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一)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知识积累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

如: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副题)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二、了解背景,整体感知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

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三: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港督府的修建,历史事件回顾,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四、合作探究

1、从哪一角度来写新闻的?

2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明确:⑴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⑵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3、对比手法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4、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5、最后一次降旗仪式结束后,彭定康将离去。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港督府,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全过程,世人也都把目光聚焦在这里,等待着彭定康最后的离去,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镜头中末代港督神色黯然,降落的米字旗叠放在他的膝头,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并未驶离,而是缓缓地围着港督府绕开了圈子……如果你是现场记者,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该说什么?

相关阅读

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三)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⑴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⑵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⑶ 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⑷ 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⑸ 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二)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二)”,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3.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视频资料.

2.课件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哪些场景?请圈点出来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三、精读课文:

1、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深化了主题。

2、对比这两句,哪句话更合适,为什么?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①语言的含蓄,英国结束殖民统治,中国人扬眉吐气。

四、合作探究——品析课文精妙

1、哪个标题好,为什么?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英国撤离香港,结束统治

①好。(1)句式倒装,更能表达感情。香港回归,中国雪耻。

(2)虚实结合,匠心独运,了无痕迹。“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2、下列两句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①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五、拓展运用——堂上练习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生动的可听性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

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并根据结构筛选相应的信息。

2.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3.区别消息与新闻特写,理解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情感。

4.学会写新闻特写。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课堂生成)

教具准备:

印发《导学设计》、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构想:

本课教学由课内和课外构成,课外主要是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课内所用材料的阅读和课后练习;课内主要解决筛选信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理解新闻语言特点,把握文章情感、学习新闻写作等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快速阅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2.阅读“助读材料”,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

课堂教学:

一、导入设计:

由视频导入,并引入文体介绍。

二、文体介绍:(自主学习)

新闻(消息):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及时简单地报道新而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通讯: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是报刊中大量采用的一种文体。与消息相比,通讯的特点是取材范围广,容量比较大,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一般来讲,通讯的内容应当选择那些更具典型意义的需要进一步揭示其本质意义的人或事,选择的材料要全面系统,要富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通讯与消息虽然都是新闻体,都其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外表形式上,消息开头通常注明“本报讯”等消息头之类,通讯则无此标注;二是表现对象上,消息主要写事,通讯则主要些人;三是表现方法上,通讯要求具体形象地,更详尽完整地报道人和事,因此往往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人称表达上也很灵活,第一、二、三人称均有使用;四是在篇幅长短上,消息涉及的是事物的概貌或某个侧面,所以篇幅一般短小,通讯要反映的事件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及具体情节等,所以篇幅较长。五是时间概念上,消息更偏重于迅速,二通讯则及时就行。(《现代通用写作学》1997年1月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的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段,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由于新闻特写与通讯颇多相似之处,一般都把他挂靠在通讯名下。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的方式,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某一场面和瞬间情景进行集中的描绘处理,再现新闻事实的某一生动场面和鲜明形象,使新闻事实“镜头化”,成为一种“可视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种报道的作用,是一般的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所代替不了的。(《现代通用写作学》1997年1月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以综合运用文学的表现技巧为主要手段,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真实而及时地反映社会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体。是“报告”与“文学”的结合体,它兼有新闻与文学的特点,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新闻体裁,也是报纸上时常能见到的文体。(《现代通用写作学》1997年1月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新闻结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背景等六部分构成。

1.新闻(消息)标题: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它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引标题:它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常见的有三种方式:①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 原因、气氛、方法等引出主题。②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③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它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标题中。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补充也有两种:一是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如图:

2.消息头:指消息开头部分冠以的“本报讯”或“×××电”字样。消息头是消息的专有标志。消息头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方面是“版权所有”的标志,另一方面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读者判断。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讯”主要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消息;“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消息。无论是“电”或“讯”,其性质和作用都是一样的,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略消息头的运用。

3.导语: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诱导读者进一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

4.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 、原因五要素。其在事件的叙述中,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容。压缩主体时,自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内容。

5.结尾: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它用于提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也可以用激励启发性的语言给人希望,发人深思,催人振作,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除基本要素“人物”“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

6.背景:背景(有时可无)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 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背景材料可以分为衬托对比性背景材料、注释说明性背景材料、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衬托对比性材料是为了突出一篇新闻的特点和意义,可以写入的有对比意义的材料,与新闻事实的内容材料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对比,起衬托作用;注释性背景材料是用来点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把事情的因果关系交代清楚,进一步突出报道内容的新闻性;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使读者弄懂所通报的消息中涉及的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

三、自主探究

根据上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辨别本文的文体,根据文体结构,筛选出相应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整理。

