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铅笔有多长 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执教:佳木斯大学附属小学周明珠
指导:佳木斯大学附属小学周美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室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毫米、分米。
教学难点:
厘米与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米尺、铅笔、1米长的彩带、1分米长的纸条,长、正方体纸盒若干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周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只要你们随意的拿出一支铅笔,我就能估出这支铅笔大约有多长。谁愿意把你的铅笔拿出让我估一估?
学生非常踊跃的拿出自己的铅笔让老师估一估。
师: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____厘米。
这支铅笔的长度接近____厘米。
这支铅笔的长度在____厘米左右。
怎么样?想知道我估的这么准有什么小窍门吗?
(学生被老师估的如此精确惊呆了,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跃跃欲试。由此教师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铅笔有多长》(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也一定会掌握这个本领的。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量一量,认识毫米。
师:现在就请你们先估一估,再用尺子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生:我估的是______厘米,我量的是______厘米。
生:我估的是______厘米,我量的是______厘米,还多了几个小格。
师:当物体的长度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更精确,我们用到了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
师:周老师这里也有一支像你们刚才说的这种铅笔,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是6厘米,还多几个小格。这多出来的1个小格是1毫米,2个小格呢?
生:2毫米
师:3个,6个小格呢?
生:3毫米,6毫米。
师:这回你们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了吗?
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6厘米3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看一看你的同桌找得对吗?
生:我在尺子上找到了1厘米。
师:咱们用铅笔尖再来一起点着数一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看一看在数的过程中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
生:我发现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师:说对了!谁还能说一说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生: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师: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我们就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1cm=10mm。(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
生:齐读式子。
师:我们知道了1厘米等于10毫米,那2厘米等于几毫米呢?
生:2厘米等于20毫米。
师:5厘米等于几毫米?
生:5厘米等于50毫米。
师:10毫米等于几厘米呢?
生:10毫米等于1厘米。
师:在尺子上我们找到了1毫米,也知道了1毫米有多长,那实际物体中1毫米大约有多长或多厚呢?请把桌上的IC卡举起来,先估一估这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量一量,看看你估的对不对?
生:这张IC卡的厚度是1毫米。
师:对,你们都估对了,好眼力!这张IC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像老师这样轻轻地用拇指和食指捏住IC卡,再慢慢地抽出来,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毫米,自己再来看一看,做一次,体验一下,看着这条1毫米的小缝,你想说点什么?
生:真小呀!
师:是呀,太小了,你们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吗?
生:VCD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玻璃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有的玻璃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我妈妈的工资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我这件衣服的扣子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
师:除了你们说的这些,周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关于毫米的图片,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生:看大屏幕。
师:这是电脑的主板,它当中的许多集成块就是以毫米做单位的,这是手机、照相机、手表、它们中的大部份零件,也是用毫米做单位。瞧,这是神州六号,它当中的零件有的也用到了毫米。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案设计示例
有几支铅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3.让学生能够说出生活中加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哑剧
(一)教师谈话:老师给你们演一个哑剧想看吗?谁知道什么叫哑剧?对,老师不说话,你们看完后,你说一说我演了什么,好吗?
(二)教师表演: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做合起来的动作.
(三)教师提问:
1.谁说一说我演了什么?最后问大家一个什么问题?
(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把它们合起来一共有几支笔?)
2.谁会列式计算?(板书:23=532=5)
3.谁再带大家读一遍算式?
4.2、3、5分别表示什么?
5.“”表示什么?(“”表示和起来的意思)
(四)小结:只要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加法.
(板书:加法的初步认识)
二、活动二:摆一摆
(一)教师在黑板上左边摆1个桃子,右边摆3个桃子.
教师提问:一共有几个?说一说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13=4,一共有4个.(板书:13=4)
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31=4,一共有4个.(板书:31=4)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对,你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二)学生动手摆
教师:请你也摆一摆,说说1、3、4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三)出示图片:摆桃子
三、活动三:理解图意
(一)教师:再看一个哑剧愿意吗?想一想这里有什么数学问题?
1.出示图片:汽车图
2.你能根据你看到的来编一道题?你会列式吗?
(二)再来看看这幅小鸟图,自己想一想图的意思,在书上写出算式.
1.出示图片:小鸟图
2.集体讨论小鸟图的图意.为什么用加法?
四、活动四:自编哑剧
教师:刚才你看了好几个哑剧了,你想不想自己也编一个哑剧呢?
1.出示图片:计算
请你挑出一道你喜欢的算式,然后根据这个算式编一个哑剧.自己想好了再和同桌说说好吗?
2.谁愿意说说你编的哑剧?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言同学编的对不对、好不好,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一改.
五、活动五: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教师:刚才大家编的哑剧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且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这说明在我们的身边、家中、教室中有很多的加法问题.不信,咱们一起到小明家去看看吧!
1.出示图片:生活图片
请同学们4人一组说一说、算一算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加法问题,怎样列式?
