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考化学复习必背知识点(二)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复习必背知识点(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考化学复习必背知识点(二)

(二)非金属元素的反应

1.卤素单质的反应

(1)氯气的制备

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这两个反应考查较为频繁,考生需引起重视。

(2)氯气与亚铁盐的反应

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

2FeCl2+Cl2===2FeCl3

【题源信息】a.该反应的实验现象:溶液由浅绿色变成棕黄色。b.此反应常用于检验Fe2+。

由于Fe2+不能直接检验,只有将Fe2+与Cl2反应生成Fe3+,然后再检验。

(3)氯气溶于水a.新制氯水中含有H+、Cl-、ClO-、OH-、Cl2、HClO、H2O。

b.氯气溶于水,但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故可将含HCl气体杂质的氯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以除去HCl,这一点在综合实验中常会涉及,需注意。

(4)次氯酸见光分解

【题源信息】a.次氯酸可作强氧化剂,杀菌消毒,还可作漂白剂。b.新制氯水要避光保存。

(5)与漂白粉相关的反应

2Ca(OH)2+2Cl2===Ca(ClO)2+CaCl2+2H2O(此反应用于工业制漂白粉)

Ca(ClO)2+CO2+H2O===CaCO3↓+2HClO,2HClO光照=====2HCl+O2↑(这些反应是漂白粉失效的原理)

(6)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2NaOH+Cl2===NaClO+NaCl+H2O

此反应说明了Cl2作为尾气时,吸收剂应用NaOH溶液,这个会在实验综合题中出现,需注意。

(7)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将新制氯水注入盛NaBr或NaI溶液的试管中

Cl2+2NaBr===Br2+2NaClCl2+2NaI===I2+2NaCl反应可用于验证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

2.氧族元素的反应

(1)H2O2的不稳定性

a.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2O2,其中氧元素为-1价,H2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并且以氧化性为主,用作漂白剂、消毒剂。

b.此反应是实验室制取O2的一种方法。

(2)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3)铜与浓硫酸反应

Cu+2H2SO4(浓)=====CuSO4+2H2O+SO2↑

【题源信息】此反应是高考考查性质实验的热点,要注意两点:a.实验中溶液的颜色变化,由无色到蓝色;b.SO2的检验: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时品红溶液恢复颜色。随着反应进行,溶液变稀,反应无法再进行。但加入酸液,反应继续进行。注意该考点在阿伏加德罗常数中会考查转移的电子数,会在计算题中计算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等。

(4)碳与浓硫酸的反应

C+2H2SO4(浓)=====2H2O+CO2↑+2SO2↑

【题源信息】此反应是高考考查性质实验的热点,要特别注意实验中检验SO2和CO2时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必须先用品红溶液检验SO2,并确定SO2除尽后,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3.氮族元素

(1)氮气及氧化物

2NO+O2===2NO22NO2==N2O43NO2+H2O===2HNO3+NO

4NO2+O2+2H2O===4HNO34NO+3O2+2H2O===4HNO3

【题源信息】氮的氧化物和O2、水反应的计算可根据反应物相对量的多少判断剩余气体,但无论什么情况,剩余气体都不是NO2。NO、NO2具有氧化性,能与NH3反应生成N2和H2O。

(2)氨与铵盐

NH3+H2O==NH3·H2O==NH4++OH-NH3+HCl===NH4Cl

4NH3+5O2==4NO+6H2O

NH4HCO3=====NH3↑+H2O↑+CO2↑

【题源信息】铵盐的分解反应常出现在框图推断题中,若某种物质受热分解的产物均为气体,可猜想该物质可能是碳酸氢铵或碳酸铵。在综合探究题中也会与Na2O2结合考查NH3的催化氧化实验等。铵盐与碱反应主要用于实验室制备NH3或检验溶液中的NH4+。

