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动荡时期,给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造成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使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再加上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地方豪强势力的的兴起,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因此,本课内容对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深远。

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贯彻“讲练结合、知情统一、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理念,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留给学生一些时间、一些内容、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掌握历史学科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能力。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说明

媒体

媒体内容

应用目的

应用时间

应用方式

音乐

《思慕》

课前活跃气氛

课前10分钟

上课前开始播放

课件

练习题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0分钟

穿插在授课过程中

实物展台

青瓷、白瓷

供学生观赏

2分钟

学生传看

挂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

掌握长江流域的开发

2分钟

挂在黑板上

图像

水碓、水磨、

翻车、

让学生了解外观及功能

3分钟

幻灯片展示

关于古代经济的专题网站

古代经济发展情况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

5分钟

学生自主浏览三、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幻灯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

指出江南的位置,并介绍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形成性练习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归纳出:江南农业开发的区域、表现及特点,分析原因。

总结出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表现。形成性练习

简单介绍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总结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练习

展示水碓、水磨、翻车模型

传看青、白瓷实物

联系现实,如果你是农业部长,怎样制定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的特点

小结:魏晋南北朝经济地位及启示

形成性练习

结束

四、知识点与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知识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初步学会历史学科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农业与手工业的一些工具改革,技术进步,都反映了中国人的勤劳奋进、超凡智慧与钻研精神。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要表现、历史地位、主要原因;北方畜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北方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

通过学习农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全貌,学会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的方法,并结合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来加深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

手工业的进步,纺织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石油与天然气,制瓷业,造纸业

在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

济发展各方面的表现的基础上,结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归纳史实,得出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的正确结论,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分析、评价能力

商品经济的缓慢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

结合乡土历史教学,让学生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状况,进而联系今天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⑵江南农业的开发及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难点:⑴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影响;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

六: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前面三节我们已经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各个朝代情况。下面我们

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习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整体上掌握这一时期。下面谁来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教师:回答得不错,你能否进一步具体说明一下?

学生:政治上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出现了特权阶层——士族;民族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

教师:很好。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时代特征。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这种时代特征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师: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按课前发给的预习提纲,先学习一下教材,有疑惑之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教师板书)

一、农业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而农业又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发展的水平代表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农业发展的情况。

该时期的农业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一方面是南方农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但总体还是恢复和发展。我们先看南方农业的迅速发展。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1.江南农业的开发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归纳出:江南农业开发的区域、表现及特点。(教师在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简单讲解。)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但是,相对黄河流域来说,长江流域开发比较晚。大约在三国时期才开始开发。例如,蜀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立足地方优势,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维护都江堰,鼓励少数民族发展当地经济,使南中成为蜀汉的兵粮基地;东吴,大批北方人民避乱南渡,带来了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大力兴修湖、塘,奖励垦荒开发,使相对落后的江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投影《中国政区图》,根据地图讲解江南农业开发的区域范围:江东→整个长江流域→岭南、闽江。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了解江南的位置。简单介绍一下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总之,江南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的发展对中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江南农业的开发,使江南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直接的条件;也为后来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以后大运河的开凿。(为后来知识做铺垫。)

那么,江南农业的发展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呢?

3.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江南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学生: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比较移民国家美国经济发展原因);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老师: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如果学生不会,教师可以提示:南北社会环境有什么不同?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别。南方相对安定、自然因素、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形成性练习:

1.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其中,成为产粮区的是①洞庭湖流域②鄱阳湖流域③成都平原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

A.三吴地区B.鄱阳湖地区

C.洞庭湖地区D.岭南地区

3.下列各项中,属江南经济发展主要原因的有

①北方人口南迁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③一些统治者安抚流亡、劝课农桑、兴修水利④大量引种外来农作物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

D.北方生产工具、技术的南传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D、北方人口南移充实了劳动力(二)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表现。(教师板书)