2.集体讨论.比一比哪组找到的多.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看图说图意,并能列式计算,而且发现了生活中的加法问题.那你们说加法重要不重要?所以我们更要学好加法.
教案点评:
本课用学生感兴趣的哑剧贯穿全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具体、从动到静,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活动
套圈
游戏目的
1.帮助学生提高简单加法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游戏材料
1.用细铁丝制成直径为15厘米的圆圈10个;
2.用硬纸板画成不同形状的小动物四种,剪下来用铁丝支撑好.
游戏程序
1.分组,每3位学生为一组.
2.在地上画一条直线,将用铁丝撑好的4个动物模型放在离直线3米远的地方.
3.学生依次站在直线后面向小动物投掷铁圈,每人投3个.
4.一个学生投完,便按以下方法计分,算出自己的得分总数:套中小猫,每个圈得1分;套中小鸡,每个得2分;套中小鹿,每个圈得3分;套中小猴,每个圈得4分;套不中小动物,得0分;同组其余的学生验算,得分高者胜.
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案例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铅笔有多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较小的各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本课时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设计思路:
1、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
(1)看直尺、米尺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
(2)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如摸一摸1分钱硬币的厚度,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1毫米或是1分米。
(3)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
(4)和1米、1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1分米的长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间,比1米短、比1厘米长。1毫米的长度比1厘米短得多。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在课程当中设计手指操,既能使学生放松心情,又能让学生通过手指的活动促进大脑的思维。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3、课堂小结,除了总结当堂学习内容之外,教师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去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3、通过估算、测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观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具准备:
2枝铅笔(分别是6厘米3毫米和10厘米)、米尺、1枚一分硬币、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两个长度单位,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和厘米,分别用m和cm表示)
2、你说得真完整!谁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吗?(1米等于100厘米)
3、指名提问:
3米=()厘米500厘米=()米800厘米=()米
4、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呢?大家都来比划一下!
5、同学们对已学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
二、探究新知
1、估算
(1)你能估计一下我这支铅笔有多长吗?(指名回答)
(2)我想知道这支铅笔的精确长度,怎么办?(测量)
2、测量
(1)好办法!在测量之前,谁想提醒大家些什么?(指名回答)
(2)听了这么多好建议,相信大家一定会量得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测量一下第一题中铅笔的长度。
(3)指名说答案(6厘米多3个小格)并到前面展示测量过程(投影)
3、认识毫米
(1)这位同学说6厘米多3个小格,3个小格是多少?一个小格又是多少?(1毫米)
(2)没错,1个小格是1毫米,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mm来表示毫米。(板书:毫米mm)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数一数1厘米之间有几个小格?是几毫米?
(3)谁能用我们数出的结果说一个等式来表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师边听边板书:1cm=10mm)
(4)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的物体有什么大约是1毫米?(指名回答)
(5)出示1分硬币,感受1毫米。
(6)同桌之间互相比划1毫米的长度。
4、手指操
好,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活动活动我们的小小手吧!
5、认识分米
(1)你能估计一下我手中的这枝铅笔有多长吗?(教师把两枝铅笔放在一起)指名回答并说理由。
(2)答案很多,谁的对?请同学们赶快动手量一量作业纸上第二题中铅笔的长度!
(3)汇报结果(10厘米)同意吗?
(4)谁还可以用另一种长度单位来表示这枝铅笔的长度?
(5)对,也可以说这枝铅笔长1分米,因为10厘米就是1分米。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dm来表示分米。(板书:分米dm)
(6)谁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板书:1dm=10cm)
(7)感知1分米的长度,请同学们在米尺中找一找1分米。
(8)指名说一说,从哪到哪是1分米?
(9)只有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分米吗?还可以从哪里找到一分米?(指名回答)
(10)同桌比划1分米的长(一人比划一人测量,然后再互换)
6、练习
(1)同学们光会比划还不行,我们还要会准确的画出线段。在画之前,
你想对同学们提些什么建议?
