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教案:《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地理教案:《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教案:《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演示】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

【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M.jAB88.cOm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这是为什么?

【演示】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教师自转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因为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讲述】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讲述并提问】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最大,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阅读】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如书图1.22下图所示。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线(简称黄赤交线),在图1.22上图中也画出黄赤交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提问】太阳直射光线和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两者关系有什么意义?

【总结】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转年春分,由0°逐渐扩大到360°,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所成的夹角,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观察】图1.23,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由S23°26′→0°→N23°26′→0°的回归运动—回归年。

【思考】地球上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请同学课下思考。

板书设计

地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特点

自转

(绕地轴)自西向东23时56分4秒15°/时地轴指向不变

自转与公转同时、叠加回归年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公转

(绕太阳)自西向东365日6时

9分10秒59′/时

30㎞/秒地轴相对于黄道倾斜

成66°34′夹角

延伸阅读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

2.难点:太阳直射概念。

3.疑点: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

4.解决办法:图解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自己一步步绘图逐渐理解知识内容。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攻破难点:不同方位的太阳直射概念。2.突出重点: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3.了解五带和24节 气。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解直射概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直射,特别是变换角度的直射概念不清楚,影响了后面一系列的知识理解和学习,此处宜作为重点讲解内容。)方法:

(1)画两个如图的弧形A弧、B弧,在弧上各找一点表示一人所在的地理位置P1、P2;请学生画出此人所在的地平线(过切点画切线);讲明直射即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是90度,请学生画出太阳光线。

(2)在图2上把弧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圆,并画上地轴(垂直线)、赤道(水平线),问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赤道)。

(3)把图2旋转一个角度(黄赤交角),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此点平行于赤道画一条纬线,思考这条纬线的特点(太阳直射的最北点——北回归线,此线上各点一天中都有直射机会)

(4)思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否移动,观察二分二至图,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练习: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之间。

2.昼夜长短变化

请每位学生画一张夏至日(12月22日)光照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用以订正。在图上标出南北回归线、晨昏线,把夜半球涂成阴影。

(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a.教师在图中南北半球各画一条纬线(例图中B、D所在纬线),学生注明昼弧和夜弧长,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的南半球昼长于夜,北半球相反。

b.教师在北半球再添加一条纬线(例图中E所在纬线),学生观察同一半球不同纬线上的昼夜长短情况,得出结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c.请学生用纬线标出极昼和极夜范围——极圈概念(例图中A.F点所在纬线)。

(2)思考:有无全球同时昼夜平分的时候,什么时候?演示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的位置。

理论上:晨昏圈过极点时,全球纬线被平分,此时为春秋分。

实际中:夏季的昼长转为冬季的昼短的那一天。

3)练习:12月22日下列地区昼长的是B、D,昼最长的是D。

A.伦敦B.悉尼C.北京D.好望角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练习:6月22日(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以北各地,达最小值的地区是赤道以南各地。

分析:绘图,注明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在北回归线以北任选一点A,发现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离此点最近,此点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故未达最大值。赤道以南和南回归线以南各选一点B、C,发现此时太阳直射点离所选点最远,故赤道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

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与一年中的气温高低变化有关吗?画图说明。你能解释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了吧。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4.五带划分:(图略)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5.四季

(1)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一季三个月,请写出天文四季的春夏秋冬所包含的月份。

春______夏______秋______冬______

(2)思考: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季含义是什么(气温的高低)。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______夏______秋______冬______

(3)了解24节 气的概念与四季的关系

24节 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 气,约为15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  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三)总结、扩展

思考:你知道为什么4年一润吗?

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另有其它历法计算余、损数值。

六、布置作业

题1 读右图”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45E,0

(此图所画半球逆时针旋转,为北半球,北极圈里是极昼,此日是夏至6月22日)

(2)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bc段。(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永远垂直,此图逆时针旋转,地球上各地在ab弧处由昼进入夜,在bc弧处由夜进入昼,为晨线。)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是A15时,B6时,D21时,E12时。

(太阳最高点为正午12点,纬线周长被均分为24小时。)

(4)此时A、E昼夜长短是A24小时昼,E12小时昼。

(5)再过三个月,B地处在什么初秋季节 (三个月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向赤道,并将继续向南半球移动。)

题2 设计一个表盘,从中可以读出不同纬度任意一天的太高度角。

教师指导:盘1太阳直射点纬度范围,从2326N——2326S。

盘2太阳高度角范围。

盘3地理纬度值,三盘叠加在一起。

七、板书设计

第六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学生随堂画图,此处略)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于夜。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3.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

分全球昼夜平分。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随距太阳直射点的远近而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四、五带划分(图略)

五、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春2、3、4,夏5、6、7,秋8、9、10,冬11、12、1。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24节 气:地球公转轨道的24份均分。在天气和气候概念之间,中国传统文化。

高一地理导学案教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一地理导学案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时间总学时课程目标:1.说明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学习重点: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

学习难点:昼夜长短的分布。

学习流程:

★前置补偿: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情景导入:

人们常说“东升西落”而且习惯以日出地平线的一点代表东方,日落地平线的一点代表西方,在人们心中,太阳的出没点是判断地面东西方向的标志,那么人们以这种标准来判断东西方向正确吗?你仔细观察了吗?我们这儿夏季和冬季太阳东升西落的方向一样吗?

