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 +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二)比较练习。

1. 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

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 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

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三)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四)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

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编辑推荐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

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 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 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 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 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 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它的余额?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

(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

(5)拓展延伸。谈话: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帐本。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练习九第9题

(1) 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2) 汇报结果。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

(3)提问: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②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

(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计算中的规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结论的意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 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7题。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器的功能键,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2、使学生在计算中,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出计算规律,能推算出计算结果。

3、利用计算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正确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能用计算器帮助计算,找出积、商的规律;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大润发吧?那里每天都有许多的顾客,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却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你知道营业员怎么会算得这 么快吗?

2、计算器功能键介绍

3、用计算器计算:

2345+5678= 7892-129= 2345+4567-4321=

问:在计算器上你是怎么操作的?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计算器来进行小数的计算。

(出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1、师: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26.75×30.9=826.575。

(学生独立操作)

师:你们是怎样按键计算的?

(学生回答 按键顺序:26.75×30.9 =)

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和整数是一样的。从最高位开始, 先按整数部分,接着按小数点,然后再按小数部分的数。

2、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小数乘、除法的一步计算。(28页的第2题)

42.8×57.93=( ) 15.105÷2.5=( )

0.256×0.45=( ) 1.311÷6=( )

90×3.806=( ) 287÷0.082=( )

问:说说你是怎样操作“0.256×0.45=”的?

还有没有其它的操作方法?

师: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这个0可以不按,可直接按小数点。

问:在这些题中还有没有可以用这样方法的?

“287÷0.082”中的哪个“0”可以省略不按?

3、师:你们喜欢用计算器来计算吗?为什么?

(有的小数乘除法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这时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确。)

探究二: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积或商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 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2)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 1111122222222÷33333334=

问: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数位太多,计算器已经不能显示这些数了。)

问:那该怎么办?赶快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啊?

从这一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 用还真不小。

2、出示题3,用计算器计算下面每组题的前四题,找出规律后再直接填出后两题的得数。

① 2×9.9= ② 1÷11=

3×9.99= 2÷11=

4×9.999= 3÷11=

5×9.9999= 4÷11=

6×9.99999= 5÷11=

6×9.999999= 6÷11=

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

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三、课内练习:

1、出示:题4

用1,2,3,4,5,6分别除以7,会呈现出十分有趣的结果,请你用计算器计算出得数。

1÷7= 2÷7=

3÷7= 4÷7=

5÷7= 6÷7=

师:这一组题目的商都是循环小数,都是由1,4,2,8,5,7六个数字组成,只是排列顺序不同。

师:那么被除数是8,9,10,11,……时,商的小数部分分别与这六个算式中的那些算式对应呢?

再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8÷7= 9÷7=

10÷7= 11÷7=

12÷7= 13÷7=

学生集体练习,交流反馈

2、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找出规律在算出后面的题。

(1)1×1= (2)1÷27=

1.1×1.1= 2÷27=

1.11×1.11= 3÷27=

1.111×1.111= 4÷27=

1.1111×1.1111= 5÷27=

1.11111×1.11111= 6÷27=

1.111111×1.111111= 7÷27=

1.1111111×1.1111111= 8÷27=

3、先用计算器找出规律,然后直接推算。

(1)4.2÷6= (2)11.22÷3.4=

44.22÷66= 111.222÷33.4=

444.222÷666= 1111.2222÷333.4=

4、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计算器有什么优点呢?

那是不是它就完美无缺呢?

出示:1+2+3+4+……+98+99+100=?

师:答案是几呢?你可以直接口算,也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看谁算得快?

(请口算的小朋友介绍计算方法)

1+2+3+4+……+98+99+100

=(1+100)×(100÷2)

=101×50

=5050

问:这道题你觉得是口算的方法简便还是用计算器算简便呢?

师: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合理地使用计算器计算,而不能盲目依赖计算器,毕竟人的大脑是最聪明的,我们平时要学会多开动脑筋。

课堂小结

四. 本课小结

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确,这样不但减轻了我们计算的负担,而且还帮助我们寻找规律。

课后习题

五. 课后作业

练习册P28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35例9及练习八第12~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教学准备:师:计算器、多媒体。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 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 7÷11= 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1.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 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 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讨论:用计算器计算③、④两题,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四、 欣赏史料

谈话:同学们学习得非常投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短片,好吗?

短片配音:

你知道吗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 000万亿次,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提问:感受到科学前进的脚步了吧?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有什么想法?

