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8人教部编版九上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2018人教部编版九上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阔绰、拟定、栈桥”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多种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从多个角度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表达兄弟情深的成语,比如:情同手足、手足之情、难兄难弟、八拜之交、两肋插刀、肝胆相照、患难与共、有福同享、同盘而食、刎颈之交、连枝带叶、风雨同舟、让枣推梨、伯歌季舞、亲密无间……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兄弟感情有关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体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兄弟之情是怎样的。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阔绰(chuò) 拟定(nǐ) 栈桥(zhàn)  拮据(jiéjù) 牡蛎(mǔlì)

别墅(shù) 撬开(qiào) 煞白(shà) 诧异(chà) 褴褛(lánlǚ)

变更(gēng) 吞吞吐吐(tǔ)

更加(gèng) 呕吐(tù)

(2)词语释义

褴褛:(衣服)破烂。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本文指由于恐惧、愤怒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狼狈不堪: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吗?

答案示例:小说描写的是“我”的叔叔于勒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财产,还大大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父亲只好打发于勒到美洲去了。没想到于勒竟发了财,而且来信说要赔偿父亲的损失,于是贫困中的“我们”一家日夜盼望于勒归来,二姐还借此促成了婚事。在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旅游时,在船上遇到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大家的希望变为失望,母亲大骂于勒,最后“我们”远远地躲开了于勒。jAB88.cOm

2.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你能将这篇小说的情节划分为这四部分吗?

答案示例:开端(1—4):盼望于勒。

发展(5—19):夸赞于勒。

高潮(20—47):巧遇于勒。

结局(48—49):躲避于勒。

(二)研读分析

1.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答案示例: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2.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你能理解这篇小说的线索吗?

答案示例: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暗线是于勒的贫富变化。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分析小说的内容,我们看出文中人物的变化很大,那他们具体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这样变化呢?请大家跳读文章,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结合下面问题探究人物的前后变化。

二、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不断变化的,你能找出他们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他们是围绕什么变化的吗?请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示例:

时间于勒的现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十二年前糟蹋钱,把自己和父亲的遗产挥霍干净坏蛋、流氓打发他到美洲去

十年前赚了点钱,后来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赞美、夸奖、盼望于勒

现在在轮船上做水手卖牡蛎;衣服褴褛,又老又穷苦这个贼,这个流氓咒骂、躲避于勒

(2)品析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探讨他们遇到于勒时的心情、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

人物语言动作神态

菲利普“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 “咱们怎么办呢?”“向旁边走了几步”“父亲赶紧走去”“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好象不安起来”“瞪着眼看了看”“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张皇”“突然很狼狈”

克拉丽丝“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应该把孩子们领开”“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在哆嗦”“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突然很暴怒起来”“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

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可以看出遇到于勒时,菲利普夫妇极度失望,担心、害怕,恐怕于勒认出自己,憎恨于勒骗了自己。

(3)通过小说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菲利普夫妇是很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们自私贪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嫌贫爱富。菲利普还爱慕虚荣,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小气精明、临乱不慌、刻薄泼辣。

(4)文中的于勒、“我”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于勒:原来是一个行为不端,糟蹋钱的人。后来有钱时知恩图报。最后落魄时,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若瑟夫:真诚,善良,纯洁,有同情心。

2.写法探究

这篇小说除了叙事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外,在写作手法方面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示例:(1)以小见大。从家庭琐事中“开掘出不寻常的社会意义”。

(2)设置悬念。前四段倒叙,设置悬念。文章第三段说“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作品贯穿着两条线索。明线是菲利普夫妇等对于勒的逐、盼、遇、躲,暗线是于勒的沦落、暴发、再沦落,双线并行。

(4)对比手法。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我”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对比等。

3.主题理解

(1) 结合全文进行合作讨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

①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通过下面语句可以看出来:“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②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通过下面语句看出来:“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③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从虽然很穷,“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可看出菲利普夫妇比较虚荣,现在于勒又穷又老,所以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

④其他原因。……

(2)作者要通过这篇小说来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答案示例:①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

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因为贫困,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了生活,只能丢失亲情。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小说以小见大,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让我们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和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对照我们现在的舒适生活,希望我们珍惜幸福生活,珍惜亲情。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相关知识