★预习交流:

1.看课本说出晨昏线、昼弧、夜弧的含义,并说明昼弧、夜弧的长短与昼夜长短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课本说出四季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研度及探究:

探究一:1.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长短一览表

时间

太阳直射的范围

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状况

北极附近极昼极夜状况

北半球昼夜最大值出现的时间

夏半年冬半年二分时2.二分的时候,晨昏线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几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什么时间,赤道与晨线的交点为几点?赤道与昏线的交点为几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1.产生四季更替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填以下内容

四季的变化

3.中、低、高纬各地区的季节变化状况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及我国的四季和西方国家的四季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1.当黄赤交角为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时,五带的范围会怎样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结构: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课堂练习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1)图中四点所示日期:AB D

C D

(2)图中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因为

(3)由A到B点北半球昼夜

长短如何变化?AC

 

(4)由B点到C点太阳

直射点如何移动?

。B

(5)当地球处于A点时,全球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区域为:。

(6)当地球处于C点时,全球正午太阳

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是:

课后反思

我的疑问

问题解答

高一地理地球的自转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地理地球的自转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学案(湘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2.结合实例,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概况
(1)概念和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①西向②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③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④顺时针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自转周期不同,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⑤恒星日,它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⑥360°,所用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⑦太阳日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续相交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360°59′,所用时间为⑧24小时。
(3)速度:自转角速度除⑨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各地○10相等,都为15°/时;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产生偏向。该力只作用于
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
1.地方时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21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224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划分与区时换算
(1)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3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2415个经度,以该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25区时,又称○26标准时。
(2)区时的换算: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271个小时。在同一日期内,东○28早西○29晚。
3.国际日期变更线
大体沿○30180°经线穿行的折线,也叫○31日界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又为了保持○32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这样的地方改用折线。
探究点一 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毛泽东在他的诗词《送瘟神》中写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达了他宽阔博大的胸怀。
欧洲的航天发射基地建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南美洲靠近赤道的法属圭亚那;俄罗斯的航天基地建立在哈萨克斯坦在拜克努尔;继太原、酒泉、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后,我国正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航天发射基地,发射场将于2012年建成,2013年具备火箭首次飞行条件。
1.在地球什么地点能做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呢?为什么?其线速度约为多少?
2.在选择发射场时,为什么尽量选择低纬度地区?海南发射基地与我国其他三个基地相比,有哪些优势?
3.“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是自东向西”的说法是否正确?
4.今晚20时,某人观测到某恒星位于天顶,明晚该恒星仍位于天顶的时刻是多少?

1.赤道。因为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每日地球自转一周,赤道上静止的人们行程约八万里。1670km/h。
2.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可以获得最大的初速度。运输条件便利;周围是茫茫大海,坠落的残骸不易造成意外;纬度更低,初速度大。
3.不正确。地球的自转方向不论是从北极上空看还是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4.19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方向
概念地轴方向
文字
描述地球本身绕其自转轴旋转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其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
图像
描述

 读图,回答问题。
(1)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
(2)站在C点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8: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那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应几点()
A.19时56分4秒B.7时56分4秒
C.20时3分56秒D.8时3分56秒
(3)A、B、C、D四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理由是什么?
(4)A、B、C、D四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理由是什么?
(5)若E为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则E围绕地球运动的速度与地表的自转速度相比()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答案 (1)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2)A
(3)A点为零,B、C、D三点相同。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同。
(4)DCB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5)C
解析 第(1)题,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但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方向不同,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图中箭头指向为逆时针,所以A应为北极点。第(2)题,考查地球自转周期,即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时56分4秒,而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时,由题意可知C点的某同学观察一遥远的恒星应是1个恒星日,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所以该同学今天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时为19时56分4秒。第(3)、(4)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同,大约为15°/小时。而线速度除极点为零外,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第(5)题,E为地球同步卫星,因此其绕地球公转的角速度与地表相同,但由于其绕地球公转半径大于地球半径,因此线速度比地表大。
探究点二 昼夜交替现象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明昼夜更替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1.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其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据此说明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晨昏线位置的变化,说明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并探究其原因。
3.昼夜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4.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上还有没有昼夜更替现象呢?

