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稿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稿”,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稿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地域文化则是指在现象。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1、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对于人口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像、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就很大。
2、在许多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这显然可以降低。
3、在许多西方国家,不够稳定,较高,较多。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4、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
二是、三是、
四是。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的一些被逐渐革除,代表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能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
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高④离婚率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形成多育多子的传统生育观的根源是
A.“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B.劳动力增值能增加家庭财富
C.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会,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3---5题。
3.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人口基数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死亡率低D.国外人口迁入
4.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
A.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完善
B.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D.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阶段
5.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
A.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D.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更突出
二、综合题
1.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B国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四国中,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A.印度B.埃塞俄比亚C.法国D.俄罗斯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为了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人口问题的特别关注,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3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近13亿。
材料二:目前,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文盲率为6.72%,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还比较底,初中毕业生能进入高中的只有30%,而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学的则只有30%左右。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1/20.平均每1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530倍,德国是中国的236倍。尽管我国拥有一批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但数量极少,人口总体的文化程度(12岁及以上人口)1964年为2.3年,1982年为4.6年,1987年为5.1年,1990年上升5.5年,只接近小学水平。
(1)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面临着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无关系?

(2)你认为目前我国民众的人口观、婚育观与传统观念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B.14.3%C.0.9%D.1.2%
2.1991年至199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大量人口迁入D.原有人口基数小
3.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突出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C.社会劳动力不足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
4.地域文化是指
A.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B.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形象
C.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
D.一个国家所包括的所有物质财富
5.与婚姻的稳定程度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比较稳定B.我国离婚率正逐年提高
C.发展中国家生活贫困,不稳定D.美国再婚率比较低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婚育观念已基本相同了
B.德国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人口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C.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
D.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大都不反对人口的增殖
二、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历史上,美国出现过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既有大量的欧亚移民,也有血腥的奴隶贸易,还有西进运动的国内移民。
(1)19世纪欧亚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2)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人口流动超过1.2亿,读下图回答问题。
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
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
①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的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②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选择题:CCABD
综合题
1.(1)人口老龄化;(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3)C。
2.(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口数量过多,二是人口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还很底。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早婚早育、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亲上加亲、“学而犹则仕”、安土重迁等有很大关系。
(2)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从“学而犹则仕”到“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选择题:ACDBBD
综合题答案:(1)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2)①C
②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收入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就业机会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和流出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延伸阅读

2.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从容说课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理学对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东亚稻米文化、南亚佛教文化、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是由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作用。

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如晚婚的爱尔兰妇女,主要受婚俗的影响。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主要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可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为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理解,教学中可多让学生收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生育观念问题上存在差异的材料,再结合这两个地域不同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人口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

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具准备

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学会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

附件下载

第四节苯酚


第四节苯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苯酚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酚和醇性质的差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采用边讲边实验,并适时启发、诱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苯酚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比较,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酚羟基和醇羟基的区别,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用具
投影仪、苯酚的比例模型
苯酚、水、浓溴水、NaOH溶液(5%)、FeCl3溶液、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师]比较两种水解产物,它们有何关系?组成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2.结构上的相同点:都含有苯环和羟基。
3.不同点:前者羟基连在苯环的侧链上,后者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
[师]它们的官能团都是羟基,那么它们是不是都属于醇类?
[生]不是。前者属于醇类,后者属于酚类。
[师]什么叫酚?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酚: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化合物。

