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议论性文章的基本方法

2.学习本文辛辣讽刺的语言

教学重点领悟文章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辛辣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检查复习。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往来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总结、扩展

在透彻掌握中心篇目基础上,扩展阅读,印发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采用课外阅读方式,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分析文章,然后在课上讨论交流,最后老师归纳小结。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全文有两个论述层次;第一层,以国民党反动派由信“地”信“物”,一变为信国联,再变为求神拜佛的事实作论据,论证“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第二层,以中国古来的光辉人物及现在正在前仆后继战斗着,可歌可泣的人物为论据,进一步论证说中国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两个论述层次,渗透着辩证的分析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对比中,作者有力地提出了自己的总观点——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jAB88.Com

鲁迅

闭关主义:落后挨打

破先送——古画实质:媚外、投降

送去主义:举例还有——古董危害:亡国、贻害

还要送——活人子孙

拿来主义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破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喜:接受一切——废物

立“吃掉”

立占有、挑选

“荐”

“走散”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二”、“三”

2.谈谈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现实意义。

相关知识

《拿来主义》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拿来主义》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
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
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课时:二节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文章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
1.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
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正确态度去“拿来”,他占有,挑选。“鱼翅”(精华)吃掉,“鸦片”(毒品)药用治病,“烟灯烟枪”(旧形式)毁或展览,“姨太太”(腐朽)走散。
拿来主义态度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4.课文最后一段五句话,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层(①②句)总结上文。
第二层(③④⑤句)深入一层,指明“拿来主义”对于培养人民的素质,创造
民族新文化的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必备的胆识和品质。
五句话是在上文论述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和深化。
(四)赏析,拓展:
1.鲁迅杂文之所以以形象生动、审理深刻,是因为他善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请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以“大宅子”作为外来文化,这整体性比喻,以“孱头”“鱼翅”等作为局部比喻。生动贴切,而且寓理于形象之中,通俗易懂,让人在思想上午到深刻的启示,还获得一种艺术上享受。
2.鲁迅杂文文笔犀利、幽默。善用反语,寓庄于谐。“庄”指谈论的是严肃的原则性问题,所持的态度是庄重的认真的;“谐”指语言和表现手法力求形象生动,诙谐幽默。
请举一二例来品味这种语言的特点:
明确:例:“显出一点进步”用的是反语,意思是活人代替古董,形式不同,但其实并没什么进步。又如“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句中“丰富”、“大度”是说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但用在这里却具讽刺意味,因为这“丰富”是自诩的,“大度”也只是装装门面,自欺欺人的。
3.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针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同学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读来是否过时,我们应如何办?
明确:仍来有现实意义,且十分重大。改革开放的今天,大量的外来文化蜂涌而入,经典文化的衰落,城市建设的西化等种种现象,表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观点至今都闪烁着耀亮光芒。
五、作业:
小作文:根据交流讨论,请你选一角度谈谈“拿来主义“在今天的观实意义。(200字左右)

《拿来主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拿来主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生读5分钟)
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来。
生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概括得挺简洁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你说的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4: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你怎么看?
生4:我觉得应该是比喻。
师:说说理由。
生4: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
师:有道理。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凭感觉。
师: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依据?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生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说的太好了。大家鼓励一下。(生鼓掌)
生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的文化交流的,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我觉得就是讽刺。“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
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但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思想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生14: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师: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好,你说说吧。
生15:……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师: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15:说不好。
师:看书。
生15:“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托尼思想,魏晋文章。”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生16: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师:什么心理?
生16:中国人的自大心理。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师:能具体分析吗?
生16: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师: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你分析得也有道理。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好,你来。
生17: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师: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小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师: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生读书)
生18:举了大宅子的例子。
生5:是比喻。
师: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生5:“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生18:占有,挑选。
师:“占有”就是“要拿来”。“挑选”就是——
生:(小声)“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
生19:“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说的是“占有”,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师:拿来什么?
生19:文化遗产。
师: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拿来”。这外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外国现代的文化。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
生:(小声)“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一把火烧光……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是废物”。
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如何选择?
生20:看见鱼翅,吃掉;看见鸦片,送到药房;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
师:刚才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
生21: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
师:鸦片是只是有毒吗?
生21:有害又有益,所以要让其发挥有益的一面。
师: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课下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生:(小声)唉!
师:怎么?有意见?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读书)
生6: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师: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
生1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是不是病句?
师:是不规范的句子。
生16: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
师:这种写法被人称作“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高二语文教案:《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二)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语文教案:《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语文教案:《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

