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备课

单元 计算器 课时 2

单元分析(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分析) 本单元的 内容主要有三方面:1、计算器的认识。2、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运用计算器的基础。

单元

可检测性 目标

(重点★ 难点▲) 1★▲、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使用计算器的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开关机键

题 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目标检测达成及改进措施

课 时 备 课

课题 计算器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方面:1、计算器的认识。2、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可检测性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课前

准备 预习设计

教具与学具 投影仪

环节目标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体会有时用口算更便捷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口算竞技场

3 × 5 25×4 625÷25

50-18 2×26+20 426×13

190+71 125-25×4 1438+2576

2.谈话:你能迅速口算出结果吗?第二组稍动脑筋就可以算出来,第三组呢?能不能迅速口算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能迅速口算怎么办?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回答:笔算、用计算器等。)

3.导入新课:在进行较复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计算器”,并请计算器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二、联系生活,掌握新知

谈话:你用过计算器吗?在哪里?你在生活的哪些地方见过别人使用计算器? (学生自由答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计算器,作为消费者可以用,作为经销者也可以用。)

1.仔细观察你的计算器,可以分成几部分?指名回答(对照实物)(显示器、键盘)

2.计算器怎样开机、关机?动手试一试。

3. 你知道计算器各种键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补充)

4.现在我们了解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你想不想使用计算器计算一下刚才的题目?

(出示课件: 426×13 625÷25 1438+2576)

以小组为单位,两人计算,另外两人试着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5.谁想当小老师讲一下应该怎样使用计算器?你们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演示(只详讲第1题及验算的方法)(投影展示过程)

6.你觉得使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 (快、准确、方便等)

三、计算练习,熟悉方法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教科书第99页“试一试”第1题)

765+469 3028-2965 426×83 41600÷128

1438+2576 625÷25 380×426 457-269

(每两组做一行,一人读题,其他人迅速计算、检验。)

2. 两步计算的你会吗?试一试。(教科书第99页“试一试”第2题)

380+192+43 816÷68×27 (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以上题目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谈话:计算器还有很多用处,也有很多计算技巧,不单纯进行简单的+、-、×、÷计算,你想不想试一试?

探索:(课件出示)

380+192+192+192 816-43-43

3.探求规律:

谈话:计算器的用处很大,计算得也很快,但计算器是人设计发明的,对于一些特殊的题目,只要我们善于动脑,找到规律,计算的速度会比计算器还快。

(1) 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2) 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最合适?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给同学们布置了调查研究的作业,了解计算器上功能键的作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附】计算器各键功能:

C:清除键 AC:全部清除 CE:清除错误 :向右移

M+:记忆加法键(加上屏幕上数值并独立记忆)

M-:记忆减法键 MR:叫出记忆式总值

MC:记忆式清除 GT:总和计算

学生自由谈,互相补充。

二、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谈话:今天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看哪个小队在三关中表现地最出色。

1.第一关 算得准,算得快

(教科书第26页第1、2题)

(1)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得数。

(2) 说说计算操作的过程。

(3) 同位互相检查第2题的结果。

2. 第二关 算一算,想一想

(教科书第26页第4、5题,28页第1题)

(1)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通过观察发现各组题的规律。

(2)按规律接着编题,并直接写出答案。

(3)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编题时的思考过程。

3. 第三关 你问我答

(教科书第26页第3题、第27页第7题)第3题

(1)阅读题目,弄清题意及反映的数量关系,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练习题,集体订正。

(2)学生自由提问题,其他同学用计算器算出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比一比谁算的快。

4. 知识窗:回文数

38+83~121

93+39~132+231~363

78+87~165+561~726+627~1353+3531~4884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谈)

(2)像121,363,4884……这样的数叫回文数。

(3)按照上面的办法试一试,你能得到回文数吗?

29 85 68 164 369 758

(学生借助于计算器快速的计算,寻找规律,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5.计时比赛

(教科书第28页第2题)

(1)比赛,规定时间谁算得又对又快。

(2)根据调查统计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三、总结评价

评选优胜小组、个人;学生谈收获。

这里可

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介绍

通过具体计算,合理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在大数目的计算、探索规律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快捷、方便。

让学生介绍

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计算器运用的必要性,和适合性

作业设置:

同步相应的题目

板书设计

计算器 功能

目标达成检测题: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基于目标达成度的反思:

