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朋友》《一面》知识点总结”,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朋友》《一面》知识点总结
《童年的朋友》
1: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等。
2:相关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三部曲分别是《童年》(1913年)、《在人间》(1916年)、《我的大学》(1923年)。三部曲描写了“我”的成长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高尔基的成长历程。
3: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细致描绘,表现了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同时也寄托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一面》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脉络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
▲描写特色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
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
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语文七下一面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面
第一部分:设计简案(思路)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掌握字、词: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及意义;初步掌握从“‘一面’的印象”到“‘一面’的力量”的结构特点,正确划分段落层次;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鲁迅给“我”的最初印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二、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详见“教学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
三、划分段落层次。
(一)确定自然段。
1、教师指导: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号或者是破折号,那么划分自然段时,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
2、学生标自然段。全文计35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1自然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①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体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里;③15——31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1——3自然段。
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13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1959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提问: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4——14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5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6——14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词语:“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下一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除常规作业外,可加下面标点训练: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不看课文,作后自对):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讲读课文第一部分,掌握本文抓住鲜明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肖像的写作特点:通过三次肖像描写的分析,加深对人物性格、精神的认识,学习本文在描写的基础上直抒己见,把抒情、议论、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
学生上黑板,摘要出第一次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
二、继续指导学习课文。
(一)“我”正踌躇,老人出来了。文章又一次集中笔墨描绘了鲁迅的肖像,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二写肖像的第16自然段,并与一写肖像作比较。学生齐读节16自然段。
(二)指定学生上黑板摘要写出二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教师整理、修正(板书要求参考板书设计总表有关部分)。
(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分析:这段肖像描写,文字虽然不多,却是十分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却很好的形象特征。作者与鲁迅面对面观察更为仔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孔,次写头发,再写胡须,就像电影中逐渐放大的脸部特写镜头一样,把人物最鲜明的外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逐一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写肖像只是突现了“瘦瘦的”“穿一件牙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的外表特征;二写肖像,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精神特征。“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反映了“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接着通过“但是”一转,由“一根根精神抖擞”的头发、“很打眼”的浓黑的胡子,写他“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完全是个战士的精神状态。(要求学生在有关词语下划线。)
(四)集体慢速朗读第16自然段,体会作者通过最鲜明的外貌特征,描绘出鲁迅精神状态的肖像写作特点。
(五)第17自然段写作者仔细观察后的深刻感觉,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印象。请同学上黑板作这方面的选词填空练习(出示小黑板):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安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按摩)(严厉、严肃)和——(慈祥、慈爱)交织着的——(抚摩、抚摸)似的。
(六)要求学生在16——23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人物肖像描写(通过人物外貌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肖像描写)、语言描写(通过人物语言,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用人物行动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用人物的所想所感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心理描写)的有关文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①肖像描写集中在第16自然段。②语言描写:“你要买这本书?”“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这种诚恳的劝告,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挚爱。③行动描写:“他看了我一眼”、“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这样的诚恳、热情,这与平素见到的“西装同胞的嘴脸”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心理描写,集中在第17、第21两个自然段。本文较好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七)讲读第24——31自然段。
