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地理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地理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和矿产等概念,使学生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通过阅读地层和化石等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观念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整个单元的知识基础,关于这一点教材在引言部分叙述的较清楚,引言部分说明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环境和整个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陆地上生命及人类生存的基地。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这在第二节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关系,岩石是土壤的发育及其物质组成的基础,这可从第四节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别提到岩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也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引言部分叙述较为概括、简练,并且与后面章节的联系较为紧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了较好的铺垫。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7633

相关阅读

高考地理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16讲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考纲要求]

陆地的组成要素。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知识讲解]

陆地环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注意:岩石圈≠地壳

1、组成岩石的矿物

(1)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属元素为铝。

(2)几个概念: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

矿床: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有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

2、分类及其成因: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等。理解教材P58页“岩浆岩生成示意图”。

玄武岩:密度大,有许多气孔,不宜做建筑材料。西南地区各省都有分布。

花岗岩:密度小,好的建筑材料。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

形成矿产:有色金属。

(2)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形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海滨的金、金刚石。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物章。

河流沉积:上游下游:颗粒由大到小。

下游某处垂直方向上下:砾岩、砂岩、粘土。

化石:古生物遗体(如贝壳)或遗迹(如足穴)。

化石与古环境:

珊瑚组成的石灰岩——温暖广阔的浅海。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总是按顺序排列的,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古老。

提问:同一条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沉积物颗粒大小有何变化?同一河段在垂直方向,由上至下沉积物有何变化?

可反映地层的地质变化、生物进化、当时的地理环境。理解教材P59页“沉积岩生成示意图”及P60页“根据化石确定地层时代示意图”:①地点3海拔高没有形成B层,后下沉形成C、D层;②地点3先形成B层,后抬升,B层被侵蚀,后又下沉形成C、D层。

附:各地质年代的典型代表

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

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

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

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

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3)变质岩:已生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如石灰岩变成大理石等。理解教材P61页“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注意的是石灰岩与岩浆的交界部位。

3、地壳物质的循环:

冷却凝固外力作用高温熔化

二、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1、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

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

水平运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升降运动(垂直运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

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实例: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

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实例: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注意: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褶皱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4)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侵蚀:黄土高原由于岩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侵蚀严重,形成

千沟万壑。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

洲。

冲积扇三角洲

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祁连山北部山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冲积扇边缘形成绿洲。

侵蚀: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堆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移动沙丘构造静止沙丘构造戈壁沙漠黄土

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沙丘.它会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需注意的地方:

1、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

2、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

3、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4、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能力训练]

如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读图回答1—2题。

1.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

A.3个B.4个C.5个D.6个

2.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A.LNB.LNC.LKD.MN

图5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6为图5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2为图5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3—7题。

表2

月份123456789101112

月平均气温(℃)-7.3-2.55.311.716.720.522.421.015.99.41.6-5.7

月平均降水量(mm)0.50.62.56.013.011.019.828.517.09.01.60.5

3.根据表2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地区属于()

A.亚热带B.温带C.季风气候D.大陆性气候

4.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A.夏季降水B.春季降水C.深层地下水D.冰川融水

5.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中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发展B.臭气层空洞

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D.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量增加

6.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温度下降B.温度升高

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D.过量抽取地下水

7.协调本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A.增加移民B.控制人口数量C.扩大耕地面积D.保育天然植被

2003年秋季,泉城济南市许多干涸多年的泉群重新涌水,图1表示济南市附近地貌类型,据此回答8-10题:

①黄河

②冲积平原

③侵蚀平原

④喀斯特低山

⑤花岗片麻岩低山

8.这些泉群的主要补给区为

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⑤

9.这些泉群的水源主要为

A.土壤水B.潜水C.承压水D.地表径流

10.这次泉水由枯变丰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地下水回灌取得成效B.2003年黄河中下游地区雨量大增

C.退耕还林发挥了良好生态效益D.南水北调东线将长江的水调入黄河

图4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1—12题。

1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A.a图B.b图C.c图D.d图

12.a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积作用B.湖泊沉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1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以下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BC

DEF。

(2)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

①太平洋西部的岛弧和海沟的成因是:

②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是:

③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

④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

[能力训练答案]

1、A2、D3.BD4.AD5.AD6.CD7.BD、8、A9、C10、B11、C

12、D

13.(1)太平洋板块亚欧地区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2)①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②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而形成

③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而形成的(或两个大陆板块相撞)

④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带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考纲要求]

陆地的组成要素。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知识讲解]