编辑推荐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单元备课教案(青岛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单元备课教案(青岛版)
三、繁忙的工地——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课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五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画面上有5台挖掘机。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繁忙,非常辛苦。
生3:铲斗臂上形成了很多角。
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她已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了!
(课件演示: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师: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很容易说出名称。个别学生可能还会说出平角和周角。)
【设计意图】这是一节概念课,所有角的定义都是规定的,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这些角的定义,学生有可能记得很牢,但是缺乏必要的体验,肯定没有深刻的印象。这里以操作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复习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认识平角和周角,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3.分类。
师: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
(小组活动):
师: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生1:我们把直角分为一类,把锐角分为一类,把钝角分为一类。
师:这位同学分的非常合理,有不同意见吗?
(个别学生可能会按平角和周角分类,如果说不出,教师再启发、演示。)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作出各种活动角,把剪下来的角贴在黑板上,故意给学生造成一种“视觉混乱”的局面,激发学生探究新知。
4、认识平角。
师: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生4:我反驳他们的意见,请问两位同学,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5: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6:那么请问你看到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了吗?角还可以怎样形成?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画平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师:(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
(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我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力图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教给学生从角的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两生上台板演)
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设计意图】学习角的表示方法,放手让学生先动脑想,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教师再演示角的表示方法,学生印象很深刻。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1:我们发现:平角是直角的2倍
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
生3:周角还是平角的2倍
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和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两种特殊角的形成,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并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很好把握。
三、回归生活
1.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课件播放,学生回答)
2.找出身边的各种角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
3.播放生活中的各种角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斜拉桥、路灯、篮球架、滑梯、起重机、各种扇子、自行车等等)
师: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生1:角有很多用处
生2:生活离不开角
生3:角的作用很大
生4:学数学很有用
……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学生在认识了各种角以后,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从生活中找各种角,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四、总结
师:同学说的真好!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家里、校园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就像大海,我们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到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吧!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四点:
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并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很好把握。
2、多媒体直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平角和周角的画法以及表示方法上,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另外,在运用展台的展示功能认识平角和周角时效果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的整体认知学习。
3、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力图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教给学生从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4、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第2课时角的度量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着想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人物,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重叠、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动角等)直观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和“长臂”的的长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但对想知道角的具体大小,如何测量,学生无从说出,这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感觉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未知的心理倾向,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的基础上,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0角:(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表示1度。
(媒体展示10100200900角。问:100由几个10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组成是几度的角)
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0100200900角。
板书:10=1度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度,建立起1度角的概念、大小。在引基础上学生可以很快地说出100200900角。通过左右两边不同颜色的刻度,初步建立内、外刻度线的概念。知道可以从左右两边看,关键找0度。
2、认识量角器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圆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和那个学习用品比较像-------量角器
(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认识。
(2)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说说你的发现,有疑问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结(课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
①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②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
③以右边的00为起点,起点处的0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0的刻度线。
同桌相互操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相互操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充分认识了量角器,为下面的度量打好基础。
3、角的度量
出示60度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1)自学尝试。
A、边自学书上第35页上半部分的内容,边自己也学着量一量。
B、量的时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骤是怎样的?
C、最后把量角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大家一起来解决。
(2)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两圈刻度,读刻度时,要根据测量角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刻度。
(4)点拨。编儿歌
板书:量角的步骤:
点对点
边对边
找零度
认刻度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量角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再次放手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行探索并归纳出度量角度的步骤,并学会抓住关键字眼,编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量角的方法。
4、角的分类及各种角间的关系
(1)量一量下面各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直接在书上量,并填在书上)
(2)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总结。
板书:直角是90度
平角是180度1平角=2直角
周角是360度1周角=2平角
锐角<90度
90度<钝角<180度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喜欢这些角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验证。(展示生画的角)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逻辑联系,通过角的度量对角进行分类,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角的度量方法,又对角的分类及各种角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基础。
5、画角
谈话: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来吗?
(1)尝试画一个40度的角。
(2)小组内交流画法。
(3)总结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
(4)再练习画几个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度的概念非常抽象,以往教师指着量角器比划,学生听的无趣,听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而通过课件演示:古希波来人认为一年360天,所以把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学生听得入神。动画演示,并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这样既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
第3课时角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在隆隆作业的挖掘机上你看到了什么?学到了那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二、梳理知识,自主练习
1、回顾梳理角及角的分类、大小比较。
谈话:什么是角?(学生回忆)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且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和记法。(学生画、说)
谈话:用你手中的纸随便折出一个角,跟你的同桌比较一下你的角大小。互相说说怎样比的。(学生活动)
谈话:同学们你能试编一句顺口溜记住角的分类与大小?(学生试说)小指代表锐角,无名指代表直角,中指代表钝角,食指代表平角,大姆指代表周角。
【设计意图】在对应着说的过程不仅记住了这几种角,还能把他们的大小关系很清楚地记住。
谈话:同学们喜欢顺口溜吗?“量角中心对顶点,零线重合角一边,若想知道多少度,分清内外看他边。”老师的顺口溜说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
【设计意图】如果继续按上节课讲的量角的方法复习学生会失去兴趣,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进一步记牢量角的方法,而且还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练习。
①自主练习第4题。
谈话:同学们对基本知识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比赛。
(学生量角并比较)集体校对
②自主练习第8题。继续量角训练
谈话:从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看,大家都知道节约时间,同学们知道吗在钟表上还藏着许多角的知识。
教师出示钟表教具,先演示,学生口答几个,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一圈是多少度?每一大格多少度,每一小格多少度?
(利用规律限制时间同桌解决第8题,一人用得到的规律解决,一人用量角的办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解决了课本上提出的两个问题,而且能让学生不用量角,就能观察出钟表上时针和分针所成角的度数。
③自主练习第5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在书上量角量得很好,现在我们量量手中的三角板,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同桌合作量角,量后把你的结果汇报给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会发现以下信息:
⑴都有一个角是90度。
⑵一个三角板是有一个角是45度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⑶每个三角板的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
【设计意图】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之前就有学生已经知道它是180度,小组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在复习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渗透内角和的知识,为新知打下基础。加强学生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
④自主练习第11题。
谈话:对于一个三角板同学们了解这么多知识。两只三角板你又能得到哪些角的知识?学生口答一些拼成的角,并举着自己的三角板演示给其他同学。
谈话:刚才同学拚得很好,下面个人动手拼一拼谁的发现最多?把你得到的新角画在本子上。
(学生动手拼摆画,可能有的学生几个人合作,运用三个三角板拼成的角要给与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用三角板拼不同度数的角,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小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摆加深学生对这些角的理解组成。
三、综合巩固,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0题。
谈话:通过刚才练习,同学们对角的有关知识掌握得不错,现在老师考考你的眼力。手势判断对错。(师生共同完成)补充:
①三个角组成一个平角,这三个角一定都是锐角。()
②把一个10度的角放大5倍打印出来,得到的角是50度。()
③角的两边画出的越长,角就越大。()
……
【设计意图】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一个综合理解。更加清楚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区别。
2、自主练习第13题。
让学生动手画在练习本上,教师在黑板上跟学生一起画。
谈话:你画出一个什么图形?量一量第3个角是多少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⑴两个角的另一条边交于一点,得到一个三角形。
⑵三个角的度数和正好是180度。
……
【设计意图】训练了学生画角的同时,又一次间接渗透三角形的内角和。
3、自主练习第9题。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你喜欢体育运动吗?你知道哪些运动项目?你知道运动员优美的动作上藏着角吗?谁表演给同学们看看,并把你找到的角画出来。(之后同桌互相表演画角)
【设计意图】第10题学生用眼判断角,第13题学生动手画量角。第9题让学生整个身体活动起来找角,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应用拓展。
自主练习14题:
谈话:同学们对于量角画角都掌握了,那么你会计算角吗?先观察第一幅图,你通过看图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可能:
⑴有一个角是135度。
⑵角1和135度的角正好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
⑶角1和角2正好也是一个平角180度。
……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几何计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推理能力,为以后的几何学习奠定基础。
四、总结评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表扬,同时提出要求借助已经掌握角的知识,继续寻找生活中与角有关的知识为我们学习今后的知识打下基础。
课后反思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以这一教学思想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梳理旧知,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巩固知识的同时教师通过一些激励性语言,以及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甚至一些小比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巩固。
2、练习题的设计,基本上遵从书上的练习题,从易到难,面向全体学生,对书本上的题目重新调整。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角及角的有关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在其中通过一些题目渗透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信息窗2:三角形的认识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和分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xx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0~4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性,掌握它的分类。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引入,直入主题
谈话: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就特别喜欢旅游,尤其爱看城市中的建筑,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不过受时间限制,有些地方我们也只能在书中或网上领略它的风采了。我这里收集了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咱们一起欣赏一下吧。(电脑出示)美吗?这些图片中最基本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这其中的高楼大厦是在什么机器的协助下盖起来的吗?(塔吊)(出示信息窗)来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塔吊上有许多三角形
谈话:为什么饱经风雨的宏伟建筑和结实的塔吊最基本的构造都是三角形呢?
学生回答:具稳定性、牢固
谈话:三角形到底有什么魅力,使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从生活中寻找形似三角形的物体,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这样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思考三角形有何种特性。
活动二:深入生活,感知特性
谈话:三角形真的牢固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每个小组内有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多边形框架,先观察一下,两者间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边和角的数量。
分别拉一拉,比比看,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发现:三角形框架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多边形形状变了。
谈话: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把它的形状固定住了,所以怎么拉它也不会变形,而四边形不具稳定性,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总结:刚才同学说的很对,三角形是牢固的,也可以说它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像这样的小木凳,(课件出示木凳)用得时间久了,经常会不牢固,你们有办法修修它吗?
学生回答:加斜杠,只有构成三角形,凳子才不摇,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谈话:看这两幅图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举例)
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请看(电脑出示)建筑上的斜拉桥、铁塔、自行车架、照相机三角支架、电线杆、房屋的金字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吊车的长臂、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晒衣架,太阳能架、大广告牌后面三角支架,相框后三角支架,固定小树用三角形,铁栏杆里外每隔一段有一支斜的铁杆,构成三角形。细心观察你还会发现更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点,并能有条理地把操作过程及呈现结果进行简单的表述。结合生活中物体的直观形象,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好处。
活动三:自制图形,引导归纳。
谈话:每个小组里都有几根小棒,请你试着用它们摆出三角形,边摆边思考:三角形是怎样构成的?
学生观察讨论:由三条边按顺序围起来(强调解释重点字眼:围成)
谈话:谁能来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谈话: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还有什么?你能再试着找找吗?(教学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了解三根小棒是一根接着一根连在一起的,明白围成的含义,并能总结出三角形的概念,结合自己摆出的三角形进一步观察了解三角形的各组成部分。
活动四:观察分析,按角分类。
1.新授:
谈话: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都放着许多三角形,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可细心的人发现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还有不少共同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类,抓住主要特征为这类三角形起个名字。
(学生操作)
谈话:谁来把你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看?
(学生分类)
谈话:能给你们分的这几类三角形分别起个名字吗?
学生:三个都是锐角,叫锐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教师板书
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
2.巩固: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扮演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向大家作以简单介绍。(我是一个三角形,我的特点是……)其他同学根据它的介绍来猜猜它的名字,好吗?
谈话:认识三种三角形,你能根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打开书第44页,完成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各种三角形的特点并加以分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活动五:观察三边,按边分类
谈话: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其实它们的边也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引导学生用量,对折……的方法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边分类边回答
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称,请打开书第42页自学。
(学生自读了解)
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老师这里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试着给它们找找家吗?请打开书44页,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
(反馈、订正)
练习:再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书45页第4题)在地板砖图案中,你能找到哪些三角形?还能找到哪些图形?
【设计意图】知道按边分,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类,丰富三角形分类的知识。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以结合名称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两个特殊三角形。
活动六:结合已知,教学底、高
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范一个?
(学生板书)
谈话:今天我们就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边画边讲解)任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看清楚了吗?
【设计意图】以旧知带新知,既复习巩固,又使得新知的出现没那么突然,学生自然轻松地掌握,记忆深刻。
活动七: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谈话:回忆一下,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来画一幅画,尽可能多的使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明天我们开个画展,看看谁的画最有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最后布置以三角形为素材作画,寓教于乐,让学生边复习三角形的分类边体会数学带给人们生活的乐趣。
课后反思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及时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注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
数学学习应给学生带来快乐。数学其负载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记住它,掌握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它的快乐,感受它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同时应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xx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2~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发现规律,主动推导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
2、在操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知道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2、我们在讨论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三个好朋友却吵了起来,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
详细内容说明: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是这样吗?”(它们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
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吗?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
3、故事中到底谁说得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心理、兴趣和意愿为出发点,利用故事的形式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1)量一量
师:你认为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量出来,再用加法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每组准备三种不同的三角形)量角,求和,完成第43页的表格。
学生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在量的过程中,由于误差,有的学生可能算出内角和在180°左右,这时教师要相机诱导:在测量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差是正常的,因为同学们画的角不够标准,量角器的不同,还有本身测量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误差。)
师:看来量一量会出现误差,那么你还有其它的更科学的办法进行验证吗?
(2)拼一拼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学生展示交流,师: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都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3)折一折
小组活动,学生交流:
生1:将正方形(或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这样,就折成了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四个直角的和是36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它的一半,是180°。
生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可以折成一个直角,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因此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
2、归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师谈话:三个三角形争论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你现在想对这三个三角形说点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对得出的规律做系统的整理。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身体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分组合作,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比较、分析从而自主探索得出结论,得到的不仅是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也使学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师:好,大家已经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你能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吗?
1、判断
钝角三角形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锐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小于90°。()
一个三角形最少有两个锐角。()
一个钝角三角形最少有一个钝角。()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2、自主练习第6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用量角器验证计算的结果。
小结:以后如果遇到求一个三角形内未知角的度数时,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一算,简单又精确。
3、游戏:选度数,组三角形
(课件显示如下)
请选出三个角的度数来组成一个三角形
10°18°15°150°130°72°
20°50°70°35°75°
52°56°54°58°60°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操作课件,把学生选择的度数拖入方框内,通过电脑计算相加是否等于180°,来验证学生的选择是否正确。验证学生选的对了以后,再让学生判断选择的度数所组成的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用已学到的新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认识学数学的价值,再次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尤其是第三个练习,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注重拓宽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
四、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谈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设计意图】不仅从知识方面进行总结,还引导学生回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既让学生习得一种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出发,积极地进行操作、测量、计算,并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思考、分析。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开展探究的同时,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引导作用。整个探究过程学生是自主的、有积极性的,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课时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xx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该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去探求真理的志向,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疑,诱发探究欲望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屏幕显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你认为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哪个词?什么叫“围成”?
2、那么是不是说,只要给你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
(教学预测及应变策略:大部分学生凭直觉都会自信地说“能”,如果情况不是这样教学也可按以下方案进行。)
师:请同学们各自在小组内选一套小棒验证一下(要求三根小棒首尾相接。这些小棒的长度是任意的,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
(教学预测:有一半学生摆不成,验证的结果与学生自己的直觉不一致,从而产生“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该问题的强烈欲望。)
师:通过摆小棒验证,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有的组选用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组则不能。
(教学预测及应变策略:有的学生说自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有的说围不成,如果还有个别学生说出其中的“原因”——即三边关系,则可把这“原因”作为学生的猜测,直接引导学生验证。)
【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矛盾激趣穷究因。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然而验证结果与直觉的不同,促使学生产生了“数学问题”,并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该问题的强烈欲望。
3、对于大家摆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有的能围,有的不能围?到底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
同学们,我们的疑问,实际上很早以前许多科学家就提出来了。后来,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实验探索,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小数学家,一起探索这个问题,愿意吗?
【设计意图】陶行知先生说过:问题从任务中来。从以上的师生对话与学生的操作中,既复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又使学生在自己不经意的言行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探究性问题不是教师提出来,而是在矛盾中、在行动中自然生成,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猜想探究,揭示三边关系
(一)引发猜想
刚才我们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如果有六条线段,猜猜能围成几个三角形?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1)分组实验:请四人小组合作,将学具袋里的六根小棒围一围三角形(蓝:2cm紫:3cm黄(两根):4cm白:5cm绿:9.5cm),各组可自行确定验证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可填写以下的《探究报告单》。
(附探究报告单)
所选小棒长度
=
能否围成三角形
第一次
a=()cm
b=()cm
c=()cm
a+b〇c
a+c〇b
b+c〇a
第二次
a=()cm
b=()cm
c=()cm
a+b〇c
a+c〇b
b+c〇a
第三次
a=()cm
b=()cm
c=()cm
a+b〇c
a+c〇b
b+c〇a
第四次
a=()cm
b=()cm
c=()cm
a+b〇c
a+c〇b
b+c〇a
我们发现了
(2)汇报小组围的结果,有什么发现吗?举例。(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猜想是新课标数学教学的要求,是探究活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猜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是本节课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只有通过有效的验证才能判断猜想的正确性。上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科学的验证方法,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只是推荐给有需要的小组使用,允许学生使用与自己思维相融的方法验证,体现了教学民主性和导向性。
(三)归纳总结。
1、小组讨论:完整地说说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2、电脑出示数学家的探索结果: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课件出示)我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探索结果到底一不一样?为什么?
3、既然都一样,这里为什么强调“任意”呢?(课件出示一幅三角形图,边长分别是5厘米、7厘米、9厘米。)这三条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你们看,用上“任意”两个字,就把三角形边的关系的三种情况都非常简洁地概括了出来。多好啊!但是,判断的时候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
同学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探索出了跟数学家意思一样的结果,老师祝贺你们!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过程的推进是沿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而进行的,显得真实而自然。整个探究过程一波三折,层层推进,不断“引人入胜”。
4、总结揭题。这节课你高兴吗,为什么?刚才我们当了一回“小小数学家”,探索的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5、质疑问难。
三、巩固应用,促进能力发展
(一)巩固性训练
1、直觉判断。(举手——手心手背)
①3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用它们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15厘米。()
②任意3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③用3根长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④有三条线段,其中两条之和大于第三条,那么这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
角形。()
⑤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小于第三边。()
2、完成自主练习8
每组中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后,请学生说出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规律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二)应用性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9
请学生说出到海边走哪条路最近?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2、完成自主练习10
小猴子要做一个三角形支架,已经准备好了长8cm和12cm的两根木料。那么第三根木料该准备多长?并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本组练习设计,主要目的是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三角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斜穿草坪,你能通过画图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吗?针对这种现象你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巩固应用部分的三个环节是非常有层次的,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从巩固性练习、应用练习到拓展性练习,安排有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与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相结合,既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新理念,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课堂总结、质疑与学生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共同探讨,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这只是三角形其中的一个秘密,其实它的秘密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对自我的评价与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知识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后反思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包括设计合适的活动或作业)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师生谈话,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了猜想、验证、归纳等科学探究方法。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xx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系统地整理各种三角形。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学会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2.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三角形进行正确的分类(按边分、按角分)。
3.通过动手自己拼搭三角形,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唤起回忆,梳理归类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今天就一起来上一节三角形的复习课。
(出示课题:三角形)
1.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找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观看媒体图片)
2.出示五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提问:“你们看了这些三角形,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唤起对知识的回忆,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争着表述自己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各三角形的名称和特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师:那你愿意自己也来画一组这样的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掌握了各种三角形的特征,画图对学生不构成困难。)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教师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到具体,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表述和绘图,调动了学生众多感官投入学习活动,可使其顺利整理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对三角形进行不同分类。同时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分析推理,判断属性
1、出示七个三角形,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角与边,判断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和理由。





