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夏商西周的文化》,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知识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二)发展能力1.利用因特网进行研究性,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发展信息处理、表达能力)2.建立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知识结构。(发展综合归纳概括能力)3.依据相关资料,运用有关原理对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评价。(发展评价问题能力)4.分析夏、商、西周三代文化勃兴的原因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三)陶冶品德1.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先民智慧和劳动的崇高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增进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逐渐形成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文化成就,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树立历史继承发展的观点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的观点。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使学生形成辨证对待古代文化典籍的态度。4.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互助、合作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精神(探索、怀疑、实证、理性)和人文精神(理解、沟通、关怀)。
二、重难点1.重点: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夏商天文历法成就与历史地位、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的发展。2.难点: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荣的原因、《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评价、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及对考古发掘材料的运用。
三、教学手段及教具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1.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2.运用列表法归纳概括文化成就。3.运用文物(实物)认识三代文化。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
1.按目划分研究课题,确定学习小组。
2.向学生提供相关网站。
3.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合作,收集资料。
2.撰写研究报告。
3.制作演示文稿。
演示文稿:一要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实物说明;二内容既要能比较全面说明问题,又能简明扼要。
基础知识学习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2.组织学生上台演示汇报研究成果。
3.组织学生质疑。
教师活动
1.学生上台演示汇报。
2.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汇报的内容以介绍性、说明性内容为主,时间控制在5-10分钟。
阶段小结
1.进行必要补充归纳基础知识,指出重点知识。
1.学生落实基本知识。解决难点,明确重点。
课堂讨论(教学拓展)
1.提供讨论的问题。
2.组织讨论。
1.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围绕“三代文化特点、勃兴的原因、历史地位及影响等”组织。
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完成本节知识结构。
1.师生共同完成本节知识结构。
作业:
1.基础知识练习。
2.自由选做:《周易》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1.完成作业。2.自由选做。
附一、知识结构①现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惟一古老文字②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到商朝的甲骨文已较成熟。发现:清末,殷墟(今河南安阳)。已出土15万片以上。①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是商朝占卜的记录,事涉祭祀、战争、渔猎、农事等。②已具“六书”构字规律,与今汉字基本相同。意义:商朝时中原地区文明的标志之一,丰富了商代历史和古文字的研究资料。释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内容:商朝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有长篇,记录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①夏历《夏小正》有各个月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②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③夏朝有关史料和商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①甲骨文中所见疾病数十种,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②商代遗址中出土了作针灸用的石砭镰等医疗用具。生物学和地理学:甲骨文中有许多动植物名称,《周易》首提“地理”。地位:我国最早的官方史书。内容:汇编三代的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含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①讲述了许多阴阳矛盾关系,反映了古人的朴素辩证思想。②“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观点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个人修养规范的形成有积极意义。③是我国最古的占卜用书,含有若干迷信内容。①早期就出现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代表。②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青铜造型艺术的杰作。西周:青铜器的最大特色是有大量铭文出现。附二、夏商西周主要科技成就一览表类别朝代成就
历法夏《夏小正》记载有一年中的物候、天象知识
商使用干支纪日法
天文夏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医药商甲骨文中有数十种疾病记载、石砭镰用于治病
生物商甲骨文中的许多动植物名称
地理西周《周易》最早提出“地理”名称
环保西周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夏商西周的社会救济(教案)
此考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归纳青铜时代的特征以及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
知识点1农业和畜牧业
(1)地位:三代主要经济部门。
(2)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类归纳,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分布依次找出农作物品种增加;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有了较大发展;统治者的重视;工具改进(如木、石、骨、蚌及少量青铜农具);奴隶的集体耕种;粪肥的施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第二类归纳:①农业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是君王恣意淫乐的物质保障,三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②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促进三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③三代奴隶的辛勤耕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表现:①农业:农作物品种已经有“五谷”(商周时期);耕作技术进步,采用集体耕作方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绿肥等;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古代社会经济的原因和表现有时是重叠的)