[讲述]酚分子中的苯环,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稠环,如也属于酚。

“酚”是一类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总称,但通常又把酚类中最简单的一种——苯酚简称为酚。我们这节课通过苯酚的性质,来了解酚类和醇类这两种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性质上的异同。
[板书]第四节苯酚
[师]展示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让学生写出苯酚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
[板书]
一、苯酚的分子结构
[师]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苯酚中的所有原子是否也都在同一平面内?
[生]观察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后回答。苯酚中六个碳原子及苯环上的五个氢原子和氧原子在同一平面内,而羟基上的氢原子与其他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苯酚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师]展示少量苯酚晶体,使学生观察,并总结苯酚的颜色、状态、气味。
[生甲]苯酚是无色的晶体,具有特殊气味。
[生乙]和医院的气味差不多。
[师]对。但医院给医疗器械和环境消毒不是用苯酚,而是用甲基苯酚,俗称来苏水。苯酚也具有较强的杀菌消毒能力,因此可以把苯酚掺入肥皂中制成药皂来治疗一些皮肤病,那么苯酚的溶解性如何呢?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下苯酚的溶解性实验。
[学生实验]取少量苯酚晶体,放入一试管中,加入少量水(1~2mL),振荡,观察溶液浑浊情况;加热,再观察。
注意:做完该实验后,溶液不要倒掉,留后面做实验用。
[师]通过以上实验,并结合教材163页相关内容,请同学们叙述苯酚的重要物理性质。
[生]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熔点43℃,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65℃时,则能与水混溶。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有毒。
[师]展示一些长时间露置在空气中的苯酚晶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
[生]粉红色。
[问]为什么苯酚由无色变为粉红色?
[生]苯酚部分被氧化为红色物质。
[追问]应如何保存苯酚?
[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师]苯酚有毒性,在使用时不小心沾到皮肤上,应怎样处理?
[生]立即用酒精洗涤。
[师]—OH是醇的官能团,也是酚的官能团,那么—OH决定了醇类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与Na反应产生H2;发生消去反应;羟基的取代反应、催化氧化等。
[师]那么酚类与醇类性质上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学习苯酚的化学性质。
[板书]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演示]将做苯酚溶解性实验用过的试管中的苯酚的悬浊液,逐滴滴入5%的NaOH溶液。
[现象]滴入5%的NaOH溶液后,浑浊的液体变为澄清透明的液体。
[结论]在水溶液中,苯酚易与NaOH反应,苯酚有酸性。
[板书]1.酸性
(1)和NaOH反应
[师]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的实质是酚羟基的氢跟NaOH的OH-结合成水,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故在这个反应中,苯酚显示了酸性,所以苯酚俗称石炭酸。
[学生实验]将上述澄清的溶液分为两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醋酸,另一份中通入CO2气体。
[现象]均出现浑浊。
[结论]加入醋酸或通入CO2后,易溶的苯酚钠又变成了溶解度不大的苯酚。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原理,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均弱,也是一种弱酸。酸性强弱顺序为CH3COOH>H2CO3>。
[讲述]苯酚的酸性虽然比H2CO3弱,但比HCO酸性强,因此在苯酚钠溶液中通入
CO2,只能生成苯酚和NaHCO3,而不能生成苯酚和Na2CO3,因为+Na2CO3
+NaHCO3,与Na2CO3不能共存。
[提问]苯酚钠溶液显什么性?为什么?
[生]应该显碱性,因为苯酚钠是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师]对。苯酚酸性极弱,它不能使石蕊甲基橙等指示剂变色。那么苯酚能不能和钠反应呢?若能反应,则反应速率与C2H5OH、水相比如何?
[生]由于苯酚显弱酸性,肯定也与Na反应生成H2,比乙醇、水与Na的反应速率均快,因为乙醇、水都显中性。
[板书](2)和Na反应
[师]通过上述内容可分析得出:虽然苯酚和乙醇的官能团都是羟基,但苯酚分子中的O—H键比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结构决定性质,官能团相同,烃基不同,只能是烃基苯环对羟基影响的结果。
[师]由于苯环的影响,使苯酚分子中的O—H键比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那么,—OH对苯环是否有影响呢?
[板书]2.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学生实验]在盛有少量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
[现象]立即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在溶液里,苯酚易与溴发生化学反应。
[师]说明:
①苯酚与溴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是三溴苯酚。
②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Br2要过量。若C6H5OH过量,生成的三溴苯酚会溶于C6H5OH溶液中。
③C6H5OH与Br2的反应很灵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这说明,有机化学反应也能快速、定量进行,无副反应。
[问]该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生]取代反应。
[师]和前边学过的苯分子中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相比,苯酚中苯环上的氢原子更容易被取代,这是因为—OH对苯环的影响使苯酚中—OH邻、对位上的H原子变得更活泼了。另外,苯酚还有一些不同于乙醇的性质。
[板书]3.显色反应
[演示]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振荡。
[现象]溶液立即变为紫色。
[结论]在溶液中,苯酚与FeCl3反应,生成紫色、易溶于水的物质。
[板书]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
[师]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
[讨论]根据苯酚的结构和在空气中变色的性质,你认为苯酚还可能发生哪些反应?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1.由苯酚在空气中变色可知苯酚极易被氧化,所以苯酚可以使酸性KMnO4褪色。
2.因为苯酚中含有苯环,所以苯酚可以和H2发生加成反应,和HNO3发生硝化反应。
[师]很正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苯酚的一些性质与乙醇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现总结如下:
[投影]
苯酚与乙醇性质的比较
苯酚()
乙醇(CH3CH2—OH)
水溶性常温下溶解度不大,65℃以上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电离出H+的能力比水强、溶液呈酸性比水弱、溶液呈中性
化学性质性质活泼、能发生置换反应、中和反应、显色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常温下的缓慢氧化、燃烧等。性质较稳定,能发生置换反应、消去反应、羟基的取代反应等,在点燃或有催化剂时可被O2氧化
[师]从醇和酚性质的比较可知,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官能团,也受烃基的影响。官能团不是决定物质性质的唯一因素。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同学们课后看书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总结出苯酚的重要用途。
[作业布置]P165一、二、三、四
●板书设计
酚:羟基跟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化合物。
第四节苯酚
一、苯酚的分子结构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1.酸性
(1)和NaOH反应
(2)和Na反应
2.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3.显色反应
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
●教学说明
苯酚是芳香烃的衍生物,本节安排在乙醇和醇类之后,便于对比乙醇和苯酚的性质,了解衍生物不仅决定官能团,而且也受烃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官能团与烃基相互影响,便于学生从结构入手分析推导化学性质。
●参考练习
1.由羟基与下列某官能团相互结合所构成的化合物中,属于酚类的是
答案:BD
2.有关苯酚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与苯相似,也能发生硝化反应
B.与乙醇相同,羟基中H原子可以被金属取代,但不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C.往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可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
D.易溶于乙醚中
答案:B
3.下列各对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答案:B