(3)硝酸

4HNO3=====4NO2↑+O2↑+2H2OCu+4HNO3(浓)===Cu(NO3)2+2H2O+2NO2↑

3Cu+8HNO3(稀)===3Cu(NO3)2+4H2O+2NO↑

C+4HNO3(浓)=====CO2↑+4NO2↑+2H2O

【题源信息】浓硝酸的氧化性大于稀硝酸的,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的两个反应中硝酸均没有全部作氧化剂。铜与浓硝酸反应时在试管内就能看到红棕色的NO2,而与稀硝酸反应时需在试管口才能看到红棕色气体。

4.硅及其化合物

(1)碳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

SiO2+2C=====Si+2CO↑

【题源信息】a.此反应用于工业制单质硅。

b.此反应是中学化学中唯一的同主族非金属固体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

(2)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题源信息】由此反应可知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

(3)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题源信息】a.雕刻玻璃原理;b.实验室中氢氟酸的保存。

【样题2】

从固体混合物A出发,可以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G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溶液H的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请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物A的成分为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气体C为________。

(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__,在操作②中所使用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在得到固体D时,必须进行洗涤、干燥等操作,洗涤固体D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实验中,要获得干燥纯净的黄绿色气体F,可以将它通过图Ⅰ中的装置,其中试剂瓶①中盛放的是________(填物质名称,下同),试剂瓶②中盛放的是________。

(6)实验中必须吸收多余的气体F,以免污染空气。图Ⅱ是实验室用NaOH溶液吸收气体F的装置,为防止倒吸现象,合理的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

解析根据框图中的转化关系及框图中的特殊反应现象进行推断。向溶液E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G为AgCl,溶液H的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证明H为KNO3,F为黄绿色气体,即可推出F为Cl2,然后采用逆向推理得出混合物A为KClO3和MnO2的混合物,C为O2,B为KCl和MnO2的混合物,溶于水后,通过过滤得到固体D(MnO2)和溶液E(KCl)。

分离MnO2固体和KCl溶液,操作②应为过滤操作,所使用的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和玻璃棒。洗涤固体D是为了除去MnO2表面上吸附的K+、Cl-。

制得的Cl2中混有HCl、H2O(g),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再用浓硫酸进行干燥。

用NaOH溶液吸收Cl2时,容易发生倒吸,不能将导管直接插入NaOH溶液中,可选用装置②③防止倒吸。

答案(1)KClO3、MnO2O2

(2)KCl+AgNO3===KNO3+AgCl↓

3)MnO2+4H++2Cl-=====Mn2++Cl2↑+2H2O

(4)过滤漏斗、烧杯和玻璃棒除去MnO2表面上吸附的K+、Cl-

(5)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6)②③

【题型解读】本题综合考查了氯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氯气的净化、尾气吸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体现了《考试大纲》中综合应用层次能力的要求。近几年高考中对氯及其化合物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氯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主线设置综合推断题,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融于其中;二是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为载体,综合考查氯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氯气的性质、Cl-的检验方法、氯水的成分及性质等。解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HClO具有漂白性;②将Cl2通入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溶液的红色褪去,不是因为HClO的漂白性,而是发生反应:2NaOH+Cl2===NaCl+NaClO,使溶液的碱性减弱;③Cl2具有强氧化性,与变价金属Fe、Cu反应时,只能生成高价态金属氯化物,如FeCl3、CuCl2等;④ClO-、Cl-在酸性溶液中发生反应:ClO-+Cl-+2H+===Cl2↑+H2O,故两者不能大量共存于酸性溶液中。

八常错易混

常错点1.错误地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辨析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CrO3是酸性氧化物。

常错点2.错误地认为胶体带有电荷。

辨析胶体是电中性的,只有胶体粒子即胶粒带有电荷,而且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常错点3.错误地认为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过程就是化学变化。

辨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只有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破坏了其中的离子键,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熔化或破碎过程破坏了其中的化学键,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形成了化学键,这些均是物理变化。

常错点4.错误地认为同种元素的单质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辨析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相互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常错点5.错误地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L·mol-1。

辨析两者是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就是1mol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占有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L,在非标准状况下可能是22.4L,也可能不是22.4L。