教师范读。简析:通过对话描写,说出了鲁迅的赠书。鲁迅的赠书使作者大为感动、振奋,平添了力量,恢复了勇气。在这基础上,三写鲁迅肖像。我们看,三写鲁迅肖像与前两次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边归纳边板书)第三次肖像描写,既写外貌,又写精神,是前两次肖像描写的综合。这是它的主要特点。同时,对烟嘴和长衫写得更细了: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牙黄羽纱的长衫”作者所以一再写这些特点,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心情和使读者对之不断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将第三次肖像描写与前两次相同的和不同的,分别用双线和单线把它们划出来)当作者想起这正是哪本杂上的一段访问记所写的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请同学们回答,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学生回答,明确:“您就是——”,“——”这里表示由于十分高兴激动而说不出话来:“结结巴巴”、“喜欢得快要跳起来”;“一定是他!”“一定是他!”的重复;两个“蹦”字。鲁迅的表情是“微笑”、“点头”,显得那样的安祥、慈爱,充满了对穷苦工人的信赖和关切,对青年一代的鼓励和希望。
指名朗读第30自然段。启示体会用词: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集体朗读,要求将第27自然段和第30自然段中“这一来不会错了……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连起来读,进一步体会通过肖像描写突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的作用。“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用时间的停顿突出“瘦”,与上文的顽强呼应,显示了鲁迅的精神状态。
(八)结语:“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见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一面”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三、布置作业:
(一)课本“思考和练习三”。
(二)预习思考:课本“思考和练习二”。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分析“一面”的力量,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写肖像;布置作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作业(一)”,答案参见前两教时的有关内容。(教师归纳时,出示板书设计总表)。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集体慢速朗读第32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在“历尽……”“受尽……”“艰苦”和“虐待”的情况下,能“咬紧”牙,“哼都不哼一声”,“总是昂着头”?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思考、议论,明确:这力量是从“一面”来的,是“一面”给了作者这样巨大的精神力量。因为“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提问:在这一段里接连用了一系列动词,从表达思想内容来说,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这一系列词都是写“我”在种种艰苦和非人的待遇面前怎么能咬紧牙关,昂首挺胸的,充分显示了“一面”给人的巨大力量。
提问学生:“历尽”与“受尽”的位置在文中能否对调?明确:不能。互换后动宾搭配不当。
(二)学生自由默读第32自然段 加深理解上述内容。
(三)齐读第34、35自然段。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的心情,同时也进一步写了“一面”的力量,决心“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四)集体朗读第二部分。
三、课文小结与当堂巩固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第二部分:课前自学(引导)
先标出小节序号,然后自读课文一遍,遇到生字词要借助工具书或注解理解(音形义);再朗读一遍课文;如果有什么感想或疑问可用铅笔在书上圈点与批注。
1、给加点字注音:
赫然() 嵌着() 颓唐() 憎恶()()
恣情() 抖擞() 摩挲() 窘相() 虐待()
2、文章以为顺序,表现鲁迅 的高尚品质。
3、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一部分重在,后一部分重在 ,是对“一面”的怀念也是冷静的思索,深化了主题。
4、“……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在这四年里……我总是昂着头”两处同是写感受,有什么区别?
5、文章开始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为什么这样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待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西装同胞的嘴脸”说明了什么?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如何?
8、“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探究练习:破折号有如下几种用法:①表示注释,②表示提示,③话题的转换,④表示话没说完,⑤表示声音的延长,⑥表示插说等等。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属于哪种用法,把序号填在括号中。
1.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2.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3.“呜——”火车开动了。()
4.“哦!您,您就是——”()
5.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出来。()
6.我掏那块带有体温的银元,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7.“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8.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
9.战士们向国民党反动派的老巢——南京城冲去。()
第三部分:当堂检测(反馈)
阅读下面从课文中节选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
“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的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9、选文最后一段中括号中的话是为了说明。
10、那个名字没有跳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11、这一次对鲁迅先生的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A、对一个普通工人的关心,平易近人的品质。
B、把整个生命献给人类革命事业而忘我战斗的革命精神
C、爱憎分明、坚毅勇敢的韧性斗争精神
D、“横眉冷对千夫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质
12、作者为什么称鲁迅先生为“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13、“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有什么含义?
14、对鲁迅的“微笑”“默认”如何理解?
15、本段多处写瘦,表现了什么?
16、“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一句有什么含义?
17、这一部分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18、我为什么“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第四部分:课后延伸(拓展)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jiào() 憎恶() 窘相() tuí唐() 踌躇() 虐待() 摩suō() 抖擞() 恣情()
2、比较下列各组字形和读音,然后组词:
踱()窖()挲() 恣()
镀()窑()娑() 咨()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⑵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
⑶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有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
⑷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
4、给加点字选择一个恰当的解释:
⑴不能自已()
A、止,罢了B、已经,表过去C、后来,不多时D、太,过
⑵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A、奇异,不平常B、怪物C、很,非常D、怨,责备
⑶受着这样的优遇()
A、相逢,会面B、机会C、对待,款待D、优待
⑷平素()
A、本色,白色B、本来的C、带有根本性质的D、向来
5、用连线法分别指出下列各种称呼含有什么样的感情:
①同志A、仿效学习的楷模
②朋友B、奋战不息的精神
③父亲C、志同道合的关系
④师傅D、亲密无间的友谊
⑤战士E、崇敬热爱的情怀
6、体会理解下列文字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二、领悟解读
《一面》有六句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一步步认识鲁迅精神的过程。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象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字面意思是什么?深层的含义是什么?(提示:仔细考虑一下“看一下”、“便”、“立刻”几个词的意思。)
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眼光”是看到的,“抚摩”是接触到的,用触觉的感受来写见到的眼光,想表达什么?
