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教材分析
本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接着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常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皱形成的不同岩层形态时,运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状况。本段教材配备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对褶皱和断层形成加以辅助说明,这些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对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作用力的来源也有多种,教材对此有所侧重和删减,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看,教材选择了学生较为常见的、陆地上分布也最广的三种,即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风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但注意风化并不是由于风的原因,应与风成地貌的原因区分开。流水和风成地貌两部分内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态是不一样的,流水有侵蚀和沉积地貌,风力也有侵蚀和沉积地貌,无论是流水还是风力的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都是有分选的。特别注意搬运作用是运动过程,没有结果,因此不形成地貌类型。这部分内容教材同样配备了大量图片,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处理能力,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也非常大,教材在最后安排了阅读材料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才能使地表形态的变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关于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地表形态——地貌的不断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等内容入手,首先强调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并从地质作用能量来源的角度介绍了其分类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表现形式所反映的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等。这部分内容既可以看作是上一节关于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继续,又可以看作是后面学习地质灾害的知识铺垫。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表形态,一直是过去教学中难点,新教材在这里进行了淡化处理,只是在本节教材最后讲述外力作用时进行简单描述。
教材从第二部分开始分别讲述内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将在后面地质灾害中有所描述,在本节教材中不再涉及。关于“地壳运动”教材首先论述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基本运动形式,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及两种运动形式引起的地表变化和两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两种运动形式的学习应该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由科学家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运动方式、时空分布规律等的探讨和研究引出板块构造学说。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涵教材力图体现两个方面,关于知识方面应明确:板块的概念、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内部和边界的不同运动特点以及板块边界不同的运动所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关于价值观念方面,主要体现历史发展的观点,即板块构造理论是不断发展、不断补充、逐步完善的;运动的观点,即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构造学说正是体现了这一运动特点。

教学方法建议
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学习“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时,可以从沧海桑田的变化入手,举一些实例说明,如: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日本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由此说明地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地壳变化的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地壳会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作用是什么?对于地质作用的概念、能量的来源、表现形式及引起的地表缓慢或激烈的变化,可以提出问题:“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等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阅读教材列表比较完成学习。
学习“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两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计算机动画演示运动过程,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树立学生运动的观点有一定帮助。计算机动画演示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过程后,教师应再举例加以说明,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说明世界一些著名的山脉或大的山系都是水平运动的结果,垂直运动也可以找一些典型实例。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六大板块示意图”,观察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是哪两类板块的交界,分别形成什么地貌?板块边界处与板块内部的运动特点有什么不同?
分析“地质构造类型时”注意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计算机动画演示并思考:两种地质构造类型是否有本质的区别?通过观察应使学生明确褶皱的岩层是连续的,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对于褶皱还应使学生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差别,包括岩层的新老关系、形成的地表形态、地形倒置是怎样形成的,向斜构造中一般会储存有地下水,背斜构造中容易储存油气等。对于断层应使学生明确其组合形式以及形成的地表形态,断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等。
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实景图片和示意图,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示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外力作用后的地貌。对于风化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经过风化的岩石标本讲解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的简单原理以及风化的结果。无论是流水地貌还是风成地貌,其过程都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经过流水或风力的作用对风化壳进行侵蚀,侵蚀后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侵蚀的产物被流水和风携带离开原地,较大颗粒物最先沉积,较小的颗粒物被搬运到较远的地方沉积,形成不同的沉积地貌。在学生对内外力作用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是什么?使学生明确:二者是同时发生的;内力是主导作用;二者共同影响形成今天的地表形态。

--方案

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③外力作用与地貌

计算机动画: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褶皱形成过程;断层形成过程;风化的岩石标本M.jaB88.COM

(引课)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国渤海湾钻井到上千米深度,仍是陆地沉积物,这两个实例说明什么?→地壳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引起地壳这种变化的力来自何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质作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表现形式有哪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列表比较完成。

(板书)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类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受力发生水平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垂直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地壳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板书)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分类

2.板块构造学说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化,其变化特点是什么?→有些岩层弯曲变形,有些岩层断裂错开,这就是地质构造。