常错点6.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忽视物质的状态或使用条件。

辨析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于气体体系,既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对于固体或液体不适用。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气体计算时,要注意在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L·mol-1。

常错点7.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错误地应用溶剂的体积。

辨析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因此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应用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常错点8.在进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忽视溶液体积的单位。

辨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要用到溶液的密度,通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溶液密度的单位是g·cm-3,在进行换算时,易忽视体积单位的不一致。

常错点9.由于SO2、CO2、NH3、Cl2等溶于水时,所得溶液能够导电,因此错误地认为SO2、CO2、NH3、Cl2等属于电解质。

辨析(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范畴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否则不能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作为判断其是否是电解质的依据。如SO2、CO2、NH3等溶于水时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的缘故。

常错点10.错误地认为其溶液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为强电解质。

辨析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性的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程度的大小有关。

常错点11.错误地认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越多,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越多,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

辨析氧化性的强弱是指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电子即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的数目无关。同样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常错点12.错误认为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一定不发生反应。

辨析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Na2SO3+H2SO4===Na2SO4+SO2↑+H2O,此反应中H2SO4表现强酸性。

常错点13.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辨析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电子,但是不一定含有中子,如11H原子中就不含有中子。

常错点14.错误地认为元素的种类数与原子的种类数相等。

辨析(1)同一种元素可能由于质量数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核素(原子),因此原子的种类数要大于元素的种类数。

(2)但是也有的元素只有一种核素,如Na、F等。

常错点15.错误地认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

辨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主族元素有H,属于非金属元素。

常错点16.错误地认为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

辨析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两种作用,离子键是这两种作用综合的(平衡)结果。

常错点17.错误地认为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辨析(1)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能称为共价化合物;

(2)离子化合物中也可以含有共价键,如Na2O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aOH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常错点18.错误地认为增大压强一定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辨析(1)对于只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体系,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不变。

(2)对于恒温恒容条件的气态物质之间的反应,若向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体系的压强增大,但是由于各物质的浓度没有改变,故反应速率不变。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是引起气态物质的浓度的改变才能影响反应速率。

常错点19.错误地认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就会增大。

辨析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只有改变温度使平衡正向移动时,平衡常数才会增大,改变浓度和压强使平衡正向移动时,平衡常数不变。

常错点20.错误地认为放热反应或熵增反应就一定能自发进行。

辨析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是ΔG=ΔH-TΔS,仅从焓变或熵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不准确的。

常错点21.错误认为任何情况下,c(H+)和c(OH-)都可以通过KW=1×10-14进行换算。

辨析KW与温度有关,25℃时KW=1×10-14,但温度变化时KW变化,c(H+)和c(OH-)不能再通过KW=1×10-14进行换算。

常错点22.错误认为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时,水电离出的c(OH-)和c(H+)也不相等。

辨析由水的电离方程式H2O??OH-+H+可知,任何水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和c(H+)总是相等的,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

常错点23.酸、碱、盐溶液中,c(OH-)或c(H+)的来源混淆。

辨析(1)酸溶液中,c(OH-)水电离=c(OH-)溶液;

碱溶液中,c(H+)水电离=c(H+)溶液。

(2)盐溶液中,若为强酸弱碱盐,c(H+)水电离=c(H+)溶液;

若为强碱弱酸盐,c(OH-)水电离=c(OH-)溶液。

常错点24.错误认为只要Ksp越大,其溶解度就会越大。

辨析Ksp和溶解度都能用来描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但是只有同种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能直接用Ksp的大小来判断其溶解度的大小;若是不同的类型,需要计算其具体的溶解度才能比较。

常错点25.错误地认为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中,相对较活泼的金属一定作负极。

辨析判断原电池的电极要根据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具体反应分析,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

如在Mg—Al—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中,Mg为负极,而在Mg—Al—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Al作负极,因为Al可与NaOH溶液反应,Mg不与NaOH溶液反应。

常错点26.在电解食盐水的装置中,错误地认为阳极区显碱性。

辨析电解食盐水时,阴极H+放电生成H2,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OH-浓度增大,阴极区显碱性。

