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分析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分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准确描述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及交流展示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
一、教学方法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
四、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展示唯美的烛光晚宴。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吗?
学生欣赏。
思考为什么回答的不理想?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讲授新课】
1、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与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点燃前的现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倾听、理解,小组观察,并记录现象、表达。
验证密度时,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验证,并记录现象,课堂上描述。
进行观察方法的学法指导
2、学生实验观察燃着时现象,再交流讨论。
3、难点探究:如何间接观察火焰分层,生成水、二氧化碳,是液体还是气体在燃烧。
学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
共同合作:设计后再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分小组进行展示汇报。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熄灭后的观察
观察现象,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然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思考为何会重新燃烧,并尝试表达。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教师提示: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
学生可以进行设计实验。
扩展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谈体会、谈收获。
填写实验报告。
学会“自我评价”的基本方法。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观察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观察方法:对比

延伸阅读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案解析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案解析

实验目的:
1、知道探究物质的性质时应该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2、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3、学会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可靠结论的方法。
仪器:烧杯等。

药品:蜡烛、澄清石灰水等。

其他用品:火柴、小刀、抹布、废液缸等。
教学过程:
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下表中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你可以按下面的提示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探究步骤和方法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和解释
点燃前
(1)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等
一般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有轻微的气味,用指甲划有刻痕。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石蜡硬度较小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其水溶性、密度(与水比较)等。
石蜡浮在水面上。
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
(1)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无变化?
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火焰有何特征?
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
(3)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
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硬的。顶部受热熔化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石蜡的熔点较低
(4)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
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
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心的温度是最低的。
(4)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烧杯壁出现了水雾(而且水雾由烧杯底部逐渐向烧杯口褪去至全部消失)
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燃烧放热,使烧杯壁的水汽化)
(5)取下烧杯,迅速向其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
熄灭后
①将蜡烛熄灭观察。
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是的白烟。
①有白烟
②白烟能能燃烧,并引燃蜡烛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蒸发成气态,而后燃烧
交流与讨论:1、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
2、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探究蜡烛的性质;学会实验现象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小结: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能否燃烧及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是否发光、放热并有气体和水蒸气生成;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并形成结论。
作业:完成完成《实验操作指导》P58—59
反思: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名:

课题: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以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蜡烛燃烧的探究,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学习重点:
通过蜡烛的相关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并能够明确地表示探究后所得的结论。
学习难点:
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教学方法:组内交流,小组评价,教师提问,)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冰B.研磨硫酸铜晶体C.燃放烟花D.自行车充气爆胎
2、2009年中国消协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苯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有:;
(2)苯的化学性质有:。
预习导读
1、知识储备:探究活动是由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步骤方法、现象和结论等组成。
2、探究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验,观察实验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同学们用家中的蜡烛围绕课本内容自行探究,石灰水可以用食品包装袋中的白色粉末配制,取其清液即是澄清石灰水。

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分析和结论
点燃前
探究蜡烛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色状体
于水;用指甲在蜡
烛表面划过会在
;能于水面(浮,沉)(上、下);
石蜡的硬度;
溶于水;密度比水;
点燃时
观察燃烧时现象并进行图1-10和图1-11实验
熄灭时进行图1-12实验
自主学习
1、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白色浑浊越多,说明同体积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
2、蜡烛通常由____和_____物质组成的,石蜡呈____色,质地____(软、硬),密度比水____(大、小);可以燃烧。
3、蜡烛燃烧时,先由固体变为液体,说明石蜡熔点较____,固体石蜡和熔化后的液体是_____种物质;蜡烛燃烧是____变化。
合作探究
蜡烛燃烧的探究
提出问题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进行猜想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可能是石蜡蒸汽或水蒸汽
设计实验实验现象结论
点燃一支蜡烛,火焰分为几层层焰最亮;层焰最暗;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
将一根牙签或火柴梗按图1-10放入蜡烛的火焰中1~2秒钟,小木棒在火焰不同位置被烧的情况,推测各层火焰的温度火柴梗与接触时被烧黑;焰温度最高;
焰温度最低;
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迅速翻转,倒入澄清石灰水。烧杯内壁有____出现;澄清石灰水变_____。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_____和____。

