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修一《环境人口容量》知识点归纳
☆知识要点:
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
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制约因素
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
①.(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
②.(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
※难点解析二: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
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
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报告: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7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
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
①.人均耕地少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
②.人口与淡水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目标】
1. 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 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
1.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 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学法指导】
比较法 讨论法
【知识链接】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______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_________。
2.环境人口容量
(1)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__________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其中______是主要因素。
(2)估计:存在________、悲观者、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种观点。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
(2)
(3)实质: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实现的保障措施
(1)世界:___________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___________,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________________的平等权利。
(2)各国、各地区:应尊重____________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___________战略。
【学习过程】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具体如下:
[迁移应用]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
C.人类的文化水平 D.人类的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 A
【解析】 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具体的估计值,都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相对确定性这一基础上的。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设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如下表: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观点
着眼点(估计依据)
主要论点
悲观论
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
①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②依照目前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
乐观论
尚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
①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②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中间论
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间可通过下表分析: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能量
强调点
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大小
关系
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相似,但每种因素的作用不尽相同。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人均消费水平高,消耗了世界上的大部分资源,并依靠其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因而人均消费水平是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的主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人均消费水平低,人口增长过快是带来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图示如下:
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1)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
①当前世界上的人口问题
②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人口问题
不同地区
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发达地区
人口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1/5,但消费水平高
实际消耗的资源总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远远超出本国的范围
发展中地区
人均消费水平低,但人口数量多,而且一些国家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若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
(2)对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①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②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的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迁移应用]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B.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差别不大
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是注意人口的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A选项指的是人口的合理容量。C项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而不是科技发展水平。
【基础达标】
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1~2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
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
1.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3~4题。
3.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
4.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福建——耕地资源
5.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适宜
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我国地理环境人口容量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人口容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说明三点即可)。
【拓展提升】
一、选择题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读表回答1~2题。
气候区
合理人口容量
/亿人
合理人口密度
(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1.表中所列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2.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2011年5月16日,广州市统计局在市政府会议室召开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闻发布会。据统计,广州市在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1 270.08万人。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约230万人,已接近“临界点”。据此回答3~5题。
3.“1 500万”的数值是()
A.人口合理容量 B.最适宜人口数量
C.环境人口容量 D.固定不变的
4.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B.就业紧张
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D.科技发展迟滞不前
5.下列措施可以使“1 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
A.控制人口的增长
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
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
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以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据此完成6~7题。
6.影响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
C.消费水平 D.开放程度
7.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A.矿产枯竭 B.经济落后
C.政策扶持 D.教育需求
下图为“四个国家1960年和2011年人口数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有关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国人口的总量最大、增长量最小
