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一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中国年降水量”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见教参)。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计算机显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总结板书】2.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计算机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屏幕显示季风区界线,并指出玉门】

【讲授】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实际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请同学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比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计算机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屏幕演示)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屏幕演示云图】这是4月的云图,云带下方地区进入了雨季。5月,雨带将扩展到南岭地区,人们称之为“华南雨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季风势力日渐强大,它已不满足困守在华南地区,又要北伐了。6月初,夏季风的先头部队来到长江流域,冬季风势力较弱,摇着小白旗又向北逃命去了。请看6月的云图,云雨带到达长江流域,江南进入雨季。因为时逢黄梅成熟季节,所以这个雨带被称为“江南梅雨”。有一句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当地谚语还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阴雨连绵常使衣物、食品等发霉,人们又抱怨地称之为“霉雨”。

【讲授】(屏幕继续显示)7月中、上旬,盛夏来临,海洋上的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地送来,夏季风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长江和淮河,继续北上。冬季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夏季风进入了华北地区,8月又占领了东北地区,控制了整个季风区。请看7月、8月的云图,这就是“华北、东北雨带”。

9月份,夏去秋来,夏季风也要走下坡路了。而冬季风是天一冷就活动起来,局势迅速逆转,夏季风南移,华北、东北雨带结束。请看云图,云雨带又回了江淮流域。冬季风南下,势如破竹,江淮雨季很快结束。10月份,华南地区的雨季也结束了。前后不过一个月,到此为止每年一次的冬、夏季风争霸赛告一段落。

让我们来总结全年的季风活动。

【投影片】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的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提问】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屏幕显示】“中国干湿状况”图。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屏幕显示】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屏幕显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屏幕显示】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屏幕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不利的一面,更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延伸阅读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中国年降水量”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我国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见教参)。

年际不均

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1.季风的概念

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2.

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实际就是夏季风。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请同学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稀少。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比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计算机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4.雨带移动与雨季

(屏幕演示)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这是4月的云图,云带下方地区进入了雨季。5月,雨带将扩展到南岭地区,人们称之为“华南雨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季风势力日渐强大,它已不满足困守在华南地区,又要北伐了。6月初,夏季风的先头部队来到长江流域,冬季风势力较弱,摇着小白旗又向北逃命去了。请看6月的云图,云雨带到达长江流域,江南进入雨季。因为时逢黄梅成熟季节,所以这个雨带被称为“江南梅雨”。有一句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当地谚语还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阴雨连绵常使衣物、食品等发霉,人们又抱怨地称之为“霉雨”。

(屏幕继续显示)7月中、上旬,盛夏来临,海洋上的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地送来,夏季风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长江和淮河,继续北上。冬季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夏季风进入了华北地区,8月又占领了东北地区,控制了整个季风区。请看7月、8月的云图,这就是“华北、东北雨带”。

9月份,夏去秋来,夏季风也要走下坡路了。而冬季风是天一冷就活动起来,局势迅速逆转,夏季风南移,华北、东北雨带结束。请看云图,云雨带又回了江淮流域。冬季风南下,势如破竹,江淮雨季很快结束。10月份,华南地区的雨季也结束了。前后不过一个月,到此为止每年一次的冬、夏季风争霸赛告一段落。

让我们来总结全年的季风活动。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的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三、干湿地区

“中国干湿状况”图。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湿润地区景观。

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干旱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干旱地区景观。

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北非景观。

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不利的一面,更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2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

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

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

学生回答。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1998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

学生回答。

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

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为每年夏季风的强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会出现年际变化。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7月、8月份雨带仍停留在长江流域所致。

我们现在知道了夏季风既影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还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图。

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以荒漠为主,二者的干湿状况不同、南方湿润而我国的西北干旱。

什么因素导致两地区干湿状况不同呢?

