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复习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复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教材第141~142页期末复习第4~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求未知数x。

2.使学生了解适合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思路和步骤,熟练地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综合、归纳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名称。

在四则运算的知识里,我们已经复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那么,在四则运算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 先说一说,加法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一减数=差)

提问:根据减法的意义,减法算式里各个数分别相当于加法算式里的什么?(用线连结板书)

提问:怎样用式子表示乘法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因数x因数=积 被除数÷除数=商)

提问:根据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里各个数分别相当于乘法算式里的什么?(用线连结板书)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通过 复习,要进一步全面地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关系求算式中的未知数x,以及进行计算的验算;还要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 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熟练地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二、复习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整理加、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复习加、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加法算式里一个加数怎样求?(板书: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你能根据前面加、减的两个式子说明 为什么“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吗?

提问: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完成板书:

加数十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一差

被减数一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2.整理乘、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乘、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乘法算式里的一个因数要怎样求?(板书:一个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你能根据前面乘、除的两个式子来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吗?

提问: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完成板书:

因 数x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x商

请同学们把这些关系式完整地默读一遍,并记住它。

三、复习求未知数

1.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关系式来求未知数x。大家看期末复习第4题,先做求加、减算式中未知数x的三道题请同学们分别说一说,每题里的x是什么数,求x要应用怎 样的关系式来求结果。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求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现在看第4题里其余的三道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小结:求未知数x,要先看未知数是算式里的什么数,再联系四则运算的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怎样求出x的值,然后再解答。

四、复习应用题

学习了求等式中的未知数x,还可以列含未知数x的等式答应用题。请看下面两道题。

1.公共汽车到广场站下车13人,还剩27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2.公共汽车上原来有40人,到广场站下车一批后,还剩27人。广场站下车多少人?

提问:你能顺着题意说出数量关系吗?谁来说一说?(板书:原 来的人数一下车的人数=还剩的人数)

你发现这个数量关系式中的三个条件里只有几个是已知的? 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比较方便?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练习,要求列含有未知数x 的等式解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列等式的。

提问: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哪几步来做?你认为哪一步最重要?

指出:列含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三步来做,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题里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应用题。

一辆汽车下午行200千米,比上午多行40千米。上午行了多少千米?

提问:顺着题意想,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你觉得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方便?为什么?让学生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集体订正。

提问:等式是怎样列出来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时,要顺着题意想数量系式,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现在请同学们看期末复习第5题,每道题里数量之间有怎样 的数量关系,谁来说一说?(指名口答)

小结: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一般可以分三步做:先设问题里要求的数为x,再想数量之间相等的关系式,对 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然后求出x是多少,就是问题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是顺着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

五、课堂作业

期末复习第5题。

小编推荐

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乘、除法进行验算,以及求乘、除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练习十五第3题)

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五第3题。

2.口算。(小黑板出示)

4x6:二: 12x3::: 24x4:::

24÷4= 36÷12= 96÷24=

24÷6= 36÷3= 96÷4=

提问:从上面三组题看,乘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对乘法来说,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我们看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整理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谁来说一说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在课本第75页上把乘、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填写完整。

指名一人在小黑板上填写。

集体订正。

说明: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其中任何一个数都可以用其他两个数相乘或相除表示出来。

2.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用。

(1)提问: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两方面的问题?

(2)“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乘法是怎样验算的?这是应用了哪个关系式?

做除法是怎样验算的?应用了哪个关系式?还可以怎样验算?

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

指出:应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乘、除法计算的验算。验算的方法是把算出的得数看做已知数,根据关系式来验算,看验算时算出的结果是不是算式里原来的数。

(3)“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应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求乘、除法算式里的未知数j。在求未知数j时,先看上在算式里是未知的什么数,然后根据刚才的关系式想j等于什么,并列出式子,求出结果。

三、课堂练习 ·

1.练习十五第4题。

(1)指名学生口答第(1)题,老师板书。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关系式来写出这两道除法算式的?

指出: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所以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这三道算式是互相联系的。

(2)指名口答第(2)题,老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根据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出这样两道算式?