(2)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按要求画一画,画完后同桌互相检查。
(3)投影汇报画线段的过程
7、游戏(确定长度)
(1)教师比划长度,学生喊停
(2)学生按教师要求比划长度
(3)听指令做动作:伸右手、伸左手、摸耳朵、手背后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小结:
今天我们有学习了2个长度单位,它们分别是(分米)和(毫米),我们还知道了分米用英文字母(dm)来表示,毫米用(mm)表示,而且我们也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请看大屏幕!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表现真棒!我们很容易学会了分米和厘米,如果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分米、毫米来计算从我们学校到野生动物园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不行)
那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
附: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毫米mm分米dm
1cm=10mm1dm=10cm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上课过程中没有重大失误,基本与备课情况一致。课后反思,我觉得本节课中我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毛病:
1、我对时间掌握不够好,在讲认识分米的环节中过于拖沓,导致时间安排不够得当,所以后面的练习不够充分。
2、备课过程中不够细致。备课时我安排了在米尺上找一分米的环节,但当时我没有想到学生不知道应该从米尺的哪一面找分米,虽然在课上我提醒了学生应从哪面去找,但却延误了时间,其次,米尺中没有零刻度的标记,这也是我之前备课没有备到的地方,所以很多孩子开始的时候不会找分米。
3、课堂组织语言不够精炼。每次上课时自己总怕孩子不明白我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会反复强调我的要求。平时我已经注意到自己的这个问题,所以一直在克服,但在今天讲课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本节课让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两个环节:
1、在教学毫米之后我加入了手操,通过手操的活动,不但让学生放松了心情,最后还促使学生又精神集中的回到了课堂教学当中。这样有助于我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
2、最后课堂小结中我采用了教师设疑的方式来结束本课,我觉得通过这个环节真正的勾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这样对我下一课时的教学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对于数学教学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我渴望学习,愿意接受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指教,我会在不断的听课、评课中留心学习,在教学之余不断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学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复习旧知。
1、猜测老师的身高。
师: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学习,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现在,谁知道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大胆地猜一猜吧!
学生猜测。
师:我来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64厘米。
(猜测教师的身高是我精心设计的与学生的课前交流,不仅能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在表述时会自然而然的用到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与探究进行铺垫。)
2、回忆米和厘米
师:老师的身高,用到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米和厘米)谁还记得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厘米呢?你们能用手比比一米有多长吗?那一厘米有多长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说说,用手比一比。
(由于本课必须在具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所以我在介绍过自己的身高后,及时复习两个长度单位,开展“说”字母的表现形式,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测量吸管的长度。
师:(出示吸管)小朋友们都有一根吸管,拿起来看一看,想一想,估计一下。吸管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说说,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估计的准确吗?用尺子认真的量一量。
学生量一量,说说结果。
(吸管是教师自制的学具,它们是统一长度单位10厘米。这是因为在备课时。我认为教材设计的第一次“让学生估测10厘米长的铅笔”不够现实,于是用自制的吸管代替。这样便于课堂操作,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更有效的节约了课堂学习时间。课程改革实验提倡的一个观点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创造者,把教材看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工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2、认识“分米”
师:老师告诉你们:吸管的长度是10厘米,也可以说是1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在你们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长的一段,用手比一比。学生用手比一比。
师:请你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你比得准确吗?可以把吸管放上去比比看,仔细看看并记住1分米有多长。闭上眼睛能想象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想出来了再睁开眼睛用手势比给同桌看一看,互相用尺子量一量,看谁比得更准确。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请小朋友用眼睛仔细地找一找吧!看看自己的身体上、学习用品,也可以想想一些教室里的物品和家里的物品。
(由于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空间观念的建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在认识“1分米大约有多长”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空间观念。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估测吸管大约有多长,再用工具准确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初步感知1分米。第二步借助尺子、吸管用手势反复比出1分米的长短,建立1分米长度的观念。第三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探究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那么多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那你能在米尺上找到1分米吗?找一找,米尺上从哪儿到哪儿是1分米?2分米从哪儿到哪儿?5分米呢?
指名指一指。
师:想一想,分米和米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四人小组在一起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通过指一指米尺上的1分米、2分米、5分米从哪儿到哪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度单位分米。
在找的活动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从0—10是1分米,从30—40厘米是1分米,从15到25
厘米也是1分米,不仅是数感的培养,更为学生创造了开放式探究学习的方式)
4、认识毫米
师:刚才,大家吸管测量得非常认真,现在请你们拿出一根较短的铅笔,用尺子量量铅笔有多长?
学生量一量,汇报。
师:刚才大家量的铅笔的长度有的是整厘米数,有的是几厘米多几小格,有的是几厘米少几小格,请你们看一看尺子,仔细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学生数数,说说。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老师把一厘米放大了,我们一块儿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画,共同数出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师:1厘米中有10小格,谁知道每小格的长是多少?对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可以写成1mm,谁能说说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现在,谁能再准确的说出你刚才测量的铅笔有多长?
学生说说。
师:1毫米大约有多长呢?拿出1分硬币,先看一看硬币的哪一部分长度大约是1毫米?用尺子量一量看,你看得对吗?对,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你能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一分硬币,(平放)把硬币小心地取出来,看一看,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铅笔的长度是不同的,在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一定是整一数时,在内心能产生一种思索,需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来表示,于是就自然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另外,学生有了“1分米”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认识毫米时,可以适当的缩短时间,使课堂节奏有松有驰。课改后,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设计要有弹性,根据课堂进程,及时变化。由于可能有部分学生课前就知道一些毫米的知识,在介绍毫米时,要根据当时孩子们的状况及时调整,学生可以自己认识的事物教师不要越俎代雹。)
5、小游戏:“神奇的手指”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好吗?(好)请把学具轻轻向前推!游戏的名字是:神奇的手指。注意听清要求:仔细看老师的手指,先闭合,然后慢慢张开。如果你认为手指之间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1厘米、1分米,就及时喊停,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估计得最准确。
教师手指闭合,学生估测,教师注意用工具检测学生估计得是否准确。
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玩游戏,注意用工具及时检验你估计的长度是否准确。
(当学生情绪渐落到低潮时,教师要注意设置一个或多个情景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来形成一个新的学习**。在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后,由于学具较多,学生又有爱动爱摸的天性,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浮躁的情绪。让学生收拾好学具,用动感的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巧妙地调控课堂,更是对所学的长度单位的系统整理。)
三、回顾整理,交流收获。
师:大家游戏玩得真开心,下课以后,大家还可以继续玩!现在,注意看黑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四、实践应用,巩固反馈
1、判断。
师: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判断,这些话说得对吗?
