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三国鼎立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三国鼎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三国鼎立

中考历史想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掌握好历史知识点,大家在平时备考复习的过程中要多把精力用在历史考试知识点的掌握上面,下面莲山课件为大家带来2019年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三国鼎立》,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掌握这些历史知识点。

1.比较一下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然要失败,投奔了曹操。曹操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了。

2.老人说:"古人说,孙刘联军能在赤壁大败曹军,是天实为之。因为那时曹军中疾疫流行,那一晚恰好又是东风,这都是天意。"小孩说:"不对!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南方生活,容易得传染病,这不是天意。"你怎么看?那晚恰好又刮东风是怎么回事?

古人所说的"天实为之",把孙刘联军战胜曹军归结为天意,那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赤壁之战当晚刮起东风,为孙刘联军火攻曹军,提供了方便条件,这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这就埋下失败的祸根。因此,曹军的失败是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相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的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莲山课件为大家带来了2019年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三国鼎立》,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总结和归纳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点,这样能够在历史考试的时候轻松运用知识点进行解题。

相关知识

三国鼎立2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鼎立2”,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1—27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三国与民族大融合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复习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21课三国鼎立教案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三国鼎立》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三国鼎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18课、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二、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2、赤壁之战①过程② 结果③ 历史作用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写出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

国 家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① 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② 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 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
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1:课题动画
图片2:(录像)讲课前我们先看一段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然后我们比一比,赛一赛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同学们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通过录像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如何呢?
要求说出:政治上:政局混乱,外戚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农民起义
军事上:军阀割据
经济上: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教师归纳;外戚宦官轮流执政导致东汉后期政局混乱,政治非常腐败,朝政腐败,官逼民反,公元184年爆发了张角等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朝廷无力扑灭烽烟四起的农民起义,只好号令各地豪绅组织地方武装就地镇压,由此造成地方势力恶性膨胀,中央政权日益衰落,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逐渐形成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三国鼎立的时代也从此拉开了帷幕。
一、曹操统一北方
1.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情况(识图)
图片3:我们来看当时主要的军阀割据势力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有曹操,袁绍,袁术,孙权等,在中原的军阀混战中,有一个人越来越突出,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曹操以数千人起家,他採取了哪些措施使自己的实力逐漸强大起來的呢?
2.材料分析:曹操势力日渐强大的原因(材料一)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图片4:材料分析
196年,曹操把流离失所的汉献帝接到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党取得了优势地位。曹操爱才若渴,连下几次唯才是举令,于是一大批贤臣名将聚于麾下,采用屯田政策,(招募流亡农民,垦荒屯田,不仅解决了流亡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对北方的生产恢复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更关键的是它解决了大部队粮草供应的难题)。就这样,曹操敢于向当时的大军阀袁绍挑战,双方在官渡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3.讲解“官渡之战”
flash动画:官渡之战
4.分析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附材料二,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
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还取决于其他很多因素,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回忆一下我们所讲的内容,想一想曹操拥有哪些有利条件?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谋士如云,勇将如雨。
实行屯田政策,解决了大部队粮草供应问题。
而袁绍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一则材料
图片5:材料分析: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三国志》
袁绍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粮足,听不进正确意见。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傲慢,不采纳许攸的建议;曹操虚心,接受降曹的元少谋士许攸的意见,也是曹军取胜的重要原因。
5、强调官渡之战的作用
图片6: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了解曹操的远大志向
图片7: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时什么呢?(南下统一全国)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
2.简述刘备、孙权情况。
3.重点介绍:三顾茅庐,隆中对。
这时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控制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刘表没有什么大志,反倒是依附于他的刘备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6岁的卧龙先生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一幅怎样的战略蓝图呢?看书102页回答,从此隆中对策成为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按照这个战略方针,诸葛亮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孙刘联军同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4.分析赤壁之战交战双方的优劣势
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而孙刘联军当时只有不足5万兵力。这一次曹操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兵力,然而我们都知道他却残败而回,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原因。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一战对曹操有哪些不利因素:
多北方士兵,不习水战。铁锁联船。
(北方士兵水水土不服,疾病流行。)
曹操被表面的强大冲昏头脑,骄傲轻敌。
再看对孙刘联军来说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利用曹军的弱点,制定了火攻的计划,运用诈降计,在一天夜里,东南风起,黄盖诈降,火烧赤壁,曹操惨败,仓皇逃回北方。
归纳:曹操:20多万人马,占有绝对优势;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只得用铁链将战船连在一起;骄傲轻敌,中了黄盖的诈降计。
孙刘联军:不足5万,处于劣势;采用火攻,大败曹军。
图片8:flash动画:赤壁之战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曹操率残部仓皇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并向岭南地区发展。刘备占据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攻占四川,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立足之地。所以赤壁之战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公元20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简单分析孙权称王而不是称帝的原因)。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结束于西晋的统一。
105页小字,了解三家归晋。
三、每课一得
了解《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图片9:三国鼎立从酝酿到结束,将近百年,一时多少豪杰,他们的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传,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最后由文学家罗贯中写成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它来源于历史,却又有别于历史,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虚构的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注意辨别小说与史书的不同。
四、巩固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学习了两次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次战役都和一个人物有关(曹操),但结果却不同: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曹操却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惨败而回,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展开讨论)
图片10:评价曹操(略)学生展开讨论。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的探究式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要求学生分析和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使学生机获得了直观的历史感受,又提高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其次,教师通过补充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了官渡、赤壁两次战争的胜败决定因素,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第三,教师特别重视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中的人物的区别,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三国历史,学会区分文学和史学的不同。第四,教师重视历史地图的运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地图的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了学生的其他能力,是一堂素质教育的好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12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