常错点27.错误地认为钠在过量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在适量或少量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

辨析钠与氧气的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将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生成Na2O,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

常错点28.错误地认为钝化就是不发生化学变化,铝、铁与浓硫酸、浓硝酸不发生反应。

辨析钝化是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铝、铁等金属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如果加热氧化膜会被破坏,反应就会剧烈进行。所以钝化是因发生化学变化所致;铝、铁等金属只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加热时会剧烈反应。

常错点29.错误地认为,金属的还原性与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有关。

辨析在化学反应中,金属的还原性强弱与金属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去电子的数目无关,即与化合价无关。

常错点30.错误地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

辨析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常错点31.错误地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辨析虽然两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常错点32.错误地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

辨析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常错点33.错误地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辨析苯酚的电离能力虽比碳酸弱,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强,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常错点34.错误地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

辨析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常错点35.错误地认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

辨析葡萄糖、甲酸、甲酸某酯可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不是醛。

常错点36.错误地认为油脂是高分子化合物。

辨析高分子化合物有两个特点:一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一般几万到几百万;二是高分子化合物的各个分子的n值不同,无固定的相对分子质量。而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固定的,一般在几百范围内,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常错点37.使用试管、烧瓶加热液体时,忽视对液体量的要求,所加液体过多。

辨析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31。用烧瓶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烧瓶容积的21。

常错点38.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记错药品和砝码位置,称量NaOH固体时,误将药品放在纸上。

辨析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是左物右码。称量NaOH固体时,应将NaOH放在小烧杯内或放在称量瓶内。

常错点39.混淆量筒和滴定管的刻度设置,仰视或俯视读数时,将误差分析错误。

辨析量筒无“0”刻度,且刻度值从下往上增大,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端,从上往下增大。观察刻度时相同的失误,误差相反。

常错点40.混淆试纸的使用要求,测pH时误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

辨析使用石蕊试纸、淀粉KI试纸时要先用蒸馏水润湿,使用pH试纸时,不能将试纸润湿,否则等于将溶液稀释。

扩展阅读

高考化学复习必背知识点(三)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化学复习必背知识点(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考化学复习必背知识点(三)

金属部分常见方程式

1、钠露置在空气中发生变化的有关方程式:

2、钠在空气中放置:现象:

3、钠在空气中点燃:现象:

4、钠在氯气中点燃:现象:

5、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6、Na2O2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Na2O2与CO2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8、苏打溶液滴入盐酸中的反应:

9、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的反应:

10、苏打与小苏打的相互转化:

11、小苏打溶液中滴入少量Ca(OH)2溶液的离子方程式:

12、铝箔在纯氧中点燃:

13、常温时浓硝酸使铝片,加热时的化学方程式:

14、常温时浓硫酸使铝片,加热时的化学方程式:

15、铝片与非氧化性酸(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6、铝片与NaOH溶液的反应:

17、Al2O3与稀强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8、Al2O3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9、Al(OH)3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0、Al(OH)3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1、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22、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的现象及相关方程式:

23、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直至过量的现象及相关方程式:

24、Al(OH)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5、铁丝在纯氧中点燃的现象及方程式:

26、铁粉与氯气加热反应:

27、铁粉与硫粉混合加热反应:

28、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

29、铁与非氧化性酸(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0、常温时浓硝酸使铁片,加热时的化学方程式(Fe不足):

加热时的化学方程式(Fe足量):

31、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2、FeCl2溶液中加入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3、FeCl3溶液中加入铜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4、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5、FeO(颜色状态:)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6、Fe2O3(颜色状态:)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7、Fe3O4(颜色状态:)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8、Fe(OH)2置放于空气中被氧化:

39、Fe(OH)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40、实验室检验Fe3+的方法:①

(操作、现象及方程式)②

41、实验室检验Fe2+的方法:①

42、实验室检验NH4+的方法:

非金属部分常见方程式

1、SiO2与氢氟酸反应:(用于雕刻玻璃)