数学书厚约5毫米。一拃长约10分米。
小红身高138厘米。课桌高约7厘米。
1棵大树高5分米。跳绳长2毫米。
2、估一估,量一量。
除了判断别人的话是否正确,我们还可以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
多媒体课件出示表格及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动手量,全班交流。
(数学来自生活,自然最终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孩子们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估计和测量,将数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孩子们进一步培养长度观念,而且也让孩子们对数学更加有兴趣。)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买铅笔”,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分析:
这一课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从而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新的领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减8的减法,并能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9、减8的退位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计算十几减9、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教学难点:
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网络)
第二环节:探索算法,解决问题。(多媒体)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综合训练。(多媒体、网络)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创设情境:小朋友都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一个打靶飞镖的游戏。根据学生打出飞镖的数量提出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解决15-9=这一问题。由此导入新课在这里我改变教学情景,把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店买铅笔的情景,设计成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打靶飞镖游戏,把游戏搬到课堂上,让孩子亲身参与,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终这一情景设计的改变在教学反实践中达到了课堂气氛更为热烈突出的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探索十几减9、减8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独立思考15-9的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根据借助网络的教学探讨让小组合作具体化,组内交流不流于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因此我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算法依次说给组里的小朋友听的时候,提出了具体要求,交流时注意:(1)说的小朋友尽量说清楚,让每个人都听懂你说的意思(2)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过的方法就不要重复等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互动过程中,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的意识,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四种重点方法,在对于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一年级学生给他一个思考的空间但做出正确的引导,即体现教师主导又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最终形成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练习15-8=?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综合训练。
这一环节,是以一个小兔把萝卜的故事贯穿始终通过小兔背萝卜送小兔回家一系列的故事发生发展过程中进行(17-9)的基本应用训练、拓展思维训练等。
既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又让他们在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媒体设计思路:
多媒体整合点:利用多媒体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情境,一环接一环的故事,好像一集集的动画片吸引着学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轻松理解新知。
网络整合点:我请了几位教学资深的领导、老师来帮助我审核这堂课,但由于地域、以及平时班主任工作的繁忙我们真的很难有时间聚在一起讨论,这确实让我感到棘手,后来我利用了我们和平区教师博客进行交流研讨,在这里我发表了我的教学设计,很快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回复点评,这样棘手的问题几乎不成问题,而且也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后来我经过三次试教,多次网上研讨,多方面改进,终于今天承载着众多老师的智慧走到了全国大赛。
有效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常态教学的整合:本课我选择的不是网络运用自如,很有网络发挥空间的特殊课例,而是一堂普普通通再常态不过的计算教学课,而它所体现的整合作用却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新课标的理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教学视野。
在此感谢组委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就到这里。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数铅笔”,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课题:
数铅笔
三维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数,并理解数位的概念。
难点:脱离实物抽象地数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方法。
1、出示2页主题图,创设情境:
新学期开始了,明明的好朋友都来帮他整理房间。看!其它都弄好了,就剩下铅笔还零乱地摆在桌面上呢!聪聪不禁惊奇地问:“哇!这么多铅笔,一共有多少支呢?”
2、提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聪聪数数吗?
指名回答。
3、听回答,鼓励并提出要求: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数一数,你们桌子上的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教师巡视,对学生出现口中数的和所指小棒不符的情况及时加以指导。
小结:刚才有很多同学都是把10根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也就是说:1捆就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10捆就是10个十。
4、(边说边依次出示10捆小棒)
提问:那么10个十是多少呢?(听回答,板书:10个十是100)
二、由数实物过渡到数点子,体现整十数的必然性。
1、出示笑脸图。
①提问:图上一共有多少张小男孩的笑脸?请用铅笔先圈一圈,再数一数。
②又问:你用什么方法数,既快又正确?
2、出示点子图。
①提问:这幅图又有多少个点子呢?你能圈一圈,并很快数出来吗?
组织学生汇报。
三、拨一拨。借助计数器,建立数位的概念,培养数感。
1、出示计数器。谈话:还记得这个帮助我们认识数的老朋友吗?
2、指个位,提问:这是什么位?
指十位,又问:这是什么位?