提示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必须概括,概括的方法在“助读材料”中。

明确:

结构

相关内容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

主体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在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4点40分,离开港督府。

下午6时15分,查尔斯王子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海军士兵在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

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二)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语文教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3)学会分清新闻的结构,导语与事实背景材料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新大纲》要求:一分钟阅读600个字)

(2)学会压缩语段,写一句话新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速读 品读 感悟 讨论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

【教学重点】新闻的结构、导语,学会压缩语段,找关键词,写一句话新闻。 【教学难点】 1、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分钟)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更使国人坚信,国家的主权不容侵犯!而众所周知的日本购岛闹剧,公然违犯了1945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这一挑衅遭到中国政府和公众的有力回击,再次宣誓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和捍卫主权的决心,我们将会再次看到《别了,日本的反华势力》、

二、 复习新闻知识 ( 分钟)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新闻的生命)、时效性、文学性。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新闻特写。 3、新闻特写:

特写新闻,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的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

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三、感悟

这段话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太枯燥了,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些红色部分提炼出来。你会发现新闻特写它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它可以用文学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和再现现场的一些情况,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它就是一篇新闻特写。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把我们带入到了怎样的一个场景中去?课前,老师已经叫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到底给我们描写了哪些场景?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注意了,文章的第一段就是新闻的导语部分。你们看,第一段文字可以说一句话就为我们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香港要回归了。那我们从这儿能不能得到一点儿启示?

提示:新闻的导语应该有高度的。。。。(概括性) 板书:导语:概括性

2、快速阅读课文、提取要素 那香港回归这一过程,作者是怎样介绍给我们的?现在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咱们就近原则,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来完成上面的表格。赶快,前后两桌为一组,讨论一下,这些表格里面应该填什么?一边快速浏览,一边用笔勾画出来。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港督府 下午4时30分 1997年6月30日 港督府 下午4时40分 1997年6月30日 添马舰东面 晚6时15分 1997年6月30日 亲王军营旁 晚7时45分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告别仪式 宣读女王赠言 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最后一分钟

1997年7月1日 交接仪式现场 第一分钟 1997年7月1日 中国南海 0时40分 五星红旗升起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个表格填完了,然后从第一个时间开始,到最后一个时间结束,好像这个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都已经非常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是不是?表格怎么会有如此大的作用呢?实际上大家想,不是这个表格的作用,刚才我们在填这个表格时,都搜取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主要事件。这恰好是新闻的三大要素。要素要是完整了,那事件的发展过程自然就清楚明了了。所以,新闻的真实性第一点就体现在要素的完整上。同学们再来看这个表格,你觉得哪些内容更能体现它的真实性?——时间。你觉得它怎么真实了?很具体是吧?尤其是咱们看NBA时,可能在最后几秒钟,詹姆斯都还可能进球,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时间说准确。那它第二个真实性就体现在语言一定要精确。那好,作为新闻,它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我们总觉得有点遗憾。因为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讲,我们知道它发生了什么事,我们还特别想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你比如说,我们刚结束的运动会,同学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在运动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们在接力赛中是一个什么样子,每个人脸上有什么样的表情。我就特别想知道这些具体的内容。那也就是新闻的三要素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时,就要依靠新闻的文学性了。那新闻的文学性体现在哪儿?

提示:刚才我们在填这个表格时,事实上我们还有两段内容没有涉及到,是哪两段?——4和11自然段。咱们先把这两段齐读一下,再考虑这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3、 齐读第4和11自然段。

问:读得很好,那这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历史。什么历史?比如说第4自然段写了港督府的修建、改建、扩建和装修。那11段又写的是什么历史呢?——英国强占岛。这两段都说的是历史,那其它地方还有写历史背景的吗?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有没有历史?有,你来说一下,哪个地方写的是历史?——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国旗”后面有一个词是。。。?——“今天”。今天即就是现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历史时,又揉进了现实描写。“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4和11段有没有这种现实的描写?有,你来说一说。4段的“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11段的“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问: 大家想想一个问题啊?它如果是新闻的话,它就介绍今天这个统治已经结束了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再加上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是怎么强占了中国的领土的。为什么要加上一段历史?这是一种什么修辞?——对比。

是一种对比的修辞,那大家想,咱们每年国庆节播报新闻的时候,场上都会重现49年咱们的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他庄严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时候你们都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特别激动,也就是说在那历史与现实交错出现的一刹那,我们仿佛就感觉到了历史的那种沧桑与变化。所以呢,你会发现这个恰当的修辞的运用,会让我们更好地去体会到当时现场的一些氛围。

问:除了这个是文学性的体现之外,还有什么是文学性的体现?