(6)

80°
60°
20°
20°
60°
60°
25°
65°
20°
50°
30°
30°
45°
45°

师: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些三角形分分类。
2、分组合作,交流汇报
⑴:按角分可以分为:①③是锐角三角形;④⑦是直角三角形;②⑤⑥是钝角三角形。
⑵:按边分可以分为:②⑥⑦是等腰三角形;③是等边三角形;①④⑤是任意三角形;
3.复习各种三角形的概念
问:那什么是锐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
按边分的时候,你的依据是什么?
4.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1)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分类,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⑦不但是直角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问:那这样的三角形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对!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就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学生还有可能回答:有一些三角形不但是等腰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2)出示:2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它们一样吗?
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形状都相同,但是大小可以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的练习,要求学生运用上一层次中强调的概念作为分析推理的依据,来判断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突出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及角与边的相互关系。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有显著的作用。
三、组织讨论,判断正误
⒈教师用屏幕出示下列判断题,要求学生先小组议论每道题的说法是对还是错,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中交流。
⑴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⑵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⑶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
⑷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⑸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⑹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
⑺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直角三角形。()
⑻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⑼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是90°()
⑽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一个钝角。()
⑾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⑿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也可能小于第3边。()
⒉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2。组内交流,集体反馈中注意请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择理由。
【设计意图】这一层练习,又从具体转为抽象,要求学生对似是而非的结论进行较细致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差别感受能力
四、组织操作,探究实践
1、完成自主练习14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法,以确保不重复也不遗漏。
2、完成自主练习13,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分别划出底边的高,并画在书上。集体交流时,明确画法,特别关注学生垂直线段的画法。
3、完成自主练习15,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想象,拼出各种美丽图案。活动结束展示学生作品,生生间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层练习,再次引导学生数数、画画、拼拼,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知识的整理,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美。
五、独立思考,据理计算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大家对三角形的知识更加熟悉,理解也更加深刻。接下来给大家出三道题目,看看自己解决得怎么样。
130°
2
1
30°
1、求下图中∠1和∠2的度数
2
1
50°