3、在计数器上拨出“43”,请学生读数。
4、提问:我想在计数器上拨出“56”,怎样拨?
5、指着“56”,又问:十位上的5,个位上的6,分别表示什么?(多抽几个人回答)
提出要求:请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人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说数位上每个数表示什么。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四、练一练。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100以内数的顺序。
1、提出要求:老师出一个数,请在我说出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
①二十三②七十七
2、提出要求:请同桌两人合作,一个人出数,另一人连续数出5个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
3、出示3页2题方格图。
①提问:你能数出白色的方格有几个,黑色的方格有几个吗?数一数,看谁数得快。
②组织汇报。
4、谈话,创设“接力赛”的情境:老师先出几个数,你能根据它们的规律接下去说出三个数吗?
①抽一学生示范,出题:34、36、38。
提出要求:请分组进行“接力赛”。
五、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数铅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3.让学生能够说出生活中加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哑剧
(一)教师谈话:老师给你们演一个哑剧想看吗?谁知道什么叫哑剧?对,老师不说话,你们看完后,你说一说我演了什么,好吗?
(二)教师表演: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做合起来的动作.
(三)教师提问:
1.谁说一说我演了什么?最后问大家一个什么问题?
(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把它们合起来一共有几支笔?)
2.谁会列式计算?(板书:2+3=53+2=5)
3.谁再带大家读一遍算式?
4.2、3、5分别表示什么?
5.鈥?鈥澅硎臼裁矗浚ㄢ€?鈥澅硎竞推鹄吹囊馑迹?/p>
(四)小结:只要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加法.
(板书:加法的初步认识)
二、活动二:摆一摆
(一)教师在黑板上左边摆1个桃子,右边摆3个桃子.
教师提问:一共有几个?说一说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1+3=4,一共有4个.(板书:1+3=4)
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3+1=4,一共有4个.(板书:3+1=4)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对,你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二)学生动手摆
教师:请你也摆一摆,说说1、3、4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三)出示图片:摆桃子
三、活动三:理解图意
(一)教师:再看一个哑剧愿意吗?想一想这里有什么数学问题?
1.出示图片:汽车图
2.你能根据你看到的来编一道题?你会列式吗?
(二)再来看看这幅小鸟图,自己想一想图的意思,在书上写出算式.
1.出示图片:小鸟图
2.集体讨论小鸟图的图意.为什么用加法?
四、活动四:自编哑剧
教师:刚才你看了好几个哑剧了,你想不想自己也编一个哑剧呢?
1.出示图片:计算
请你挑出一道你喜欢的算式,然后根据这个算式编一个哑剧.自己想好了再和同桌说说好吗?
2.谁愿意说说你编的哑剧?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言同学编的对不对、好不好,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一改.
五、活动五: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教师:刚才大家编的哑剧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且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这说明在我们的身边、家中、教室中有很多的加法问题.不信,咱们一起到小明家去看看吧!
1.出示图片:生活图片
请同学们4人一组说一说、算一算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加法问题,怎样列式?
2.集体讨论.比一比哪组找到的多.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看图说图意,并能列式计算,而且发现了生活中的加法问题.那你们说加法重要不重要?所以我们更要学好加法.
教案点评:
本课用学生感兴趣的哑剧贯穿全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具体、从动到静,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活动
套圈
游戏目的
1.帮助学生提高简单加法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游戏材料
1.用细铁丝制成直径为15厘米的圆圈10个;
2.用硬纸板画成不同形状的小动物四种,剪下来用铁丝支撑好.
游戏程序
1.分组,每3位学生为一组.
2.在地上画一条直线,将用铁丝撑好的4个动物模型放在离直线3米远的地方.
3.学生依次站在直线后面向小动物投掷铁圈,每人投3个.
4.一个学生投完,便按以下方法计分,算出自己的得分总数:套中小猫,每个圈得1分;套中小鸡,每个得2分;套中小鹿,每个圈得3分;套中小猴,每个圈得4分;套不中小动物,得0分;同组其余的学生验算,得分高者胜.
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买铅笔》”,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买铅笔》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计算减数是9或8的退位减法;并通过交流和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能正确地计算减数是9或8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电脑出示课本第78~79页的全景图(小兔买铅笔的场景)。
师:小白兔特别爱劳动,兔妈妈为了奖励小白兔,一大早就带着小白兔来到文具店买铅笔。我们一起去瞧瞧吧!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说。)
师:袋鼠阿姨有15枝铅笔,小白兔要买9枝铅笔,我们帮袋鼠阿姨算一算还剩多少枝呢?