指出: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商x除数,除数=被除数÷商,所以根据一道除法算式,就可以写出相应的一道乘法算式和另一道除法算式。这是互相联系的三道乘、除法算式。

2.练习十五第6题。

(1)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题是怎样列出等式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y的等式解答时,最重要的是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这样才能正确求出j的值是多少。

3.练习十五第7题。

根据图中商品的标价,你能想到哪些乘法或除法问题?

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并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或除法算。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4.练习十五第8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老师在小黑板上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

提问:这些数量关系式里都是哪三个数量?根据一个乘法数量关系式可以写出几个除法数量关系式?写除法关系式时要怎样想?

(用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

5.第77页思考题。

(1)第(1)题。

提问:积的个位上8是哪两个数乘得的?第二个因数个位与第一个因数十位上5乘满10吗?第二个因数个位是几?第一个因数个位呢?

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十位上5乘满10吗?、第二个因数十位上是几?

请你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2)第(2)题。

商的个位上应该是几?你是怎样看出来的?除数十位上是几?为什么?十位上的商只能是几?为什么?

你现在能填出所有i i里的数吗?先试一试,再说一说是怎样

想的。(这里既可以继续一位一位推算出每个1 |里的数,也可以用商乘除数先求被除数,再做每一步的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再说一说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哪两方面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五第6题。

四则运算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则运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 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P3 例1(2)(3)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 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 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猴子捞月

一、教学内容:54——5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每只猴子平均可以分几个月亮?”

(二)、学习0的除法

问题:把几个月亮平均分?分给几个猴子呢?

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列出除法算式:0÷5=0(个)

引导:分给6个猴子呢?0÷6=0(个)

分给7个猴子呢?0÷7=0(个)

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小练习:0÷3=0÷8=0÷9=6×0=0×8=

(三)、巩固练习

做自主练习1和2

(四)、拓展练习

我5分钟剪了15朵花。

每张纸剪2个“福”,我剪10个……

剪窗花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含括号的四则运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成功之处:

1、将理解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在例5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不足之处:

1、 还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学生在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出现了没用小括号计算。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结合题来说一说,可以不可以,为什么。那么在课堂中是由我来告诉学生的。

2、 对于学情分析还不够透彻。在例5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经过前面的学习应该不存在障碍。可以是实际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比较多,体现在不参与计算的数怎么办,运算顺序不清晰等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讲解,但也一直在反思学生出现这种无从下手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感觉还是学生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另外我认为在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则运算意义和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4l页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应用,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算法。通过复习,要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系统地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进一步认识一些运算的规律,并能熟练地应用运算的定律、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 75—55= 75—20=

提问:你能说出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出示加法定义)根据这一组算式中的两道减法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减法。(出示减法定义)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

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出示乘法定义)根据乘法的意义,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做除法?(出示除法定义)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并且从上面的每组题可以看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我们能不能用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呢?请看期末复习第1题。

2.四则运算意义的应用。

(1)请同学们先看第(1)题。谁来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呢?(按照编的题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是加法应用题?

谁能根据编出的加法应用题来编两道减法应用题?(指名学生口头编题)

提问:这两题都是已知加法里的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2)请同学们再看第(2)题。谁来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呢?(按照编的题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是乘法应用题?

哪位同学能根据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出两道除法应用题?(指名口头编题)

提问: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乘法里的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来编出相应的应用题,知道了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要用四则运算来解答。为了更好地掌握四则运算的知识,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学过的运算定律。

三、复习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1.整理运算定律。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板书:a+b=a+b

axb=bxa)

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个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用字母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

[板书(a+b)+c=a+(b+c)

(axb)xc=ax(bxc)]

哪位同学看着这两个字母式子说说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字母式子(a+b)xc=axc+bxc(板书)表示什么运算 定律?你能说出这个式子的意思吗?它与乘法的结合律不同在哪 里?

说明: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一种运算,乘法分配律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只通过结合改变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改变运算顺序后是求两积之和。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还学习过哪些运算的规律?(让学生 口答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

提问:这些运算的定律或规律有什么实际应用?

2.简便计算。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第3题。

(1)指名学生板演第1~3行左边三道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1~3行右边三道题。

让学生依次说出每道题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出过程和结果, 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注意结合264—198的计算,提问学 生:为什么减去200后要加上27)

(3)指名学生板演第4行的两道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第1小题连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想到把6和4交换位置?