B.美国人口的增速最高、增长量最大
C.印度人口的总量最大、增速最高
D.沙特阿拉伯人口的总量最小而增速最高
9.上述四个国家中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国家是()
A.沙特阿拉伯 B.美国
C.德国 D.印度
10.21世纪初我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
C.b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表”,回答11~12题。
具体地区
年生产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万人
最大人口密度(人/km2)
长江中下游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11.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法新社2010年5月22日报道 由于大量外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寻求借其繁荣经济的光,中国正在考虑制定其首部《移民法》。《移民法》很有可能将潜在移民分成若干类别,如熟练工人、工作移民和投资移民等。
材料2:中新网2009年12月31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2010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达3亿零840万人,比上年增加260多万人,人口增长率为0.9%。人口普查局人口估算部主任普斯沃夫29日表示,美国人口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新出生人口的自然增长,同时也有国际移民的因素,2009年大约有近90万移民移居美国,大约每37秒钟就有一位外国移民移居美国。
材料3:下图为“美国人口及部分资源消耗所占世界比重图”。
(1)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影响。
(2)结合我国人口国情,说明《移民法》将潜在移民分类的原因。
(3)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试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14.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某地区未来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km2
森林面积/km2
淡水/km2
0.001
0.001
2000
材料2: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面积/km2
耕地/km2
森林面积/km2
年径流总量/m3
6200
22万
8万
7.5万
5105亿
材料3: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平方千米,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平方千米。
(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__,淡水______________。
(2)20年后,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
(3)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是________,仅从有利于增加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分析,这种资源应如何利用?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一、1、环境 人口数量
2、生活和文化 资源 乐观者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
二、1、最适宜
2、发展中国家 公平的秩序 高水平生活质量 人地协调发展 持续发展
[基础达标]
1.A 2.C 3.C 4.D 5. C
6. (1)具有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环境人口容量逐渐下降的趋势。
(2)①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②人口素质的差异;③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④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拓展提升]
1.B 2.D 3.C 4.D 5.B 6.A 7.C 8.D 9.A 10. C 11.D 12.B
13. (1)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有利于我国合理引进人才,降低我国环境承载压力。
(3)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数量正相关,而与消费水平负相关。美国人口基数较大,这种人口基数大的特点若再与人口快速增长相结合,必然会出现庞大的人口增长总量;若再与高消费结合,会给美国和全球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14. (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 234 m3/人
(2)耕地 20年后,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而减少。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使其效益最大化。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素质与环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4讲安排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查要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四节——人口素质与环境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了解,初步学会用运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及深刻的原因。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
一、本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教材首先分析了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环境污染。其次,介绍了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讨论了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环境后果。
人口素质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应该不陌生。在以前的地理和思想品德等教材中,这一概念已出现过。人口素质主要反映了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里的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具体来看,人口素质应包括三方面内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口素质的这三方面内容既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和相互制约,各自反映了人口素质的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人口素质的整体。本课主要讨论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二、关于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首先,正如教材中已经讲明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宗教伦理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如果说早期人类的身体素质还较多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人口的身体素质就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这也正是为什么自然条件差不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口素质却会有较大差别的真正原因。其次,我们在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对当代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时,还应注意自然环境因素对身体素质的作用,决不能因为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影响,而忽视自然环境的作用。
教材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作用。对这一内容的讨论,又分别从原生环境(主要指地形、气温、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和次生环境(主要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两方面展开。教材主要通过例子来说明问题,以加深他们对自然环境因素与身体素质关系的理解。
对于次生环境因素影响身体素质,教材主要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方面讲了环境污染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危害。
物理性的环境污染,主要指放射性污染、微波辐射和噪声污染等。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是原子能企业。医用和工农业用放射性废弃物处理不当,或核武器爆炸产物及原子能企业的事故等。放射性污染物可以通过空气、水体、土壤、食品等作用于人体,对体形成损害或直接造成死亡。环境中的微波辐射和噪声污染,则主要是现代交通和电业发展造成的,特别是以交通和工业噪声为主的城市噪声污染,目前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噪声不仅对人的听力产生危害,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噪声污染是当前城市的一大公害。
化学性的环境污染,主要指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燃料燃烧排放的有害气体,工业生产中的废液等污染物及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污染等。化学污染物是环境中对人口身体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有害物质往往通过呼吸和食品进入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残疾或致命。化学性污染作用的人口面较大,因而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也极大。
生物性的环境污染,主要指由于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污水和粪便,以及生物制品厂、食品厂和医院等的垃圾和废弃物,没有得到适当处理而造成的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生物性污染往往通过饮食传播一些传染病,对人口身体素质有较大影响。