我的叔叔于勒


一二 我的叔叔于勒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莫泊桑的小说,以丰富多彩的题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简洁明快的语言、幽默机智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4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作者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接着,用非常经济的笔墨,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通过细节描写,渲染了菲利普艰难拮据的家境,初步揭示人物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并引出菲利普一家迫不及待地盼望于勒早日归来的原因。那么,于勒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与菲利普一家有着怎样的关系?于勒最后回来了没有?小说也就围绕着这些问题一步步地展开。
第二部分,从第5自然段到第19自然段。这一部分,插叙了于勒的过去和全家急切盼望他归来的原因,作为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铺垫。于勒由于两封信的威力,神奇地改变了他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形象。于勒的第一封来信,说他“赚了钱”,并表示愿意赔偿菲利普过去的损失,此刻,在菲利普夫妇的心目中,于勒一下子从“坏蛋”“流氓”变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第二封来信,于勒更慷慨了,不仅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而且愿意有福同享:“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与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时,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身价更提高了,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变成了“福星”“唯一的希望”。当于勒的信
产生了实际的妙用,促成他们“老找不着对象”的女儿的婚事时,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达到了可敬可爱的顶点。这一部分,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一步步地扩大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形象,为下文于勒跌入社会“底舱”,再变为“恐怖”,受到“诅咒”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第三部分,从第20自然段到结束。这一部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包括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到第31自然段。这一层是故事的发展。先写菲利普一家选择哲尔赛岛作为游玩地点的原因,再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插写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女儿、女婿去吃牡蛎的笑剧。这是菲利普摆架子的高峰,也是他不幸的开始。这些看来好像与情节发展无关,但是就在读者的轻松微笑之中,不知不觉但又很自然地把故事推向前进。菲利普突然发现卖牡蛎的人竟好像他的弟弟于勒,朝思暮想了多年的“福星”,一下子可能成了眼前的穷光蛋。对菲利普夫妇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又多么希望它不是事实。于是菲利普夫妇在惊疑之中决定向船长打听底细。弄清卖牡蛎的人到底是谁。故事情节急遽向前发展。第二层到“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这一层是故事发展的高潮。故事在走向高潮之前,作者故意把紧张气氛舒缓一下,让菲利普与船长周旋一番,然后再证实这个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至此,菲利普夫妇一切美好的幻觉全部破灭了,不由爆发了心头的怒火,发出了谩骂与诅咒。情节发展出现了戏剧性的高潮。第三层到“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是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让小儿子出面付钱,自己避开于勒,脱身而去。第四层,最后一句。这是故事的尾声,好像绕梁余音,耐人寻味。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于勒的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于勒,作者是把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来写的。于勒生活在一个小职员家庭之中,在资产阶级社会这个大染缸里,他从小就沾染上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恶习,被驱逐到了美洲。从此,他由家庭进入社会,并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居然“阔绰过一阵”,开了一个大店铺,做了一桩很大的买卖。但是好景不长,在竞争场中失败了,破了产,到处流浪,有家而不得归,最后被收容在海轮上,靠卖牡蛎为生,过着猪狗般的生活。于勒的身世沉浮,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从于勒身上,看到了一点时代的眉目。另一方面,作者从于勒身上,还形象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人的价值标准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当于勒花了家里的钱时,便“一文不值”,成了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当他在美洲发了财,并愿意回来与哥嫂同过快活日子时,哥嫂便把他当成“希望”“福音”,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全家念叨着他,盼望着他;当他成了穷光蛋时,哥嫂对他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远,他又成了“贼”“流氓”,被视若毒蛇猛兽,怕重新回来吃他们。这里,家人对于勒的评价,完全取决于“金钱”!金钱成了资产阶级衡量人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与是非标准。
2.怎样理解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围绕着于勒这个形象,作者还着力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他们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已被资本主义社会腐蚀透了。于勒变化着的身世,好像一扇窥测他们灵魂的窗子,从中可以一下子洞察到他们的内心奥秘、灵魂深处。作者让于勒三次变化着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了三次,前后迥异,强烈对比,把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菲利普是一个职员,虽然生活拮据,但还略高于一般的劳动人民。他们虚荣、虚伪,发财心很重,一心想爬上上流社会,一举一动总爱摆出上流社会的“一副架势”,他们的一举一动,总爱效颦