(板书)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

2.地质构造的类型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弯曲变形属于褶皱。岩层弯曲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地表形成的地形有什么差异?在野外是否可以地表形态判断褶皱类型?→向上隆起——背斜,在地表常形成山;向下凹陷——向斜,在地表常形成谷地。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在野外有时背斜成谷,而向斜中心受挤压力的影响,不易被破坏,在外力沉积的作用下常形成山,因此不能根据地表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而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观察背斜和向斜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差异?→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心新,两翼老。观察断层与褶皱在岩层变化上本质的差别是什么?→褶皱岩层是连续的,断层岩层是断裂的。观察断层的组合形式有几种?形成的地形是什么?典型的实例有什么?根据观察思考结果填表。

(板书)①褶皱

类型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形成地形

背斜

向斜

②断层

组合形式

岩层形态

形成地形

实例

地堑

地垒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提出问题承转)内力作用使地表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产生什么影响?由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形以及产生的地形倒置现象印证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板书)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风化作用

(阅读教材中风化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风化地貌图片及风化的岩石标本)结合示意图或图片分别说明物理、生物和化学风化形成的不同地貌。明确风化的结果是在岩层外部形成风化壳,对基岩起保护作用。

(承转)风化壳在流水、风和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侵蚀破坏,经搬运离开原地,随着流速、风速减小,冰川融化,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不同地貌类型。

(板书)2.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教师出示图片或阅读教材中相关的示意图思考)流水的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风力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

(板书)①流水作用

侵蚀后的产物被流水搬运,进而沉积形成沉积地貌

(板书)沉积: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②风力作用

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

沉积:戈壁——荒漠—沙丘——黄土沉积地貌,如黄土高原

(总结)外力作用的过程

(板书)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重点是对地理原理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对原理示意图的读图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分析和加工有用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重点内容的确定,因此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类图像资料,并自行设计计算机动画示意,以加强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地壳运动变化这一观点的理解。

精选阅读

高考地理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16讲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考纲要求]

陆地的组成要素。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知识讲解]

陆地环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注意:岩石圈≠地壳

1、组成岩石的矿物

(1)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属元素为铝。

(2)几个概念: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

矿床: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有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

2、分类及其成因: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等。理解教材P58页“岩浆岩生成示意图”。

玄武岩:密度大,有许多气孔,不宜做建筑材料。西南地区各省都有分布。

花岗岩:密度小,好的建筑材料。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

形成矿产:有色金属。

(2)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形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海滨的金、金刚石。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物章。

河流沉积:上游下游:颗粒由大到小。

下游某处垂直方向上下:砾岩、砂岩、粘土。

化石:古生物遗体(如贝壳)或遗迹(如足穴)。

化石与古环境:

珊瑚组成的石灰岩——温暖广阔的浅海。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总是按顺序排列的,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古老。

提问:同一条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沉积物颗粒大小有何变化?同一河段在垂直方向,由上至下沉积物有何变化?

可反映地层的地质变化、生物进化、当时的地理环境。理解教材P59页“沉积岩生成示意图”及P60页“根据化石确定地层时代示意图”:①地点3海拔高没有形成B层,后下沉形成C、D层;②地点3先形成B层,后抬升,B层被侵蚀,后又下沉形成C、D层。

附:各地质年代的典型代表

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

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

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

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

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3)变质岩:已生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如石灰岩变成大理石等。理解教材P61页“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注意的是石灰岩与岩浆的交界部位。

3、地壳物质的循环:

冷却凝固外力作用高温熔化

二、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1、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

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

水平运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升降运动(垂直运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

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实例: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

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实例: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注意: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褶皱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4)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侵蚀:黄土高原由于岩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侵蚀严重,形成

千沟万壑。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

洲。

冲积扇三角洲

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祁连山北部山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冲积扇边缘形成绿洲。

侵蚀: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堆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移动沙丘构造静止沙丘构造戈壁沙漠黄土

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沙丘.它会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需注意的地方:

1、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

2、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

3、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4、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能力训练]

如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读图回答1—2题。

1.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

A.3个B.4个C.5个D.6个

2.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A.LNB.LNC.LKD.MN

图5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6为图5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2为图5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3—7题。

表2

月份123456789101112

月平均气温(℃)-7.3-2.55.311.716.720.522.421.015.99.41.6-5.7

月平均降水量(mm)0.50.62.56.013.011.019.828.517.09.01.60.5

3.根据表2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地区属于()

A.亚热带B.温带C.季风气候D.大陆性气候

4.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A.夏季降水B.春季降水C.深层地下水D.冰川融水

5.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中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发展B.臭气层空洞

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D.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量增加