陆地环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注意:岩石圈≠地壳

1、组成岩石的矿物

(1)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属元素为铝。

(2)几个概念: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间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规律和意义。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内容是阐述陆地水和水资源的关系及对人类的意义,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还是水循环运动,教材都是从水资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发,加以说明。
关于“陆地水体类型”,教材首先说明了陆地水的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从陆地水的来源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并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静态水资源储量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开采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静态水资源还没有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如果一旦开发利用,则必须注意以不影响其后续利用为前提;动态水资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复,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虽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份额极少,但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由于其份额少,虽然更新速度快,但在开发利用中也应注意保护和节约使用,如果不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出现枯竭。另外本段教材介绍的陆地水体中关于地下水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适当补充“潜水和承压水”的概念、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这部分知识教材是以示意图和小字形式出现的。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运动转化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水源补给体现出来。陆地水体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河流水,因此本段教材重点讲述河流水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并以我国为例说明其分布。其中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大气降水的特点密切相关;冰川对河流的补给是单向的,并且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气温的关系密切,因为气温的高低决定冰川融水的多少,即决定河流径流量的大小;湖泊水和地下水与河流水的补给是属于相互补给的关系,根据水位和流量的动态变化决定起补给,几种补给形式均有示意图呈现影响河流径流变化的因素及补给关系。
关于“陆地水的更新”,教材主要从更新的角度切入,重点讲述水循环运动过程、类型、环节及意义。由于教材重点介绍陆地环境中陆地水体的更新问题,因此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内陆循环,而对于海洋内循环着墨不多,实际在这三种循环中,循环水量最大的应该是海洋内循环。另外三种水循环类型中,真正能够使陆地水体得以更新的是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对于内陆水资源是否能够持续利用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旦水循环出现问题,陆地水体的更新也会出现问题,则水资源就有可能出现枯竭。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涉及原理性或概念性知识部分,提倡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示意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的示意图,思考、分析完成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例如学习“陆地水体类型”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湖泊、沼泽水等,固态形成冰川,下渗部分形成地下径流的过程”示意图,通过示意图使学生明确陆地水的类型以及空间分布,并为后面学习水循环打下基础。如果补充地下水分类,可以借用教材中提供的示意图,也可以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或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形象的了解地下水按埋藏所分的两种类型——潜水和承压水,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两种地下水的差别是什么,在开发利用上有什么差异性?如果利用不当,导致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再比如,学习“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关于大气降水、冰川与河流补给关系,潜水与河流互补关系示意图,并思考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以冰川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怎样的互补关系?
学习“水循环”时,教师可以继续使用前面讲述“水体类型”时绘制的板图,提出问题思考:大气降水的水汽来自何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最终归宿是何处?由此明确海陆间循环,至于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或教师绘制的板图,明确其水汽分别来自何处?循环的环节有哪些?等。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使学生明确水循环的意义以及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对于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水资源,在教学中应注意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例如:了解“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段落,找出其中关键的数字,以此区别二者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哪几类?其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份额是多少?由此对学生进行节水教育,树立学生的节水意识。再比如,学习水循环后,应该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水资源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是有限的?为什么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导致其枯竭?人类的哪些做法属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这种分析使学生明确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必须合理,才能做到可持续利用。

--方案

①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开发利用;②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③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潜水和承压水动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

(引课)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哪些地区?其中陆地水占的比例是多大?陆地水主要来自何处?分布在何处?以什么形式存在?教师绘制板图并讲解,引导学生总结板书结构。

(板书)一、陆地水体类型

1.陆地水的分类

(出示计算机动画演示或绘制板图)地下径流按埋藏可分为两种类型——潜水和承压水,读图思考,两种类型的补给、埋藏、运动特点、污染状况及利用等有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绘制的板图)说明其中可利用的水体类型有哪几种?它们在循环和更新方面有什么差异?按照不同的循环更新周期,又可以将这些水体分为几种类型?

(板书)2.可利用的水资源

①静态水资源

②动态水资源

③易于利用的淡水资源

(阅读教材相关示意图思考)大气降水是陆地水体的主要补给形式,其降落到地面,对河流水量产生什么影响?长江和莱茵河水量变化有何差异性?为什么?松花江水量的变化与长江是否一样?如有不同,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塔里木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特点?与长江有什么差异?影响其水量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板书)二、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一年中有两个汛期

3.冰川补给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阅读教材中河水与地下水互补示意图思考)结合示意图说明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特点是什么?根据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说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有什么特点?

(板书)4.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5.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阅读教材中水循环示意图或结合讲述陆地水体类型时绘制的板图思考)陆地水如何得到更新?水循环的哪种类型能够使陆地水资源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水循环除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外,还有什么意义?