师:那你们都知道还剩几枝吗?你能根据要求列出算式来吗?(学生在纸上列算式,教师巡视。)
二、主动探索
1、15-9=?该怎么算呢?下面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先摆一摆,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出现四种算法。
(1)先摆15根小棒,再从中一根一根地拿掉,拿走9根后,就知道还剩6根。
(2)先把摆好的15根小棒分成10根和5根,再从10根里拿掉9根剩一根,把这一根加上5根,就得到还剩6根了。
(3)把9根小棒分两次拿。先从15根里拿走5根,再从10根里拿走4根,最后只剩下6根了。
(4)想9+6=15,反过来15-9=6。
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有目的地请不同算法的小组代表上台摆小棒并说明算法。
师:15-9=?该怎么计算呢?请2位同学到台上来用小棒摆摆,其他同学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算的。
(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并说明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补充不同的方法,教师指导并板书。)
第一种:先把摆好的15根小棒分成10根和5根,再从10根里拿掉9根剩一根,把这一根加上5根,就得到还剩6根了。(重点说明)
板书:10-9=1
1+5=6
第二种:把9根小棒分两次拿。先从15根里拿走5根,再从10根里拿走4根,最后只剩下6根了。(重点说明)
板书:15-5=10
10-4=6
第三种:9+()=15
15-9=6
第四种:用数数的方法计算的,也给予肯定。
师: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四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同桌同学互相再说说15-9的计算过程。
尝试练习18-9=?
师:我们学会了15-9=?,18-9=?你会做吗?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结果。(请1~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师:你能说出减数是9的题目吗?你会计算这些题目吗?我们用手势表示这些得数好不好?
例如:12-9=14-9=11-9=13-9=……
2.教学16-8。
师:减数是9的题会做了,那减数是8的题会做吗?(板书16-8=)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以用今天学习的四种方法中的任一种解答。)
3.教师用电脑出示口算题。(书第79页“试一试”)
16-8=13-8=15-8=11-8=
师:这些题目你会做吗?同学们把书翻到79页,比比看谁算得最好。(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游戏:放气球。(得数与题目相符合,就可以放飞气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答题。)
18-9=16-8=11-9=
13-8=11-8=12-8=
12-9=15-8=17-7=
2.“练一练”(书上第79页第1题)。
3.游戏:摘苹果(书上第79页第2题)。
师:苹果树上结了8个大苹果,我们只有拿到算式结果与苹果上的数相同时,才能顺利摘下来。比比看今天谁的苹果摘得最多。学生动手操作。
四、数学故事
师:松树爷爷结了17个松果。有一天,小松鼠来拜访松树爷爷。小松鼠走后松树爷爷只剩下了9个松果。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自编数学故事,并列出相关算式。)
五、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减数是9或8的退位减法,同学们又增长了计算本领,大家回去向爸爸妈妈汇报你的新本领好吗?
板书:买铅笔
15-9=
①数
②15-9=15-5-4=6
③15-910-9=11+5=6
④9+6=1515-9=6
口语交际《借铅笔》教学设计
执教者:陈湘
教学目标:
1、理解图意,能用普通话简单的说说图意,并演一演。
2、通过练习,学会如何借、还东西,培养良好的口语习惯,态度大方、礼貌地说话,能连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仔细看图,在观察的基础上说一段通顺、完整的话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课前准备:
1、小猴、熊猫、小猫、小兔头饰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小朋友课前准备做得好,上课坐姿端正,陈老师在积分表上给他加1分(打开积分表)哎呀,陈老师今天忘了带笔了,哪位小朋友愿意把笔借给陈老师用一用啊?
2、师:这位小朋友,可以借你的笔给老师用一下吗?谢谢!(加完分)好,老师用完了,把笔还给你,再一次谢谢你!
3、师:小朋友,刚刚陈老师没有铅笔时,老师是怎么做的啊?(借)
4、师板书课题:借铅笔(汉字加音节)
二、看动画配音,并演一演。
1、师:小朋友都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
2、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看动画片好吗?生:好!
3、请看《借铅笔》(师播放借铅笔动画)咦?这个动画片怎么没有声音?那怎么办呢?哪个小朋友来想想办法呢?你来想想办法。
生1:我们自己来讲。
师:你的办法真好呀!那么小朋友,动画片你们看懂了吗?
生:看懂了。
师:来说说看呀,讲了什么呀?这个动画片。你来说说。
生2:这个动画片讲了小猴忘了带铅笔了,小猴就问小熊猫借了一支铅笔。
生3:是小猴子没有带文具,没有带铅笔盒,问小熊猫借了一支铅笔。
师:我估计小朋友还看得不够仔细,还好,我们再看一遍,这回你可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了啊!
好,你再来说说看。
生4:小猴借了小熊猫一支铅笔,小猴借过了,把铅笔还给了小熊猫。
师:还了铅笔,还有哪个小朋友愿意来说说看,把动画片从头到尾说一遍的。
生5:小猴没有带铅笔,他跟小熊猫借铅笔,他说:“谢谢小熊猫。”他用完了就给小熊猫了。
师:他看得真仔细,讲得也非常好!那么小朋友,我们要把声音配上去,老师就建议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演小猴,另一个演小熊猫。我们先自己在桌子上演一演借铅笔,把声音配上去。好吗?开始吧!