6.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温度下降B.温度升高

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D.过量抽取地下水

7.协调本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A.增加移民B.控制人口数量C.扩大耕地面积D.保育天然植被

2003年秋季,泉城济南市许多干涸多年的泉群重新涌水,图1表示济南市附近地貌类型,据此回答8-10题:

①黄河

②冲积平原

③侵蚀平原

④喀斯特低山

⑤花岗片麻岩低山

8.这些泉群的主要补给区为

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⑤

9.这些泉群的水源主要为

A.土壤水B.潜水C.承压水D.地表径流

10.这次泉水由枯变丰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地下水回灌取得成效B.2003年黄河中下游地区雨量大增

C.退耕还林发挥了良好生态效益D.南水北调东线将长江的水调入黄河

图4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1—12题。

1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A.a图B.b图C.c图D.d图

12.a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积作用B.湖泊沉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1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以下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BC

DEF。

(2)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

①太平洋西部的岛弧和海沟的成因是:

②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是:

③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

④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

[能力训练答案]

1、A2、D3.BD4.AD5.AD6.CD7.BD、8、A9、C10、B11、C

12、D

13.(1)太平洋板块亚欧地区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2)①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②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而形成

③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而形成的(或两个大陆板块相撞)

④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带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间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规律和意义。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内容是阐述陆地水和水资源的关系及对人类的意义,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还是水循环运动,教材都是从水资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发,加以说明。
关于“陆地水体类型”,教材首先说明了陆地水的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从陆地水的来源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并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静态水资源储量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开采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静态水资源还没有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如果一旦开发利用,则必须注意以不影响其后续利用为前提;动态水资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复,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虽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份额极少,但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由于其份额少,虽然更新速度快,但在开发利用中也应注意保护和节约使用,如果不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出现枯竭。另外本段教材介绍的陆地水体中关于地下水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适当补充“潜水和承压水”的概念、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这部分知识教材是以示意图和小字形式出现的。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运动转化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水源补给体现出来。陆地水体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河流水,因此本段教材重点讲述河流水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并以我国为例说明其分布。其中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大气降水的特点密切相关;冰川对河流的补给是单向的,并且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气温的关系密切,因为气温的高低决定冰川融水的多少,即决定河流径流量的大小;湖泊水和地下水与河流水的补给是属于相互补给的关系,根据水位和流量的动态变化决定起补给,几种补给形式均有示意图呈现影响河流径流变化的因素及补给关系。
关于“陆地水的更新”,教材主要从更新的角度切入,重点讲述水循环运动过程、类型、环节及意义。由于教材重点介绍陆地环境中陆地水体的更新问题,因此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内陆循环,而对于海洋内循环着墨不多,实际在这三种循环中,循环水量最大的应该是海洋内循环。另外三种水循环类型中,真正能够使陆地水体得以更新的是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对于内陆水资源是否能够持续利用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旦水循环出现问题,陆地水体的更新也会出现问题,则水资源就有可能出现枯竭。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涉及原理性或概念性知识部分,提倡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示意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的示意图,思考、分析完成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例如学习“陆地水体类型”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湖泊、沼泽水等,固态形成冰川,下渗部分形成地下径流的过程”示意图,通过示意图使学生明确陆地水的类型以及空间分布,并为后面学习水循环打下基础。如果补充地下水分类,可以借用教材中提供的示意图,也可以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或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形象的了解地下水按埋藏所分的两种类型——潜水和承压水,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两种地下水的差别是什么,在开发利用上有什么差异性?如果利用不当,导致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再比如,学习“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关于大气降水、冰川与河流补给关系,潜水与河流互补关系示意图,并思考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以冰川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怎样的互补关系?
学习“水循环”时,教师可以继续使用前面讲述“水体类型”时绘制的板图,提出问题思考:大气降水的水汽来自何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最终归宿是何处?由此明确海陆间循环,至于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或教师绘制的板图,明确其水汽分别来自何处?循环的环节有哪些?等。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使学生明确水循环的意义以及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对于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水资源,在教学中应注意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例如:了解“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段落,找出其中关键的数字,以此区别二者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哪几类?其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份额是多少?由此对学生进行节水教育,树立学生的节水意识。再比如,学习水循环后,应该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水资源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是有限的?为什么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导致其枯竭?人类的哪些做法属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这种分析使学生明确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必须合理,才能做到可持续利用。

--方案

①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开发利用;②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③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潜水和承压水动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

(引课)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哪些地区?其中陆地水占的比例是多大?陆地水主要来自何处?分布在何处?以什么形式存在?教师绘制板图并讲解,引导学生总结板书结构。

(板书)一、陆地水体类型

1.陆地水的分类

(出示计算机动画演示或绘制板图)地下径流按埋藏可分为两种类型——潜水和承压水,读图思考,两种类型的补给、埋藏、运动特点、污染状况及利用等有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绘制的板图)说明其中可利用的水体类型有哪几种?它们在循环和更新方面有什么差异?按照不同的循环更新周期,又可以将这些水体分为几种类型?

