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前方》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前方》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前方》教案
从容说课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有记者问曹文轩:“有不少评论家包括北大的一些学者都认为,你的作品是“唯美”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曹文轩这样回答:“说唯美我还可以接受,说我唯美主义则就不能接受了。对美,我确实很在意。我的看法已多次重复了: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会成为常识,甚至会衰老与死亡,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最具震撼力与杀伤力的并不是思想,而是美。”
曹文轩的作品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摄影散文《前方》,窥一斑而知全豹,让我们体会一下吧。
多媒体投影出《前方》
教师精讲
一、有关作者、作品
师:海淀区学院路一家临街书店,将一纸粗笔浓墨写就的“告示”贴于门板上,“告示”上的五个大字似要向凛凛寒冬里的人们传达一种江南的暖意:《草房子》到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草房子》的作者是谁吗?
生:曹文轩!
师:好,请同学们阅读相关资料,整理后简介一下作者及作品。
生: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师(补充):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
曹文轩频繁地参加中国作协的各种会议,出任多个征文大赛的评委,并将他的作家同行张洁、贾平凹等人请到北大,与学生“面对面”。他在课堂上用典雅、诗性的语言讲授小说理论,他主持的“文学半月谈”,深入研究各种文学现象与流派,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的留学生,连同进修、访学者,他指导的“硕博队伍”达二十人之多。
一位来自湖南怀化的中年教师,听了他的学术报告《重读普鲁斯特》,第二天在中文系的座谈会上发言:“听了曹老师的课,我已不虚此行。”
二、诵读并感知课文
1、听录音,自行朗读,并正音
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憔悴(qiáocuì)颠簸(bǒ)惶(huáng)惑温馨(xīn)
2、总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初步理清本文的脉络。可以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生:文章从摄影画面起笔,但并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了联想——“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由此点出本文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
然后,作者对人为什么离家进行讨论。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一直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再次,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至此,作者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师:很好,这位同学总结得很清晰、很全面。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研讨课文。
三、探讨文本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
生:“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句话表明了文章的立意,它也是本文的文眼。
师: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请在总结的时候落实到每一小节。
生:文眼出现在文章的第二小节,下面的几小节层次清晰的围绕它层层展开,具体如下: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再思考一下,文章从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了对人生的思考?
生: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
师: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生: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生1:联想。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像与思考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师(补充):本文是一篇摄影散文,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还有其他写法没有?
生2:反弹琵琶。因为本单元是“月是故乡明”,这说的是归家,是思乡,而本文讲的是离家,所以本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写法。
师: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的关键词语。
生: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师:《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同学们,你们能具体体会一下这些词语的语境义吗?请讨论、总结。
生: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书设计]

精选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人教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人教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补充资料:

《雨巷》中的冥想

文:长发迎空

又是细雨斜飞,暮色苍苍,听那雨声渺渺然淅淅沥沥,似是一首忧伤而美丽的诗,轻拨我的心弦。思绪如潮,飘向雨巷,飘向远方。

青石小巷,风里雨里,我走入苍茫。烟雨朦胧中,我遇见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结着丁香般的惆怅,晶亮清纯的眸子蒙蒙望着远方,嘴角挂着幽幽的哀伤,她缓缓向我走来,袅袅婷婷,绰绰约约,一时间,我竟分不清这是幻还是真。

丁香花盛开的季节里,我遇见了这样一个丁香般的姑娘,虽然她向我投来太息般的目光,象梦一样的迷茫,虽然她即将从我身边翩然飘过,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而这梦境般的绮丽,已注满我的心房。

姑娘!你可曾听到我的心跳,感到我的慌张?迎着你彷徨的目光,和丁香一样的芬芳,我想问一声:能否能否,请你驻足,今后的漂泊中,将我一起带上?你是我梦中的姑娘。我知道,有这样的邂逅已是奇迹,我感激上苍,可是让我如何忍受,你瞬间的消逝和我永久的思量?