1.晨昏线与手电筒光线(太阳光线)垂直。
2.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作相对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
3.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为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侧是昼,背着太阳的一侧是夜;昼夜交替是指因地球的自转,昼夜状况不断发生周期性变化。
4.假如地球不自转,而只是公转,地表各点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也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但昼夜更替的周期将是一个回归年。

1.昼夜交替现象
2.晨昏线的判读
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圈)。其判读方法如图表所示:

方法依据
晨线昏线
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那条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那条线
时间法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方位法夜半球东侧或昼半球西侧的界线夜半球西侧或昼半球东侧的界线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昼夜产生的原因及晨昏线。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既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也会存在。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
探究点三 地方时与区时日界线

有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4月10日乘班机由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上机前1小时,在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货币,看到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马绍尔至檀香山飞机仅需航行1小时)
1.若你是吕萨,你如何帮助老太太?
2.解释你的做法。
3.有个孕妇乘坐海轮时于区时12时左右生了对双胞胎,首先生下了一个女孩,然后过了1个小时又生了一个男孩。可按日期计算,男孩反而是哥哥,女孩却是妹妹,这是为什么呢?

1.带(或代)老太太到檀香山兑换中奖彩票。
2.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的檀香山比西侧的马绍尔日期晚1天。
3.孕妇生下女孩,海轮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再生男孩时,因日期要减去一天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1.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1)等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2)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3)计算地方时的步骤:①确定两地的经度差;②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③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④代入公式计算。
2.区时的计算:区时的换算涉及知识较多,如经纬度、日界线、北京时间等,还要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步骤如下:
(1)先求两地时区差,如题目中只有经度,必须先算出该经度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若两地(已知和未知)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相减;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相加。这样可算出时区差。
(3)根据东早西迟的原则,采用知西求东加时区差,知东求西减时区差的方法。
(4)注意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
(5)因一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去所得数的绝对值,原日期减去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3.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有两条(如图所示):

(1)自然日界线: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上将0时称为一日之始,将24时称为一日之终。这样就引出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即自然日界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2)人为日界线:为了航海、航空等事业的时间、日期计算正确统一,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时时,全球为同一天。
 一艘轮船于当地时间2011年9月8日15时10分(区时)航行在图示海区内。读图回答(1)~(3)题。
(1)该船5分钟后通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下列日期和区时在图示范围内不可能的是()
A.9日14时15分B.9日15时15分
C.8日15时15分D.7日16时15分
(2)东十一区与东十二区的分界线是()
A.172.5°EB.170°EC.165°ED.172.5°W
(3)若此刻轮船处于东十一区时,则下列与西十一区处于同一日期的时区是()
A.东八区B.西一区C.东二区D.西五区
答案 (1)C (2)A (3)D
解析 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查日期变更线的两种形式及其应用。从图中可知东十二区与东十一区的分界线位于180°经线西侧的东经172.5°,西十一区与西十二区分界线则为西经172.5°,并且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题干也没有表明航行方向、航行时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所以其存在四种可能:
航行方向过日期变更线
跨越时区不跨越时区
向东7日16时15分7日15时15分
向西9日14时15分9日15时15分
当东十一区时间为8日15时时,则0时所在的时区为西四区,则从西四区向东到东十二区的范围内,日期都相同,剩余时区日期相同。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

二、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三、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一、教学重点:

黄赤交角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二、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五、教学方法:图表分析

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通过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公转的的相关知识,基本思路和自转类似:基础知识、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三课时: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

一、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flash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课件提示: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结合着(图1-3-2)。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总结⑴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⑵地球近日点(1月初)与远日点(7月初)⑶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差异

【教师讲解】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由近日点到远日点越来越慢,由远日点到近日点越来越快【开普勒第三定律: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归纳:】方向:自西向东;速度: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通常所用的年的计算为一回归年——四年一个闰年】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课堂练习】见学案

二、黄赤交角:

【图1-3-3flash动画演示:】

【问题导学】

(1)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为多少?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flash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归纳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o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纬23o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⑵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⑷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

⑸回归线与极圈数值有何关系?

四、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flash动画演示(图1-3-4)】

【讨论】: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⑴如何根据地轴判断地球的公转方向(地轴总是指向北)

⑵区分二分二至与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关系(近日点 1月初 冬至 12月22日; 远日点 7月初 夏至 6月22日。 近日点与远日点分别位于冬至与夏至相对偏东的位置。 )

⑶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如何来判断节气?

【教师讲解】判断节气的方法如下:

①先画出赤道 和地轴垂直② 连接日心和地心,找出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③交点在赤道以南,则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节气为冬至,则另外一侧为夏至④沿着地球公转方向:春夏秋冬判断,从而确定二分。

【拓展】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则全球的直射范围与极昼极夜范围有何变化?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是从读图中找取知识点,并有效的归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从根本上掌握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

【教学反思】变抽象为具体更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

【课下作业】基础训练相关题目,预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㈠正午太阳高度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00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