三、关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以自身的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可以对环境造成破坏。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往往不是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长的快慢,而更多地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教材主要从三方面谈了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决定着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观,影响着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技术上和使用上说影响着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治理。只有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最终实现环境保护。
3 知识要点
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主要的。而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先进,人口身体素质高。
经济形式:经济形式活跃,人们生活水平高,人口身体素质高。
文化传统: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
科技知识:科技知识水平高,人口身体素质高。
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水平高,人口身体素质高。
(二)自然环境因素:
1.原生环境因素:
地形:平原、山地、高原
气温:炎热、寒冷
湿度:湿热、干燥
降水:降水多少
元素: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某些元素缺乏或过多会可能产生地方病。
硒缺乏与克山病
硒中毒会脱发、脱甲
碘缺乏与甲状腺肿大
热带地区,人类平均寿命短
2.次生环境因素:
物理:放射性污染、噪声、辐射
化学:化学性添加剂、防腐剂、工业废气、烟雾
生物:垃圾、病菌、富营养化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
(一)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有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开发利用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在资源的使用上更有选择的余地,对资源的利用更充分,并在发展经济时,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更多、广泛的利用资源
(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利用资源充分,排放废弃物少
(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
思想道德素质高,生态环境意识强;思想道德素质低,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只有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最终实现环境保护。
民主的社会制度——使人们畅所欲言心情舒畅
专制的社会制度——压抑人的个性,使人抑郁寡欢。
农业文化——知足常乐
工业文化——急功近利
4.重点难点: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内容。
二网上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人口素质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没有什么影响
B.人口身体素质高低与环境污染有很大关系
C.地方病主要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
D.一个地方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2.关于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中缺碘,当地人口会出现脱发、脱甲等病症
B.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不大
C.环境污染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大
D.人类发展到今天,原生环境因素已对人口身体素质不起任何作用
3.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
A.自然环境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原生环境因素 D。次生环境因素
4.由物理方面的原因对人口身体素质产生影响的是 ( )
A.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剂
B.蚊子引起的疟疾
C.微波辐射污染
D.吸烟引起的致癌作用
(二)、简述题
简述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C 3 B 4 C
(二)、简述题
人口的身体素质与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环境的影响。首先是社会
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自然环境,如原生环境中元素的短缺或过多,均会影响身体健康。再如次生环境中的环境污染的种种方面均会破坏人体健康或疾病流行。而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能在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影响着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所以大力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查要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五节——人口迁移与环境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了解,学会用运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及深刻的原因。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
一、本课主要讲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教材介绍了有关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的基本知识,这些应知道;其次,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进行了简单的讨论,这些应理解;最后,教材对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既讨论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也讨论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作用,这些应了解。
二、关于人口迁移和分布的一些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本课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如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环境对人口迁移的作用;以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等。由于人口迁移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同为一个地区人口变动的源泉,为了更好地把握好这个教学内容,有一些概念需要区分清楚。比如人口迁移与出生、死亡的联系与区别方面的知识。
前面在讲人口数量增长时,为了简化问题,曾将人口迁移的影响忽略掉了。实际上,尽管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迁移和出生、死亡一样,也是人口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与出生、死亡一起,共同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增长速度、人口结构等,它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和劳动力供给上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的人口会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而增加,也会因本地区人口向其他地区迁出而减少。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口迁移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出生和死亡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第一,出生和死亡虽然受到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因素的重要影响,但它们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现象,主要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一个人生下来以后,或迟或早都要面临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物学规律;一个人是否生育子女、何时生育、生育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人们的意愿决定,但从根本上,人们的意愿只能在一定的生物学范围内发挥作用。人口迁移则基本上不受生物学规律的影响。通常,一项迁移活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其中包括了人的主观决策过程。因此,人口迁移是人类对外界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所作出的一种反应。
第二,如果说出生、死亡和迁移都是影响人口增加或减少的因素的话,那么出生和死亡对人口增减的影响是比较平稳的,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波动。迁移则不然,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数量及其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特别是当大批的人口迁入或者迁出某一地区时,此种影响尤其明显。在研究一个地区的人口问题时,必须对人口迁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人口迁移的概念。教材在一开始,先介绍了什么是人口迁移,并给出了一个较为简明的定义。在现实中,不同的学者依照自己研究的兴趣和资料的可得性,给人口迁移下了不同的定义。教材中的定义,是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在概括各种不同定义的基础上,给出的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这个定义中包含了的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迁移对迁出地、迁人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意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前面的讨论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适用于各种情况的人口迁移概念,因此人口迁移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不同的人口迁移分类标准,大都是人们根据各自的需要和情况所制定的。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按地理范围和按迁移方向对人口迁移的划分,这是两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它们对于人口迁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十分方便的。
但是,人口迁移是一项很复杂的活动,仅仅按这两种方法来划分人口迁移还显得过于简单。所以人们还常根据人口迁移的目的。性质、原因、结果、方式等,划分了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如按移民的就业性质可分为产业性(如从事工业或第三产业等)与非产业性