(板书)2.可利用的水资源

①静态水资源

②动态水资源

③易于利用的淡水资源

(阅读教材相关示意图思考)大气降水是陆地水体的主要补给形式,其降落到地面,对河流水量产生什么影响?长江和莱茵河水量变化有何差异性?为什么?松花江水量的变化与长江是否一样?如有不同,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塔里木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特点?与长江有什么差异?影响其水量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板书)二、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一年中有两个汛期

3.冰川补给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阅读教材中河水与地下水互补示意图思考)结合示意图说明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特点是什么?根据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说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有什么特点?

(板书)4.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5.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阅读教材中水循环示意图或结合讲述陆地水体类型时绘制的板图思考)陆地水如何得到更新?水循环的哪种类型能够使陆地水资源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水循环除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外,还有什么意义?

(板书)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类型

2.水循环的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中心意思展开,因此在--中,也应对此有所体现,并且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关于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材力图通过示意图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重在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板书设计

第三节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陆地水的分类

2.可利用的水资源

①静态水资源

②动态水资源

③易于利用的淡水资源

二、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一年中有两个汛期

3.冰川补给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4.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5.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类型

2.水循环的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和矿产等概念,使学生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通过阅读地层和化石等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观念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整个单元的知识基础,关于这一点教材在引言部分叙述的较清楚,引言部分说明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环境和整个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陆地上生命及人类生存的基地。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这在第二节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关系,岩石是土壤的发育及其物质组成的基础,这可从第四节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别提到岩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也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引言部分叙述较为概括、简练,并且与后面章节的联系较为紧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了较好的铺垫。
除引言外,本节教材还包括三部分内容: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的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地壳物质循环。这三部分知识环环相扣,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组成岩石的矿物”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介绍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以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了解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组成,教材进而说明矿物和矿产的概念,这部分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是所举实例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生最为熟悉的,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所列举的矿物实例又兼顾了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而且配以图片增强对矿物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矿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矿物与岩石关系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岩石及其成因”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岗岩为例介绍岩石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三大类岩石分类依据、简单的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以及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介绍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实质上是阐明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关系,这部分教材是为后面了解地壳物质循环作知识上的铺垫。强调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是为了强化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有所用。关于地层和化石,教材通过正文、阅读材料和示意图三种方式呈现,既不加深学习的难度,又使学生能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了解一些关于地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可以是前面知识的小结,同时又是后面知识的引言,三大类岩石转化的知识在前面已经涉及,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地壳物质之所以能够循环是由于外力和内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知识,在后面一节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节教材中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内、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这段教材最终是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壳中的物质通过相互的转化不断进行循环。
本节教材中配备了多幅图片和示意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图片和示意图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完成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标本进行观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法建议
建议采用教师引导,注意联系实际,学生观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考虑采取上述教学形式的原因是:本节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学生平时对存在于周围的这些熟悉事物注意不够,可能更多地是忽视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学习时,应该给学生创设条件,使其感到所学的知识就存在于周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关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组成的“单质”或“天然化合物”等概念,学生在化学课中已具备这些知识,地理课上侧重强调“矿物”这个概念即可,教学中可以展示一些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由矿物标本引出“矿产”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只有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能被人类所用,才称其为矿产,而一块矿物标本是不能称其为矿产的。如果没有实物标本,则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幅图片,使学生对这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有一定的认识。关于“岩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矿物”概念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或花岗岩标本,找出其中的矿物,由此引出“岩石”的概念。关于“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的学习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各类岩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描述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说明每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有哪几种?教师如果有实物标本提供给学生引导其观察各类岩石的特点,教学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实物标本,则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进行教学也可以。在说明“沉积岩”的特性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分层的特点,并由此引出“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及示意图,使学生理解地层和化石对地学研究的价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现了两个新概念“矿石”“品位”,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矿石”与“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及区别。在学生对三大类岩石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怎样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转化的过程各组设计出示意图,利用学生绘制的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是不断转化和循环的,学生对此理解会比较深刻。