用那灵动的眼神,你望着我,明净而又带着丝丝迷茫。你说,你只属于这个雨巷。每当雨季到来,你总会在雨巷徘徊,这里有你的回忆,你的过往,你的无奈,你的期待,你的寂寞,你的忧伤……这里演绎过太多的浪漫,交织过太多的悲喜,刻骨神伤。每个雨季,念着远去的缘分,你只能在这里痴痴倚立、哭泣、彷徨。

从你的双眸中,我看见了闪忽即逝的璀璨的光芒,看见了一泓湖水中的轻波荡漾。心事扰乱了守候,雨丝迷蒙了双眸,蓝色的油纸伞一如你蓝色的忧愁。我无言以对,怜惜开始在心底蔓延。既然你相信你的缘分,请让我分享你的悲伤。每当细雨梦回,我会想起你的模样,但愿等待不会消了你的颜色,散了你的芬芳。

终于,你灵秀的身子,和那盈澈的油纸伞,还是和我擦肩而过……从今往后,我的思念会为你披上霓裳,我的牵挂会祝你穿上嫁妆。

而我的心,从此被囚困在冷冷的雨季,从此留给了悠长的雨巷,凄清的目光,和忧郁的姑娘。

前方 [苏教版必修1]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前方 [苏教版必修1]”,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维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学流程及内容】

一、导入

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本上的图片,从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曹文轩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写下了摄影散文《前方》。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摄影的优势是视觉的直观性,散文的优势是可以自由联想,摄影散文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整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散文。

二、文本研读

文章从画面切入,但对画面本身并未作细致具体的描摹,而是直接展开联想,写感想,写感触,最后又回到画面上来,由此可看出文章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几句话。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是核心观点。

2.关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作者分析了几点原因?

四点: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诱惑,出自无奈,理想的诱惑。

3.作者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为11节开头的承上句中。

4.“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讨论)

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5.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具体内容?

①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②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③人无法还家。

④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6.“家”如何理解?

双关既实指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义冢寄托与归宿。

7.文章引用了许多表现家园之思的古诗文,而本文作者强调的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并且奇怪的是本文竟然被收入“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那么如何理解离家与归家的关系呢?(分小组讨论)