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自主思考问题(放录音“拿来主义”)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合作讨论问题(指定一个学生诵读1~4段)

1

、思考: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思考: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思考: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思考: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

”的区别。

学生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并进行资料导引,学生摘录其大意:

资料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大意: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

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2、再次阅读课文5~10段,独立思考问题。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②思考:“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③思考: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

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④思考: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问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拓展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再者,“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五、课内检测: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幅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幅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象是,什么什么‘春’。”—真个可笑!一幅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叫好。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吸水”相似。你看一桶水倒在干砂堆上,水立刻被吸得无影无踪。砂子呢?表面也湿漉漉得。但是,即使抓一把湿得砂子,也搓不出水来。因为砂子吸水,并没有吸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只是让水顺着缝隙流走了。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过水”而已。这种过水的砂子,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

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1、写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一无所获()无影无踪()

2、作者说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实在恶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中,意在用“海绵式”

学风与第2段的“砂子式”学风做对比论证,以此表明作者的观点,即“砂子式”学风不足称道,“海绵式”学风值得提倡。请你按照这个框架,展开联想,续写第三段,并在班上对这两种学风展开评论,以树立良好的学风。

要求:

①字数在300字左右;

②对比论证要鲜明;

③观点要明确。

答案:1、细针密缕精益求精满载而归死灰复燃

2、只记得对联中的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却连声叫好。(提示:这句话是针对上文胡先生的做法所发的议论)

3、喻砂子式的学风,只顾表面而不求甚解,结果一无所获。(思路:看上下文语境,分析喻义)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拿来主义》测试


《拿来主义》测试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孱头càn 尴尬gān 自诩yǔ有史可稽jī

B、玄虚xuán 脑髓su 蹩进biē 昙花一现tán

C、慰藉jiè 隔阂hé烹饪rèn 一蹴而就cù

D、蜕除tuì 摒弃bìnɡ 譬如bì冠冕堂皇miǎ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上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C、对于儿童来说,到麦当劳吃东西是最高兴,最值得向伙伴们炫耀的事情。

D、至于远东的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还仍然为云翳所遮敝,没有被人们认识到。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__衰亡。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__,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③在美国,以快捷、价廉取胜,并被大众所广泛__的麦当劳,在北京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A.以至捉摸接受B.以至琢磨接收

C.以致琢磨接受D.以致捉摸接收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的国家对别国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B、少数领导干部对“官煤勾结”的危害性不以为然,致使煤矿事故一再发生。

C、欧盟环境委员斯塔夫罗斯·季马斯向记者阐述欧盟环境政策时强调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

D、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别具匠心,显示了现代艺术的魅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把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我国体育事业的终极目标。舍此,我们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

B、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

D、笔记本电脑充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十运会”各种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6.给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①②③④⑤B.①⑤④③②C.③②④⑤①D.①③②⑤④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B.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C.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来聚餐,北京麦当劳把“欢聚麦当劳,共享家庭乐”作为他们主要的广告词之一。

D.目前,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一个民族或一个多民族集体曾经垄断过对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二、课内语段阅读(7分)

阅读《发明与发现的国家》中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由于现代科学是从17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那个运动中诞生的,因此也许有人在评价过去的科学和技术时,会以它是否曾对这个运动作出过直接贡献来作为标准。中国的发现和发明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实际上究竟有多大,还有待研究。可是,即使假定研究的结果证明中国在这方面并未作出什么贡献,那么,是不是有任何理由贬低研究中国的发明创造的价值呢?不管怎样,事情就是这样:世界只有一个。全世界人民必须共同生活在这个由于飞机和无线电的发明而日益缩小的世界内。如果一个人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能像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那样清楚,那他就必定能对其他民族的成就给予应有的了解和赞赏。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种新的大同世界的黎明时期。假使人类能战胜那些掌握着前所未有的强权而不负责任的人们所带来的危机,那么,大同世界的观念便能把一切国家的劳动人民团结成一个共同的、合作的社会。这座大厦的柱石就是相互间的谅解。

