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1.2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2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导学案
1.明确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当今环境问题的特点。
2.以某种环境问题为例,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严重的①______________、环境污染、②____________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2.资源短缺:资源需求的无限增长导致③____________,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这个问题。
3.环境污染: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④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⑤____________。
4.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是⑥________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⑦______________受损害、⑧____________下降、水土流失、⑨____________降低、土地荒漠化等。
5.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最近50年来,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如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臭氧层破坏、________、生物多样性锐减和____________等问题备受世人关注。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________________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________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__________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____________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________、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____________。
3.规模的________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还影响到其他______________。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①________的原因,也有②________的原因,而以③________原因更为重要。
2.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
(1)资源的④________与人类需求的⑤________的矛盾;
(2)短期⑥____________与长远⑦____________的矛盾;
(3)⑧____________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⑨____________的矛盾。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近三百年来,人类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表现成因
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资源的无限需求与地球资源的有限供应是造成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环境污染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便产生了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破坏。植被的破坏会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最近50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到全球,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存
3.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原因严重后果解决措施
全球变暖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大量森林被砍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雨林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大量使用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逐步减少并禁止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合作
酸雨问题燃烧化石燃料,大气中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加地表水体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减少人为酸性气体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造成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环境,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禁止滥捕、滥杀,建立自然保护区
海洋污染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流入海洋;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等造成石油污染危害海洋生物,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削弱人类的生存基础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防止石油泄漏;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
下列环境问题,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B.大气污染C.放射性物质泄漏D.土地荒漠化的加剧
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造成放射性污染,也属于环境污染.森林被砍伐、土地荒漠化是生态破坏问题的表现。 D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更重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人类发展而出现的,究其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发展方式不当造成的。主要表现在:
矛盾冲突主要表现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地球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扩大了污染的危害
个人行为与大众利益的矛盾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行为的不负责,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读中国主要贫困区分布和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面两图,完成下列填空。
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A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C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
(2)分析图中B处生态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原因。
(3)分析导致图中D处贫困人口较多的主要原因。
第(1)题,A处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气候湿润、地势起伏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C处位于我国畜牧业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生。第(2)题,B处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原貌。第(3)题,D处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均较差,当地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1)水土流失 毁林开荒 土地退化(荒漠化) 过度垦荒和过度放牧
(2)气温低,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3)地理位置偏僻;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通讯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落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B.环境发展的必然
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
2.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是()
A.人口的压力过大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搞农田水利建设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3.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是()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 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改变 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什么关系()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5.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D.治理的不可行性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面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
c.酸雨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单项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是()
A.土壤B.植被C.水文D.大气
2.下列不是由于人类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是()
A.滥占耕地,破坏土地资源B.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大面积塌陷
C.城市人口猛增产生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D.有色金属冶炼产生“三废”污染环境
3.下列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环境问题的是()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繁发生
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4.属于自然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A.我国南方地区,近年酸雨频频发生
B.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多患大脖子病
C.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区,发生过“黑风暴”现象
D.近年以来,我国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现象严重
5.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
6.下列现象中,主要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是()
A.我国华北平原农作物受寒潮的侵袭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而减产
7.下列选项中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A.流动沙丘掩盖农田、房舍B.地震导致河流改道,发生水灾
C.汽车直接向空气中排放含有氮氧化物的尾气D.暴雨引发山洪,冲毁农田和房舍
8.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B.多数国家资源比较贫乏,环境承载量小
C.接受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D.经济、技术水平有限,环境保护能力不足
二、综合题
9.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阶段。
(2)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A.核工业B.耕作农业C.钢铁工业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B点之后,其原因是()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10.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材料2:“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
(1)读图,从沿海向内陆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有何变化?
(2)M区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预习]
一~二、①资源短缺 ②生态破坏 ③资源短缺 ④废物 ⑤环境污染 ⑥植被 ⑦生物多样性 ⑧环境质量 ⑨土壤肥力 ⑩全球气候变暖 酸雨 海洋污染 不可预见 时间 不可逆 干预环境 化学 不可逆的 全球 国家和地区
三、①自然 ②人为 ③人为 ④有限性 ⑤无限性 ⑥经济利益 ⑦环境效益 ⑧局部利益 ⑨大众利益
[基础达标]
1.C2.C3.A4.C5.D
6.(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拓展提升]
1.B2.C3.D4.B5.A6.B7.C8.B
9.(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C以后
(2)C (3)B (4)C
10.(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土地荒漠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通过读图4.16,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大兴安岭两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草场退化严重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牧严重。
C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D.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
F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
地质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伐导致。
G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十分脆弱。
1.分析图中生态环境脆弱区A—G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
点拨:A.大兴安岭西侧,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D.E.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F.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G.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2.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点拨: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案例⑤
通过对案例⑤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
生态破坏给新疆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新疆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表现。从而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②管理不力
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防治措施: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了解以下内容:
①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
②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省市区分布范围。
③实施天然林工程的深远影响。
(提示:应指导学生结合中国地图阅读)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表4、2)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思考结合本节课丈、图片和相关知识,你认为本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本地的生态环境?