2、SiO2与CaO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何盛装碱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往水玻璃中通入少量CO2的离子方程式:

(酸性:_______>________)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得到硅酸凝胶,称为“________”,

_________能力强,常用作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硅酸钠溶液中加入少量HCl的离子方程式:

6、硅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7、玻璃窑中的两个主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生产玻璃的原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氢气与氯气光照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及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氯气(________色)与水的反应:

10、氯气与Na的反应及现象:

11、氯气分别与Cu、Fe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实验室制氯气(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制漂白粉(或漂白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制漂白液(或氯气的尾气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漂白粉失效的原因:

16、过量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7、单质硫(俗称“_______”)在氧气中点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SO2溶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过量S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0、以SO2为原料工业生产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过量氨水吸收SO2:

22、亚硫酸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

23、SO3与CaO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SO3与NaOH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铜与浓硫酸反应:

26、木炭与浓硫酸反应:

27、雷雨肥庄稼的三个化学过程:

28、工业制氨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实验室制取氨气:

30、氨气溶于水:

31、NH3·H2O受热分解:

32、NH3遇HCl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33、NH4Cl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NH4HCO3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NH4)2CO3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NH4+与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浓溶液、不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溶液、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溶液、不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硫酸铵稀溶液与氢氧化钡稀溶液混合的离子方程式:

38、工业上由N2制HNO3:

39、铜分别与浓硝酸(NO2的制取):

40、铜与稀硝酸反应(NO的制取):

41、实验室检验Cl-的方法:

42、实验室检验SO42-的方法:

《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取代反应

1.卤代反应

(1)CH4与Cl2在光照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苯、液溴在铁屑催化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苯酚溶液中加入过量浓溴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硝化反应

(1)由苯制硝基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甲苯制T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醇与氢卤酸共热下反应

乙醇与氢溴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醇分子间脱水成醚

由乙醇制乙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卤代烃的水解

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酯化反应

(1)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下共热制乙酸乙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苯甲酸、甲醇、浓硫酸三者混合后共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酯的水解

(1)乙酸乙酯与稀H2SO4共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共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加成反应

1.烯烃的加成

(1)C2H4加成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2H4加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2H4通入溴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炔烃的加成

(1)C2H2与足量H2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2H2通入溴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2H2水化法制乙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2H2与HCl制氯乙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芳香烃的加H2

苯加成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醛加成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丙酮(CH3COCH3)加成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油脂的硬化(或氢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消去反应

1.部分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结构要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溴乙烷、乙醇、NaOH三者混合共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部分醇的消去反应

结构要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由乙醇制乙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符合分子组成为C7H15OH、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种,其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氧化反应

1.有机物的燃烧

(1)烃(CxHy)完全燃烧的通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天然气的完全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烯完全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乙炔完全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苯完全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氧衍生物(CxHyOz)完全燃烧的通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酒精作燃料完全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葡萄糖的生理氧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氧或失氢方式的氧化反应

(1)乙烯氧化法制乙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乙醇制乙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醛发生银镜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醛与氧气的催化氧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乙二醇制乙二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由乙二醛制乙二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由苯甲醇制苯甲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还原反应

与H2加成

注意:能加氢的几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水解反应

1.卤代烃的水解

1,2―二溴乙烷的水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酯的水解反应

(1)阿斯匹林与NaOH溶液共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硬脂酸甘油酯在NaOH溶液中的水解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硬脂酸甘油酯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糖、多糖与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蔗糖的水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淀粉的水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纤维素的水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酯化反应

1.由乙酸与乙二醇制二乙酸乙二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甘油与硝酸制三硝酸甘油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二醇与乙二酸发生完全酯化反应制乙二酸乙二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乳酸(CH3CHOHCOOH)制C6H10O5的酯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乳酸(CH3CHOHCOOH)制环酯(C6H8O4)的酯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乳酸(CH3CHOHCOOH)制聚乳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乙二酸与乙二醇酯化生成聚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制聚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由纤维素制硝酸纤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加聚与缩聚反应