三、交流、评价学生的评点

四、作业布置

任选一幅图片,写出自己的感想。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一)我有一个梦想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一)我有一个梦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一)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
一、经世济民
复习概要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体会政治文明的源远流长。
2.研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感受先哲们光辉的思想,与他们进行精神的对话,体会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了解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作用,感悟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
复习要求
1.能分析孔子对“将伐颛臾”的态度,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之”的政治主张,体会他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2.能分析孟子两次比喻说明的道理,把握他阐明“王道”的过程,摘出文中表现作者心中理想社会图景的句子,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能够在理清文章论证脉络的基础上,说出孔子与孟子说理方法的不同,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表现力。
4.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整理文中“以”“于”“因”“也”等虚词,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摘出文中所含的成语。
5.摘出文中判断句与省略句,并归类整理,初步总结文言判断句的用法,了解省略句的种类和用法。
教学建议
本板块2篇文章是古代经典政论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专题设计的特点,改革文言文教学方式,探索生动有效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感受杰出人物言论及其事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悟这些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在文本研习中,逐步导向语文素养的提高。
这两篇古代政论文比较简短,但语言点比较多。教师可在文章所体现的主要观点和语言特色方面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组织教学。可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文本研习的积极性,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疏通文意:哪一句交代了谈话的时代背景?孔子几次批评自己的弟子?语气各是怎样的?孔子的批评虽然严厉,但摆事实,讲道理,让弟子们心服口服。摆了什么事实?讲了哪些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层次?用类似的问题组织文本阅读并随机解决语言问题。也可以就文本中经典的话语,联系社会现实,举例分析一些古今文化中共存的人的心理现象,比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即可拿出来具体讨论,再回到文本中去,体会这句话的精妙所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祸起萧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由此切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克服学习先秦散文中的语言障碍。
进入《寡人之于国也》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对弟子的说理风格是严厉的教诲与透彻的论说相结合的,很有层次和逻辑感,但是,当面对的劝说对象是一个居于特殊位置上的人,比如面对一个自我尊严意识很强的君主,应该怎么样去劝说呢?这样,就引导学生从感性角度进入下一篇文章的阅读。
在本文阅读中,“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可以用来引导学生阅读全篇,让学生逐步体会论辩中孟子和梁惠王心态的变化;进而摘出文中表现作者心中理想社会图景的句子,把握他阐明“王道”的过程,体会他高超的论辩技巧,从而认识他的仁政思想。
二、英名与事业
复习概要
1.学习为实现政治理想、社会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品格。
2.研习《在马克思墓前讲话》《〈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有一个梦想》,站在精神的原点上,回望伟人的事业,守护他们的遗产,增强为民族振兴、为人类进步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了解演讲辞、悼词和序言的基本特点;体会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的逻辑性和表现力,感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复习要求
1.能通过与文本对话,感受杰出人物言论及其事迹,正确理解名声与事业的关系。
2.能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划分层次,分析理解结构复杂的语句(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3段),归纳文章的中心观点和论述特色。
3.能从《我有一个梦想》中找出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结合所用的手法,理解其含义,体会“梦想”包含的内容和作者的胸怀。
4.能反复诵读《〈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抓住充满感情的记叙句和议论句,理解这篇序言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特色。
5.能围绕文本研习所发现的问题拓展阅读面,展开深入思考。
6.能了解演讲辞、悼词和序言的基本特点。
7.积累掌握下列词语:
嫉恨诬蔑纷繁诅咒豁然开朗芜杂永垂不朽
后嗣骇人听闻兑现猖獗磐石崎岖罕见大放厥词义愤填膺缔造息息相关肇造编纂菁华蛰伏侈谈璀璨
教学建议
在本板块学习中,应突出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利用选文大多为讲演词,适合作朗读练习的特点,借助朗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包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受到人文教育和审美熏陶。
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以向学生简介悼词的固定格式,思考这篇悼词与众不同之处:一是马克思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二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既公正客观,又能在客观陈述中饱含浓烈的思想情感,在简短的发言中将理性的评判和深厚的情感包容在一起。文章中有很多语言点,教师可以精讲一两个例子,然后,将品评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适当作些点拨:如,第2段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他的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之大?第3段主要介绍了马克思怎样的发现?文末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对马克思哪些方面作出的评价?等等。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朴实的语言和表述所具有的表现力,对文中一些短句的简约和长句的缜密有所体会。
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在介绍相关情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这篇演讲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场情境和后续影响有充分的认识。学生能否进入文章的学习情境,是教学行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为选学内容。研习中让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多种表达方式上来。这是一篇特殊的序文,是一篇战斗檄文,它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恰当地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饱含着“痛逝者”的深情,无论是叙事、议论还是抒情,处处又都以“勖国人”为目的。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人生梦想这个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明确论点与论据,以增强议论的说服力,文体是演讲词与辩论稿与时事评论。