上流社会。他们极端自私、贪婪。接到于勒来信后,他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于勒这个“福星”早日回来,并且已经用于勒的钱“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就打算置一所别墅的问题已经同人进行了商谈。你看,这笔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多么可笑!可怜!可鄙!此外,作者还揭露了菲利普夫妇性格中冷酷的一面。当他们发现盼望了12年的“福星”可能是个穷光蛋时,顿时大惊失色,脸色苍白,眼神异样,甚至“哆嗦”起来。接着,由恐惧到激怒,又由激怒到切齿痛恨,兄弟、“福星”“希望”又变成了仇寇。多么冷酷无情!至此,读者的视线已窥到他们的灵魂最深处。他们的内心世界里,装着的唯一的东西就是“钱”。他们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恩怨爱憎,完全是围绕着“钱”转动的。作者把菲利普与于勒在海轮上见面的场面,精心安排,着意渲染,写得这样有声有色,是匠心独运的。这个场面,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3.如何理解课文中“我”的形象?
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出的。对人物、事件的感受、评论,都是从“我”的角度说出来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他对于勒深表同情。面对着穷苦潦倒的于勒,他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尽管他母亲骂他“疯了”,他还是给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在“我”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作者处在19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里,看到的是虚伪自私、贪婪狡诈,而这篇作品中的“我”,却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这是作者的用心,也是作者没有完全失望的表现。
4.关于小说的情节安排。
情节的安排对一位短篇小说作家来说,也是至关紧要的。《我的叔叔于勒》采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看来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在于勒出场前,小说大起大开,着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心目中的地位:“全家唯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直盼到这样的境界:“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可是,时隔12载之后,穷困潦倒的于勒出现了,“全家唯一的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那样霎时破灭。自此,情节大落大合,场景的气氛,人物的情感,顿时一落千丈,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然而,这里的大落大合,又非简单突兀地直落和骤合,而是起伏跌宕,给人以回味咀嚼的余地。当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杳无音信时,作家笔锋一转,暂时抛开了情节发展的主线,而去写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使情节的发展舒缓下来。接着,在渡船上又加了一段小插曲,绝妙地描绘和嘲讽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庸俗心理和菲利普太太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心情更加轻松。这以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发现那个卖牡蛎的小贩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妻子,从而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此时,作家并没有立刻去揭示谜底,而是让心惊肉跳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听,使情节的发展又暂时松缓了一下。直至船长证实那个小贩确是于勒,情节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了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的行踪,把人们引入了沉思和回味之中。而对一个普通的情节,莫泊桑能处理得这般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曲折跌宕却无斧凿之痕,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5.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独到之处。
这篇小说的主题不是多么深奥的,情节不是多么曲折复杂的。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够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这正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独到之处。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工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当听说于勒赚了大钱的时候,菲利普太太说“这个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当他又成了穷光蛋的时候,这位太太马上把他说成了“这个贼”,“有办法的人”马上成了“是不会有出息的”。莫泊桑也并不忽视人物的外貌,然而,这外貌的描写,同样不依靠作者的叙述,也是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让他们更生动地去显示自己的神情。还拿这位菲利普太太来说吧:她出门的时候安详地用手挽着丈夫的胳膊,接到小叔来信的时候是那么热情地赞扬,发现小叔穷愁潦倒的时候,开头居然能比丈夫更镇静,敏捷果断,指挥若定,随即就暴怒起来以致破口大骂。作者一方面生动地描绘出这个人物的神情,另一方面又留下了宽绰的余地让我们自己去描摹,并不用他的过细的线条和色彩去束缚我们的想象。对于他所写的事件和人物,莫泊桑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所喜爱,有所憎恶的。这些,他也不用自己的申述来表白。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挖苦菲利普,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贬斥菲利普太太,也没有用任何特殊的颜色给他们抹上花脸,或者让他们变成畸形,只是疏疏落落的几处写他们看来仿佛好笑的言谈举止,可是菲利普夫妇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已经出现了一副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小说里的故事,是原原本本地写出来的,看不见多少倒叙、插叙,或者别的什么斧凿的痕迹,然而,情节的进展随处在我们的思想里引出问题,使我们急于要追问究竟。对于我们的追问,作者是不慌不忙的、从容自若的。他尽管慢条斯理地说下去,丝毫没有故意要制造个什么气氛的样子,可是我们却总是平静不下来,心里老是起伏不平:“啊,原来是这样!”“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就这样逼着我们非得一口气把这篇小说读完不可。读小说,我们常常谈论小说的表现手法。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这些,也许就是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值得玩味体会,值得参考借鉴的地方。