(板书)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类型

2.水循环的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中心意思展开,因此在--中,也应对此有所体现,并且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关于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材力图通过示意图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重在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板书设计

第三节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陆地水的分类

2.可利用的水资源

①静态水资源

②动态水资源

③易于利用的淡水资源

二、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一年中有两个汛期

3.冰川补给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4.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5.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类型

2.水循环的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通过适应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意识,并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发展生产,使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本节教材从内容看,介绍了一些有关生物的具体知识,但教材选取的是与地理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物知识作为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为了阐明生物与陆地环境的相互关系,这在本节教材的开篇已经有所体现,教材的前言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阐述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必须依赖或适应环境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是组成地理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了地球上的有机界和生物圈,并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由于教材侧重于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对于一些生物知识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如果学生对此感到理解困难,教师应适当予以知识补充,如生物圈,学生经常从各种媒体中遇到这个概念,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明确其含义。关于“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教材主要介绍生物中的植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植物分布受环境的制约,同时植物通过对环境的适应,逐渐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教材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予以介绍。
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教材主要介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因为气候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不同植物类型对光、热、水的需求是不同的,教材列举了几种植物,以实例并配以图片的形式说明光、热、水对不同植物的影响。另外这部分教材有意识的渗透了人类利用自然界中不同植物对气候条件需求不同的特点,建立人工生态经济林的典型实例,使学生认识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做到生产、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由于环境对植物生长有着较强的制约作用,因此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教材列举实例并配以图片予以介绍,并进而介绍由于这种适应性,使一些植物对环境具有了指示作用,关于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被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实用性较强,教材主要介绍了植物对环境中的气候、物候对农时农事、干旱区寻找水源、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的指示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植物花色的改变了解植物所在地区地下矿产埋藏状况等,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关于生物中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没有详细介绍,主要考虑课时问题,如果课时允许,教师可借鉴植物部分的学习,从环境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介绍,不过在教学中应注意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动物具有迁徙性,因此动物受环境的影响是因为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受环境制约较明显,所以动物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的更为广泛。另外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教学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教材分析: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即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和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应该明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有了这一基础,才可能有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对大气、陆地水和岩石圈等的影响,从而突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紧扣人地关系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树立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重要素材,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与生物学科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与实际相联系,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不同地区的植物图片,如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不同植被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植被由南向北分布的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我国北方植被由东到西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使学生明确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气候,植被随纬度变化主要是热量因素的影响,由沿海向内陆变化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影响,还有些植被对光照的要求不同。根据以上的分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人工多层经济林”示意图,了解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规律发展经济从而获得经济、环境等多方面效益的统一。
关于植被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教材提供了多幅图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图像,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加工、处理,了解各类植被如何体现其指示作用的。关于“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光合作用”示意图,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进而明确生物如何改变大气成分,改善陆地水的化学组成,以及加速岩石的风化,促成土壤的形成,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释生物与大气、陆地水和岩石、土壤的关系。关于“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也是学生在初中和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知识,因此不属于新知识,在学习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方案

①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及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②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绿色植物环境效益
①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植被图片;②我国内蒙古草原、西部戈壁、荒漠的景观图片;③马尾松林图片,东北原始林中的人参景观图片;④热带和寒带地区的动物图片

(引课)石灰岩的形成和外力作用中的生物风化以及陆地水循环中的植物蒸腾作用等都离不开生物的作用,生物在地球上构成圈层。
(板书)一、生物圈
1.概念
2.厚度
3.核心
二、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出示第①组图片提问思考)生物中与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植物,观察说明以上图片分布在我国的什么纬度地区?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出示第②组图片提问思考)图片中的植被分布反映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出示第③组图片提问思考)影响图片中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板书)1.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阅读教材中的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图片思考)人类怎样利用自然规律发展生产?
(板书)②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阅读教材中相关图示思考)图中分别反映了植物的哪些指示作用?
(出示第④组图片)生物中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板书)2.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阅读教材中关于光合作用的示意图思考)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对地理环境的意义是什么?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对大气、水、岩石等的影响是什么?绿色植物对环境还有什么作用?
(板书)三、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3.参与水循环改变陆地水成分
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
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本节教材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并且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和生物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一方面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的熟悉的知识解释新问题,进行知识迁移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如景观图片等,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完成知识的学习。本节教材重在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通过图片形式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设计了通过图片形式观察完成。

第四节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圈
1.概念
2.厚度
3.核心
二、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②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2.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3.参与水循环改变陆地水成分
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
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07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