1.写演讲词,能根据演讲话题,有明确的观点和充实的材料,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
2.写时事评论,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建议。
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一、灵魂的对白
复习概要
1.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根据人物言行分析性格,全面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把握人物形象对表现人性主题的意义。
复习要求
1.能画出并朗读文中精彩的人物对白,分析它的潜台词。
2.能抓住关键性的人物台词,从人性的角度分析鲁侍萍和周朴园的矛盾。
3.能抓住人物关键语言和动作,分析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雷雨》的精彩片段,体会戏剧时空集中、矛盾尖锐突出的特点。
5.积累作家及其主要作品的常识,了解有关戏剧的常识。
6.积累掌握下列词语:
郁热烦躁涔涔惊愕窟窿略见一斑弥补谛听伺候恻隐
教学建议
本板块教学,诵读和讨论是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习本文,可先让学生了解《雷雨》的梗概。如有条件,可由教师或同学简要介绍全剧情节,尤其要把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交代清楚,口头介绍时可结合板书人物关系简图。可通过自由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对人物的矛盾,要尽量引导学生从人性角度去理解;对阶级冲突、家庭内部冲突等观点也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容许保留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深入体会两个人物思想的前后变化。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阅读剧本:鲁侍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吗?哪些台词表现了她内心的活动?周朴园的内心愿意和侍萍相认吗?他认出了鲁侍萍后内心世界有什么样变化?让学生找出那些含有言外之意的台词,品味这些台词的丰富内涵,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通过问题的探讨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例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等,是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参与讨论,也可以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开展讨论。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根据剧本的内容进行说理。
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排演这场戏或某些片段,然后在全班演出,并进行相互评论,以提高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一些有关戏剧欣赏的知识。
二、美与丑的看台
复习概要
1.能够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能够理解多角度对比对表现人性冲突的作用。
3.查阅资料,深入研读,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复习要求
1.能体会小说中人物形象身上的人性美,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2.能辨析小说中多重对比手法,理解它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掌握有关小说的常识。
4.积累掌握下列词语:酝酿诽谤蜷缩抽搐鞭笞佝偻呵斥
教学建议
本板块教学,可以抓住围绕伽西莫多的多重对比展开。
首先是伽西莫多本身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品德的对比。他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在受刑时他表现出超人的顽强和忍耐,可是在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他喝的时候,他流出了感激的眼泪。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二是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对比,他们的内心都很善良,都有着美好的心灵,但伽西莫多外貌丑陋无比,而爱斯梅拉达则外貌和心灵一样美好;伽西莫多受人指使劫持了爱斯梅拉达,在他受刑时,爱斯梅拉达却从内心同情他,为他送上他最需要的水。三是伽西莫多和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的对比。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自私阴险,是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了爱斯梅拉达,可是看到伽西莫多受刑却不闻不问。四是爱斯梅拉达和围观群众对比。看到伽西莫多受刑,被打得死去活来,围观群众不但不同情,反而咒骂他,向他投石块,伽西莫多求他们给一点水喝,没有一个人理睬,还要侮辱他,可曾被伽西莫多劫持过的爱斯梅拉达却为他送上水。五是群众前后表现的对比。在伽西莫多受刑时,他们哄笑,咒骂,当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时,他们又为她欢呼。抓住了这重重对比,就抓住了全文的内容,也就抓住了主要问题。
结合这些对比,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例如:作者这样的描写合理吗?这重重对比说明了什么?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表现?作者正是通过这重重对比告诉读者,人性中的美和丑总是对立存在的,而人性的美才是人类的希望,可以抓住作者的议论,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小说的每一部分,都有作者的议论。有的是直接表明态度,有的是含蓄的讽刺;有的是对人物的评价,有的是对社会的抨击。这些议论提示了围观群众的庸俗和无聊。如第6部分写道:“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提示伽西莫多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三、人性在复苏
复习概要
1.认识人性的复杂,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理解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意义。
3.了解影视剧本反映现实的独特方式和手法。
复习要求
1.画出精彩对白加以诵读,能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
2.能够评价电影中主要人物(特别是辛德勒)人性的价值取向。
3.通过比较,了解剧本语言与小说语言的不同特色。
4.积累掌握下列词语:
遮天蔽日偌大憨顽濒临乖张懵懂犄角应酬闭门造车遂愿弹冠相庆针砭屏弃胜券在握民生凋敝
教学建议
本板块教学,应该以“辛德勒为什么能把自己从兽性中‘解放’出来,让人性的善良又回归到自己的身上”为核心问题来组织全文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人性的复杂,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电影剧本,抓住画面和细节,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活动,认识人物的性格。比如第一个镜头中“雪花似的东西纷纷从天空飘落……他走到轿车旁,从引擎盖上拢起一把在手里捻了捻”这个细节,便表现了辛德勒内心世界丰富的活动。还要注意电影语言用画面表达的特点。镜头中一个德国兵“握着手枪冲焚尸炉‘叭叭’地开枪”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既是对辛德勒这个形象的铺垫,也是和辛德勒这个形象的对比。精彩的电影道白常常和经典戏剧道白一样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比如辛德勒和高斯的对白,和伊特兹哈克的对白,和将军的对白,都值得玩味。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人性的美丽”这个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开掘与立论,提出深刻独到的见解,文体是影视评论写作。本专题有一次结合课文学习的讨论会,要做好准备,加强指导,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1.写影视评论,能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手法方面展开分析评论。
2.分析评论中,要抓住一两个点展开;要写出独特感受,提出独到见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