学生回答:降水不同。

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区,干湿状况一定相同呢?请结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周,找出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却分属于半湿润或半干旱的地区。

学生讨论。

东北地区的东部属于湿润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蒸发量小,为什么蒸发量少呢?其原因是因为气温低。

所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是要看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空气湿润;反之,则空气干燥。科学家把我国划出四个干湿地区。

三、干湿地区

我国有哪四大类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

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l)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讨论、回答。

(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请同学找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各自的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

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东北三省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在上述地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

学生讨论。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农耕区,秦岭—淮河以南多利用为水田,秦岭—淮河以北半湿润地区为主的地区多利用为旱地,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主要是我国草原牧区。所以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为我们提供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同,我们在发展生产时,就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l)为什么北京地区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为什么北京地区的降水会出现年际变化,对北京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

(3)能否在内蒙古高原广泛地种植水稻?

(1)填充图册,第11页作业。

(2)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板书设计 

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2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2”,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记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使学生理解季风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影响,并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使学生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4.使学生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的特点。

5.使学生学会运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点;学会运用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分析、概括我国降水年际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季风活动、锋面雨带与降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气温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我国气温和温度带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

[提问]让学生看本节课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栏目,提问:七月份正值雨季,这时候出差去吐鲁番是否需要带雨具?九月份我国多数地方秋高气爽,这时期出差去广州是否要带雨具?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鲁番不需要带雨具,因为吐鲁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广州应该带上雨具,因为这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地方秋高气爽,但广州雨季还没有结束,经常有阴雨天气。)

[讲述]从上面回答的问题可以看出,了解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生活实际中是有用处的。在生产建设中也要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如修建水库或建桥梁时,要考虑当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否则,遇有特大暴雨,水库有溢洪、桥梁有坍塌的危险。

[读图]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以下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答案: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答案:①大致通过淮河-秦岭一线,西接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②0℃等温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哪些地方?

(答案:大致从大兴安岭斜向西南,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答案: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市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答案:东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顶坡度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砖瓦,并留有流水沟,易于排水。西北内陆地区房屋多为平顶,上面也没有流水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特点。)

[提问]从以上读图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可让学生讨论,然后再回答)

[归纳]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一、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对东亚、南亚降水的影响。

[提问]为什么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

[归纳]主要是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板书]1.原因: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11和图4·12,回答下列问题:

1.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答案:①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②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答案:①深居内陆,距海远。②地形闭塞,有山脉阻挡)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可辅以《中国地形图》,或使用叠加投影片效果会更好。)

(答案: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讲述]习惯上,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显著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一般来讲,季风区内降水较多,非季风区内降水稀少。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此线西北是非季风区,此线东南是季风区。

[板书]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四个城市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答案:广州5~9月,武汉5~8月,北京7、8两月,哈尔滨7、8两月。)

2.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答案:共同点是降水集中在夏季,7、8两月降水多。不同点是广州、武汉雨季时间长,年降水量比较大;北京和哈尔滨雨季时间短,年降水量比较小。)

[小结]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个时期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

各地的雨季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讲,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板书]二、降水集中夏秋两季

1.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承转]那么,为什么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雨季长短不一样呢?

[板书]2.季风活动与锋面雨带

[讲述]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季风活动、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锋面雨带示意图”: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上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教师可边讲述边画出冷、暖气流交汇和锋面雨带形成的示意图。)

[板书]3.雨带推移与各地雨季

[读图填表]阅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图17~20),并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表:

[提问]说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进退和雨带移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归纳]一般年份,从五月中旬开始夏季风便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这里最早进入雨季。随着夏季风势力增强北进,锋面雨带随之向北推移。六月中旬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我国由南向北开始进入雨季。九月,夏季风势力减弱南退,雨带随之迅速南撤,我国由北向南雨季雨带结束。因此,我国各地雨季长短差别很大: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板书]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读图]看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示意图,说出六月和七、八两月雨带的分布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关系。

[讲述]六月,夏季风北进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相持,使锋面雨带在这里徘徊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形成连绵细雨。这时正值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七、八月份,雨带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随之出现晴朗天气,降水相对减少,形成伏旱。伏旱时期,炎暑骄阳,蒸发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长旺盛、极需要水的时期。因此,伏旱往往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第1、2题。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新课引入)

我国年降水量在时间上分布,除了表现在季节上分配之外,还表现在年与年之间的变化上,这就是降水的年际变化。

(讲授新课)

[读图]让学生阅读“北京1951~198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从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其降水量约是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是多少毫米?