谁愿意上来呀?谁愿意来演一演?
第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师:下面的小朋友啊,认真看,仔细听,看看小猴和小熊猫配得怎么样?说得怎么样?
生表演完毕。
师:他们俩演完了,小朋友老说说小猴演得怎么样呢?
生6:小猴说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6:他能说请小熊猫。
师:他用了一个请字,非常的有礼貌。
生7:他讲得非常的好,他用过小熊猫的铅笔说了声谢谢。
师:也是很有礼貌的是吧?还有哪个小朋友想说的?
生8:他借了小熊猫一支铅笔,但是他又还给小熊猫了。
师:能做到及时还也是好的。那么小熊猫演得怎么样呢?
生9:他可以借给小猴一支铅笔。
师:他就是很愿意帮助他的是吧?乐于助人!哪两个小朋友还愿意来演一演的啊?
第二组学生上台表演。
(评价小猴)师:他的声音怎样?
生10:他说话声音很响亮。
师:我们说话就是要把声音说响亮的。
(评价小熊猫)
第三组学生上台表演。
(评价小熊猫)
(评价小猴)
4、换角色演
师:刚才小朋友配音配得那么好,那么我们同桌之间再来演一演。刚才演小猴的现在演小熊猫,刚才演小熊猫的现在演小猴。把声音配一配,再来演一演吧!
生自由地表演。
5、师小结:小猴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很有礼貌地请旁边的同学帮忙,而小熊猫也很乐于帮助别的同学,他们都是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好孩子。祝贺小朋友,你们的配音非常地成功。
三: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生:小猫。
师:小猫来干什么呀?不知道,那我们来听一听好吧?
2、小猫:小朋友,我是小猫咪咪,下节课我们做手工,可是我忘记带剪刀了,怎么办呢?
师:该怎么办呢?谁来帮帮他。
生:跟他的同伴借。
师:那么小猫在借剪刀时应该怎么说呢?
3、小组讨论。
4、师:小猫怎么说呢?你来说说看。
生1:小猫会说,今天我忘记带剪刀了,请你借给我剪刀。
师:那你来演演小猫。
生上台表演。师演小狗。
5、师:小朋友,你们看谁也来了啊?
生:小兔。
6、小兔:小朋友,我是小兔蹦蹦,我把同学跳跳借给我的尺子弄断了,我还的时候该怎么对跳跳说呢?
师:是呀,蹦蹦应该怎么对跳跳说呢?
7、小组讨论。
8、师:哪只小兔愿意来表演啊?先说一说吧。
生:跳跳,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尺子弄断了,请你原谅。
9、请同学做跳跳,上台表演。
一生扮演蹦蹦,一生扮演跳跳上台表演。
10、评价表演。夸一夸蹦蹦跳跳。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师:小朋友,在你们平常的生活中有没有碰到困难要向别人借东西的啊?
生:有!
师:你们都借过什么呀?
生1:我借过剪刀。
生2:我借过橡皮。
生3:我借过笔。
生4:我借过水彩笔。
生5:我借过胶水。
生6:我借过尺子。
……
2、师:小朋友在下雨的时候有没有借过伞呢?那借伞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说呢?
3、生小组说怎样借东西。
4、师展示所有的物品,生上台跟老师借东西。
五、采访总结
1、师:在这一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呢?
2、生说
3、师总结:我们向别人借东西,用过以后要及时归还。无论是借东西,还是还东西都要把话说清楚,还要注意有礼貌。借东西时,要说“请”,“行吗?”“好吗”等,还东西时要说“谢谢”。我们要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
3、出示儿歌。
4、生读儿歌。
5、师读儿歌。(拍手读儿歌)
6、齐读儿歌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数学第四 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 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估测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软尺、学生尺、铅笔、1分的硬币等。
课前准备: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用手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铅笔)
1、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支铅笔的长度,并说一说猜测的原因。
2、学生说一说。
活动一:认识1分米的长度以及厘米和分米的关系。
1、学生利用尺子测量铅笔的长 度。(10厘米)
2、教师讲解:10厘米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新的名字:1分米,那么1分 米是多 少厘米呢?
3、引导学生写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式:1分米=10厘米(板书)
4、师讲解上面的这个关系式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 d m=10cm(板书)
活动二:体验1分米的长度。
1、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并且指给同桌看一看。
2、学生在自己 的 本子上画出一条1分米的线段。
3、看一看自己所画的1分米线段,然后用手比划一下,并且在尺子上进行验证。
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分米。
活动三:认识分米和米的关系。
1、请同学们在一条长1米的软尺上找到1分米,并指给同桌 看看。
2、在软尺上面找一找有多少个1分米。
得出:1米=10分米。(板书)
3、引导学生利用字母表示上面的关系式1m=10dm。(板书)
活动四:认识毫米。
1、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厚度。
2、实际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不到1厘米)
教师讲解:不到1厘米的长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来表示。
活动五:了解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观察尺子上的小格,看看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2、学生观察并进行汇报,得出:1厘米=10毫米。(板书)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并和同学们一起数一数1厘 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4、引导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这个关系式:1cm=10mm(板书)
活动六: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教师利用1分的硬币 演示比划出1毫米的 长度。(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抽出硬币,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
2、学生自己实验。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毫米。
(VCD光碟的厚度,图钉的厚度等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毫米,请同学们课后量一量,看看哪些物体的长度比较接近1分米、1毫米,好吗?