第一专题:祖国土
一、江山多娇
复习概要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美,了解人与祖国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懂得爱国情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
2.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3.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感受散文写景状物的特点以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复习要求
1.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结合有关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2.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尤其要注意揣摩文中的关键语句去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注意分析艺术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研习《祖国山川颂》,了解“颂”这一传统表现手法的特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及人与祖国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的原因;研习《长江三峡》,能够把握文章借助景物描写抒发的爱国情怀,掌握文章抓住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研习《肖邦故园》,能理解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把握祖国与个体之间的双向意义。
4.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选择一定的朗读技巧,传达出景色的意境与韵味,准确表达出文章对祖国的赞美和挚爱。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烧灼盎然一泻千里层峦叠嶂吟哦遐想脸颊涟漪斑斓晨曦蹒跚颓然萦回丘壑澎湃云蒸霞蔚荒诞不经庇护沧桑伶仃夙愿通衢缱绻多舛寥寥有条不紊簌簌剔透婆娑

教学建议
本专题在研习方案的设计中突出了“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对这一方法的介绍,要求学生课前查找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并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板块由3篇散文组成,在研习中可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解读文本。例如要注意感受形象,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要注意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注意多种表现手法运用,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阅读中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等等。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引导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肖邦故园》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教师可将肖邦的音乐引进课堂,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欣赏肖邦音乐需要一定的音乐欣赏常识,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和音乐欣赏课结合起来。教学中还可将音乐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看看作家是通过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只是这里的音乐鉴赏,不是纯粹的音乐欣赏,而应着眼于本专题的人文内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审美感受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重点还是落实在语文上。
本板块的3篇散文都是比较典型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可以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朗读的轻重缓急,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亦可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用朗读把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恰当地达出来。

二、颂歌的变奏
复习概要
1.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把握含有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人和祖国关系的丰富性。
2.体会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认识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
3.与前一板块比较,理解本板块这种“变奏”的颂歌的特点,这是一种更深层的爱国情怀。

复习要求
1.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学会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2.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征,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和象征义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用流畅的普通话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理解、感受。
4.从4首诗中选择2首背诵。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迸溅罡风擎火噩梦颓垣荒冢载负倾泻诅咒瘦瘠疲惫纤绳簇新绯红蹂躏齑粉沙砾

教学建议

本板块的四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围绕这一复杂的感情组织学生研习探讨,让学生明白,不仅仅要用美好的语言歌颂祖国,还要感受到祖国的苦难,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一种更崇高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复杂的情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做好铺垫,把握好分寸。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思想、创作的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是解读这组诗歌的前提,课前可让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主动收集资料。
具体研习时可抓住作品中象征祖国“贫穷”与“悲哀”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在表现现实和反映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在对文本研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整合本板块的内容,探讨“变奏”在意象和思想感情上与“颂”的区别,以引导学生把零散的、感性的认识升华提炼,形成对本板块内涵的理性思考。

本板块的学习要注重朗读的训练,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设计朗读方案,要求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感受,并对朗读进行评价和修正。
本专题写作实践文体上都是散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写作中既要彰显个性,表现真情实感,又要注意在行文中由一线贯通,有章可循。在写作之前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给定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本专题的人文内涵,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情感与收集的材料结合起来。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
一、殉道者之歌
复习概要
1.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了解这些思想先驱的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操守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伟大人物高尚的人格操守,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
3.了解政治抒情诗的特点,并能结合时代背景特点,体会3首诗的不同的基调。

复习要求
1.能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伟大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理想,说出自己对崇高人格的认识。
2.能从作品的语言入手,把握《离骚》中“香草美人”的寓意,感受屈原在厄运中坚持高洁的志向和独立人格的可贵;感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中体现出来的战斗者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念;理解《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中“船长”、“港口”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在诵读中体会人称转换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意义,感受诗歌的悲壮基调。
3.能了解屈原、普希金、惠特曼关于诗歌创作的知识。
4.能用恰当的语调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表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诗人的敬慕之情。
5.背诵《离骚》的名句,摘录并背诵本板块文本中体现人物高尚情操的精彩优美的诗句。
6.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后裔骐骥枷锁潜藏旌旗脉搏殷切

教学建议

本板块由1首古诗节选和2首外国诗歌组成,都是经典文本,研习前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人物的生活背景与人生选择的关系。