第2小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

(4)谁来说一说,125x48(板书)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板书简便计算过程)为什么要把48看成8x 6的积?

指出:这里把一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应用乘法的结合律来计 算比较简便。

现在请大家来看一看5600÷16,(板书)能不能把哪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应用运算的规律使计算简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00÷(8x2)

提问:为什么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结:我们在计算式题时,有时候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还能说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吗?你 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哪些?学习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作业做复习第3题最后两行。

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2


水中救援

一、教学内容:56——59页

二、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四、学具准备:数学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谁能编出一个数学故事来。

四到五名学生讲述数学故事。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进一步理解图意。

(二)、学习“知道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能平均分成几份”的除法

问题: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5÷3=(条)

小练习:

1、28个枣,每个盘子放7个,需要准备()个盘子。

2、16个桃,每人分8个,可以分给()人。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除法

提出问题:把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0÷5=(只)

小练习:

1、14个橘子,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2、8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个。

(四)、拓展练习

59页自主练习4

教学反思:

学生在计算方面没有掌握技巧,不能熟练地利用口诀来求商。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成功之处:

1、通过一家三口去冰雪天地游玩要买门票的情境图引入,当课件播放出这个图片的时候,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生特别喜欢,积极的投入到了这节课中,认真的思考起老师提出的问题。

2、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其实就是平时学生所做的连线题,我设计成了几个小帽子,让学生分别戴在头上,来找和自己的计算顺序相同的。通过这个游戏,我发现学生参与度广了,平时不喜欢举手的学生,小手也举得高高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使枯燥的课堂变的活跃起来了,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

3、注重对学生自学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对应用的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来提出,自己来分析的,这样让学生亲自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不足之处:

1、在复习的时候用的时间比较多,使得后面的课程比较仓促;

2、练习设计的不过多样化,使得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多。

总之来说,本节课基本上学生对于新知识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慢慢改正。

《四则运算》知识点汇总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则运算》知识点汇总”,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则运算》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1、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②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管,叫做减法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2、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②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管,叫做除法

因数×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

积÷因数=因数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6、算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练习题

一、直接写出下面的得数。

24-8+12=()24-(8+12)=()

120+0×2=()360-420÷6=()

二、递等式计算。

35×40-315÷3=()150-(67+83)÷20=()

60+240÷(32-26)=()480÷(144-960÷8)=()

参考答案

一、直接写出下面的得数。

24-8+12=(28)24-(8+12)=(4)

120+0×2=(120)360-420÷6=(290)

二、递等式计算。

35×40-315÷3=(387)150-(67+83)÷20=(142.5)

60+240÷(32-26)=(100)480÷(144-960÷8)=(20)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通过同数连加引出乘法算式,掌握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2、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算一算

2+2+2+2=4+4+4=23+3+3=

2、思考:像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呢?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乘法的知识。(此处我认为不是提出“乘法”这一概念的最佳时机)

1、电脑出示课件,根据画面你能提出问题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2、交流。

3、针对5+5+5+5+5+5+5+5=40进行乘法教学。

用加法算宝葫芦的个数太麻烦了,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这里提出乘法自然而然,让学生充分体会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

相同加数是5有8个这样的数,可以用乘法表示。

板书:8×5=405×8=40,介绍各部分的名称,读法。

4、小组将本组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4+4+4=()(只)

写成乘法算式:()×()=()(只)

或()×()=()(只)

三、试一试

1、课本第6页自主练习1

()+()=()()+()+()+()=()

()×()=()()×()=()

2、填一填

3+3+3+3=()×()5+5+5+5+5+5=()×()

7+7+7=()×()6+6+6+6+6=()×()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3乘56和4相乘

()()()()()()

4、找朋友

7×34×62×56×45+5

2+2+2+2+27+7+76+6+6+63×74+4+4+4+4

5、把图画补充完整。

2×4

6、课本第7页第7题。

(1)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滑冰?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加强学生的理解。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练一练108页,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五、布置作业