五、 一展风采

谈话:让我们尽情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吧!请拿起计算器,一展自己的风采!

谈话:请看问题1——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① 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 )千克的水。

② 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大约可装( )桶。

③ 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 )个家庭用一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再来看问题2——有一天,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0 × 1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是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了,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组织交流,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用计算器验证。

六、 挑战极限

谈话: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真的让老师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想挑战计算器的极限吗?

计算:111 111 111 × 111 111 111。

学生尝试计算。(发现计算结果前面多了一个“E”字,且不同的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一样)

提问: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计算器的数位不够了)

追问:谁能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我们来向书本请教,先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做了这道题,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渐次观察,直至发现其中的规律。

小结: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计算器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要依靠人的智慧)

播放短片:“珠心算”比赛现场录像片断。

谈话:这个片断是2004年全国珠心算现场会上,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镜头。珠心算,就是在头脑里面打算盘,看到这个镜头,你又想说什么?(突出:先进的工具也有它的局限性,有时看起来比较传统的计算方式,也能显示出它的奇妙之处)

总结: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培根说过:“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投影出示)

总说明

一、 关于教材

“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教材,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合拍,给教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这里找到学习的起点,拾级而上;二是内容鲜活,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三是数学味很浓,习题中编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本质的内容,比如“找规律”、“认识有趣的数142857”等;四是定位巧妙,围绕普通型计算器展开,为教学留有更为广阔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间。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并对教材巧妙加以整合。

二、 关于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

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但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展开?确实值得思量。我认为,教学中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对它的各种功能键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逐一介绍,而应该抓住生活中经常使用、对学生建构科学素养起核心意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我凸显了计算器中“记忆键MR”、“清除键AC”等键的使用,而计算器其他键的作用及有关信息,则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机地动态解决。又因为各种键的使用不需要太多的智力参与,也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故而,我将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谈话的形式,在学生认识的空白处描摹,由学生或由老师直接介绍。

三、 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人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计算器教学只是一个载体,它应该承载着益智、辅德和育美的功能。本课中,我安排了“魅力联想”“初试本领”“再显身手”“一展风采”和“挑战极限”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在全力彰显上述理念。“魅力联想”目的是引出课题,盘活课堂、预留悬念;“初试本领”是尝试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初步体会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再显身手”是本节课知识层面的教学,解决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一展风采”以生活问题为依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计算器的使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挑战极限”力求让学生在认知不平衡的矛盾状态中,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通过自己的探索达成新的认知平衡。

四、 关于算盘的介入

课的开始,我引出了算盘,课末又以算盘收尾,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与久远,感受“人”和“工具”这一对矛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初步受到辩证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重点:

经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的简便过程,运用整数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科学的简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回顾,复习铺垫

1、算一算

4.47+6.5322.6+77.42.0 - 0.63.8+0.120.63+()=110 - ( )=3.4

2、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用字母怎样表示?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性质)

3、说一说:下面各题可以使用什么运算定律使计算更简便?

48+25++175 130-75-2552+176+48+24

(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104页主题图。课件显示育才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

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打算派四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这四名同学总成绩可能是多少?

2、观察主题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3、列出算式:8.42+8.46+8.54+8.58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生说师板书算式)

三、自主探究

1、生独立列式解答,3生上台板书汇报:

方法一:8.42+8.46+8.54+8.58

=16.88+8.54+8.58

=25.42+8.58

=34(秒)

方法二: 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17+17

=34(秒)

方法三:8.42+8.46+8.54+8.58

=84+(0.42+0.58)+(0.46+0.54)

=32+1+1

=34(秒)

2、生对应板书说算法

师:你是怎样算的?(个别回答,重点解释第三种算法)

3、对比优化算法

你更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4、观察对比三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同时出示三种算法)

师:仅从这一题我们就能肯定整数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吗?你有什么办法?

5、进一步举例验证:

(1)3.2+0.5 0.5+3.2

(2)(4.7+2.6)+7.4 4.7+(2.6+7. 4)

(3)2-0.75-0.25 2-(0.75+0.25)

师:像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吗?(生举例,师板书)

6、得出结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四、巩固应用

1、填空(课本104页做一做第1题)

(1)6.7+4.95+3.3=6.7+ +4.95

(2)(1.38+1.75)+0.25= + ( + )

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课本104页做一做第2题)

1.88+2.3+3.75.17-1.8-3.24.02-3.5+0.9813.7+0.98+0.02+4.3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这道题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8.43 + 6.2 +()

7.89 -()-3.59

4、计算:1+1.2+1.4+1.6+1.8++9.6+9.8+10

五、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数学教案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经历实验、观察、猜想、论述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做个人热身运动,我们进行一个抢答比赛好吗?老师一个数,你报一个,使两个数加起来是100,看谁抢得快,好吗?