--方案

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③地壳物质循环

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引课)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阅读教材中扇形图)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矿物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出示矿物标本)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出示花岗岩、石灰岩等标本或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出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并结合教材中岩石成因的相关图片)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有化石的岩石标本)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教材中补充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的知识→完成示意图中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这些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特别是在教学中如果所用的岩石或矿物标本是学生或教师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其效果更好。另外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认定加工信息的能力,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图像资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图示的形式总结概括知识结构。

第一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某地区不同地层依次发现有三叶虫,恐龙,剑齿虎化石,说明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原因?

地质地貌和陆地环境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地质地貌和陆地环境”,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专题五地质、地貌和陆地环境

[知识梳理]

陆地环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陆地环境

1、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

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

水平运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升降运动(垂直运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

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生长边界。

④安地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

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注意: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褶皱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4)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侵蚀:黄土高原由于岩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侵蚀严重,形成

千沟万壑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

冲积扇三角洲

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祁连山北部山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冲积扇边缘形成绿洲。

侵蚀: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堆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移动沙丘构造静止沙丘构造戈壁沙漠黄土

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沙丘.它会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需注意的地方:

①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

②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

③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④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二、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地形的概念: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2)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类型高度地表起伏特征

平原一般在200m以下地表平坦、起伏较小

高原一般海拔较高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小地区

丘陵海拔500m以下,相对高度100m以下地形起伏、坡度较缓

山地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度100m以上地表起伏大

盆地无一定高度四周高中间低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

(3)七大洲地形特色

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起势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说明

欧洲: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平均海拔最低

单一非洲:高原为主、称为“高原大陆”,由于高原不高平均海拔低于南极洲和亚洲

南极洲: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三大地形区南美洲:西部山地、山脉以东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澳大利亚: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复杂:亚洲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区面积广、平均海拔次于南极洲

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

海底地形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巨大的陡坡

洋底地形:大陆坡外,有洋盆、海沟和海岭等地形

三、中国地形

1、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三级阶梯的情况:

海拔(米)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平原、丘陵

大陆架的分布:黄海、渤海全部、东海大部(最宽广)、南海一部分

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产生巨大水能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地形齐全: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占三分之二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在林、牧、矿、旅游等方面有优势

2、地形分布

(1)主要山脉——构成地形骨架,成为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

东西走向:北:天山—阴山;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中:长白山—武夷山;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雄伟,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海拔8848米

其他走向: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

(2)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地形区名称分布特点

青藏高原我国西南部①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②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

③多雪山、冰川、大河源头、多湖泊

内蒙古高原我国北部

祁连山麓——大兴安岭①我国第二大高原

②地面坦荡

黄土高原祁连山东端——太行山

长城——秦岭之间①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

②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云南东部、贵州大部①地势西高东低

②石灰岩广布

③地面崎岖,有许多“坝子”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新疆境内天山南北①周围高山环绕

②内部平坦、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

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东北部①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

②东部多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四川省东部①周围山岭、高原环绕

②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有成都平原

(3)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三大平原:

名称分布特点

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

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①我国最大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

③黑土广布、低地多沼泽

华平原

(黄淮海平原)燕山—淮河、太行山—渤海、黄海之间①我国第二大平原

②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到海滨①我国第三大平原,东西呈狭长型

②地势低平,典型的水乡和“鱼米之乡”

主要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有辽东、山东和东南丘陵

[典型例题]

例1、读下图,回答:

(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_

(2)此时,背斜在地貌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向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

(3)找油区应在图中的_________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_______________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

解析:一方面要注意背斜和向斜、断层和断裂、地质构造类型与地貌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要注意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背斜和向斜的区别: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但因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这种情况称地形倒置。因此背斜和向斜不能依据地形特征来判断,而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断层和断裂的区别是: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发生断裂,未必一定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另外了解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例如,石油、天然气一般储存在背斜构造中;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断层地带岩石破碎,因此水库和其他工程建筑地基应避免建在断层带上,否则水库会漏水,坝基或地基不牢固;但断层地带,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出现泉和湖泊,所以断层对寻找地下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答案:(1)DC(2)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影响,容易被侵蚀成谷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3)DC(4)D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是隧道变成水道,在背斜不唯才是工程难度较小,生产成本较低。