1.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

2.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简单讲解。

关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发展比较复杂。农业几度破坏又几度恢复与发展。很明显,统一安定,农业就发展,反之就会遭到破坏。由于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农耕文化一度遭到破坏,但畜牧业有所发展,并且使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有所缓解,黄河沿岸的自然植被有所恢复。总之,北方农业总体上得到恢复和发展。

关于发展的表现教师突出讲一下新农具、新技术(用法、用途、效率、普及)就可

以了。在教师的启发和提示下,学生会进一步说出:南方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方还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等。

教师最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原料),在此基础上总结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土地资源、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好的农业发展政策(奖励耕织、低税、兴修水利、推广品种和技术等)、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环境(气候、土壤、日照、水资源)。

形成性练习:

1.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新农具的研制、新技术的推广

B、兴修水利

C、各民族共同开发

D、少数民族统治者逐渐重视农业生产

2.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南北朝时期,对改善生态环境起了积极作用的是

A.江南经济的发展B.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C.庄园经济的发展D.统治者奖励耕织

3.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马钧改进了翻车B.兴修了水利工程

C.农耕规模扩大D.开发了边疆地区

4.下列工具属于灌溉工具的是

A.水排B.耧车C.翻车D.水碓

知识迁移:

结合史实简要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和南方经济的各自特点,说明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北方:特点:屡遭破坏,总趋势是恢复发展

原因:破坏:战乱;统治者轻视农业生产

恢复发展:统治者重视;改进农业技术;兴修水利;辛勤劳动等

南方:特点:持续开发(迅速发展)

原因:社会安定;政治中心南移;人口南移;民族融合;政策调整;海外贸易;自然条件;辛勤劳动等最后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农业部长,你会制定怎样的政策,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发展的概况

手工业的发展没有多少重要内容,只要求学生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上承秦汉,但量增、质高、品种多、技术进步,为隋唐手工业的发达奠定了基础就可以了。

(二)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业是我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在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简单介绍一下曹魏的纺织中心、吴国的“八辈之蚕”和蜀锦。

(三)冶炼业的发展

在学生掌握冶铁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讲解百炼钢和灌钢法概念。

(四)制瓷业的进步

我国是陶瓷产品的发明国和产地。早在原始社会,半坡的彩陶就非常有名,秦兵马俑更证明了中国制陶业的兴盛,瓷器的烧制技术大约在三国、西晋时期成熟,并且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有时间可以介绍一下陶、瓷的区别。)

(五)造纸技术的进步

造纸术发明于中国。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东汉三国时期纸尚不普遍。由于文化发展的需要,东晋南朝时期造纸业发达,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纸白、平、薄。产量大增,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阳、长安、建业、扬州成为有名的造纸中心。

形成性练习: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有所进步,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①吴培

育出八辈之蚕,蜀盛产蜀锦②发明和推广低温炼钢技术③我国已经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中心包括①洛阳②长安③扬州④成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纺织业以

A.棉纺织业为主B.丝织业为主

C.麻纺织业为主D.纱纺业为主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的是

A.彩陶B。青陶C。白瓷D。黑瓷

5.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曾是纺织业中心,又是造纸中心的地方是

A.襄邑B.洛阳C.扬州D.相州

6.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该技术发明于

A.三国B.南朝C.两晋D.北魏

7.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隋朝时,洛阳商业极盛一时

B.南朝时,洛阳商业繁荣

C.北魏极盛时,洛阳商业繁荣

D.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三、商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商业是农业、手工业的辅助部门,一直不受政府重视。所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水平一直不高。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不少城市遭到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才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四、社会生活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反映出胡汉杂陈、相互交融的特点。日常生活的许多习惯风俗也是多姿多彩的。这种状况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对后世也有所影响。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己看就可以了。

形成性练习:

1.与以前相比,南北朝时期我国人民的食品结构中地位逐步上升的粮食作物有:

A.水稻、甘薯B.小麦、水稻C.甘薯、小麦D.水稻、粟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逐一讲解。)

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文科综合考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民族融合的特点,使得这一时期社会经济也明显带有这一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们看两道练习题:1.下列内容不属于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的是