师报:47(53)、69(31)、25(75)

问:你是怎样想的?(生回答: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2) 师:热身运动第二节,出示下题,你会用简便计算下面各题吗?

47+87+53= 67+47+153+35= 200-76-24=

指名同学扮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问:分别用了哪些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你能用字母表示?指名回答,依次板书。

a+b=b+a (加法交换律)

a+b+c=a+(b+c) (加法结合律)

a-b-c=a-(b+c)

(3) 师:上面三题都是整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1. 出示:水彩笔9.62元,笔记本9.47元,钢笔9.38元

师:运动会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奖品,你们看,老师都买了什么?每件文具老师都买了一个,那么老师一共花了多少元钱?你能列出算式吗?

指名列式:9.62+9.47+9.38

(可能会有学生列式的时候就考虑了简便的问题。指出:列式的时候,我们一般要按照给出条件的顺序,这样可以不遗漏不重复。)

师:题目中只含有加法,按照什么顺序?你能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吗?

请1名同学黑板上板演。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指名板演,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探究练习。实物投影下学生筛选那个是最容易的算法。(学生自主尝试并及时反馈)

(1)交流算法。

(2)动手算一算。

(3)比比谁的算好了。

9.62+9.47+9.38= (元)

实物投影展示:

9 . 62 9. 6 2 9.62+9.47+9.38

+ 9 . 4 7 + 9. 4 7 =9.47+(9.62+9.38)

19. 0 9 9. 3 8 =9.47+19

+ 9. 3 8 28. 4 7 =28.47(元)

28. 4 7 追问:比较三种算法,结果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里要用“( )”,说说说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巩固练习

复习加法运算律:找找例题中哪里运用了加法交换律?那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验证猜想,判断下列式子左右相等吗?

3.4+0.7( )0.7+3.4

1.6+0.25+0.75( )1.6+(0.25+0.75)

2.7+0.63+0.3 ( )0.63+(2.7+0.3)

学生计算,指名回答。问: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

师:通过上面几道题目的验证,看来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板书: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师:那种计算简便计算一般是要把加数凑成整百千数,而小数加法一遍只要凑成整数就可以了。

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4.47+0.25+3.75+9.53

0.28+1.4+2.1+0.72+0.56

探究二

一根绳子长25.2米,先减去8.8米,再减去5.2米,还剩多少米?请同学们自己在验稿纸上试着自己算一算。

(演示剪绳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算出。)

(1)交流算法。(学生自主尝试并及时反馈)

25.2-8.8-5.2

25.2-8.8-5.2 25.2-8.8-5.2

= 25.2-5.2-8.8 =25.2-(8.8+5.2)

= 20-8.8 =25.2-10

= 11.2(米) =11.2(米) 师生小结:看来整数减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板书:整数减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减法同样适用)

六、巩固总结知识,并针对性练习。

今天有什么收获?(学生讨论)

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寻找简便算法的方法是:

1. 观察。

2.(找、拆) 凑

板书: 观察

(找、拆) 凑

练习:

1.用简算方法计算:

0.38+4.28+9.62+5.72 24.17-3.47-6.53

2.巩固练习:判断说说理由并改正。

13.7+2.3-4.9+5.1 13.7+2.3-4.9+5.1

=16-10 =16-4.9+5.1

=6 ( ) =11.1+5.1

=16.2 ( )

七、拓展延伸。

10-0.1-0.2-0.3-0.4-0.5-0.6-0.7-0.8-0.9

0.01+0.03+0.05+0.07+0.09+0.11+0.11+0.13+0.15+0.17+0.19+0.21+0.23+0.25+0.27+0.29+0.31+0.33+0.35+0.37+0.39

八、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a+b=b+a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a+b+c=a+(b+c)

a-b-c=a-(b+c)

观察

(找、拆) 凑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器》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82-49=12×27=351÷13=
36+47=41-18=26×28=544÷16=
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
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板书)
练习12÷4(说出过程)
(3)

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
例如:9-3,
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1:用计算器计算389+260(板书)
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2983-627=32×68=
1548÷43=49×39=17805-3976=
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出示例2:计算68+5×25(板书)
单数组学生用笔算,双数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练习:
783+56×2157+272÷1794+184×3
3.出示例3:用计算器计算3024÷(167-83)

三、巩固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

48+97146-89301+2741952-764

102×634608÷3627×391596÷38

2.用计算器计算

591-243+20752×34+6253815÷35-27

32×59-10348004÷92+768027-7570-84

3.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8吨的货车15次可以运完;如果改用一辆载重12吨的货车,多少次可以运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

五、课后作业

1.用计算器计算.