4.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如桑椹、花生,

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作用。能与1mol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2和H2的最大用量分别是
A.1mol、1molB.3.5mol、7molC.6mol、7molD.3.5mol、6mol
答案:C

第四节人口素质与环境教案


第四节人口素质与环境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2.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毁坏环境,其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选择周围生活的实例,以事实感染学生。
教学过程:
人口素质主要反映了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1.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身体素质指的是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的长期制约影响。
2.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首先,人类创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其次,人口的身体素质也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比如:
(1)原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原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气温、温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与人口身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某些地区的水土中所含某种元素或多或少而导致的一些地方疾病,如克山病,甲状腺肿等。
(2)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次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几方面,它们对环境的污染,也造成了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危害。
物理性的环境污染,主要指放射性污染、微波辐射和城市噪声污染等。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是原子能企业、医用和工农业用放射性废弃物处理不当,或核武器爆炸产物及原子能企业的事故等。微波辐射和噪声污染,主要是现代交通和电信业发展造成的,特别是以交通和工业噪声为主的城市噪声污染,目前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化学性的环境污染,主要指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燃料燃烧排放的有害气体,工业生产中的废液等污染物及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污染等。化学污染物是环境中对人口身体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如香烟、食品中的防腐剂、抗氧化剂等。
生物性的环境污染,主要指由于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污水和粪便,以及生物制品厂、食品厂和医院等的垃圾和废弃物,没有得到适当处理而造成的水体和土壤污染。生物性污染往往通过饮食传播一些传染病,对人口身体素质有较大的影响。如生物性污染物还会使蚊子大量繁殖,容易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以自身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可以对环境造成破坏。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往往不是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长的快慢,而更多地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1.一个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有正确的生态意识,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才能开发和利用更多、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在资源的使用上也更有选择的余地,对资源的利用也很充分,避免了对资源的破坏与浪费。
3.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会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并将这些运用到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避免了因缺乏环境意识,或对知识掌握和运用水平的不够而导致对环境的侵害。可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
实际上作为人口总体来讲,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一定素质的人口是不存在的,离开一定数量的人口素质也是不存在的。任何时期、任何地区的人口都是一定数量的人口和当时条件所决定的一定素质的人口的统一体,所以说,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数量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往往和人口素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要树立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人口数量与素质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环境的关系。
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把本节内容和上节内容联系起来,共同分析,最后得出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和环境的关系。