思考与讨论
一、课文标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是文中写的主要人物是于勒吗?课文中“我”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并通过人物的命运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课文的题目虽然是“我的叔叔于勒”,但于勒并不是文中所写的主要人物。于勒在小说中,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本来有许多可写之处。但作家并没有写这些,只重点写了他在海轮上卖牡蛎的一幕。作者描写于勒,只是通过他来透视“我”的父母,即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和自私。文中的菲利普夫妇是可鄙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然而他们已被他们所生活的那个社会腐蚀了,在他们心中,亲情已降到次要的地位,决定他们对自己亲弟弟态度的主要是金钱。
二、对于课文的主题一向认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现在则有人进一步地理解为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你可能有更新的思考,请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
这是过去比较统一明确的认识,主要根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相,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这样残酷的情景,是对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的概括。
2.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也有人认为,揭露“纯粹的金钱关系”只是这篇小说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小说的主题还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这点要注意到)。应该说,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恶行,则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于是,按照人们当时的习惯(西方有到海外淘金的风气),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不然怎样对付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养他一辈子吗?)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对哥哥一家,所以不肯回家),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学生还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三、请根据课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如果叔叔于勒真的在美洲赚了大钱,回到家中,将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因此,叔叔于勒是否赚了大钱,决定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学生想象得是否合理,反映了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
教学建议
一、本篇课文较长,但容易读懂。教学中可先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读,然后复述课文情节,明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
二、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分析,要客观公正。不仅要看到他们的可鄙、可憎,也要看到他们的卑微与可怜。
三、课文的重点部分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有条件的班级也可自编自演课本剧。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生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参加普法战争。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一生写了近30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在《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隆老爹》等短篇小说里,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感情,揭露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在《阿马布尔老爹》《一个女长工的故事》《归来》里,对劳动人民的遭遇寄以同情。还有不少短篇小说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和伪善。后期的短篇小说表现明显的悲观主义倾向。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生》发表于1833年,反映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欺诈行为。1885年出版《漂亮朋友》,通过不学无术、卖身求荣的新闻记者杜洛阿的形象,抨击第三共和国上层的腐败。第三部长篇小说《温泉》,描写银行家利用温泉骗钱,并收买新闻界和学术界的卑劣行为。但作品中常流露悲观失望情绪。以后所写长篇小说《比埃尔和让》《如死一般强》《我们的心》,缺乏批判力量,悲观情绪也越来越浓厚。
二、莫泊桑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
