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新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新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2.知识链接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潺潺(chán)僧(sēng)辄(zhé)晦明(huì)

霏(fēi)瞑(míng)伛偻(yǔlǚ)携(xié)洌(liè)肴(yáo)蔌(sù)

觥筹(gōngchóu)阴翳(yì)弈(yì)酿泉(niàng)翼然(yì)岩穴(xuè)

朝暮(zhāomù)酣(hān)颓然(tuí)

(2)词语释义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

壑:山谷。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云归:烟云聚拢。

岩穴:山谷。

暝:昏暗。

晦:阴暗。

发:开放。

茂盛,繁茂。这里指草木茂盛。

杂然:交错的样子。

陈:摆开。

(3)一词多义

①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②名名之者谁(命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④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每有会意(意旨)

此中有真意(心思)

⑤高而年又最高(大)

风霜高洁(高爽)

⑥宴太守宴也(宴请)

宴酣之乐(宴会)

⑦出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⑧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⑨乎在乎山水之间也(于)颓然乎其间者(在)

⑩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4)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称呼)

(5)古今异义(

①意古义: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

今义:意思或愿望。

②去古义:离开。例: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今义:到、往。

③射古义:例:射者中。

今义:射箭。

(6)出自本文的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本义为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野味和菜蔬。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二)研读分析

(1)精读第1段并回答:这段如何划分层次?写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这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精读第2段,说说它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答案示例: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第3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答案示例: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能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精读最后一段,说说哪句话体现了全文主旨?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案示例:主旨句:醉能同其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4)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答案示例:①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案示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这“乐”也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为何?因为作者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2.写法探究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①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②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二、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品味文美、情美,背诵全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感受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游记的内容和“与民同乐”的主题。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阅读指导→整体感知→学案式学习→主题探讨→
欣赏片断→背诵指导→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四、文本解读:
1、板书作者的思路1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以醉写乐
醉情:与民同乐

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句式灵活,骈散相间
我们醉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文美
板书设计2
①引入:亭子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酿泉——有亭翼然(从远到近)
亭的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名句)
②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③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④写归:太守归:众宾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3、重点难点内容处理方法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诵读方面,教师先背诵的方式,激起学生比一比较量一番的欲望;积累文言知识方面,采用学案式学习。
文章的主题以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时采取讨论探究式。
五、助读材料
1、正音。
林壑hè晦明huì伛偻yǔlǚ山肴yáo野蔌sù
觥筹gōng林霏fēi暝míng洌liè弈yì阴翳yì
2、①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醉翁亭的环境/山-泉-亭(远—近,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设下悬念)
②琅琊山间朝暮之景日出-云归(朝暮之景)
四季之景野花-树木-风霜-水石(春、夏、秋、冬)山水之乐(风景图)
③人们游琅琊山的四个场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风俗图)
④归结全文,三种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点明主旨-----与民同乐。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判断(者--也)
4、解词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译句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山路曲折,看见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啊。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雾气散了,暮云四合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5、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6、附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背诵方法例谈——如何指导学生背《醉翁亭记》
画图背诵法
词语连缀法
支点背诵法
三个大的支点:朝暮——四时——乐亦无穷。如果再细化(词语连缀法):朝暮(日出……云归……晦明……朝暮……)四时(野芳……佳木……风霜……水落……)乐亦无穷(朝……暮……四时……乐亦无穷)
第三段也可用支点背诵法。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支点可以支撑起整个段落。如果再细化:
滁人游:负者……行者……前者……后者……伛偻……往来……滁人游也。
太守宴:临溪……溪深……酿泉……泉香……山肴……杂然……太守宴也。
众宾欢:宴酣……非丝……射者……弈者……觥筹……起坐……众宾欢也。
太守醉:苍颜……颓然……太守醉也。
第四段可分为两部分来背诵,前半部分为写景,后半部分为议论。前半部分用支点背诵法。后半部分用词语连缀背诵法。
前半部分有两个点:太守归——游人去。
如果再细化:太守归:夕阳……人影……太守……
游人去:树林……鸣声……游人……
后半部分词语连缀:
禽鸟知……而不知……;
人知……而不知……。
醉能……醒能……者,太守也。
太守……庐陵……。
本文根据内容特点可主要采用以上三种背诵法:图画法、支点法、词语连缀法。但在背诵每个细节时还可采用其他多种方法辅之。如在背诵第二段时,还可兼用意境背诵法,让学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意境,然后展示给学生意境图印证之。
8、成语出处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语出《醉翁亭记》。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语出《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醉翁亭记》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醉翁亭记》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2.背读课文。

3.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1.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醉翁亭记》八下1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拥有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情况。

二、赏析课文

景美(一)美点寻踪

这是一篇令人陶醉的美文,景美,情美。文中有哪些写景的语句?请概括一下这些优美的画面。

山水相映之美——先写山再写泉最后写亭,由远而近,有面到点,逐层展开。

朝暮变化之美——用“出、开、归、暝”这些动词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

四季变幻之美——展现各季节怎样的景象?(指名生读出文中的句子)这里有个成语是什么?(水落石出)指名学生造句。

明确:写山水之美是写亭的清幽环境,为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定下了写景抒情的基调。写朝暮、四时不同景色,为衬托“乐亦无穷”。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可见太守心情是快乐的,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美(二)乐点寻踪

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找得多。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明确:这里有五种乐——1、山水之乐——得之心

2、宴酣之乐——醉也是乐,与民同乐

3、禽鸟之乐——游人离

4、游人之乐——生活安定富足

5、太守之乐——自我陶醉

三、探究活动

1、“太守之乐”乐什么?太守看到其乐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太守的政绩。同时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怀。

2、这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本文是作者被贬到滁州写的,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所以乐中含悲,但作者未消沉颓唐,这是他的旷达情怀。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不让不良情绪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与乐的关系如何?《鸿门宴》中有个类似意思的俗语叫什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用一字概括。(乐)

四、课堂练习:

1、《鸿门宴》中有个俗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与这文章中哪一句意思相同?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请以“当我们面对挫折和不幸时---------”开头,作一番即兴演讲。

五、总结全文

这篇游记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六、板书设计

二十一、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相映之美

朝暮变化之美

景美

四季变幻之美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情美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087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