境法体系十分复杂,分类体系多种多样。除了国家级法律体系外,还有地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规章。

《宪法》是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依据和指导原则。

《环境保护法》是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做出规定和调整的综合性立法,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又是制定环境保护单行法的基本依据。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也是我国环境法中的重要部分。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案例2,回答以下问题。

1.加强环境管理能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2.环境管理在哪些方面有待加强?

3.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我国颁布的8部环境保护法,并指出3部相关的资源法律。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逐一进行点拨:

1、可从环境管理的重要性方面回答。

2、总体来讲,我国的环境管理中法律、行政手段使用较多,但法律和政策还有不成熟之处,还存在监督力度不足、执法不严以及执法难等问题。经济和技术手段明显薄弱,宣传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可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从环境管理的5个手段入手,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参考,或者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尽量避免空洞说明。

【教师总结】近些年我国加强了管理环境的行政和执法力度,有效遏制了污染企业对环境的危害,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和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权威性。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开展“模拟法庭”的活动。

活动目的:以野生动物保护案件为例,了解环境法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执行程序,加强环境法教育。

【提示】进行“模拟法庭”活动时,需要注意正确反映庭审程序,恰当使用法庭规范用语。准备辩论时,要细读相关法律条文,找出可能的法庭辩论焦点。

【教师提问】加强每个人的环境法制观念对于环境保护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结论,积极回答。

【教师总结】有两个原因经常造成犯罪人“无意识犯罪”或者侥幸心理尤其突出。

(1)由于环境是公共物品,产权所有不明确,管理主体不直观,容易造成人们任意使用的倾向,攫取自然资源和肆意排放污染物似乎不需要付任何费用和承担责任的错觉。

(2)环境犯罪的危害后果往往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经常是没有直接受害者,或者受害者较多,难以找到诉讼的主体,对于“受害的环境”而言甚至不可能成为诉讼主体,凡此种种属于“控告者空缺”。因此加强环境法规的宣传,让个人了解哪些行为是环境法所制止的,了解环境法是如何认定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内容将有利于减少环境犯罪,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生了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并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中国的环境管理现状。让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常识,加强环境发的教育。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环境管理

一、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1.解决环境问题是技术的局限性

2.公产与环境资源退化

3.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1.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企业、政府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3.环境管理的手段

主要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其他手段: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手段

三、中国的环境管理

1.中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构架

2.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高二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核心点一 区域的概念和内涵的特点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

(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图2)

核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环境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水热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

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耕地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源条件 河湖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宜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交通

条件 位于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有便利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

原料

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工业

类型 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拓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

(1)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核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用框架图揭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技巧

运用歌诀法记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变化:

人城密集人均低,水网分割小面积;

粮棉让位东华疆,工商发展农其次。

类型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性

答案 (1)A (2)C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好课本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运用歌诀记忆区域的内涵

主观客观划类型,内部一致排他性;

面、边、形状都具备,还有区位是特征。

变式练习1 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类型2 地理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 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 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 ,不利之处是 。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f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

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1)贺兰山 3 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灌溉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变式练习2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

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害频繁

热量不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地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C地区由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类型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变化图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 (1)0.81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变式练习3 下面图1是“我国甲、乙两省2005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2是“两省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线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2000~2005年期间,两省耕地变化的共同趋势是__________。两省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变化率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指出甲省在耕地保护中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1)变化规律:由少到多。

原因: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原因: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减少。

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区域特征,结合两种统计图,分析两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1)联系西宁到江苏徐州的最短铁路线是陇海线—兰青线,这条铁路大致平行于纬线,从东到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夏季降水越来越少;(2)直接读图可知;(3)明确两省生态问题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

B.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等级越低,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就越小

C.整体性:指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D.可变性:仅指区域边界可随时间而产生移动,不包括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答案 A

解析 区域的差异性是相对于区域内部的同一性提出来的,等级越高,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差异性越大;区域整体性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可变性包括边界的模糊性。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高低 D.距海的远近

答案 A

解析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只对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不对其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B.长江三角洲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完全取决于其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

C.长江三角洲由于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不能发展此方面的工业体系

D.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其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生产活动如商贸、工业等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有大有小而已,但其影响也并非是绝对的;长江三角洲虽然没有矿产资源,但可以从外地输入矿产资源来发展此类工业;长江三角洲的水田农业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非只是取决于密布的河网。