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109页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2)根据大家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步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列式计算;
(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1、完成书本练一练
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到百润发大卖场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100-80=20(元)20÷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可能一: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例题中问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
(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5“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4、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240÷40+20×2=890-30÷3×5=400
90-30÷3×5=100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变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边长×边长=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练习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12、280÷35的简便算法:75×12=(25×4)×(3×3)=100×9=900280÷35=280÷7÷5=40÷5=8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1、(3+3)÷(3-3)=6÷0=6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变成“[(3+3)+3]÷3”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第6、7、8题
其中第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

练习十二(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适时渗透法制、德育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制哩念。教学重点: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前几节课学习的混合计算进行练习,比一比谁练习得最好。(板书课题)
⒉口算
90÷3012×578×2270÷903×1557÷3200÷5027×396×12280÷40
4×1960÷15
二、整理混合运算顺序
⒈运算顺序。
⑴出示:280+120÷10280+120×10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⑵出示:30÷6×530-6+5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⑶出示:(120+150)÷9017×(78-29)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⑷提问:刚刚计算的几道题可以分成几类?应该怎样计算?
⒉完成练习五第2题
⑴出示:480-180+6031+2×30240÷4×20480-(180+60)(31+2)×30240÷(4×20)请同学们分组分别进行计算。
⑵比一比。
提问:每组中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呢?
三、实际应用
⒈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
①出示题目列表。提问: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问题。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来计算。
②指名请同学们说说解题思路,并相应地说综合算式为什么这么列式。
⒉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①出示第6题的3小题。提问: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同学们独立完成。
③分析、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1、3、4题

练习十二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二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⒉口算:
720÷90484÷2450÷5028+4213×4840÷21360×265-1756+8
⒊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87-49+21(90+70)÷80100-5×1332×(47-17)
二、灵活运用
⒈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⑴出示题目:请同学们一线一组地算一算。
⑵比较: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关系?
⑶小结:能过这组题的计算,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数边续除以两个数,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结果相同。⑷组织同学们分组举例,并证实以上的结论。
⒉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比较。
⑵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题比较时的思考过程。
⒊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同学们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是纠正。四、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十二、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导学案

课题2 乘、除法的意义和有关0的运算

班级 组名 使用人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2、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会把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

3、掌握关于0的计算,知道0不能做除数。

学习重点:会把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会把除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学习难点: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一、温故知新

根据下列三个数写四个算式。

(1) 7、8、56

(2)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自学教材的例题,分析并解答:

(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用加法计算,列式3+3+3+3=12,用乘法计算,列式计算为( )。

(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列式计算为( )。

(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枝,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列式计算为( )。

2、有关0的运算

你知道有关0的哪些运算?

a-0=( ) a+0=( ) a-a=( )

0×a=( ) 0÷a=( )

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

三、交流展示

1、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 )。

2、预习后,我还知道了:

积=( )×因数 因数=( )÷另一个因数

商=( )÷除数 除数=( )÷商

被除数=( )×差

四、过关检测:

1、填空题。

(1)一个除法算式中,商是8,除数是6,被除数是( )。

(2)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与它相同,他们的积是( )。

(3)被除数是54,商是9,除数是( )。

(4)另个因数的积是72,其中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 )。

(5)0乘( )都得0;0除以( )都得0。

2、根据算式直接写得数。

(1)32×25=800

800÷( )=25 800÷32=( )

(2)425÷17=25

17×25=( ) 425÷( )=17

3、计算下列各题。

45+45×0 0÷18+9 469+0

32×3×6×0 430×0 0÷318

总结、评价:

我学会了: 。

总体表现(优、良、差)

四则混合运算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则混合运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在教学式题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来口述式题的运算顺序,减少运算顺序的错误,同时也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业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式题的运算顺序用简单的画顺序线,以增强运算顺序的形象感。如:第11页例题5: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 42+6(12-4)

(2) 42+612-4

口述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减法,再算 口述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

括号外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加法。 算减法。

而在教两三步计算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时,我先要求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让其明白列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只有多巩固练习,就能熟能生巧,做到四则运算式题的顺序无误,列综合算式条理清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大的收获是差生做式题的计算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复习》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观察中的发现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08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