大家回忆一下,刚刚我们在介绍新闻的时候,有那么一句话: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现场。那好,现在你们找一下,你认为哪些语言比较生动、形象?不太好找,对吧,因为新闻里的语言大多是很简洁的,很少有描述性的语言。

“四时三十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它写出了彭定康的神态,可以从侧面看出彭定康当时的心情。(你看他,记叙文一定写得特别好,她知道这个外貌描写、表情神态描写可以反映人的心理。非常好,请坐 !)这时候呀,我们就可以闭上眼睛想,彭定康这时候是什么心情,是什么样的表情,肯定是很无奈的,还很留恋的,但是他又不得不离开。各种不同的复杂心理、心如刀绞、五味杂陈。除了,这里,还有什么地方?

“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因为从这一段你就可以想象出自己就置身于当时那个现场了、那个大背景了。还有什么地方没有?

“此时,雨越下越大。”这是一个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往往会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那雨越下越大,当时烘托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彭定康在港督府居住了25年了,现在却要被迫离开,心里或多或少也有一点不舍、一点留恋,心里非常难受,可能此刻心里就像在下雨一样,所以“雨越下越大”就映衬了彭定康当时的心情。

总结:现在呢我稍微总结一下同学们刚才说的这几个地方。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景物描写(也包括场面描写),它起到了一种烘托氛围的作用。还有的同学说到了人物的细节描写,也就是人物表情神态的描写,这样可以让人物的心情揭示。这些都是非常形象和生动的,并且又是非常精炼简洁的。板书:语言生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我们作为新闻出现的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们绝对不可以把个人的感情过多的寄托在其中。你比如说,我们不可能在文章的最后写“我们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发自肺腑的说一句——英国你这只秋后的蚂蚱,你终于蹦到头了。我们要说,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好 。”这样的话你觉得写上去以后,效果会怎么样?不是很好,特别像小孩子打架。打输的那个在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打赢的那个却跺着脚说“我气死你、气死你。”是不是感觉特别没有气度。那你作为一个大国来讲,你应该有气度是吧?如果你用含蓄的语言既照顾了对方的情感,同时又把自己的感情也表达出来了。这样的语言实际上更有讽刺意味,更能让人回味无穷。

四、课堂小结

我们来回忆一下,一篇好的新闻呢,它应该有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题目,另外它的导语一定要有概括性,然后它的主体部分可以运用恰当的修辞,也可以让语言变得生动和含蓄。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新闻最主要的应该是它的真实性,真实性就像新闻的生命一样,它一定要语言精确,而且要要素完整。下面我们就针对真实性来做一个练习。老师发的材料,同学们看了吗?现在同学们就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提炼要素的方法,把这段文字概括为一句话新闻。(投影材料) 五、课堂练习

1、 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限36字以内)

在建的津门津塔将成为天津新的地标式建筑。津门的设计理念源于法国著名建筑拉德芳斯门。两座顶部相连的高楼构成巨大的“门”字型,象征着天津建设北方经济

中心和世界港口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津塔高336.9米,地上75层,地下4层,其外形设计则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风帆造型,是现代建筑科技与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组建筑将于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如果要素都找到了,就请你把它们串联成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是信息比较完整,语言也比较精确的。

一定要动笔写啊,咱们最后落在考卷上的是文字的东西,不是你脑中想的东西。好,我们找同学念一下她的一句话新闻。(学生读后,教师点评:你觉得自己写的怎么样?有点罗嗦是吧?咱们同学都参加过考试,一般这样的题型后面都有一个字数限制,不超过多少字,所以你这个稍微有点罗嗦了。在想想,看哪些细节可以拿掉呢?)请坐,比如说,定、状、补这些修饰语就可以拿掉了,只留下句子的主干。那应该是怎样的一句话呢?来,谁来说一下,好,你来。这个你觉得怎么样?稍微精简了一点儿,想一下,哪些地方还可以拿掉?好,请坐!咱们刚才总结的那些要素有哪些?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这段话有没有时间?有,2010年内。那这段话有没有人物?没有。那还要不要找人物?不用。这段话有没有地点?有。在哪儿?天津。主要事件是什么?津门津塔建成并投入使用。所以说这句话应该是怎样的?——-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天津新地标津门津塔将于2010年内建成使用。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归纳一下压缩语段的方法:

1、 记叙文语段的压缩,要按要求把原段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清楚。 2、 议论文语段的压缩,要弄清语段的论点和论据的联系,把事实论据加以压缩,然后把论点和论据用简洁的话连接起来。 总之,一个原则就是:留主干,去枝叶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所以奖励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什么视频呢?我们在文字方面感受了香港回归的那个场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的那段录像:我们要永远记住那永载史册的一刻。(播放视频2分钟) 下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704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