熄灭后,马上用燃着的火柴接触白烟。现象_______________白烟的主要成分是____蒸汽,故能够点燃。

精讲点拨
1、实验现象是人体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对实验过程的相关感受。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3、其他实验观察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前(观察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实验时(观察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试验后(观察产物的物理性质)。
4、蜡烛燃烧的探究感受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2)科学探究的方法:解题时先明确实验目的,再根据提供的信息和已有知识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记录、分析总结现象,得出结论。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还有没有感到疑惑的知识,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与感悟。
课后延伸
1、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有:A充分理解掌握相关资料B设计合理的方案C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D明确实验目的,进行科学实验。
2、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现象结论
把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酒精灯上,观察到烧林内壁出现水雾;说明酒精燃烧时生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手触摸上一步骤中的烧杯底部,感觉
___________;说明酒精燃烧时有热量放出
将烧杯迅速反转后倒入少许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说明酒精燃烧时生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酒精灯火焰不同部住的加热效果,李明同学取来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向试管内各加入3mL水,进行了如下实验:
(1)把A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
(2)把B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
(3)把C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灯芯处加热。
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管编号ABC
水沸腾所用时间(S)903045
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根据这一结论你对用酒精灯加热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评价
1、化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
A.阅读B.调查C.实验D.计算
2、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石灰水,一定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A空气B人体呼出的气体C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D氧气
3、小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无色气体,木条复燃,该气体可能是:
A空气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碳
4、对蜡烛燃烧实验,下列属于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吹灭蜡烛,火焰上方有白烟出现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点燃蜡烛时,石蜡先熔化后燃烧
D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五、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内容并由此做出反思)

六、评价(包含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七、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案分析


《燃烧和灭火》教案分析

教材和学情分析:

火,孕育了文化和文明,维系着生命和发展。学生前面学习,已经理解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明确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本节内容,为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奠定基础,为燃料与能源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而且这些内容还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抓手和绝佳素材。

事实上,很多化学教师没用过灭火器,诸多火灾惨剧,正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导致。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逃生技能安全意识才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心。本节内容的处理,应该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上减少时间和精力,围绕安全意识、易燃物易爆物的素材可以拓展为一个生动的学生自主研修单元,教师的使命就是给学生一个平台,激发引导他们去完成任务。知识的形成肇始于火,升华于火,让学生燃烧起创新之火、希望之火,围绕安全意识、逃生技能、能源与社会、责任与担当、感恩与创新,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统帅为灵魂,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化学研修,学生要利用现代社会的网络资源,借助德育基地消防大队,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活动。

当然,教材本身内容依次为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原理的认知,易燃物易爆物。传统做法是注重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擅长展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但从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角度,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升华为拓展主题研修,应该更有意义。

燃烧和灭火,对于学生而言,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燃烧、灭火乃至爆炸等的内容本身会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九年级有充足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基础,从学习资源和设施设备来看,网络、智能手机全部普及,甚至个别家长还能提供教育基地乃至研修学习的便利和条件,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拓展学习完全有可能。

教学设计思路

两个依据。第一,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学生的感性经验非常丰富发达,点到为止。第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应该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灭火技巧和掌握逃生技能上,引领学生开展拓展研修学习。因此,导课就让学生亲自“点火”,让学生感受燃烧三条件,然后引导学生由生活经验向科学探究过渡,在明确燃烧的共同特征和科学定义的基础上,自然归纳出燃烧三条件。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含义,明确燃烧三条件缺一不可,反之,灭火原理就是排除一个就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加深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学习爆炸,明确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使用常识,接着就出示高端研修的课题、要求、时间,要求学生把灭火技能和逃生技能作为重点内容开展研修,给学生布置作业。教的主线是:燃烧-----灭火-----爆炸-----逃生,学的认知主线是:动手(生活经验)-----动脑(科学学习)-----再动手(学习灭火技能)-----再动脑(掌握逃生技能)。