小时候的莫泊桑聪颖、活泼。他家住的地方靠近大海,他经常和邻近的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在辽阔的大海中搏击风浪。这些孩子大都是渔夫和农民的后代,有着朴素善良的心地。莫泊桑对他们十分热爱和尊重。有一次,他与一个渔家孩子,还有一对富家母子一同游玩。那位太太对他很客气,但对渔家孩子却很傲慢,常常要他拿这拿那,弄得那孩子很不好意思。莫泊桑见了,不平地说,既然东西是大家用的,那么“就请从我开始,大家轮流着拿吧”。由于他和这些孩子处得来,这些孩子的父母也很喜欢他,常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玩,并带他出海打鱼、摇船。因此莫泊桑从小就熟悉了法国下层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并养成了他对大海的热爱。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回到家里,则是用功的时候,母亲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文学家,格外重视莫泊桑的教育。她竭力培养儿子对文学的爱好,给他朗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带他到海边散步,观察大海潮汐的涨落、太阳的出没和各种自然景物的变化。并谆谆教导他说,不管写什么东西,“一定要把这样东西观察得十分清楚,才能下笔”。母亲的心血启迪了莫泊桑的文学才能,他13岁开始写诗,逐渐走上了文学道路。1863年,莫泊桑进入伊夫托的一所小型教会学校学习。学校在当地很有威望。但莫泊桑厌恶这里贫乏、死板、严格的生活方式,常与学校当局发生冲突。1868年,他写诗祝贺表姐新婚,因诗中隐含了反对教会学校的意思而被开除。他旋即转入卢昂中学,第二年获得学位。在卢昂中学时,莫泊桑继续写诗。他的老师、著名的巴拿斯派诗人路易布耶从这些诗作中看到了才华的闪光,成为他的第一位文学引路人。布耶本人并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却是个敏锐的批评家。他告诉自己的学生:艺术领域的工作需要伟大的劳动、耐心、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掌握文学技巧的规律。他微笑着对莫泊桑说:“假如你能作出100句显出本来面目的诗,你就可以成名了。”这句话使莫泊桑领悟到创作的真谛,那就是要忠于自己,要有独创性。从此他明白了自己要走的路。1869年秋,莫泊桑中学毕业,到巴黎学习法律。不到一年,普法战争爆发,出于爱国心,他中断学业,自愿入伍,当了一名野战军的士兵,后由于父亲的引荐,改任军需官。战争大大开阔了莫泊桑的眼界。他亲身经历了法国的大失败,看到了可耻的城下之盟,听到了拿破仑亲笔写的投降书的宣读:“我亲爱的兄弟,因为我未能死在我的军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剑献给陛下。我继续做陛下的好兄弟。”莫泊桑由此认识到了统治阶级的腐败与无能,对上层社会深感失望。而另一方面,他也亲眼目睹了法国人民在祖国存亡的危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高尚情操和可贵的牺牲精神,深受感动。普法战争使莫泊桑的思想经历了一次洗礼,并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1871年,莫泊桑复员回到巴黎。父亲再一次帮助了他,为他在海军部谋得了一个职位。他的工作获得了上司好评,得到几次提升。但他却无意于仕途。他厌恶部里那种沉闷、压抑的空气,讨厌那种谨小慎微、庸俗繁琐的小职员生活。他渴望阳光底下的自由运动。每逢闲暇,他便外出划船,在塞纳河上远航,或在河口游泳。逢到休息日,他更是和一群青年朋友,整天在河上荡来荡去。他头戴渔夫小帽,一边摇橹,一边顺口编些部里的逸闻趣事。或者和大家一起吟诗唱歌,人人快乐无比。他的另一消遣地点是咖啡馆。他常和一些年轻朋友在这里聚会,畅谈文艺、社会和生活。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文艺界人士,大家互相帮助,关系融洽。有一次画家葛尔瓦与一位男爵发生争执,男爵要用决斗维护自己的荣誉。莫泊桑听到了这一消息后,从兵营借了几张粒粒子弹都击中圆心的钢靶,布置在自己家里。然后,他请男爵到自己家里做客,故作假装无意地让男爵看到了这几张靶子。男爵盛赞莫泊桑好枪法,他却轻描淡写地说:“这哪是我的成绩,这都是我的朋友葛尔瓦打的,他真是个神枪手。”男爵的脸都吓白了,从此再不提决斗之事。对于莫泊桑这种毫无节制的游乐,有一个人提出了善意的批评。这就是当时名闻全欧的著名作家福楼拜。福楼拜是莫泊桑早逝的舅舅普瓦特文年轻时的朋友,与莫泊桑的母亲也很熟悉。1867年,莫泊桑的母亲曾送儿子到克鲁瓦塞福楼拜住处拜访。普法战争后,莫泊桑重返巴黎,她又请求福楼拜关照自己的儿子。从此福楼拜成为莫泊桑的第二位、也是更伟大的一位文学引路人。莫泊桑把自己的习作带给福楼拜。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老师谨慎地表示了自己的好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在你带给我的作品中表明有某些聪明,但是青年人,你永远不要忘记,照布封的说法,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你努力干吧。”莫泊桑遵守这个劝告,不停地写作。诗歌、喜剧、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甚至浪漫主义式的剧本,他都尝试过。然而,苛严的老师几乎把一切都看成废品,禁止他发表。这位艺术至上的大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养成对文学的深刻尊敬,理解它的任务,对自己的创作有着自觉的高度要求。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具有发达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按自己的方式去观察生活,并反映出其中特殊的方面。他告诉莫泊桑:“在全世界没有两颗沙、两个苍蝇、两只手或两只鼻子是绝对相同的。”因此,“对你所要表达的东西,要长时期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或写过的特点”。他向莫泊桑提出一个难度极大的要求:“当你走过一位坐在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的时候,请你给我描绘出这个杂货商和这个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的整个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的全部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守门人混同起来。”福楼拜还十分注意培养莫泊桑真实精细的语言表达能力。他告诫莫泊桑:“你所谈到的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指称它,只有一个动词来标志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必须找寻到迄今还没有找到的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要利用蒙混,甚至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不要利用语言的戏法来逃避困难。”在老师的严格教导下,莫泊桑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形成了朴素、精当、简洁、清新,语言准确、传神的艺术风格,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为了描写一个人被踢后的感觉,他曾特意花钱请了一个人来踢他。为了描写《戴家楼》中水手出现的场面,他曾多次到码头去观察,并特意请了懂英语的屠格涅夫一起到码头去,以了解英国水手唱的是什么。一个伟大的作家的条件已经形成。1874年,莫泊桑在福楼拜家里结识了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领袖左拉和爱蒙龚古尔。左拉当时已是著名作家。他很欣赏莫泊桑的才华,常邀这位年轻人光顾位于巴黎近郊梅塘的自己的别墅,参加那里例行的文人聚会。在1880年4月的一次月夜聚会中,与会者每人写了一个故事,莫泊桑写的就是著名的《羊脂球》。这些故事后来被编成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出版,《羊脂球》被公认为是其中最好的。福楼拜亲自写信表示祝贺,由衷地表示:“我见到你这篇文章,非常高兴。”并且预言:“这是一部杰作”,它“将留存下来”。