②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食用外加拉车和祭祀)
知识点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A、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周进入繁荣时期;生产规模大,集中于王都;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代表器物:司母戊大方鼎、商代人面纹方鼎(教材彩色插图第一页第2图)、四羊方尊(新课标)等。
三代青铜器生产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组织为“作坊”,集中在王都,由官府垄断。②技术精湛,铸造要经过开采、熔炼、搭配三种金属比例、制范、浇铸、修整等多道工序,环环相扣,反映出当时出色的分工组织和冶炼技术,奠定了我国在世界冶金史上的崇高地位。③品种多,数量大,按用途可分为礼器、兵器、食器、酒器、水器、工具、乐器、车马器等,商王妃妇好的大墓,出土了四百多件精美的青铜器。④产品质量高,迄今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一是司母戊鼎,为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八百三十多公斤,另一是四羊方尊,造型奇美,是价值连城的珍宝。⑤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比甲骨文更先进,是研究商周文明的重要依据;青铜器上精美的花纹也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观赏和研究价值)
B、商周玉器加工和纺织业的大发展:如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可以安阳妇好墓的出土玉器量(七百多件)说明。纺织业方面有斜纹提花织物、刺绣。
C、陶瓷业:出现的原始陶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D、漆器制造:用漆历史最悠久、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
知识点3商业、交通和城市
A、交通:工具有“车、船、撬”;宽广的大道直通镐京;邮递传驿制度。
B、商业:“商人”源于商朝、以贝为货币。
C、城市: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街道整齐宽广。
试析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
[答案](1)三代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部门,奴隶制经济相当发达,如考古发掘出的商代石制家具,常有成百上千。奴隶被迫集体劳动,在一块田地上同时耕作的奴隶有上千人。(2)具有较高的手工业水平,如青铜工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的大型青铜雕像,都是青铜器的精品。(3)商业、交通和城市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统一,使三代成为世界著名的奴隶制大国。(4)三代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继承关系,都源于前代基础,又超越了前代发展水平。
1、(2007广东单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C
2、(2007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3、(07海南历)2.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4、(2009年江苏历史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D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分封制、井田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思考“商为何能灭夏”、“周为何能灭商”等问题,培养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武王伐封是正义的战争?”培养学生用社会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总结归纳夏商人民的反抗及西周的“国人暴动”,说明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家天
下”的局面。夏桀的暴虐无道是夏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2.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后,商朝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周武王顺应民心,讨伐商纣,经牧野之战取得了胜利,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4.西周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利于奴隶制国家的巩固。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武王伐纣、“国人暴动”、西周灭亡;分封制、井田制。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又是怎样起到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基本线索。
1.从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起,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国人暴动”是平民反抗奴隶主的一次武装斗争。此后西周逐渐衰亡,至公元前770年,为东周所代替。
讲授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夏朝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奴隶制国家机器,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2.夏桀的暴政及商汤灭夏。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汤建国。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殷。迁都的原因:汤建国后一百多年间,王位纷争,政治动乱,灾害频繁,国势受到影响。为摆脱动乱和自然灾害,商王曾五次迁都。
迁都殷的时间:约公元前1300年。
迁都殷的作用。使商朝的政局由动荡到稳定,国势中兴,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3.商朝的统治区域。指导学生阅读《商朝统治区域及周围属国图》,明确疆域四至,说明商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商纣王的暴政。主要通过教材所引《史记》史料,讲述“炮烙之刑”残害人民,引起人民纷纷反抗。
5.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重点讲述商朝奴隶主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如“人祭”和“人殉”等,进一步理解奴隶的悲惨处境。
三、武王伐封和周朝的强盛
教师应注意讲清:
1.武王伐纣。
商纣王的暴政。由于纣王的暴虐无道,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自己的军队阵前倒戈。
周国的强盛。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重点应放在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农业生产,重用人才,壮大兵力,作好了灭商的准备,为后来武王伐纣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武王伐纣。文王死后,周武王继承文王遗志,继续积极准备灭商。最后利用商纣统治分崩离析的机会,联合众多部落举兵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亡商朝。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以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西周的建立。指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史称西周。
3.西周的强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内容,说明周成王及其子康王在位时,周朝进入兴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西周是在当时世界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周厉王的暴政: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然后点明这正是国人暴动的原因。
国人暴动:先解释“国人”即西周的平民,属于被统治阶级。他们的身份比奴隶自由,有自己的一些耕地,但要受奴隶主贵族的剥削,还要被迫去当兵,替奴隶主打仗。