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

B.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

D.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 B

解析 水稻土和黑土均为肥沃的土壤;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虽然同属季风气候,但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较松嫩平原优越得多;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涵盖的地区中,分属我国哪些经济地带?(按经济地带——省、区、市列出)

(2)下列四种作物中,图示区域内有分布的是(多选)( )

A.冬小麦 B.春小麦 C.茶 D.甜菜

(3)在图中画出大秦、神黄两条以运煤为主的铁路线。

(4)图中圆内工业区的名称是________工业区,属________经济地带。自然区属________区中的____________地区。

(5)圆内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部经济地带: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中部经济地带: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经济地带:陕西。

(2)ABD (3)略 (4)京津唐 东部 东部季风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 (5)靠近棉花产区,原料充足;能源(石油、煤)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大;老纺织工业基地

解析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又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既考查自然,又考查人文,其中重点是经济。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应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善于分析图中的数据资料信息,联系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现隐含条件,作出综合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解题时,先从图示海岸线轮廓可判断该地是我国华北地区,图中有我国三大地形区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由气候推出该地的农作物种类;图中铁路线较多,可知该地交通便利,大秦、神黄线是为解决西煤东运而修建的,前者由大同至秦皇岛港,后者由神木至黄骅港;关于京津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须从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动力资源、交通、消费市场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2题。

1.2000年8月19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农业 B.高寒农业 C.阳光农业 D.绿洲农业

答案 1.C 2.A

解析 三江源中“三江”指的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在图中分别是③④⑤。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峻,气温低,积温不足,故农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带,这里光热条件较好。

3.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区域地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

B.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断变化

C.各历史阶段统治者的政令不同

D.区域大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区域自然环境是稳定的、少变的,区域地理环境之所以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所致。

4.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 B

解析 A项应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读下表,回答5~6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5.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答案 B

解析 考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由于这四个城市都位于北纬35°~40°之间,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这四市的冬、夏气温以及降水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主要是由它们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

6.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 C

解析 ①地降水少,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春汛并不明显;②③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区上看属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④地位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作物以谷子、高梁为主。

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它们各有优缺点。仔细观察甲乙两图,甲图中表示出来的能源属于 能源,其主要优点是 ,甲图表示出来的能源在乙图中A河流域分布较 (多、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B山脉以东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利用不当导致的问题是 ,乙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是 和 。

(3)试分析两图中河流内河航运的特点及原因。

(4)两图中沿海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的是 图,其原因是 。

答案 (1)可再生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少 地势平坦,落差小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水土流失 湿地破坏 (3)甲图:黄河流域航运价值小。中上游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河流水浅。乙图:航运价值大,通航时间短。松花江流域水量丰富,地势平坦,但冬季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4)甲 气候温暖,晴天多,风力强,地势平坦

能力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区域合作与开发已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开发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完成8~10题。

8.有关B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 B.能源、水源不足

C.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不好 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9.A地区与90°W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

A.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都有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同处在本国最大的工业区 D.都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0.如下图所示,2000年与1985年相比,C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某些因素在减弱,具体地说主要是下列因素中的( )

A.廉价劳动力 B.科技水平 C.交通条件 D.信息

答案 8.C 9.B 10.A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判断B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困难较多;由于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由于沿海地势低平、临着内海渤海,而利于修筑港口和船舶停岸;又由于经济较发达、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而使该区港口区位较好。

A是长江三角洲地区,90°W同纬度地区是美国南部农业带,在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美国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美国南部也不是其最大工业区,其最大工业区应在五大湖沿岸的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由于人多、经济较落后而机械化程度低。但二者都是大河三角洲地区。

两个时间段对比可知,2000年该地高科技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廉价劳动力型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这说明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在减弱。

11.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及多年年均降水量曲线图”。①②③④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

C.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答案 C

解析 从地形上看①为高原,②为山地,③为平原,④为丘陵,根据年降水量可判断①、②、③、④对应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依次为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12.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材料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________。妈祖庙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答案 (1)科技水平高; 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3)文化扩散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入海口;海上多风浪。

解析 第(1)~(3)问,针对本区域实际,结合平日所学知识可顺利解答,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与良好的思考习惯。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87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