69000+135000=352400-168000=

300760-259065=920084+1540217=

2.用计算器计算.

203-2584÷76=2405÷(85-48)=

35×(729÷27)=7641-56×82=

2412÷(288÷8)=470+21×19=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乐意交流、认真计算、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当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2分钟)

1.3+2.3= 8.2+1.3= 4.7-0.5=

5.4+0.5= 2.5-2.1= 6.9-6.5=

4.5+2.5= 8.37-2.17= 5.7-3=

选择一道加法,一道减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减。)

二、自学例2(15分钟)

1.明确例2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2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请学生迅速展示。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尝试用竖式解答。

2. 思考:被减数的百分位上可以看作几,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3.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相同,试着验算例2。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2. 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3.怎么验算小数减法?

导学要点:

被减数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在末尾添0后计算,但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想在心里。

竖式的得数里,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这个0一定要写出来。

验算小数减法,可以想差+减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

(一)基础练习。

1.第49页试一试。

2.第49页练一练。

减数是两位小数,被减数也要看作两位小数,先在8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再添两个0,变成8.00。

(二)改错练习。

1.练习八第4题。

当被减数的百分位上不够减时,不能倒过来用减数减被减数,得数的0和小数点不能漏写,退位减法不要忘了减1。

(三)专项练习

1. 练习八第5题最后两题,并验算。

点拨:加法验算可以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再算一次。

(四)创编练习。

1.长颈鹿的身高是6米,一只大猩猩身高是1.65米,一只大象的身高是4.26米。

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用减法解答的问题,并解答。

2.小马虎在计算1.39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1.84。正确的得数应是多少?

点拨:将错就错,用错误的结果减正确的加数,得到错误的加数。末尾对齐就是把一位小数看作两位小数,扩大10倍,得到正确的加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碱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学习内容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是从哪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

48+9= 25-1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

②那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那一位不够建要向前一位退“1”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

(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0.9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每个红笔记本2.6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支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

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

“0.8+0.6= 0.8-0.6=”

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

“0.8+0.6= 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

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在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

教师总结板书:

0.8+0.6=1.4(元)

0.8-0.6=0.2(元)

答:一共用了1.4元。

答:卷笔刀比铅笔贵0.2角。 教师提问并说明:在这里,“8”和“0.8”一样吗?为什么?所以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元和元加、减,角和角加、减,目的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生互动探究例4

“1.2-0.6=”

(1)老师引导:刚才同学提问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时列式:1.2-0.6=,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 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不同的做法,教师总结板书。

(方法1:把1元看成10角,加上2角,12角减6角就是6角。方法2:2减6不够减,向他的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来的2是12,12减6的6,写在6的下面,前面0减0还是0,所以得0.6)

(2)你在计算时,怎样就保证元和元、角和角相减了?(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与例3、例4,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5、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三、练习巩固

1、教师引导从学生提问的算式种选择2题,如:6.8+2.6=、2.6-0.9=,分男女生竞赛练习。

2、口答题:

0.8-0.5 = 0.7+0.4= 1.6+2.3=

1.9-1.3 = 2.3- 2.3= 5.3+1.6=

0.5+3.1= 0.8+1.5= 3.6- 0.6=

3、引导学生讨论完成98页5、6题。

4、想一想

7 . □

- □ . 3

3 . 5

6 . □

+ □ . 5

1 3 . 3

四、总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请你说说。

1、相同数位上得数对齐,从低位算起。

2、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3、做加法,满十进1;做减法,退1当十

五、拓展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我国人口增长很快,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0.167公顷减至现在的0.08公顷。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60位之后。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同学们联系原有知识经验,主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并验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表达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练习:在一节手工课上,同学们用同样大小的纸张折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小明用这张纸的1/2折了一只小船;小红用这张纸的1/4折了一只小鸟;小李用这张纸的1/5折了一架小风车;小张用这张纸的2/5折了一架小飞机。

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吗?请说出你的算式?