2、计算下面各题:
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一个底角共130°,它的顶角和底角各是多少度?
⑵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比另一个锐角少18°,这两个锐角各是多少度?
3、自主练习16。摆一摆,想一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的练习题,具体与抽象交替出现,题材不变,练习要求却层层发展和提高,增强了练习的综合性与思考性。
课后反思
这堂综合练习课,始终紧扣了角和三角形的概念。所组织的几个具有不同侧重点的练习,没有一道题游离于题外。习题经过“具体——抽象——具体——抽象”几次交叉反复,由浅入深地增加思考难度,使学生的知识逐步深化,体现了“立足基础,发展能力”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让学生观察、思考,自己只作引路、点拨工作,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者作用。整堂课中,教师在努力尝试冲破机械重复、依样画瓢和徘徊不前的传统模式,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练习模式。
(xx市市南区基隆路小学朱红雁)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xx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角、平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角数,并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设能力。
4、能够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呈现
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过第三单元,它一共有2个信息窗口,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可能回答:角的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图形的拼组。
【设计意图】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遗忘曲线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学生整理知识时要参与其中,给与必要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找出不足查漏补缺,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切实提高的目的。
二、查漏提升
谈话:关于角,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角的意义,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分类等等)
1、整理有关角的知识。
让学生任意画一个角,以此为依托,回顾整理相关知识。
(1)回顾角的意义,根据自己画的角,同位互说角的意义。
(2)回顾角的分数,通过复习前面的锐角、直角、钝角,引出平角、周角,并比较一下,他们的大小关系怎么样?
(3)回顾角的度量,用量角器量出自己画的角的度数,以此来回顾角的度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角,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2、整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谈话:三角形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整理。
(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标出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找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同位合作,找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回顾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谈话:有关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有可能回答: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出从家直接去学校近。)
②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2厘米4厘米6厘米)(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师引导学生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遍,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③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一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设计意图】三个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习有一定的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3、整理角和三角形
谈话:关于角和三角形,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知道了周角、平角;知道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等。
4、回顾三角形内角和。
让学生用三角板,任意画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计算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以此充分回顾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⑴选一选:
①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5°,另外的两个角可能是()
A95°20°B45°80°C55°60°
②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100°,一个底角是()
A100°B40°C50°
⑵求角的度数:
①∠1和∠2分别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已知∠1=32°求∠2
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③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是三角形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对特殊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通过这个板块的复习,让学生熟悉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动手实践、计算:
(1)数一数,填一填。(2)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35°
21
()个锐角三角形
∠1=()
()个直角三角形∠2=()
()个钝角三角形
(2)你能求出六边形内角和吗?
2、解决问题:(第48页情景图)
让学生独立看懂情景图,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大部分学生会找出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有的学生会用量角器量出时针和分针量出角的度数;也有的学生会根据3时整,时针、分针形成90°角,即1时时针分针形成30°角,5时即是150°角。
(3)涂一涂,学生会根据题意顺利地完成涂色。
(4)学生首先用量角器量出顶角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此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很快求出底角的度数。
(5)学生可能会提出7时、8时、9时……时针和分针形成多少度角?
【设计意图】从基本的动手操作,到开放的生活情境,学生把角的分类、求角的度数和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后反思
本节是一节典型的复习课,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简单回顾,将零星的知识梳理,归纳提升,对比沟通,建立联系,从而学到一种整理知识的方法。本节课主要特征是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为突破口,进行层层比较提升。本单元包含六个知识点,在这六个知识点中,三角形的意义是基本的,所以我以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为突破口,通过举例、操作、分析、比较、提升,使学生学习的思维不断深入,能力不断提高。
(xx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江路第一小学栾xx)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运算律》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运算律》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课《运算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法学法

自学与合作相结合、讲解与互帮相结合。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学生平时做错的例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2.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系统复习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显示课件,分别复习运算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完成79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书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完成79页第2题,四人小组合作,互相举例说明,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4.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地成立。

(1)出示79页巩固应用的第1题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结果)

(3)交流。(满足数的运算的需要也是数扩充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分数和负数的重要原因,从而拓展学生对分数和负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负数意义的理解。)

(4)数学万花筒。(自主阅读)

三、习题设计(贯穿于教学过程)

1.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6+32+540.7+3.9+4.3+6.325╳49╳4

8╳(36╳125)8╳4╳12.5╳0.25546+785-146

【设计意图】这是六道运用运算律解决计算题的基本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掌握运算律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在下面做,然后选六个学生上台演板,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评。

2.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2.7╳4.8+2.7╳5.2905╳99+90513╳10.2

【设计意图】在下面就有学生反映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掌握的不好,因此增加了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练习。在学生练习完以后,仍然发现个别学生掌握的不好。我增加讲述一个小故事帮助学生记忆。故事是:说一个父亲有一大一小两个儿子,过节了父亲去大儿子家走亲戚,当然不能偏向也要去小儿子家走亲戚呀。其中父亲是乘法分配律的一个数,而两个儿子就是那两个加数。要去两个儿子家也就是要和两个加数相乘。通过这个故事避免学生做乘法分配律时的丢项问题。让学生互相讲着听,再一次体会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板书设计

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单元 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运算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知识主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整合在一起。先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在学运算律,然后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运算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教材按照解决问题发现联系举例验证揭示规律拓展应用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加法的运算律等知识,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很抽象,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图,把情境图与数学学习融合在一起,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知识,加深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经历发现关系揭示规律字母表达应用巩固的过程,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得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率进行简便运算。通过算是的交换,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黄河掠影(8课时)

信息窗1:用字母表示数 3课时

信息窗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课时

信息窗3:加法结合律、结合律 2课时

综合复习 1课时

信息窗1

教学内容:

信息窗1的红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取的值口头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铺垫:思考问题:小红今年5岁,如果姐姐比小红大3岁,姐姐今年多少岁?如果姐姐比小红达4岁,姐姐多少岁;姐姐比小红大9岁,姐姐多少岁?如果姐姐比小红大a岁呢?

一、情景导入

出示地图,指出黄河,知道这是哪儿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关于黄河的一些知识。我们来看信息窗1的情景图,你知道了什么?

二、合作探索

1、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选择板书。板书问题: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3年、4年应怎样列式计算?

2年造地面积 252=50平方千米

3年造地面积 253=75平方千米

4年造地面积 254=100平方千米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讨论:你能照这个样子提出很多的问题,能写出多少呢?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简明表示出任何年数的造地面积吗?(可能有学生用□表示造林的年数,造地面积为25□,也可能用△表示,或者其他不同的表示)

如果用a表示造地的年数,那么造地面积是多少?

明确:25a。

追问:a指的是什么?它可以表示那些数?可以表示100、1000、10000吗?可以表示1或0吗?可以表示小数吗?

师强调: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的自然数,但不能表示小数。

3、启发进一步思考:如果用字母t表示年数,t年造地面积怎样表示?

4、明确: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通常用字母t表示时间,t年的造林面积为25t,可以写作25 t,或25t,在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中,省略乘号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如:a4可以写成4a。但是加减除不能省略。这就是本单元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5、看书质疑。有不懂得问题可以提出来。

三、自主练习

1、1本《黄河掠影》M元,3本需要( )元,买18本需要( )元,买X本需要( )元。

2、学校篮球队组织原地投篮比赛,每投中一个得2分。小云投中A个,小华投中b个,

(1)小云得了()分。(2)小华得了( )分。(3)小云比小华多得( )分。

3、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432千米,进站前,平均每分钟减速A千米。6分钟后,速度减少了()千米:9分钟后,速度为()千米。

本题较有难度,可先搞清楚减速的意思是比原来的速度慢了,因此6分钟减少的速度是6a,而9分钟之后速度变为4329a

4、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7m a6 ab bx d9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造地时间(年) 造地面积(平方千米)

2 2X25=50

3 3X25=75

4 4X25=100

a aX25=25 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完整的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发展符号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充分运用用字母表示数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1、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正方形的周长是( )。

2、小岗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 )页。

3、摆一个三角形用三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用( )根小棒,摆3个三角形用( )根小棒,摆X 个三角形用()根小棒。

二、合作探索

1、昨天我们了解了黄河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黄河的知识。出示信息窗1图,同学们仔细看图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T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2、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用现在的面积加上新造地的面积:25t+5450

3、25t求是的是什么?如果我们知道T是多少年时,我们就能确定25t表示的每年增加的面积。

4、引导:想一想,如果T=8时那你知道了什么?小组进行讨论,并有小组长写出你们讨论的结果。

5、全班交流你们的想法。

明确:根据T=8可以知道8年陆地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千米,还可以知道8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6、提问:想一想,这里的T除了可以是8,还可以表示其它的数吗?

明确:用字母表示的数,当字母的数值确定后,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有了与之相对应的确定值,把字母换乘数值来计算。可见用字母表示数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不少的问题。

7、看书,同为两个在说一说如何用字母表示数。

三、自主练习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6米 A米

M 米 多2米

红胜比黑绳长()米黑绳长( )米

你能说一说这两幅图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吗?弄明白之后在列式。

2、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他们现在的身高。让学生自己做,共同订正。

3、自主练习9题,看图你能说出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吗?

(1)M-N (2)M+N (3)4M (4) M+2N

当M=20千克 N=15千克时计算上面的算式分别等于多少?你能说一说字母与算式的含义吗?