具体研习时,要紧扣住具体诗句品读揣摩,要透过诗句的字面意义,发现诗人的内心世界。《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文字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应尽量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可以向学生介绍《离骚》的基本知识和诗人生平,要求借助工具书尝试翻译,以便于深入探讨文本内涵。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学班,可以多用些时间帮助学生疏通诗文,给学生印发节选部分译文,降低理解文本的难度。

研习活动要和诵读结合起来,可以组织学生探讨诵读的要领和技巧,确定每首诗诵读的基调,以加深对作品丰富内涵的理解,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诵读《离骚》,应表现出诗人的豪迈自信;诵读《致西伯利亚囚徒》,应表现出诗人对战友同志的怀念和鼓舞;诵读《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应表现出对死去的领袖的悲痛和崇敬怀念之情。

二、烈士的抉择

复习概要
1.了解古代杰出人物在民族存亡之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舍生取义的精神。
2.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树立进步的人生观。
3.学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艺术手法。

复习要求
1.能根据《指南录后序》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领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及作用。
2.结合作品的有关背景材料研习《五人墓碑记》,能够领会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和价值,探讨文章的对比手法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3.两文都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议论,能比较其叙述和议论的特点。
4.熟读《指南录后序》第4段,背诵《五人墓碑记》第5、6两段。
5.整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和词类活用的现象,积累“除”、“易”、“暴”等文言实词和“以”、“于”、“而”、“若”、“所”、“为”、“焉”等文言虚词,能把文中关键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建议
教学这两篇文言文,应该“文”“言”并重。

“言”是把握“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预习,一方面查阅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背景,一方面借助工具书尝试翻译,做到基本通顺,并要求学生画出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词句,对文章内容质疑,以备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

在理解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应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的语句和段落,落实“文”的内涵。教学中以这些内容为“钥匙”,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人格设计问题组织探讨,准确地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还要探讨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加深对“文”的理解。例如,探讨《指南录后序》第4段中连用22个“死”的叙述,与后文议论的关系,感受作者出生入死、以国家存亡为己任的炽热情感;探讨《五人墓碑记》中多角度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五义士的“死义”精神。两文还都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议论,可以比较其叙述和议论的特点,体会从文章主旨出发,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的必要性。

学习本板块,仍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加深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完本板块,应要求学生对相关的文言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底层的光芒

复习概要
1.了解底层社会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认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关注底层社会状况,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人格追求,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3.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复习要求
1.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研习《品质》《老王》,感受格斯拉在工业革命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感受老王在“文革”动乱时期一如既往地关照杨绛夫妇的可贵品质。
2.能从新的视角评价生活中的平凡人,在完善自我人格方面有新的认识。
3.了解不同文体、不同风格在表现共同主题时的不同表达方式。
4.学会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最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去表现人物的品格和性格。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橱窗羞怯鬈曲赊帐荒唐趿拉蹙眉时髦垄断褶皱窥视惶恐取缔伛偻阴翳愧怍攥紧

教学建议

本板块为选学内容,2篇文章《品质》和《老王》内容都比较浅显,可以安排课外自读。

阅读时可要求学生勾画重要的语句,注意作者的选材和立意,关注作者的时代环境和人物的社会地位,以人物形象和人物品格的研习中心,分析格斯拉和老王身上的“不变”:格斯拉不肯在市场大势发生变化时和其他人一样粗制滥造、浑水摸鱼,而车夫老王在“文革”动乱时期一如既往地关照杨绛夫妇。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变”?引导学生结合人物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感受他们身上坚忍的道德力量和闪光的品格。

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倾向。两篇文章都能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境况,作者的笔触也都表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2篇文章文体不同,要注意研究写作方法的异同。

写作实践
本专题的写作活动,可围绕三个目标实施教学:
1.学会感动,学会思考,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学写文本人物评传,掌握叙述、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2.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手法,自由表达心灵感动和独立思考。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文本资源,启发学生从教科书中汲取写作营养,借鉴学习写作方法。比如,《品质》和《老王》,就为“在底层”这个话题的记叙类写法提供了借鉴的文本。
3.《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可以启发我们如何抓住心灵的爆破点,走进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而《五人墓碑记》叙议框架适当变形则可以为“在底层”或“走近×××”提供可以参考的某种写作范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142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