例2、读图所示四幅“大陆漂移示意图”,四图中,时间距今6500万年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是培养对大陆漂移学说中大陆漂移过程各阶段图形的判读能力。应根据四图中各个大陆的分布状况来推知它的年代,因为年代距今越久,各个大陆靠得越近。根据这个原则,D图各个大陆彼此紧密靠在一起,故这表示大概距今2亿年前的状况,B图从大陆分布状况看应是现在的地球海陆分布,A图与C图对比,C图各大陆靠拢程度比A图近,可知C图的年代比A图更远,按照地球年龄46亿年来看,题目要求距今6枷万年这个数据,并不是很久远的,故答案应选A。[解答]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构造理论的理解程度。考生很容易错选C,这是没弄清各大陆彼此靠得越近,距今年代越远;或认为距今65印万年已经是相当遥远了,没掌握地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6500万年这一数据并不是很遥远的。

例3、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地貌称___________地貌,在世界上分布最典型的国家是___________,我国的___________高原也分布广泛。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两个名胜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

A:CaCO3+H20+CO2→Ca(HCO3)2

B:Ca(HCO3)2→CaC03↓+H20+CO2↑

其中石钟乳①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溶洞②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______作用。

(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

(4)图中溶洞两边边槽的位置分布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很明显,此图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分布在地表的有石芽、石林等,分布于地下的有溶洞等。这些不同形态的地貌成因不同。石芽、石林、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使难以溶解的碳酸钙变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水流失。这样,位于地表的可溶性岩石就形成石芽、石林。水沿着地下的裂隙溶蚀,就形成溶洞或暗河。可用方程式CaCO3+H20+CO2→Ca(HCO3)2,表示。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是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溶洞形成后,包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渗入洞顶和四壁,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低,水中的碳酸氢钙分解为碳酸钙而沉淀,可用方程式Ca(HCO3)2→CaC03↓+H20+CO2↑表示。由图中的地下河水面的分布看,边槽的分布位置就标志着地下河水位的变动情况。

答案:(1)喀斯特(或岩溶地貌)南斯拉夫云贵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2)A溶蚀B沉积(3)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作用。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拼,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即地下河(4)标志着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

[能力训练]

1.下列物质中属于地壳中的矿物的是()

A.从月球表面取回的标本B.各种水泥制品

C.由赤铁矿和黄铁矿组成的混合物D.金刚石、石英

2.下列事物是地质作用的结果的是()

A.月球表面的环形山B.荷兰的围海造田

C.石灰岩变成大理岩D.大寨的梯田

3.下列地形中以外力作用为主的是()

A。喜马拉雅山B.大西洋C.东非大裂谷D.长江三角洲

4.下列地质构造中,地壳既发生了变形而且又发生了移位的是()

①褶皱②断层③褶曲④向斜⑤地垒⑥地堑⑦背斜

A.①②③⑦B.②③⑤⑥C.②⑤⑥D.①④⑤⑥

5.图5-4是某地发生的地震所测量的结果,该地可能是()

A.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B.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

C.南极点附近D.印度尼西亚的瓜哇岛

6.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7.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②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亚欧板块受挤压上拱而成③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在缩小④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成因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聚成原因是()

A.前者是风力堆积作用,后者是流水侵蚀作用

B.前者是风力堆积作用,后者是流水沉积作用

C.前者是流水沉积作用,后者是褶皱和断层作用

D.前者是流水侵蚀作用,后者是褶皱和断层作用

读图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9——10题。

9.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a,②—b,③—c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D.①—c,②—a,③—b

10.与河流位置,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

11.1999年,台湾连续发生几次破坏性地震,主要原因是()

A.由于人为原因的诱发

B.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又处于地震活跃期

C.由于火山爆发而形成

D.由于降水多,滑坡和泥石流的引起

12.选择坝址是建筑水库的关键之一,除地形等其他因素外,图5—6四种地质构造中,最适宜建坝的是()

1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两板块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地质构造上看喜马拉雅山属于____________山,两板块的交界类型是____________,其位

置大致在。

(2)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从地壳厚度看青藏高原要比喜马拉雅山还要厚,原因是____________

(3)喜马拉雅山形成后,在地质史上所发生的地质事件是()

A.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B.出现了灵长类

C.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D.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