8.选段第一句中“那个运动”指什么运动?(1分)

9.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3分)

10.根据文意,谈谈作者心中的“大同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3分)

三、迁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住,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

11.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4分)

12.文章第四段中说“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最后又说“贡献于全人类”,请简要分析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关系。(4分)

13.“‘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6分)

14.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6分)

四、语言表达(12分,每小题4分)

15.根据以下规定的情景,以“红眼病”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40字左右。

情景一:(身体健康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二:(社会影响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删改个别词语)

美国会众议院近日通过了《2006财年国防授权法》文本,该文本中含有要求进行美台高级军事教育交流等涉华条款,这些涉华条款,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和美国政府多次重申的一个中国政策。我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是一则手机短信,请根据上下文,在句中再造两个句子,以构成排比句。

面对困难,微笑含着勇敢;____,____;____,____;面对冷漠,微笑洋溢热情。愿你永远微笑着面对人生。

五、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逐渐发现,真正感动的往往不是一些事物本身,而是点缀在这些事物之中的一些不可或缺的细节,这些细小的环节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常常就成了最能感动人的因子。比如运动场上的某一次搀扶,医疗室里的某一个微笑,名著里人物的某一次邂逅……细节能丰实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性情,让人更具人格魅力。然而,有些细节也令人作呕:图书馆里的报刊被挖开了“天窗”,饭堂长龙链里插上了碍眼的“走捷径”的“吃客”,安静的宿舍里突然有少数人喋喋不休地开“卧谈会”……

生活中,你有相关的体验、见闻与认识吗?请以“细节与人品高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立意自定;④不得抄袭。

附参考答案:

1、C.(A,诩:音xǔ;B,蹩:音bié;D,譬:音pì)

2.C.(A,“班驳”应为“斑驳”;B,“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D,“遮敝”应为“遮蔽”)

3.A.(以至:一般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也说“以至于”;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句①表示延伸,用“以至”。捉摸:猜测、预料。琢磨:反复思索。“捉摸”“琢磨”都是动词。“捉摸”多用于不确定的说法。“琢磨”原来的意思是对玉石的雕刻和打磨,后来引申为对文章的加工使之精美或对一件事要弄清楚,翻来覆去地思考、推敲。显然,②句应用“捉摸”。接受: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接收:收受、接纳和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根据③句的内容,用“接受”更恰当)

4、B.(“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应改为“不以为意”,表示没有当回事)

5、A.(B去掉“不足”“不当”;C“教师角色”改为“教学方式”;D“方便”后加“的优势”)

6、D. 

7.C.(A句整个句子表达的陈述语气,句中的三个问号前两个应该用逗号,最后一个用句号。B句中的两个句号应为分号,表示语段中几层意思的并列。D句中的“肯定的”后面应该用冒号,以引起下文)

8.指17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

9.在当今世界,对于其他民族的成就应该给予应有的了解和赞赏。

10.作者心中的大同世界,是一个没有偏见,能平等地看待其他民族,平等地看待一切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谅解,团结、合作的社会。

11.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指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指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针对“拿去主义”而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12.如果我们能够“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我们才能够谈“贡献于全人类”;如果我们不能“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也就谈不上“贡献于全人类”。目前,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很有限,我们就必须“拿来”,并作艰苦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我们的文化,以“拿去”给全世界,贡献于全人类。(意思对即可)

13.(1)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2)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3)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虽有成就,但与西方相比发展较慢,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14.本文语言朴实平和,娓娓道来。而《拿来主义》却言此意彼,语锋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15.参考示例:一、“红眼病”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结膜急性炎症。此病为季节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季,传染性极强,常可暴发流行。得了红眼病后要及时、彻底、坚持地进行治疗,以防复发。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生“红眼病”。当别人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或者干出了一番业绩,他不是发自内心的祝贺,而是嫉妒别人,眼红别人,进而干出损人又害已的事。

16.参考答案:我国对美国会众议院近日通过的《2006财年国防授权法》文本中含有要求进行美台高级军事教育交流等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和美国政府多次重申的一个中国政策的涉华条款表示坚决反对。(以其中某一句将为主干句,根据一定的事理,将其他的句子做有机的整合,插入句中即可)

17.参考答案:面对挫折,微笑带着自信;面对误解,微笑露出宽容

18.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870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