移民(如为了投靠亲友,或一些政治、军事、宗教等目的移民);按迁移方式又可分为自发性与计划性、有组织与无组织、自愿与强制等类型。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其根本原因是在不同地区有生存环境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多种环境因素作用造成的。教材主要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三方面,讨论了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材在讲按迁移方向划分人口迁移类别时,曾提到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主要是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迁移往往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够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古往今来的人口迁移,均是如此。当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规模巨大的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更是如此。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从农村人口为什么外迁和城市地区靠什么吸引人口迁入来进行分析。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
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出现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和转移,这是我们分析和认识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和流动时的基本出发点。
同时,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直接原因,是农村人口在其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从而促使了人口向外迁移。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地区和农业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了重视城市而对农村重视不足的发展政策。与城市及现代工业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农业的收入水平普遍明显偏低。收入水平的低下,引起了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生活条件的恶化。这是促使农村人口外迁的直接原因。
(2)农业的高失业率。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依赖性很大,农业的就业容量增长潜力有限。在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农业失业率过高的压力,农村人口纷纷外迁,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过高的人口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过高的人口土地比率,被认为是形成农村地区贫困和大量人口外移的重要原因。 (3)土地的分散经营和土地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平,也是引起农村人口大量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地经营的分散,不利于实行规模经营,不利于提高收益水平,使原本就很低的农业收入更难以提高。而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平,在一部分人可以发财的同时,使很多人失去了在
农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不得不向外迁移。当然,上述原因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能截然分开。事实上,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往往互为因果,互相强化。
那么,城市地区又是靠什么来吸引农村人口迁入呢,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存在各种促使人口外迁原因的同时,在城市里也存在着一系列吸引农村人口迁入的社会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城市里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等。由于它们实际上就是农村地区促使人口外迁的各种因素的对立面,因此,这里不作详细介绍。此外,城市地区吸引农村人口迁入的因素,还包括城市里有较好的教育设施、较好的医疗卫生设施和较好的文化娱乐设施等。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对这一部分内容的介绍较为简单。首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这些内容有所了解就可以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当代信息社会,交通和通讯业已很发达,这无疑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通讯发展本身,又可能使过去一些必须发生的人口迁移成为不必要。这表明当代社会的人口迁移过程,将变得更为复杂。另外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比如在发达国家,人们作出迁移的决定时,往往把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其次,教材对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分析,是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来展开的。这一部分内容了解也就可以了。另外还需说明两点:第一,人口迁移除了对环境有所影响外,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发展也有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人口数量变化方面,也表现在各种人口结构及人口素质等方面;第二,人口迁移对迁移者也有影响。在自愿迁移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对迁移者常常能带来各种有利的影响;但在强迫或者强制性人口迁移中,迁移者却常常不得不忍受各种各样的不愉快甚至痛苦。
3教材要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居住地永久性或者长期改变)
(二)分类:
1.地理范围: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2.迁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现在主要类型)
(1)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城镇化
(2)从城市到农村:逆城市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从农村到农村:闯关东、三峡库区移民
(4)从城市到城市:科技人员调动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因素:美国退休老人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2.水因素: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丰富会成为迁出地
3.土壤因素:数量和质量下降会成为迁出地
4.矿产因素:丰富会成为迁入地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主要、经常因素)经济的发展和布局的改善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2.交通和通信:促进人口迁移
3.文化教育:促进人口迁移
4.婚姻家庭:
(四)政治因素
1.政策
2.政治变革
3.战争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1.渔猎时代:果实、猎物
2.农业时代:土地
3.工业时代:最优区位
(二)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1)正面影响:提供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2)负面影响:环境问题
2.对迁出地的影响
加强联系、发展经济;缓解人地矛盾
4.重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二网上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迁移通常应具有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跨行政区界线
B.只要离开常住地就算
C.不论距离长短
D.户籍变动,居住地不一定变动
2.有关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叙述正确的
A.自然环境因素一直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C.矿产资源开发不会引起相应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D.家庭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也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3.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出现了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优越 B.经济因素 C.政治原因 D.交通和通讯原因
4.有关人口迁移的动力,叙述正确的是
A.迁入地往往只有吸引力
B.迁出地只有排斥力
C.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没有中间阻力
D.人口迁移是多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5.大量的农村人口涌人城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只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会出现社会经济问题
B.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C.是发达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D.是造成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简述题
简述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A 2.B 3.B 4.D 5.D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综合多样的,大体上有三大类。一是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各种资源的优劣及分布均能引起人口迁移。二社会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工资收入、生活水平、经济布局调整、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发达程度、家庭和婚姻因素均能引起人口迁移,其中经济因素最主要。三是政治因素,如政治变革、政策调整和出台或战争均能引起人口大迁移,古今事例很多。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78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