(4)我国拉萨地区富有的两种能源是:、。

14.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地层序号地质年代

1元古代

2元古代早期

3中生代侏罗纪

4中生代白垩纪

(1)一般地确定地层年代的方法有两种,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2)图示所在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岩层形成时一般成水平状态,从A区岩层的形状及地层的顺序来看,此处地层的顺序有____________现象,在野外可以通过研究____________来证明。

(3)在此图区域内能找到古生代的煤层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此地缺失____________,其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号地层由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组成,则证明侏罗纪时,该区域的环境为____________,有可能形成的能源矿产是____________。了解A区地层的特殊构造对开发这种矿产有什么特殊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某大河河口示意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是我国的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

(2)若在A,B两处选一处建港口,应选____________处较好,理由____________

(3)某地质勘探队员在C处垂直钻探获得的样本有粘土、砾石、粉砾、砂等沉积物标本,则自地面向下钻。取的样本,其正确的排序应是____________。

(4)D岛在唐朝初年是刚露出水面的小沙洲,后来因而不断扩大形成岛屿,其最终可能与河流____________岸相连,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5)近几十年来,该河下游河道中沙洲面积扩大,数目增多,最终会出现____________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应采取的生态工程措施是____________。

16.本报讯(2001—11—23《科技日报》第4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发现了一处十分罕见且奇特的花岗岩地貌。

西部大开发调研组2001年秋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类型。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伟项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据分析,此处的花岗岩体形成于第三纪,在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是距今5亿年至4亿年的奥陶纪到志留纪的沉积岩地层。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所提及的地貌分布在我国的省(市、自治区)是()

A.吉林省B.甘肃省C.内蒙古D。新疆

(2)在沙漠地区,常见的类似于此处的地貌类型是()

A.蘑菇岩B.风蚀洼地C.沙丘D.溶洞

(3)造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4)在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沉积岩地层所形成的地质时代是()

A.太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5)关于此处花冈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人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时间侵蚀

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时间侵蚀

C.沉积岩和花岗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时间侵蚀

D.根据材料,无法确定

17.如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局部图,据图回答:

(1)从地质构造分析,此地区为____________。由图可看出,岩层弯曲度越来越大,从作用力大小的角度分析,来自____________方向的力较大。

(2)当地群众想在A或B处找地下水,你认为应该在处找,理由是____________。

(3)某采石场要选采石点,此采石点应选在A或B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2)甲处的山地是由流水的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从地质构造看,其成因属于。

(3)A,B两处有一处为自流井,它____________;③,④两处有一处为可作装饰材料的岩石是____________处;①,②两处有一处为可作建筑材料的硬质石材,它是____________处;A,B两处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____________处。(填字母)

A.⑤②B.⑤②C.⑤=②D.无法比较

(5)形成此种地貌的主要原因是()

A.岩层疏松B.植被破坏严重C.地面起伏明显D.流水侵蚀严重

[能力训练答案]

1-5DCDCD6-10BBADA11-12BD

13.(1)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褶皱消亡边界雅鲁藏布江谷地(2)继续增高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青藏高原为两板块相叠,故特别厚(3)AB(4)地热能太阳能

14.(1)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根据化石2)褶皱岩层发生了弯曲颠倒化石(3)古生代后期的地层此地在古生代后期相对高度较高,没有什么沉积作用或形成那个时代的地层,后来由于地壳上升被侵蚀掉了(4)热带海洋石油、天然气由于层序颠倒,3号地层才位于4号地层之上。4号地层之下,在特殊区域可能还有3号地层存在,穿过4号地层,还有希望找到石油,增加了石油开发空间.

15.(1)长江根据图中的经纬度(2)A因为A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B为凸岸,河流泥沙堆积,河床浅(3)粘土一粉砂—砂一砾石(4)泥沙堆积左(北)北半球河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右(南)岸侵蚀,左(北)岸堆积(5)河口延伸,江面变宽在中上游实施天然林保护和营造水土保持林工程

16.(1)B(2)A(3)C(4)B(5)B

17.(1)褶皱正北(2)A向斜构造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有利于地下水补给。(3)B如在向斜部位,虽石质坚实,但施工难度大;背斜部位石质虽比不上向斜部位坚硬,但是相对的;故在背斜部位开采石方,一来施工容易,节省开采时间,减少劳动强度,最主要的是降低开采成本,可节约用石方者的工程资金。

18.(1)褶皱(2)侵蚀向斜成山(3)B③②A(4)A(5)ABD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109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