(答案:1959年最多,降水量达1600多毫米;1965年最少,只有250毫米。)

2.对照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答案:600毫米左右。)

3.结论是什么?

(答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板书]三、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讲述]总的来看,我国各地的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但相对而言,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内陆干旱区更大。

我国各地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年份季风活动不规律,夏季风进退反常。例如:在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较正常年份就偏多,南方降水则偏少;而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较正常年份就偏少,南方降水则偏多。从而使得我国各地各年的降水量差别很大。如果某些地方在某一年的降水量过多或过少,就会出现水灾或旱灾。

[提问]近几年来,我们这里每年降水量的多少都一样吗?降水量年际变化如何?请举例说明。(学生议论,教师再用当地的降水资料加以说明。)

[板书]四、干湿地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是怎样的?

2.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分布在哪一线?

[讲述]由于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因此各地的水分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地方湿润,有的地方干旱。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是由这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所决定的。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就湿润;反之,气候则干旱。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板书]1.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读图]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并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1.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一条等降水量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一条等降水量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一条等降水量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归纳]通过读图我们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可将我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半湿润地区,西部是半干旱、干旱地区。东部地区又大致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南方为湿润地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西部则以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大致可分为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分布

[读图填表]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并对照中国地形图和政区图,填写下表:

[讲述]不同的干湿地区,反映了不同的水分条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影响十分明显。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大致相当于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主要的耕作农业区。湿润地区以水田耕作农业为主,半湿润地区以旱地耕作农业为主。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则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业地区。

(复习巩固)

1.课文“想一想”:从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考虑,为什么我国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北方还是南方,发展农业生产都不能单纯依靠天然降水,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利措施呢?(答案: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水利灌溉。东部地区,即使是南方湿润地区,由于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在少雨季节和降水偏少的年份,天然降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同样要依靠水利措施,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稳产、高产。)

2.课文“做一做”练习:①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月份______℃等温线通过的地方,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的______带与______带的分界线,干湿地区中的______地区与_____地区的分界线。

(答案:0℃;800毫米;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②用直线将下列地区与其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连接起来:

寒温带黑龙江省最北部干旱地区

中温带华北平原

暖温带珠江三角洲半干旱地区

亚热带塔里木盆地

热带内蒙古高原半湿润地区

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西北部

海南省湿润地区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第3、4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1.原因: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二、降水集中夏秋两季

1.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2.季风活动与锋面雨带

3.雨带推移与各地雨季

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伏旱

三、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四、干湿地区

1.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2.干湿地区的分布 

高一地理教案:《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演示】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

【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这是为什么?

【演示】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教师自转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因为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讲述】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讲述并提问】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最大,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阅读】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如书图1.22下图所示。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线(简称黄赤交线),在图1.22上图中也画出黄赤交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提问】太阳直射光线和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两者关系有什么意义?

【总结】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转年春分,由0°逐渐扩大到360°,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所成的夹角,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观察】图1.23,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由S23°26′→0°→N23°26′→0°的回归运动—回归年。

【思考】地球上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请同学课下思考。

板书设计

地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特点

自转

(绕地轴)自西向东23时56分4秒15°/时地轴指向不变

自转与公转同时、叠加回归年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公转

(绕太阳)自西向东365日6时

9分10秒59′/时

30㎞/秒地轴相对于黄道倾斜

成66°34′夹角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03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