A.江南经济开发,中原相对停止,甚至倒退

B.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

D.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2、

南北朝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A、新兴封建城市出现B、不少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C、南北经济趋于平衡D、农作物品种广泛推广

3.南北朝时期,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任务是

A.开发江南,恢复北方经济B.发展士族状元和寺院经济

C.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D.少数民族实现农业化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有重大影响。所以,讲完本课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位及启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1.这一时期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前进。横的方面,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

2.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有关。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就前进,反之就倒退。

3.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如曹操的屯田。

4.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5.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例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本课主要讲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农业生产的发展是重点。江南经济大发展改变了南北经济发展的格局,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为什么说这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提示: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加以分析)

板书设计: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一、江南农业的开发(影响、原因)二、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特点、表现)

经济特点经济地位及启示

三、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四、社会生活的变化

延伸阅读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三国、西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建立及其短期统一,晋惠帝与西晋统治秩序的紊乱,“永嘉之乱”,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及其统治政策,东晋后期的统治及其灭亡;南朝政权更替,刘裕,陈后主;十六国,北朝政权更替,北魏的强大,北周武帝的改革,外戚杨坚入总朝政。

2.能力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要求他们不仅要通过文字阅读来了解史实,而且要利用课文中的地图、插图等来加深理解,并且要求他们以制作图表、年表等方式反映本节的基本内容,从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白时代特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会历史学科的基本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对曹操兵败赤壁、西晋统一短暂、南北朝后期北强南弱等历史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要求他们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在思维方面的特长,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陈述观点的能力,初步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只有条件成熟,统一的局面才可能出现并得以巩固。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及其政权更替的基本情况。

难点: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但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原因;西晋的历史地位。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历史地图《三国鼎立形势图》、《东晋初期北方形势图》、《南北朝形势图》。印制关于西晋统治者奢侈腐化、政治黑暗的历史材料。

学生:课前查阅《辞海》(1999年版)或《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1版),了解“法兰克王国”“萨珊王朝”(《辞海》译为“萨桑王朝”)、“笈多王朝”等有关条目。对本节的课堂讨论作发言准备,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教学设计

秦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气势恢宏的文化成就令后世引为自豪。但是东汉后期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3~6世纪,中国历史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其基本特点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但统一的因素不断发展,走向成熟;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经济有了发展,中国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逐渐改变。同一时期,外部世界也有很大的变化,欧亚几个文明中心各具特色,分别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政权。总体而言,在许多方面我国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本章共分四节,分别从政治状况、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文化成就的角度描述与评议了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和重大事件。

一、三国鼎立

通过预习和收集历史资料,大家已对三国鼎立的形成与魏、蜀、吴三国的政治状况有了大体了解。本目课文中,有两幅插图,一是武侯祠,武侯就是诸葛亮,武侯祠在成都。“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联孙抗曹和今后发展的决策。另一幅是曹操的画像。这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向三国鼎立的区域性统一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官渡之战,使北方局势大为改观。此后,曹操大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而且为统一全国,他也作了一些积极准备,但居然兵败赤壁,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学生讨论曹操未能统一全国的原因。启发学生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讨论中,如果有的学生用小说戏曲或民间传说的内容作为论据,教师应予指正。在充分讨论以后,教师归纳补充。)

客观原因:全国统一的时机尚未成熟,这是具有决定性的原因。东汉末年以来,黄河流域战乱不断,割据混战使北方农业生产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而长江流域相对安定,经济有所发展,这就形成了暂时的相对“均势”,而且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在这时尚未消除,他们的势力仍然很大。另一方面,孙刘联合抗曹,具有取得胜利的基础。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其统治比较稳固,刘备投奔荆州,边组建军队,边招揽人才,深得民心,声望较高,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孙权、刘备结盟抗击曹军,是他们的共同意愿,也是江东、荆州民众的愿望,加之,孙刘联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主观原因:曹操冒进南征,当时曹操虽已基本统一北方,但统治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都还有待时日,而且军队连年苦战,也需要休整。曹操“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决难取胜,当时曹操大军人数虽多,但“远来疲敝”,又加上疾疫传染,已成强弩之末,“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这些都使其战斗力大为削弱。曹操的军队“不习水战”,面对长江天堑,不得不“舍鞍马,仗舟楫”,实际上造成了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的不利局面。曹操骄傲轻敌,战术失当,最终造成赤壁兵败,退据北方,转而向西北发展,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