莫泊桑一生共写了三百来篇中短篇小说。除《羊脂球》外,著名的还有《菲菲小姐》《米隆老爹》《两个朋友》《项链》《珠宝》《戴家楼》《西蒙的爸爸》《一根绳子》《一家人》《我的叔叔于勒》等。莫泊桑善于从平凡生活中选取闪光的片段,挖掘其内在意义,以小见大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文体简洁、质朴、优美,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结尾耐人寻味。他因此获得“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
三、本文选作课文时的改动
这篇小说的译文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说明故事的缘起和作品中“我”的怜悯行为的原因。
原文的开头部分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5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的结尾部分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5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此外,中间还有一些删节,主要是对菲利普一家这样一些中下阶层人物的虚荣心和可怜相的讽刺。
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五、左拉对莫泊桑小说的评论
左拉说:“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六、作品赏析: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莫泊桑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一生写了6部长篇小说、3本游记和近300篇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莫泊桑深刻地揭露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丑恶,热情地赞扬了法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人物表现了深切的同情。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1883年写成的。
这篇小说的故事是很平常的。它写的是法国西北部哈佛尔海港一个小市民家庭的生活。哥哥菲利普是一个小职员,弟弟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不仅挥霍掉自己的一份财产,而且花掉了哥哥的一部分财产,因此于勒变成了全家的“恐怖”。可是,当于勒去美洲谋生后,偶然发了财,“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变成“全家唯一的希望”了。以后,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意外地发现船上卖牡蛎的穷老头儿正是他们盼望的于勒。菲利普夫妇为了不在女儿、女婿和众人面前出丑,像躲避瘟疫一样,赶快避开于勒,并且改乘另一艘船回家了。作者通过菲利普一家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形象地描绘了小资产阶级爱虚荣、向上爬的庸俗心理,写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是“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从而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
小说中的几个人物,特别是菲利普夫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菲利普遇见事情总是显得慌张,但是他爱慕虚荣,爱摆架子。菲利普太太由于贫困,一面节俭过日子,一面又不满贫困生活,经常用讽刺挖苦丈夫来发泄自己的怨气,也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他们对待于勒的态度完全是以金钱为转移的,在金钱利害面前,他们的态度变来变去,像“变色龙”一样,使人恶心。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也是具有特点的。
首先,小说的情节结构是独特和巧妙的。一开头,作者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说明菲利普一家生活过得非常“拮据”以后,笔锋一转,引出了全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情景。这是小说情节的开端。接着,围绕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展开了小说的情节。
作品中写菲利普一家去哲赛岛旅游,是小说的中心部分。菲利普一家去哲赛岛旅行,讲排场、摆阔气,使他们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就在他们摆架子达到高峰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出现了:意外地遇到了于勒。这似乎是一个偶然的事情,但是这个偶然性是建立在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上的。因此,菲利普一家在这里遇到于勒确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菲利普太太暴怒起来,破口大骂,故事情节的发展出现了戏剧性的高潮。菲利普一家赶紧避开于勒,这是故事的结局。作者通过若瑟夫的内心独白和给了10个铜子的小费的行动,又再一次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满情绪。“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这是多么幽默的讽刺啊!
小说最后几句话是故事的尾声。左拉在莫泊桑墓前演说时说过:“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的确这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特别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
其次,小说的细节描写是准确、真实和生动的。一开始,作者先描写了几件琐细的小事:有人请客,菲利普家从来不敢答应,以免回请;买日用品只能买减价的东西和铺底存货;买15个铜子一公尺的花边,还要在价钱上讨论半天。这几件琐细的生活细节,就把菲利普一家艰难穷困的情形表现出来了,并且为以后故事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作家在写到菲利普夫妇碰到于勒时,菲利普垂头丧气,不知所措了。菲利普太太迅速叫全家转移,既避开了于勒,又保住了“面子”。在这里充分表现了丈夫怯懦无能,而妻子精明果断的性格特点,但两人的灵魂深处都是自私和冷酷,一样使人厌恶的。
别林斯基说过:“忠实地描写精神的丑恶,比一切攻击他的话要有力得多。”莫泊桑正是遵循着这样的艺术原则,用真实的细节描写,让事实本身说话,从而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最后,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我”既是事情的目击者,也是事情的揭露者。这种写法起了反衬和烘托的作用,同样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
这篇小说的艺术特征,也正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独特风格,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丑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德育目标:

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

2、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

【教学准备】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利用名言导入:

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现在、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两段精彩的论述。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这两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生答: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P168)

莫泊桑(Maupassant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2、检查复习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②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3、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jiéjū阔绰:chuò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诧异chà牡蛎mǔlì褴褛lánlǚ

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后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准备复述故事。

2、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3、师生共同点评。

我小的时候,家住勒阿弗尔,生活拮据,只能勉强糊口。我的父亲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回来,但也挣不了多少钱。我还有两个姐姐。

但在每个星期日,我们都要到栈桥上去散步,父亲总是。

原来我的叔叔叫于勒,是家中的祸害,品行不好。后来他被打发到美洲,却成为了我们家唯一的希望。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收到了于勒叔叔的来信,于勒叔叔诚恳地表示一发财就会回来。所以,这封信成了我们全家的福音书。父亲母亲也一直期盼着于勒叔叔发了财后回来。

后来,有一个公务员看上了我的二姐,并且在看过了于勒叔叔的来信后决定和我姐姐订婚。于是,父母决定在婚礼后,全家一起到泽西岛去作一次小小的旅游。可是,巧的是在去泽西岛的船上,我们一家遇见了已经苍老的于勒叔叔。她穿得破破烂烂,而且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现在只能在船上靠卖牡蛎维持生计。

向船长了解过一些情况后,父母对于勒叔叔的态度有一次发生了变化,他们担心于勒叔叔又拖累我们。为了避免在遇见于勒叔叔,我们只能换了另一条船回来。

从此以后就再没见到过于勒叔叔了。

4、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开端:(1——4),盼于勒(在海边栈桥上等待)

第二部分发展:(5——19),赞于勒。

第三部分高潮:(20——47),见于勒。(买牡蛎)(在海船上相遇)

第四部分结局:(48——49),躲于勒。(乘另一艘船)

四、布置作业:练习六。

第二课时

一、承前导入

二、关于“我”的家境。

1、提问“我”家的境况如何?

2、在学生概括、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析并择要板书。

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

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总

二②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拮

③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分——穷

段④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据

⑤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

3、全家人对于勒的态度是怎样的?