同时明确:每一个字母在图中都表示一定的含义,每个式子也有一定的表达的意思。

4、学校美术组有24人,

(1)书法组比美术组多6人,书法组有()人。

(2)舞蹈组比美术组多9人,舞蹈组有()人。

(3)合唱组比美术组多X人,合唱组有( )人。

(4)如果X=10人合唱组有多少人?X=14人呢?

你是怎样思考的?同为两个互相出一道题,自己解答。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内容?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T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5450+25t

当T=8时黄河三教授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5450+25t=5450+258=5650(平方千米)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在已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少复杂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增强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加建强对用字母表示的数量、数量关系以及计算公式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用字母表示的数拓展延伸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大客车每小时行驶a千米,小汽车每小时比大客车多行驶20千米

(1)a+20表示( )。

(2)大客车2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3)小汽车5小时行的千米数: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x5 ac 1x xx 6d

二、自主练习

1、速生杨的树径每年大约增长3厘米。

(1)如果栽种时树径为5厘米,x年后这棵树的树径是多少厘米?

(2)当x=6时这棵树的树径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订正。

2、潜水员王伟借助水中呼吸器潜水100米,水下机器人比王伟多潜了x米。当x=800时,水下机器人潜了多少米?

指名同学到板前完成。

3、黄河小浪底水力发电站大坝高154米,水面到坝顶的高度是x米,水面以下的大坝高度是( )米。

明确:大坝的高度=水面到坝高+水面以下的坝高。通过画线段图使学生明白理解。

4、自主练习第4题。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他们现在的体重吗?

本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行列式。

5、自主练习6页12题。

例:a+b5=5(a+b)

X63=

M6n=

5a+c=

此题是按照一定程序写含有字母式子的练习。重点指导运算顺序与括号的使用。

学生讨论一下体的意思在独立完成。

4、甲、乙两位送奶工每天分别送奶a袋和b袋。

(1)3月份甲乙二人各送给奶多少袋?(这道题应该先知道什么,3月份多少天?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2)如果a>b乙一周(7天)送的袋数比甲少多少?(乙一周送了多少袋?7b袋,这个问题怎样回答,指明回答)

5、学生自主练习7页14题,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答案。

明确:蓝色快中9个数之和使他的中心数的9倍。一冬之后,这个关系仍然存在。因此可表示为9a.多角度的观察,还可以看出,横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竖看,下一个数比上一个数多7。对角线三数之和相等。

6、一个电铃每次响铃时间为4秒,两次之间间隔2秒。

(1)这个电铃响了x次,从响铃到结束共持续多长时间?

(2)当x=8时,这个电铃从响铃到结束共持续多长时间?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明确铃响次数和间隔次之间的关系。铃响次数应比间隔次数多1。

三、总结:

本节课学会了什么?含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a+b5=5(a+b)

X63=

M6n=

5a+c=

课后反思:

信息窗2

教学内容:

信息窗2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并结合乘法运算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简便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少复杂的数量和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写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长方形的周长=( ) 正方形的周长=( )

长方形的面积=( ) 正方形的面积=( )

二、合作探索:

1、见过黄河漂流吗?这里面也藏着许多知识。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信息窗2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知道每对漂流的时间和平均速度)

2、根据你知道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每天各漂流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是板书出算式

漂流日期漂流流程(千米)

23日 117=77

24日 126=72

25日 67=42

用漂流速度时间=路程

3、引导讨论:你会用字母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通过讨论让学生回答。

师小结:通常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你会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S=( ) ( ) V=( ) ( ) t=( ) (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真方便。

4、提问:同学们知道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如果用字母a 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大写字母C周长,用大写字母S表示面积你能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让学生试着写,并组织交流。

5、指出:数与字母相乘时,通常采用简便写法。如:a4或4a都可以写成4 a或4a 。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时通常也采用简便的写法aa可以写成a a,也可写成a 读作a的平方。

6、练习:用简便写法重新写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

7、讨论:a的平方和2 a一样吗?为什么?

8、看书质疑。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题,指明回答。共同订正。

2、已知每千克苹果a元,填写下表:

3、连一连

77 a+a X X+X aa

XX 7a 2a 2X

4、打开书看教材10页3题,指一名学生到前面做,其他学生用练习本做,共同订正。

四、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漂流日期 漂流流程(千米)

23日 117=77

24日 126=72

25日 67=42

用漂流速度时间=路程

Vt =S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C= a4 S= aa=a a=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并结合乘法运算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简便写法。巩固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的练习。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教学重点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少复杂的数量和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我国现在的人均寿命比建国前的2倍还多1岁。如果建国前的人均寿命是X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现在的人均寿命。建国前的人均寿命约是35岁,现在我国的人均寿命约是多少岁?

二、合作探索

1、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如果用字母 a 表示长方形的长,用字母b表示长方形的宽,C表示周长,用大写字母S表示面积。你能写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2、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并组织交流。

3、提出要求:刚才大家写出的长方形面积和周长字母公式,昨天我们写出了正方形的字母公式,这里使用的字母都是数学里已经规定的,不能随意用其他字母代替。

4、讨论:1a或a1用简便方法可以怎样写?

师小结:一个字母与1相乘时,写法可以进一步简化。如1a或a1,就可以把1省略,直接写成 a。

5、练习:用字母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 h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 ,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用字母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综合练习

1、汽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8小时行驶( )千米。

2、五(1)中队参加保护母亲河植树周活动,计划植树500棵。

(1)如果平均每天植树X棵,3天植树多少克?

(2)当X=125时,还剩多少克没有栽?

3、奶牛场一共有a头奶牛,每头奶牛平均每天产奶b千克。如果用C表示一天的总产量,你能用式子表示出C、a、b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4、我国现在的人均寿命比建国前的2倍还多1岁。如果建国前的人均寿命是x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现在人均寿命。建国前的人均寿命约十35岁,现在我国人均寿命约是多少岁?

5、已知钢笔价钱比文具盒贵2元,书包的价钱是文具盒的5倍,文具盒的拣钱是练习本的3 倍。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钢笔、书包和练习本的价钱。

(2)买5支钢笔需要多少钱?

(3)用50元去买一个书包,还剩多少钱?

(4)如果文具盒的价钱是9元,钢笔多少钱?练习本呢?书包呢?

四、总结:用字母表示数你学后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C= a4 S= aa=a a=a

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方形面积=长宽

C= (a+b) 2 S= ab

课后反思:

信息窗3

教学内容:

信息窗3的红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发展应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本信息窗3的情景图,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黄河全长多少千米?等等)

2、提出:在这几年中,我们学习过好多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一些基本规律吗?今天这颗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探索加法结合律

1、提出第一个问题: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让学生列式计算。师巡视注意发现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指明两人板演不同方法的算式,说说每个算是各先算什么?

2、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说明由于计算结果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等式。

(39+34)+2=39+(34+2)+3。

再看第二个问题应如何列式计算,它们的计算方法和结果一样吗?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等式吗?

(3472+1206)+786=3472+(1206+786

3、观察讨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回答(这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但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顺序不同: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不管哪两个数先加,最后结果都一样。)

4、出示下列两组算是来验证一下:(45+25)+13=45+(25+13)

(15+36)+22=15+(36+22)观察一下,每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算一算,每组算式的最后结果是不是相同?

5、讨论:这三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如果用字母a 、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a+b)+c=a+(b+c)这里的a 、b、c分别表示什么?(a+ 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6、小结:像这样的规律就叫加法结合律。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加法的某些口算方法就是应用加法结合律。

7、三个数相加有这样的规律,两个数相加有什么规律呢?

讨论:34+12○ 12+34 3425+4513○ 4513+3425 38+56 ○ 56+38 有什么规律?每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8、让学生自己总结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怎样表示?

9、小结:这个规律就叫加法交换律。我们过去学过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10、看书质疑。

11、练习:38+24=( )+() a +56=56+( )

三、综合练习:

1、a +□=25+□ a +73+27=□+(73+27) 45+□= b+□

2、网络连接

270+460+730 76+18+22 627+(403+597)

76+(18+22) 403+627+597 270+730+460

3、自主练习的2题指明回答

4、独立完成16页4题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法的哪两个定律?能说一说它们的具体内容?这两个定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39+34)+2=39+(34+2) 34+2=2+34

(3472+1206)+786=3472+(1206+786) 39+34=34+39

(a+ b)+c= a+ (b+c) a+ b= b+ 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同时并运用这些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难点:

运用运算律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括号里添上适当的数。

35+()=65+( ) ()+147=( )+274

56+74=()+( ) a+200=( )+( )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的。

2、下面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00=390+260 30+50+70=30+70=50

a+800=800+a □+△+○=○+□+△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教材

简析 情景图解读:本信息窗所呈现的是节约能源的主题班会和相关的文字说明。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一个节水水龙头每分钟可节水150元电费。借助问题“节水水龙头2分钟节水多少毫升?”引入对“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由问题“小明家原来美年达电费是m元,现在每年节省电费150元。节约用电后每年的电费是多少元?” 引出了对“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学习。

可检测性

目标

(重点★

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有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3、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举出用字母表示式子的例子,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在学习中逐步感受符号化思想。

课前

准备 预习设计 有规律的一组算式

教具与学具 课件

环节目标 过程 课前调整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节约能源”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节约能源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为什么要节约能源?怎样节约能源?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举例。

师:看来大家对节约能源关注的挺多。你瞧,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为此还开展了一次“节约能源的主题班会”。(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找出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提出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生互动,用一个式子简明表示任何时间的节水量。

针对问题,请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生: 2×10=20

3×10=30

4×10=40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分钟) 节水量(毫升)

2 2×10=20

3 3×10=30

4 4×10=40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节水量和时间的长短有关系。

生:我发现求几分钟的节水量,就用10乘几。

生:我发现求节水量时,只有一个因数在变化。

……

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多多展示有关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生活实例。

学生根据问题写出很多式子,写不完,教师趁机提出一个问题: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用一个简明的式子来表示。激起孩子的探究欲望。

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总结归纳等环节,最懂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揭示了课题。

引导学生自学,反复追问,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进行简写和略写。 师:就这样一直写下去有很多,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简明第表示出任何时间的节水量?