(参阅《三国鼎立形势图》)简要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三国鼎立局面,曹魏、孙吴、蜀汉三分天下,彼此都无法消灭其他两方,但他们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都各具特色,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而言,区域性的统一是历史的进步,而且魏、蜀、吴的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到三国后期,蜀、吴逐渐衰落,曹魏经济恢复较快,但其大权旁落于司马氏之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力量对比与政局变化,三国鼎立的状态就要结束了。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兵灭吴,重新统一中国,但西晋是一个极其短促的统一王朝。很快,战乱动荡就代替了较为安定的局面,西晋结束以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对峙的分裂状况。那么,西晋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我们应当怎样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西晋?(发给学生一些补充材料,供他们阅读与思考,但不必组织课堂讨论,以突出本课的重点。在课外活动中,对那些兴趣较浓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阅读《晋书》、《世说新语》等古籍的一些篇目)在课外的讨论中,应当让学生认识:

西晋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割据混战与分裂鼎峙的局面,尽管统一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且在西晋前期,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

西晋又是一个统治腐朽、政治败坏的朝代。西晋皇帝、官僚中以奢靡相尚,统治者生活腐化,竞相奢侈。高门大族把持政权,“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他们世代为官。

西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晋武帝分封宗室留下恶果,导致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它使黄河流域的生产再遭破坏,而且西晋统治秩序紊乱。阶级矛盾也很尖锐,流民起义不断发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在北方展开,匈奴、羯族等联军攻陷洛阳,接着,匈奴军队又攻破长安,西晋的统治被摧毁。

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在北方各民族政权林立之时,东晋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相对安定(出示《东晋初期北方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归纳东晋的发展简况及其特点)。

东晋的发展:东晋初期,统治者力求加强内部团结,协调江南士族与南渡士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以此维护东晋的统治。这样,一方面使江南地区比较安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另一方面,土族地主的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官僚、大地主肆意占夺人口和土地,依仗权势“封山占水”。安逸舒适的生活使他们不思进取,东晋的最高统治者也无心北伐恢复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持续下来了。到东晋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负担沉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错综复杂,其中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斗争格外突出。晋末,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形同独立王国,东晋中央政府能控制的地区仅东南八郡。于是,中央政府决定强行征调农民当兵,以加强自己的力量,这终于引发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风雨飘摇的东晋从此名存实亡,不久,大将刘裕废晋帝而自立,东晋灭亡。

东晋的特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江南经济有明显发展;士族地主享有特权,势力达到极盛;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错综复杂。

(出示《南北朝形势图》,此图分为四小幅,反映宋、齐、梁、陈四朝的统治范围。让学生观察地图,并阅读课文,了解南朝政权的更替情况。在阅读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自唐宋以来,今天的南京有六朝故都之称?对照历史地图,说明南朝各代中国力量最强盛的与最弱小的朝代,并简要说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589年,陈朝灭亡。隋唐大一统局面出现。

四、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要求学生再次观察《东晋初期北方形势图》与《南北朝形势图》,重点观察黄河流域的政权状况。指导学生结合历史地图,阅读、理解本目的主要内容。对于课文的阅读,可以建议学生采用提要法,但不强求一致,如果有的学生采取别的方法,应当肯定并给予指导。提要示例:

①十六国,南方:东晋,北方,西南先后出现民族割据政权。

②北朝:与南朝对峙,少数民族政权: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③北魏的强大: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统一北方,实力开始超过南方。