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四、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课文,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在“我”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在你(读者)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并择要板书。

1、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注意对比的手法):

①当初于勒糟蹋钱:坏蛋、流氓、无赖(恐怖)

②第一封信,希望赔偿损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③第二封信,发了财,一起过快活的日子:(福音书)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④船上巧遇,于勒成穷水手: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那人,这个人,这个流氓。

5、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一切从金钱出发;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是息息相关的,于勒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里,金钱决定一切,金钱被铜臭所遮蔽,注定了他那悲惨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骨肉亲情也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在“我”心目中于勒是个:

与菲利普夫妇认出于勒后的“恐怖”、“愤怒”相比,“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

3、在你(读者)心目中于勒是个: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4、迁移:你能举出其他名著中这种亲情中的金钱关系吗?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两部都是法国名著,所体现的都是父女关系是金钱关系。

课文中反映了兄弟、夫妻(两个女儿嫁不出去,因为贫穷、嫁妆少)是金钱关系,上两部反映了父女之间是金钱关系(也包括夫妻、叔侄关系),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堕落时期金钱腐蚀了人间亲情。

5、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哪种描写?(神态、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最突出最成功的是用了哪种描写?(心理描写)

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等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性格。

七、衔接:同学们,你对金钱有着怎样的思考?你生活的周围有关类似的事例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积极、健康、畅所欲言)

八、拓展:像菲利普夫人那样唯利是图的人还有很多,但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更多的“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人吗?

A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b雷锋(节省钱把全部积蓄支援灾区)

三、作业:完成练习一。

第三课时

一、回顾导入:简要回顾上课时内容。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1、齐读20段,并用波浪线画出有关景色描写的语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提问: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欢乐的心情。景色静谧,色泽美丽。

齐读47段,并用波浪线画出有关景色描写的语句,提问: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研读课文精彩片段,分析人物性格

1、

21——24段,插写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女儿、女婿吃牡蛎的情节。这看来好象与情节主线无关,但不知不觉中却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因为正是父亲请吃牡蛎,才有可能进一步认清、认出水手。

母亲的话说得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有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实际是什么?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

2、指定五位学生分角色朗读25——47段;角色:叙述者(我);父亲;母亲;船长;于勒。其他同学圈出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情等的语句,仔细揣摩体会。

3、教师讲析并板书:

(1)这几段的情节可概括为这样一个过程:猜疑——肯定——恐怖——愤怒——躲避

(2)关于菲利普:

“突然……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心理骤然紧张,想躲开穷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怕他们发现这个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多年的美梦破灭了,心中充满了恐惧,怕穷弟弟又成为他的负担,而这一切给他的打击确是太突然、太沉重了。

“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虽“像”但仅仅是猜疑,还没有确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妇已经被吓得失魂落魄了。

②结结巴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不安,神色十分苍白,两眼跟寻常不一样……

③内心的极度恐慌。(这说明菲利普盼于勒回来完全为钱)

小结: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惟利是图、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3)关于菲利普之妻克拉丽丝:

①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二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仍存一线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母亲突然暴露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旧怨新恨一齐发作,以致“突然暴露”破口大骂。她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发展,至此毕露无遗了。

和菲利普一样,美梦刚破灭时,她内心惊恐,神态异常,语无伦次。当她亲眼看到那个卖牡蛎的正是于勒后,哆嗦着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这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她人生哲学的秘密。对于远游归来的于勒,她多么厌恶啊!可正是她昨天还在不停的赞赏:“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由此看来,她对丈夫的亲弟弟于勒的态度前后是截然不同的!透过她两次不同的语言,我们析其内心世界,不难看出:在她心目中于勒是好是坏,该亲该疏,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有钱!正是人物自己的语言,使读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4、“我心理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你知道哪几个词应重读吗?

①没有什么不同②别具匠心,强调③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亲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讥讽意味的心里话。④叔叔、弟弟、亲叔叔。

师小结:文中就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逼真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不同人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

三、完成练习三。

第四课时

一、其他问题或片段

(1)13——15,照应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铺排盼望之情,也为后文于勒再为“恐怖”作好铺垫。

(2)16段中的“上千种计划”,富有讽刺意味,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十分可笑,也显得可怜、可鄙。

(3)17、18段笔触幽默有趣:姐姐们28、26岁了还“老找不着”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务员看中二姐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将到来的财产才上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4)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的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

二、归纳主题;概括写作特色。

1、小说主题:

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设题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总结: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2、艺术特色:

巧设悬念

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鲜明的对比

三、作业:做《导与练》及《作业手册》未完成之题。

2018人教部编版九上第3课《乡愁》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人教部编版九上第3课《乡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3乡愁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教学难点

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

3、朗读指导

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整体感知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答案示例: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答案示例: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答案示例: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课堂小结

对于长期飘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台湾》。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国母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澳门》!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托物寄情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037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