提问:生说出算式后师课件出示。

追问:在这些算式中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有哪些?

引入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相加的两个分母分数不同又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自主合作、主动探索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师:要求“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要怎么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1/2+1/4

追问这道计算题与复习题的口算题有什么不同?

师指出:因为相加的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我们就称为异分母分数加法。

(2)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并尝试解答。

(3)学生展示。

(4)师展示小课件。

(5)师:如果要求“种黄瓜的面积比种番茄的面积多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要怎么列式?

(6)学生同桌交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7)教学“试一试”。

三、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1)做 “练一练”。

(2)练习一。

(3)数学小诊所。

四、联系实际、拓展提高

五、师生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课件出示)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知识巧记:

异母分数相加减,通分环节是关键。

变成分母相同数,再来计算真简便。

分子加减来计算,最简分数是答案。

特殊情况还要看,分子是“1”有巧算。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14—15页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己探究,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在探究中理解梯形的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下书上第117页的梯形。

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梯形的面积吗?(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你打算怎样做,与同学交流。(可以在图上画一画)

假如要你探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进行研究? 我想转化成

二、自主探究(剪下课本第117页的6个梯形)

1.拼一拼:剪下的梯形中,哪两个梯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动手拼一拼。

2.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求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再填写下表。

3.想一想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自主应用

试一试:一块梯形麦田,上底36米,下底54米,高40米。这块麦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自主质疑

说一说

(1)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你有什么疑问?

(2)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探究交流

1.出示例6,交流梯形的面积。

(1)组织汇报:面积是多少。

(2)组内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组织全班交流。

2.出示例6,交流梯形面积的探究情况。

(1)小组交流:对照例6的表格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拼的,怎么填的?讨论并交流例6下面的问题。

(2) 全班交流:指名上台展示拼法,并对照拼图说一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总结归纳: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则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2

学生在书上完成梯形面积的字母公式。

3.交流“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的梯形图,你是怎么求这块梯形的面积的?先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及计算的结果。

(2) 全班交流:梯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为什么要除以2?

4.完成 “练一练”。

出示“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明确:根据梯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如果已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如果已知每个梯形的面积,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学生自己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

(2)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的?

(3)全班交流:由于这四个梯形的高都相等,只要比较它们上、下底的和是否相等。除左边第3个之外,其余梯形的面积都相等,因为它们上、下底的和都是8厘米,高都是4厘米。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集体交流结果。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1) 出示零件的示意图,全班讨论交流:怎么理解“横截面”?指出图中零件中的横截面在哪里?

(2) 小组交流:这个零件的横截面是什么形?它的上底、下底、高各是多少?怎样求这个横截面的面积?

(3)学生独立计算后再集体交流结果。

(4)学生订正。

四、总结延伸、组织阅读。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阅读教材第15页最后的内容,并动手画一画。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 = 梯形的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 = 梯形的高

梯形的面积 =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梯形的面积 = (上底+下底)×高÷2 s=(a+b)×h÷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预设3分钟)

1、出示梯形图形,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拿出昨天晚上自己剪的梯形,同桌间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揭示课题。

二、自学例6。

(预设17分钟)

1.自学。(预设5分钟)

导学单:

(1)你能想办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如何做?

(2)小组交流。

刚才各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下面我们来看看各组的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进行互动对话。总结出:转化是计算梯形面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自学例7。

自学

导学单:(预设12分钟)

(1)结合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我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 ( )来求面积。

(2)拿出昨晚剪的两个图行,自己拼一拼、算一算、填一填,再思考:

(a)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b)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c)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d)小组交流。

点拨:

(1)你是怎样想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那么,一个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 )与( )的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

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

梯形面积=平形四边形面积÷2

=( )×高÷2

3.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你准备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独立尝试,一生板演:

字母公式:s=(a+b)×h÷2

强调公式中的“÷2”,这儿的“÷2”能少吗?为什么?

四、练习(预设14分钟)

1、寻找合适的条件,求出图形中梯形的面积。(单位:cm)

教师提供课堂分层练习单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想一想,填一填、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如果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

厘米。

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涂色梯形的面积是( )。

第2题,提问:涂色梯形的面积与整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判断题

(1)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2)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

第3题,强调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第4题: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横截面”的?

指一指,图中的物体的“横截面”具体在哪里?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04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