④北周武帝改革: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经济上,释放奴婢,打击部分大族;强制僧尼还俗;军事上,扩大兵源,灭北齐。

⑤北周后期,外戚杨坚当权。

在学生完成本节内容的阅读工作之后,指导学生回到本节的标题,并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为中心回忆本节的内容,制作这一时期政权更替情况的图表:

本章引言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恰当的方式处理,不可忽视。引言概括说明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点评了3~6世纪世界其他文明中心的概况。对前一部分内容,教师宜用讲授法处理,以利于以后各书教学内容的展开,而且在本章全部内容的教学过程结束后,再次回顾引言,以加深对全章的理解。这样就体现了读书“由约而博,由博返约”的过程。对于引言的后一部分,宜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各种工具书来了解其具体内容,这比教师讲授要好得多,即使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也不应讲得太细,以免冲淡主题。

本节是“各地各校可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教学与否”的内容,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处理较为恰当一些。

阅读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渐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处理材料、理解史实的思维能力。本节教学过程力图以下列几个方面体现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指导:其一,查阅工具书有助于阅读与理解,还能拓宽知识面,长期坚持这样做可以避免或克服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坏习惯。其二,对照历史地图,补充历史资料,是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适当、适量补充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三,相互讨论,是阅读的进一步延伸,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甚至师生)之间相互后发,但是,讨论的课题必须扣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一个课时的有限时间也不宜有多个不同中心的讨论。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开发及其影响;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农业与畜牧业的状况;新农具的创制与新技术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边疆地区的开发。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丝织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南方的青瓷与北方制瓷业;造纸技术的改进;造纸中心;商业的发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学会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归纳相关历史事实,总结诸多历史现象共同构成的时代总体状况,得出正确结论的思考方法,进一步提高归纳综合能力。

2.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与研究本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同时拓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掘其潜能。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进一步的发展,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但是社会物质生产仍在发展,从而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

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民的创造,许多新工具、新技术的出现,都反映出中国人的超凡智力与钻研精神。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提高民族自豪感,并且进一步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要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

1.江南农业的开发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3.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北方农牧业的基本状况

2.新农具与新技术

3.水利事业的发展

4.边疆地区的开发

四、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概况

2.纺织业的发展

3.冶炼技术的进步

4.制瓷业的进步

5.造纸业的进步

五、商业的发展

六、社会生活的变化(指导阅读)

1.特点:胡汉交融

2.饮食

3.服饰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江南农业的开发。

二、由于本节一开始就切入概括性较强的内容,思维强度较大。因此,本节的新课导入要有利于学生较为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本章前几节的内容,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引入新课。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学生水平普遍较一般的班级,教师应积极诱导他们归纳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如确有困难,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地点明本章总标题,以此作为提示,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本节的开篇提纲挈领地叙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这是本节内容的总纲。教师应结合时代特征,逐次展开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第一,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点。第二,庄园经济占有主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入了新的发展能量,又为下一时期,即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各民族经济交融会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另一突出特点。

四、关于“江南农业的开发”

在讲授本目时,教师应首先讲清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小字的内容,指导学生先阅读小字部分,然后再归纳江南农业开发的表现: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农田水利兴修较多,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耕作技术进步,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其次,教师要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但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仍是经济重心。六朝江南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正因为落后的江南经济赶上了中原地区,所以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后,才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六朝时期江南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直接条件。

本目最后部分分析了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宜于发展农业生产,而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民族融合也有发展;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南方比北方相对安定。这样,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小字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以加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

五、关于“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发展情况比较复杂。一是当时北方农业的发展几经起伏。它几度被战乱破坏,但在曹操统一北方后,在西晋初年,在前秦短暂统一北方的期间,在北魏中期,在北周的时候,又几度得到恢复与发展。很明显,统一安定和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二是游牧民族的南下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对当地的农牧业有很大影响。他们南下之初,由于这些民族世代游牧,不习农耕,同时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落后,因此对中原农耕文化造成破坏。但是,游牧民族南下,客观上又使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有所缓解,黄河沿岸的自然植被有所恢复,而且畜牧业有了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这些少数民族也由原来以游牧为生逐渐转变为定居农耕生活,与汉族共同恢复和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