2、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探讨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师:有想法了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

师:很多小组的想法都不错,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了很多种表示方法。真了不起!谁愿意交流?

生1:我们组采用的方法是用任意一个字母表示流水的时间,如大写的A/B/C/等,那么节水的量为:10×A 10×B 10×C等.

师追问,用小写字母行吗?把英文字母用到数学学习中,想法真不错。为他们鼓掌。还有想补充的吗?

生2:我们一组用符号表示流水时间,节水量就可以表示为:10×◆ 10×★ 10×A▲等。

师:运用符号数也是一个好办法。哪个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们组用甲、乙、丙 来表示时间,节水量分别是:

10×甲 10×乙 10×丙等。

师:借助常用文字来表示,可以吗?想着再回过头来看刚才得到的算式,这些字母、符号、文字都可以代表任意的时间。

三: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师:虽然这些表示方法都行,但是国际上最通用的还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种方法很简洁,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师:数学上通常t表示时间,那节水量该怎样表示?

生交流。

师提问:10×t可以表示任何时间的节水量,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交流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

师指出:还有一种更简洁的表示方法,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10×t可以简写为10.t 或者10t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数字和字母相乘,可以省略乘号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用含字母的式子,还小圆点,但一定要注意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四.学习代入求值。 能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并能写出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略写方法。

环节目标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m-150

=900-150

=750 (教师示范)

强调:再求含有字母的值时,计算结果一般不写单位名称。

五、基础练习,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1-6题、

2.学校体育组买了a个羽毛球,每个3元,买了20个排球,每个b元。下面式子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和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说一说。

3a 20b a-20 20b-3a 3a+20b

六、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新知。

出示黄河边上一个小村庄的图画,村子旁边有一个池塘,课件出示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师生做游戏:儿歌接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老师问:谁能用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找出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二、走进村庄——进行巩固练习。

谈话:想去这个美丽的村子吗?在去的路上还要先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1.过河:

村子旁的一条大河,大坝高154米,水面到坝顶的高度是x米。水面以下的大坝高度是( )米。

集体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做。

2.参观果园:

谈话:刚才我们轻轻松松的过了河,继续往前走吧。(课件出示一个果园)看,你发现了什么?。

多层练习,巩固新知,提升认知。

环节目标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并能写出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略写方法。 课件出示第9题:

一篮香蕉:m千克、一篮苹果:n千克

你能说出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吗?

①m-n ② m+n ③ 4m ④m+2n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走进学校:

(1)学校操场上正在进行一场篮球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第7题:

每投中一个得2分。小云投中了a个,小华投中了b个。

①小云得了( )分。

②小华得了( )分。

③小云比小华多得( )分。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我们再到教室去看看吧,就参观4年级吧,看,黑板上的题你会做吗?

出示第8题:

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到432千米/时,进站前,平均每分钟减速a千米。6分钟后,速度减少了( )千米;9分钟后,速度为( )千米。

4.穿过树林:

师:学校前面出现了一片树林(课件出示第10题)

速生杨的树径每年大约增长3厘米。

第二问可以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再让学生做。

环节目标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能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①如果栽种时的树径魏5厘米,x年后这棵树的树径是多少厘米?

②当x=6时,这棵树的树径是多少厘米?

第二步求式子的值。由于题目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 学生对题中所说的事情比较陌生。练习时 , 可先给学生讲清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情 ,待学生弄明白题意后 , 再进行练习。

课件继续显示:

速生杨的面积是100公顷,松树的面积比速生杨多了x公顷。当x=80时,松树有多少公顷?

作业设置:

第6-7页12——14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节水水龙头2分钟节水多少毫升?

引导学生分析:

求值:当M=900时,现在每年的电费是多少元?

目标达成检测题: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① α×χ ②χ×χ ③5×α ④χ×3 ⑤α×b ⑥α×8 ⑦b×b ⑧α×1

2、填空:

学校操场上正在进行一场篮球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第7题:

每投中一个得2分。小云投中了a个,小华投中了b个。

①小云得了( )分。

②小华得了( )分。

③小云比小华多得( )分。

服装店一月份卖出m件大衣,二月份卖出50件,两个月共卖出( )件。

停车场里停着20辆小汽车,大卡车比小汽车少x辆,大卡车有( )辆。

汽车每小时行x千米,火车每小时行y千米。

(1)汽车3小时行( )千米,火车5小时行( )千米。

(2)火车每小时比汽车每小时快( )千米。

基于目标达成度的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苏教版)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10~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探索性问题: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第二课时:认识容量和升(2)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13、14
教学目标: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略)
第三课时:认识毫升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15~17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探索性问题: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先用滴管滴5毫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要205滴才是5毫升
算:205÷5=21(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
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回答书上的提问:21滴水大约是1毫升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4.填空:
4升=()毫升2000毫升=()升9升=()毫升5000毫升=()升
5.倒出100ml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我自己:4口;100÷4=50ml)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练习二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18、1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补充(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1.用1、3、5、7、9按要求填写,完成下面的算式:
积最大:□□□×□□□□×□□
积最小:□□□×□□□□×□□
讲解:最简单的“积最小:□□□×□”,两个乘数的最高位分别应该是最小的两个数:1和3;100×3和300×1的结果是一样的。三位数剩下的两位数肯定是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1的话,那就还要加上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3的话,那就还要加上3个57;显然另一个乘数是1,三位数是357。
类似的方法继续探索其他三题,当答案不能确定的时候,可以把符合大前提的多个算式都罗列出来,再分别算出积再比较。
指出:解答这类题,要先有一个大方向,然后再通过计算检验,最后得出结果。
2.315÷3,想清楚商是几?再猜一猜可能有的错误答案是几?
指名说说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练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1)下面各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容器具体的容量,如热水瓶约3升……
(2)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2.练习升和毫升的进率:
(1)在○里填上、或=
900毫升○1升6升○6000毫升3升○2500毫升7000毫升○8升
(2)看图说说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
再算一算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3.常见容量的估计
(1)指导做计量液体的器具
(2)估计几个常见的容器,并用自制的器具量一量,和自己的估计比一比。
4.布置课后练习: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一些东西。

美妙的“杯琴”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20、21
教学目标: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一、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安排的5道例题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例1,主要 图形的平移,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第二段是例2、例3,主要 图形的旋转,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第三段是例4、例5,主要教学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以及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

2、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3、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四、教学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五、教学时数

4教时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1 课时

课 题: 图形的平移 第 1 课时 单元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第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感受平移

今天早上,同学们是怎样到校的?(骑车、走路)骑车、走路都是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也是运动的,你们愿意看一看吗?

出示自行车图片,请你说一说自行车是怎样运动的?(从右向左)

出示汽车图片,请你说一说汽车是怎样运动的?(从左向右)

出示电梯图片,请你说一说电梯是怎样运动的?(从下往上)

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样的运动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好,就以大家说的来命名(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怎样平移

电脑出示问题: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平移方法,看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可以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平移。(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

小组交流

反馈汇报

怎样平移小船图和金鱼图?

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再次电脑演示,及时小结。

小结:可以根据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前后图形中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三、练习平移

1、做第2页“试一试”

出示图,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与同学交流。

2、做第2页练一练。

(1)出示第1题图,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的三角形?另一个三角形平移多少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2)出示第2题图,先让学生读懂图意,再填空。

明确房子图、汽车图和蘑菇图分别向哪平移?平移几格?

3、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下面的图案中,哪些包含平移现象?

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判断,并说说每个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得到的。

4、出示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读懂图,然后回答问题。

最后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明确: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关键在于根据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找到平移后图形的各个顶点的位置。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分别向右、向下平移几格(自己确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2 课时

课 题: 图形的旋转 第 1 课时 单元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2、例3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认识图形的旋转,了解构成旋转运动的基本要素,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实例抽象出图形旋转以及探索图形旋转方法的过程,基本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和想象等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旋转现象,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旋转吗?