3.“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这句话写了什么?为什么“欢喜”?为什么“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4.“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这段话分几层?每一层里几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概括一下整段话写了什么?
5.“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象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从本段“我”的一系列动作,分析一下“我”当时的心情。
6.“我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这几句话表现了什么。
三、美文赏读
上个世纪我所尊敬的人
刘齐
感谢生命,我终于能够骄傲地、符合规定地说,我越过了一个世纪。从现在起,我有权使用一个(zhǎn)新而又老成的说法:上个世纪……上个世纪我喜欢热闹场面;这件事我上个世纪就跟您请示过;我在上个世纪已经表明,我不能空肚子喝酒;上个世纪媒体至少摆布过我一万次;正如我在上个世纪所指出的那样,您戴多少金镏子也戴不出贵族气;上个世纪我比较愚蠢;上个世纪我不够真诚;我在上个世纪常常自吹自(léi)……类似的话,我可以一口气说出很多,但此时最想说的是,上个世纪我毕竟没有白活,因为,经过漫长的岁月,我懂得了尊敬别人。以下所举,是上个世纪我所尊敬的人——
相貌平平或者丑陋,但充满自信的人。他们耐心地成长,高贵地生活,他们身上具有美丽者难以企及的许多美丽。
阴天依然高兴的人,即使不高兴,也绝不拉长了脸唉声叹气。
时代给予的甜头,往往最后尝到甚至无法尝到,但仍努力往前走的人。
相信有爱情的人。
饱经沧桑却不一定说“饱经沧桑”这个文词的农民。
遇有行人立刻减速,缓缓通过,不使尘土飞扬、泥水四溅的司机。
提醒客人说,您点的菜已经不少,再多就吃不下了的打工妹。
不乱骂人,不以马尔斯、博尔赫斯、文化赫斯、老庄赫斯吓人的学者。
待人平等,热心肠,不取不义之财,不奴役下属的老板。
敌寇压境,拼死抗争,死得不一定精彩,渐渐被人遗忘的士兵。
领导题词,大家盛赞,却傻乎乎地当场指出有一个字是白字的人。
举国昏昏,凭常识判断世事的人。不听鬼话官话,不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悄然拉落难者一把,给他喝一碗水。
一些生活在小国的公民。他们的国家似乎微不足道,奥运会拿不到一块奖牌,世界史一笔带过或者压根不提,敌军吞并他们时甚至懒得派大部队。但他们照样爱自己的民族,勇敢地爱,自豪地爱。国小人不小,站起来和别人一般高。
把世界弄得越来越科技的科技专家,除了少数人青史留名,其余都默默隐身于茫茫人海,以致我们在享用各种成果时,都不知应该向谁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别的孩子有电脑、可乐、钢琴,他只有一个卧床不起的母亲。他会用砂锅煎药,用圆白菜的根儿做咸菜,用细细的胳膊帮妈妈翻身。
一丝不苟的列车员。列车进站,哪怕站台上只有几个卖零食的小贩,哪怕背后有人嬉皮笑脸地玩闹、拥挤,列车员仍坚持向窗外敬礼。没敬礼时他们也可能嬉笑,一旦进入敬礼状态,马上目不斜视,神情肃然。
多年不见的师生聚会,各有所成的同学交换名片,纵论辉煌。轮到他了,他恭恭敬敬向老师行礼,然后平静地说:我下岗了,现在卖油条,在解放路,欢迎大家去买,保证不掺洗衣粉。
……
简言之,我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现在,你们中的许多人和我一起进入了21世纪,这是我特别高兴的一件事。
阅读训练
17.给文中的拼音填汉字。
①zhǎn()新②自吹自léi()
18.作者开篇提出了一个崭新而又老成的说法,这一说法是什么?
19.作者为什么说,上个世纪他没有白活?
20.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类他所尊敬的人?你最尊敬哪一类人?
21.你认为你是不是‘上个世纪我所尊敬的人”之一?
22.结尾作者总结全文的是哪一句话?
23.介绍一位你所尊敬的人,要求概括性强,特点鲜明。
附加题:(任选一题)
1、简要复述“我”与鲁迅见面的经过。
2、作者写鲁迅的外貌,重点展示的是他的什么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写?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而使形象鲜明,艺术效果增强?