1.由乙烯制聚乙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氯乙烯制聚氯乙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苯酚与甲醛反应制酚醛树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CH3CH(OH)COOH+nHOCH2CH2CO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O

5.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加聚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甲基―1,3―丁二烯的加聚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乙炔的加聚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其它有机反应

1.由电石与饱和食盐水作用制乙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钠与乙醇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酸与氢氧化铜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酸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量乙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汇总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汇总》,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xx年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汇总

常见易错易混问题

考试中正确的态度是:遇到难题要沉着,遇到容易题不大意,往往沉着能降低“难”的程度,轻视会忙中出错。解答时要反复审题,回归教材。一般的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再就是换个角度对题中提供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

(1)判断两个矢量是否相等时或回答所求的矢量时不注意方向;

(2)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不注意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说明;

(3)不管题目要求g值习惯取10m/s2;

(4)受力分析时不完整,尤其是电学中重力的分析;

(5)字母不用习惯写法或结果用未知量表示,大小写不分(如L和l);

(6)不按题目要求答题,画图不规范;

(7)求功时不注意回答正负功;

(8)不注意区分整体动量守恒和某方向动量守恒;

(9)碰撞时不注意是否有能量损失,两物体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时,动能(机械能)损失最多,损失的动能在碰撞瞬间转变成内能;

(10)运用能量守恒解题时能量找不齐;

(11)求电路中电流时找不齐电阻,区分不清谁是电源谁是外电阻,求通过谁的电流;

(12)求热量时区分不清是某一电阻的还是整个回路的;

(13)实验器材读数时不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

(14)过程分析不全面,只注意到开始阶段,而忽视对全过程的讨论;