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电脑出示居民小区门口转杆打开和关闭的图,提问:为了便于管理,很多小区的门口都安装了像图中这样的转杆,汽车经过时,转杆会打开;汽车离开后,转杆会关闭。请大家想一想,转杆打开和关闭是什么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是绕着一个点旋转的,它们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

出示表示转杆打开和关闭过程的示意图,谈话: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可以用这样的示意图来表示。(指转杆图)像这样转杆打开时的旋转方向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这是顺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时的旋转方向与时针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是逆时针旋转。你能用手势分别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吗?

引导:如果我们把这一点(指旋转中心,标出点“O”)定为点O,你能说说转杆打开是绕着哪一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吗?转杆关闭呢?

先指名说一说,再在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明确:转杆打开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关闭转杆是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2、练习。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一指每道题中的指针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教学例3。

出示例3中的方格图,谈话:(指三角形的直角)在方格纸上有一个这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直角的顶点是A。你能把这个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吗?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把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表示什么?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后,组织反馈。

让学生从书上第113页剪下和例3中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先把三角形纸片覆盖在图中的三角形上,再试着把三角形纸片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并在小组里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反馈:你是怎样操作的?找到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了吗?

指明边演示边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

引导:要使三角形绕点A旋转,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让点A保持不动呢?

示范:(边操作边讲解)

教师慢慢旋转三角形,旋转到90°位置时,大家一起喊“停”。

问:你是怎样看出三角形刚好是旋转了90°的?

启发:找到旋转后三角形的位置,怎样画出这个三角形呢?

谈话:请同学们照刚才的方法再做一次,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刚才我们用操作的方法画出了旋转后的三角形,请你们仔细观察旋转前后的三角形,比一比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旋转前和旋转后的三角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

4、练习。

出示练一练第2题

问:把长方形绕点A旋转90°表示什么意思?

自己在下面试一试,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长方形。说说你是按什么步骤画出旋转后的长方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第3题。

出示题目,问:能看懂 题中两组图的意思吗?

每组图中,虚线画出的图形表示什么?实线画出的图形呢?

让学生量一量每个图形旋转的度数,明确:对应边旋转的度数就是图形旋转的度数。

2、做练习一第4题。

(1)出示第(1)题,怎样把三角形绕点A旋转90°呢?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用方格纸剪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在图上转一转。

活动后组织反馈,说旋转后边的位置的确定方法。

(2)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做后反馈:你是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四边形的?解决这个物体应先确定那条边的位置?

四、全课总结

怎样画旋转后的图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3 课时

课 题: 轴对称图形 第 1 课时 单元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例4、例5和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图案的过程,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结构美,体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以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它的对称轴,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2、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M 卍

提问:为什么前4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最后一个图形不是?

3、引入:今天我们就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新课

1、教师例4

出示例4的方格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三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想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就要把这个图形折一折,看看折痕的两边是否完全重合。

(1)认识对称轴

让学生把第113页的三个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前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先折长方形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要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完成后全班交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关键看什么?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你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

问:你能说说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2)画对称轴

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

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的。

明确: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

. . .

(3)教学“试一试”正方形纸有几条对称轴?你能折一折,画一画吗?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折和画对称轴的?

明确: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小结:由此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的数量不一样,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沿着任何一条对称轴对折,图形的两边都能完全重合。

2、教学例5

出示例5方格图,请你们想一想,这个轴对称图形补完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可以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你们试着画一画。

学生在补画另一半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交流怎样把轴对称图形补全。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出另一半的?(尽量让学生多说。)

明确: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顺次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5题

出示第5题图,请你们观察后说说每一个图形的特点。(每一个图形的变成相等)

指出:像这样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作正多边形。

那就请你们剪下第115页的图形,折一折,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条对称轴,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正多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2、练习一第6题。

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并说说是怎样确定图形另一半的顶点的,并说出怎样根据找出的顶点把轴对称图形补全的。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对称轴图形

对称轴 . . .

正多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4 课时

课 题: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综合练习 第 1 课时 单元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练习一第7~13题 ,以及“动手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认识,体会图形的不同运动方式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图形运动的运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相关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初步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激发对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已经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综合练习。(板书课题: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综合练习)

二、综合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画,指导个别的学生。后交流角的画法。

2、出示练习一第8题

先让学生观察下面的每个图案,判断哪些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哪些可以通过旋转得到?

组织交流时,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3、出示练习一第9题

先引导学生看图想象电灯图的平移过程

请学生说说电灯图是从什么位置平移到什么位置,是怎样平移的?

完成书上的填空。

想:你还可以怎样把电灯图平移到现在的位置?交流:这两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4、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要做几件事?平移三角形是平移现在的三角形还是旋转后的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交流时要指名展示画出的图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画图形的过程和方法。

5、完成第11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解决。

后交流:前两个图形,每组中的一个图形旋转90°,最后一个图形,需要把其中的一个图形旋转180°。

完成练习一第12题。独立完成后,交流。

6、完成第13题

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

三、动手做

出示“动手做”,让学生读题,弄懂题意。后解决三个问题。交流方法:略

四、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

五、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练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一)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二)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练习一第1、2、5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易方程的解法》教材分析青岛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易方程的解法》教材分析青岛版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简易方程的解法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与代数的解法。这部分内容是在用字母表示数、列方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淡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从不同角度提供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简单方程解法,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简单方程,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简单方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为之后学习一般方程的解法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用字母简易的表示数,并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快速列出简易方程,体会到字母表示数的简便性,能判断出等式的变量,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简易方程。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简易方程的意义,并进行求解。我所面对的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抽象字母的理解应用能力正在提升中。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简易方程解法,能够准确解出简易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与天平常识的运用,自主得到求解简易方程的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加强交流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二)教学难点:快速求解建议方程。
五、说教学方法
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学才能有起伏,课堂才不至于沉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如下:情景设置法,小组讨论法和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导入部分我运用设置情景法,展示一张画有小学生喜爱的金丝猴馆的卡通画,图片上在进行称量金丝猴的活动,并请学生根据图片自由提出问题,学生们会提出金丝猴有多重这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简易方程的解法。
(二)生成新知
新课展开时,我通过设置情景,结合生活实际。
首先,在天平的两边加上同等质量的物品,其中一边是砝码,一边是未知重量的牛奶一瓶加砝码。天平能够保持平衡,引导学生猜测未知重量的物体质量,列出等式:
X+50=300
其次,在天平两边分别减去一个50g的砝码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引导学生列出相应方程:
X+50-50=300-50
从而给出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依旧成立。并引导学生进行加砝码的自主尝试,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能力。
对列出的第二个等式进行化简,得到:x=250,从而牛奶的重量为250g。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与自己动手操作参与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
最后设置分小组讨论,得出简易方程的一般解法:方程的两边可以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使等式的一边只保留未知数,另一边为常数,即解得方程。并讲授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给出一道基础题进行应用,注意强调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
设计意图:该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但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思维碰撞,学生自己可以尝试着找到其中的结论,同时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以锻炼提高。
(三)巩固提升
在巩固深化过程中,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式进行巩固提升,并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注意联系生活,只有将学习内容融合到生活中,回归到生活中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养成学以致用的思维模式。
《简易方程的解法》说课稿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时,我牢记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请学生来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学生将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总结,我将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升华。并请学生课后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简易方程的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的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提纲式:简洁、清晰、明了。符合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简易方程的解法
x+50=300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依旧成立。
x+50-50=300-50
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方程的两边可以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使等式的一边只保留未知数,另一边为常数,即解得方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0的运算》教案(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0的运算》教案(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例3

【执教教师】

【教材分析】

《有关0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的例题3。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分别接触过0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但还没有系统的整理在一起学习过,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整理归纳0的各种运算性质,掌握有关0的运算特性。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会利用0的特性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征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难点: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教学、学法】

教法:进行知识迁移,采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0在运算中的特性。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口算题目:

(1)100+0= (2) 0+568=(3)0×78= (4)154-0= (5)0÷23= (6)12-12=

(7) 0÷76= (8) 235+0=(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2、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算式中或结果中都出现了0)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计算(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把这些题目按四则运算分分类,看一看在每一种运算中各有什么特征?