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它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影响,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3.它还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四、要辩证地看待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关系。

教学后记:
在理解“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基础之上,要把它与“人口数量与环境”联系起来,学会运用综合分析、主导因素的分析等,全面地看待“人口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使人口与环境得以协调发展。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当前,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
B.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一般影响不大
C.原生环境因素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一般影响不大
D.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质量存在明显作用
2.下列属于生物污染源的是()
A.生活污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B.食品厂污水,医院垃圾
C.生物制品厂垃圾,钢铁厂大气污染
D.制药厂污水,铅元素污染
二、填空题
1.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2.浙江省绍兴夏履镇重视环境保护,1997年被联合国评为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它们走的是和同步发展的道路,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全面发展。
三、简述人口素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1.B2.B
二、1.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的高低
2.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三、本题综合性很强,我们按照课文内容,从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方面说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从身边生活情况举例,以事实来论证,正确看待人口素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民国时期文化(二)


第四节民国时期文化(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艺和教育成就。
3.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的发展: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
4.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指导学生搜集相关材料,训练其区分、鉴别、筛选作品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列表归纳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3.结合前一节的内容,比较解放区与国统区文学艺术和教育内容、发展方向的区别,来提高学生综合比较能力。
4.通过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分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使学生认识其在中国革命文艺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新阶段。毛泽东不愧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
2.通过分析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学艺术成果,与前一节内容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文化战线成为军事战争的有力配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追求光明,宣传进步,反对独裁和暴政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党的方针,热爱党、拥戴党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著作,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4.通过社会生活的一些变化,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但进步极其缓慢,从而加深对这一时期的文化认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成就。
(二)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和哲学。
(三)解决办法
1.印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或节选),由教师介绍当时的背景后,学生分析:“文艺应该为谁服务?如何服务?”讨论后得出结论。
2.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成就,教师指导学生列表归纳,然后联系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发展和国统区的文化成就,讲清楚中国革命发展进入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文化界起了思想指导作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为社会服务,鼓舞人民追求光明、进步、独立、民主、自由和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和哲学,教师指导学生列表归纳,然后联系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的历程,分析史学和哲学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复印件,学生人手一份。
2.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成就简表、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成就简表。
3.各种形象直观教具:影像资料、录音带、绘画、书籍等。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印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学生阅读、讨论,分析文章的精髓,体会“文艺为大众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发展。
2.随着教学进程,学生完成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成就简表,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成就简表。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应准确识记以下内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教育成就,赵树理、丁玲、周立波。洗星海、贺绿汀等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及其代表作;李大别、溜秋白、毛泽东对介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民国时期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运用搜集材料,区分、鉴别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分析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唯物史观的认识,达到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文化发展的分析能力。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促进了进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近代文化的主流等,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
(二)整体感知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对文化的政策、马克思主义学说都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进步文化的主流,光明和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文化主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教育成就“一目,教师要讲清楚四个问题:第一,霍秋白在革命根据地组建高尔基戏剧学校,指出文艺应当是大众的。这个学校为革命宣传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说明革命根据地重视文化建设。第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联系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印发的材料,讨论“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结论。这就彻底地解决了文艺工作的根本方向。这篇讲话文稿指导了解放区的文艺方向。第三,解放区的文学艺术成就。教师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文学艺术成就。第四,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重点指出两个特点:重视干部教育和重视初等教育。
“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一目,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情况如何?”点明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在此推动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获得发展。教师指导学生列表归纳史学和哲学成就,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分析李大剖的《史学要论》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情况。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一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学内容,然后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归纳变化,说明有一定的发展。
(四)总结、扩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
取得巨大成就,文化健康迅速发展。革命斗争促进了革命文化的发展,革命文
化又推动革命的发展。
七、布置作业
思考毛泽东三篇文章的历史作用。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民国时期文化(二)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教育成就
1.高尔基戏剧学校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革命文艺的成就
4.教育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
1.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及其代表作
2.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介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农、食、住、行
九、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22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版
《中国史学发展史》,尹达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108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