在讲授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具体表现时,要向学生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的新农具、新技术;曹魏、北魏对水利的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其中,可以突出新农具、新技术推广的成就。这一时期创制或推广的新农具,种类较多,用途广泛(涉及农业生产的许多环节和粮食加工等),各具特点(有的节省人力,有的利于深耕细作,提高质量),有些农具一直到近代,我国和东亚一些国家还在广泛使用。

六、关于“手工业的发展”

本目首先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基本状况:手工业部门上承秦汉,但品种更多,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当时,南北手工业多以官营为主。钢铁冶炼、养蚕丝织、制瓷、造纸的技术都有显著进步。

教师还应分门别类讲清各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情况。其一,纺织业以丝织为主。曹魏在襄邑、洛阳等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的官营作坊。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汉生产了闻名的蜀锦。其二,冶炼技术进步。相比而言,钢铁冶炼比有色金属的生产更明显些。由于兵器制作、农具生产等方面的需要,冶铁炼钢受到各朝政权的重视,技术上的改进,能工巧匠的涌现也就更突出。这时,还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其三,制瓷业兴旺起来。瓷器的烧制技术大约在三国、西晋时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制瓷技术传到北方后,北方不仅学会制作青瓷,而且还制成白瓷。其四,造纸术有了重大进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东汉三国时期纸的制造和使用尚不普遍。由于文化发展的需要,东晋南朝造纸业发达,造纸技术有重大进步,经过压光、染色处理的纸张质地优良。东晋后期,桓玄下令“诸用简者,悉以黄纸代之”,纸张的使用更加普遍。

七、关于“商业的发展”

本节概括地叙述了这个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指出北方由于长期的战乱,不少城市遭到破坏,至北魏后才有所恢复;而南方由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商品经济显得比较活跃。课文用小字叙述了北魏的洛阳和南方荆、扬、益州的商业和当时南北商人周流天下从事贸易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以了解具体史实,印证大字的概述。

八、关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反映出胡汉杂陈,又相互交融的特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惯风俗也是多姿多彩的。这种状况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又对后世有所影响。以饮食而论,北方产麦,主食为面食,南方产稻,主食为米饭;北方主食品种多,南方菜肴品种多;茶的培植与茶叶制作逐渐推广,饮茶习惯盛行,茶成为人们的主要饮料。以服饰而论,贫富差异、民族差异很大,北方多著胡服,鲜卑男子披发左衽(衣襟),足登胡靴,鲜卑妇女穿夹领窄袖短袄,襟上缘饰锦边,腰束革带,胡帽种类很多,有珠帽、毡帽、搭耳帽等。后来,到隋唐之时,北朝胡服的一些特色也融入汉族服饰,贞观至开元年间,妇女以胡服、胡帽为时髦。

九、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处理具体史实,使全课教学内容形成整体,最忌单纯列举史实。建议教师:全节教学要以时代特征为纲,以社会经济诸方面为目,以具体史实为点,时时以纲来统率史实,做到纲举目张。

建议教师:在全节教学中,还应始终贯穿魏晋南北朝承上启下的思想。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承秦汉,虽有曲折、反复,但是总的趋势是发展、前进的,而且这时在一些行业、部门也多有开创,它又为隋唐时期的繁荣鼎盛准备了条件。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与当时的民族状况,西晋末年与十六国时期的战乱及其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改革的主要内容:整顿吏治,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改革的历史意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与西南等地区的民族融合。2.能力与方法

通过西晋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战乱情况进行分析,培养他们逐渐学会对历史现象进行较为全面分析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和影响,分析评议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培养他们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维能力,并且逐步掌握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与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归纳与论证、表达的思维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在中国历史上各族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历史,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历史地图《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与作用简表、关于民族融合的历史材料。