加法:一个数加上0,或者0加上一个数还得原数。

减法:一个数减去0, 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除法:0除以任何数都得0

3、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 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举例说明。

板书: 5÷0=□ 0÷0=□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5÷0=□ 想:□×0=5 无商

0÷0=□ 0×□=0 商不确定

所以:0不能做除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我会填

一个数加上0,还得( )。

一个数减去0,还得( )。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 )。

0除以一个( ),还得0。

( )等于减数,差是0。

0不能作( )。)

2、我会判断

1、一个数加0,结果是它本身。( )

2、被减数和减数相同,差是0.( )

3、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结果都是0.( )

4、0除以任何一个数,结果都是0.( )

3、我会算

127×0+98= 0×35÷999=

35+66-(35+66)= 48+110×(18-18)=

四、小结与思考

师: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平移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平移教案

第一课时 图形的平移

内容:课本P1的例题和P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平移动方法,体会平移的特点。

难点: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电脑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条热带鱼,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条热带鱼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例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是怎样运动的?(向右平移)

2.问:它们的运动有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平移的方法,数一数,看它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

3.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

4.小组交流。

5.反馈汇报。

小船图向右平移9格。

金鱼图向右平移7格。

三、做试一试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学生尝试作图。

要求:先自己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⑶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四、做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对应点或对应线段平移

中间图形用虚线,箭头表示平移方向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0的运算》教案(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0的运算》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征。

2、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24+0= 13-13= 0×8= 0÷9=

0+504= 70-0= 392×0= 0÷36=

问题:具体描述一下这些有关0的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1、 加法: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0能作加数、和)。

2、 减法: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当被减数和减数相等时差为0(能作被减数、减数、差)。

3、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能作因数、积)。

4、 除法:0除以一个非0的数仍得0(0能作被除数、商)。

问题: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二)讨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第一种情况:被除数不是0,例如:

5 ÷ 0=( ) 乘除互逆 0×( )=5 ()里没有

被除数 除数 商 --------> ---> 合适的数

0乘任何数都得0 5÷0无商

第二种情况:被除数和除数都是0,例如:

0÷ 0=( ) 乘除互逆 0×( )=0 ()里可以

被除数 除数 商 --------> ---> 填任何数,

0乘任何数都得0 0÷0的商不确定

结论:0作除数无意义,所以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新知

(一)、填空

1、一个数和0相乘,得( ),一个非0数和1相乘得()。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都得( )。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0除以任何数还得0。 ( )

2、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的数相除,商一定1。 ( )

3、0可以作加数、因数、被减数、除数、和、差等。 ( )

4、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 )

5、0除以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 )

6、综合算式: 12×10÷0=0 ……………………… ( )

(三)竖式计算

406×21= 370×43= 528÷5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布置作业

脱式计算:

(1)(45-5×9)+732

(2)651-[(342-178)×0]

(3)713×[26-(78÷3)]

(4)(32-4 ×8) ÷(104 ×23)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分析一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分析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分析一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小数的意义,记住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
2.记住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3.能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理解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数位,求出小数的点近似数,并能吧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小数的意义。难点是单名数和复名数的化聚。
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出示预习提纲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分之一。0.7里有()个0.1。
(2)10个0.1是()。10个0.01是()。
(3)写成小数是()。写成小数是()。
(4)1米=()分米=()厘米=()毫米。
三、展示汇报交流
1.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100÷10=10÷10=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四、反馈检测
1.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2.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0.09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在教学小数的产生时,加了一个自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自学知道:当计算得不到整数时,也要用小数表示.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不是很好,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预习提纲
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展示汇报交流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0.050.005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40.63.134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零点零一四十五点五零三
三、反馈检测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整节教学活动是丰富的,如:新课中的小组合作,课堂活动中的同桌交流等等,学生兴趣非常浓,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
巩固小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复习引入
0.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37是由()个0.1和()个0.01组成;
1.28是由()个0.01组成。
2、读出、写出下列各数。
二、展示汇报交流
书56页第八题。
引导学生认识数轴:从0开始,依次表示1、2、3、4……相邻两数之间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表示0.1.
在四人一小组中讨论:数轴上的数怎样表示?
集体订正。
书57页第九题。
引导学生读题,用铅笔涂色。
在四人一小组中讨论:怎样涂色?
集体订正。
书57页第十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数据信息。
在四人一小组中讨论:怎样涂色几个小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集体订正。
书57页第十一、十二题。
学生合作完成,交流。
写作:60.06
集体订正。
书57页第十三题。
小组讨论:小数点在什么位置?
原来的数:450.01
三、反馈检测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练习的设计将这节课的三个知识点进行融合,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网络,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快速且简洁地完成练习.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第9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与掌握小数的性质,并学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或根据需要把小数和整数化成指定小数位数的数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小数的“末尾”和“后面”的确切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回答。
(1)l分米=()厘米=()毫米。
(2)把5角、8元5角,1元零5分,写成用“元”为单位的数。
2.课本第93页插图,一天,丽丽和妈妈到百货商店买东西,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下数据
三件衣服的标价分别是8.00元,7.00元,15.00元。
两条裙子的标价分别是8.00元和12.00元。
一只书包的标价是8.50元。
“这里的8.50元,12.00元……各表示多少钱,小数点后面为什么可以添上一、两个“0”?
3、总结出小数的性质
(二)汇报交流
1.教学例1: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并比较大小。
(1)1分米=0.1米
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
(2)l分米=10厘米=100毫米,规律:0.1米=0.10米=0.100米
(3)在尺子上互找1分米、10厘米和10毫米的长度进行验证。
(4)观察发现。
①从左往右看,3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小数后面依次加上一个0,两个0
②从右往左看,3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小数后面依次去掉一个0,两个0
③从中间那个数向两边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们的发现是否有普遍意义呢?
2.教学例2。出示:比较0.50和0.5的大小。
(1)四人小组讨论说理。
(2)集体讲评。用投影演示。得出:0.50=0.5
3.综合归纳。
从例1、例2小数末尾0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94页结论和下面一段的说明。
请回答上课时丽丽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与检测
1.化简练习。
(1)试一试。
先独立完成第1题,完成后反馈讲评。问10.070中十分位上的0可以省略吗?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1题。
2.改写练习。
(1)“试一试”第2题。
讲评:完成后反馈讲评,问改写后大小不变,但什么变了?
(2)“练一练”第3题。(独立完成后反馈讲评)
(四)综合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
(1)10.105=10.15………………………………………()
(2)3.5=3.50=3.050……………………………………()
(3)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板书: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课后反思:结合例题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其他一些具体例子应用小数的性质,注意了容易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情况下可以添上或去掉0.学生掌握较好.
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根据位值原则,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把两个以上的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概括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用0、1、2三个数字,写出不同的数。
(1)学生口答,教师归类。
21010.20.12
20120.10.21
1021.02
1201.20
2.10
2.01
2如果要把这些数分作两类,该怎么分?(整数和小数,大于1的数和小于1的数)
(3)擦去第1类(第一列),问余下的2列左边一行是什么小数,右边一列呢?比一比哪一列数大?
(二)展示交流
1、从准备题(3)的回答揭示课题——小数大小的比较。
2.教学例3。
(1)比较4.1元和3.99元的大小。
①判断。
②说明理由。
③总结:两个数比较,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
④举例。学生各举一例,同桌互答。
(2)用0.08米和0.069米。
①用第(1)题总结的方法比较。
②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相同,比较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8个0.01大于6个0.01,所以0.08米>0.069米。
③用图验证,然后提问:如果改为比较0.08米和0.169米的大小,你认为哪个大,为什么?
(3)总结:两个数比较,当整数部分相同时,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时,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4)2.531和2.534。
①四人小组讨论,说出理由。
②反馈讲评。
(4)总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①学生概括。
②看课本例3的内容,并填空。
(5)试一试:在下面各题的○里填上、或=。
2.54○2.140.746○0.7643.79○3.790
①独立练习。
②反馈讲评。
3.例4的教学。(出示例4)
把下面的小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4.23.983.8994.174.099
(1)学生尝试完成。
(2)反馈结果与方法。
(3)教师介绍书本中例4的比较方法。边讲解边板演。
(4)模仿练习。
课本“练一练”第2题。
4.小结:这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比较小数部分大小时,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吗?
(三)反馈与测试
1.“练一练”第1题。
比较下面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86和3.5944.999和50.761和0.7650.03和0.028
(1)独立练习。7.9()8.2;1.374()1.3;5.7()5.8;0.6()0.60
(2)反馈校正。
2.把准备题中的8个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四)小结
板书:小数大小的方法:两个数比较,当整数部分相同时,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时,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教学反思: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先比较十分位,依次比下去,哪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四年级数学下 第一单元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围绕教学时侧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几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不足之处:

一、运算顺序没掌握好

1、没有括号的运算,部分学生没有审题,直接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190-805+55 变成先算减再算除最后算加。

2、对于有括号的运算,如:6(6010+120)学生第一步先算括号里的除后直接把括号去掉,算660+120。

二、问题没解决好

学生往往会有粗枝大叶的毛病,有两个问题的题目做成一个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分步会做,列综合算式却做不好。

三、探其原因

本人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做不好的情况,可能与教材的编材体系有关。新教材将四则混合运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删掉了一部分例题,仅用了6个例题来编排。而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是分成两个部分一次循序渐进的,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学生较易接受。

四、对策

今后教学应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并且弄清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加强对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将分步列式变成综合列式。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140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