然后要求学生掌握:A.爆发的时间:公元前841年。B.爆发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C.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行政。
5.西周灭亡。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常不来朝贡。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西周为什么会衰亡?”培养学生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井田制、分封制
教师应注意说明:
1.井田制。
井田制的含义:
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用政治学常识有关生产关系的概念去分析: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点明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一旦瓦解,奴隶制度也随之消亡。
2.分封制。
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征战,征服了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已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分封办法: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人。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分封的作用:周朝巩固了统治,而且发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高三历史:1.2《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复习教案(旧人教版)
第一节夏朝的奴隶制国家和农业生产
夏朝的建立
1、王位世袭制的确立:禹死后,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开始。
2、时间和地位:公元前21世纪,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
直接目的: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1)目的:
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3)内容:设置了军队、制定了刑法、修造了监狱、修筑了城墙,夏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
(4)实质:奴隶主依靠国家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专政(或称我国奴隶制国家最本质的含义)
4、农业生产:
(1)虽然已产生铜器,但由于很珍贵,未用于农业生产。
(2)用耒、石刀、蚌耕地
(3)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最大成就)
5、夏朝的亡:
根本原因:夏桀暴虐无道
(1)原因奴隶反抗斗争的打击
直接原因:黄河下游的商部落的进攻
(2)标志:公元前16世纪,商汤打败夏桀
《夏桀把人当坐骑》表明奴隶地位的低下
商朝的兴起和和商文化的世界地位
1、商朝的疆域:辽宁
陕西西部----殷(安阳西北)-------大海
(是当时世界的大国)
2、殷墟和甲骨文:
(1)殷墟:殷都的废墟
19世纪末在殷墟发现
至今大约发现了15万片左右
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汉字的前身
(2)甲骨文反映了商王的活动
反映了当时社会情况
内容作了闰年和日、月食记录
反映了人牲和殉葬情况
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研究此前历史的主要资料是考古发掘,此外还有传说故事和史书记载等)
3、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
(1)刑法残酷
(2)人牲:奴隶主贵族屠杀大批奴隶祭礼祖先
(3)殉葬:奴隶主死后用奴隶陪葬
人牲和殉葬是我国奴隶制残酷性的显著特点,它反映了奴隶和奴隶主的尖锐对立。
4、奴隶制经济:
(1)农业:商朝生产主要部门。用奴隶集体耕种(根本原因是工具和技术落后),粮食用于食用和酿酒。
(2)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猪、牛、羊、狗数量很多,经常用于祭礼祖先。
(3)青铜器制造:
铜、锡、铅放在一起炼出青铜溶液
种类:盛器、器、工具等
A、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B、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
5、天文历法:
(1)沿用"夏历"(我国最早历法):依据月亮圆缺,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
(2)认识许多星座,作了世界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6商文化的世界地位
(1)青铜制造和青铜艺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2)辽阔的疆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
(3)商朝文字领先世界,后发展为世界使用时间最长、空间最广的一种文字
(4)天文历法具有世界水平
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1、武王伐纣:
根本原因:纣王的暴政("炮烙之刑")引起人民纷纷反抗
(1)背景
条件:泾水、渭水流域(自然条件)的商属国首领周文王任用姜改革(个人作用),使周国发展为强国;周武王继承父业,讨伐商纣王。
(2)牧野之战: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领一些部落向商都进攻,在牧野(河南淇县西南,黄河北岸)激战,纣王临时武装起来的大批奴隶阵前倒戈,引商军攻入商都(表明商纣王的统治不得人心)。商朝覆亡,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西安西)。
(3)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的战争
(4)启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必须勤政爱民
重要制度:
1、政治上:分封制
(1)根本目的:巩固奴隶主国家政
对像: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内容服从周王命令
诸侯义务:贡献财物
派作战
(2)核心;分封士地和人口
(3)主要诸侯国:鲁、齐(最东)、燕(北方屏障)、卫、宋、晋(距镐京最近),此外还有南方的楚国。
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周朝成为地域辽阔的奴隶制国家。
(4)影响
消极作用:西周后期出现诸侯争霸,导致王室衰微
2、经济上:井田制
(1)性质: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演变: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止于战国。
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分赐给诸侯臣下享用,不得转让和买卖
(3)生产关系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奴隶主占有全部劳动成果
诸侯须向周王交纳贡赋
表明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3)评价
使西周农业获得发展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二者的纽是土地和义务。
三、社会经济
1、农业:有了后世大部分作物
2、手工业:分工很细,号称"百工";全部使用奴隶劳动。
五、阶级关系
1、奴隶和平民:
(1)奴隶:地位很低,据西周青铜器记载,市场上,一束丝加一匹马可以换五个奴隶。
(2)平民:又称"国人"。身份比奴隶自由,有少量土地,但受到奴隶主贵族剥削,被迫去当兵打仗。
2、国人暴动:
(1)原因:西周后期,周厉王统治残暴,使人民只能"道路以目"以避免迫。
(2)概况:公元前84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冲进王宫,走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
(3)性质:平民的武装暴动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4)影响
六、是西周由盛转衰的标志
七、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的打击
1、原因:周王室的衰落
外族入侵
2、标志:公元前771年,大攻破镐京。
3、东周的开始:
(1)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依据:地理方位)。
(2)分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3)历史特征: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54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