点拨:可结合乡土地理来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B
C
D.E
F
G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 2.防治措施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学习目标】
1. 运用资料,说明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2. 了解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3.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重点难点】
1. 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赤潮形成的原因。
2. 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
【学习过程】
读《海洋污染物质来源》示意图
思考:海洋污染物质来源于哪些经济部门,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到海洋中,从而产生海洋环境问题的。
(一)海洋环境污染:
(1)海洋污染的
阅读:《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一文及插图、图表《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思考:海洋污染会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海洋生态的破坏是否都是人为因素?
(二)海洋生态破坏
1.产生原因:
2.赤潮:
(1)综合分析赤潮产生的原因:
(3)赤潮的危害:
(三)海平面上升
1.海平面上升原因:
2.带来的危害:
(四)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2010年5月5日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油港油库破坏而流入海湾的原油多达65万至70万桶。海面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浮油,海水几乎掀不起浪来,只能像泥浆般涌动着,发出汩汩声。波斯湾的海鸟身上沾满了石油,无法飞行,只能在海滩和岩石上待以毙命。其他海洋生物也未能逃过这场灾难,鲸、海豚、海龟、虾、蟹以及各种鱼类都被毒死或窒息而死,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海湾是较封闭的生态环境,水域浅,海水流动缓慢,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石油污染事件,将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专家们认为,墨西哥湾如果要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据此回答1~2题。
1.石油污染成为日益突出的海洋污染问题,下列海域污染严重的是()
①沿海水域 ②海上航道沿线 ③海上石油产区 ④石油输出港附近海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石油污染除了会造成海域内动物的死亡外,还会()
①破坏海滨娱乐场 ②造成海岸环境退化 ③造成生态破坏 ④使海水富营养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1世纪是向海洋进军的时代,近年来我国海洋污染却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据此回答4~6题。
4.我国海洋的污染源主要来自()
A.海洋运输 B.石油开采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
5.我国四大海域中污染最严重的是()
A.南海 B.东海
C.黄海 D.渤海
6.治理我国海洋污染的根本途径有()
①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③配备除污船,随时清除海上油污和垃圾
④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⑤无害化处理,实行达标排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是指()
A.海平面的上升
B.城市数量增多
C.动物数量减少
D.冰雪覆盖扩大
8.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达成的共识是()
A.修筑水利工程
B.控制大城市规模
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
二、综合题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氮、磷等营养盐是水生植物的营养物,营养物增加使各种藻类大量繁殖,会使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们将此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往往出现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紫等现象,称为“赤潮”。
材料2:下图是某近海海域中浮游生物与鱼类的发展过程(t1→t2→t3)示意图(阴影区代表浮游生物,黑点代表鱼类)。
(1)图示表明该海域海水有________现象,水中________等营养物质显著增加,其来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图中鱼类从t1到t3大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4)赤潮是(多选)()
A.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C.在封闭的海域更易产生赤潮
D.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的后果之一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鸟的厄运
大量石油泄漏入海,生灵惨遭涂炭,海岛首当其冲。1升石油完全氧化,需要消耗40万升海水中的溶解氧。大量石油涌入海洋,造成海水中严重缺氧,致使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潜水鸟在海水中潜游上浮时,海面的油污就像油质外套一样披在它们身上,使其再次落入水中,这样不断上浮下沉,使它们在惊恐中死去。对于飞翔能力较强的海鸥来说,只要偶然接触到漂浮在海面上的油膜,石油就会渗入并粘住它们的羽毛,使其游不动也飞不起。油污还会使羽毛失去保暖性能,使海鸟冻死。受轻度污染的海鸟,能侥幸游到海滩免于一死,但海滩的沙石上也沾满油污,它们用嘴梳理羽毛时,往往会把石油吞入肚内,从而严重刺激消化道,造成厌食。
(1)造成海洋中石油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油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鸟惨遭厄运原因有三,一是大量石油入海,________________,鸟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二是油污使海鸟丧失________性能而死亡;三是海鸟食入石油,造成厌食而死亡。
(3)若一艘油轮在非洲好望角以南发生大面积石油泄漏,那么哪些地区的生物可能受到污染?洋流对石油污染有何影响?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D 6.D 7.A 8.D
9. (1)赤潮 无机营养盐(或氮、磷),各种有机物 城市工业和农业废水,生活排放的废水(或海水养殖过程产生的废物等)
(2)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和聚集,导致自身大量死亡,死亡的赤潮生物腐烂分解,可使大面积海域缺氧甚至无氧,并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出大量的藻毒素,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3)D (4)ACD
10.(1)沿海石油工业 海上运输 海上采油 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2)消耗水中溶解氧,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保温和飞行
(3)整个南半球西风漂流海域全遭到石油污染,还可能通过秘鲁寒流等向北蔓延。洋流对石油污染有扩散和稀释作用,减轻了当地的污染程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与环境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把人口与环境放在第一单元讲述。
在初中地理和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课中,已涉及到一些人口与环境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主要侧重于感性认识或现象。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这虽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内容的理论性更强一些,专题知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人口与环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本单元共有6课:讲人口再生产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在第1课首先安排讲述人口再生产内容。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比起初中地理的计算人口增长率等内容,将深化一大步。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第2课安排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教材从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制约作用,及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制约,通过这一课的讲述,会使学生对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控制人口增长有进一步的认识。第4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主要从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方面,探讨了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本课讲述的重点在第二部分,通过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关系的讨论,使学生认识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质量有着重大影响。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主要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并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第6课简单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
一 网上课堂
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一节
1了解人口再生产的四种类型及特征,人口再生产的转变规律及动力,人口再生产类型在世界上的地区差异。
2能用相关图表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分析预测其转变趋势。(二)学习指导
2 教材分析:
在教学中一定要清楚人口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以免有错误的理解。