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设计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是用引导探究法。其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模式。

学习方式设计: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爆炸。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拓展学习任务。

3、社会实践法:带领学生到消防队完成主题实践活动。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条件灭火原理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知识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问题。4、逃生知识安全常规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到结论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研修活动指导,获得高端研修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学会逃生技能

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确立安全意识,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人类的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体会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科学是把双刃剑,要引导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趋利避害。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重点:要掌握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组织学生开展高端研修活动。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逃生技能,如何让学生体会由生活经验上升为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中增减内容的具体体现:

片段1:导课及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教学

导课:同学们,今天降温了,冷不?生回答:冷!既然冷,咱们烤火如何?学生:好!

一:1、教师让学生点燃玻璃棒和铁棍。点不着。2、再给学生点小木条。点小木时,教师要故意掣肘,让小木条碰到火焰但点不着。3、点燃小木条,插在橡皮泥上然后用烧杯倒扣,小木条熄灭。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的直观再现,让学生理解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高效,直白无需浪费时间精力。

教师归纳并过渡:刚才同学的参与,实际上已经明白了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三条件缺一不可。学习不是简单的再现生活经验,而是要从科学角度运用科学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认知。火是什么,就是可燃物燃烧,什么叫燃烧?燃烧与人类、文明、文化、发展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事实上,科学探究常常使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设计,可以让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由表及里,还可以升华它们的相互关系,下面观摩演示实验并讨论。

教师完成红磷白磷燃烧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对燃烧条件的进行探究

三:教师:燃烧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灭火只要具备一个就可以灭火,这就是灭火原理。

评价:上述片段在教学中占用时间大概5分钟即可以完成

片段2:易燃物易爆物教学:学生在教室里点燃小鞭炮,一个是正常的,一个将它中间掰开,直接点燃火药。然后投影出示

1、易燃易爆物的图标和安全知识

2、生成、运输、使用和储存易燃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评价:上述教学中占用时间也是3分钟左右。

片段3:碰到火灾你怎么自救或逃生?

播放视频:火场自救方法

教师:常言道:水火无情。燃料燃烧带给人类能源和动力的同时,意外的火灾则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学习本节课,最核心的内容是要培养大家的安全意识,特别要学会如何灭火,当发现失火后,最大限度先控制火势,然后要赶紧学会正确合理的逃生技能!

投影展示1、触目惊心的最近4次严重火灾事故

2、火灾中死亡人员的原因科学分析

教师总结:看了上面的视频资料。说明确立安全意识,掌握逃生技能对我们来讲意义多么重大!因此,围绕本节内容,我们要组织同学开始拓展研修学习。

投影展示1、研修主题珍爱生命,关注能源

2、研修时间:现在开始一个月

3、研修课题:火的使用是如何促进人类诞生的

早期的人类用火催生了多少化学发现

目前最主要能源,存在何种能源危机

新能源展望

我国在可燃冰方面的成就

干热岩的利用

灭火器类型和正确使用

逃生常识与逃生技能深度研究

4、研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要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图书馆等资源,每组2个课题,要求以报告形式形成成果,第四周进行成果评比。

5、拓展资源与县消防队开展消防周系列活动,组织优秀小组成员走入消防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成立乳源中学小消防队,承担乳源中学消防安全的任务。对全体同学进行灭火器使用,逃生技能常规训练,全校师生高质量的消防演练一次。

6、研修学习方法培训:利用网络搜索资源然后整理资源形成学习成果和学习报告。

县消防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

时间:三小时。内容:1、参观。2、干粉灭火器灭火训练,消防水龙头灭火训练3、消防讲座4训练逃生技能5、体验消防员训练科目。

结语:教无定法,贵在尝试。核心素养是教学设计的考量因素,也体现着设计者的个性和风格,理念和积累,展示的是教师的特色和思考。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19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