(15)分析题意时,不注意是水平平面还是竖直平面,是记重力还是不计重力,计算数值错误等引起分析题意出现差错,无法求解。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1、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2、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
a、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3、高中地理日照图中图图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点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2)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2)
大气
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2)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3)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
大气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又由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18℃,实际为15℃。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33℃多。
(3)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①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②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③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④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⑤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⑥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4)全球的热量平衡
①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②全球热量平衡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第一、全球每年平均气温比较稳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第二、人类通过改变大气的组成或改变地面的热力状况,可以影响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从而改变局部地区甚至是全球的气候。例如: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得大气热量的收支失去平衡,导致热量平衡失调,全球变暖;人类改变地面状况(植被覆盖状况、水域面积等)可以影响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和改变地面辐射,而使局部小气候发生改变。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①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②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气温的时间分布:
(1)气温的日变化:
(1)气温年变化:(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气温的空间分布:
(1)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这是一般规律,∵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说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同一纬度上,一月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低,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高。:一陆南凸;高高低低。
④7月世界最热在北纬20-30的沙漠地区。1月北半球最冷在西伯利亚。世界最低温在南极洲大陆上。
气温年较差:
(1)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2)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3)气温年较差低纬小,高纬大(∵低纬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高纬相反)
(4)注意: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①纬度(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②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④天气状况(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温高,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
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④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4)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①从热力环流可以看出,冷热不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得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从而促使大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由此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要认清影响风向的三种力的相互关系。②不同情况下风向特点: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风向与等压线关系:①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②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3)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上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等压线图的判读
(1)等压线图: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2)等压线图判读:首先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和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
(3)判读规律: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低压中心(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中心为下沉气流);高压脊(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③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A.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
B.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示。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朗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①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②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①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②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③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④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⑤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⑥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3)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4)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
 ①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②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A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B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季风环流①.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②.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③.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④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宜兴修水利。
⑤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A--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B--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C--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D--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盛行风的垂直郊外)。
E--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1)雨带的移动:①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②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③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④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2)雨季: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3)旱涝灾害:
 ①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②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③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注意: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
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由于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形成云雨天气,而高压(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气。
(1)低压(气旋)系统
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从四周流向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所以每当气旋过境时,云量就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的移动速度。如果冷锋移速较快,则冷锋附近形成较窄的雨区,并伴有大风降温;暖锋雨区较宽,持续时间也较长。若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追赶暖锋,直至暖空气完全被抬升,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明显下降,云和降水逐渐消失,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一般气旋是辐合上升系统,特别是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常常产生云、雨,甚至有暴雨、雷雨、大风天气。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的降水天气,气旋的中部(两锋之间)是暖锋控制下的晴朗天气。
(3)高压(反气旋)系统
反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四外流出后,垂直方向上高层的空气就自上而下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其中所含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例如,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经常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存在锋面的低压系统,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多见于温带地区,人们习惯称之为锋面气旋。在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是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
(4)低压系统(气旋)、高压系统(反气旋)及其影响下的天气比较
影响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判断南北半球判断热量带判断雨型。
(1)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0℃(或15℃-有分亚热带沙漠划分时)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①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②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③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形成。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④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重点区别: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①前者年雨量1500-2000mm而后者750-100mm;②前者的雨季是突变的,而后者的雨季是渐变的;③前者月降水量超过3个月,而后者的月降水量不超过3个月。
(2)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10℃,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①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o--35o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偏南风--高温多雨。
重点区别: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雨热同期而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
(3)温带与亚寒带、寒带气候类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②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③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④针叶林气候:最热月均温在10-20℃之间,分布在北纬50~70N,受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冬寒长夏短暖⑤苔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⑥冰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以下,分布在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
重点区别: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前者有明显雨季(2-3个月),后者没有。
(4)注意区别下列气候:
①热草与热季:热季年降水量>1500mm,月降水也多于热草;
②亚季与温季:亚季最冷月>0℃,温季最冷月<0℃,只能在1月。
③温季与温大:用月降水量区别,温季有2个月降水量>100mm。
④温海与地中海:温海最冷月>0℃,最热月<20℃,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较多。
⑤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与北半球的亚季:降水柱状图特点相似(七月多雨),气温曲线不同。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①海洋与陆地: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较集中。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分配较均匀。②地形: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盖地不同。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⑶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影响各地气候。大气环流通过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导致各地的降水时空分布,与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因素)共同形成了各种气候类型(水热组全类型)。②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⑷人类活动:①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温度升高),向大气释放热量(如热岛效应)。②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A良性的:a.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b,人工造林,使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B恶性的:①围湖造田、排干沼泽,使生态平衡破坏,气候恶化;②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尘暴盛行,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③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降水的类型
(1)对流雨: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雨。典型分布地: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实例:东南亚的对流雨。
(2)地形雨:特点:迎风坡,降水强度较大,降水丰富。例子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0000毫米;北侧的背风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我国的雨极:是台湾的火烧寮,位于台湾东北部的山地,主要是地形雨。背风坡典型区:大分水岭西侧;南美安第斯山东侧;台湾山脉西侧的台湾海峡。
(3)锋面雨:特点:强度小、历时长、范围大锋面雨是我国主要的降水类型。实例:我国夏季主要的降水类型,
(4)台风雨:特点: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典型分布地区: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降水的时间变化
(1)全年多雨型:热雨2000毫米;温海700~1000毫米。
(2)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300~1000毫米。
(3)夏季多雨型:热草-﹤1500mm;热季-﹥1500mm;亚季1000mm,温季500~1000mm,温大--300mm。
(4)全年少雨型:热沙﹤200毫米;苔原、冰原气候﹤250毫米。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⑴赤道多雨带: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分布在赤道及两侧,全球降水最多地带,对流雨为主;因为气温高,海面广,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以上升气流为主。
⑵副热带少雨带: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下,分布在副热带大陆西岸和内陆(也可说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所以降水少,加上气温高,使其蒸发旺盛,因而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形成干旱、半干旱区的沙漠地区。此地带的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台风等影响,降水丰富。
⑶温带多雨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较多,以锋面雨、气旋雨为主;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东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⑷极地少雨带: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可以说是地球绝对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但因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所以仍是湿润地带。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②种植耐旱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臭氧)、酸雨(SO2、氮氧化物)
温室效应
(1)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2)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3)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4)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绿化的环境效益:
(1)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2)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834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