学生:收集、整理当代中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和睦相处的事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访当地民族事务部门或统战部,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回顾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着重说明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与内地的关系,来导入新课(至于是采取提问方式,还是采取讲述方式,则视任教班级的学生状况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而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的内迁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他们原来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东汉、魏、晋时期,越过了农牧分界线,迁徙到辽西、幽州、并州、关陇等地,同汉族杂居相处(出示地图《西晋末年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最初,这些少数民族大多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部落组织。他们的内迁使民族关系日益复杂,但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各族杂居必然使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数百万人入居中原地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输租调”,“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还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加内战;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据记载,魏晋之时,太原一地“以匈奴胡人为佃客,多者数千”。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关西扰乱,频岁大饥,秦、雍六州民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之类的记载多见于史。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相继发生,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步伐。(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使他们理解西晋的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各族的剥削与压迫,激化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关于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情况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多作处理,如学生问及,可略作解说)2.向民族融合发展的“十六国”由于西晋统治集团火并厮杀和各族人民的反抗,在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中,西晋王朝轰然倒塌。西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进入中原的北方、西北各族争夺的战场。各少数民族,也有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这个时期,上起304年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政权,下迄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地区。在这一百多年里,黄河流域纷纷扰扰,战祸不休,终无宁日。其间,氐族的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前秦与东晋大战于淝水(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淝水之战的课文)。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仍处于各族政权林立、相互混战的状态。十六国的纷扰战乱,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中原文化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人力凋残,百姓愁悴”,给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另一方面,由于相互征战、强迫流徙、百姓流亡等,一些少数民族的原有部落组织的界限逐渐被打破,而且民族布局被打乱,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接触更密切,各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在混战中,强吞弱,一些民族贵族割据势力被摧毁、被削弱,而且有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汉族知识分子。民族关系由交往、交流朝着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指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把补充历史材料发给学生,让他们把已学知识、补充历史材料与本目内容融为一体。在进行指导时,要求学生:一是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作用制成表格,二是要求学生写出读史笔记,笔记的文字长短不限,可以是两三句话,也可以成文。但都应紧扣本目内容,有感而发)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北魏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北魏的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北魏孝文帝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北魏政权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进行改革。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他们进入以农耕文明为特点的、封建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原地区,接受先进文化,接受封建统治方法与制度,也是历史的必然。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

作用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杜绝官吏贪赃枉法

颁布均田令,把政府掌握的土地分

配给农民,均田农民必须交纳赋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

发,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户也成为

均田农民,促进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对后世土地制度有

很大影响

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族典章制度

和生活习惯,改汉姓,说汉话,仿

南朝冠服,与汉族通婚

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消除民族间的语言障碍与隔阂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力推行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他是中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改革也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使北魏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从此,北方的实力开始超过南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为后来统一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民族是指由共同通用语言、共同生活区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联系起来的群体。经过四百多年,原来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汉语言文字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大家接受的文化,而它又吸纳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有了新的发展。到北朝末年,原有的民族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游牧民族南下入居汉族农耕文明区,逐渐改革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同时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与物质文明带到了了中原,后来,这也成了汉族文化、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实质上是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十六国与北朝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崇尚儒学,任用汉人中的“先贤世胄”制订定礼仪与政治、法律制度,均田令使北魏统治下的各族人民成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由于北方民族融合加速发展,也由于大批中原农民、士人在动乱中南渡,南北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南方与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对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采取“抚”的政策,即“南抚夷越”,改善同他们的关系,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出现“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三国时期,吴国境内还散居着一些越族人,他们在南方山区过着农耕生活,孙吴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他们和汉族人共同开发南方。由于长期民族融合,他们与汉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已很少有差别。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尤其是今天江浙地区接纳南渡移民最多,四川、湖北等地也有很多中原人口南下定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本节属于“各地各校可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教学与否”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阅读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做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宜采取阅读法,“十六国”与“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涉及理论问题较多,宜采用讲授法,使学生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有新的提高。在指导学生阅读“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要指导他们写好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几种:其一,提要式的笔记,即把书中的主要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作出摘要,这有助于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其二,制作图表与表格,按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整理书中的内容,这有助于理清脉络,逐渐学会综合的方法;其三,写出评议与感想,它可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分析、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也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思维特质,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征。教师如能认真阅读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主集》第38卷),将会对自己读书学习与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很有启发作用。阅读法教学应当以帮助、指导学生掌握、探究阅读方法为重点。