人口发展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而由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速度),正是人口再生产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人口死亡率很高,人口数量增殖十分缓慢。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是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口数量越来越大;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生育率的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趋于下降。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有着很大的变化。
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里的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中,人口素质越来越成为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
人口结构主要可分为:自然结构,即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社会和经济结构,包括人口的婚姻、家庭、民族,职业,教育等结构;地域结构,主要指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的改变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结构也发生名深刻的变化。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只是粗线条地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使学生能对人口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还应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所认识。
第一,关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教材中已指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尽管在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人们对下面两点的看法却是完全相同的:(1)都承认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人口再生产类型;(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沿着一定方向演变的。
第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什么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教材在描述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时,虽然没有特别强调,但已说明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各个阶段死亡率始终低于出生率(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些年份或时期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要不然人口也不会从原始社会很少的数量,发展到今天约60亿人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
有关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教材中只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各大洲的角度进行了讲述,此部分内容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再深入。需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正如教材中已指出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条件等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例如,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型”就有很大差别,其出生率、死亡率有很大差异。(表1,3)
第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但死亡率病并不极低,因为其年龄结构中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而分年龄死亡水平仍小于发展中国家.(表1,2)
3.知识要点:
1.1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人口再生产的地区分布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一)人口再生产的定义:
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先哲箴言:
一代人过去了,另一代人接踵而至,世界亘古长存。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
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
1.原始型:
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
特征——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原因——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
举例:
欧洲古代尼安德特人的平均寿命28岁
2.传统型:
时代——农业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特征——高死亡率、高出生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原因——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手工劳动为基础)举例:历代封建王朝初期的兴盛与末期的衰落
3.过渡型:
时代——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
特征——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
原因——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产业革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举例:
工业技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促进(西医)举例:
工业文明带来的经济变化与文化观念变化
4.现代型:
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
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低高)
原因——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一)发达国家:
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
1.旧大陆发达国家(欧)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
2.新大陆发达国家(美澳)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
旧大陆发达国家(欧亚)人口受社会竞争与工业文化影响较深;新大陆发达国家(美澳)外来人口较多。
(二)发展中国家:
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1.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2.亚洲拉美提倡计划生育,已接近现代型,但差别较大。
非洲落后、生育期早;亚洲拉美经济发展较快。
4.重点与难点:
1能用相关图表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和特征,分析预测其转变趋势。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差异。
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有不同的人口发展政策,如中国现阶段“计划生育”政策.
二、网上训练
单项选择题:
1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一定阶段的( )
A 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 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D人口自然增长率
3关于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世界总体人口再生产已处于现代型阶段
B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具有同步性
C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D人口再生产的类型转变过程与文化及环境无关
4下列地区或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处于“过渡型”时期的是( )
A美国.加拿大B澳大利亚.新西兰 C 韩国.新加坡D巴布新几内亚.埃及
5.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A 人口死亡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
B人口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C人口出生率比发达国家低
D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发达国家低
(二) 综合题
根据下表数据,完成相关内容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年份 出生率死亡率
19493.602.0019752.300.73
19523.701.7019781.830.63
19573.401.0819801.820.63
19623.701.0019852.100.68
19653.790.9519902.100.67
19703.340.7619951,.710.66
(1)中国目前人口出生率已___________,死亡率也_________,自然增长率也___________,
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接近_____________型.
(2)你对中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有和认识?
答案:
(一) 选择:1 B 2 C 3 C 4 D 5 A
(二)综合
(1)降至较低水平 接近某些发达国家 很低(降低至较低水平) 现代型
(2)中国人口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基数大、增长快,主要是增长的高峰效应和基数大所致,再过几十年,这种状况将会大大改变,基本处于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阶段那时中国人口虽多但基本稳定,但要借助计划生育政策来加快这一过程,实践证明国策正确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87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