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1dm=10cm 1m=10dm 1cm=10mm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3.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所受的启发。
重点难点
1.了解并能复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
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受的启发,可多角度自由感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鲁班发明锯子挂图,现代少儿科技作业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实物引入,直观形象(7)
1.展实物,出示有橡皮头和无橡皮头的铅笔,让学生比较,说说它不同之处和利弊。
2.揭课题,设悬念。在铅笔上加个橡皮头,就成了使用方便的橡皮头铅笔,可就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却经历了很不简单的一个过程。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8)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精彩复述(15)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评议,着重突出:
⑴第三段: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具体经过,引导学生抓住专心致志凌乱发了狠心等重点词语,走进穷画家的内心世界,并指导情感朗读。
⑵第二段:了解画家和背景,体会他对艺术的执著精神。
四、发明探因,拓展延伸(5)
1.想一想:穷画家为什么无意中竟变成了发明家?
(留心生活中的不便,并想方设法地克服。)
2.议一议: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你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吗?
五、课堂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介绍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生活背景
赞扬画家
橡皮头铅笔
讲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
的执著进
这个发明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取精神
教后感
虽说也教了几年书了,可在平时的教学中,却总是不大敢放,怕孩子脱离了主线,怕放出去收不回来。
今天我上《橡皮头铅笔》。这是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鼓励人们善于从生活中获得发现的文章,介绍了橡皮头铅笔是怎样发明的。
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也不打算花多大力气去讲解。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把生字解决了,把课文读通顺;然后就是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一切都很顺利,学生的回答都在我的意想中。由于本课的故事性很强,同学们积极性很高,特别是男同学说得头头是道,连平时发言很少的周俊洪也知道了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那从这个故事中能受到什么启发呢?我刚刚提出问题,准备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我想,立即抽问学生他们可能只会胡扯一通。不料有几个同学已经举起了小手。第一个站起来的吴林说:老师我从第三段看出李浦曼作画的条件十分艰苦,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他还能坚持作画,我觉得他有吃苦耐劳的毅力。不错,看来学生对李浦曼的生活条件有了认识,学生通过自己反复读也能得到深刻的体会。我立刻表扬他,能在读中理解课文,了不起。因为吴林已经说了,我就干脆放手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结果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在自读中完全吃透了,还能说出从哪些地方得到这样的体会。我感到很欣慰,以前我总要一遍又一遍地引导,怕漏掉一个问题,其实学生自己就能够完成。
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为什么不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学习呢?新课程已经轰轰烈烈地搞了几个年头,在平时总是说要学生自主学习,但真到了上课时,又怕这怕那,不敢把权力下放给学生。对于问题的设计,我们总是想了又想,掂了又掂,对于孩子有可能做的回答全部预设好,看似学生在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其实给的问题总是在一定的限度内,尤如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手掌之中。对于课文的理解总是根据教师备课时想到的学生有可能不懂的,或者是重点的等等,最后这怕孩子不明白,那怕孩子理解不深,对课文讲得面面俱到,分析得支离破碎。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这是不是有必要呢?我们应该放手给孩子,让孩子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让他们先自主地把课文重点的句子、精彩的句子梳理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把孩子们真真切切不懂得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商榷解决,有些重点如果孩子们没有提到,这时教师再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孩子们去理解。这样使孩子们真正学到了知识,解决了孩子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3.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所受的启发。
重点难点
1.了解并能复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
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受的启发,可多角度自由感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鲁班发明锯子挂图,现代少儿科技作业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实物引入,直观形象(7)
1.展实物,出示有橡皮头和无橡皮头的铅笔,让学生比较,说说它不同之处和利弊。
2.揭课题,设悬念。在铅笔上加个橡皮头,就成了使用方便的橡皮头铅笔,可就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却经历了很不简单的一个过程。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8)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精彩复述(15)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评议,着重突出:
⑴第三段: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具体经过,引导学生抓住专心致志凌乱发了狠心等重点词语,走进穷画家的内心世界,并指导情感朗读。
⑵第二段:了解画家和背景,体会他对艺术的执著精神。
四、发明探因,拓展延伸(5)
1.想一想:穷画家为什么无意中竟变成了发明家?
(留心生活中的不便,并想方设法地克服。)
2.议一议: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你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吗?
五、课堂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介绍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生活背景 赞扬画家
橡皮头铅笔 讲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 的执著进
这个发明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取精神
教后感
《有几枝铅笔》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81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