车驾南伐……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zhen,发轸,出发,起程),高祖(孝文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启颡(song,启颡,叩头)于马首之前。……高祖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动不小。动而不成,何以示后。……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中土,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何如?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征,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北魏孝文帝太和)十有八年(494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魏书·高祖纪》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兰氏为贺氏,独孤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计。

──《资治通鉴》高祖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开始改革旧的制度),时多奉法。

──《魏书·良吏传》诏曰:“夫婚姻之义,曩叶攸崇(曩,nang,曩叶攸崇,前代都很重视)……长弟咸阳王禧(拓跋禧)可聘故颖川太守陇西李辅女……季弟北海王详(拓跋详)可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

──《魏书·献文六王咸阳王禧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时教案总第18课时课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魏晋南北朝农业、手工业、商业与社会生活概况;分析其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朝经济特点;江南农业的开发。难点:经济重心南移。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这样的政治局面深刻影响了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过程: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按课本):

1.南快北慢: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缓慢。

2.士寺重要: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3.商业落后: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交流加强: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1.表现(概况):

(1)地域广(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2)品种多、产量高;

(3)不平衡(三吴地区、洞庭湖、鄱阳湖、成都平原)。

“不平衡”主要是地区差异明显: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两湖一平”重产粮。(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江绍兴一带)

2.影响:

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原因:

(1)北民南迁(劳动力、工具、技术);

(2)民族融合(民族条件);

(3)政策重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统治政策);

(4)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政治前提);

(5)江南地区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其成因(在课本基础上更为细化)

(1)江南经济开发,经济中心开←←南方相对安定与北民南迁。

(2)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反复破坏与恢复←←北方战乱频繁。

(3)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士族制度盛行。

(4)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佛教盛行。

(5)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

(6)商品经济水平低←←农民奴婢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归纳:南北朝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三股强劲的推动力)

(1)局部统一实现(黄河流域四次统一);

(2)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

(3)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二.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

1.特点:

(1)行业:农耕缩小,畜牧扩展。

(2)生态:因过渡开垦导致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2.表现:

技术进步(翻车、犁耕);兴修水利(曹魏、北魏);开发边疆(河西、辽东)。

三.手工业的发展

1.特点:门类一致;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

2.概况:

(1)纺织:魏织造机构;吴八辈之蚕;蜀锦。

(2)冶炼:相州军刀;百炼钢;灌钢法。

(3)能源:南北朝开始用石油、天然气。

(4)制瓷:白瓷产生,为制瓷业开辟广阔前景。

(5)造纸: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长、建、扬是中心。

四.商业的发展

1.总体:有破坏有恢复。

2.北方:有所恢复(战乱多)。

3.南方:相对活跃(战乱少)。

五.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民族交融,胡汉互化

南方主食稻米;北方盛行面食;蜀汉发明了馒头,北魏人已会炸油饼,胡饼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南方士大夫盛行宽衣博带;北方盛行胡服;南方流行穿屐(木底鞋)和芒屩(草鞋);北方多兴穿靴。难点解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渐进过程:

(1)西晋末年南方经济上升;(2)东晋南朝时打下经济;

(3)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4)五代十国时继续南移;

(5)南宋时南移完成。

2.有利因素:

(1)社会环境;(2)劳动力与技术;(3)政策因素;

(4)都城迁移;(5)自然条件。(2007江苏历史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始的主要因素不包括D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008重庆文综17)李白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C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2009年江苏历史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C

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

录第页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38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