4、你还知道鲁迅先生的故事、名言……或后人对鲁迅的评价与纪念吗?请写一则。
参考答案:
1.因为凭着鲁迅的伟大革命精神和高深的学问及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译出的书一定是好的作品,也一定是好的译本。鲁迅的译著被称作窃得别国的革命火种,来照亮中国的前进道路。作者是进步青年追求光明和解放,看到鲁迅的译著,当然感到“得到了保证”。2.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式,表达出自己真切地感受。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以及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期望,两方感情交织在一起,通过心灵的窗户表现出来了。“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3.因为是在白色恐怖下,鲁迅先生正在被国民党反动派盯梢,处境异常危险,所以不便说出姓名。4.分三层,称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是从作者本人体会而言;称战士,从革命斗争角度而言;“瘦”表明鲁迅先生把毕生精力投入了战斗。5.银元虽少,但是作者艰苦劳动所得,“带着体温”更说明它的珍贵。“鼻子陡然一酸”是对“父亲”般的导师心痛,是对同志般关怀所感动,感情交织在一起无法用语言表达。6.因为革命正处在危难时期是化悲痛为力量,完成鲁迅先生未完成的事业。
第五部分:片断写作(表达)
1.练习内容:人物的外貌描写。
2.要求:(1)仔细观察一个人,抓住特征描写他的外貌。(2)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提示: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的描写。人物的外貌,总是与它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性格爱好等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成功的外貌描写能反映人物境遇及内心世界的活动。
怎样进行貌描写呢?
首先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也就是区别于其他人物所独特的地方,例如鲁迅笔下的杨二嫂: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就是抓住她的特点进行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看了这段外貌描写,就可想到杨二嫂是个泼悍、放肆、尖刻的女人。要抓住人物特征,就要学会观察,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所以,在我们动笔之前,要对描写的人物进行仔细观察,还要进行缜密的分析,舍弃那些不具特色的地方,保留那些独到之处,经过提炼,生动地写出来,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在描写人物外貌时,要对人物的精神面貌了解清楚,并要善于抓住可以表现这种精神面貌的外貌特征。
另外要明确,外貌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所以不要漫无目的的进行外貌描写,也不要单纯为了生动形象而去进行外貌描写。
【例文】
来者是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叫宋玉芳,是五二班的,她直握一块木板球拍,睁着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站在他对面,那根硬撅撅的像把钢刷子的小辫,尽管用皮筋一道又一道紧紧的箍住,可还是挑战似的翘在后脑勺上。
教学后记:
附探究参考答案:1.④2.②3.⑤4.④5.①6.③7.③8.⑥9.①
附加题参考答案:
1内山老板劝“我”买书,“我”犹豫着舍不得买。这时鲁迅走了过来,问“我”是不是要买那本书。于是,他把《铁流》推荐给“我”,听“我”说买不起后,就用一块钱把两本书都买给了“我”。“我”突然悟出他是鲁迅先生后,他微笑,默认地点头,然后解释为什么要收一块钱。“我”非常感动,接受了鲁迅先生的赠书,向他恭敬地鞠了一躬,怀着激动的心情转身就走出了书店的门。
2很瘦,但精神很好;头发直竖;胡须很打眼。这样写是为了突出鲁迅先生的精神,突出他那种斗志,表现了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3⑴把天气的阴冷与作者在内山书店内得到的精神温暖进行对比。⑵把“西装同胞”的嘴脸同外国友人的同情进行对比。⑶把作者打算购买内山老板诚心推荐的译著同鲁迅推荐他人之书对比。⑷把旧社会对普通工人的轻视虐待同鲁迅先生对工人父亲般的慈爱态度对比。⑸把鲁迅先生对黑暗势力的无比憎恨同他对人民大众无限关怀进行对比。
4《有的人》、民族魂、民族劣根性、精神胜利法、毛泽东同志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教学参考:
1.《永远的鲁迅》、《江泽民同志在鲁迅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骨头最硬的鲁迅》(见校园网-莘莘学子-推荐阅读)。
2.对于当今的一些反面意见教师可以浏览,但不宜对初中学生渲染。
3.可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鲁迅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学生去感悟。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 一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19*一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课前准备:鲁迅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3、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4、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5、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7、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
(2)真情朗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
三、真情朗读,升华感情
四、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探讨: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你还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理解吗?(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140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